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new media environment where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research 赵 娜 zhao na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二一 二年五月 二一 二年五月 硕士学位论文 m. d.thesis ii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或认可的能力, 是政府 软实力的一种,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新媒体 日益成为沟通两者的新渠道, 并在两者之间承担着对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减的作 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的迅速传播、事件的全面报道和舆论导向的形 成方面,不仅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增进了地方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为 民众提供了各种信息政策咨询服务,还使信息传播不再受社会权力结构的制约, 实现了网民超越阶级阶层对一些公共性问题的辩论和探讨,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 困境。由于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政府新媒体理念的落后、官员对网络舆论反应不 及时和信息发布欠权威、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薄弱、对新媒体手段的运用不充分 等,往往使社会公共事件向不利于政府部门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信用体 制基础的政府,应如何以自身的制度为起点,利用好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充 分发挥其公共领域的正效应,以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从 四个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 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明晰相关理论。包括:新媒体概念与特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 特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是下文进一步论述的基础。 第三部分: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及原因分析。以网络为核心的 新媒体环境产生的强大力量,无疑是我国政府民主化进程中一股可贵的推动力, 它折射出了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特别是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构 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意义的同 时,也应该看到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消极影响,并据此分析影响地方 政府公信力的原因。 第四部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结合影响地方政 府公信力的原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一是地方政府 官员媒体理念的更新、电子政府完善、提高地方政府网络公关能力等;二是网民 的理性参与、网民自律机制的建立;三是加强网络媒体责任意识建设,网络基层 队伍建设和实行网络有限实名制。 关键词: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地方政府公信力 信任 iii abstrac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get the trust and recognition of the public through their own behavior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one kind of soft power which has guiding fun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new media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new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the amplification and reduction of governments public trust .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network,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spreading, the full report and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not only improves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increases the transparency of local government work, provides all kinds of consulting services on information policy but also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social power structure on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the notices realize public debate and discussion beyond class for some public issues.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the shortcomings of new media concept, the not timely response of the officials to the public opinion in network,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ack of authority, the weak supervision and the misuse of the new media, etc, but it also faces some difficulties. therefore, public utilities tend to unfavorable direction on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how to use system which is a starting point an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network to play its positive effect in the public domain to reconstruct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basis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the government.in this thesis, there are four parts: part i:introduction. this part mainly tells the reason why the author propose the topic and the significanc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partii:clarify related concepts, including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new media,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evaluation system of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is part is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discourse. partiii: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s influence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iv govern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hose core is network generates a powerful force.no doubt, it is a valuable driving force in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of our government, it reflects the citizens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hardship.it especially make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our government.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on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accordingly, we can analysi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part iv:explore the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ree levels of method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iming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updates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concept about media, e-government improvement,local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capacity of network etc. second,the rational participation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 of internet users. thir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for internet media, the basic team building of the ne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mited real-name system. key words:new media environments;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trust v 目 录 独创性声明.i独创性声明.i 摘 要.ii摘 要.ii abstract.iiiabstract.iii 导 论.1导 论.1 一、选题缘由.1 二、研究意义.