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孔子的“孝道”.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孔子的“孝道”.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孔子的“孝道”.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孔子的“孝道”.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试论孔子的“孝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孝,乃中国文化之精髓,在儒家学说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之位。孔子学说的核 心思想为“仁”,作为仁之根本,孝既是一种人类的自然情感体现,也是一种衡量 个体人德行之重要标准。众所周知,孔子一生致力于打造一个“仁爱”世界,而孝 道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孔子毕生事业之根基。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概括并上升至理论层次的第一人。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他的“孝道”思想较之前人更有着独树一帜的高度和内涵, 并处处渗透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孔子除了继承前人物质性尽孝的主流思想 外,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在当时极其容易为人所忽视的精神层面。譬如孔子尽管对鬼 神论的态度有所保留,却能“敬鬼神而远之”,尊崇古礼祭祀;在“敬亲”同时亦 不忘提倡谏亲, 避免愚孝、 盲从之风; 将“亲亲”进一步延伸至“泛爱众”之境界, 从而为其实现仁爱世界开凿道路孔子对孝的发挥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了孝行为 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大大拓展了“孝道”文明的范畴,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关于孔子的“孝道”思想,古往今来,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严谨的探讨和评 述。人们总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孝道思想做出不同的理解。已有的多种研究 成果显现出百家争鸣,各俱千秋的特色,正因如此,也更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尽可 能地再现原著之意,探索出孔子孝道思想的真实与纯粹性。 鉴于此, 本文意欲排除干扰, 从原著出发, 结合有关孔子的各类言论, 将“孝” 首先理解为一种基于人类血缘关系的自然感情。“孝”,是人心的直接感受,是建 立在人性最基本的感性心理性情基础之上的道德意识,以此为根本,尝试着对孔子 的孝道思想进行一个相对本源化的阐述,以争取挖掘到“孝”在孔子学说中更真 实、更深层的意蕴。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 仁 孝道 泛爱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filial piety is the greatest cultural impact of the concep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thinking of confucius. it reflects the natural human emotion and measuring the level of moral standards about human. confucius wants to create a humane world. so piety is respected severely by confucius. confucius i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his thinking is highly respected by the world. it affects society deeply. it not only has inherited the ancient ideas, but also innovated their thinking. confucius did not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ghosts, but he was in favor of worship. he advocated the spirit of filial piety”and expanded the filial piety areas greatly.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confucius thoughts. they have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most scholars talked about only one aspect of filial piety. even only from the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of the thinking of confucius. while this will expand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but to ignore the purity of filial piety. consequently, i intend to start from the original, reference to the remarks of confucius, to understand the piety on natural feeling. filial piety is one kind of feeling on humans inner heart. i