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 外国战略投资者在转型国家银行业改革中的实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私有化的全面展开,波兰、匈牙利、捷克这些最发达的转 型国家的银行部门很快被外国战略投资者所拥有,外资银行通过收购东道国国有 银行的股份、与东道国国内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及开立新的分支机构等形式参与私 有化改革,对转型国家国有银行开展业务产生经验与规则的溢出效应。而另一方 面,由于担心外资银行竞争对本国银行体系产生冲击,各国在实践中仍然采取多 种形式的限制和保护措施。外资银行不断增加的市场份额是改善还是削弱本国银 行体系的稳定性,就成为这些国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即将完全取消地域、客户和业务方面的限制,全面开放本国银行服务市 场。国内银行必然面对来自外资银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将接 受挑战。转型国家银行业改革的路径、方法,尤其在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方面的 制度安排将对我国当前的银行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主要论断:继而 以波兰、匈牙利、捷克为例,对转型国家银行体制改革实践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着重讨论外国战略投资者在各国银行业改革实践中的作用;而后运用l o g i t 模型对上述三国进行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并通过 比较分析,探讨外资银行进入转型国家的四种经济金融效应;最后,笔者将本研 究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实际相联系,针对我国引进外资银行和加强银行体系稳定 性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 、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具 有积极的影响。2 、外资银行进入的数量而非占有的市场份额对转型国家银行体 系稳定性的增强发挥更为显著的积极的作用。3 、外资银行进入为转型国家带来 四种经济金融效应:积极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结构效应和市场信号效应。 4 、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的冲击客观存在,因此政府的适度 监管是避免竞争带来过度风险和维持本国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5 、外资银 行是当前中国银行业改革合适的助推器。 关键词: 转型国家外资银行银行体系稳定性l o g i t 回归分析创造效应 资源 配置效应结构效应市场信号效应监管 2 a b s t r a c t ( 英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 t h ep a p e rs t a r t so f fb yr e v i e w i n gt h e o r i e so ni m p a c t so f f o r e i g ne n t r y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 o fb a n k i n gs y s t e m s e c o n d l y , i ts u m su pt h eb a n k i n gr e f o r mp r o c e s si nt r a n s i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a n df o c u s e so nt h er o l es f f ip l a y e di nt h ep r o c e s s ,b yt a k i n gp o l a n d , h u n g a r ya n dc z e c ha se x a m p l e s t h e n ,i te m p l o y sl o g i tr e g r e s s i o nm o d e lt ot e s tt h e r e l e v a n c eb e t w e e nf o r e i g ne n t r ya n d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b a n k i n gs y s t e m f o u r t h l y , i t d i s c u s s e sf o u re c o n o m i ca n df i n a n c i a li m p a c t st h a ts f f im a yb r i n gt ot h eb a n k i n g s y s t e m l a s tb u tn o tl e a s t ,i ta p p l i e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ot h eb a n k i n gr e f o r mp r a c t i c ei n c h i n aa n dp u tf o r w a r df e a s i b l es u g g e s t i o n s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a sf o l l o w s 1 t h e r ea r ep o s i t i v ei m p a c t so ff o r e i g ne n t r yo n 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b a n k i n gs y s t e m 2 i ti st h en u m b e ro ff o r e i g nb a n k s ,n o tt h em a r k e t s h a r eo fs f f it h a tp l a y sam o r e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t h eb a n k i n gs y s t e m 3 t h ef o u r e c o n o m i ca n df i n a n c i a li m p a c t st h a ts f f im a yb r i n gt ot h eb a n k i n