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单位O P E N 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李虎黄文菁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B e i j i n gN o 4H i g hS c h o o lF a n g s h a nC a m p u s F a n g s h a nD i s t r i c t ,B e i j i n g 1 操场东面全景( 摄影夏至 地点北京市房山区 设计2 0 1 0 - - 2 0 1 4 年竣工2 0 1 4 年 A r c h i t e c t sO P E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T e a mM e m b e r sL iH u ,H u a n g W e n j i n gD e s i g nS t a g e2 0 l O - 2 0 1 4C o m p l e t i o n2 0 1 4 万方数据 业主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人民政府 代建单位北京中粮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设计阶段D a i j i r oN a k a y a m a ( 项目建筑师) 、叶青、张浩、周亭婷、 T h o m a sB a t z e n s c h l a g e r 张畅、J o K eS e g h e r s ,王一帆、 李强、葛蕊诗、薛文灿B r e n d a nW h i t s i t t 、A m iK i t o 、 陶玮,S i m i n aC u c 。赵耀陈晓婷、崔雨柔、唐巍、刘伟江、 S h e e h a nW a t c h e r 竞赛阶段于清波、F e l i p eE s c u d e r o 、J u l i aM o k ,卢陈、成延伟 范劫s c 酣C r a v e n 、C h r i sG e r d e s 、B e 乱r i c eL a u 合作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顾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结构顾问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英海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莱亭迪赛灯光设计有限公司 声学顾问深圳洛赛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北京天树文化艺术传播责任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4 5h m 2 建筑面积5 7 7 7 3m 2 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摄影苏圣亮、夏至 教学楼 实验楼 管理楼 宿舍楼 操场 剧场花园 荷花水塘 诗歌花园 下沉竹国 自行车库 南 路 孬二j F = _ j 三:二二一墨 总平面( 37 譬! ;o m 纬 五路 万方数据 娄夜景( 摄影苏圣亮 2 0 1 4 麓; 溯 万方数据 教室 音乐教室 技术教室 实验室 图书馆 走廊 室内活动空间 室外活动空间 放映室 学生餐厅 教师餐厅 厨房 风雨操场 攀岩 卫生间 储藏室 车库 汽车坡道 门卫 会议室 庭院 农田 操场 水池 贵宾接待室 门卫室 首层夹层平面( ! ) o 阜1 巳 j o m A R C I I J l h lL I I “ur K f0 0 9 i荨4 5 5 8 Sh:一舄=11 5与9f#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一层平面0 51 02 0 m 3 竹园上空( 摄影夏至) 4 宿舍楼( 摄影:夏至) 教室 音乐教室 技术教室 实验室 图书馆 走廊 室内活动空间 室外活动空间 广播室 礼堂 放映室 学生餐厅 教师餐厅 厨房 风雨操场 攀岩 卫生间 储藏室 设备用房 竹园 车库 汽车坡道 门卫 会议室 庭院 农田 操场 水池 二层平面 剖面15 厂半; A R C 【I IE C I U R A lI L ) L 。R N - k l0 1 1 万方数据 5 室外楼梯及操场看台( 摄影苏圣亮 6 悬挑及天窗( 摄影苏圣亮) 眦| 蝴。2 0 1 4 1 麓; 这个占地45 h m 2 的新建公立中学位于北京西 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的中心,是著名的北京四中的 分校区。新学校是这个避免了早期单一功能的郊区 开发模式、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新城计划中重要 的部分对新近城市化的周边地区的发展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造更多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的设计出发 点这是今天中国城市学生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加上场地的空间限制,激发了我们在垂直方向上创 建多层地面的设计策略。学校的功能空间被组织 成上下两部分,并在其间插入了花园。垂直并置的 上部建筑和下部空间,及它们在“中间地带( 架 空的夹层) 以不同方式相互接触、支撑或连接,这 既是营造空间的策略,也象征了这个新学校中正式 与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关系。 下部空间包含一些大体量、非重复性的校园 公共功能如食堂、礼堂、体育馆和游泳池等。 每个不同的空间以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 动地面隆起成不同形态的山丘并触碰到上部建筑 的”肚皮”,它们的屋顶以景观园林的形式成为新 的起伏开放的”地面”。上部建筑是根茎状的板楼 包含了那些更重复I 生的和更严格的功能如教室, 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它们形成了一座 巨构有扩展、弯曲和分支,但全部连接在一起。 