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2 四、研究方法.5 第一章 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理论.7第一章 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理论.7 一、新媒体内涵与特点.7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特点.10 三、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12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原因 .16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原因 .16 一、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影响.16 二、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消极影响.18 三、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原因.21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27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27 一、加强地方政府自身建设.27 二、加强网民自身建设.31 三、加强新媒体自身建设.33 结 语.36结 语.36 参考文献.v参考文献.v 后 记.viii后 记.vii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ix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ix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1 导 论 导 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缘由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或认可的能力, 是政府 软实力的一种。它在社会信用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具有导向作 用,同时又能增进社会公众对社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而根据小康 杂志 2007 年 8 月发布的报告表明,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最高,省级次之,地 级再次。政府是与民众直接接触者,是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其在一些问题处理上 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导致公信力急剧下降,久而久之,必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 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对解决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和完善社会 诚信体制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模式走进了我们的 生活之中,人们告别了以往那种只能通过报纸、电视才能接收社会信息,了解社 会情况的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利用网络去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其中 包括政府的行为。据统计,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接近 5 亿,网络发达的今天,网 民数量的急剧膨胀,政府要想取得较高的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网络中 的民意政府也是决不可忽视的。 新媒体中的网络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官员与群众 沟通的新渠道,网络化不仅大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 度,还为民众提供多种咨询服务方式。对于政府而言,它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收集 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并获得民众信息反馈,这样就避免了经过多层过滤失而令 事实失真的情况,这不仅有利于民众与政府高层官员的直接沟通对话,还将有利 于两者之间矛盾的化解,同时也便于广大民众通过这些新媒体监督政府,从而加 快了民主化的进程,增进了社会的稳定。但是,新媒体是一个新兴的产物,它的 开放性、 虚拟性使得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负面现象被无限的 放大,由于政府一时难以做出反映,致使出现管理真空、无章可循的局面,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管理危机,这就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年 来,通过网络媒体爆光并广泛传播的一些地方官员贪污、渎职、言论不当等现象 日益聚增,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信用体系,致使其公信力不断下降。因 此,在一个广泛推广运用新媒体的环境下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必然,也是必需。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2 在新媒体环境下, 政府门户网站、 论坛日渐增多, 官员博客开设, 网民参政、 网民监督意识在不断提高,对政府的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政府作为社会信用 体制的核心和基础,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更好的应用新媒 体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民主和法治条件下的责任政府的重要标识。从本质上讲, 它反映的是一种权力委托与利益互动关系, 它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信息资源 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度。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强化政府政治合法 性基础的迫切需要,是社会高效运行的有效保障,是建设先进行政文化的重要途 径,同时又对实现政治民主,促进社会各方面制度的建立健全、稳定发展具有重 要的作用。所以加强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随之出现,新媒体的政治 时代已经来临。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正在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政治参与, 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事件中表现出缺位、回应性差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 这在一定范围内就阻碍了与公民的互动,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地方 政府的“信任赤字”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政府失信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发展, 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早期的社会契约论为政府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从西方国家政治理论发展脉络来看,以 17 世纪洛克的人民主权论探讨国家 起源为开始,无论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是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都是从政 府与公众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出发强调政府对于公众的责任和信用。 两者之间存 在着权力授予与被授予的关系,公众授予政府公共权力,政府通过行使公共权力 履行职责获取相应的利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作为现实的特殊利益主体,通过履 行其职责得以存在和发展,并获得工资、地位及其他利益。在权力授予关系已经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3 发生的情况下,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将影响着这种权力关系能否持续。如果政府没 能回应和满足公众的期待和要求则表现出极低的公信力, 公众就会失去对政府的 信任从而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220 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从“社会资本”角度看政府公信力 马克斯韦帕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 “信任是资本主义伦理中 最重要的思想原则。 ”而弗郎西斯福山则指出, “信任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是 一种社会资本,作为资本,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且也会影 响政府执政,这就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开创了政府公信力研究的思路,促使人们开 始关注政府公信力。 ” 但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政 府公信力呈下降趋势,这就使政府公信力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被人们广泛讨论。 3国外关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理念 针对政府管理无效,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治理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运动,20 世 纪初美国学者哈林顿埃莫森提出同时适用于政府和企业的著名“12 条效率原 则”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对政府绩效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时 期,赫夫特西蒙在的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对行政效率 改进和评估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议。20 世纪 90 年代,梅杰政府进一步将政府绩 效的重点提升为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的评估上来,从而使绩效管理更加系统化, 此后莱尔政府的电子政府运动为评估和改善政府绩效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措 施。西方国家还通过颂布一些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例 美国颁布的 政府道德法 、 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 , 英国制定了 地 方政府雇员行为规范 ,墨西哥颁布了公务员职责法等)通过规范公务员的 行为来保证政府组织及其官员公信力。1999 年,美国公民信任和公民责任专门 问题小组针对美国政府和公民关系现状, 提出从增强公众对行政官员的信任和增 强政府绩效两方面来增强政府公信力。他们在提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质量,关 于政府分权、公民参与、强调政府与民沟通,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等方面对我国 政府公信力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末最初集中体现在传媒学方 面。2002 年,中国“两会” 、 “诚信”议案提出,明确指出建构“信用中国” ,学 美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36 页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4 者们才纷纷将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商业信用等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关于政 府公信力的重视是从 2003 年“非典”事件的反思过程中开始,在一系列突发事 件中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公信力进行了 研究。 在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方面,唐铁汉等人指出: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 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公信力就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 客观结果;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它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性、 民主性、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 ” 龚培兴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 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程度。包括政府信用、政府信任以及政府诚信的全部内 容;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 信任态度;它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 ” 周红对政府公 信力作出定义: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 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 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而言的,它强调政府在 这种信任关系中的主动性。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是从公民出发而言的,是公民对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期待, 政府公信力强调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积极争取来 的,政府的所作所为是决定公信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它的公信力的来源一部分是 先赋的,另一部分是自致的,先赋的公信力是一个政府的初始公信力,自致的公 信力是政府通过后天作为取得的,是政府公信力的最重要来源。 ” 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也是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唐铁汉从 民众对政府行为的态度指出, “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 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政府民主化程度四个方面。 ” 陈潮升等人 从唐铁汉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政府政策的稳定程度、公 务员的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和政治地位等。 齐丽娜的硕士论文中又这样 提到,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在于政府所表现的行政行为的不同以及政府行为对民 众生活产生的影响结果。同时她还划分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治民主 化程度,行政法制程度、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政策规范程度以及公众满意度五 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05 年第 3 期 龚培兴.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中共中央党校学 报,2003 年第 8 期 周红.行政伦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68169 页 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中国行政管,2005 年第 3 期 陈潮升等.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5 个方面。 ” 在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方面,唐铁汉认为政府失信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 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民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也在 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导致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主观评价降低;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 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 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感和感召力;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 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的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 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 ” 在政府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何显明提出, “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约 机制;二是深化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三是大力宣传和普及 现代政府理念。 ” 刘小魏又提到, “完善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和民主性以提升政府 公信力,即通过完善行政人才战略和监控机制,完善选举制度和行政制度的民主 性。 ” 吴威威等人认为, “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信力,关键是要建立负责的政府, 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责任意识,通过强化政府主客观责任,以塑造政府良好的公 信力。一是强化行政人员的责任信念;二是加强政府的责任机制建设;三是通过 公民与公共管理,来直接促进政府部门的责任行为。 ” 综上所述,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内涵研究、评价标准、缺失表 现及原因、构建对策等都已作了全面的分析,传统的分析方式主要还是以政府、 民众为主,设及外因的很少,特别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相对比较 缺乏。 不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将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政府公信力提供丰富的材料 支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在论文的构思过程中,对研究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查阅,并通 过归纳总结分析,使文章文献资料尽可能的全面和详实,从而更好的把握论文的 写作。 