gs y s t e ma r e c r e a t i v ei m p a c t s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i m p a c t s ,s t r u c t u r ei m p a c t sa sw e l la ss i g n a l i m p a c t s 4 g o v e r n m e n ts u p e r v i s i o ni sn e c e s s a r yt oa v o i de x c e s s i v er i s ka n dk e e pt h e s t a b i l i t yo f b a n k i n gs y s t e mi nt h es h o r tr u n 5 s f f lw i l lb ec o n d u c t i v et op r o m o t et h e b a n k i n gr e f o r l t l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t r a n s i t i o ne c o n o m i e s , f o r e i g ne n t r y , r e g r e s s i o nm o d e l , c r e a t i v ei m p a c t s , i m p a c t s ,s i g n a li m p a c t s ,s u p e r v i s i o n 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b a n k i n gs y s t e m ,l o g i t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i m p a c t s ,s t r u c t u r e 3 导言 近2 0 年来,世界各国银行体系结构方面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外资银行参与 程度的上升。外资银行的活动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作为国际银行从事跨国界的银 行交易,二是在东道国国内开展银行经营业务,而这两类活动都与东道国的经济 金融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外资银行进入或者参与程度的上升,东道国银行业的竞 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增加了市场上竞争者的数量,而且 扩大了市场的边界,同时对市场效率和银行治理结构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虽 然外资银行进入可能对东道国银行体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 依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即外资银行进入究竟对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产生 什么样的影响? 迄今为止,理论上的探讨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中东欧国家的银行业改革始于上个世纪9 0 年代。外国战略投资者在转型国 家银行业改革中的实践表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私有化的全面展开,波兰、匈牙利、捷克这些最发达的转型国家出于降低银行再 造成本以及从根本上改善脆弱的银行体系的考虑,纷纷迅速扩大本国银行部门对 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银行部门很快被外国战略投资者所拥有,外资银行通过收 购东道国国有银行的股份、与东道国国内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及开立新的分支机构 等形式参与私有化改革,对转型国家国有银行开展业务产生经验与规则的溢出效 应,从而帮助转型国家建立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独立的银行治理结构。而另一方面, 由于担心外资银行竞争对本国银行体系产生冲击,各国在实践中仍然采取多种形 式的限制和保护措施。外资银行不断增加的市场份额是改善还是削弱本国银行体 系的稳定性,就成为这些国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照中国在入世协定中对银行部门自由化所做的承诺,2 0 0 6 年中国将完全取 消地域、客户和业务方面的限制,全面开放本国银行服务市场,国内银行必然面 对来自外资银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将接受挑战。转型国家银 行业改革的路径、方法,尤其是在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制度安排方面将对我国 当前的银行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旨在以波兰、匈牙利、捷克为例,在对有关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 体系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转型国家十几年来银行体制改 革实践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取上述三个国家进行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体系稳 定性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并着重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各国市场环境和治理结构等 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将本研究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实际相联系,针对我国引进 外资银行和加强银行体系稳定性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言;第二部分简要回顾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 系稳定性影蛹豹主要论戮,主要从卦瓷银行进入东遂疆的决定西索、银行蕊系稳 定性的决定黼豢良及外资银行进入对系道国银行部门的影响三个方茬进行梳理: 第三部分概述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银行业改革的基本情况,并着重讨论外围 战略投资者在各国银行业改革实践中的作用;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运用 l o g i t 模鍪霹终资镶牙送入瓣转型国家镶零亍体系稳定镶影嚷进行黧梦1 分辑;蘩聂 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外资银行进入转型国家的四 种经济金融效应;第六部分阐释了转型圈家对外资银行加强监管的意义、目标和 爨俸方式;麓七部分为总缀缝译论和政筑性建议。 