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食实封制度探析 ( 硕士论文摘要) 专业: 研究方向: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 魏栋培 赵元信教授 唐代食实封制度是唐代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考察唐代食实封制度的内容 及其演变,可以洞悉唐代的法制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的相互关系。本文以新 发现的天一阁藏宋天圣令所附的唐赋役令第7 条为出发点,结合唐会 要、唐六典等史籍的相关记载,对唐代的食实封制度的内容和演变进行了初 步探讨。 本篇论文分成四个部分,包括导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 导言部分主要交待了论文的选题。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了唐代食实封制度的情况。唐代食实封制度是虚 封与实封相结合的食封制度的集大成者。虚封是指只封授爵号而不附加食租税权 的授爵方式,而实封则是某些有爵者被赐予收取租税权的食封形式。在唐代,食 邑若干户只是虚荣的名号,只有加实封的才能从分散在各地的封户中收取租庸 凋。唐代食实封制度的建立是唐初的经济和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制度 本身的不完善,中宗时终于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唐玄宗对其进行了大力 改革。 第二章根据史籍中关于唐食实封制度的法律规定,试图复原唐代食实封制度 的内容。有唐一代,皇亲和功臣是实封家的主体,宦官和宠臣很少。实封户以分 散在全国各地的交纳租税的课户来充当。以唐玄宗改革为界限,唐代食实封制度 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开元十一年以前:实封户的户数在三丁以上七丁以下,州县 官与征封使( 国官、邑官) 其执户籍文帐一同向封户收取封物,即租庸调,然后 将租庸调集中进行三分,一分归国家,二分归实封家,但公主的封物不用三分, 全归公主;此外,州县官要还要向封户收取运费,并将其与封物一同交付征封使。 开元十一年以后:封户皆被限制在三丁以内,以亲王、公主为代表的三百户以上 的实封家的封物不须三分,封家不再收租,只是全得庸调,但庸调须先送至京城, 然后亲王、公主实封家到赐坊领受,其他实封家到太府寺领受;实封在三百户以 下的实封家仍可以在封州领受,其租庸调仍要三分;但是天宝六年以后,所有实 封家的封物都要送至京城,由太府寺、赐坊两个机构分别支给。 第三章主要是考察了唐代食实封制度的衰变的原因及其过程。实封可以继 承,但是不会被全部继承,玄宗规定子孙只能继承封户的三分之一,代宗改为二 分之一。通过不断推进减封继承之法,实封家的数量越来越少,封户数也越来越 少。唐代中后期,均田制瓦解,租庸调法被破坏,食实封逐渐演变为赐给一定实 物或货币的方式,并且由国库定期支给,还经常因职事不同而有所差异。德宗时 期,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食实封制度名存实亡。 ( 关键词)唐代食实封实封虚封制度 s t u d y o nt h es y s t e mo f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 t h em o n a r c hi n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s y s t e mo f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i s t h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y s t e m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o o b s e r v ei t sc o n t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c a nh e l pn sf i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l a w s y s t e m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s ,p o l i t i c sa n ds o c i e t y b a s e do nn o 7o f o f 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 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i sn e a r l y f o u n di nt h et i a n y ip a v i l i o ni nn i n g b o ,t h et h e s i sl o o k si n t or e l e v a n tr e c o r d si n s e v e r a li m p o r t a n ta n c i e n tb o o k sl i k e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st h ec o n t e n ta n di t se v o l u t i o i l t h e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sf o u rp a r t ,t h e ya r ep r e f a c e ,t e x t ,c o n c l u s i o na n dr e f e r e n c e t h ep r e f a c er e f e r st os o m e t h i n ga b o u tt h et i t l eo f t h ea u t h o r t h et e x tc o n t a i n s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r e v i e wo ft h e s y s t e mo f 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i