try to express my own thoughts, and discover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meaning of filial piety. key words:confucius benevolence filial piety pan-lov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引 言言 “孝”这一概念对于人们而言并不陌生,它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 分,更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 “孝”观念的产生以及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被肯定及加以推广之现象,无疑是人类社 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作为一位重人情、重人世的思想家,孔子对于“孝”也非常重 视,他不仅在言论中处处涉及到了孝道伦理之内涵,而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其 进行了更新、更系统的诠释,并将其纳入仁学体系,从而使得“孝道”成为儒家伦 理学说的重要基石。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曾提出:“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 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 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 史延伸的根据和出发点。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和发展着,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古往今来,纵观各家学派学说,似乎大都倾向于将孔子的孝论与政治紧密相联, 甚至完全撇开“孝”本身的伦理意义,纯粹将孔子推崇孝道直接归结于其意欲效劳 于统治阶级的政治手段和目的。例如在孝经中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 义也,民之行也。” 于是便有儒家宗派片面将“孝”绝对化,“父者,矩也,以 法度教子也” ,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作为封建宗法教条,这实质上是 对孔子孝道学说涵义的误解,亦未参透孔子推广孝道之最终目的。 在此,本文尝试从原著出发,以论语 、 孝经 、 礼记等文本为主要依据, 结合有关孔子的各类言论,将孔子“孝”的本来意义首先理解为一种基于血缘关系 的自然感情,由此出发,从人性伦理角度对孔子的孝道做一浅要的论述。 转引自肖群忠: 孝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7 月第 1 版,第 3 页。 孝经三才章 。 (清)陈立: 白虎通疏证三纲六纪 ,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376 页。 (清)陈立: 白虎通疏证三纲六纪 ,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37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 “孝孝”之概说之概说 “孝”观念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它历来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要素之一,也可 以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要想透彻地挖掘出孔子孝道的丰富内涵,我们 就必须首先了解“孝”之渊源。 1.1 “孝孝”之起源之起源 谈及“孝”之源起,古文字的考证显得尤其重要。甲骨文中的“孝”字,极像 一个小孩头顶植物枝叶;金文的“孝”字,则上半部是一个老人形,整个字形很像 弯腰驼背、 步履蹒跚的老人依扶着年少之人。 因此, “孝”的初始意义应该与年少、 年老之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单从字型上看,我们既可认为“孝”强调“子”对 “老”的责任与义务,亦可将其视做“老”对“子”的责任或义务,或二者兼顾, 强调“老”与“子”关系的相互性。依我国传统观念,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将 “孝”理解为晚辈对长辈单方面的侍奉。 尔雅中言“善父母为孝” ,东汉许慎(约 58约 147)在说文解字 中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一解释是以 “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的,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所从之“匕” 字,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认为“孝”由省略的“老”字和“子”字 构成,从中国古文字的构字原则来看,这也正是父(老、考)子相承、善事父母的意 思。因此,侍奉父母理所应当成为“孝”之施行标准。 近当代学者对“孝”最初内涵的解释与上述许慎的说法大体一致,以侍奉长亲 为主。故自古以来,“孝”就被视为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与美德。早期的孝行依 照历史和逻辑的推论,应该是与家庭的出现和发展相伴生,主要指家庭里的养老孝 亲,是家庭养老保障的关键。 孝经强调庶人之孝应当“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 尔雅释训 。 说文解字老部 。 孝经庶人章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这主要指从物质上供养老人,侍奉双亲。 那么,“孝”究竟起源于何时,又因何缘起呢?各家说法不一。 