(刑法学专业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法 律律 硕硕 士士 专专 业业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危险驾驶罪研究危险驾驶罪研究 the study over dangerous driving 作 者 姓 名: 彭 皓 指 导 教 师: 袁林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罪名,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危险驾驶罪的具 体适用,但是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应当入罪以及如何把握该罪的犯罪构成等仍然存在争 议,从实践看各地的适用标准也存在差异。阐明本罪入刑的必要性以及探讨本罪的犯罪 构成、司法适用具有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针对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争议,阐述其入罪的必要性。危险驾驶行为入 罪有其社会时代背景。首先,我国正逐步进入“风险社会” ,技术的和社会的不确定因 素增多, 未知和不可控的危险日益增多, 控制风险、 保卫安全成为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 刑法是保护社会的最后屏障,有必要对此作出回应。其次,我国已成为一个汽车大国, 但交通事故频发,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证公共交通安全,国 家制定了严格的交通道路法规,但行政法规存在惩治不力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刑罚的手 段来规制危险驾驶行为。 第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有从宽的一面, 还有从严的一面, 将社会危害日益增加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究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因为现阶段尚无危险 驾驶罪的司法解释, 所以理论和实践对如何认定危险驾驶罪中的 “道路” 、 “机动车” 、 “追 逐竞驶” 、 “醉酒”等存在争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首先,对“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行为的犯罪构成进行探讨。 客观构成要件中,对于“道路”的认定应当结合本罪的法益及刑法的谦抑性来进 行实质的理解和解释。本罪的保护法益是公共道路交通安全,属于公共安全。并非任何 道路都可以作为本罪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而只有关涉公共交通安全的道路才可以作为本 罪的道路,同时没有必要将本罪的“道路”限定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范围内。综合 来看可将“道路”界定为关涉公共交通安全的供不特定人、车等使用的可通行路段。对 于“机动车”的认定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的界定, 但有必要将超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等车辆包含在本罪的“机动车”范围内,因为超标准的 电动自行车等车辆对本罪保护法益的危险与机动车的危险是一致的, 这样解释也并未超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出“机动车”的合理解释范围。 “追逐竞驶”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技可能 导致公共道路危险的行为。追逐竞驶不是必要的共犯。 主观构成要件中的故意包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赌博或者追求刺激“等目的不 是主观构成要件要素。 本罪的“情节恶劣”是综合性的要件,其内容既包含行为发生的特定场所、行为造 成的后果等客观方面情节恶劣, 也包括行为人出于赌博等特定目的进行追逐竞驶等主观 方面情节恶劣。在具体认定时应当由司法者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从总体上把握行为人 的行为是否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 其次,对“醉酒驾驶机动车”行为的犯罪构成进行探讨。 是否“醉酒”需要根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来判断,通常是将静脉血中酒精含量高 于 80mg/100ml 的认定为醉酒,同时在酒精含量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情节。可将静 脉血中酒精含量 100mg/100ml 作为绝对追诉标准,静脉血中酒精含量 80mg/100ml 以上 不足 100mg/100ml 作为相对追诉标准。 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来看,行为人主观上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本罪不 需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醉酒驾驶,只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酒后驾驶即可。 第三部分探讨危险驾驶罪认定中应注意划清的界限。 本罪受总则 13 条但书的制约, 如果行为人虽然有醉酒驾驶的行为,但是综合其饮酒量、醉酒驾驶的时间地点等,其行 为不会对公共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危险(包括抽象危险) ,那么可以适用总则 13 条但书的 规定,以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作为犯罪处理。 从本案与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交通肇事罪等的关系看, 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是交 通肇事罪的前置化,同时也是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前置化,在发生危害后果的 情况下存在着想象竞合的问题,应从一重罪处断。 第四部分探讨本罪的刑罚适用。本罪的法定刑只有只有拘役和罚金,但从罪责性相适 应原则以及刑法预防犯罪目的等综合来看是罚当其罪的。本罪适用中存在的高缓刑率不利 于本罪预防犯罪目的的实现,应慎重适用缓刑。在适用罚金时,应考虑犯罪人的犯罪情节、 支付能力等,并将罚金的缴纳与缓刑的适用分开,避免出现“花钱赎刑”的尴尬。 关键词:危险驾驶;追逐竞驶; 醉酒驾驶;但书;缓刑 1 abstract dangerous driving sin is criminal law amendment (8) additional charges, although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have dangerous driving sin specific applicable, but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whether they should into sin and how to grasp this crime to the crime constitution, etc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from practice to look at the applicable standard is differen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is crime in penalty and to explore this crime composition, judicial application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whol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 view of the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into sin disput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ts into sin.