在这个巨大的结构中,主要交通流线被拓展为创 建社交空间的室内场所,就像一条河流,其中还包 含自由形态的”岛屿7 为小型的群组活动提供半 私密的围合空间。教学楼的屋顶被设计成一个有 机农场,为3 6 个班的学生提供3 6 块实验田不 仅让师生有机会学习耕种还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 田的过去留存敬意。 两种类型的教育空间之间的张力及其各自 包含的丰富的功能,造就7 A I g 讶的空间的复杂 性。为每类不同的功能所做的适合其个性的空间, 使得这个功能繁杂的校园建筑具备了城市性的体 验。与一个典型的校园通常具有的分等级的空间 组织和用轴线来约束大致对称的动线所不同,这 个新学校的空间形式是自由的多中心的可以根 据使用者的需求从任意可能的序列中进入。空间 的自由通透鼓励积极的探索并期待不同个体从使 用上的再创造。希望学校的物理环境能启发并影 响当前中国教育中一些亟需的变化。 这个项目的个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个绿色 三星级的学校( 其标准超过L E E D 金级认证) 。为 万方数据 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线,并减少冬天及夏天的冷热负荷 被动式节能策略几乎运用在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大到建筑的布局和几何 形态小到窗户的细部设计。地面透水砖的铺装和屋顶绿化有助于减少 地表径流3 个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池从操场收集宝贵的雨水灌溉 农田和花园。地源热泵技术为大型公共空间提供了可持续能源同时 独立控制的V R V 机组服务于所有单独的教学空间,确保使用的灵活性。 7 楼梯间夜景( 摄影:夏至) 8 礼堂X n ( 摄影:苏圣亮) 9 水池喷水口( 摄影:夏至) 1 0 落水管细部( 摄影:陈诚) 整个项目使用了简单,自然和耐用的材料,如竹木胶合板水刷石( 一项 正在消失的工艺) 、石材和暴露混凝土等。 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可以说最迫切的问题和挑战就是人与社会之 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教育承担着巨大的责任。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以这个新校区项目作为试金石和力所能及的回应。啊 万方数据 们4I 建筑学报2 0 1 41 关F o 注c u ; ”面向操场的看台( 摄影:苏圣亮) 1 2 行政楼( 摄影:苏圣亮j 万方数据 1 3 门厅( 摄影夏至 o k 广鼋 门厅平面 1 4 门厅入口俯瞰( 摄影苏圣亮 1 5 门厅入口楼梯( 摄影夏至) LL I In HK 、【0 1 5 万方数据 。l 一 图书馆( 摄影:苏圣亮 食堂( 摄影:苏圣亮) 0 1 6建筑,# 报2 0 1 4 关注 F o c U s _lI_JIllllIl 万方数据 巨一耐一 风雨操场和诗歌花园剖透视 图书馆轴测和平面 耸叁台 ; 1 8 报告厅( 摄影夏至) 1 9 风雨操场( 摄影夏至 2 0 诗歌花园( 摄影:夏至 焉臻舔蒸一l 圳;如怛划蜒盟生上烛蹦i 龌k I 一生尘J 美生;土蛙:J A R C H I1 1 ( 1I _ LR A I O U R N A l0 1 7 鹂 万方数据 2 1 室内楼梯( 摄影夏至 除一 室内楼梯 墙区 2 2 室内楼梯( 摄影:苏圣亮 0 1 8I 建筑学报2 0 1 4 1 惹兰。 睾 匿 户外楼梯 2 3 室内楼梯( 摄影李虎)2 4 室内楼梯( 摄影苏圣亮 万方数据 建筑的力量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2 10 0 9 6 ) 收稿日期 2 0 1 4 1O ,2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1 2 7 8 1 0 9 ) T h eP o w e r S t r e n g t h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nt h eD e s i g no fB e i j i n gN o 4H i g hS c h o o l F a n g s h a nC a m p u s 摘要 通过对建筑的两种力量的分辨和阐述,表明北京 四中房山校区项目以及普遍意义上的建筑都既有 社会性层面的影响,也有本体性层面的意义。由 此观视该项目在各种现实状况和具体条件的裹挟 下,其社会性与本体性的分界与交织并分析它 在这两个层面做出的努力、带来的触动,以及那 些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究之处。文章最后触及O P E N 建筑事务所近年实践中的立场和策略,并在当下 的外部现实状况以及近3 0 年来建筑实践的历史 线索双重背景中,探讨其可能呈现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O P E N 建筑事务所;建筑的力量; 社会性;本体性 在他们的宣言以及多次公开演讲中,O P E N 建筑事务所的创始合 伙人和主持建筑师李虎都会强调“建筑的力量”。似乎他们愿意传达 给别人这样一个印象:“建筑的力量”是他们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所 着力追求,并在定程度上以此来为这个年轻的事务所建立身份和赋 予识别性的一个核心理念与诉求。 建筑的力量,大约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说建筑活动以及建筑 物( 主要是建筑空间) ”对由人组成的社会和由物组成的( 自然) 环境纠 所施加的影响;一种是说因为直面那些使得建筑物( 建筑空间) 成为 这样而不是他样的背后要素并据此给出建筑学的应对而使建筑具有的 内在力度。前者。是建筑因为必须面向未来而不能逃避的责任与担当, 后者则是建筑由于扎根历史并面对可能残酷却也生猛的现实而获得 的风骨与品质;前者使建筑不再固步自封而融入广泛的社会( 生活) 实践,并使建筑的本体有所指向而不致迷失后者则让建筑得以疏离 虚浮与修辞,使建筑的诞生不会脱离“土壤”,并在对这“土壤”的 依恋中获得自己的生命( 生机) ,那些可能的革新亦有所意义;前者 更多在其社会性中显现。