观点之一, “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 中国的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正值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孝观念之所以形成于 该时期,在于当时已经具备了一个“孝”观念产生的必要条件:即基于血缘关系而 产生的个体父家长家庭,进而又发展为父家长家族。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成为维系“孝”的感情纽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亲情自然孕育出了孝的萌 芽,而氏族群体的尊老自然衍生出父权制家族的孝亲。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人们对于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 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孝的思想随之进一步在人们意识中发展和深化,并逐 渐产生祭祀之礼。处在生命长河中之一点的祭祀者,在对祖先的敬祀和祈求佑助的 活动中,同样寄寓着对继往开来,绵绵无穷生命之河的使命感。这种上承祖先、下 继子孙,生生不绝的希冀,将一己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生命之河结合起来的“慎终 追远”之情,自然成为孝观念产生的契机。 观点之二,“孝”观念产生于周代。 肖群忠先生在其著作 孝与中国文化 中提及, “孝”的起源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孝在其产生之初的周代起源于政治上的传子制度。因为传子是家天下的基础, 要想政权稳定,首先需要一个稳固的家庭,所以孝便是以父权为中心所逐渐形成的 巩固家族组织秩序的道德观念;另一个起源是产生于尊祖敬宗的祭礼过程。 祭祀 之礼在周代非常盛行,孝正是通过这种祭礼而表达出孝子对祖宗的敬意。西周人最 明显的孝行就是将这一道德伦理观念寄托在最普遍的宗庙祭祀上,故其礼器大都表 达对祖先的感恩戴德。祖先为后代子孙的生存和生活开辟道路,并给予了后世儿女 子孙重要启发和指导,祭祀在当时顺理成章成为后世感激祖先的重要且相对成熟的 方式。然而,孝的源起和成熟之间理应有个不可或缺的过程,祭祀应该是孝观念发 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故我们可以明确一点,祭祀是孝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倘 若将其看作孝观念的起源,或许有些不合适宜。 肖群忠: 孝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7 月第 1 版,第 142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观点之三,“孝”观念产生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期。 任满丽在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中谈到,“敬老观念的产生是以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有所剩余以及人类自身价值的觉醒为先决条件的。” 当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创造来完成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此时物 质文化开始代代相传,这就引起了后辈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辈的敬重和爱戴。 所以,任满丽认为,由生产力的发展牵引的“敬老”观念正是孝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这个时期,准确的说,“敬老”的观念不一定产生,可是敬老的行为却已经 实际存在。我们不能绝对性地认为孝观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试想, 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原始氏族时期,氏族部落的先民们在种植、收获、狩猎和 抗御各种灾害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除去祈求天地鬼神和祖先的保佑和帮助外,就是 仰仗老年人的丰富阅历和生活经验。于是,老年人在部落中便占据有较高的威信和 地位,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给予部落年轻成员许多行之有效的指导和告诫,人 们便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尊敬老人、顺从老人的传统。这一缘由直至 今天仍然存在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孝道观念。 实际上,三种观点均有其存在之根据,但依本文来看,“孝”观念最初起源于 血缘亲情即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说法较为确切。孝起源于父系氏族公 社,并发展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众所周知在更早期,人类没有明确的自我 观念,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婚姻制度,血缘关系自然不够明晰,但随着人类群体的不 断发展, 围绕父系家族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血缘链, 人们也逐步有了 “祖先” 这一概念。在此种情况下,血缘关系顺其自然成为一切社会关系之最初形态,生命 之延续状态无疑成为孝观念得以产生及延传之必要条件。在这一时代,正是基于天 然的血缘关系,人类才具有了“亲亲”意识,在生命的创造和养育过程中,也才自 然产生了返本报恩的意识,其具体行为便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以及逐渐产生并日 益成熟起来的祭奠之礼。就实际生活而言,长者年老体衰之后不能再凭借自身力量 创造价值,此时年轻力壮的子女便自觉承担起侍养长辈的责任和义务。