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into sin has its social background. first of all, china is gradually entered the risk society, technical and social uncertainty increased, the unknown and uncontrollable risk increases increasingly, control risk, defend the safety become social must face challenges. the criminal law is to protect the last barrier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esponse. secondly,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 big car, but the traffic accident frequency, the people life, health and property rights are seriously threaten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ublic traffic safety, the state has formulated strict traffic regulations, but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exist the problem of lack of punishmen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penalty means to regulation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third,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has not only from the side, there are strict side, will harm society increasing behavior rules for the crime is one of the central topics in righteousnes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dangerous driving of the crime of composition. because at this stage there is no dangerous driving the sin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so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n how to determine dangerous driving sin of the road, motor vehicle, chasing race beat, drunk and so on the controversial,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first of all, on in road driving motor vehicle chase race beat,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bad behavior of the crime constitution is discussed. objectiv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to road that this shal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w profit and the austerity of criminal law to essenc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is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road traffic safety, belongs to the public safety. not any way can be used as this crime objectiv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elements, and only matter of public traffic safety road can be as this roa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no need to will this road limited to road traffic safety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regulations. comprehensive to see can be defined as road matter of public traffic safety for not person, vehicle, the use of the road traffic. for the motor vehicle that can consul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oad traffic safety act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motor vehicle , but it is necessary to will overproof of vehicles, such as electric bicycle contained in this motor vehicle range, if because of electric bicycle vehicle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benefit of this risk and the risk of motor vehicles is consistent, such explanations are not beyond motor vehicl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scope. chasing race beat refers to the motor vehicles driving on the road chasing, competitive maylead to public road dangerous behavior. chase race drive is not necessary accomplice. subjective components of intentionally include direct intent and indirect intent, gambling or the pursuit of stimulation purpose is not subjective components elements. this plot bad is a comprehensive elements, its content includes not only action to occur certain places, act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objective aspect, such as bad plot, also including the doer of gambling and specific purpose to chase race drive and the subjective aspect,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bad. in