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摘摘 要要 现有的社会行动理论把行动者的行动能力视作不证自明的前提,但是,人的行 动能力可以而且应该被证明。因为若不具备进行行动必需的能力,行动者在行动时 就会出现无法胜任或是行动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因此,对行动者实施行动所需 具备的能力的研究,成为社会行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本文便致力于研究被现有 社会行动理论视为不正自明之前提的行动者能力。自我能力之所以被视为不证自明 的,是因为人的主体地位通过历代哲学家的论证已经在理论上得以确立,主体我的 认识能力也被哲学家作为认识论的内容加以研究。经过哲学家的努力,以后以人为 研究对象的学科,在进行研究时便将主体我的行动能力视作不证自明的前提,这体 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关自我的研究中。通过对现有的社会行动理论进行理论分析, 本文推论这些理论将人的哪些能力作为行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得出为使行动成 为可能,行动者必须具备三种能力:理解力、控制力与协调力,并分别揭示了这三 种能力的具体内容。在这三种能力中,理解力是另两种能力的前提,因此本文专辟 一章讲述理解力。在分析了韦伯、舒茨以及哈贝马斯有关行动者之间相互理解是如 何可能的研究的缺陷后,本文吸收了帕森斯的观点,在社会系统中研究理解力,认 为理解力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行动者对自身的理解;二是沉浸于行动中的个体对其 他行动着的个体的理解,以及同一个体对自己所处的不同行动单位的理解;三是个 体对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的理解。 关键词 关键词:社会行动;自明能力;社会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v abstract the action abilities of actors are recognized as self-evident presuppositions by contemporary social action theories. however, the action abilities of human being should and could be proved. because without the abilitie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social actions, actors would be incompetent or the action would not gain expectant outcomes. therefore, its the prerequisite for social actions to research the abilitie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actors to carry out social actions. its because 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human being has been theoretically set up by philosophers demonstrations through ages that the abilities of self are recognized as self-evident. moreover, philosophers research the understand ability of subjective human being as a important question in ideography. by philosophers efforts, the action abilities of human being are treated as self-evident presuppositions by subjects afterwards which consider human being as their research object. these are characteristic in research on self in both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by theoretically analyzing contemporary social action theori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educe what abilities of human being these theories think are the presuppositions of taking social actions. it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at to carry out social actions, actors should be equipped three kinds of abilities: understand ability, control ability and harmonizing ability. the content of these three kind of abilities are also revealed in this article. among these abilities, understand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 a specified chapter to discuss the understand ability. by revealing the drawbacks of theories of max weber, schultz ,and habermas on how the actors c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absorbing the opinions from parsons,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understand