在父系氏族 公社时代,“孝”的意识或许还在萌芽状态,但“孝”的行为已经具有一种普遍可 任满丽: 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 ,贵州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能性。当然,在此提及的血缘亲情主要是指“孝起源”之情感基础,却并非孝行之 唯一条件。 1.2 “孝孝”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称之为承前启后的文化伟 人。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的鲁国,那里保存着大量周文化典籍,他亦因此深受周文 化的影响和熏陶。作为重人世的思想家,孔子对于自周初以来便被大力提倡的孝道 不仅表现出了积极肯定的态度,而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将其意义内涵进行了更进 一步的扩大和提升。“孝”观念的产生及其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被肯定,无疑是人 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孔子神圣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学说体系,从而使其成为了儒 家经典学说的基石。 参看论语记载可见,全书计有十四条正面讨论“孝”,其中里仁篇有 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话,与学而篇重出,实际上是十三条。十三条中, 十一条系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两条是有子和曾子对老师思想的阐发或转述。可 见“孝”这一观念在孔子思想当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 1.2.1 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 孝经载孔子所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天地之 间千万生物之中,人为最贵,而孝,乃德行之根本也。人若无孝悌之心,那么,仁、 义、礼、智、信等诸多道德观念就更无从谈起了。孔子已然将“亲亲”之孝行视为 了推行一切德行的起点,提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之思想。 “孝”这一意蕴在孔子言论中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着各类人 群。“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 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民众言行德性之中时时孕育有孝道之标准。据论语 孝经圣治章 。 朱熹(宋) :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8 页。 礼记祭义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中记载,子路曾询问孔子志向,孔子答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言其志向是愿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己待之以不欺也,少者归,己施 之以恩惠也。孔子行仁的范围在此处明确涵盖了长辈、晚辈以及朋友,而言语间透 露出所需具备的一切德行均依托于“孝”行之中。 “众之本教曰孝。” 由个人组成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们培养自身 高尚德行,感化社会的最佳温床。其实不仅孔子,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均 倡导 “孝”之巨大影响力。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别无他缘由,只因这两种道德可以通达 天下。 1.2.2 孝是仁爱之根基孝是仁爱之根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但凡读过论语之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 孔子的言论中, 似乎从未给“仁”下过一个固定或确切之定义。 许慎在 说文解字 里对“仁”有此种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 “仁”由“人”和“二”组 合,表亲爱之意。这个解释就很自然地将“仁”与亲情联系在一起了。其实,参看 论语可知,孔子对“仁”的表述大都与亲情、情感联系在一起,譬如:“君子 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入则孝,出则悌。”孔子提倡的孝道,与其仁学思想 体系时常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孔子的观念中,仁即为人之根本,而孝悌又是仁之前 提和根基。 儒家始终把普遍性的仁爱视为儒家学派的崇高理想,将具有特殊性的血缘亲情 为基础的“孝”作为“仁爱”的重要内容。刘清平先生针对这一现象,曾经提出了 “仁爱无根”的思想,他认为正是由于血缘亲情在孔子学说当中地位显现得异常突 出,结果就使仁爱理想在儒家思潮的理论构架中处于一种缺失基础的无根尴尬状 论语公冶长 。 礼记祭义 。 孟子尽心上 。 说文解字人部 。 论语泰伯 。 论语学而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态:“一方面,任何普遍性的人性因素都不能够构成仁爱理想的本根基础;另一方 面,被视为唯一本根的血缘亲情不但不足以构成仁爱理想的本根基础,反而还会由 于确立自身的至上地位而导致仁爱理想的根本否定,以至使孔孟儒学陷入深度悖 论。” 本文认为此说法还有待商榷,就本文看来,“仁”爱的根基应该而且必须 建立在“孝”道之上,“孝”是“仁”的基本定位,是第一步。 论语中记载: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尽管这是孔子的弟子 有若的话,但考之孔子关于孝的其他言论,可视为孔子思想的大体体现或转述)意 为“孝”乃“仁”之根本,是“仁”的最基本的实践。 