the concrete shall be deemed by the judicial person in every respect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from the overall grasp the actors action is to achieve plot bad degree. secondly, to drunken driving motor vehicle behavior of the crime constitution is discussed. whether drunk need according to a blood alcohol level to judge, usually will venous blood alcohol content in more than 80 mg / 100 ml identified as drunkenness, and at the same 3 time in the alcohol content outside still need to consider other circumstances. can be alcohol content in blood of 100 mg / 100 ml as absolute prosecution standards, venous blood alcohol content in 80 mg / 100 ml and less than 100 mg / 100 ml as relative prosecution criterion. from the actors subjective state of mind to see, subjective actor can be deliberately, also can be negligence. this person dont need to realize that he is drunk driving, as long as the doer recognizes ones own can be drunk driving. the third part is the study for dangerous driving sin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limit of distance. this article by the general rules and the proviso of restraint, if the person although there are drunken driving behavior, but integrated its alcohol consumption, drunk driving time place, etc, the behavior is not going to public road traffic safety dangerous (including abstract danger), then can apply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oviso of article 13 general,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ignificant slight harm is not a crime treatment. from this case and harm of road traffic safety traffice offences relationship look, dangerous driving sin dangerous driving sin is traffice offences lead change, but also by other means to endanger public security sin lead change, in case of harmful consequences exi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magin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should be a felony place off.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punishment of this crime is. this legal punishment only only criminal detention and fine, but from the sexual adapted to the criminal law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view is penalty when their sins. this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high probation rate against this crime prevention of crime objective realiz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cautiously prob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ne, offender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rime, the ability to pay, etc., and will pay the f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bation apart, avoid spending to redeem punishment awkward. key words: dangerous driving; chase race drive; drunk driving; proviso; probation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1 一、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必要性分析一、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必要性分析 . 2 2 (一)风险社会的时代要求 . 3 (二)交通事故频发的现实需要 . 4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 5 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 . 5 5 (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犯罪构成 . 6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构成 . 14 三、认定危险驾驶罪应注意划清的界限三、认定危险驾驶罪应注意划清的界限 . 1616 (一)危险驾驶罪与总则第 13 条但书的区分 . 16 (二)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 17 (三)危险驾驶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 18 四、危险驾驶罪的刑罚适用四、危险驾驶罪的刑罚适用 . 1818 (一)本罪的法定刑 . 18 (二)缓刑的适用 . 19 (三)罚金的适用 . 20 致致 谢谢 . 212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222 危险驾驶罪研究 1 引 言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罪名,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危险驾驶罪的具体适 用,但是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应当入罪以及如何把握该罪的犯罪构成等仍然存在争议,从 实践看各地的适用标准也存在差异。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虽然有争议,但有其必要性。正确理解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是 正确适用的前提,需要对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进行阐明。