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结题报告)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Comparison with Each Otherupon Ju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Final Reports)Abstract: Currently listening teaching is a new problem, fac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throughout the nation. The task how to perform an English listening practice, has been troubling many English teachers. Whats worse, the practice virtually exists in name only in class. Therefore, we bring it into focus here for discussing and interchanging one another.Key words: Listening teach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es一、课题提出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英语教材、大纲、中高考英语的不断改革以及英语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诞生,我国基础英语外语教育面临听力教学这一新的课题。纵观我国中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现状,或侧重了听力测试的研究,或仅从学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或从教法的角度仅仅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甚少。我们在就近五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所刊登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30多篇实验报告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一例实验是研究“怎样教听”的;同时,我们通过实地调查表明,“如何上英语听力课”已成为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困惑。更令人担忧的是,听力教学在不少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已“名存实亡”。即使在毕业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大搞一些所谓的“听力强化训练”,实质上就是传统“测验式(testing-based)”听力教学,即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后做练习,最后教师订正答案,如此而已。结果是苦到了教师且难为了学生,费时较多却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带着“听力教学还是听力测验?”等问题,针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课程 听力教学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究,提出了“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课题,力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测验式”听力教学与“导学式(direction-based)”听力教学对比起来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二)目的与意义该课题有其明确的研究目的:一是在近年来“听力学法指导”即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良好的听力理解方法与技巧,创造性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为最终形成交际性听力理解能力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自主学习语言能力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创新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拟解决中学英语教师“如何上听力课”的问题;二是促进英语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及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同时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该课题研究以外语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及基础教育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为基础,创造性地变“教(teach)”为“导(direct)”,并将“导”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渗透的课堂“整体导学”理念适应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它不仅对英语学科的其它语言教学环节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基础教育相邻学科的教育教学也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和意义。二、研究内容与思路一)课题界说初中英语听力:即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初中英语听力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对象及具体问题;对比实验研究:揭示现象之间存在某种规律的方法。二)理论基础1.语言学家莱特博恩(Lightbown, P. M.)与斯彼德(Spada, N.)所归纳的外语认知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与意象,它强调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而外语(英语)听力技能学习的认识部分也属于认知学习的范畴,听力课堂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 J. S.)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red)”的理论启示我们:作为语言的一种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外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即一切教学活动应本着服务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在“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的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仅仅是“导演”,而应是多角色的“扮演者”,即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课堂交际活动的“合作者”、学生不良心理的“治疗者”以及良好教学方法的“创造者”。3.基础教育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task-based)”的教学模式(即印度学者N.S. Prabhu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研究、实践提出的语言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师生共同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感受成功。为此,在听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其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协作,共同完成听力理解目标。三)理念框架 “导学式”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导学理念1)导学观我国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儒家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正确揭示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关系。“导学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正是将这一汉语语言“导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外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来,变机械地“教灌”为巧妙地“诱导”。传统“测验式”英语听力教学认为,听力理解训练仅仅就是让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然而实践表明,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参与和合作,正如学生自己所说的一样,“像似一阵风吹过之后不知所云”,学生“听”的能力也就谈不上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如果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将一种简便实用的“听力理解模式”贯穿于整个导与学的过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听力理解中的“语言焦虑(language anxiety)”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上方宝剑(听力理解策略)”。