1.2.3 仁为孝的推行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仁为孝的推行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是在生命的关怀中存在的,而不是被 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他不仅是人类生命的连续体,而且是生命价值的承 担者。人不是孤独的存在者,人并不孤独,他最先感受到的是父母之爱,因此也报 之以爱,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亲情。人类之爱首先从这里开始,如果使这种情感得 以保持、扩充和发展,就会有仁的品德与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关怀。” 蒙 培元这段关于“亲亲之孝”与“仁德”关系的论述无疑是中肯贴切的。可以说,自 血缘亲情出发的“孝”正是“仁”稳固的根基,而仁又为孝的推行提供了更为广阔 的发展空间,二者之间是辨证统一存在的。正如王世明先生所言,“千百年的历史 昭示,只有通过孝这一最基本的形式,仁人之心才可得以培养并发扬光 大。” 孝是仁在具体家庭生活之中的体现,而仁又引导孝行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和 扩充,是孝的进一步扩大。通过仁爱之心,孝走出了原有的狭小范围,通过孝道之 意,仁又获得了自己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使得其能够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发展下 去。可见,在孔子思想中,“孝”的表现和实践已经不再仅仅限于亲子之间,它的 范围纵向可以上溯祖先,下至子孙后辈,横向更可以推至父系宗室乃至整个天下的 刘清平: 无根的仁爱论孔孟儒学的深度悖论 , 论语学而 。 蒙培元: 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1989 年。 王世明: 孔子伦理思想发微 ,济南:齐鲁书社,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8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鸿儒、白丁。 这样看来,“亲亲之孝”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们 对孔子“孝道”内涵的思考与挖掘亦变得十分有必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孔子孔子“孝道孝道”之新诠释之新诠释 2.1 孝之基础孝之基础血缘亲情血缘亲情 韩德民先生曾经在他的著作 孝亲的情怀 中提到: “在中国人的心理世界中, 占据支配地位的可以说是人伦,而非人权。” 人权的立足点是独立的自我,人伦 的立足点则是自我所从属的各种亲缘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即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2.1.1 尊重亲情尊重亲情血缘关系之存在血缘关系之存在 血缘亲情关系为人类先天所共有,“父子之道,天性也。” 作为调节父母与 子女之间血缘亲情关系的孝道,自然应该被看作是天地赋予人类所共有的美好德 行。因此, 孝经认为,父子关系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孝道”更是 中国社会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应当恪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 本文认为,亲亲在本质上是一种最真实原始的自然情感,是人类所共有的真情 实感,而孝即为这种真情实感的直接表现。“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子 女亲爱父母之心是孩童时期自然形成,长大后开始奉养父母,更日益尊崇父母。孟 子曾经提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孝 亲之心”在孟子这里成为“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和“良知”, 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性善”。实际上,这样的“良知”在孔子心目中是否为人“自 然”、“天然”所具备,我们尚且不能妄下结论,参阅可靠文献记载可知,孔子并 未明确提出过人性之初究竟是善是恶,但我们可以肯定:血缘亲情关系的存在勿庸 置疑,并且这种情感深得孔子重视,同血缘之人一定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正是孔子孝道的根本出发点。子女自出生那一刻起,便继承着父母家族 的血液, 也感受着父母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关怀, 这种情感体验正是仁德生成之基础。 韩德民: 孝亲的情怀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第 7 页。 孝经圣治章 。 孝经圣治章 。 孟子尽心上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孝顺亲人是孔子“孝道”思想学说的重要内容。 孝经载孔子所言,“教民 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万事均从孝顺与自己有血缘亲情关系 的亲人开始,若人人都能明此事理,以“孝”当先,则社会也定能安定祥和。再者, 孝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还应具备一份真心、诚意。“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 厚矣。” 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淳朴。 可见, 孔子的远见非常人所能企及, 然而, 孔子思想的高明之处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我们知道, 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 祖先灵魂永生的信仰在人们心中可以说根深蒂固,是任何学说都无法短时期改变的 事实,祭祀自然也成为人们表达思亲怀旧心绪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充分尊重这种 由来已久的祭祀习俗成为了孔子“孝道”思想学说当中又一重要内容之一。 