st h e h i 曲l yr e s u l to ft h es y s t e mo ff e u d a le x p l o i t a t i o nw h i c hc o n t a i n s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 g r a n t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a n dt h er a n ko fn o b i l i t y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t h em a n o r 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g e t sz u y o n g t i a o ,b u tt h er a n ko fn o b i l i t yn o t b e c a u s eo f t h es h o r t c o m i n go f t h es y s t e m ,i tw a sg r e a t l yc h a n g e db yt a n g x u a n z o n g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s o m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nt h ec o n t e n to f t h es y s t e m i n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m o n a r c h sc l o s er e l a t i v e so rt r u s t e df o l l o w e r sa n dt h eo f f i c i a lu n d e r af e u d a lr u l e ri st h em a i nb o d yo f t h es y s t e m t h es h i f e n g h um u s tg i v ez u y o n g f i a oa n d i so v e rc o u n t r y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s y s t e mo f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t h e m o n a r c hh a st w op h a s e s :b e f o r et h ek a i y u a ne l e v e ny e a r , t h en u m b e ro fp e r s o n si n t h es h i f e n g h ui sb e t w e e nt h r e ea n ds e v e n ,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z h o u x i a na n dz h e n g f e n g s h i ( 1 i k eg u o g u a na n dy i g u a n ) c o l l e c tt h ez u y o n g t i a of r o mt h es h i f e n g h uo nt h er e g i s t e r s t o g e t h e r , a n dt h e n ,t h ez u y o n g t i a oi sd i s t r i b u t e dt h r e ep a r t s ,o l l ef o r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 t w of o rs h i f e n g i i a a f t e rk a i y u a ne l e v e ny e a rt h ey o n g t i a oi sa l lf o rs h i f e n n i aa n d t h es h i f e n g j i ac a n tc o l l e c tt h ey o n g t i a oa n dg e ti tf r o m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t a i f u s ia n d c i f a n g b u ta f t e rt i a n b a os i xy e a r , a l lo ft h es h i f e n n i am u s tg e tt h ey o n g t i a of o r m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r e f e r st ot h ed e c a yo ft h es y s t e mo f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 b yt h em o n a r c ha n di t sr e a s o n s f i r s t l y , f r o mt a n g x u a n z o n gt ot a n g d a i z o n g ,t h el a w o fi n h e r i tw a sc h a n g e df o rs e v e r a lt i m e s ,a i m i n gt or e d u c et h en u m b e ro fs h i f e n g j i a a n ds h i f e n g h u i n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 s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w h e nt h ej u n t i a n z h iw a s d e s t r o y e da n dt h et a xl a wo fz u y o n g t i a ow a sr e p l a c e db yt h ed o u b l e - t a x1 a w , t h e c o n t e n to ft h es y s t e mw a st r a n s f e r r e dt os o m e t h i n gl i k es a l a r yo fo f f