是建筑的p o w e r ( 力量) ,后者更多自其本体 性中获得,是建筑的s t r e n g t h ( 力量) 。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c r i t i c a lr e v i e wo fB e i j i n gN o 4H i g hS c h o o l F a n g s h a nC a m p u s t w om e a n i n g so fas i n g l et e r m l i l i a n g ,u n d e r s t o o da sb o t hp o w e ra n ds t r e n g t h - - ar e i n t r o d u c e da n dd e f i n e dt or e v e a lt h es o c i a I I m p a c ta n d o n t o l o g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sc o n v e y e db yt h i sp a r t i c u l a r b u i l d i n gc o m p l e xa n d ar c h i t e c t u r ei ng e n e r a l T h i s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h o wp o w e ra n ds t r e n g t hp l a yo u tt h e i rs o c i a l a n do n t o l o g i c a lr o l e s d i f f e r e n tb u ti n t e r t w i n e d ,i nt h i s D r o j e c tu n d e rc o n c r e t er e a l i t i e sa n ds p e c i f i cs i t u a t i o n s T h ep a p e rc o n c l u d e sw i t ht h ep o s i t i o n sa n ds t r a t e g i e s o fO P E N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nr e c e n ty e a r s ,e x p l o r i n gp o s s i b l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tm a yp r e s e n ti nt h ed u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o f e x t e r n a Ir e a l i t i e sa n dt h em a i nt h e m eo fi t sp r a c t i c ei nt h e p a s tt h r e ed e c a d e s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B e i j i n gN o 4H i g hS c h o o lF a n g s h a nC a m p u s ;O P E N A r c h i t e c t ur e ;p o w e r s t r e n g t ho far c h i t e c t ur e ;s o c i a l i m p a c t ;o n t o l o g i c a ls t r e n g t h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是O P E N 建筑事务所成立以后承接的第一个 大型项目,无论其属性还是规模。都使得它可以提供足够广阔的场景 让建筑师在其中探寻建筑的力量,从而也使前述对两种力量的分辨成 为进入这一项目的可能途径。 1 因社会性层面的影响而具有的力量 固然,我们可以以一种泛政治化的眼光去看待建筑的社会性议题。 事实上,在国内近几年的通常论述中,这种取向已经非常明显:它几 乎被与公民性、公共性、公平性等政治概念相等同,或者,这些概念 被视作建筑社会性的全部内涵。这种论述取向固然强调了长久以来我 们建筑思考中所缺失的一面,但也往往会导致对那些更为基本的常识 的忽视,从而使关于社会性的讨论只能游离于建筑学问题的边缘而弱 化其本可具有的影响。 回到常识,意味着回归对自然和人性的关顾。一方面建筑总是 通过对自然的索取并把人相对隔离于自然以满足对舒适度的需求;另 一方面,建筑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又规定着人的行为。这行为既 可能是个体的、孤立自足的,也可能是群体的、交叉影响的。在这种 万方数据 1 建筑形态与窗户 细部中的被动生 态( 摄影史永高)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在对人的行为的 规定中,建筑实践着它的力量。 对自然的关顾,根本上在于建立什么样 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的介入使其转化关 于第二自然或者说人工自然的问题。这个学 校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花园学校”。意图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然和开放的空间,这也正 是今天中国城市学生的迫切需求。但场地的 狭小使得达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于是建筑 师在垂直方向上创建了多层地面,将不同的 功能空间进行分类并垂直并置,在其间插入 花园。教学楼的屋顶更是被拓展成一个有机 农场,学生有机会在这里学习耕种。大地、 屋顶。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中间地带,相互 连接与渗透,展示了与自然丰富多样的关系, 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自然和进行户外活动的 机会。