2.1.2 尊重祭祀尊重祭祀血缘关系之延伸血缘关系之延伸 从对孔子言论的记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不反对祭祀,从他的某些言论来 看,似乎还比较推崇祭祀之礼。 论语载孔子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 毕恭毕敬参与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在他言论行为之中多有体现。 就此本文认为,推崇祭祀这一行为亦是孔子重孝、行孝之重要表现之一。 也许有人会质疑:孔子尊崇、提倡祭祀,大体是由于信奉鬼神之说,即使他对 鬼神之存在持有保留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也只是体现出孔子深受周 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才得以极力敬仰与推崇周礼,何以与孝有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孔子从未正面回答过鬼神的有无问题,“敬鬼神而远之” 体现的只是孔子对待鬼神的模糊态度,故我们不可轻易断言他是否迷信鬼神。而在 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愿谈及怪异、勇 力、叛乱和鬼神,我们甚至可以由此推测他是在刻意回避这一敏感话题。较他人而 言,孔子已经将鬼神的地位降之又降,他虽然不曾明确提出反对鬼神之说、祭祀之 孝经广要道章 。 论语学而 。 论语为政 。 论语雍也 。 论语述而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举,但在回答樊迟何谓“知”之时却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这对于当时 鬼神论占据民众精神主导地位的社会而言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态度。鲁迅先生也曾就 此评论:“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 神。”( 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 钟肇鹏先生曾经指出:“孔子对于传统观念 的鬼神,并不公开持否定态度,但也不是传统的迷信心理,而是抱着一种比较清醒 的怀疑态度。” 尽管孔子无明确坚决反对鬼神,批判鬼神之言论,但他从不畏惧 鬼神,不认为鬼神能控制人生,主宰未来,相反却更为重视人事。 仔细研究孔子的言论不难发现,他对于人道的重视远远大于对神鬼的推崇。据 论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重人事,轻鬼 神, 显而易见, 在孔子的观念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远远大于所谓的“鬼神” 之说。依本文看来,孔子采取“敬而不谈”的方式,在尊敬鬼神这一牢牢占据人们 心灵深处的精神寄托的同时,又避免谈及鬼神存在与否,“鬼神之道”在孔子言论 之中似乎潜移默化展现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延续状态更为贴切。“人”具有生命,理 应重视,“鬼”则是人死后其生命的延续,也应当得到尊重和服侍,而祭祀之礼正 是对血缘亲情关系的尊重,亦是对人类生命延续状态的尊重。二者相比较,具有生 命的现世人地位自然高于“鬼神”。 如此说来,孔子提倡祭祀并非出于对神灵的畏惧或对福佑的祈求,这一方面表 现出他对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亦是对人们实行人伦之爱、人伦之敬的充分尊重,即 “孝心”的体现。 论语 中记载了一段孔子批评宰我不懂守孝之礼的言论: ”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 父母乎!” 这恰恰清楚说明了孔子提倡祭祀之理。儿女们出生三年之后方能完全 脱离父母怀抱,故替父母守孝三年,是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情,此乃尊重人伦之爱, 人情礼义之重要表现。孔子阐释“三年之丧”古礼之时,完全是从人伦关系的角度 出发,注入了人间亲情,使得冰冷的礼制披上了亲情、温情的袈裟。既然子女生命 林志高编: 鲁迅全集坟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7 月第 1 版,第 60 页。 钟肇鹏: 孔子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 4 月第 1 版,第 62 页。 论语先进 。 论语阳货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由父母给与,那么人之敬天祭祖实属“忠孝之道”,既是对祭祀者自身孝道情感的 需求和满足,更是对血缘亲情的尊重与推崇。涉及到这一传统的祭祀习俗,孔子重 孝,自然以人事为重,以孝心为先,对现世生命以及逝者生命延续状态的重视实为 孔子行孝重孝之深层体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 美乎黻冕,” 此乃孔子评价大禹将祭祀之礼操办得周全而华美。孔子十分佩 服大禹的致孝之心,赞美大禹自身生活节俭,却重视祭祀,置办丰盛的祭祀、华美 的祭服。此处所谓“致孝”便是对孝道的扩充及推广,儒家的祭祀也正是对孝的扩 充及推广。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而前去祭祀,这便是献 媚。这里的“鬼”主要指死去的祖先及亲人。祭祀是对逝去先祖和亲人的一种纪念 手段和感激方式,故理应尊敬虔诚。在这里,孝道之心在祭祀鬼神的行为当中赫然 彰显出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祭祀 祖先之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眼前,祭神之时,便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言,我 若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从不请别人代替参与的。两个“如”字,说明孔子将祭祀 看作民众心理上的某种需求,要求祭祀要具有诚挚的感情,至于人死后是否真有灵 魂所在,是否真能主宰在世人之命运,在孔子内心已经不再重要。 