i c i a l s ,a n d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o f 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i sp r a c t i c a l l yo v e r i k e yw o r d s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r a n ko fn o b i l i t y t h em a n o re s t a t eg r a n t e db yt h em o n a r c ht h es y s t e m 论文独创性声明 继竖的学位论文堡塑垡玺窒翅劐盘铴捶) 是我个人耷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 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 研究者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豸蝌嘲诩忑阳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政法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制作光盘,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同时有权将本 学位论文加入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 此规定。 作者签名:委叁煎生导师签名:丧猊 日期:五卵? f ,o - - - - - - - j - - - - - - - - - - - - 一 唐代食实封制度探析 导言 唐代食实封制度是唐代的封爵制度中关于经济权益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古 代,皇帝往往授予宗亲或勋臣一定的爵位,使其拥有相应的政治和经济特权,由 此形成了一系列爵称、爵序和爵级的不同排列组合,从而构成等级森严的封爵制 度。爵制是古代社会里重要的典章制度,与官僚制度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爵 制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一般不具备行政职能, 而官僚制度则是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其经济权利的内容是俸禄;另一方面,二者 都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附属物,且存在共通性,比如有爵者一般有较高的 官品1 ,可以优先入仕、兼任职官,而往往权倾朝野的高级官吏多有封爵和实封, 比如房玄龄、郭子仪等2 。所谓实封,是相对于虚封而言的,二者统一于唐代的 食封制度。 食封制度,又称食邑制度或封邑制度,是指封爵制度中,被封爵者根据其爵 位可以从定区域或数量的食邑户取得租税的制度,是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西 汉时期武帝对封爵制度进行改革,使诸侯“惟得衣食租税”,将食封与行政、军 事职能完全分开了,受封者只能取得租税权3 。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封较多,只给 受封者爵位名号,而不给实际封邑,只有加实封才赐以一定食邑户,以授权其收 取租税4 。唐代的食封制度直接继承北朝虚封与实封并存的食封制度,所以唐代 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食邑,然户邑多是虚名,即虚封;二是实封,亦即“真食”, 也就是说有爵者只有被加实封的才能实际得到一定数量的课税户,一般散落在其 他州郡5 。因而,食实封是唐代食封制度更为重要的内容,甚至言及唐代食封制 度,即是指食实封制度。 在封爵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唐代的食封制度处于承上启下的转折点:继承魏 杨光辉著: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0 5 页。 2 旧唐书卷7 0 房杰| | 龄传、新唐书卷1 3 7 郭子仪传) 3 通典,卷3 l 历代王侯封爵 4 参见张维训;试论北魏的食邑制度 ,载厦门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4 期:略谈北魏后期的实封与虚 封,载史学月刊1 9 8 4 年第2 期。高敏: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封爵制探讨,载北朝研究 1 9 9 1 年上半年刊第1 一1 3 页。 唐六典 卷2 尚书吏部 l 晋南北朝以来虚封的封爵办法而形成完善的制度,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的食 实封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的经济基础上的,并与租庸调法息息相关。但是,随着 唐中后期均田制的瓦解和两税法的实行,唐代食实封制度逐渐走向衰弱,并发生 异化,与俸给制几无差异6 。通过考察唐代的食实封制度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唐 代的经济法制建设,而且可以洞悉泱泱大唐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 刻变化,以期明了唐代食实封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的作用和 意义。 对于唐代食实封制,前人已有研究,尤其是日本学者,更是走在前面7 。就 笔者所见,各方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分歧。国内较早论述唐代食实封制 的是当代史学家韩国磐先生,他在唐代的食封制度一文初步考察了虚封爵制 的渊源、唐代食实封的办法和演变,以及食实封制在唐末的衰变,为研究唐代的 食封制度提供了基本思路,但是内容较为简单,只是根据个别史料做了初步分析, 很多结论存在疑问8 。