置身于这样的空间,我们才发现,光、 风、空气以及风景,这些最为基本、朴素, 甚至卑微的需求,竟然已经远离我们的学校 太久。 对自然的关顾,不仅体现在第二自然的 创造以及从美学和行为层面对它的利用,更 体现在如何去面对第一自然如何对待资 源和能源问题,并使其与人的生活建立起有 意义的关联。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往往只 是为人向自然的索取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建 筑作为一个高能耗产业尤为如此。生态意识 近年来逐渐觉醒,但在实践中常常聚焦于技 术或技巧本身,忽视了它们与更广泛的生活 0 2 01 建筑学报2 0 1 4 1 1 1 l 关F o 注c u 。 实践的关系。房山校区在这个问题上跨越了 多重层面:它一方面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和独 立控制的V R V 机组等主动策略分别服务 于大型公共空间和单独的教学空间;另一方 面则从建筑布局和几何形态的总体控制到 窗户遮阳的细部设计,都尽可能利用被动式 生态的设计技巧来获取自然风和光线。减少 冬夏两季的负荷( 图1 ,2 ) 。在这里,学校 被理解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雨水被尽可 能地循环使用:它们自屋顶流下,然后与地 表水共同被位于操场之下的两个大型雨水回 收池收集,再返回去灌溉农田和花园。无论 是屋顶还是地面,景观并非是建筑以外对于 场地的修修补补。也不再停留于视觉层面的 愉悦,而是参与到整个校园生态的平衡,并 鼓励师生的介入和使用,从而使得这些在能 源层面的努力被赋予生活实践的文化性与社 会意义。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学生将有可能 通过切身体会认识到对待自然不应是单纯的 索取,更需要学会与之共存。而作为一个教 育机构,它在塑造青少年的生态观念时,将 不仅是“言传”,而更是“身教”。 如果说建筑在面向自然时,由于意识到 自身的侵犯性甚至是破坏性而往往要以“去 力”的方式来发挥其力量的话,那么,在通 过对人( 个人或群体) 的行为形成干预来施 加自己的影响时,则表现得更为主动和强势。 它通过空间的形塑来定义人的生活方式,并 在独立人格的塑造以及对自由和人性的关怀 上,展示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建筑中,教室是最为基本的单元, 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典型的教室要么 为隔绝干扰而对走廊近乎完全封闭,要么为 增加采光而采用大面积玻璃窗从而对走廊几 乎完全开放。前者带来了教室内近走廊区域 的幽暗和教室本身过于封闭的问题。后者则 由于走廊的喧闹又对教学产生了过多的干 扰。房山校区的教室设计避开了这两种极端, 教室与走廊之间的隔墙在视觉上被弱化,但 也并不通透。在这里,高侧窗被明显加高并 在两端向内弯折延伸,在其断开处设落地大 窗却以半透明玻璃镶嵌,门侧增开竖向透明 玻璃窗但其宽度被缩窄。它们的错落布局优 化了室内的光线,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侧 墙在视觉上的弱化建立了教室与走廊的新型 关系。教室对于外面的公共空间而言不再全 然封闭,两个窄条的竖长窗与落地的半透明 大窗让外界的活动可以隐约渗入教室。但又 不至于对教学形成干扰( 图3 ) 。如果说边界 在教学空间中虽然被减少但终究是必须的, 屋顶绿化对热辐射的削减 2 建筑的生态系统设计 嚣 万方数据 在舞蹈教室中边界则几乎消失,内与外几成 一体。它向南在视觉上完全打开,在其他几 面,排练用的反射镜面被放大至几乎覆满整 个墙面。于是阳光下。室外微微隆起的“山 丘”及其上的绿色植被映入室内。学生宛若 置身于室外花园之中,只被一层薄薄的顶轻 轻地覆盖着( 图4 ) 。在房山校区的其它空间 里,也都利用在场地和建筑双重层面进行的 剖面设计,尽可能的使每一单个空间都对外 开放。充满光亮。 这种空间上的开放,不仅仅是朝向自然, 也面向其他空间单元。事实上教室面向走道 的开放(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其封闭性质的 弱化) 已然暗示了这个学校所具有的空间界 线相对弱化的特征。而相较于普通中学建筑 这里明显更为富足的公共空间,以及校区在 功能上的剖面重组以及流线上的立体交叉, 则更凸显了空间上的开放性,并为空间的相 互关系提供了多样化的呈现可能。 被喻作“河流”的宽阔长廊,不仅连接 了4 支教学体量内的空间,更是师生全天候 的活动和交流的场所。长廊的气候边界在4 层被撤去,室内与半室内空间的变化节奏由 此展现,提供了更多的活动可能与体验。散 落在“河流”中有机形状的“岛屿”,一方 面以其位置暗示了“河流”的区域差异,另 一方面其半封闭的空间形态又可容纳各种小 型活动的进行。“河流”与“岛屿”,提供并 激发着未知的可能,在暗示了各自空间属性 的同时。又等待各种偶发活动的进一步定义 ( 图5 ) 。这个“河流”在地面以下被进一步 拓展,连接起礼堂、风雨操场、食堂三个集 会空间。它在南部下沉的竹园处放大以尽可 能接纳光线并提供向上分岔的可能( 图6 ) , 向北则开始逐渐收拢,在近入口处被来自前 面和高侧面倾泻而下的阳光照亮,来到整个 校园室内空间最为错综复杂之处门厅。 它是这个巨构中多个运动方向的起点,向下 连接着负一层的开放空间和不同的集会空 间,向上进入相互连接的教学楼,向右是可 以独立对外的多功6 1 9 = L 堂,亦有可以直达顶 甜口,田E 器器4 + 器l 甜田田E 碉田田E 甜明明 田田田 封蒯剞副 稠田宙田 貂审疆诬 正羽羽列 3 教室单元空间图解及实景( 摄影上史永高下金波安 4 舞蹈教室图解及实景( 摄影:陈诚 5 “岛屿”对长廊空间的二次定义( 摄影苏圣亮 层图书馆的电梯。作为起点,行为从这里开 始进行选择并发生分化,从而在不同路径的 组织中产生多种可能( 图7 ) 。 相对于传统校园中等级分明的空间组织 和由轴线约束的单一路线,房山校区通过多 中心且互相渗透的空间,鼓励使用者进行积 极的探索,期待个体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创造 出不同的行为路线。它不同寻常的“复杂” 事实上提示着一种反思:我们究竟希望培养 什么样的学生7 是每一部分人都能够清晰地 意识到自己的“领地”,重复每一天不变的 路线,还是与之相反,因为领地不明确而有 了更多的融合与交流,因为路线的不肯定而 有了更多的可能与探索?