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元刊杂剧疑问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刊杂剧疑问句研究 2 0 0 2 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张家合导师:王忠瑛 论文摘要 疑问句就是根据句子的语用特征分出来的一种句类,或者说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崩目 的( 语气) 分出来的一种句类。 本论文采用吕叔湘先生对疑问句的分类,将疑问句分为询问句、揣度问句和反问旬三类 并根据每一类问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再分类。论文将元刊杂剧作为封闭的研究对象,对其 疑问句作穷尽性地统计,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分析杂剧中不同类型疑问旬特点。在此基 础上,论文对杂剧疑问旬与其前后期重要文献疑问句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元代疑问句的特点 及其地位,探讨汉语疑问句表达手段的发展演变历程。 论文引言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我们在写作中所持的观点。 论文第一部分将元刊杂剧询问句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类。特指问旬有 “多少”系、“何”系、“几”系、“谁”系、“那”系、“甚”系、“怎”系等七类;是非问旬 可分为标志是非问句和语调是非问句两种:选择问句可分为并列问句和正反问句两类。并在 此基础上讨论元刊杂剧疑问代词的更迭情况和历史地位,探讨元刊杂剧选择问旬的特征及选 择连词的历时发展特点。 论文第二部分描写元刊杂剧的揣度问句。揣度问句使用的揣度副词有“敢”、“莫不”、 “莫不是”、“莫不元是”、“莫是”、“待不”、“末不”、“末不是”、“末不曾”等9 个。 论文第三部分研究反诘问句。元刊杂剧有特指阀、是非问和选择问三种反诘问旬形式。 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包括由“怎”系、“甚”系、“那”系、“何”系、“谁”系、“几”系等 构成的反问句及由“焉”构成的反问句;是非问句使用的反诘副词有“岂”、“倒”和“叉不 是”:选择问反诰问句1 见。论文认为反诘问匀的基本语用意义是评价,是说话人对所说的 人、事和物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或意见等主观愿望表达出与语表形式相反的“言外之意”。 反问句的主要语用意义有强调类、责备类、反驳类、贬抑类、提醒类、拒绝类等几类。 论文第四部分论述元刊杂剧疑问句尾语气词。元刊杂剧旬尾语气词有“了”、“罢”、“也”、 “耶”、“兮”、“么”、“末”、“呵”、“来”、“乎”、“那”、“哩”、“口沙”和“哉”等1 4 个。 论文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元刊杂剧疑问句发展演变 as t u d yo n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z a j ur e v i s e di n d y n a s t y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 sak i n do fs e n t e n c eb a s e do np r a g m a t i cf e a t u r e s o fas e n t e n c e ,o r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sak i n do fs e n t e n c eb a s e do np r a g m a t i c p u r p o s e s ( m o o d s ) o fas e n t e n c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k i n d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u d yo fm r i 。vs h u x i a n g :t h ee n q u i r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i nt h ist h e s i s a n dt h e yc a nb ec l a s s i f yf u r t h e r i nt h eb a s iso ft h e i rs y n t a c t i cf e a t u r e so r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z a j ur e v i s e di ny u a n d y n a s t yi sl o o k e da sac l o s e ds t u d yo b j e c ti nt h i st h e s i s ,a n d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c o u n t e du p ,a n dt h ef e a t u r e so fa l1k i n d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 历j ua r ea n a l y z e db a s e do ns y n t a c t i c ,s e m a n t