本文采耀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l o g i t 回归分轿称眈较醑究分轿。这两种方 法结合运用予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w 以说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 点。 在实证蒌嚣究郝势,本文将运用二元l o g i t 模型,麓爱大龟鬟然镄计法( m l e ) 对外资银行谶入程度与转激国家银行体系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最大似然估计法是一种选代算法,以一个预测估计值作为参数的初始值。根据算 法确定戆增大对数毅然霞鹣参数豹方向鞠变纯。困惑蔟结暴并不表暴簿释变量对 成变量发生可能性的影响程度,而是反映解释交量鹣变亿对应变鬃的影响方向。 我们对三个样本国家的银行体系危机设立虚拟变量:选择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和数 璧份额分别作为衡量外资锻季亍进入程度的指标:并根据金融体系稳定性决定理论 选择六个宏磷宰滇指标穆必控翻交量邋入懑 螽模羹。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敬产品层面上,将外资银行 与普通的技术转移型f d i 相类比;在资源配置层面上,将外资银行与东道国网 痰镊行葶亍为镳磐 乍毙较;农续稳层嚣上,游痤爰于转黧鏊家银行强鸯纯改摹赘三 斡典型模式及其绩效进行对比,由此分析归纳夕 资银行进入转型国家的经济金融 效应。 本文褥出的主要结论趣括:l 、夕 瓷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具 鸯积稷酶影噙。2 、郫资锻行遂入静数爨 嚣 占寿匏常场蘅颓对转鏊罾家银蠢体 系稳定性的增强发挥更为照著的积极的作用。3 、外资银行进入为转型国家带来 四种经济金融效应:积极的创造效应、资源配置效应、结构效应和市场信号效应。 4 、短麓内癸浚锻露逶入鼹转墼藿家壤行傣系戆净毒嚣蘧枣在,嚣越致瘀弱适痰 监管是避免竞争带来过度风险和维持本围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5 、外资锻 行是当前中翻银行业改革龠适的助推器。 值得一掇躺是,孙资锻行竞争有剥予转型国家银 亍体系稳定观点的成立通常 应具备一些前提条件。已有的一些研究认为,银行竞争的有效性依赖于提供金融 服务的良好法律框架以及有助于金融服务机构成长的制度建立。同时,政府的适 度监管亦有赖于政府的监管质量,包括信息透明程度、政府腐败程度以及法律法 规环境等。由于可获得的数据资料的限制,本研究未对上述制度因素进行分析, 有关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6 第1 章文献回顾 我们将简要回顾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主要论断,我们的关 注集中在三个问题:1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这个答案具有 两重性,因为外资银行的出现不仅是东道国管理当局的愿望,也是外资银行自身 渴望打进新市场的结果,而后者又与东道国地方特色的因素相互作用。我们先从 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出发,解释第二重决定因素。2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决定因 素是什么?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有关金融危机根源的理论性文献,这些研究为导 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审慎指标奠定了基础。这些审慎指标包括反映单个金融 机构健康性的微观审慎指标和与金融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两种类型, 本文将着重评述影响金融体系健康性的宏观经济因素方面的经验资料。作为先行 指标,当金融机构面临宏观经济冲击之时,通常就会爆发金融危机。3 、外资银 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部门的影响。这方面的理论文献包括麦金农肖( m s ) 范式下的自由银行理论、银行部门竞争与稳定模型以及涉及外资银行进入的成本 收益、效率、盈利性、信贷和监管等方面问题的代表性文献。 1 1 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研究 迄今为止的有关跨国银行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大体上是从以下两个角度 进行的:一是站在2 0 世纪7 0 年代石油美元流动和8 0 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等国际金融的角度来分析跨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从产业组织的微观角度, 分析跨国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比较利益。 关下捻和奥田宏司( 1 9 8 5 ) 从国际资本移动论出发,将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 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原因综合归纳为四点:1 、两次石油危机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 元,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国际游资;而由于7 0 年代 后期到8 0 年代初期正值发达国家出现长期经济不景气,因而这些富余资金纷纷 流向资金短缺、投资回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2 、国际金融市场上辛迪加贷款形 式的诞生降低了参与贷款的单家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了跨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 的融资,使得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资金成为可能。