同时对罪与非罪、罪与罪之 间关系的辨析也有助于正确使用危险驾驶罪。本罪刑罚较轻,如何准确使用缓刑和罚金 刑需要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必要性分析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罪,但危险驾驶行为是否需要入罪在立法前后都有 很大的争议。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不宜将单纯的醉酒驾车行为入罪。理由是:第一,在我国二 元化(违法和犯罪并存)的违法行为处罚结构下,醉酒驾车行为完全可以治安处罚的方 式来加以惩罚。第二,遏制犯罪行为实施的根本力量不是惩罚的严厉性,而是惩罚的不 可避免性,强化对于酒后驾车、醉酒驾车行为的行政处罚特别是强调行政处罚的普遍性 和不可避免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第三,对于“醉酒驾驶”行为增设新罪,可能 会导致传统的罪行评价模式趋于混乱。第四,通过扩张解释方法来调整交通肇事罪中 “醉酒驾驶”行为的罪刑评价体系的方式可以解决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 安全罪的过渡问题。 1 我国的犯罪体系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大部分国家的犯罪可以分为重罪、 轻罪、违警罪,其中违警罪相当于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制的违法行为,重罪和轻罪才 相当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 因此在将一个行为作为犯罪处理时需要其社会危害性达到 应受刑罚惩罚性的程度。同时犯罪和违法对一个人的社会评价的影响也会有本质的差 别,具有犯罪前科的人在就业等方面会有明显的障碍。从刑法谦抑性的角度出发,对将 醉酒驾驶入刑需要十分慎重。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来看,有观点认为将醉酒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在敬酒、罚 酒与几近强制的劝酒而形成滥行干杯的饮酒文化支配下,突然透过刑事立法,而对于饮 酒者的驾车行为动之以刑,并且大举动用警力,在都会区当街临检执法,此诚非合适的 刑事政策” 2 但也有观点认为,对酒驾肇事案件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应该以严为主,在从严处理的 整体背景下依法考虑各种从宽的情节。其理由如下:首先,采用从严的刑事政策,对交 通安全违法行为尤其是饮酒或者醉酒驾车予以严厉的处理是改变当前严峻的交通安全 形势的现实需要。其次,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对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尤其是饮 1参见于志刚,危险驾驶行为的罪刑评价以“醉酒驾驶”交通肇事行为为视角,法学,2009 年 09 期,第 22-23 页。 2 台林山田, 刑法各罪论(下册) 修订五版, 2005 年,台大法学院图书部发行,318 页。 危险驾驶罪研究 3 酒醉酒驾驶给予严厉处罚的立法司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最后,“以严为主,适当从 宽”是在处理酒驾肇事案件时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 3 但是综合各种因素笔者认为将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在现阶段有其必要性。 (一)风险社会的时代要求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充分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在衣食 住行、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 来进步和舒适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中的风险,伴随着社会结构失衡、社会控制失灵等 社会不确定因素,现代社会逐渐成为“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现代国家在经济、社会、技术等高速发展进步过程中,对混乱的抵 抗力完全丧失的一种社会状况。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风险难以感知;第 二风险难以计算; 第三风险具有延展性; 第四风险和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难以把握。 4比如核电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在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形势下, 核电是 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能源来源, 但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日本福岛地区以及周围海域 的危害却是巨大而有长远的。 风险社会对公众的安全以及安全感造成巨大的冲击,如何保卫公众的安全成为社会 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控制风险以安抚公众成为现代社会压倒性的政治需要” 5。 “风 险社会的刑法应当将安全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 在特定情况下安全价值优位于其他 价值,在安全的范围内去追求其他社会价值。 ” 6从国外的实践来看, 在自由和安全之间, 将天平偏向了安全一边的例证比比皆是。如美国著名的“梅根法案”,梅根法案要求性 犯罪人被释放或假释后,在某处定居时必须要向当地的司法行政机关报告自己的情况, 在不同的州之间迁徙时也必须进行报告, 而司法行政机关会将性犯罪人的详细信息通过 网络、电话等方式告知周围的邻居。部分州还创建了相关网站,在网站的首页有性犯罪 人的清晰照片,并可以查询到性犯罪人的详细的住址。问题是一个性犯罪人在刑满释放 后为什么还要对其制定如此多的不利于其回归社会的制度?答案显示是为了保证周围 3 参见黄晓亮,论“酒驾肇事”案件的刑事司法对策,法学杂志,2009 年第 12 期,第 18-19 页。 4 参见郝艳兵,风险社会下的刑法价值观念及其立法实践,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年第 7 期,第 15-16 页。 5 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3 期,第 128 页。 6 郝艳兵,风险社会下的刑法价值观念及其立法实践,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年第 7 期,第 1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社区邻居的安全,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安全。 不可否认,控制风险、保卫安全需要社会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最好的社会政策就 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但是刑法作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是保护社会的最后屏障,面对种 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交通事故频发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化进程不断加快,机 动车消费需求旺盛。截至 2011 年 6 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 2.17 亿辆。其中,汽 车 9846 万辆,摩托车 1.02 亿辆。数据显示,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天津等 11 个 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 100 万辆,其中,北京达到 464 万辆。