i ca n dp r a g m a t i cl e v e l m o r e o v e r ,t h is t h e s i sh a v ec o m p a r e d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z a j ur e v i s e di ny u a nd y n a s t y w i t ht h e s ei no t h e rd o c u m e n t sb e f o r eo ra f t e ri t s t u d i e dt h ef e a t u r e sa n ds t a t u s o f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y u a nd y n a s t y ,i n q u i r e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y o ft h ee x p r e s s i o nm e a n so fc h i n e s ei n t e r r o g a t i r es e n t e n c e s i nt h ep r e f a c e ,w eh a v e d is c u s s e d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m e a n i n go ft h es t u d yo nt h i sq u e s t i o na n do u r v i e w p o i n t si nt h i st h e s i s i ns e c t i o no n e ,w ed i v i d et h ei n q u i r i n gs e n t e n c ei n t o t h r e es o r t s :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y e s o r n os e n t e n c e ,a n da l t e r n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t h e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s to fs e v e ns o r t su s e d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w o r d ss u c ha sd u o s h a o ,h e ,j i ,s h e i ,n a ,s h e n ,z e n t h ey e s o r n os e n t e n c e s c o n s i s to ft w os o r t s :o n ei sm a r k e d ,a n o t h e ri si n t o n e d t h e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c o n s is to ft w os o r t s :o n ei sc o o r d i n a t i v e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a n o t h e rist h e p o s i t i r e n e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m o r e o v e r ,w ed i s c u s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h is t o r ic a l s t a t u so f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w o r d si nz a j ur e v i s e di ny u a nd y n a s t y i n q u i r ei n t ot h e i r f e a t u r e so ft h ez a j u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e a t u r e so ft h ea l t e r n a t i v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 i nh i s t o r y i ns e c t i o nt w o ,w ed i s c u s st h e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t h is s e n t e n c e s t h e yi n c u d en i n ec o n j u n c t u r ew o r d s :g a n ,m o b u ,m o b u s h i ,m o b u y u a n s h l ,m o s h i d a t b u , o b ua n dm o b u c e n g e t c i ns e c t i o nt h r e e ,w ed i s c u s s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 f o r m so f 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i n z a j u :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y e s o r n o s e n t e n c e ,a n d a l t e r