ability in social systems, and reveal the content of understand ability as followed: first, the actor understands himself; second, the actor understands other actor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social roles he plays in different social action unit, and the third, the actor understands the more widespread social systems. keywords: social action; self-evident abilities; sociology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言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本文的写作,源自笔者对社会学中现有的各种行动理论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各 种社会行动理论都存在着有关人的行动能力的预设,但他们多把这些预设作为具有 自明性1而不需证明的前提,从这些前提推出一系列研究的结论,由于有关人的行动 能力的预设在他们的理论中未经证明,这就使得他们理论赖以建立的根基存在着不 牢靠的可能。比如符号互动论有一个基本预设:个人有将自我与他人客体化的能力, 从而将自我与他人作为理性认识的对象。但对这种将自我与他人客体化的能力是如 何可能的,则语焉不详。因此,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社会行动理论中视作自明性 的前提看作需要证明的,并对之展开讨论。具体而言,就是探讨现有的社会行动理 论有关人的能力的预设包含着人的哪些能力,每种能力又包含哪些内容。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研究的文献,考察人的主体地位在理论层 面得以确立的过程。人的主体地位在理性层面的确立,为其他学科将人作为研究的 对象创造了条件。通过回顾心理学和社会学中个体“我”和社会 “我”的内涵与构 成,本文对作为行动者的“我”进行了本体论意义上考察。接着,本文揭示了社会 行动理论中人所具备的三种“自明能力” :理解力、控制力与协调力及其内容,并认 为理解力是其余两种能力的前提。最后,本文着重分析了个体进行社会行动所需具 1自明性是个非常复杂的哲学概念,这里只取它的字面意义,即被人们视为公理的知识。最典型的是几何学上自 明的公理,例如“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 ,任何有理性的人只要闭上眼睛就能让这些公理在思维中呈现(高秉 江,2001)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备的理解力所应包含的内容。 1.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属于理论研究,因此,使用文献法搜集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各学科中以主体“我”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其中以哲学、心理学和社 会学方面的文献为主。 二、关于行动研究的文献。社会行动作为“我”的外化和物化,是“我”与社 会联系的基本方式, 因此, 要研究作为主体的 “我” 的行动能力, 首先需要建构出 “我” 的行动模式,进而探讨为了进行社会行动, “我”所需具备的能力。这就需要对现有 的关于行动的研究进行筛选处理。就学科来说,以社会学为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尝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 分析现存的、以数字、文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 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风笑天,2001)具体到本 文,就是通过分析现有的社会行动理论存在优点和不足,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优劣, 互相取长补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2 各个学科中主体“我”的内涵各个学科中主体“我”的内涵 我这一概念存在于诸多学科领域之中。因此,对这一概念所做的文献梳理,就 需要考察在不同学科之中, “我”的各种内涵。作为学术概念的“我” ,有着不同的 英文表达,包括“subject” 、 “ego” 、 “self” ,这三个词分别存在于哲学、心理学和社 会学之中,笔者也按照不同的学科来对“我”的研究内容加以介绍。 2.1 存在于哲学中的“我”存在于哲学中的“我”subject 主体这个词,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不过,之前柏拉图的“理念” ,其 实也是主体的一种形式。在柏拉图看来,作为唯一真实存在的理念与流变的现实世 界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原型与原型的摹本之间的关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 研室,1982)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主体就是指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他的主体更多 的是指逻辑主体,它的形而上学意义只有在逻辑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推导出来(亚里 士多德,1990) 。 对这两人而言,主体与人并不同一。主体的形式有很多种,而人只是具有成为 主体的可能。不过,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经院哲学时期,欧洲为基督教思想所笼罩,多数学者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 相信上帝创世和上帝造人说,因此,这时有关主体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在上帝 面前是否有自由意志的问题上。 