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 实隐藏着一个更为基本的疑问:校园空间有 可能帮助塑造新型的师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 的关系D - 5 7 建筑还可以塑造人D - 5 7 我们还可 以这么相信n - 5 7 对于O P E N 建筑事务所来说, 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依旧相信建筑( 拥有) 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是举足轻重”“。 为了这种改变,人与人之间如何结合以及连 结成一种什么样的共同体需要被重新思考。 佩训了轺 万方数据 6 食堂北侧的下沉竹园( 摄影:夏至 具体来说,当学生离开家庭,在这里学习一 种新的组织和社会方式的时候,建筑可以在 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潜藏在设计中的一 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学校具有相对的自足性, 但是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还溢出了校 园:置于入口第一排教学楼顶层的图书馆, 以及在底层右边的报告厅。还有校园最南侧 的游泳馆。都可以独立使用,从而在假期中 学校的教学设施关闭的时候。它们可以服务 于社区的人群。房山校区不仅重新定义了学 校的生活空间,还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与 社区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尝试了共同体 的塑造。 两年前,当O P E N 的歌华营地获得当年 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最佳建筑时,评委会这样 评价:建筑“力图在一个小小的建筑中承载 斤涟煮纛 F l 。! ! ,L H 。、E H “。= “ 、蔼型士工E = ! 望二 兰= = 二= 二 8 校区总体轴测 0 2 2l 建筑学报2 0 1 4 1 1 善鎏; 7 引向不同空间的门厅( 摄影陈诚 较大的社会功能,不仅让在这里学习。体验 的青少年可以看到一个关于自然、建筑与人 的关系。更在公益组织的协作下积极推动一 种新的体验式教育模式”4 。如是观之,同 样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房山校区在对待自然 的观念建筑的伦理、教育的理念等问题上, 与歌华营地共享着对于人和自然的关顾。其 差异,则更多体现在本体性层面,这也是建 筑另一种力量( s t r e n g t h ) 的来源。 2 自本体性层面的意义而获得的力量 对于何为建筑的本体性,无论在学术还 是实践层面怕是都难有共识。即便如此,还 是可以认为,当我们把建筑限定为有形的物 质实体与空间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容器的 塑造并被放置于大地,那么,所谓本体大约 l 一 矿霉零飞二? :) I 】厅 图书馆 水上报告厅 自行车库 礼堂和剧场花园 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 风雨操场和诗歌花园 楼梯 竹园 餐厅 宿舍楼 游泳池 可以认为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可抽离的主 题:它的形式( 个体的包裹,群体的布局) 与空间( 使用) 呈现什么样的关系? 这些容 器如何接触大地? 最后。这些容器自身如何 被建造,尤其是这种建造是否以及如何被呈 现? 在外界的诸多现实状况和具体条件的规 定下在内部各种要求的促动中,如何处理 这些基本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可 能拥有什么样的力量( s t r e n g t h ) 。 虽然在建筑师自己看来,这是一个特 别“低调安静”的项目,但客观而言。它给 人的第一印象难免有些张狂与乖戾。不过仔 细探究又会发现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夸张 形式背后。潜藏着引致这些形式的背后力量 ( f o r c e ) 。那些扭曲与弯折是在满足日照与隔 离噪声之后基于对校园外部空间的考虑而自 然生成:大空间被半埋置于地下,五条东西 走向的条式体量横架其上。并以一条异常宽 阔的廊道相连;由于扇形平面的多功能礼堂 被确定放置干校园的西北一角以方便与城市 共用,北侧第一、第二条在西侧便需向相反 的方向扭转从而放大它们之间的外部场地; 而置于最北边体量顶层的图书馆,使得第一 条即使已经弯折也还会伸到操场里,所以在 东侧再弯一次以避开跑道,其下方并飘起以 留出一个从入口广场到操场的通道;后边的 几条有些往南,有些往北,除了呼应地下的 大空间,也塑造了多样化的花园形态。这样, 那些漂浮的略略怪异的教学楼体量,其实是 在对于场地以及使用需求的把控下,在理性 推导的布局基础上稍加变异而来的结果( 图 万方数据 8 ) 。形式之后设计操作的逻辑必然不会如其 形态结果呈现出来的那么复杂,而这逻辑又 是直接由其背后的力量( f o r c e ) 而来:一方面 是外部场地的限定和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内 部使用的规定和启示。空间和形式由此密切 关联。 为了在这些体量与室外活动场地之间以 及体量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也为了打破 教学楼内走道的单调与乏味,那种悬挑的放 大的走廊空间一种被建筑师称作“发芽” 的语言被尝试引入。它们进一步增加了体量 的扭折与联系,并在交接处以曲线来柔化, 从而一方面再现和强化了内部的运动流线, 更重要的还是保证了形体上的连续性和整体 性,使整个校园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巨构形式 ( m e g a f O r m ) 。这一自由连续的巨构在最南侧 的宿舍楼和紧邻其北的实验楼之间被斩断, 但是两条建筑上伸出的“芽体”却保持了严 格的对位“。