n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 i n s p e c i f i c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f o r mc o n s i s to f t h e s es e n t e n c e su s e dt h ew o r ds u c ha s z e n ,s h e n ,n a ,h e ,s h e n ,j ia n dy a n :t h ey e s o r n o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s to ft h e s es e n t e n c e s u s e dt h ew o r ds u c ha sq i ,d a oa n dy o u b u s h i :t h e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z a j ui so n l y o n c e w e a g r e et h a tt h ev a l u eo f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isak i n do f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n a m e l y ,ak i n do fs u b j e c t i v ed e s i r el i k es e n s a t i o n ,a t t i r u d eo ro p i n i o n o fs p e a k e r s a n de x p r e s s e st h eo p p o s i t em e a n i n gi nc o n t r a s tt ot h el a n g u a g ef o r m t h e r ea r es e v e r a lk i n d so fp r a g m a t i cp u r p o s e so f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s u c ha s e m p h a s i z e ,r e p r o a c h ,r e t o r t ,d e p r e c i a t e , r e m i n da n dr e j e c t ,e t c i ns e c t i o nf o u r w ed i s c u s s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e n d e di ni n t e r r o g a t i r es e n t e n c e s + t h e r ea r ef o u r t e e n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i nt h i sv e r s i o n t h e ya r el e ,b a ,y e ,y e ,x i ,m e ,m e , h e ,l a i ,h u ,n a ,l i ,s h aa n dz a i ,e t c i ns e c t i o nf i v e ,w es u m m a r i z et h i st h e s i sa n dp o i n to u tt h ep r o b l e m ss o l v e di n t h ed a y sc o m e k e yw o r d s :z a j ur e v i s e di ny u a nd y n a s t y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v 0 1 i l t i o n 1 2 “几”系反问句3 5 1 3 “那( 哪) ”系反闯句3 6 1 4 “甚”系反问句3 6 1 5 “谁”系反问句3 7 1 6 “怎”系反问句3 8 1 7 “争”系反问句3 8 1 8 “焉”系反问句3 8 第二节是非问反问旬3 8 - 4 2 2 1 “岜”字反诘问旬3 8 2 2 “倒”字构成的反诘阀旬3 9 2 3 “又不是”构成的反诘问句3 9 第三节选择问反问旬4 0 第四部分疑问旬尾语气词4 2 4 6 4 1 了- - 4 2 4 2 罢- 一4 3 4 3 也- - 4 4 4 4 耶4 4 4 5 。争- - 4 4 4 6 么- - - - 4 4 4 7 末4 4 4 8 呵- - 一4 5 4 9 来4 j 4 1 0 乎4 5 4 1 1 那- “4 6 4 1 2 哩4 6 4 1 3 嗲4 6 4 1 4 哉4 6 第五部分结语4 7 附表- - - 4 9 注释5 2 参考文献5 5 引书版本5 6 后记5 7 元刊杂剧疑问句研究 引言 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与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并称的地位。元 刊杂剧三十种( 下简称“元刊杂剧”) 是现存唯一的一部元刻杂剧选本。三十种杂剧是“元 剧之真面目”,十六种与明刻或明抄本相重,更有十四种杂剧为孤本,所以此书在戏曲史、 校勘学等方面有巨大的研究价值,而且也是我们从事元代语言研究的珍贵语料。目前,学者 对元刊杂剧的研究多集中在版本文献的流传方面,语言研究只有一些的单篇论文,还缺乏整 体系统的研究。 疑问句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四十年代吕叔湘( 1 9 4 2 ) 将疑问语气分为询问、反 甚和测度三类,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和是非闯句,对反谙闼句、间接问句、疑问点、疑问程 度等问题进行研究。