圣经上讲上帝造人后,人经不住蛇的诱惑而偷吃 禁果,这是人在上帝面前具有自由意志的明证。不过,奥古斯丁认为,人在偷吃禁 果后,由于第一人(亚当)滥用了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就被上帝取消了。从此 人便堕落腐化。而此后人在上帝面前是否能够得救,完全依靠上帝的天启,一切善 来自上帝,而且只有来自上帝。 (文德尔班,1997)这种理论虽然使人们在上帝面前 处于从属地位,但客观上使人们在尘世生活中得到了解放,因为他们是否获救并不 依赖于自己在尘世的事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不过,人无法接近上帝,无法认识和了解上帝,也是许多学者所无法接受的。 因此他们致力于论证人在上帝面前具有自由意志。例如安瑟尔谟就认为人的理性与 信仰并没有根本矛盾,人们通过理性可以达至信仰。在自由意志的问题上,他反对 历代基督教思想家关于自由意志可能会被滥用的说法。他认为,人们的自由意志必 然会被有用的东西所驱动,但意志的这种倾向是中性的。如果有用的东西是正当的, 那么意志便有善的倾向,反之就有恶的倾向。因此,意志就有向善或向恶两种倾向, 人们按照何种倾向行动将决定他们能否得救,换言之,人具有选择向善或向恶的自 由(赵敦华,2005)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阿伯拉尔。他提出“意图决定论” ,即是否 犯罪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他认为人天生便有缺陷,但“有缺陷”和“有罪”是 两码事。前者是人所共有的倾向,后者是实际的意图。由倾向到实际意图是人们主 动选择的结果(赵敦华,2005) 。 由于将人们自由选择与能够得救联系起来,安瑟尔谟和阿伯拉尔的论证使人在 尘世的独立性有消退的倾向。 (人在尘世的选择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接近上帝,所以人 们在尘世会谨言慎行) ,但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人的主动性却越来越强,人能理解 上帝,也能接近上帝。而且,这种自由意志的观念还衍生出了个体论的原则,一个 人能否从善完全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从这里开始,作为类存在的人和作 为个体存在的人都开始拥有了主体地位。 人能否接近上帝取决于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但能否得救还是依赖上帝的恩典。 因此,这时的自由意志,还是不彻底的,在上帝面前,人只是消极地等待拣选。托 马斯-阿奎那(以下简称托马斯)就是这种“自由意志说”和“恩典说”调和论的集 大成者。他首先坚持哲学与神学的分离。基督教神学来自信仰之光,哲学来源于自 然理性之光。哲学真理不能与信仰真理相比,它们确有缺陷,但也能与信仰的真理 相类比,并且有些还能是信仰真理,因为自然是恩典的先导。但是,理性不能被用 来认识上帝的属性,而信仰则可以: “我们要证明信仰的真理,只能用权威的力量讲 给愿接受权威的人。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82) 。托马斯的这种区 分给哲学和理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功用,这足以在认识论的意 义上保证人在此岸世界的独立性。而将信仰与理性分开,也防止了理性对信仰的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越,确保了作为信仰对象的上帝对人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信仰,人们可以认识到 上帝的属性,上帝也就逃过了对人来说无法捉摸的命运。托马斯的思想,于人于神, 可谓皆大欢喜。 之后的基督教思想家,继续分离着理性与信仰。特别是奥康地威廉,他认为上 帝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偶然的,自然律不过是符合人类理性自然倾向的原则。威 廉的学说将上帝对人的影响降至最低点而形成了人的道德自觉,并把良心作为道德 行为的准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从此以后,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上对上帝进 行限制就成了中世纪哲学家的主流。 通过基督教哲学家的努力,人的位置登上了仅次于上帝的“第二格” ,相对于认 为人只是主体之一种的古希腊哲学来说,确实上升了不少。 人在经验世界的主体地位,是通过人文主义者的努力而达到顶峰的。在人文主 义者看来,人统治尘世,是万物之灵长。而主体性原则进入到人对上帝的体认,是 通过路德的努力而达成的。从事社会学的人多通过韦伯了解了路德教“因信称义” 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人有能力直接面对上帝,不需要任何外在化的力量和形式 作为中介。 “通过将目光转向内心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检讨,基督徒得以在自己的精神 深处领受上帝的福音和恩典,同时,上帝彰显自身的方式也从外在化的教规和仪式 而转变为面向个人内心的直接显现。 ” (吴树博,2005) 至此,通过历代哲学家的努力,人的主体地位在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都得到了 确立。从此以后,主体性便用来专指人的主体地位。而且,各门学科都将人的主体 地位作为一个不需证明的自明假设而接受。随后出现了许多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下面笔者简述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关作为主体的“我”的研究成果,以使读者对“我” 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与结构有个总体的把握。 2.2 存在于心理学中的“我”自我(存在于心理学中的“我”自我(ego) 自我(ego)是相对于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而言的。