这塑造了一种特别的张力:二 者的对位暗示着形态层面的连续并使视线上 也可以贯通,但是因为身体的不能跨越而呈 现实质上的断裂。有如断桥,可以想望。却 不能到达。或许,此处理想的场景是在这断 桥的两端,观者相对凝视。对话在静默中上 演。只是现实中“断桥”;I I :N 的“芽体”外 边缘被空调外机占据,使得这一场景不再可 能。虽然“芽体”内部的走道依然向外延伸。 但是就尺度而言就只剩下功能性的意义,而 没有与这一特定场所相匹配的空间。于是。 二者之间成为一种纯粹的形态关系,张力骤 减,少了许多本可呈现的力量( 图9 ) 。 如果说以上讨论的是这些“容器”在水 平方向上的形式与空间关系。那么在竖直方 向,则呈现出另一个同样可称为本体的问题: 建筑如何坐落于大地?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 面对的一方面是对地面的处理,另一方面还 有建筑与大地的连接。 在房山校区,要忽视地面的变化是不可 能的。几乎在进入的一刹那,那种差异性已 经撞击在眼前:在北边入口广场处,向前是 微微抬起的进入,向左则钻到覆土的内部, 左前方则是下坡至一片巨大的体育场。横跨 整个校园,基地原有的些微高差在设计中被 放大,以至于在入口处的地面到了校园南侧 已经变成了屋顶。食堂便处在这个剪刀剖面 的中间:其;I I :N 还须依赖下沉的竹院和屋顶 天窗来获得自然采光,南侧已经完全打开。 面向室外的篮球场。校园中间的地面则起伏 不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功能空间的重组: 半掩地下的礼堂、体育馆、食堂等大空间以 其不同的高度需求,从下面推动地面隆起成 不同形态的山丘,并在局部触碰到上部容纳 了教室、宿舍、办公等重复性功能的条式 体量的“肚皮”。它们的屋顶以景观的形式 成为新的起伏开放的“地面”,成为插入这 两部分之间不同标高的花园与活动场地( 图 1O ) 。人工地面的起伏已经暗含了建筑与大 地接触的方式:临广场与街道处的平置以限 定,坡地处的嵌入以连接。核心处的漂浮以 疏透,共同使得这一巨构一方面成为对于基 地的灵巧应对。另一方面又作为一个整体被 紧紧地锚固于此”( 图11 ) 。 这样,房山校区由城市学校的需求与城 市用地之间的矛盾始。进行了空间布局上的 竖向重组,依循并放大原有地形的差异。在 产生了丰富而多变的室外“地面”与视线对 景的同时,从旁经过、停留、穿行以及跨越 三个广场 1 入口广场 2 体育操场 3 篮球庭院 六个花园 A 荷花水塘 B 室外剧场 c 诗歌花园 D 竹石庭院 E 师生园地 F 龙行山丘 9 宿舍楼和实验楼之间的“断桥”( 摄影:史永高 的时候,人的身体与花园的多样关系得以呈 现,一个相对自足而丰富的世界由此建立。 容器如何接触“大地”的问题,也在此得到 了一份稍显复杂但却也丰富多样的回答。 由于建筑被局部架空。其向地面敞开的 楼板底部如何处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这 使得我们来到第3 个可以被称为本体的问 题:容器本身如何被建造,并且更重要的是, 这种建造又如何被再现? 这一部分在结构上是梁板柱体系。 现在的吊平处理有着明确的空间意图:单纯 干净、材料不加区分的水平表面,与地面的 起伏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使上部结构显得更 为轻盈( 图1 2 ) 。这架空部分的吊顶与立柱 的相交隐约让人忆起密斯在芝加哥的那些 高层建筑的底层沿街柱廊空间上的考虑 抑制了结构形式和承力关系的表现。但是由 1 0 起伏开放的新“地面 万方数据 于学校规范的调整导致结构工程师在后期加 大了部分梁的尺寸,使得梁底之下再做吊顶 将不敷架空空间净高之要求。建筑师于是不 得不放弃全部覆盖吊顶的做法,而是让一部 分大梁露出。在具体做法上则有意识地让吊 顶与梁底平齐吊顶材料也选用与素混凝土 颇为相近的水泥压力板。但是纵然如此吊 顶与梁底被置于同一水平面但是又不能完全 避免质感与色彩上的微差的事实仍然透露 了建筑师此时面对的困境( 图1 3 ) 。 当结构被包起。其本身具有的表现性以 及对于空间逻辑性的暗示也便被放弃。包覆, 有助于空间完整性和纯粹性的塑造,但是也 难免盗走了建筑本可呈现的某种力量,一种 具有先验气质的因为对秩序的坚信而来的力 量。这种基于1 9 世纪结构理性主义的价值 观念,在2 0 世纪后半叶由于设备的急剧增 加而遭遇了严重的挑战而今日尤甚。建造 与形式之关系已越发超越以往那种本体与再 现之间的智性思辨以及美学选择而更形多重 复杂,因为如何容纳设备与管道已成为不可 回避的问题。房山校区的吊顶也与此不无关 系,在实验楼的下方,有着太多的设备和管 道而必须被包覆。类似的多重性考虑导致在 这个建筑群中,结构、设备、吊顶之间的关 系呈现了多样化的处理:除了上述架空层上 方对梁板的完全包覆与间歇性平接裸露的交 替,在游泳池的顶部,通过以吊顶盖住一些 次梁,结构也被选择性地暴露( 图1 4 ) 。这 种做法同样也出现在风雨操场的屋顶结构 里。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教学楼朝向体育场 的楼梯与外廊。此处建筑师原本希望采用混 凝土结构而且完全现实可行。但是因为结构 上的配合不够到位而改用钢结构。这些钢结 构被以泡沫块和水泥压力板填充、包裹、找 平,再粉刷和涂上与周围墙体同样的颜色, 从而在外观上与整体保持了一致( 图1 5 ) 。 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中,建筑师似乎拒 绝那种简单化的对于所谓结构与建造真实性 的坚持,而更愿意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 选择。这种努力与意愿清晰可辨。 危险在于,当形式对于结构与建造的再 现游移于“戏剧性”与“戏剧化”之间的时 候”睇1 。如何做出深思熟虑的抉择,而不让 它在拷问的缝隙中偷偷溜过。而在应对新的 要求的时候,我们又如何不去教条化地坚持, 但也不放弃建筑本可以具有的力量并拒绝机 会主义式的便宜行事? 路易康对于密斯的 批评大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8 :既然起 服务作用的设备与管道作为一种必须,已经 不可缺少而且无法抛弃,但同时它们又在任 何意义上都不需( 对许多建筑师而言更是不 想) 被见到。于是康说设备需要属于自己的 空间,并在1 9 5 0 年代末和1 9 6 0 年代的一 系列实践中致力于为此寻求一种结构上的解 决之道。 李虎曾经强调,他一直都对结构的设计 保持着最大可能的介入,但即便如此,即如 前面展示的规范突然变更等,现实境况中仍 有许多不期而遇的因素令建筑师感到无力与 无奈。