3 、浮动汇率制度的建立有 效的控n t 因利率变动所产生的利率风险。4 、对一些经济增长较快、表现比较 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银行有较好的主观评价。 j 尼汉斯( 1 9 8 3 ) 从产业组织论的观点出发,将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动 因归纳为三个方面:l 、银行的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有利于银行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2 、开设海外分支机构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有利于克服国际金 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3 、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点,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应对国际政 治风云变幻给银行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 h 格鲁贝尔( 1 9 7 7 ) 将跨国银行在东道国获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归结为跨国银 行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银行的三点比较优势:l 、跨国银行具有很强的提供金融产 品和金融服务的能力,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东道国银行无法提供的金融服务。2 、 跨国银行的品牌影响力为其在与东道国中小银行的竞争赢得了有利条件。3 、跨 国银行与源自母国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关系 及其很强的信用调查能力,在东道国向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 务。 a 鲁格曼( 1 9 8 6 ) 从国际多样化和内部化两方面探究跨国银行获得超额利润 的要因:1 、由于不存在对跨国银行统一监管的世界中央银行,跨国银行可以规 避在国内开展金融业务所受到的某些限制,从而获得稳定的收益。2 、跨国银行 通过内部化,可以克服国际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享有特殊的内部利益。 上述有关跨国银行形成机理的分析因其角度不同,各有见地,但又有一定的 局限性。笔者认为,可以套用j 邓宁( 1 9 8 1 ) 的o l i ( o w n e r s h i p ,l o c a t i o n , i n t e m a l i z a t i o n ) 范式来解释跨国银行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经营的内在动因: l 、企业优势跨国银行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便利的资金渠道、大范 围和高效率的分支机构网络、跨国经营的知识和资金积累以及针对特定需求提供 金融服务的高度专业化的能力等。2 、区位优势跨国银行可以从母国与东道 国金融监管体系、实际利率、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中获得超额利润。3 、内 部化优势跨国银行可以通过在组织机构内部创造出新的市场,从而获得较大 的潜在利益。 1 2 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决定因素理论以及宏观审慎指标的经验资料 长期以来,学者发展了多种经济学理论,以解释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早期的 学者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是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根源,而后来的研究则强调 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银行是最重要的 金融中介,下面拟对银行部门稳定性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 对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经典解释是费雪( 1 9 3 3 ) 作出的,他认为银行体系脆 弱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债台高筑引发实际经济下滑,清偿债务又 导致货币负债收缩和货币流通减缓,这些变化具有多重经济含义物价、产出、 市场信心下降,破产和失业增加。 d i a m o n d 和d y b v i g ( 1 9 8 3 ) 提出,存款人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 银行部门处于“挤提”式的平衡中,如果客户在挤撮概率低的时点将资金存入嘏 幸亍,当鼹察到使挤提概率提高豹受面事 孛靖,挤提袋潮便爆发了。 也有一黧研究聚焦崧倍怠不对称方蕊。m i s h k i n ( 1 9 9 6 ) 强谪了导致逆囱选 择问题的放敞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高质量的投资被低质量的投资 所取代,从丽引起银行资产组合整体质量的恶化;g u t t e n t a g 和h e r r i n g ( 1 9 8 4 ) 褥蘩惠不对穆理论扩震到甏筑采取懿穰贷琵绘熬徽浚上,认为蔼贷爱绘瑷象会醚 着不确定性水平以及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提高而增加。k o d r e s 和p r i t s k e r ( 1 9 9 8 ) 针对银行危机从一国向别豳蔓延的根源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提出金融危机燕 延款不利影蛹会涟羞受影蹶国家对共嗣的宏强经济风殓以及经济中信息不对秣 水平豹敏感庭褥定。 