最早由奥地利精神 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是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格结构中最原始隐秘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遵循 本能原则;而自我则是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最后,超我 是人们在童年时代通过对父母所用的一系列由奖罚方式体现的行为规则的同化,获 得良知和自我理想形成的,遵循的是完美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 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周晓虹,1997) 从弗洛伊德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弗氏将自我的主动性作为一个自 明的前提来接受。自我既可以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之间充当仲裁者,又可以主动对 本我进行监督,并对本我的需要加以满足。 精神分析学派日后在两大分析方向上发生了转变:一是正统的精神分析学派在 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领导下,创立了自我心理学,突出了自我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以及自我对本我的防御机制。后来的哈克曼和埃里克森试图将机体、自我 与社会三方面统一起来;其二,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倾向, 把人格看成是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的产物。 (周晓虹,1997) 2.3 存在于社会学中的“我”“存在于社会学中的“我”“self” 社会学家对于“我”的分析与心理学家的分析大相径庭,他们更加愿意从主体 与社会的角度或者主体之间互动的角度来考察自我及其相关方面。他们不认为个人 能够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建立在社会经验的基础上的,纯粹个 体化的意识是无法对个人的发展起作用的。 社会学中有关自我的完整研究最早出自威廉-詹姆斯。他认为,自我是自己对自 己存在及其状态、特点等的觉察和认识,是一种意识或心理过程。由于这种自己对 自己的认知,使得自我带上了两重性:即被知的我(客我,me)和知的我(主我,i) 。 被知的我或客我又可分为三部分:即“物质我” 、 “社会我”和“精神我” 。物质我的 核心是对身体的自觉;社会我是对他人印象中的自己的认识,精神我则是对自己的 意识状态、心理倾向和能力的认识(周晓虹,1997) 。库利是自我研究的另一位先驱。 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在这一基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上,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 照着对方。 ” (库利,1989) 对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米德而言,自我(self)指把自己看成一个客体的能力。 它的基本要素是反身性(reflexivity) ,即将自己放在他人位置上,像他人一样思考, 像他人一样行动的能力。自我由主我与客我组成。主我(i)是思想、行动的主体, 代表自我主动性、生物性的一面, “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而客我(me)则 是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 “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态度” 。自 我的本质就在于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在此基础上,米德揭示了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嬉戏(play)阶段;团体游戏(game)阶段和一般他人(generalized others)阶段。 (特纳,2001)第一阶段,婴儿只对有限的几个他人进行想象。在团体游戏阶段, 人们从一群处于协作之中的人(他本人也投入其中)那里获得多重自我形象;在一 般他人阶段,个体看来似乎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做整体性的了解。 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个人的角色领会能力也逐渐提高。 (特纳,2001) 符号互动论的支派衣阿华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提出了核心自我(core self)的概 念。核心自我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他认为,核心自我是通过人们社会化形成的一系 列对于自身的稳定的意义和态度,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可预见性。 (特纳,2001) 这些学者的分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人通过将自己和他人客体化来加以认 识的能力。但对于这种能力的由来,却语焉不详,把这种能力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 假设来接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3“我”的能力“我”的能力 人的主体性一旦确立起来,作为主体的我,就成为一些学科关注的主要内容。 因此就有各种各样对于 “我” 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本我、 自我和超我就是其对于 “我” 的理解的一个极大的创造,这个创见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中又将“我”做出为区分“主我”和“宾我”两个部分,一个是主动的能够 思想的我,一个是被动的需要监控的我。然而无论是弗洛伊德的自我对于本我和超 我的阐释,还是米德主我对于宾我的监控,都是以主体我具有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下面的内容,就是对上述理论家的分析中的自明前提行动者具有的相关能力进 行分析。 