2)整体观 “测(P)、听(L)、记(R)、推(I)”是听力课堂导与学的四个基本环节与步骤,是步步相成、环环相扣的一个有机整体。从美学角度看,它既是一种“拉链式”结构的步骤连环(如图 ),也是一种“鼎式”结构的逻辑连环(如图)。 (P=predict, L=listen, R=record, I=infer)因此,从步骤上讲,每一步、每一环都是紧密相连、首尾相应、一脉相承且缺一不可的;从逻辑上讲,它是以“听”作为核心,以“测、记、推”作为三角支点,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鼎式”结构。 听力课堂导学将“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听力导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题卷所给出的信息词句作恰当的“猜测”,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听到的关键词句作简要“记录”,有助于提高他们“写”的能力;同时在听力导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听到的重点词句作口头复述、对语段作概述或根据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等,有助于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后的“推断”则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测、听、记、推”四个环节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听力课堂导学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协调为一体。“测、听、记、推”既是学生听力解题的四个步骤,又是教师课堂导学的四个基本环节,也可以称之为师生要共同实现的四个基本“任务”。“导测学测”、“导听学听”、“导记学记”、“导推学推”形成“和谐互动”(harmonious interaction)的整体。这正是听力导学的绝妙所在,它成功地将教师的导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解题步骤)达到了同步。这样既便于教师操作,同时更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听力课堂导学将语言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与渗透、应试技巧的培养及听力测试的体验融于技能训练之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也是“导学式”听力教学区别于传统“测验式”听力教学的核心所在。认知学习包括知识掌握及技能学习等内容,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是“知会(能)熟(习惯)自动化”的过程。“测验式”听力教学不仅将“教学”与“测试”混为一谈,而且是以“技能强化训练”为借口,走入了“语言教学仅仅是培养学习习惯”的误区,最终形成实质上的机械、重复教学模式。而“导学式”听力教学则以听力技能培养为切入点,通过相关语言知识的有机输入 、相关文化意识的适时渗透、良好学习策略的正确培养以及测试心理的有效体验,指导学生“听力理解”及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目标。其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技能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正确聚集点,它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重知轻能”,同时也避免了陷入“轻知谈能”的另一误区。因为“技能”是“知识”的转化,无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去高谈能力的培养,就尤如“无源之水”或“海市蜃楼”。也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 J. S.)所说,“倒洗澡水时不能将孩子一起倒掉”。2.导学原则 1)师导生学,共同参与师导生学,共同参与是贯穿听力课堂导学的基本原则,即听力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这一“生本”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学生眼里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为完成听力理解这一共同“任务”,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partner)”。 2)精听泛听,循序渐进针对“测验式”听力课堂教学严重措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状,教师在“导学式”听力课堂教学中,要以“慢镜头”的形式让学生“精听”,教师“精评”,即针对听力理解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紧迫感,在引导学生作“测、听、记、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导学的速度,从慢到快,由松至紧,让导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每一个解题步骤中去,让学生听有所得,得有所悟;同时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将泛听与精听结合起来,除结合教材每单元1课时的“精听”之外,本着“长频短时”的原则,每天“泛听”510分钟的相应材料,做到循序渐进,稳中求快。 3)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导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听,还应要求学生说,如引导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复述、概述所听到的有关语句及交流讨论等;也不仅仅要求学生对信息语句进行快速阅读,在听力材料的编写及选择中有意设置一些填词写句的题型。这样既促进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也为听力理解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4)导学为重,辅之检测“导学式”听力教学是针对“测验式”听力教学所提出的,它将“教学”与“测试”正确有效地区分开来,无疑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导学”为重中之重。但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之外,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测试”这一手段服务,实质上听力教学本身也包含有“解题指导、应试指导”的内容。因此,听力导学并不否定听力训练所固有的“测试性”;相反,在课堂导学中辅之以适当的“测试性”训练,让学生感知、体验导学所渗透的“听力理解策略”,从而感受成功。这样通过有张有弛的心理变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良好心理素质。四)总体思路三、研究方法及步骤一)研究方法总体按有前测的等组实验研究设计:G1 O1 X1 O2 OX1=O2 O1M R=OX1 OX2G2 O3 X2 O4 OX2=O4 O3(M:均衡分配被试;G1 :实验班 ,G2 :对比班; O1O3 :前测数据,O2O4:后测数据;X1 :“导学式”听力教学,X2:“测验式”听力教学;R :实验结果)二)实施步骤 1.明确实验周期、阶段及目标:实验时间:2002.9 2005.7 (周期三年),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002.92003.8) :学生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成因研究; 2)实施阶段 (2003.92005.1) :导学式英语听力教学课案设计; 3)总结阶段 (2005.22005.7) :英语听力教学与测试的关系研究。 2.实验变量设计: 1)刺激变量: 实验班实施“导学式”听力教学; 对比班实施“测验式”听力教学; “师导生学,共同参与;精听泛听,循序渐进;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导学为重,辅之检测”的导学原则。 2)反应变量(实验假设): 在听力技能发展上,接受“导学式”听力教学的学生优于接受“测验式”听力教学的学生; 在英语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实验班学生优于对比班学生; 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优于对比班。 3)控制变量: 在研究组成员(教师)中抽取一名作为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英语任课教师; 教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实施相等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听力课除外),并确保听力教学在教材、录音、时间、教学环境及检测方面的条件相等; 为避免霍桑效应,对实验班、对比班均进行“学盲控制”。 3.被试选择:在我校二00二年九月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自然平行班中整群抽取两个班,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 4.