截至 2011 年 6 月底,全国 载客汽车保有量为 6785 万辆, 其中, 小汽车 6146 万辆, 占 90.6%。 截至 2011 年 6 月底, 全国私家车保有量达 7206 万辆, 占汽车保有量的 73.2%, 比 2010 年底上升 1.21 个百分 点。 7 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 自 2002 年起 ,因为交通 事故 ,我国每年平均死亡 9 万人左右 ,伤 48 万人。 2010 年, 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 3906164 起, 同比上升 35.9%。 其中, 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9521 起, 造成 65225 人死亡、254075 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 9.3 亿元 8。交通事故对社会的危害成为人们不 得不面对的挑战。 针对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虽然公安机关多次开展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专项 整治行动, 但是专项整治行动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交通安全, 在专项政治活动过去之后, 往往一切又恢复整治前的状态。 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既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文化尚未发展成形有关,也 和我国现阶段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过轻有关。相对于酒后驾车、飙车带来的便利和 愉悦,行政处罚的力度显然过轻,不足以遏制和预防道路违法驾驶行为。“为了有效惩 治并预防醉酒驾驶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必要对现行酒后驾驶的有关法律规 定进行修改, 对酒后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7 参见公安部网站 ,2011 年 8 月 25 日最后访问。 8 参见公安部网站 ,2011 年 8 月 25 日最后访问。 危险驾驶罪研究 5 充分发挥刑罚惩治和预防犯罪的作用,依法严惩醉酒驾车犯罪。” 9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刑事政策受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同时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灵魂, 对于一个国家的刑事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0 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是宽严相济刑 事政策,具体指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协调。相对于“严打”等刑事政策,要求对 相对轻缓的犯罪从宽处理,实现宽严的协调。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绝不是只有宽的一面,它还有严的一面。社会在发展,有些行 为的社会危害性减少,有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增加。需要对社会危害性减少的犯罪行为 从宽直至出罪化,需要对社会危害性增加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入罪化。 我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同时道路交通形势日益严峻,危险驾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大幅增加,将危险驾驶行为入罪体现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严的一面, 也是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的必然选择。 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的核心,正是犯罪构成将刑法规定的犯罪与一般的违法行 为或者犯罪学等学科说称的犯罪区分开来, 所以对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有必要深入研 究。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 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 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 定定罪处罚。”在罪状描述中规定了两种行为,一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 节恶劣的行为,二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9张普定, “酒驾”入罪法理探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2 期,第 44 页。 10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41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犯罪构成 机动车相对于非机动车其速度快,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 的损失,尤其是在汽车等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的当代社会,控制机动车的危险成为当务 之急。 1客观构成要件 (1)本罪发生的时空条件 本罪要求发生在道路上,如何认定本罪中的“道路”涉及到罪与非罪。 有观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将“道路”认定为公路、 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 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11也有观点认为 “道路”应当解释为只要是供不特定人、车等使 用的可通行路段均可。 认为刑法修正案(八)之所以将追逐竞驶的区域扩大为“道路”是 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许多非“公路”性质的道路其路况标准也在提升,为追逐 竞驶提供了条件,不排除以后“飙车”行为发生在非公路上。 12 对于“道路”的认定, 应当结合本罪的法益及刑法的谦抑性来进行实质的理解和解 释。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及保护法益有所不同,因此刑法规定的犯罪的构 成要件要素没有必要和行政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完全相同, 本罪的保护法益 是公共道路交通安全, 属于公共安全。 并非任何道路都可以作为本罪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而只有关涉公共交通安全的道路才可以作为本罪的“道路” 。即一条道路可能是道路 交通安全法认定的道路,但却不是本罪构成要件要素的道路。与此同时,也没有必要 将本罪的“道路”限定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范围内, 例如甲乙两人在行人 众多的登山步道上开摩托车追逐竞驶,对登山的行人来说是存在现实的危险的,虽然此 处的登山步道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认定的道路,但也可以作为危险驾驶罪中的“道 路”理解。 11李成福,论危险驾驶罪兼析对危险驾驶罪规定之不足,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 期, 第 116 页。 12莫洪宪,杨文博,刑法修正案(八)“危险驾驶罪”之具体认定 ,载检察日报2011 年 3 月 14 日第 003 版。 