3.1 理解力理解力 3.1.1 理解力的哲学背景理解力的哲学背景 在西方哲学史中,无论是英国的经验论还是大陆理性论都要对人的认识能力作 出分析,探讨人们是如何认识世界认识他人的问题,探讨认识的基础以及认识如何 可能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识论的问题。 “经验论在贝克莱和休谟以前基本是 唯物主义的,承认我们的感性知识来自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对我们感观的作用,我 们通过感观就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规律。但是贝克莱和休谟将感觉的经验论推到了极 端,就只承认我们在感性中,在知觉中,在我们所接受的印象中所获得的东西,而 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撇开。 ” (邓晓芒,2005)针对这些问题,康德 1781 年发表了纯 粹理性批评 ,对人类的认识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解释, “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 在于人是有知识的,人有理性,这个理性有一套固定的结构,人具有了这套理性的 结构就具有了主体能力,就可以去认识。但这套理性结构不是他想有就有,想要没 有就没有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你想没有理性都不行,所以理性的这套结构固然存 在于人的心中,但对于人来说,它又显示出某种客观性,不可违抗,只能用这套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构来接受经验事实,构造知识,构造对象。 ” (邓晓芒,2005)在这里康德提出了一 个先天综合批判能力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生而具有一种理性能力,这个理性能 力有一个结构,这个理性结构相对于人来说是客观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们依 据这个先天的理性结构和后天的经验材料共同来进行认识。后来的很多理论对休谟 与康德的理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批判,但是都以此为根基。本研究对于哲学中有关 人的认识能力的论述进行讨论,目的在于进行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而将主要的研 究内容放置在社会学的学科内进行讨论。 无论是休谟还是康德的论述,主要关注的都是主体“我”对于客观的自然世界 的认识能力,而鲜有关于主体我对主观意义世界的认识能力的分析。而对于意义世 界中人的行动的分析才是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焦点。这里就涉及到理解意义的问题。 后来在现象学中,胡塞尔对于意义做了分析,他更多的是在意识的层面上进行分析, 比如倪梁康在现象学如何理解符号与意义(一) 一文中指出,胡塞尔所理解的意 识是有一个序列的,分为四个层次, (1)最为基础的可独立成立的意识行为是感知, (二)想象奠基于感知之上,感知与想象一同构成基础性的直观行为; (3)直观行 为是所有非直观行为(图像意识和符号意识)的基础,同时与非直观性行为一起构 成表象性行为的基础(4)表象性行为,就是客体化的行为,构造客体的行为,是所 有非客体化行为的基础,就是说,它是所有不构造客体的行为,如爱、恨、狂喜、 绝望等情感行为、意愿行为的基础。符号和符号行为属于第三个层次。这样现象学 就对这些符号的理解等等进行了阐释。 (倪梁康,2003) 3.1.2 韦伯对于理解的分析韦伯对于理解的分析 在社会学领域内,马克思-韦伯是公认的理解社会学创始人,在韦伯那里,理解 是其核心的概念之一。然而要想从他那里对于理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要结合他 对于意义、行动等方面的论述。韦伯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里对之进行了简略的 探讨,将之作为他的巨著经济与社会一书的基础。韦伯说, “意义”在这里可以 有两种含义: (1)事实存在的意义,是指某个行动者在历史既定情况下的主观含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或诸多事例中行动者平均或者相类似的意义。 (2)纯粹类型的意义,是指以概念 建构的方式被当作一种或者多种行动者类型来想象其可能的主观的意义(韦伯, 2005) 。 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韦伯对于意义的论述是比较含糊的,他将 意义分为两种,第一种的“意义”指的是依附于实际存在的物的意义,对于它的意 义赋予也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意味着韦伯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某 一确定的“事实”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而且韦伯还认为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实的意义赋予也是不同的,韦伯只是把大多数人所共同使用的 意义,即 “诸多事例中行动者平均或者像类似的意义” ,作为理解的对象。第二种 纯粹类型的意义指的人们脑海里先存有不同的行动的想象的类型,再用现实的社会 行动去比对,看与哪些理想类型相符合。这其实说明韦伯已经意识到意义并不是恒 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人们建构的成分。针对社会行动,韦伯将之分为有意义的行 动和不具主观意义赋予的反射性行为,而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样就为韦伯 以下的讨论确立了前提条件,就是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人们可以对之进行理解的 行动主要是有意义的社会行动,而非没有意义的反射性的生物性的行动。 针对理解韦伯做出了如下的阐述: 第一, “从事相同的行动,并不是理解的必要先决条件” 。 “要理解凯撒,不必然 要成为凯撒。 ” “再体验的可能性”对理解的精确性是重要的,但不是意义诠释的必 要条件。 ” (韦伯,2005)这说明韦伯设定了一个理解的程度与准确性的问题,就是 理解是不是对于对方的完全的理解与完全精确的理解。其实韦伯的前台词是,只有 你成为你要理解的那个人,而且对于其行动能够有完全的再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对 于其完全与精确的理解。问题是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命题,这就意味着对于对方 的理解是不可能完全的。 第二,韦伯说,如同所有科学的观察,对任何意义的诠释都是追求一种“确证” 。 理解的确证可以有两种特质: (1)理性的(逻辑的或数学式的) , (2)拟情式的再体 验。理性的确证,主要适用于其主观意义关联,能够以知性清楚理解的行动。拟情 的确认,则适用于哪些可以完全再体验当事者所经历的情感关联的行动。 (韦伯, 2005)这说明韦伯认为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确证的过程,这个确证主要是一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合理一种契合,理性的确证其实讲的是与我们自己的理性原则的契合,拟情的再体 验其实讲的是对于别人的观察与自己的体验结果的契合,只有契合了才说明了理解 的正确性。 第三,韦伯说,理解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既有行动的行动的主观意义做 直接观察的理解。因此当我们听到或看到 2+2=4 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能接着直接 观察而理解他的意义,这是对概念直接理性理解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理解表情所显 示的愤怒、暴动、叫喊和非理性的行动,这是非理性情绪反应的直接观察的理解。 理解也有另外一种方式,称为解释性理解,当我们以动机理解一个陈述者陈述或写 下 2+24 这个命题的意义时,通常可以理解到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和这个情景下如 此做。如果我们知道他正在结帐或做科学论证,或从事其他工作,而此命题是从属 于这些行动的一部分时, 我们可获致一个可理解的及概括的意义脉络。 (韦伯, 2005) 这里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的理解分为两类,直接观察式的理解和解释性理解,并且将 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解释性理解上,这个解释性的理解主要涉及了对于行动者 动机的理解。如果用“主我”与“宾我”加以分析的话,可以看到这种解释性理解 指的是他人通过对行动者“宾我”的观察,进而推断其“主我”的过程,这里面对 着韦伯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解的主体始终不是行动者的“主我” ,在这样的一个 理解的过程中,对于行动者的“宾我”理解是怎样进行的呢?韦伯认为要有“意义 关联” ,韦伯说“只要行动在一个可理解其动机的意义关联中,我们的理解可以视作 是对实际行为过程的一个理解。因此对一个涉及行动的学科而言,解释意味着能够 掌握到根据行动者自己的主观意义, 他的行动所系属其中的意义关联。 ”(韦伯, 2005) 这其实说明了韦伯的解释性理解是对于行动者的观察所得到的观察性解释的结果能 够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意义关联中,而且放置进去不会发生冲突,这样就完成了对于 行动者行动的解释。 3.1.3 舒茨对于理解的分析舒茨对于理解的分析 舒茨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家,他的理论仍然是以韦伯理论的基本态度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基础来进行展开的,那就是以意义理论为中心的一系列解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用 舒茨自己的话来说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描述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人的意义确 立和意义解释的过程。对于舒茨有关理解的分析,我们首先要明白,舒茨对于自我 意义和他人意义所做的区分,舒茨认为自我对某一行动的意向性意义与他人对统一 行动所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舒茨理论中社会世界的行动意义可以从三个角度加 以理解, (1)行动者的动机; (2)行动者意义确立过程(自身的反思) ; (3)他人对 行动做出的意义理解(李猛,1995) 。本研究主要分析其意义确立过程和意义解释过 程的论述。 这个意义确立的过程是行动者本人确立的。在舒茨看来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的分 析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舒茨认为行动之所以能够与行为区别开来,在于行动本身 有一个筹划的问题,而韦伯的传统行动和非理性行动并没有筹划这个内容,因此不 能够被称为行动。这样在舒茨看来,行动主要是有意图的行动,而这个行动前的意 图的确立与筹划就是意义确立。这样舒茨对于行动的理解主要是是对于有筹划的行 动的理解。舒茨认为,在“沟通意图的行动”中只有解释者发现了行动者的意图才 算真正的理解,而只发现了“词典意义”则很难算真正的理解。所谓“词典意义” 就是语言符号在语言共同体中共同认同的意义,也就是客观意义。 可以看出,舒茨对于行动理解的分析不同于韦伯的理解,而是做出了发展。但 是他也没有分析理解力的本质。本研究结合韦伯和舒茨关于行动的分析将理解力定 义为,人天生具有的理性认知能力在后天社会文化塑造下具有的感知符号和他人意 图的能力,并且认为这个能力的存在是社会行动得以展开的前提。 3.2 控制力控制力 3.2.1 为什么研究控制力为什么研究控制力 对行动者本人而言,存在着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控制的问题,这就是本节论述的 焦点。 