解放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汉语疑问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 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疑问语调及疑问表达方式等疑问表达 手段方面。在古汉语方面,疑问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各个时期重要文献疑问表达手段的 描写和历史演变历程的研究上。研究涉及到专书主要有:左传、论语、吕氏春秋、论 衡、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祖堂集、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红楼梦等。除 了元代等少数几个朝代外,从先秦到近代各个朝代的疑问句研究均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本论文选取元代语言的代表元刊杂剧作为封闭的研究对象,对其疑问句作穷尽性地 统计分析,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分析杂剧中不同类型疑问句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对 杂剧疑问句与其前后期熏要文献疑问句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元代疑问句的特点及其地位探 讨汉语疑问句表达手段的发展演变历程。 第一部分询问旬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句子句法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句型:根 据句子语义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句模;根据句子语用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 旬类。疑问旬就是根据句子语用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一种句类,或者说疑问句是根据句子 的语用目的( 语气) 分出来的一种旬类。 语法学界对疑问句的类别看法不一疑问句可以根据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语义 特征进行分类,如黄伯荣、廖序东( 1 9 8 7 ) 主编的现代汉语,刘月华( 1 9 8 3 ) 等主编的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朱德熙( 1 9 8 2 ) 的语法讲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邢福义( 1 9 9 1 ) 主编的现代汉语将疑问旬 分为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三种。房玉清( 1 9 9 2 ) 主编的实用汉语语法将疑问句分为是 1 问和非是非问两大类,非是非问句再分为特指问、正反问和选择问三类。范继淹( 1 9 8 2 ) 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是选择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邵敬敏( 1 9 9 6 ) 将疑问旬分为是非选择问旬和特指选择问句两大类是非选择闯句可分再为是非问句和正反 问句两类,而特指选择问句又可再分为选择问旬和特指问句两类。 吕叔湘根据疑问程度的高低,把疑问旬分为询问旬、揣度问旬和反问句三类。本论文采 用吕先生对疑问句的三分法,并根据每一类问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再分类。 元刊杂剧疑问旬共1 0 5 6 例,具备询问句、反诘问句和揣度问句三种类型。元刊杂剧询 问句共5 0 3 例,占元刊杂剧疑问句总数的5 7 ,按其旬式和语义特点又可分为特指问旬、是 非问旬和选择问句三类。 第一节特指阀句 疑问词语指疑问代词和疑问短语。使用疑问词语对句子的疑问焦点进行提问的疑问句是 特指问句。特指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语序一致,只是用疑问词语替代了陈述旬的某一部分, 并将句调进行适当调整。元刊杂剧特指疑问旬共5 0 8 例占元刊杂剧疑问句总数的4 8 。其 中,使用疑问词语的特指问句4 9 7 句,无疑问词语的特指问句l l 旬。 1 _ 1 使用疑问词语的特指问旬 疑问词语是特指问句表达疑问语的最主要的手段。根据元刊杂剧使用的疑问词语的不 同,我们将特指问旬分成“多少”系、“何”系、“几”系、“谁”系、“那”系、“甚”系、 “怎”系等七类。现分述如下: 1 1 1 “多少”系疑问句 元刊杂剧“多少”系疑问句共4 见,占特指问句总数( 这里指含疑问词语特指问旬的总 数,下同) 的0 8 0 。元刊杂剧中“多少”系疑问句使用的疑问词语有“多少”、“多深浅” 和“多来远近”3 个。 多少 疑问词语“多少”,询问数量,作定语,和名词构成“多少+ n ”短语,2 见: ( 1 ) 多少年纪? ( 汗3 3 7 5 ) ” ( 2 ) 这两下里,捻缒的,有多少功绩? ( 调2 i0 0 ) 多深浅 “多”与并列形容词“深浅”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数量,充当动词的补语1 见: ( 1 ) 知他这土坑中埋我多深浅? ( 还2 4 7 4 ) 多来远近 “多”和并列形容词“远近”中使用助词“来”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数量,作谓语, i 见: ( 1 ) 待交我蓑笠纶竿守自然,我比姜太公多来远近? ( 夜4 4 60 ) “多来远近”用来询问在元代或其他时代的作晶中未见用例。