表1缀验研究文献中确定的主要宏观审慎指标 作嚣c 二k ,l - ig 】i p - be 娘h p定孙k d , 年傍 9 9 61 9 9 7f 9 9 71 9 9 81 9 9 81 9 9 91 9 9 8 贷救删增 女 资产协格暴涨。 ;对拜蠢字 。| l 总蜡长率 , 汇搿和剥率般动 贸翳拯捧 嗣肉科率东甲 l _ _ = 率错位j i 馒杼系统向政府据供脊盘 避货撵酝渡裁 。7 、i 上述理论研究是c a p r i o 和k l i n g e b i e l ( 1 9 9 6 ) 、h o n o h a n ( 1 9 9 7 ) 、 g o n z a l e z h e r m o s i l l o ,p a z a r b a s i o g l u 霸b i l l i n g s ( 1 9 9 7 ) 、e i e h e n g r e e n 帮r o s e ( 1 9 9 8 ) 、 h a r d y 稻p a z a r b a s i o g l u ( 1 9 9 8 ) 、k a m i n s k y ( 1 9 9 9 ) 、d e m i r g u c - k u n t 嗣d e t r a g i a c h e ( 1 9 9 8 ) 等的经验研究的出发点。这些论文研究了金融机构面对外生冲击所表现 出的脆弱性,摆出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有:增长率下降、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严霆稳逶货澎鼗、汇率渡动、殷票泰场黥活羲露价格惫溺渡囊、嫠贷溺增、密瓣 部门业绩变麓、贸易条件恶化等。表1 概括了经验研究文献中确定的主要宏观审 慎指标。 戴箍,这些疆突还强调了不易量纯戆金怼麓弱攒橼,鲡锓行鼗謦欠缺、货餐 控制工具不足、过于慷慨的存款保险、法律体系运作有欠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风险暴露过高、缺乏适当的会计准则和程序、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错误的激励 机制等等。 1 3m - $ 范式下的自由银行理论 麦金农一肖( 1 9 7 3 ) 主张,为了刺激金融增长,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的金融 改革措施。他们认为金融自由化提高了国内私人部门储蓄的报酬,也有更多机会 分散持有国内金融资产。在麦金农一肖的一揽予金融自由化改革方案中,认为首 先应当解除政府对银行业的控制,实现自由银行制度。他们认为自由银行制度对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与一般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即通过利率 机制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后来的经济学家承袭了m s 范式,更具体的分析了 自由银行制度的有效性。 凯文道( 1 9 9 6 ) 提出了自由银行制度有效性的两点表现:1 、自由银行制度 破产率很低:经理人理解银行的长期生存取决于存款人对他们的信心,这会使银 行放贷谨慎,接受外部监督和公开审计,保有充足的自有资本来缓冲贷款损失, 更好的满足存款者的需要。2 、自由银行制度危机传染性较弱:好银行有很强的 激励将自己与差银行相区分,当好银行预感到有某种传染的威胁时,他们会加强 自我保护,确保自己不受其他差银行破产的影响。这样即使一家银行破产也不会 引起公众的挤提,因而不会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乔治伯恩斯顿( 1 9 9 6 ) 等对美国2 0 世纪2 0 年代后期到1 9 3 3 年银行法通过 之前的银行对活期存款的竞争进行了研究发现:1 、自由银行的竞争是理性的, 而不是破坏性的。2 、政府对银行的管制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道德风险,降低了公 众的银行货币的价值,受管制的银行体系不如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稳定。3 、中 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也在商业银行体系中滋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降低了银行 的效率。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银行服务市场应该是没有卡特尔台约、自然垄断或 者政府管制的竞争性市场。 与m s 范式下的自由银行理论一脉相承的是根据新古典教科书所达成的“华 盛顿共识”,大多数转型国家都采用这一方案对本国的银行业进行改革。这一方 案建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议的基础上,目的是为了建立个健全 的、市场为导向的银行体系。根据w i l l i a m s o n ( 1 9 9 0 ) ,“华盛顿共识”主要包括: 1 、将商业银行业务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2 、废除对国内货币兑换的限制;3 、 利率自由化;4 、对国有银行和他们的借款人进行重组或私有化;5 、引进新的外 资银行和私营银行机构等。 1 4 银行部门竞争与稳定模型 迄今为止,国际上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尚缺乏 充分的纯理论论证,从竞争角度出发的研究观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 分析框架。但银行部门竞争与稳定模型是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 定性问题的理论基础。 c a r l e t t i 和h a r t m a n n ( 2 0 0 2 ) 对银行竞争与稳定关系的传统观点进行了综述。 传统观点认为,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即竞争和稳定不能同时获得。 该领域早期的主流观点包括:1 、市场权力更有利于银行成本效率和盈利性的获 得,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由于竞争降低了市场权力,因此可能损害体系 的稳定性。2 、竞争导致的利润侵蚀、特许权价值下降等问题,使银行倾向于风 险性更高的投资组合,从而加剧体系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关银行竞争与稳定关系的理论研究不再支持竞争与稳 定权衡的观点。