阎守诚先生的论唐玄宗对食封制度的改革一文主要是 对唐玄宗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对唐代食封制度也进行了简单 分析,否定了韩国磐先生“庸则仍归封建国家”的观点,认为封家取得的封物应 该包括庸在内9 。对于这一争论点,黄正建先生关于唐代封户交纳封物的几个 问题一文根据唐会要与唐六典中关于唐食实封制的记载,认为庸也是 封物的内容之一,但是对食实封制的其他内容涉及较少,论述不够充分1 0 。马俊 民先生唐朝的“实封家”与“封户”一文主要是对实封家的类型、封物收取 办法的演变和实封制的消亡作了考察,在史料记载的引用上做了比较,并择引用 记载相对较准确的文字,因而得出的观点比较成熟1 1 。李锦绣也在唐代财政史 稿( 上卷) 第三编唐前期的财政支出中对唐食实封进行了研究,从财政收 支的角度考察较多,但是很多观点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1 2 。上世纪末在宁波天一 阁发现的宋天圣令所附的唐赋役令第7 条是关于唐食实封制的规定,戴 建国先生将之与其他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韩国磐:唐代的食封制度,载中国史研究 1 9 8 2 年第4 期。 7 如日本学者仁井田隍的唐代。封爵及c ,食封制,载柬方学鞭,( 柬京) 1 9 3 9 年第1 0 期# 砺波护的隋之貌阅及唐初之食实封,载东方学报( 京都) 第3 7 册( 1 9 6 6 年) ,1 5 3 1 8 2 。 5 韩国磐:唐代的食封制度,载中国史研究1 9 8 2 年第4 期。 阎守诚:论唐幺宗对食封制度的改革,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 9 8 3 年第3 期。 m 黄正建:关于唐代封户交纳封物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 9 8 3 年第4 期 “马俊民:唐朝的“实封家”与“封户,载天津师大学报1 9 8 6 年第3 期。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 上卷) 第三编唐前期的财政支出,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1 1 7 0 一1 1 7 5 页。 2 1 3 关于唐代食实封制度的研究,前人或只对某些方面进行考证,或研究不够深 入,而且主要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论述,没有法制史方面的专论。从新发现的天一 阁藏宋天圣令所附唐赋役令第7 条的规定来看,已有的关于唐代食实封 制的一些基本观点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笔者不揣浅陋,爬梳史料,对新发现 的唐令的规定进行考察,将其内容与唐会要、唐六典等史籍中的相关记 载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实封家、实封户、封物、征收办法四个方面对唐代食实 封制度进行探讨。此外,笔者还对虚封和实封的渊源进行了考察,认为唐代食实 封制度是虚封和实封在唐代完全制度化的结果。 第一章唐代食实封制度概述 第一节食实封与虚封 唐代食封制度中,食邑只是虚封,“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郡”1 4 , 真正的食邑户是分散在各州的课税户,即只有“真食”或实封若干户才能获得一 定课税户交纳的租税,因而是唐代食封制度中较重要的内容。所谓虚封的食邑若 干户仅表征受封者政治身份的等级地位,并不为人所重视,受封者由此能得到的 主要经济权益是凭爵品获得的永业田。 一、食实封与食邑 所谓食邑,是指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被封授爵位者得在封邑( 封国、封土) 内收取租税,即所谓的“衣食租税”。”食邑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最为典型, 有爵者往往被赐以一定区域如郡、县内的全部或部分民户为其食租衣税户,西汉 中期以后则主要是以一定的食邑户数为准来赐以衣食租税户( 食租衣税户) 。1 6 但 是到了唐代,食邑若干户只是虚封的名号,不能表示受封者所实际享有的经济权 益,食实封若干户才是受封者所能够得到的衣食租税户,正如唐六典所言: “然户邑率多虚名,其言食实封者,乃得真户。”1 7 实际上,食实封与食邑的性 ”戴建国:关于唐食封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 2 0 0 2 年第3 期 “新唐书卷4 6 ( i f f 官- - ”董平均:西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考释,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4 期。 ”杨光辉著: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3 页。 ”唐六典卷2 尚书吏部 质还是相同的,都是指得到一定的衣食租税户,亦即取得一定民户的租税。 在唐代,史料的记载中多言“食邑”若干户,“实封”或“真食”若干户。 如唐魏国公裴寂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后加实封,并前一千五百户培;宋国 公萧瑶加邑二千户,实封六百户坤。但因为食实封更为人所重视,所以史料记载 中更多的情况是略去食邑若干户,而直言真食或实封若干户,如:长孙顺德真食 千二百户2 0 ;霍国公柴绍实封千二百户2 1 ;刘弘基真食九百户2 2 ;吴国公尉迟敬德, 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2 3 。又如新唐书载: “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又定功臣封户,时文静已死,乃自寂而下差功大小第 之,总四十三人寂户千五百,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教德房玄龄、杜如晦 户千三百,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户千二百,侯君集、张公谨,刘 师立户千,李勋,刘弘基户九百,高士廉,字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户七百, 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踽,封德彝,刘义节户六百,钱九陇 樊兴,公孙武达、李孟尝、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户四 百,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户三百。”