“多来”疑为“多少来” 的省略形式,“多少来”用在名词前或单独使j = j 在近代汉语早期就有用例,下引冯春田近 代汉语语法研究2 4 4 页三例: ( 1 ) 多少来田地? 几许多僧徒? ( 维摩诘讲经文6 1 1 页) ( 2 ) 相公问牙人日: “此个厮儿,要多少来钱卖? ”( 庐山远公话2 6 2 页) ( 3 ) 见说涅盘经义无量无边,相公记得多少来经文? ( 又,2 6 4 页) 冯氏又说“如果多少不是用在名词( 包括量词) 前那它后面就不可以用概数词来。 ”l 上例“多来”与形容词“远近”组合的用例似乎与冯氏观点有异,或者至少可以说“多来” 能用在并列形容词之前。此外,“多少来”还可以直接用在问句的末尾用作询问,如: ( 1 ) 汝曾学得多少来? ”( 古尊宿语录三十七卷) ( 2 ) 你算算,就省下多少来? ( 红楼梦五十六回) 俞理明( 1 9 9 3 ) 认为“多少”用作疑问代词始于两晋译经。”1 吴福祥( 1 9 9 6 ) 、冯春田 ( 2 0 0 0 ) 认为“多少”询问数量来源于表示“多还是少”的短语“多少”,在唐代“多少” 才转化为询问数景的“多少”。我耵j 赞成后一种看法。“多少”置于形容词之前询问数量一般 要被替换成“多”。“1 元刊杂剧中“多深浅”的用法,继承了自唐代以来“多少”j 螽接形容 词省略为“多”的用法特点,且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1 1 2 “何”系疑问句 元刊杂剧中“何”系疑问句共5 7 例,占特指问总数的1 i 5 。使用的疑问词语有“何”、 “何事”、“何处”、“何年”、“何方”、“何故”、“何物”、“何心”、“何人”、“何日”、“何时”、 “缘何”、“因何”、“因何意”、“为何事”、“为缘何”、“为何”、“若何”、“奈何”、“如何”、 “何如”等2 1 个 何 疑问代词“何”单用1 0 见,询问处所、事物或情状,可作宾语和定语。 “何”作宾语,5 见: ( 1 ) 路难通,家何在? ( 看2 1 6 9 ) ( 2 ) 我问你那少年儿今何在1 ( 汗3 3 7 4 ) ( 3 ) 我想金滕锁钥未能开,知他我满门良贱今何在? ( 周1 4 1 6 6 8 ) ( 4 ) 告大王,恁时节龙楼凤阁已成功,待予么到如今雕阑玉砌今何在? ( 介i 4 9 8 ( 5 ) 秀才在此何干? ( 悟1 70 8 ) 元刊杂剧里“何”作宾语5 见均置于动词之前作前置宾语。( 1 ) ( 2 ) ( 3 ) ( 4 ) 例“何” 询问处所:( 5 ) 例“何”询问事物。 “何”作定语,询问情状,5 见: ( 1 ) 臣不知太子有何罪犯? ( 介2 50 6 ) ( 2 ) 臣见贬正宫皇后、东宫太子、西府储君,不知有何罪犯? ( 介1 1 4 97 ) ( 3 ) 何姓字? ( 智4 4 2 8 ) ( 4 ) 何名讳? ( 智4 1 4 2 8 ) ( 5 ) 哥哥,昨朝中牟县解将一火强盗来,作何发落了? ( 还1 1 1 46 7 ) “何”字是先秦时代就已经常用的疑问代词,除了问物以外,还负载着其他询问功能。 中古以后,“何”肩负的众多功能常为“何+ 名词”等词语来分担。近代汉语中“何”字合成 疑问代词更加丰富,“何”字还常与名词组成疑问词语,元刊杂剧中“何+ 名”式疑问词语 1 0 个: 何事 “何事”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事”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事”。 元刊杂剧“何事”l 见,作宾语: ( 1 ) 陈季卿呆汉,你到此有何事? ( 悟2 7 1 2 ) 何处 “何处”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处”组合的疑问词语,询问处所,相当于“什么地 方”。元刊杂剧“何处”5 见,可在句子里充当宾语、谓语和状语。 “何处”作宾语2 见: ( 1 ) 丞相问我归何处,家住东南第一山( 东楔子5 4 6 ) ( 2 ) 你那尸首儿归何处? ( 汗4 13 8 0 ) “何处”作谓语,1 见: ( 1 ) 所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 单4 1 8 0 ) “何处”作状语,2 见: ( 1 ) 想人生冤枉,何处伸诉! ( 介2 1 5 0 4 ) ( 2 ) 幽幽地唬的、唬的魂飘扬,何处呈词状? ( 遇1 12 6 ) 何年 “何年”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年”结合的疑问词语,询问时间,相当于“哪一年”。 元刊杂剧“何年”1 见,作动词宾语: ( 1 ) 算个文章士发禄是何年? ( 拜4 5 4 ) 何方 “何方”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方”组成的疑问词语 方”。元刊杂剧中“何方”l 见,作主语: ( 1 ) 我挪动脚l 罗过的何方去? ( 紫2 i3 3 7 ) 何故 “何故”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故”组成的疑问词语 因”。元刊杂剧中“何故”1 见,作状语: ( 1 ) 刘文叔相期何故爽? ( 七1 1 1 6 2 0 ) 何物 询问处所,相当于“什么地 询问原因,相当于“什么原 “何物”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物”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尔 西”。