a l l e n 和g a l e ( 2 0 0 3 ) 对一系列有关银行部门竞争与稳定的模型进 行了总结、分析和推广,发现在很多模型中,传统的竞争与稳定需要权衡的观点 不能成立:l 、从贷款竞争角度出发的研究,往往得到银行竞争降低了资产风险 承担水平或者提高了银行间市场应对流动性冲击能力的结论,从而支持了竞争有 利于稳定的观点。2 、从存款角度而言,由于银行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存款市场的竞争可能会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但一些研究认为,是错误的政策 导致了银行竞争和稳定的权衡问题,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监管措施( 包括资本 充足要求、风险调整的存款保险以及资产限制等) 来控制风险,可以避免竞争导 致的银行危机。 另外,一些针对市场权力问题进行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市场集中程度与银行 体系稳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如b o y d ( 2 0 0 3 ) 等人通过建立一个动态模型分 析得到:竞争和垄断的市场结构都有可能发生银行体系危机。l e v i n e ( 2 0 0 3 ) 等 人的研究发现:银行市场集中与体系稳定之间不存在经验上的相关性。 1 5 其他代表性文献 目前直接分析外资银行竞争和东道国银行体系关系的研究文献虽然并不多 见,但仍然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涉及成本收益、效率、盈利性、信贷 和监管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参与竞争的前 提是东道国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支付的成本。l e v i n e ( 1 9 9 6 ) 提出外资银行进入为 东道国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l 、通过加剧银行竞争可以提高国内市场上金融服 务的质量和可获得性,同时促进银行更好地使用现代金融技能和技术。2 、促进 银行监管技术和法律基础设施的建设。3 、有利于本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资 本。s t i g l i t z ( 1 9 9 3 ) 分析指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国内银行、国内企业和政府 带来的潜在成本包括:1 、国内银行要和外资银行进行竞争,会带来很高的成本 和压力。2 、外资银行通常倾向于和大型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从而导致国内 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会更少。3 、外资银行通常不会按照东道国政府的愿望行事 或者对东道国的愿望不敏感,造成东道国政府控制本国经济的能力下降。 其次,从竞争和效率的角度而言。一些研究强调外资银行进入对提高竞争程 度和完善竞争功能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外资银行进入通过对市场可竞争程度的影 响,将对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效率发挥积极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 c l a e s s e n s ( 2 0 0 1 ) 等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综合样本的研究。他们通过对 8 0 个国家1 9 8 8 1 9 9 5 年跨部门数据的研究发现:1 、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 具有更高的利息边际、利润和税收支付;而对发达国家的结论则相反。这表明外 资银行的进入确实对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2 、总体而言, 外资银行的进入显著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盈利性和总成本,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 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3 、 量而不是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显著相关 争性提高体系效率的观点。 银行效率改进效应与外资银行进入的数 该结论支持了外资银行进入通过增强竟 第三,从竞争与盈利的关系而言。认为外资银行竞争可能对东道国银行的盈 利性产生冲击,进而对银行体系的稳定产生威胁的研究大多提到了外资银行竞争 的“摘樱桃”战略。即外资银行将挑选具有盈利性的市场和财务状况好的客户, 这样,对于银行体系相对非效率且处于较差的资本状况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 应对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的反应可能是从事风险性极高的信贷活动以获得足够 的利润边际,这将把东道国银行推向倒闭的边缘。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在一定 的条件下,外资银行的盈利性冲击不但不会造成银行体系的崩溃,还将有利于体 系的长期稳定。c a n o y ( 2 0 0 1 ) 的研究发现:存在多种加剧银行间竞争的进入方 式,不同的方式对体系稳定的影响不同。外资银行大多是通过“复制”进入当地 银行市场的,而且该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只要辅之以适当的管理和审慎的监管, 不太可能形成巨大的外部冲击,因此不会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第四,外资银行竞争还将对信贷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外资银 行通常为信誉好的大公司服务,而忽略中小企业以及偏远地区的客户。这种竞争 行为使得本国银行将不得不面对风险性更高的顾客,从而提高本国银行投资组合 的整体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参与往往能提高信贷分配的质量,因为 跨国银行具有更好的信贷风险定价的技术,这将有助于提高体系的稳定性。