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幼儿园游戏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幼儿园游戏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幼儿园游戏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幼儿园游戏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一、纽曼“三内说” 控制内部控制真实性内部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P004 游戏具有愉悦性游戏具有主动性游戏具有虚构性游戏具有非功利性三、游戏的分类P005 (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皮亚杰)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帕登)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三)我国幼儿园的分类 角色游戏 创造性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游戏 体育游戏 规则性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四、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 P021(一)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1)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对游戏的影响 游戏场地的空间结构对游戏的影响 游戏场地的地点对游戏的影响户外游戏场地的类型对游戏的影响 (2)玩具材料 玩具的种类影响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 玩具的数量及其搭配关系影响学前儿童的游戏 (3)游戏时间(二)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 亲子关系 育儿态度 家庭结构 家庭氛围(2)同伴 有无同伴 同伴的熟悉程度 同伴的年龄 伙伴的性别(3)传媒 印刷媒体 广播媒体 电视媒体 电脑媒体(4)课程(三)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1)性别差异 (2)个性差异 (3)年龄差异(4)认知风格差异(5)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一、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方法 P041 (如何观察学前儿童游戏?)(一)常用的观察方法 时间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 定点观察 追踪观察(二)常用的几个观察量表 帕顿的社会性观察量表 帕顿皮亚杰量表及使用方法 豪伊斯同伴游戏观察量表斯米兰斯基社会角色游戏量表二、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内容 P036 游戏主题的选择 (从哪些维度观察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知识经验的水平 游戏规则的制定 游戏场地的大小 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种类与层次性) 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三、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一般方法 P052(一)把握教师介入的时机(二)确定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平行游戏法 合作游戏法(交叉游戏法)(三)确定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 言语指导的方法(询问、建议、描述、提问、评价) 非言语指导的方法(表情、动作示范)(四)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第三章 角色游戏一、角色游戏的特点 P065 高度的自主性 特殊的表征活动(想象和表征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P66 角色的扮演 对材料的假想 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 内部规则第四章 建构游戏一、建构游戏的特点P087 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建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对材料的操作是建构游戏的支柱学前儿童游戏的建构过程极具创造性二、建构游戏的整体指导方法 P095 (一)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经验(二)传授建构方法,提高学前儿童的建构知识和技能(三)教师认真仔细观察,适时适当有效介入(四)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行为习惯(五)欣赏作品,注重建构活动评价第五章 表演游戏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与角色游戏异同) P112(一)表演游戏是幼儿创造性的自娱活动(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很相似的地方在于:儿童在游戏中都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不同之处在于:角色游戏是幼儿对自己生活印象的反映;表演游戏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据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二、表演游戏的类型 P113(一)根据表演游戏中角色扮演形式的不同划分 自身表演 木偶表演 桌面表演 影子戏(二)根据表演游戏中游戏内容的不同划分 故事表演游戏 歌舞表演游戏三、表演游戏组织和指导 P117(一)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 (1)引导幼儿选择适于进行表演游戏的文艺作品 (2)引导幼儿自主选编、创编故事生成表演内容(二)协助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环境 (1)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场地、情境的创设 (2)鼓励幼儿参与游戏道具、服饰的设计与准备(三)协助、指导幼儿分配表演游戏的角色(四)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演的技能 (1)提高幼儿口头言语的表达技能 (2)提高幼儿的歌唱表演技能 (3)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五)引导幼儿提高表演游戏水平 (1)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文艺作品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 (4)引导幼儿自主管理表演过程(六)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具体地组织与指导第七章 亲子游戏一、亲子游戏的特点 P185 平等性 合作性 指导性 趣味性 互动性二、亲子游戏的教育价值 P186 (一)亲子游戏有利于婴幼儿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婴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 有助于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婴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有助于婴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的良好品德(二)亲子游戏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三、开展亲子游戏策略(PPT) 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 民主平等的对待子女 培养和鼓励儿童创造和独立 培养儿童独立和与伙伴交往游戏、兴趣第八章 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及改编一、民间传统游戏的特点 P229 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深远的历史性 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浓郁的地域性 民间传统游戏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民间传统游戏材料的选择具有简易性 民间传统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二、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改编的原则 P237 科学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 三、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改编的方法 P239 1游戏玩法可变换 2 儿歌、童谣可替换 3游戏场地可伸缩 4游戏规则可改变 5玩具和材料可改变第九章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一、经典游戏理论种类 P246(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席勒(德)、斯宾塞(英) 主要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二)松弛消遣说(松弛说) 代表人物:拉扎鲁斯(美) 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三)种族复演说(复演论) 代表人物:霍尔(美) 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的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四)生活预备说(预演说) 代表人物:格罗斯(德) 主要观点: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不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二、三大理论学派的游戏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 P248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佩勒、蒙尼格 (1)弗洛伊德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儿童的行为更多的是受本我支配,活动主要受“快乐原则”驱使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2)埃里克森 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游戏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成功结合的润滑剂(积极)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母婴游戏对良好母子关系的形成和婴儿信任感的产 生有重要意义(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游戏中存有性别差异 (3)佩勒(角色动机说) 情感驱力才是儿童角色扮演的原因,模仿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4)蒙尼格(宣泄说)游戏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二)认知学派 P251 代表人物:皮亚杰 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手段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三种类型: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P252 (生物性)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主要观点: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1)维果茨基 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游戏促进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 (2)艾里康宁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游戏起源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某种内部天赋本质所决定的。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一、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的含义 P276学前儿童游戏评价是对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进行的评价,是学前儿童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对游戏进行观察是进行游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游戏评价从本质上讲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游戏活动本身的质和量两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基于此,学前儿童游戏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时间安排,游戏活动的过程、质量、效果等进行客观描述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二、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的类型 P277从游戏评价的主体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幼儿自我评价、领导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从评价的功能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从评价是否采用数量化方法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从评价进行的时间来看,游戏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类型。三、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的原则 P278 目的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四、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的范围P280 (1)幼儿的游戏行为评价 (2)教师对游戏过程指导的评价 (3)游戏环境创设的评价 (良好游戏环境特征:安全性、刺激性、适宜性、参与性)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治疗一、游戏与游戏治疗的差别 P292游戏游戏治疗参与儿童的范围不限定限定特殊儿童儿童的地位主动的被动的目的享受过程、不追求目的希望达到一定的目的情绪体验充满快乐释放问题、放松时间自由的有限制的二、不同理论学派的游戏治疗 P293(一)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1)游戏是心理治疗的手段,让儿童把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体验暴露出来,通过治疗者的分析、解释和疏导,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2)治疗者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解释和分析,使儿童无意识的体验变成了有意识的体验,再通过治疗者的解释、分析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二)人本主义学派 (卡尔罗杰斯)(1)个体之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