元刊杂剧中“何物”l 见,作动词宾语: ( 1 ) 哥哥,这西壁南间,锁着何物? ( 博4 7 4 8 ) 疑问代词吖可物”相当于“什么东西”,来源于问物的“何物”。吕叔湘( 1 9 8 5 ) 认为: “魏晋以来通用的何物一词,何物己融为一体,只有何字之用。”又说“何物”的“物”“不 是万物之物,而应解作等类、色样,何物即何等、何种”。冯春田( 2 0 0 0 ) 对 此进行反驳,认为“何物”这种平常的组合形式已经虚化成为一个疑问代词了。1 何融( 1 9 6 1 ) 认为“何物”这一疑问代词初出现于晋代,它和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什么”一样,可以用 于问人、问物或问事物。在用途上,它最常作句子的定语,也可以作句子的宾语。”1 唐代以 后“何物”逐渐为“什( 甚) 么”等词语替代,是“作摩( 么) 、没、作么、怎么”等一系 列重要疑问代词的源头,”近代汉语文献中“何物”少见。 何心 “何心”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心”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原因,相当丁“什么原 因”、“为什么”。元刊杂剧“何心”1 见,作状语: ( 1 ) 则你那出城接主何o ? ( 智4 4 2 8 ) 何人 “何人”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人”结成的疑问词语,询问人物,相当于“谁”。 元刊杂属4 中“何人”1 见,作动词宾语: ( 1 ) 那老儿过六旬,近七旬,他道老而不死是何人! ( 介4 52 6 ) 何日 “何丑”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日”组成的疑问词语, 候”。元刊杂剧中“何日”2 见,在句中作状语: ( 1 ) 遥想着尊父东行何日还? ( 拜1 3 0 ) ( 2 ) 一回家心焦,何日了? ( 追1 6 7 8 ) 何时 “何时”是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时”组成的疑问词语。 候”。元刊杂剧中“何时”8 见,作状语,如: ( i ) 陛下问安邦策何时定? ( 追3 6 9 7 ) 询问时间,相当予“什么时 询问时间,相当于“什么时 ( 2 ) 关将军美形状,张将军猛势况,再何时得相访? ( 西2 9 ) ( 3 ) 他那里伤m 去路何时尽? ( 介3 5 17 ) ( 4 ) 目今日世乱英雄困,看何时法正天心顺? ( 赵i 3 1 1 ) “何”常与介词组成疑问代词用作询问,元刊杂剧“介+ 何”式疑问词语6 个: 缘何 “缘何”为介词“缘”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原因相当_ “为什么”。 元刊杂剧“缘何”1 见,作状语: ( 1 ) 我爱过的辛苦,缘何不知? ( 介3 5 12 ) 因何 “冈何”是介词“因”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原因相当丁“为什么”。 元刊杂剧“因何”1 见,作状语: ( 1 ) 唱道惆怅功名,因何太晚? ( 追2 6 9 0 ) 因何意 “因何意”是介词“困”与疑问代词“何意”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原因,相当于“冈 为什么原因”、“为什么”。元刊杂剧中“因何意”1 见,作状语: ( 1 ) 则他蓦门死固何意? ( 智4 4 2 8 ) 为何事 “为何事”是介词“何”与疑问代词“何事”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原因相当丁“因 为什么事情”、“为什么”。元刊杂剧中“为何事”i 见,作状语: ( 1 ) 为何事离宅中? ( 智4 4 2 9 ) 为缘何 “为缘何”,疑问词语,“为”、“缘”均为介词与疑问代词“何”组合,询问原冈相当 丁“为什么原因”、“为什么”。元刊杂剧中“为缘何”i 见作状语: ( 1 ) 为缘何天桃三月奋发,篱菊九秋开罢,大刚是乾坤不放一时花! ( 看l 16 5 ) 为何 “为何”是介词“为”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元刊杂剧中“为何”3 见,作状语: ( 1 ) 却是为何,雨泪如梭? ( 西3 13 ) ( 2 ) 我为何不爱钱? ( 霍2 5 73 ) ( 3 ) 兄弟每,常借与您钱物,你寻常少盘缠,为何? ( 三1 2 1 4 ) 上例( 1 ) 句“为何”用作状语,置于谓语之后;( 2 ) 句“为何”用作旬中状语,( 3 ) 旬“为何”单独用作状语,置于谓语之后。“何”还常与动词组成疑问代词来询问,组成 的“动+ 何”或“何+ 动”式疑问代词4 个: 若何 “若何”,“动+ 何”式疑问词语,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元刊杂剧中“若何”2 见,作谓语: ( 1 ) 了三卦,未知卦象若何? ( 周i 6 4 8 ) ( 2 ) 令筑高台三层,斋戒七日,秉圭祝册,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臣之身, 以代主上之命,未知天意若何? ( 周1 6 4 6 ) “若何”是由商周时的固定短语“若之何”词汇化而成的疑问代词。但有学者认为“何 若”则可能是由“若何”派生的逆序形式,认为尽管春秋战国以后“若何”已词汇化为一个 不可分析的词,但在人们的语言心理中仍然被看作一种“动宾”结构的词,而依照春秋战国 时代的句法规则,疑问代词做宾语通常要置于动词之前,因此,人们觉得把“若何”倒序为 “何若”更符合普遍的语感。“1 奈何 古代汉语里“奈何”既可作动词,也可作疑问词。