“从2 0 0 3 年开始介入国内实践就经常 处于遭遇a c c i d e n t a l ( 意想不到的偶然性) 的 1 1 建筑与大地的多重关系( 摄影陈诚)1 2 水平吊顶与起伏地面之间的对比( 摄影陈诚 0 2 4建筑学报2 0 1 4 1 1 1 1 关F O 注C U s 状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直是选择性的斗 争和妥协。做大型公建尤其需要应对更 多的偶然和问题,但我也练就了一 种不得不接受现实将计就计的态度”。应 对这些建造过程中的偶然性,显然是一个本 体性问题,而随机应变与将计就计此时便或 许更是一种智慧。然而寻求应对的策略,以 及探究这些“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却又必 须被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性层面。此时,所谓 的本体性和社会性,二者之间的边界已因为 交叉而变得模糊。 3 交叉而模糊的边界 在建筑中,所谓“偶然”有两层含义: 一是因为那些内在于手艺的性质以及材料自 身属性而表现出的不统一和不一致,这大约 只是随机的( b yc h a n c e ) ;另一种则是真正的 “意外”甚至会带有事故的性质,比如不按 图施工,或者施工误差太大,或者其他设计 工种的不当介入使得当初设想的建筑做法不 能实现。前者往往会因其赋予建筑一种生动 而被报以浪漫的欢迎:后者则因其不容分辨 的“错误”而要被竭力避免甚或必须整改。 在当前中国特有的设计体系和施工习 惯下,后者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挑战,与 其他诸多要素一起,构成当下最有特点的 现实1 0 川,也是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外部力量 ( f o r c e ) 。正视而非回避这些现实状况方可 以有某种创造性的发现,从而超越将错就错 的无奈而展现变废为宝的智慧,也才能避免 建筑成为一个精致但是移植的制品”。使其 落地并获取内在的力量( s t r e n g t h ) 。这些可能 并非建筑中最为本体性的一面。但在建筑实 施的过程中,却又最不可避免。而决定其最 终呈现的恰恰是非常社会性的层面。当然, 这里的社会性已经由“回归对人性和自然的 关顾”拓展、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系统。 在房山校区。这种本体性与社会性的模 糊,在前述的“偶然性”以外。也同样体现 在对屋顶以及围墙的处理。前者通过农场的 叠加在实际的功用以外并呈现土地的历史。 万方数据 后者则因为在封闭与开放之间的游移而建立 与更广泛的城市关系。 覆盖了大部分校园建筑屋顶的,是为师 生们提供的试验田地。一方面对于早已远 离播种、生产与收割的孩子们来说,这里是 另一个世界,一个他们所熟悉的城市在生产 上赖以生存的那个世界的缩影;另一方面, 就土地自身而言,在这片校园被建设之前, 它正是自然的农田。于是屋顶的农场。在种 种建筑学意义上的必要与贡献以外。它还是 对于农田的记忆与再现既是对生产性的小 小象征,也是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田的过去 所表达的敬意。 校园在此遭遇了一个重要而难堪的问 题:这片土地由农田到城市,几乎是瞬间发 生,原先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被抹去,而在急 速的转变中并来不及经过相对自然的环节来 再次生成。在农田上画出的抽象网格成为设 计的依据,四条道路围起的范围被称作学校。 它将如何置身于新城? 又如何置身于历史与 未来之间? 围墙集中了此处必然呈现的诸多矛盾也 承载了有待满足的多重需求:中学的性质要 求提供一个内向的、安全的环境,避开四周 杂乱的街道尤其是东侧的新建医院的影响, 但同时它又不能也不应隔绝于城市之外。于 是一方面整个校园在北部和东部几乎全部以 混凝土墙围起( 北侧大部分是挡土墙,东侧 是骑在坡地景观山脊上的不锈钢网隐形围 墙) ;另一方面西侧从北往南随着墙内外的 高低关系的变化而开始逐渐透明,直至到了 南侧变为全透的金属围栏“。这些围墙从 外面看去。虽然三面都是封闭的混凝土墙, 然而置身校园内部,那些围墙完全成了山坡 的自然界限,或者是低矮的栏杆,西侧更是 建筑与墙体组成的一处处庭院。 探讨围墙的问题,在实用性的考虑以外, 指向的是任何建筑都不能回避的状况,它们 无可避免地是绵延的物质环境中的一个片 段,也需要同时承担起双重任务:对先在者 的聆听与回应( r e s p o n d i n g ) ,以及对于后来者 的期待与提示( a n t i c i p a t i n g ) 。如果说这个位于 新区的校园,可以用象征与假借的方式”“刮 来连接其土地的历史,那么,对于现在与未 来,又当如何?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无法 从单纯的本体性或社会性来进行的。 4O P E N 的策略及其意义 从根本上来说建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 从需求的形成和提出,到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社会性都伴随着建筑 并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因为了这 种社会性,建筑便必然要思考塑造什么样的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为 少数特权人士服务。还是让每一位公民都享 有平等的机会? 是向自然需索无度,还是克 制欲望并通过必要的手段来减少其对环境的 影响? 这些必然具有社会属性的需求,以及在 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外部状况和现实条件,是 建筑师必须虑及的力( f o r c e ) ;直面这些力并 在本体性层面加以应对,建筑将因此变得饱 满结实,获得内在的力量( s t r e n g t h ) ;而 在其长时间的生命中,对人与环境产生持续 1 3 吊顶与梁底平齐以 及材料上的微差 ( 摄影金波安) 1 4 游泳馆梁的选择性 暴露( 摄影夏至) 1 5 教学楼东侧被包裹 的钢结构楼梯 ( 摄影苏圣亮) 的影响,则是建筑对外界所表现出的力量 ( p o w e 0 。