2 4 上述引文中所言户数皆为实封。武德九年即公元6 2 6 年,李世民经玄武门之 变而登上皇位,同年十月开始封授为大唐建国立下功勋的文臣武将,总有四十三 人,皆赐食实封。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中还有很多,从两唐书记载来看,从太宗朝 开始,食邑若干户已经很少提,甚至不提。 唐代以虚封建立了九等爵制,唐六典载唐九等爵制:王,正一品,食邑 一万户;二日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三日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四 日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五日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六日县侯, 从三品,食邑一千户;七日县伯,正四品,食邑七百户;八日县子,正五品,食 邑五百户;九日县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王包括;亲王,封授给皇兄弟、皇 子;郡王,封授给皇太子之子和亲王之承嫡子和皇帝特加恩者,亲王之承嫡子多 被称为嗣王或嗣郡王。郡公封授给亲王其他子,国公封授给承袭郡王、嗣王者。 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皇帝姐妹为长公主,女儿为公主,皆视一品; ”旧唐书卷5 7 裴寂传。 新唐书 卷8 8 裴寂传 误作。进魏国公,邑三百户一 ”| 口唐书卷6 3 萧瑶传 ”| 日唐书卷5 8 长孙顺德传 瑚旧唐书卷5 8 柴绍传 丑旧唐书卷5 8 刘弘基传 口旧唐书卷6 8 尉迟敬德传 “新唐书卷8 8 刘斐传 4 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所谓食邑户数,仅具虚封性 质而无衣食租税意义,其中的食邑若干户只是虚假的名号,只有食实封若干户的 才会得到封户交纳的赋税。 一般而言,凡亲王、功臣封爵者皆有实封,国公属于高爵,封授重要功臣, 故亦多有实封的真户。如武德九( 6 2 6 ) 年十月,太宗始定实封功臣有四十三人, 除了在之前就已身死的刘文静没有追赐实封外,后世被封国公的极少没有实封户 的。但是,被封郡、县公以下爵的则或有实封或无实封5 。五等封爵多授予功臣, 但有唐一代,功臣实封家的数目并不算多。通典载“自武德至天宝,实封者 百余家;自至德二年至大历三年,食实封者二百六十五家。凡食四万四千八百六 十户。”以唐历年之久、功臣之众、民户之多,如此数目的实封者和实封户数确 实也微乎其微,不足为道”。 根据唐代法律的规定,九等爵制下的受封者还可以获得世袭的永业田,如新 唐书载;亲王以下又有永业田百顷,郡王五十顷,国公三十五顷,县公二十五 顷,侯十二顷,予八顷,男五顷”。需要指出的是,得到永业田虽然是有爵者得 到的经济权益,但并不是因受实封而获得的。 食实封总体上与爵位等级相对应,但主要是根据功劳大小确定经济权益,因 而实封数目不会完全遵循九等爵制的等级序列。如新唐书载,唐初太宗分封 功臣时,李世民的叔父李神通认为自己在义兵初起时最先至,论其功应居于房玄 龄等“刀笔吏”之上,但太宗说“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之功,此肖何所以先 诸将也。叔父以亲宜无爱者,顾不可缘私与功臣竟先后尔”。所以,李神通被封 为淮安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五百户,而房玄龄被封为邗国公,从一 品,食邑三千户,但却食实封一千三百户。勰 二、虚封和实封的渊源 在广义上,凡是封授或赐予爵位而不附相应的以食租税权为主要内容的经济 权益的授爵方式,都可以称之为虚封,而实封是被授予爵位者食其封一种方式, 使某些有爵者能够获得一定的租税等封物。作为一种授爵方式,虚封在唐代以前 就已经被运用到封爵中,并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笱唐会要卷4 5 功臣和两唐书所载列传多有记载 拍杨光辉著: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5 页 舯新唐书卷5 5 食货五 ”新唐书卷9 6 房玄龄传 5 对于虚封最早被应用的时期,杜佑在 通典中认为虚封自曹魏而始,他说: “黄初三年,初制封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又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 皆金印紫绶;关外侯爵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五大夫十五级,铜印环纽,亦墨 绶自关内侯皆不食租,虚封爵,自魏始”神 东汉末年曹操大权独揽之时,就增设名号侯等爵,如三国志载建安二十 年( 2 1 5 年) 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 功。”后曹丕在黄初三年( 2 2 2 年) 定制,四级侯爵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和 五大夫,加上前面的关内侯,为赐爵,皆不食租。所谓赐爵是指皇帝赐予亲贵或 功臣以较低级的爵位,如曹魏增设的四级赐爵和关内侯爵在六等爵和县乡亭侯爵 之下,而且赐爵不世袭,一般也没有食邑,主要功能是授予一定的等级身份。秦 代在军功爵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十等爵制中,十九等关内侯以下皆为赐爵。汉 末三国时期,各国疆域相对狭促,民户较少,难以尽封亲贵功臣以附带封户的高 爵,所以,赐爵制发展起来,而且多是虚封。 