b a r t h ( 2 0 0 0 ) 等人的经验研究表明: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与较低的信贷组合质量正 相关,同时银行部门的脆弱性上升了。 最后,通过引入外资银行竞争可以产生东道国银行部门监管强化的效应。 c l a r k e ( 2 0 0 1 ) 指出,外资银行的高技术业务和产品将促使本国监管当局提高监 管队伍的质量与规模,因此无论是对本国银行还是对外资银行都可能提高监管水 平。而且,在监管过程中,外资银行通常重视对会计报告等的信息披露制度,如 果东道国银行注意仿效,则信息的透明度将会有所改善。 第2 章波黧、匈牙利、捷克银行此改革以及外资银行拄其中的实践 2 1 波兰、匈牙利、捷克的银行业改革 在市场经漭孛,镊雩亍份为资源配鐾豹手段莛蓑重袋豹 乍爱,一个霉效豹镊行 体系应该按市场的需求分配资源,并减少市场的运行成本。尽管资本市场也可l 冀 发挥相同的作用,但对于中东欧转型国家而言,由于资本市场的相对不发达,因 此银行对他们来说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转型之前,中东欧国家实 亍由国家直接 控毒豹单一镶纷裁度,按敬褒匏撩令分酝瓷滚,蔼不考虑资源分熬效率。蠢瑟, 发展一个健众的市场为导向的银行体系被认为是中东欧国家成功转挺的基础,也 是保持宏观稳定性和长期增长的关键。 波兰、匐雾裂帮捷克是铰事实瑰从嚣裂跨技单一银行谆毒l 囊二缀镶孬薅割转 凝的国家。8 0 年代末,器瀚纷纷推行计翔与市场稆缭合的二级锻静翩度,戳霞 家银行分行为藻础组建银行集团,采用阑宵独资的股份制方式运作,行使原来国 家银行豹商业化功能。 嚣绕稳蕊二缀银行傣系静镶行监袭苯其畜不鬻窳瞧。在透露了羧份制改造豹 银行体系中,固有股仍然嫩蓬断者,在继承原来国家银行资金信贷市场垄新地位 的同时,也继承了单一银行体制下预算软约束的制度遗产。9 0 年代初,制度遗 产器来懿憋羧超越羲甭鼗释放窭寒,转黧毽家宠爱发囊了恶蛙通货黪歉帮大嚣竣 的经济衰退,由此导致企鼗清偿能力下降和大量不良债权的累计。铡1 9 9 1 年底, 波、匈两国的不良债权占g d p 的比重商达2 5 以上1 。 为了建立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银章亍体系,各国毙爱推出了不弼模式豹银行 不良资产重缮许划,j 重国有鬻韭银行遴嚣髯资本纯,充实其资本蜜力,具体蓿熬 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就银行的不良资产:i 敷行切除和清蠼,由国家统一收购被清理 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初步改游银行的资产质量;二是由豳家直接向商渡银行注资, 簇孛整顿;弱瓣糖之瑷垒熬偌款瀵理搓藏,鏊在交嚣家绞一撬救被瀵灌金鼗,蛰 助解决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从实施效果来看,匈牙利和波兰的银行潞产重组在转 测国家中是较为成功的。两园银行的财务状况得以改麟,分类贷款对贷款总额的 比率由1 9 9 3 颦豹3 0 左右下降型1 9 9 7 年熬1 0 。巍1 9 9 4 年两爨的g d p 止跌 阐舞时,银行渣也同时开始瑟现较好静成长前景,镶行资本收益窭达虱了3 0 的水平,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经济复苏的能力2 。 s u m m a r y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f i n a n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p o l i s hb a n k s ( 2 0 0 2 ) 、n a t i o n a lb a n ko f h u n g a v ( 2 0 0 0 , 2 0 0 1 ) 。s u m m a r y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f i n a n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o f p o l i s hb a n k s ( 2 0 0 2 ) 、n a t i o n a lb a n ko f h u n g a r y ( 2 0 0 0 , 2 0 0 1 1 4 为了巩阉银行资产熬组的成果,持续改善国有锻行的金融状况,各国先前 窟布将私有化作为解决银行根本问题的手段。转型国家选择的商业银行私有化的 路径各不楣弼,包括:公开上枣模式( i p o ) 、囱卦国战蝰投资者出磐模式( s f f i ) 、 认股权诞模式( v o u c h e r ) 黻及这些模式静不同组合。下面我们将篱簧回顾波兰、 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商业银杼改革的具体进程。这是迄今为止商业锻行私有化较为 成功的三个转烈国家,而他们也各自代袭了上述三种典型的私有化模式。 波兰致露农经历了逡终嚣羧珞授瓷蠢鑫整黎公开上泰嚣耱模式豹摇摆之嚣, 鼹终将公开上市作为银行私有化的战略选择。早期,波兰设想采用种混合的私 有化战略:以招标的方式吸引外国战略投资者作为横心投资者持肖2 5 的股权, 遵过毅段公开上市的方式稳露悫投资者激售2 5 的黢份,银行员工以优惠徐格赡 搽2 0 静腔投,其余豹3 0 般权由羹孝敬部保留。波兰最早开始飘蠢纯静两家锻 行w b k ( w i e l k o p o l s k ib a n kk r e d y t o w y ) 和b s k ( b a n ks l a s k i ) 实行的就是类似的混 会战略。然耐,1 9 9 4 年b s k 第一个交易目的市场混乱说明在股票二级市场不发 运、枣场秘潮不完善匏壤况下+ 孬馥定羧经缝导致骚蘩发孬蛰疆遘嵩、素场渡囊, 从而阻碍私商化。接下来b p h ( b a n kp r z e m y s l o w oh a n d l o w y ) 初次公开发行的价格 幽华沙证券交易所( w s e ) 专门会议而不是国家财政部( m o f ) 攀先确定,从 _ i 嚣标志羞波兰键行私有化战雅敷重大调熬。 匈牙利政府推行国有黢投向外国战略投资者出售瀚模式,其进程虽然一波三 折,但从实践效果看,却煨吻合银行治理结构优化的目标。匈牙利政府于1 9 9 2 年4 月8 日公谢了国有商北银行的私有化改革方案。根据方案,银行私有化委员 会蠢来自黠致帮( m o f ) 、镯雾囊国家锻行( n b h ) 、鬻鸯资产警瑗攒( s p a ) 黎 图有银行监督矮员会( s b s ) 的代表组成,私有化的蹰标是到9 0 年代末实现商 舭银行的国商股减持到2 5 以下。方案臻求在私有化之前开展各家锻行的资产清 理,势援投吸孳| 、鼓融努灏金融规构成受战臻投资者。然磊,密予经济安全瑷及 露身利益的考虑,政府并没有将外资靛股作为所有银行私有亿鲍焱往战略目标, 黼是为一些优势银行寻找圜内外的资产组合投资者,其中中小投资者很受青睐。 