疑问代词“奈何”产生很早,询问情 状的“奈何”在商周文献里已见,春秋战国以后文献亦常见。“奈何”是“动+ 何”式疑问代 词,询问情状,相当于“对怎么办”。元刊杂剧中疑问代词“奈何”1 见,作句子谓语: ( 1 ) 这孝子心难学,将奈何周宗庙? ( 周2 6 5 5 ) “奈何”除了询问情状以外,还可以询问原因,始见于西汉,1 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近 代汉语里。 如何 “如何”“动+ 何”式疑问词语询问动作方式、情状或原因。元刊杂剧中“如何”凡 l o 见,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或状语。 “如何”询问情状作谓语4 见,相当于“怎么样”: ( i ) 屠岸贾你为帝主,咱为宰辅,天意如何? ( 赵4 3 2 2 ) ( 2 ) 为母亲疾病可,因此上许下,便无干息待如何? ( 焚2 7 9 0 ) ( 3 ) 云雾里自评薄:刘封那厮于礼如何? ( 西3 14 ) ( 4 ) 你却招取兀那武举状元呵,如何? ( 拜4 53 ) “如何”询问方式作状语4 见,相当于“怎么样”: ( 1 ) 将太子待放来如何放? ( 介2 50 5 ) ( 2 ) 交太子待走来如何走? ( 介2 50 5 ) ( 3 ) 若得棍棒临逼,待悔如何悔! ( 智4 4 2 8 ) ( 4 ) 正闰如何论? ( 范l 5 9 0 ) “如何”询问原因作状语2 见,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 1 ) 俺楚家使命,你如何敢杀了他! ( 气i 2 9 2 ) ( 2 ) 他若家里快活呵,如何肯走了? ( 天1 2 4 2 ) 何如 “何如”,“何+ 动”式疑问词语,为“如何”的倒置式,询问情状,相当于“怎样”、“怎 么样”。元刊杂剧中“何如”4 见,作句子谓语: ( 1 ) 从小里梅香嬷嬷抬举,问燕燕梳裹何如? ( 调4 i 1 6 ) ( 2 ) 今日人还害你你何如? ( 赵4 3 23 ) ( 3 ) 笑您这千丈风波名利途,向是非乡枉受苦,便做到佩苏秦金印待何如? ( 悟 l 7 0 8 ) ( 4 ) 便是有那金银垛至北斗待何如! ( 焚楔子7 8 0 ) 疑问代词“何”从上古到中古都是整个问物疑问代词系统中使用频率堆高、用法最全面、 结合面最广的疑问代词。“孙良明先生通过对先秦典籍与。汉人注释的对比研究发现: 先秦复杂问物疑问词发展到东汉时代趋于单一化,而问物代词何字化。先秦典籍中 的爰、曷、害、胡、奚、恶、盍、焉、安等,汉人注释均变为何。由此可知,东 汉口语中的问物疑问代词就只有一个巾f 。”“元刊杂剧中的“何”字一方面继承上占中 古“何”的用法,询问人物、事物、处所、时间、原因、方式,在句子中充当定语、宾语、 状语、谓语等成分,具有代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另一方面“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 点。 第一,元刊杂剧中“何”的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基本与先秦中古时期无太大的变化但 在询问事物的功能较之“什么”( 甚) 系疑问词语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近代汉语新兴问物 的“什么”( 甚) 系疑问代词迅速发展,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汉语问物疑问 词语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迟从南宋开始,问物的疑问词语中“什么”系疑问代词日渐发 达,“何”有衰落之势。元刊杂剧中“何”的问物功能已经基本为“什么”( 甚) 系词取代。 表一:“何”系与“什么”( 甚) 系疑问词语“问物”功能对比表 、塞献 左传敦煌变文集古尊宿语要五灯会元元刊杂剧 词项 何 6 9 24 8 54 4 l1 8 5 33 什么( 甚)01 2 31 1 2 72 7 7 82 6 + 此表具体数据参看卢烈红著作 代词助词研究 第二,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过程中,“何”也常常与名词、动词或介词结合为合成式疑问 词语,而且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刘丹青( 2 0 0 1 ) 认为“何”是一个老资格的表物疑问代词。 随着“何”的作用愈益广泛语法化程度也逐渐深化,表物本义随之消耗,由此通过添加“物” 字来强化“何”的表物功能。“”同时,我们认为“何”由于使用频率极高,负载的功能太多, 要完成如此复杂的表达需要必然要求新的疑问词语的出现。在词汇双音化的趋势下,为表达 准确的需要,“何”多与名词、介词或动词结合起来发问。元刊杂剧中“何”单独使用1 0 见,由“何”组成的疑问词语有“何事”、“何处”、“何年”、“何方”、“何故”、“何物”、“何 山”、“何人”、“何日”、“何时”、“缘何”、“因何”、“因何意”、“为何事”、“为缘何”、“为何”、 “若何”、“奈何”、“如何”、“何如”等2 0 个之多。 第三,元刊杂剧中“何”只能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几种句法成分较之左传、 古尊宿语要“何”字句法功能已经衰退了。 表二:“何”字句法功能对比表+ l 曩酊瑚能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兼语 l 左传 + l 占尊宿语要 + l 元刊杂剧 + + 此表参看何乐士论文 的“何”和卢烈红著作( 古尊宿语要 代词助词研究 1 1 3 “几”系疑问旬 元刊杂剧中“几”系疑问句共3 0 例,占特指阀旬总数6 0 4 ,主要用于特指问句里洵 问数量。