二十等爵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在原先的军功爵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军功 爵制,是指按军功( 也包括事功) 赐予爵位、田宅、食邑和封国的赐爵制度,是为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而建立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就爵名及其排列顺序而 言,从一级到九级,军功爵制与二十等爵制完全相同,但从十级以后却有显著差 异。前者显示的军功爵制自一级以下至小夫,还有校、徒、操三级;一级以上只 有十七级而非二十级,其最高级爵为大良造。史记云:商君为法于秦,战斩 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三为簪 裹,四不更,五大夫,六公大夫,七官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 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 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为彻侯。” 对于关内侯,后汉书载: ”通典卷3 l 王侯总叙 卵三国志卷l 武帝纪 引关于赐爵制,参见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9 一“页。 ,2 史记卷5 秦奉纪。商君书卷1 9 境内所反应的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包括军爵和公爵; 军爵为一般:t 兵即“校徒操士”所获之爵;公爵为公士以上“行问之吏”即军官所或之爵,只有获得公 爵才能当军官,并享有“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报偿。笔者所关注的军功爵制侧重于公爵部分,其爵 称和爵序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管袅,四不更,五丈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 十大庶长,十一左更,十二大良造,十三客卿,十四正卿。 6 “关内侯 如淳日:列侯出关就国,侯但爵身,其有家累者,与之关内之邑, 食其和秩地古今注曰:建武六年,初令关内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 ,承 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备有户数为限( 苟绰 e :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刘劭 日:秦 都山西,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y 。 汉代的关内侯是承袭秦代二十等爵制中的十九等关内侯,因战国时秦国以关 中为王畿而得名。汉初的关内侯一般在关外都有封邑,但在封邑内主要享有的是 军事和行政权,往往在其家室所居住之县享有一定数量的食租衣税户。有的关内 侯,例如没有家室的,则没有衣食租税户,如光武帝在建武六年规定有食邑的关 内侯领取月俸,所以,当时的关内侯也有虚封的。杜佑也在通典中说,又有 伦侯建、成侯赵亥、昌武侯冯无择,只有封名,而无食邑。3 4 可以推断,秦代的 关内侯也有虚封的。正如史学家韩国磐先生所说,“虚封早在秦汉时已经存在, 不始于曹魏”,3 5 但虚封最早出现在哪一个时期,笔者认为不甚重要,故不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封的授爵方式比较盛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东晋末年至刘宋中期的某县五等侯爵、某县五等子、某县五等男,都是虚封。北 魏太和十六年( 4 9 2 年) 以前授予的王、公、侯、子、男五等封爵,官无俸禄, 爵无租秩拍。凡有封爵者,皆无户邑数。魏书载张湛被“赐爵南浦男,加宁 远将军”,但却“家贫不粒”,到京师靠别人给其衣食7 :胡叟为始复男,虎威将 军,却“常若饥贫”、“贫老衣褐”弼;高允为汉阳子、中书令,但却“家贫布衣, 妻子不立”3 ,。可见,虚封的爵位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太和十六年( 4 9 2 年) ,孝文帝开建五等爵之时,封爵始分为实封与散爵两 大系统,爵分实、散,其区别在于有无封邑和租秩。散爵又在品秩上低于实封, 一般相差半品。散爵无封邑和租秩,但可以世袭,是封爵中的虚封之爵。据魏 书载北魏法例律可知:“王公以下”( 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 男、乡男) 有封邑者,“成胙土授民,维城王室”为实封之爵;“五等之爵”则“爵 秩有异,而号拟河山”,为虚封之爵,所以两者在因罪减爵方面有所区别。前者 玎后汉书卷2 8 百官五 m 通典卷3 l 历代王侯封爵 辩韩国磐:唐代的食封制度,载中国史研究1 9 8 2 年第4 期。 撕杨光辉著:汉唐封爵制度 ,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4 页 ”魏书卷5 2 张湛传 强魏书卷5 2 胡叟传 ”魏书卷4 8 高允传 7 依次降爵至乡男;后者即“五等爵者亦依次而降”,最低限为散男,因此,实封 之爵与散爵的区别实际上是“实”与“虚”加。魏收修魏书,为了区别二者, 采用了前者授爵为封,后者授爵为赐的记述方式,前者冠以开国,附加食邑户数, 后者仅书爵名的义例4 1 。如魏书载元嵩“以功赐爵高平县侯”,第二子世俊 袭爵。“肃宗时,追论嵩勋,封世俊卫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4 2 县侯本应秩在 男爵之上,因高平县侯为为散爵,故开国县男遂较其位遇优崇。世俊有散侯封为 开国男,是从虚封变为实封,故不能视为降爵。又如李崇袭爵陈留公,例降为侯, “世宗追赏平氐之功,封魏昌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孟表在太和十八年( 4 9 4 年) 被赐爵谯县侯,后“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卅;奚斤后裔袭爵弘农公, 开建五等爵,封弘农郡开国侯,食邑三百户。4 5 应当明确的是,不食本邑、寄食他郡( 县) 的食封方式,不是虚封,因受封 者有一定的食租税权而当为实封。 唐六典载:“魏氏五等,皆以乡亭,多假空 名,不食本邑。至晋,复五等之制。宋齐之后,或置或废,亦不常也。隋氏 始立王公侯以下制度,皇朝因之,然户邑率多虚名,其言食实封者,乃得真户。” 