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文化常识课本知识解读.doc_第1页
必修五文化常识课本知识解读.doc_第2页
必修五文化常识课本知识解读.doc_第3页
必修五文化常识课本知识解读.doc_第4页
必修五文化常识课本知识解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课本第94页-97页)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关西:函谷关以西。(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6.关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7.关于古诗文与名和字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8.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清心,以示虔诚)、递上国书。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9.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10.关于中国古代的“养老”思想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二、关于“课外延伸” 1.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2.对古代避讳问题的认识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的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变得可笑或者可恶了,如同钱良臣之子闹出的笑话一样。孔子的母亲名颜徴在,他在说话时都不避讳“徴”“在”二字,如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论语八佾,说“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他只是不同时称“徴在”而已,这样的避讳还是比较可取的。到了后世,避讳之风愈演愈烈。唐朝的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无缘仕途,英年早逝,韩愈愤然为其作讳辩一文以鸣不平。这样的“避讳”真是害人不浅。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字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三、参考资料中国古代的纪日和纪时 上古时代纪日,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一、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的顺序纪日,这是稍后才使用的方法。最早是用天干纪日,如夏代后期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即可为证。殷代已使用干支配合纪日法。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就是当时为计算日数所使用的干支表。据考证,春秋时期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现经科学推算,这个日期是准确的。而从那以后,各代史书都使用干支纪日法,一直延续下来,没有间断。而民间则主要使用顺序纪日法。 近人还有使用韵目纪日法的。取平水韵之106韵目依次分别代表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等。一般多用于电报,如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因为21日的韵目代日是“马”字。所以人们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要知道古书上所记干支之日是农历该月的第几天,相当于阳历的几月几日。 古人对日期先后的概念相当明确。今日称今,昨日称昨,明日称翌()日,明早称诘朝,三天前的日子称前日,过去的日子称昔、昔者、曩者,三天后的日子称后日,一旬以外的日子称为来日。 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如: 元旦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重,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伏日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吗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认为是鬼节,佛家于是日举行盂兰盆会,源于目连救母传说。“盂兰盆”是天竺语,是解民倒悬之意。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重阳九月九日,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于是日得道成佛。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古代关于一日之内的时间划分,相当细致,名称很多。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天将亮时为昧旦、昧爽,天已亮时为平旦、平朔,日出时为旦、早朝、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极,民间叫正午、中午,将近日中时为隅中,太阳西斜时为日昃、昃,日将落时为日曛、日入、日夕、暮,日落之后为黄昏、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夜晚叫宵或夕,半夜称为子夜,意即夜半子时。古人多一日两餐,早饭叫朝食,又叫饔(音涌),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约上午9点左右,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通早)食;晚饭叫飧(音孙),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约下午四点左右)这段时间叫哺(或)时。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晚上11-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午后1点,未时=午后1-3点,申时=午后3-5点,酉时=午后5-7点,戌时=晚上7-9点,亥时=晚上9-11点。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晚上11点,子正即等于晚上12点。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代半个时辰的意思。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后来又称五更、五鼓,每更约两小时。夜间报更要击鼓,称为更鼓。二更半为半夜,五更将近天明。 古人最初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后因100刻与12时辰不相合,乃改为96刻,平均每个时辰8刻,与现代每小时4刻正好相合。 古人最早以日晷(音轨)测时。设一圆盘,斜面朝西,正中立一时针(称为表),沿盘周分别划出12时辰和96刻度,有如今之钟表表盘,依太阳照射时针产生的阴影所在位置来确定时刻。今故宫及北京天文馆均有日晷实物陈列。 从周代起,已使用漏壶计时器。上置漏水壶,下置承水箱,箱中有一条插着竹箭的小船,箭杆上刻有时辰刻度。漏壶中的水定量均匀地向下滴漏,承水箱中水位逐渐升高,箭杆随着逐步上升,到一定时刻,即显示出一定刻度。漏壶最初只有一个,后来发展到两个,甚至四五个成套使用。后世多用铜制,故习惯称“铜壶滴漏”。故宫中和殿曾有漏壶计时器实物陈列。 汉代以后,中国计时器不断发展。东汉张衡制造一种活动日历,叫做“瑞乾蓂荚”,从每月初一起,每日转出一片木板,到地平线上,15日则出现15片,然后每天转入1片,到月底落完为止。隋代已有钟车、漏车、鼓车,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