客观来讲,孔子对包括“三年之丧”在内的葬、祭之礼的维护虽然有保守的一 面,但他回避“鬼神论”,并将祭祀之礼灌之以亲情与爱释之,应该说具有历史性 的进步。一方面,孔子以亲情和爱去解释包括葬祭之礼在内的孝的行为动机,从而 使得其孝论有了得以普遍推广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孔子尽管没有明确承认或否 定鬼神的存在,但他在信与不信之间仍然有力地破坏了鬼神之说。 人是万物之灵,当仅有的一次生命终结之后,能得到后人的追忆和怀念,不能 不说是对在世亲人的一种慰藉,更是对人尊严和生命的珍视,祭祀的积极意义便由 此而生。本文认为,孔子提倡祭祀这一礼仪主要是出于亲情、人道意识。他所提倡 的“孝”,以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为基础。祭祀体现的正是这类真切的亲情之爱, 论语泰伯 。 论语为政 。 论语八佾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这种具有血缘亲情的爱是自然而然存在于人心之中的。 2.2 孝之表现孝之表现尊敬长辈尊敬长辈 “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凉,昏定而晨省。” 身为儿女就应该诚心诚意体贴 父母,冬天保之以温暖,夏天备之以凉席,早晚看守,悉心赡养,使其能安心度过 晚年生活。这应该算是传统意义上“孝顺”的重要表现形式了。但孔子的思想却没 有驻留于此,他认为仅仅从物质需求上满足父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进一步思考 和挖掘“孝”的深层意义,并提出了新的“孝道”内涵将“顺”提升为 “敬”。 古往今来,每每谈及“孝道”,众人想到的大都是保证父母及长辈们的衣食无 忧,居住安逸。人们大都以从物质上侍养父母为“孝”,认为将长辈的衣食住行照 顾周到便无愧于心。固然物质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孝行内容,长辈们一生操劳换来晚 年生活的安逸更是无可厚非,然而“孝敬”二字顾名思义应该包涵两大方面:物质 上的给予以及精神上的尊敬。这“孝敬”之“敬”又从何体现呢?“人与动物最大 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孝子养亲,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发自 至情至爱,应毕恭毕敬,和颜悦色” 。物质给予固然容易做到,然而要使得父母 长辈精神上得到愉悦便不那么容易了。 2.2.1 敬亲敬亲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于子游的发问,孔子一针见血指 出:现今社会所谓“孝行”,常常就是以能够养活父母为主要标准,然而就是犬马 等家禽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而很好的生存,如果对父母不从精神上给予尊重和恭 敬,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犬马家禽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孝道又如何得以彰显? 礼记曲礼上 。 张践: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哲学史,2000 年第 3 期。 论语为政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孝本是人类自然情感的一种直接体现,而以物质奉养为主要内容的“孝行”实 际上与人情、人性已经毫无关系,只因它没有精神层面的敬亲、爱亲行为。可见孔 子已经认识到了强调孝之“敬”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必须要使得父母长辈真正得 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才能算实现了“孝”的意义。 其实,“孝养”与“孝敬”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前者只注重对父母物质上的 供养,充其量只包括着吃、穿、住、行,而后者则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提倡子女要 “恭敬,尊重”父母,除了物质上的孝养外,还要尽可能保持父母健康长寿,精神 愉悦,这样一来,便大大丰富了“孝”的内涵,使得“孝”的境界得以提升。我们 侍奉父母便包括取悦于父母,使父母真正从内心感到欣慰,从而精神愉悦。物质上 供奉父母, 人们一般是能够做到的, 但“观父母之志趣, 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 给老人精神上的抚慰,则是不易做到的。首先应保持自身心情的愉悦,才能让父 母放心、 宽心、 舒心, 而后更要使得父母精神上达到一种愉悦状态, 这自然是“孝” 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最能反映和体现孝之本质。 礼记曾载孔子所言:“啜菽饮 水,尽其欢,斯之孝。” 即使喝豆粥饮清水,只要能让父母心情愉快,这便是孝 子。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孝 经纪孝行章 )行孝道就应该对父母的生老病死全面负责到底。作为孝子,侍奉 父母亲,当照料起居时要充分表达出对父母的最大敬意,当供给饭菜饮食时要保持 愉悦的心态和表情,当父母生病照料时要怀着最忧愁焦虑的心情,当父母去世办理 丧事之时,要极尽悲哀痛惜的感情,当祭祀亡父亡母时要极尽崇敬肃穆的神情。只 有这五大方面悉数做到才能算是侍奉父母尽了孝道。“敬、乐、忧、哀、严”五个 方面均是对子女的行孝要求,也是孔子有关“孝”的精华思想。其中,“养则致其 乐”更是明确指出子女们在提供物质供养时一定要让父母保持有愉悦的心情和精 神状态。 论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的记载,此句当中的“不远 四库全书家范 。 礼记檀弓下 。 孝经纪孝行章 。 论语里仁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游”曾被诸多学者用来例证孔子的父权至上思想,父母健在,儿女甚至都不允许出 门远行,实则不然。就本文理解,此句包涵两个意思:第一,父母若健在,儿女理 应在身边敬孝,照顾父母;第二,倘若情非得已一定要远行,父母难免会牵肠挂肚, 这种情况之下应该时常联系父母,让他们随时知晓子女的消息,方能放下心来。