齐丽娜.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源及对策.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第 3 页 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光明日报,2005 年第 3 版 何显明.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专刊 刘小魏.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强化政府公信力.管理,2010 年第 11 期 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兰州学刊,2003 年第 6 期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6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是在收集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理论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分析。考虑到新媒体的特殊背景,本文将选取在实践中具有影响力的实例进行 分析,从中找出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7 第一章 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理论 第一章 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理论 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革新都会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巨大 影响,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深入进行,新媒体技术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什么是新 媒体?什么是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因素及其评价体系又是什 么?对这些概念及理论的明晰是下文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的基础。 一、新媒体内涵与特点 一、新媒体内涵与特点 (一)新媒体内涵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源于美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新媒体定义 为网络媒体。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新媒体给予了新的诠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 “首先,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相对于旧而言。 其次, 新媒体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 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 ” 但是他又认为,这个相对并不是无限的,每个时间内它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一 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新媒体。 因此, 他给今天的新媒体下了这样的定义: “在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 由此,可以看出熊澄宇 教授认为今天的新媒体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生,即原来没有而现在有;二是 影响,即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变革发生了影响;三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而发展起来的。 匡文波教授在新媒体概念辨析一文中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 媒体的主要标准,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对新媒体进行定义: “新媒体是一个通 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 。新媒体是指今日之新 。 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 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 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 从以上学者对新媒体 的定义,可以看出,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所谓“新媒体”是与“旧 熊澄宇.新媒体与移动通讯.媒介方法,2006 年第 5 期 熊澄宇.中国媒体走向跨界融合.人民网( 梁玲玲.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第 3 页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 年第 6 期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8 媒体”的对照中所产生的时间性、历史性概念,例如,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媒 体是“新媒体” ,但相对于网络媒体便是“旧媒体”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 介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 ,特别在知识爆炸、技术更新迅速发展 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在短短的几年内,网络媒体中的博客、播客、维 客等新媒体形态纷纷冒了出来, 新的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都可以产生新媒 体,新的软件、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也可以推出一种新的媒体。从这一角度来说,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网络媒 体形态。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从传播模式上看,它颠覆了传统一对 多或一对一的模式,是多对多的传播;从内容生产来看,新媒体没有专门的内容 生产团队和固定的生产场所,每个人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消 费;从互动性上看,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回馈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这 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传统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以,新媒体的“新”是相对的, 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是基于数字传播技术而产生的各种交互传播平 台。 新媒体中影响最大的是互联网, 尤其是由网络新闻、 评论跟帖、 论坛、 博客、 邮件、微博、播客等所搭建的新媒体语境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行为,为人们从事各种私人和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途径, 也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交往平台,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形式。 (二)新媒体特点 1交互性、即时性 传统媒体传播是“点对点”的单向传播,而网络新媒体是“交互式”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见解,较之传统有限的活动,显 得方式更为便捷、成本更为低廉。网络的交互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 qq 聊天、 论坛、微博等,网民点击一下,可以在立即弹出的页面上针对此条新闻或标题发 表个人言论。网络的互动性不只是网站与网民的互动,网民之间的互动也是互动 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某些重要的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网民还可以实时地在线提 问和交流。 网络的交互性是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性所带来的直 接结果。 网络新媒体采用即时传播, 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制作周期和截稿时间的 限制,新闻稿件可以随发,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在网络媒体 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更新,网络可以进行事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9 件现场直播,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网络比报纸编辑的时间更短暂,更迅速,公众在 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最新的发展情况。 2海量性、共享性 梁冬说: “对于信息爆炸的推动,而且要求深度力量报道,海量信息是新媒 体具有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在今天,一个小网站每天更新的信息量可能超过一张 都市大报。媒体需要考虑,如何运用日益完善的搜索技术帮助用户从信息海洋里 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 ”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化传媒使信息 更加自由的流通,它改变了以往媒体信息严格受控的局面,改变了以往媒体受地 域性传播的限制,使信息传播范围扩大至全球,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 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 传播地域上的全球覆盖,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了信息的海量存储。 