4 6 所谓“多假空名,不食本邑”,言外之意,受封者仍有食租税权,只是不食本 邑而已。有无封邑虽然是判定虚封的重要标准,但只要有食租税权,无论食租税 于封邑还是空有国号而寄食他郡( 县) 都不是虚封,而应是实封。曹魏不食本邑、 寄食他郡( 县) 的实封形式,当是沿用汉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 各有户数为限”的做法。所谓“魏氏五等,皆以乡亭”,是指魏初王、公、县侯、 乡侯、亭侯,而非魏晋之际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西晋初中期,此制未见实行, 两晋之际复用,因当时战乱频仍,攻守易移,封邑与食邑户之际常出现空间的分 离,而寄食别郡( 县) 的食封方式则较好地保证了诸受封者的租秩收入4 7 。如华 阳国志载太康八年( 2 8 7 年) ,晋武帝子成都王颖受封成都,“以蜀郡、广汉、 犍为、汶山十万户为封国。”后李特、李雄占据益州,成都国秩无从获取,遂寄 棚杨光辉著: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5 页 小魏书卷1 1 i 刑罚志) o 魏书卷8 世宗纪 o 魏书卷6 6 李崇传 “魏书卷6 l 盂表传 ”魏书卷2 9 奚斤传 帕唐六典卷2 尚书吏部 4 7 杨光辉著: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6 页 食他郡椰东晋建立后,为给南来的王公以匡复中原的希望,亦保留他们原来的 爵号,采用改食江南郡( 县) 的方式来满足衣食租秩,用意颇似侨置郡县,如东 海嗣王冲,“以毗陵郡增本封邑万户,又改食下邳、兰陵。”后司马璋为东海王, “改食吴兴郡。”琅邪王冲,亦“改食会稽、宣称邑五万二千户。”扣 不食本邑、寄食他郡( 县) 的食封方式也为北朝政权所采纳。北魏孝文帝时, 有梁郡开国公萧宝夤“寄食济州之濮阳”5 0 ,临淮王元或“寄食相州魏郡”5 i 梁郡、临淮地处南北交界区,战争频仍,不宜立国,故有寄食。正是基于此种原 因,北周武帝定寄食他县之制,如周书载保定二年( 5 6 2 年) 周武帝诏,“比 以寇难梗,九州未一,文武之官立功效者,虽锡以茅土,而未及租赋。诸柱国等 勋德隆重,宜有优崇,各准别制,邑户听寄食他县。”5 2 由此可知,北周保定二 年以前,战乱较多,封授功臣也多是虚封,只授予封土,但没有收取租赋的内容。 周武帝特诏柱国等“勋德隆重者”方可寄食他县,其余封爵仍然多是虚封爵。当 时柱国功臣均为国公,食邑万户,但所谓邑户皆为虚名,而别食某县若干户才是 实封。所以,北周时期的封爵中能够得到实际利益的是“寄食他县”。如邓国公 实炽“保定元年,进封邓国公,邑一万户,别食资阳县一千户,收其租赋”5 3 ; 豆庐宁“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5 4 ;隋文帝杨 坚的父亲杨忠于“武成元年,进封随国公,邑万户,别食竞陵县一千户,收其租 赋”5 5 。隋代也是虚封和实封并存的,如李穆加邑至九千户,真食成安县三千户 铀;郧国公杨素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后邑万户,改封楚公,真食二千五 百户5 7 ;贺若弼真食襄邑三千户强。但是,由于其短暂而亡,社会很快又陷入战 乱,虚封爵仍然没有走进制度的建设中来。 通过考察虚封在封爵制度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虚封和 实封并存的食封制度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虚封在秦汉封爵制度中被应用的频率 并不高,而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封在封爵中被普遍应用,但趋向于形式化, 4 s 华阳国志卷8 大同志 柙晋书卷6 4 元四王传 ”魏书卷5 9 萧宝夤, ”魏书卷1 8 临淮王传 ”周书卷l 武帝纪) 周书卷3 1 窦织传 周书卷1 9 豆庐宁传 野周书卷1 9 杨忠传,另隋书 卷l 帝纪一) 载,杨忠为隋文帝杨坚之父,但记为。隋国公”。 ”隋书卷3 7 李穆传 ”隋书,卷4 8 杨素传 弼隋书) 卷5 2 贺若弼传 9 虚封爵只表征一定的身份地位。而实封也逐渐以寄食他县为主要方式。可见,食 封制度中虚封与实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分离,在北周时期食邑户与实封户已 经虚实相异,终至唐代建立以虚封形式化、实封内容化为特征的食封制度。 第二节唐代食实封制度的确立和变革 一、食实封制的确立 唐初,封爵以虚封为主,加实封的一般没有真户,只是给缯布、田宅等,即 “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缯布而已”5 9 。这是因为:李氏政权还未统一 天下,社会不稳定,经济生产较少,而且唐政权对赋税的征收也仅限于关中,所 以无法给食实封者以大量的赋税。史载杜如晦“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 窦建德,尝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迁陕东道大行 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此时杜如晦“食邑三百户”,当是虚 封。也有个别加实封的,但仅赐予布帛、田宅等。旧唐书载:“轨寻伏诛。自 起至灭三载,河西悉平,诏授( 安) 兴贵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 实封六百户,赐帛万段。( 安) 修仁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并给田宅,食实封 六百户。”6 1 武德二年( 6 1 9 年) 五月,李轨伏诛,当时刘武周占河东地区,王世 充、窦建德占关东,天下仍未平,此时的实封主要是赐给布帛、田宅。唐初之制, 食实封者皆以课户充,所谓课户是家庭中有须交纳租调庸的课丁的民户,而武德 七年( 6 2 4 年) 四月才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因而,食实封者大概自此始得到真户, 即交纳租调庸的课户。6 2 食实封制度在唐代得以确立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政治稳定的考虑。 唐初,高祖广封宗室子弟数十人为王,但诸王权重,容易产生争夺皇位的矛 盾,于是太宗“别亲疏”,将之前所封诸王除几个有功者保留王爵以外都降爵为 县公。