这一节笔者的论述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行动对于主体“我”的重要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二是控制力对于社会行动本身成功的重要性。对这两个问题的论证,可以充分说明 控制力对于主体我的重要性。 首先论证社会行动对“我”的重要性。从哲学的意义上,实践本身就意味着人 的存在,人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行动乃个体完成 社会化以融入社会,承担角色的根本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 就是因复数的个人行动而产生的。因此,社会行动对于个人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论证为什么控制力对于行动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性。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内 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 。 (韦伯,2005) 。因此,理解韦伯所定义的社会行动的关键, 是行动者对自身行动赋予的主观意义。这也体现了韦伯开创的社会学人文主义传统 的最基本前提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社会。后来美国的符号互动论学者继承 了韦伯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的代表性人物米德认为,个人既可以在行动前对自己的 行动进行想象性预演设想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及相应的后果,从而权衡利弊, 选择最佳行动路线,又可以事后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 “在经验中认识( 宾我 ) 实际发生的事情和主我的行动结果。 ” (特纳,2001)符号互动论将韦伯所说的社会 行动乃行动者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加以细化和明确化了。 上述学者对行动过程的分析均把主我看作一个清醒而理智的策划者,行动前周 密设计,事后认真总结。但行动时意义赋予的过程,绝不会那样简单。现象社会学 的创始人舒茨就认为,即使是看似简单的习惯性行为或情感性行为(韦伯认为通过 直接观察就可以理解) ,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正如舒茨所揭示的那样,行动者 的意义赋予往往是反思性的,是在行动之后发生的。 “当我处于行动的状态时,沉浸在绵延的时间之流中,不可能发现任何清晰的, 可相互区别的经验。而一旦我意识到这一绵延,通过反思的态度,关注我的体 验,区别、挑选、勾画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时间流变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 将行动构成行事,最后从中建构出行动的意义。 ” (杨善华,1999) 帕累托也说过, “人们特别喜欢给自己的行为涂上一层逻辑油彩” 。 (雷蒙-阿隆, 2001)因此,按照韦伯的社会行动定义,我们可以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归为社会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动。因为人们几乎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赋予意义,无论这种意义是事前就意识 到的,还是事后追加的。从而韦伯这一概念就不能帮助我们对社会行动进行区分。 这样一来,我们就需要考虑舒茨对于行动的说法了。在舒茨看来,行动是指“行动 者预先设计(中文也译作筹划 )的人类行为举止,也就是说,指的是建立在一个 预想设计基础之上的人类行为举止” 。 (舒茨,2001)这个定义能够澄清两点关于行 动的争论:一、行动是否显著关涉他人也并非最重要,这样,行动本身就不必然与 外部世界直接相连接,即出现了“隐蔽的行动”这个类别,对于舒茨来说,行动者 即便只是要在内心之中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的尝试,那也是行动。 (舒茨,2001)二、 行动的核心已经从主观意义赋予转变为设计,因此,本能性质的反射性活动就可以 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了。对于习惯性行动,吉登斯通过分析把盐撒到饭上这个例子 来向我们证明,日常行为的最平凡的形式可以相当正确地被称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倾向于认为常规或习惯行为没有目 的(正如韦伯的倾向) 。因为,无论是意图还是筹划,都不应该等同于被有意识地保 持在头脑中的目标取向好像每一个行动者必须意识到一个他或者她正在寻求达 到的目标。 ” (吉登斯,2003) 根据设计这个话题,我们在逻辑上就可以指向“控制力”这个议题。在行动的 过程中,行动者有明确的目的,充分的设计,以期达到影响他人的效果。之所以要 研究控制力,是因为人们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可能脱节。 对这种“脱节”情况研究得最为深入和全面的,可以说是帕累托了。他认为, 人们行动时手段与目的之间的逻辑关联,既存在于行为者的意识之中,又存在于客 观现实中。想象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与实际存在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之间存在着一 种暂时的差距。换言之,逻辑关系既存在与人们的主观想象世界,也存在于现实经 验世界,两种关系可能一致,这时人们的行为是逻辑行为,也可能存在差距,这时 人们的行为是非逻辑行为。帕累托对非逻辑行为的分类充分说明了人们的主观目的 和客观效果产生脱节的表现(帕累托,2001)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非逻辑行为分类 主观目的 客观目的 第一类 无 无 第二类 无 有 第三类 有 无 第四类 有 有 第一类行动中,行动是不合逻辑的。也就是说手段在现实中和意识中都没有和 目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类是罕见的,因为人们是能理智思考的,不管行为多么荒谬, 人总要尽力使它具有一种目的。 