“儿”系疑问旬使用的疑问词语有“几个”、“几曾”、“几时”、“几处”、“儿e t ”、“儿 年”等6 个。 “几”后跟角词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发展。元刊杂剧中“几+ 量”只有“几个”和“几 处”2 个。 几个 “几”与量词“个”结成的疑问词语询问数量,作小句主语,i 见: ( 1 ) 比及武官砌垒个元戎将,文官挣揣个头厅相,知他是几个死? ( 夺1 2 6 8 ) 几处 “几处”,“儿”与量词“处”结成的疑问词语询问数量,作小旬主语,1 见: ( 1 ) 知他是几处伤? ( 夺1 2 6 8 ) “几”后直接跟名词是上古汉语出现的用法,中吉、近代汉语继承这种用法。元刊杂剧 的“几+ 名”式疑问词语有“几年”、“几日”和“儿时”等几个。 几年 “儿”与名词“年”结成的疑问词语,柞定语,询问时间,相当于“多少年”,2 见: ( 1 ) 嫂嫂和俺哥哥是几年夫妻? ( 替】7 5 5 ) ( 2 ) 哥哥,你与张屠几年朋友? ( 焚t 3 7 9 7 ) 几日 “几”与名词e t组成的疑问词语,作状语,询问时间,相当于“什么时候9 j 2 见; ( 1 ) 是几日寄信来? ( 智4 4 2 9 ) ( 2 ) 我这里含恨归程知他几日是家? ( 介3 5 1 7 ) 几时 “几”与名词“时”组成的疑问词语,作状语,询问时间,相当于“什么时候”,1 8 见, 如: ( 1 ) 我几时交你杀了他使命来? ( 气l 2 9 2 ) ( 2 ) 他待要显耀荚豪,乱下风雹,天那,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 ( 三4 23 4 ) ( ”又不会赴蟠桃,又不会上青霄,不死去几时了? ( 三4 2 3 5 ) ( 4 ) 我是个武职特,几时折辨过来? ( 气1 2 9 2 ) 张美兰( 2 0 0 3 ) 认为“几时”萌芽于中古,询问时间的长短。相当于“多少时”。祖堂 集中的“几时”还用于动词前询问动作实旌或情态产生的时间,相当于“何时”,这是唐 代的新用法,这种用法在近代汉语常她。”“ “几”与副词组合是近代汉语出现的用法,元刊杂剧中“儿+ 副”只有“几曾”1 个。 几曾 “几”与副词“曾”组成的疑问词语,询问时间,相当于“什么时候”元f 0 杂剧中“几 曾”,作状语,6 见,如: ( 1 ) 几曾见悲田院土地拜钟馗? ( 遏1 3 i3 5 ) ( 2 ) 几曾明白见一个乌兔西飞? ( 夜1 3 4 5 2 ) ( 3 ) 几曾见外则将,内则相? ( 东1 1 53 6 ) ( 4 ) 你则待亡国破家,你几曾夺旗扯鼓,厮杀相持? ( 东1 2 5 4 2 ) “几”与“曾”组合询问时间上古、中古未见,近代汉语里出现的“几曾”表反诘语气 r 等多数。( “几曾”用作询问和反问的区别见于后面的反诘问句部分。) f 举“几曾”表反诘 儿例: ( 1 ) 几曾识干戈? ( 李煜词全唐五代词) ( 2 ) 几曾着眼看侯王? ( 朱敦儒词全宋词) ( 3 )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 辛弃疾词全宋词) ( 4 ) 几曾向你道是不是? ( 古尊宿语录三十六卷) ( 5 ) 今日信手拈来,从前几曾计较? ( 五灯会元十八卷) “儿”是上古汉语中就有的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古代汉语里“几”的后面可以直接加 名词不需使用量词,近代汉语“几”常置于量词之前。元刊杂剧中“几”常置于名词之前, 作定语是其基本用法,不过这些名词均为十分常用的时间名词。 7 马春田( 2 0 0 0 ) 认为在古代汉语里“几”的特点是泛问而数量不限。“几在近代汉语 里有新的发展。在意义上看,儿不再泛问多少,而往往是询问一定或具体的数量,并 且往往是不太多的数量。”吕叔湘( 1 9 8 5 ) 认为“近代的几的特征”是“数字化”,“除了 它的数值是无定以外,它的用法完全是一个数字”。“近代汉语里,由于数量疑问代词“多 少”的使用,“几”和“多少”的功能有了分工:“几”一般用于询问小或不太大的数量,“多 少”则常用于询问较大的数量。“几”与“多少”在用法上大致形成互补与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供应链2025年本土化与全球化平衡策略创新研究
- 农发行安顺市平坝区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产业链上下游分析报告
- 2025年高三历史生物试卷及答案
- 新能源行业人才流动与竞争格局深度分析:2025年发展蓝图
- 平法图集讲解课件
- 沼气工程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与新能源产业链融合报告(2025版)
- 工业刀具生产安全培训课件
- 夜间巡视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夜间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真题(含答案)
- 清廉企业建设课件内容
- 2025年全国“质量月”质量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化妆打底教学课件图片
- 蹲踞式跳远教案设计及教案
- 2025年北京市高考卷语文(纯答案版)
- 幼儿园食堂法律法规培训
- 化解矛盾纠纷课件
- 2025秋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 【教学课件】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 QGDW11451-2015架空输电线路标识及安装规范
- 规培年度个人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