这些力量的源头与归宿,皆是建筑 在社会性层面的影响( s o c i a li m p a c t ) 以及在 本体性层面的意义( o n t o l o g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 社会性与本体性,建筑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 否则就是拒绝了内在于建筑的艰难。对于这 些“力量”的分辨和探讨,是观察O P E N 建 筑事务所近年实践方向和策略的重要途径。 所谓O P E N ,它既是事务所的名称,同 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立场和策 略。作为一种价值,它倡导包容与自由;作 为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去除偏见,仔细观察 并直面现实;作为一种建筑的状态,它呼唤 内与外的交融。渴望一种等待被定义或是被 赋予意义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将予人以自由。 从早期的“二环2 0 4 9 ”研究项目到 2 0 0 9 年深圳双年展作品“红线公园”,都聚 焦于城市层面的关注。前者设想将北京的二 环主路变成北京线性的“中央公园”并插入 城市严重缺乏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后者则 针对封闭小区的围墙,批判其占用城市空间 和割裂城市肌理。这些富有乌托邦色彩的城 市介入。与其说是希望为具体问题寻求答案, 毋宁说是表明自己立场与态度,并藉此呼 吁对人性的关怀,对个体的尊重。这一相对 抽象的价值立场同时也被努力在建筑层面实 践,在深圳坪山演艺中心,他们通过对功能 的重置和重组,说服业主为普通市民提供更 多的也是多时段的选择。从而使其在种种限 制下,能够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开放。 所谓的限制,不仅是体制和政策层面。 还有施工和技术条件等各种现实状况,面对 万方数据 这些,他们拒绝回避和躲闪,而是吸纳所有 迎面而来的压力和动力,寻求解决之道,在 设计层面呈现一种“抓两头,放中间”的现 实策略。所谓两头指的是开始时的概念以 及最后的完成细节。前者可以保证建筑中的 思考深度和介入生活的力度,后者可以达成 比较好的近人尺度和界面。因此“抓两头” 的重点在于概念和实施层面的准确度这 并不一定是数量意义上的精确,而是基于多 种状况做出的准确判断并加以贯彻1 4 。而 所谓的“放中间”,并非意味着放弃对漫长 的实施环节的控制( 事实上,他们最大限度 地去跟踪结构上的设计与施工,并从始至终 派驻现场建筑师来加以协调和把控) ,而是 要弱化通常充塞了中间环节的装饰意味,因 为那些唯美主义的语言往往导致了缺乏意义 的细节,并干扰了早期那些富有力量的概念。 这一策略固然是对现实状况的承认与抗争。 同时更是对建筑之力量和意义的珍视。 以中国的地域和差异,以近三十年发 展的急剧与糅杂,每一种实践取向都能找 到其再合理不过的存在理由与价值,但是, o P E N 依旧不能满足于当下那种“转入表皮、 美学、精致等浅层但顺应市场潮流的追求”, 也不能接受“转入乡村而规避来自参与城市 与公共建筑所不得不面临的巨大挑战”,他 们固执地相信“建筑本可以逐步发挥出来对 社会对城市的巨大变革潜力”而建筑师 理当意识到并主动担负起这份责任。这种信 念和勇气曾经响彻在上个世纪初的欧洲,在 那个呼唤变革、充满矛盾,同时也有着无限 可能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 一依I E l 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骚动、可能、与 力量的地区。建筑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 挑战和机遇,他们仍旧可以通过对城市未来 的大胆设想,通过对建筑力量的持续实践, 推动变革的发生。 回顾我们过去半个世纪的建筑实践。从 早期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形式主义,到后来商 业霸权下的图像主导,到近年来针对这些倾 向而来的向着建筑基本问题的回归。及至当 0 2 6I 建筑学报2 0 1 4 11 1 关F o 注c u : 下对于精致与清新的眷顾。固然不断在矫正 我们的方向,然而在建筑的社会性层面,却 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国际贸易结算与风险控制服务合同
- 2025版宿舍管理员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服务合同
- 2025版机场候机厅软装设计施工合同
- 2025年度吊装工程合同范本(含吊装设备维护与保养)
- 2025年度事业单位实习生实习合同
- 2025版绿色环保住宅区绿化施工与维护合同
- 2025版数据中心通风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度男方外遇婚姻解除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房产按揭贷款与装修贷优惠利率合同
- 2025年清洁服务人员安全培训及管理合同范本
- 2025全国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免除烦恼》课件
- 《非权力影响力》课件
- 2025年江西南昌市西湖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数字化教材开发研究
- 文学传播学概论课件
- 第3单元主题活动三《创意玩具DIY》(课件)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 商务英语词汇大全
-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 反走私课件完整版本
- 2024-2025学年小学劳动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合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