危险驾驶罪研究 7 综上,笔者认为可以将“道路”界定为关涉公共交通安全的供不特定人、车等使用 的可通行路段。 (2) 行为人使用的工具 本罪要求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追逐竞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机动车界定为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 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本罪的 “机动车”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来进行认定,问题在于对于超 过规定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汽油机助力自行车等能否作为本罪的“机动车”? 有观点认为超过规定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汽油机助力自行车等(简称超标自行车) 即使主要性能实际上已达到轻便摩托车甚至摩托车的相关标准,也不宜入罪。其理由如 下:第一,危险驾驶超标自行车入罪,不具备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将危险驾驶超标 自行车排除在危险驾驶罪之外,符合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理论。如果将超标自行车视为 机动车,势必造成公民对自己的行为风险预测的困难,这与罪刑法定的精神相悖。 第 二, 危险驾驶超标自行车入罪, 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危险驾驶超标自行车的行为入罪, 这会导致危险驾驶罪的法网过于宽泛,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 第三,危险驾驶超标自 行车入罪,无现实必要性。我国现有的行政处罚措施能够有效打击、防范危险驾驶超标 自行车的行为。第四,危险驾驶超标自行车入罪,将会浪费大量司法资源 。在我国当 前警力不足的现状下,一旦危险驾驶超标自行车的行为入罪,上升为刑事案件,那么不 仅对证据的收集、保留、证明程度要求更为严格,而且处理这些刑事案件将会涉及检察 机关的审查起诉、法院的审判过程,耗时较长,司法成本极高。 13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 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定义 为“非机动车”, 但是一概将超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等排除在本罪“机动车”之外并非妥 当。理由如下(以超标准电动自行车为例) : 第一,从违法性认识上看,违法性认识并不要求行为人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 犯罪,只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即可,同时也不要求行为人有明确的认识,行为人认 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法即可。具体到本罪,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驾驶超标准电动自行 13 参见 /,2011 年 9 月 7 日最后访问。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车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是一种违反交通法规、危害道路安全的行为即具有违法性认识, 并不需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 第二,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法具有补充性,只有在其他法律法规无法起到应有的 作用、无法控制违法行为时,才需要动用刑法,将这些行为规定为犯罪。从现实来看, 我国现在超标准电动车基本处于失控的状态,虽然屡次整治但仍然没有完全禁绝,无论 是生产厂家还是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标准都是有意无意的在忽视, 而在道路上驾驶超标 准电动车的比比皆是,对其他人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行政法规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 作用。 第三,从法益保护的角度考虑,超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险与 机动车的危险是一样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现在的道路交通行政法规多是将 (超标)电动自行车认定为非机动车,是安排在非机动车道 14行驶的,在交通状况更为 复杂的非机动车道上或者是在混合道路上, 使用各方面性能都已经到达或超过机动车标 准的电动自行车追逐、竞驶的行为的危害性需要通过刑法来控制。 第四,将超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解释为“机动车”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从道路交通 安全法的规定看,其也没有将超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车辆排除在机动车之外。从社会一般 观念看,要求将超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车辆作为机动车的呼声一直很高,民众早已认识到 超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车辆与机动车具有一致性。从超标准电动自行车本身看,其具有动 力装置驱动的结构也符合机动车的定义。 综合来看, 将超标准电动自行车等车辆归入 “机 动车”未超出“机动车”的合理解释范围。 (3) 追逐竞驶 “追逐竞驶”的表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 如何理解和解释“追逐竞驶” 存在分歧。 有观点认为要有多人共同追逐竞驶,一个人的行为不构成追逐竞驶,但是这种观点 忽视了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情况, 即行为人在一条车辆众多的道路上不断以自己前面的车 为目标追逐超车。还有观点认为这里的 “竞”是从行为人角度而言的,只要行为人具 备违规赶超他人的故意即可,并不要求被超越者领受行为人的赶超意图。追逐竞驶既可 指竞驾者为逞强好胜而追赶其他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 也可指竞驾者之间为分出高低 14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非机动车道的交通状况比机动车道更为复杂和混乱。 危险驾驶罪研究 9 而互相追逐。 15 同时在司法适用中也存在分歧,司法适用中对认定“追逐竞驶”存在几种不同的意 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办 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 将追逐竞驶规定为以赌 博或追求刺激等目的,违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相互追逐、竞技的 行为。中共武汉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贯彻执行刑法修正案(八)相关规定的会议纪要 将“追逐竞驶”定义为,两辆以上机动车驾驶者意图使自己驾驶的机动车超过对方车 辆,并采用违反相关交通安全法规的方法实施的,即为追逐竞驶。 这些分歧一方面显示出对“追逐竞驶”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另一方方面也 会给司法实践带来适用上的不统一。 结合本罪的立法目的和犯罪的本质,认为在界定“追逐竞驶”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追逐竞驶本身可以成为体育竞技项目,但是作为体育 竞技项目的追逐竞驶行为本身有自己严格的场地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