调查了解,分析现状: 策略实施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及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寻求实施策略的依据; 5.策略实施,课堂实践 1)对比班实施“测验式”听力课堂教学(即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后做练习,最后教师订正答案,如此而已)。 2)实验班实施“导学式”听力课堂教学(具体教学环节与步骤)。说明:在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实施相等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听力课除外)的前提下,在听力教学中确保如下条件相同(仅仅是听力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不同): 教材:人教版九义教材单元听力部分及课题组选编的相应听力材料; 教具:磁带放音机(辅之以多媒体手段); 环境:教室与语言实验室; 时间:每单元1课时“精听”,每天5-10分钟“泛听”。6.测评总结,评审验收: 1)被试的前测与后测(包括听力和笔试)由课题组命制并统一评分标准; 2)通过数据及资料的搜集,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验证假设,并以论文、课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对实验进行总结; 3)课题组根据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结题评审要求按期提出申请,并以中心批准的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四、研究管理与保障一、组织到位:为确保实验研究的有序性和可靠性,该课题研究实行“双三级”管理。1.总体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县教育学会及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室、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三级进行指导与管理; 2.具体由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教科室及课题研究小组三级管理与运作。 二、领导到位:该课题研究接受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学者的指导,并且其主研成员中有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同行领导、学校校长及教科室主任,在课题研究中具有指导、协调、监督与管理作用;三、资金到位:学校财务室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资金,课题研究组根据研究需要,由课题负责人向学校申请批准后方可施用。五、取得的成效一)学生方面项目与内容有预测环节(P)有目的听(L)有记录环节 (R)有推断环节(I )PLRI四环节均有TMNn%n%n%n%n%n%n%2003.01(前测60人)3151.62236.63863.34371.61118.32338.31321.62004.01(后测60人)5286.64778.35490518548805591.645752005.01(后测60人)601005897601005795559254905388.3 表一:实验班学生听力解题策略前后问卷调查对比表 (T: tick, M: memorize , N: note-making,n:number) 表二: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英语听力及总成绩前后对比表检测情况时间年级对象(均为60人听力成绩(30分)综合成绩(听力与笔试150分)_xszp_xszp原始检测2003.011实验班16.31.51.760.0570.32.51.390.05对比班15.61.069.63.0形成检测2003.061实验班20.32.514.860.05对比班17.63.570.05.52004.012实验班22.62.53.920.0182.33.53.880.01对比班19.35.578.66.5终结检测2005.013实验班25.72.43.310.0191.57.83.510.01对比班20.44.185.510.7(说明:1.听力与笔试题难度估计值为0.55; 2.实验班与对照班实施的检测手段与评分标准相同。)通过以上统计数据与分析表明:实验班学生就听力理解策略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不连贯性与不完整性,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听力解题方法与技巧;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施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之后,听力成绩的显著差异立竿见影,但综合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究其原因,这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随着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实施,学生的综合成绩差异才会有明显变化。在中、后期检测的数据分析证明,两个班的听力成绩与综合成绩都呈显著差异,实验班优于对比班。同时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实验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等也优于对比班,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与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活动中,实验班获奖2人次,而对比班没有获奖人次。二)教师方面1.促进了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水平。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组织研究成员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知识,积极参加与课题相关的教学、教研活动。在该县年度教研月活动中,课题组结合本课题研究开展了新理念、新教法的研讨活动,通过实验研究课形式,将该课题研究所倡导的“导学”理念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之中,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同仁的好评。2004年2月,课题组成员一行在渝(重庆市)接受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的课题指导; 2004年10月, 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该县首届中小学教育科研培训会,这对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起着较大的指导作用与意义。2.提高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课题组研究成员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或获奖,各阶段成果及相关研究发表、获奖情况如下:起止时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形式发表或获奖情况执笔阶段成果2002.9-2003.8初中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成因研究(调查研究)英语测试报-基础英语教研版2004年第13期(CN22-0035)张建忠2003.9-2005.1英语听力教学案例(课堂设计)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2004年度第48期(CN14-0705/F)张建忠2005.2-2005.6听力教学与听力测试(论文)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2005年第48期(CN22-0701/F)张建忠预期最终成果2005年7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报告)2005年5月,其阶段报告获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张建忠相关成果听力在线指导专题栏目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在线话题讨论”形式,从英语听力解题方法与技巧、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到英语文化意识等多角度,与中学生朋友就“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进行讨论与交流学习报英语专版2003-2004年度初三版第10,12,14,16,18期(CN14-0708/F)张建忠六、总结与讨论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导学式”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优于“测验式”听力教学模式。它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与英语语言综合素质以及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水平等是行之可行、行之有效的,对英语学科的其它语言教学环节的教学也起着较大的启示与导向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得到了新的体会与发现,以作进一步探讨:一)“导学式”听力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