照然早期m k b ( m a g y a rk u l k e r e s k e d e l m ib a n k ) 、o t p ( o r s z a g o st a k a r e k p e n z t a r e s k e r e s k e d e l m i 转a 呔) 器畜弦审裴麝对努资遴入静态度裔掰缳整,毽黧詹1 9 9 5 每簌 宪成的b b ( b u d a p e s tb a n k ) 私有化证明了政府对实行s f f i 改善银行治理结构的决 心。外资在锻行部门的强劲增长以及银行治理绩效的极大改观激励政府在1 9 9 6 冬继续教s f f i 壤瞧箍送其余藿寿囊塑锻露夔熬奏纯。 捷克通过发售认股权t 匝推行私有化。捷克银行私脊化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 设立投资基愈( i p f ) 购买银行的股权,参与私有化进程,这些投资基金在捷克 锻 亍程有化进程中占据主露地位,在第一波私有化过程中总共集中了7 1 4 的股 权凭证,其余才由投资者个人分散持有。二是捷克银行在私有化过程中兼具双重 身份:既作为私有化的对象,又借助投资基金参与私有化交易。在持有近1 2 股 权凭证的十家最大的投资基金中,有6 家是银行设立的,其中的前5 家控制了股 权凭证的3 8 2 7 。由此导致了捷克银行私有化的不彻底性:由于政府将单个i p f 持有银行股权的比例严格限制在2 0 以内,导致投资基金持股分散,政府在私有 化完成后依然拥有很高甚至是绝对的控股权,建设独立于政府及其内部人控制的 治理结构的进程直十分缓慢;其次是很多银行通过在母公司下设立投资公司的 方式绕过管制,银行间大量相互交叉持股,强化了金融机构之间非市场化的交易 关系,进一步造成了市场混乱。 2 ,2 外资银行在波兰、匈牙利、捷克银行业改革中的实践 如前所述,不同的转型国家采取了实际不同的银行改革战略,因而外资银行 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捷克的银行业改革是整个经济认股权证式私有化 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匈牙利则将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进入作为改革模式的首选, 而波兰主要采用了银行股权公开上市的方式,并最终由一个战略投资者取得控制 权。下面,我们将分别简要介绍外资银行在三个国家的不同作用。 2 2 1 波兰 外资银行对波兰银行业改革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初 期,政府对内资和外资准入银行部门的限制比较宽松,外资银行被给予税收减免 的优惠,甚至可以硬通货的形式保留部分资本在手上。然而,出于对波兰政治经 济改革前景不确定的预期,早期进入的外资银行风毛麟角,市场上混杂了大量自 有资金不足、毫无银行经营管理经验的中小银行,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第二阶段从1 9 9 2 年到1 9 9 4 年,政府放慢了对各类银行准入的审批,给予外 资银行的税收减免期被取消,外资银行准入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也被提高了。政府 开始注重引导外资参与国有银行的私有化改革,鼓励外资银行购买公开市场上的 国有银行股份,实现政府从银行部门退出的目标。 第三阶段从1 9 9 5 年开始,波兰迎来了新一轮银行外资涌入的热潮。在这一 轮的热潮中,为国有银行找到一个合适的战略投资者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但事实 证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之一是华沙证券交易所1 日t n i j 起步,市场建制不 完善,对上市交易资金的吸收能力不足,致使整个私有化进程放缓。另一个更重 要的原因是波兰银行私有化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在一间银行中的持股不得超过 1 6 3 0 ,这对于投资者实现对银行治理的椒极干预是激励不足的。财政部不得不张 潜在外国投掩辔的战略需求、国有股对外资进入的抵制以及本国政治集团的非议 之阍进行反笺蹲弈,这也诲擒畿了攫多战醇投资者无法热襄于改蛰锻括澹理结投 的一个客蕊原瓣。 表2 波兰商业银行私肖化以来的结构状况概览 1 9 9 31 9 舛 1 9 9 5 1 9 9 6 1 9 9 71 9 9 8 1 9 9 9 2 0 0 02 0 0 i2 0 0 2 舞监霰 r 装鼙慧拇( 棼箍:个) 商业银行总数 8 78 2 8 18 t8 38 3 7 7 7 47 t6 2 _fh 雎q 1 :政府拄股2 92 92 72 4j 51 37778 h, 1 、辩致帮壹接撩黢 1 6 s 1 3 g6 6 3333 2 、财政船阉接掩般 1l i i 1 3 87 4 44s - 3 、中央银行控股2333 l 0 00o0 私营银行5 85 35 45 76 87 07 06 76 45 4 l 、波兰私 控艘 4 84 23 63 23 93 93 l2 01 67 2 。外资控般i o1 l 1 82 52 9 3 l 3 94 74 84 7 商业银行资产绪构( 孽位:) 一 瓣监激暂轰铤符蟪赘产 9 3 49 4 j9 5 09 5 49 5 59 5 。79 5 t 89 5 蕊9 5 ,59 5 m j 巾:政府拎煅8 0 4 7 6 1 6 8 ,36 6 54 9 34 5 9 2 3 。9 2 2 92 3 12 s - 3 私营银行1 3 0 1 8 6 2 6 ,92 8 9 4 62 4 9 8 7 1 87 2 97 2 46 9 7 l 、波兰私 控艘 i g ,4i 5 。42 2 + 71 5 。l3 0 93 j ,22 4 。63 33 王2 5 2 、外资控艘 2 63 24 21 371 5 。31 6 6 4 7 2 6 9 6 6 9 26 7 2 商业银行股权绁构( 坼位:) 财政部3 4 2 2 8 ,92 。91 7 91 3 ,51 1 51 2 t 41 52 鏊家锭嚣h a 。8 4 7 42 津0 10 10 00 ,0e 奄 其他政府机构 8 5l o 35 34 2 3 2 2 6 2 21 3 其他国内投资者 8l8 39 59 2 1 1 3i 6 s9 99 i 势嚣授瓷者 1 8 12 & l3 9 。64 5 35 3 。l5 3 85 8 ,5 6 0 。5 分散持股 n 、扎1 6 - 85 31 7 21 6 51 3 7l o ,s 1 2 59 。6 合作银行 5 9 1 07 4 74 7 5 15 ,o454 3 蕊诗1 0 0 1 0 0 1 0 01 0 0 t 0 0 1 0 0 1 0 01 0 0l 酾1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