第二类行动中,行为和行为将产生的结果没有逻辑的联系,但行为者误以为他 采用的手段可以引出他所希望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手段和目的在主观上存在着 某种联系,尽管客观上并不存在。 第三类行为产生了与所用手段有逻辑联系的结果,但行为者在主观上并没有想 象过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无心插柳柳成荫”便是例证。 第四类行为会产生与运用的手段有逻辑联系的结果,行为者主观上也设想过手 段和目的之间的某种关系,不过客观的后果并不符合主观的后果。也就是我们日常 所说的“好心办坏事”或“事与愿违”的情况(雷蒙-阿隆,1999) 。 由于行动的后果并不一定符合行动者本人的预期,行动者本人对行动的控制力, 就成为是社会行动朝向行动者主观设想的目的方向发展的关键。因此,控制力对行 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2.2 控制力的内容控制力的内容 为了研究行动者在行动时可以对那些内容施加控制,笔者首先构造了一个行动 的模型,通过揭示行动的各个步骤和环节,分析行动过程中的哪些步骤和环节行动 者是可以控制的,以期达到揭示控制力内容的目的。这一行动模型是在综合了帕森 斯(帕森斯,2006)和吉登斯(吉登斯,1998)的行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图 1 行动过程 如图所示,行动者的行动或是出于主动需求,或是迫于外在压力。主动需求或 外在压力促使行动者设定目标并围绕目标实现进行意图和筹划,接着采取行动以实 现目标,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效果。如果行动所产生的效果与个体的目标一致,那么 行动效果对行动者而言就是正反馈,个体就会进入下一个行动单位,不再纠缠于已 完成的行动。但是,这个已完成的行动过程会被行动者发展为“库存知识” ,作为以 后在相似情景行动的参考。 (舒茨,2001)效果与期望不一致时,行动者有两个选择, 一是退出这个单位行动(源于外来压力的行动不太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除非个体愿 意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 二是修正单位行动的基本要素以完成目标。 先说不能修正的。 外来压力对于单位行动的主体来说是强制性的,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单位行动的这个 过程,所以个体不能对其进行修正。而“作为”一项,考虑到个体充分筹划的前提 下,也不被视为需要修正的,况且,即使对其进行修正,也总是先对意图和筹划进 行考察。在这些修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于行动者知觉和意见的修正, 也就是要满足哈贝马斯所说的“真实性效度” (哈贝马斯,1994) 。如果真实性不能 保证,那么无论如何修正,都很难保证行动的有效性。 由此,我们能明确地提出控制力所含内容:一是在主动需求、目标与动机和意 图与筹划阶段所包含的知识和意见的真实性。而就意图与筹划来讲,不仅是要切合 实际,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所引据的知识和素材的经验有效性,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 个体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舒茨,2001) 二是体现在“作为”中的个体行动能力。不过,由于能力的培养和变化并非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期现象,所以在单位行动中,行动能力是作为一个常数存在的。因此,对于社会学 研究来说,除非是能力的极端差异,否则均视个体行动能力水平大致相当。 三是行动者在效果与期望不一致时对行动本身的修正。修正本身可以再区分为 积极修正与消极修正。前者是直接指向行动效果的修正,其目的是为了完整地达至 预期,后者更多地表现出对效果的冷漠。 3.3 协调力协调力 3.3.1 为什么研究协调力为什么研究协调力 通过上面一节的论述, 我们知道, “知识和意见的真实性” 乃控制力的主要内容, 而这种真实性来自与它们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事实的相符。因此,人们在进行社 会行动的过程中要关注与周围世界的协调,便是顺理成章的了。此外,帕累托论述 社会行动时,也提出了行动的动机和效果同时存在于主观经验世界和客观现实世界 之中的问题。只有当行动者的行动同时具备主观逻辑性(主观上目的与手段相符) 和客观逻辑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寓-酒店施工方案
- 周年活动惊喜策划方案
- 学校壮族活动方案策划
- 校园营销分化方案
- 小区活动策划方案-直销
- 冷饮推广活动策划方案
- 婚纱活动预售方案策划
- 乡村春天活动策划方案
- 拱坝水库施工方案
- 防洪专项施工方案
- 2026步步高六册同步物理必修3-第十二章 3 第2课时 伏阻法和安阻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土木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全民守法+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 2025年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完全解读(陕晋宁青卷)
- 舞蹈老师职业介绍
- 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
- 附件:佛山市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判定、治理、处罚工作指引
- 蛋品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酒店资产盘点管理办法
- DB51∕T 3261-2025 川酒(浓香型)原酒生产技术规范
- 渝20Q01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及大门标准图集(2020版)DJBT50-13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