贞观二年( 6 2 8 年) 唐太宗又问群臣长治久安之计,宋国公萧瑶等人认为 可以恢复以前的分封制,分封诸宗室子弟为王,并赋予行政、经济等特权,但是 卵资治通鉴卷2 1 9 至簿二载正月 加| 日唐书卷6 6 杜如晦传 埘旧唐书卷5 5 李轨传 位唐六典卷3 尚书户部、唐会要卷9 0 食实封数k 新唐书卷5 1 食货一,。资泊通鉴卷 1 9 0 唐纪六载武德七年“夏,四月,庚子朔,赦天下。是i = t ,颁新律令,比开皇旧制增新格五十三 条。初定均田租、庸,调法” 1 0 遭到李百药、魏徵等人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唐不宜分封,政治兴衰与人事有关 而与分封与否无关。监察御史马周也上疏说“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 全其代者,良得其术也,”舒举汉武帝不给功臣以职事而授虚封之爵为例,说明 不宜封授功臣太多权力。唐太宗采纳了李、魏、马等人的建议,设立“无土”爵, 即虚封爵,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而没有相应国邑,食实封的才得衣食租税, 分食诸州。可见,唐代食实封制度是对北魏、北周封爵制度的继承。 第二,经济法制的推动。 为恢复发展遭受战争重创的生产经济,李唐政权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鼓 励发展生产,促进人口的增长。首先实行均田制,唐规定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 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每人 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其 次,与此相配合,唐前期还实行租庸调法。如新唐书载唐租庸调法为:凡授 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绝二丈, 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 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并规定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 斛由于实行了比较合理的经济制度,唐代前期经济发展很快,增加了赋税来源, 为国家和实封家提供了充足的赋税来源。唐代前期定制:实封皆以课户充,封物 的征收随同正常租调庸的交纳而进行,并以丁为征收封物、统计封户数的计算单 位舒,所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食实封制的确立提供了基础条件。 贞观年问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太子男封郡王,其庶姓 卿士功业特盛者,亦封郡王;其次封国公;其次有郡县开国公侯伯子男之号,亦 九等,并无官土。其加实封者,才食其封,向分散在诸州郡的封户收取租调6 6 。 由此可见,正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封爵中虚封与实封的基础上,唐代建立了九等 爵制下的食实封制度,爵为虚封,只有加实封的,才能得其真正食邑户。 二唐玄宗对食实封制的改革 唐代以前的食实封制度存在缺陷,随着唐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之政局的 动荡,中宗、睿宗时食实封制的弊端暴露无遗,已经对当时的社会造成危害。直 n 通典,卷3 1 列代王侯封爵、文献通考卷2 7 5 封建考十六k 唐会要 卷4 6 封建杂录 “新唐书卷5 1 食货一 6 5 ( 唐会要卷9 0 食实封数 “通典 卷3 l 历代王侯封爵 到玄宗时,食实封制的内容因玄宗改革而发生重大变革。 关于玄宗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封家之数甚众。 实封家在贞观时不过二三十家,景龙时却剧增到一百四十余家,封户遍布全 国,宋务光和韦嗣立都在景龙年问上疏反映过,“食封之家,其数甚众”所请 占的课户遍布五十四个州,而且都是肥沃之田,有的实封家还分食数州。由于众 多的大小实封贵族征收封物,有些地方已经民不聊生6 7 。 第二,封家实封户和封丁太多。 唐初,实封户数皆有定制:亲王封户八百,后增至一千;公主三百,长公主 只有六百。但是高宗、则天朝以来,亲王、公主实封多次逾于此制鹋,中宗景龙 时尤甚,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各一万户,唐隆元年六月十三日又敕,安国相王、 镇国太平公主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乾颐堂tcp-tp课件教学课件
- 社区护理灾害核心概念
- 山西2025年初级招采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地理复习题库及答案
- 高校二级学院工作汇报
- 2025销售合同范本参考
- 护理实习第三方协议书6篇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英语题库及答案
- 公司春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早教销售工作总结
- 结肠癌和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 语言技术对社会语言的影响-洞察阐释
- 校园防欺凌监督机构职责与操作规程
- 泄密案例警示教育
-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 村卫生室医疗废物培训
- 天车司机安全试题及答案
- 医疗卫生关键岗位权力清单管理制度
- 2024年四川宏达集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低压电工复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TSG 07-2019 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 许可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