网络媒体的内容瞬息之间只要点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能出现。可是,新媒 体的弱点在于,虽然信息量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炒作的东西夹杂其中,混 淆视听。因此对于新媒体来说,如何管理和存储这些海量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 可靠,并让用户从信息库中准确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面临着比较大的 挑战。 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一个互动式的传媒方式,还实现了多媒体之间的连接。在 这个环境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发布中去,并且通过信息超链接可以找 到其他更多的信息,另外多种传播途径和复制式的即时技术,使你甚至在同一时 间也能通过多种媒介接触到相似的内容,实现了各类传媒之间信息的合作和共 享。 3个性化与社群化 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服务, 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覆盖相比有 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网络时代, 网民可以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 “各 取所需” ;还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博客、 播客的出现是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实现了大众想写就写的愿望,它几乎可以以任 何形式抒写任何内容和信息,但这是在政策和法律许可的前提下。 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的,各种各样的社区、bbs、自由论坛、俱乐 部充斥在虚拟空间的各个角落。这些社群形成了一些很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粉 丝团、动力人群、it 人士等网络社群相当活跃。网络传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 梁冬.新媒体:变革中的影响力.variety 综艺论坛,2006 年第 10 期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10 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 ,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突破了时空的边 界。 4偶发性、碎片化 传统媒体中的内容都有出版时间的设置和规定, 而新媒体的信息多具有即时 性和偶发性。新媒体的信息量大,没有规律,多数信息并不是经过精心整理出来 的而是偶发的,这不仅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还能够在第一时间把人们需求的 信息送到受众面前,这就使新媒体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性。在信息大爆炸 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出新率要求很高,需要新信息的及时出现,而新媒体具有的 偶发性迎合了这一受众市场。 碎片化也叫“微内容” ,是以短小精悍、方便发布等一系列特点进行接受和 参与信息的方式。在新媒体网络界发展最快的就要数微博了,现在的很多事情大 都成就于微博。总的来说,微博能够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契合现代生 活的特点,大量的信息量很少有人能长篇大段的阅读,人们需要即时的信息量, 微博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偶发性和碎片化使政治文化的个性化传播实现成为可 能。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特点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特点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1信任 信任是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在语源学中, “信任”一词的“信” ,本意是指诚 实、真实和真诚无欺; “任”则是指使用或任用。在辞海中“信任”被明确 定义为“信得过而托付重任” 。 根据韦伯斯特英语辞典的解释, “trust”一 词是指对人或物的特性、能力、力量真实性的确实信赖,或者对人的信任, 它 所注重的是对人性的期待,强调的是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因素。 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对他人表现出“适当”行为的预期。这 里的“适当”行为并不一定是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而只是个体认可并期 望的。或者说,信任是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客体相信并有 所托付的心理趋向,是价值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知、情、意三种意识要素的 构成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信任存在与否,会影响个体(甚至组织)的行动方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增补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年版第 67 页 m.webster,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new york:smit&sehuster,p.1269.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11 向和策略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根据行动者的行为选择来分析行动 者是否信任、信任什么及信任程度如何。 在社会学中,信任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根植于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所组织的网络背景中,其生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的烙印。从 非正式的习俗、道德到正式的规定、法律,这些制度性因素会被内化为社会成员 的心理信念,从而影响社会成员的信任关系。同时,在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之 外,也包含着社会成员对科学管理中的社会制度的信任。 社会制度本身就拥有了作为信任的保障机制和作为信任本身的一部分的双 重内涵,信任也就有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它是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种 行动机制,也是嵌入在社会结构和制度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其二,它 描述了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预期与认同的关系状况。总之,信任是一种存 在于人际间、社会关系中的复杂现象,所表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相信某人的 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 作为社会道德形成的一种制约力量与保证机 制, 信任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任作为社会的一种软实力, 其存在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2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指在社会公共 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 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 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 是主体(公众)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概念, 即主体(公 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而客体的期望就是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其中信任是公 信力概念的逻辑起点。主体(公众)对客体的信用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客体为 了赢得主体(公众)的信任也会从自身出发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不难看出这一 关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主体的认知程度与客体的调整方式都会影响到公信 力的高低。依此,有研究者从政府角度出发,将政府作为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 公信力指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或程度 ;有研究者从公众的角 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 。基于以上两种观 点可以得出: 政府公信力是指执政组织履行其对公众承诺以及法定职责的程度体 现。政府公信力既反映了政府自身的执政能力水平,也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评价 和公众的期望满意程度,不能将两者割裂分析,政府与公众在其公信力构成中相 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6 期 张旭霞.论官僚制条件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2 期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12 互作用,最终实现动态的平衡。 (二)政府公信力的特点 从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出政府公信力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公信力的载体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具有公共性。主体是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