此 话重在表述父母健在之时,子女不宜远行,倘若不得不离家远行,也必须让父母知 道你身处何处,何日归来,这也同样是儿女对父母精神上的尊重与安慰。正如魏宏 灿先生所提及,“在孔门诸贤中,子贡、子夏、子张、子游等并非齐鲁人氏,他们 远离家门,远游求学于孔门,正是对游必有方所认可的。” 如此分析,我们 看到的不再是父母牵制儿女之意, 而是父母心中对儿女无尽的牵挂之情。 在此, “不 远游”的主要目的完全体现为儿女要让父母宽心、放心。 孔子言论之间尤其强调“孝”要建立在“居则致其敬”的基础上,而此“敬” 并非单纯的尊敬长辈,它亦包括子女、晚辈要以亲切、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答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色难”二字就精辟指出了当时“孝”观念的局限性。 在孔子看来,长辈有事,年轻人为之效劳,有美酒佳肴,也要先让与年长之人,仅 仅做到这些全然不能算“孝”,还必须对父母时刻保有恭敬之心,以承父母之欢。 裴传永对“色难”的解释为:“色即是面色、神情之意,难则是假借字, 可作戁的假借字。 ( 说文心部解释:戁,敬也。字汇心部解释 为:戁,恭也。)” 故“色难”在此应作“儿女对父母容色恭敬”解,为孝 的一种具体表现。作为孝子,理应善于观察父母神色变化,了解父母心思,知道父 母需求何物,意欲何为,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在父母和长辈面前更要表现出儿女 自身精神舒畅、心情愉悦之态,以博父母心安。同样给父母以经济上的供养,但不 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心情好坏在极大程度上都能被儿女的表现所左 右,这当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儿女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依靠。 在孔子看来,“孝”亦是对父母和长辈的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孝” 魏宏灿: 孔子的远游观 ,孔子研究,1999 年第 2 期。 论语为政 。 裴传永: 论语“色难”新解 ,孔子研究,2000 年第 4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的本质就在于获得这种情感体验,这既不是外在、他律的行为,也不是抽象超越的 理念。“孝敬”是对父母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也是对长者给予社会、给 予世界做出贡献的评价和认同,因此,儿女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正好能体现对父母辛 劳一生的尊重与否。孝敬,必须发自内心。据论语记载: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 既没,新 既升, 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 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 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在此处,孔子批评宰我“不仁”,责备他忽视了对血缘亲情的尊重。之前在第 二章第二节已提及,孔子言语当中所谓君子“三年之丧”之祭祀之“礼”正是出于 其孝情的一种真实精神状态的展现,它使得人的内心能保持一种安适和谐的状态。 诚然,孝子初生,在父母怀里养育三年,得到过父母的真心相待,这种情感是直接、 真实并且合乎人性的。它是一种自然的血缘情感体现,“孝行”的重要根源就产生 于子女对父母这种无私爱的回报。为父母守孝三年在我们现代看来诚然是古板礼 教,但其中确也包涵有子女对父母“真心敬爱”之意。 论语载孔子所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之时,要从精神上尊重父亲,除了礼节,更要尊重父亲的 志向与言行,即使在父亲去世之后,也不要违背父亲意向行事,保持父母精神愉悦 的做法似乎在孔子这里发挥得极其全面了。如此说来,使得父母精神愉悦的最直接 方式即为言谈举止皆均听从于父母之命,不做违背父母意愿之事。那么,在如此尊 崇和长辈的言行、命令前提之下,晚辈们还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吗?孔子是否真的 论语阳货 。 论语学而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就提倡孝亲至上,鼓励顺亲甚至盲从呢? 2.2.2 谏亲谏亲 实际上,孔子既然提出要从精神上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自然相当重视维护父 母的权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完全忽视愚孝和盲从等消极行 为的存在。 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谏亲”,但在其言论中并非主张一切均以君权、父权 为大,亦含有晚辈不能一意盲从,要有自己主观思想的意义和内容。孔子从未否定 后生的可作为,在论语中载孔子所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 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适时指出,年少之人不可忽视和小 看,怎能断定他们将来必定不能追及现在之人呢? 此处鲜明表达了孔子对于年轻 人的肯定和期许。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 果发现他们有不对之处,应及时轻微婉转相劝,这是孔子孝论当中的又一闪光点。 众所周知,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父权家长制仍占据统治地位,在家庭中父权至上思 想占据主导地位。在此种情况下,孔子能提出如此独树一帜的言论相当不易。也许 有人会质疑,此处后半部分“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不也是愚亲之表现?意指倘若 父母不采纳子女意见,最终子女仍然应该选择向父母妥协。其实此观点是对原文大 意理解上的偏差, 此句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