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夺 i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泓人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杏云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 0 0 9 年争月日 , 叫少久 签字日期:孕o o 善年午月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六朝纪行赋研究 中文摘要 纪行赋从汉代定型以后,到六朝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在题材内容、 写作手法等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 来学术界对辞赋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对纪行赋的专题研究不是很多。本 文拟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对六朝时期的纪行赋进行全面考察,力图揭示六朝 时期纪行赋的基本面貌,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试图系统勾勒六朝纪行赋的 渊源、演变、特点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本文的绪论部分,总论纪行赋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纪行赋界说,论述自己对纪行赋的理解,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并对 六朝纪行赋的特点进行总结,阐述了纪行与游览的关系,力图辨别二者的异同; 详细考察了纪行赋与诗经、楚辞以及汉代京都赋、田猎赋的密切关系;追 溯纪行赋的题材渊源,考察了纪行赋在汉代的确立和发展。 本文从第二到第五章论述六朝时期纪行赋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建安时期的纪行赋。建安时期纪行赋开始繁荣发展,题材发生了衍变 从咏史兴感到军旅征行。本章主要讨论了建安时期纪行赋题材衍变的表现, 以及纪行赋因题材衍变而呈现出的崇高的美学风貌,初步探讨了崇高美形成的原 因。我认为,除了受当时社会政治条件以及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外,这种崇高 美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挥之不的英雄情结。 第三章两晋纪行赋。建安之后的正始时期,从现存的资料看没有纪行类的赋 作留存下来,纪行赋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断层。我认为这种现象和当时的政治局势以 及文学思潮密切相关。两晋时期,以潘岳的西征赋为代表的传统咏史类纪行 赋重新崛起。这类赋中多议论,所咏史事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充满了理性思辨 的色彩。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写山水景物为主的写景抒情类小赋,体现了文人自 觉的山水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第四章南北朝纪行赋。此期纪行赋的发展极不均衡:南朝名家名作迭出,北 朝纪行赋家却寥若晨星。南朝纪行赋在积累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呈现出繁荣发展的 局面:谢灵运的撰征赋标志着咏史类纪行赋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高潮,一批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诗意的山水抒情小赋涌现出来。但在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深层的危机。赋的贵 族化与唯美化,本来就使赋的创作与流传困难重重,而纪行赋这一分支虽然在南 朝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是因为自身的许多限制,终究衰落下来。 第五章纪行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章论述纪行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所 处的地位,对山水诗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登临怀古之作的影响。 结语阐述纪行赋在六朝时期的发展概况和特点,总结纪行赋发展的总体规律。 关键词:六朝纪行赋研究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e s e s r c ho nj ix i n gf uo fs i x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h a nd y n a s t yf i n a li z e dt h ed e s i g n,j i x i n gf uh a sh a dav e r y b i gd e v e l o p m e n t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o nt h eb a s i so f i n h e r i t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i nt h er e s p e c to fs u b j e c tm a t t e rc o n t e n t ,w r i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8 e t c t ot h iss u b j e c tm a t t e rr e s e a r c h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h a s m a d e dq u i t eg r e a tp r o g r e s sd u r i n gt h e1 9 9 0 s , b u tt h em o n o g r a p h i cs t u d y w e r en o tm a n yt oj i x i n gf u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i st h e s i sc a r r yo u t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j i x i n gf ud u r i n g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d r a f t i n g f r o mm a c r o s c o p i cv i e wa n dm i c r o c o s m i cv i e w a n dt h i st h e s i ss t r i v et or e v e a l t h eb a s i co u t l o o ko ft h ej i x i n gf ud u r i n g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t r y i n gt od r a w 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e 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i t so r i g i n , e v o l u t i o n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g o i n ga h e a di nh i s t o r yo f1 i t e r a t u r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b yv e r t i c a lc o m p a r i n ga n dh o r i z o n t a lc o m p a r i n g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i s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s i x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d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s t u d y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o fj i x i n gf u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j ix i n gf u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o fh o w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j ix i n gf u , a s c e r t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r a n g eo ft h i sp a p e r ,s i m m i n gu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j i x i n gf ud u r i n g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e x p o u n d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o fj i x i n gf ua n dt r a v e li n gf u 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t h e i r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h a v ed e t a i l e d l y i n s p e c t e dt h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j i x i n g f ua n d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 ”,a n d ”t h es o n g so fc h u ”,c a p i t a lf ua n dh u n ti n gf ud u r i n g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t h i sc h a p t e ra l s ot r a c e dt h eo r i g i n , a n di n s p e c t e dh o wj i x i n gf u e s t a b li s h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d u r i n g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ep a p e rd is c u s s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j i x i n gf ud u r i n g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f r o ms e c o n dt of i v ec h a p t e r 3 山东师范大学硕j 仁学位论文 i nt h i sp e r i o d ,x i el i n g y u n s ”z h u a nz h e n gf u ”i sa no b v i o u ss i g n a n d s m a l lf ut ow r i t e1 a n d s c a p es c e n e r yt oe x p r e s se m o t i o nf u l l i n go fp o e t r y h a sc o m et ob em o r ea n dm o r e b u ti tw a sa l s oh i d i n gt h ed e e pc r i s i su n d e r t h es u r f a c eo fp r o s p e r it y a r is t o c r a tis ma n da e s t h e tic is mo ff u ,m a k e st h e i n d it i n ga n ds p r e a d i n go fs u c hg e n r e sd i f f i c u l t j ix i n gf ui sb o o m i n gd u r i n g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 b u t , a f t e ra 1 1 ,a sab r a c ho ff uw e r eo nt h ed e c l i n e b e c a u s et h e r ea r em a n yr e s t r i c t i o n so ni t s e l f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i n gt h ep o s i t i o no fj ix i n gf ui n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e f f e c to fj ix i n gf ud o i n gt ot h es c e n i cp o e m ,a n d t h ee f f e c to nt h ea f t e r t i m ew o r k sd i s c r i b i n gt h a t1it e r a t o r sa s c e n d sa h e i g h tt og e tab r o a dv i e wr e f l e c t so nt h eo l dt i m e s t h ee p i l o g u ed i s c o u r s e du p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u r v e y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j ix i n gf ud u r i n gs i xd y n a s t i e s ,s u m m u r i z et h eg e n e r a lr u l eo fj ix i n g f u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陆掀起了赋学研究的热潮。断代的汉魏六朝辞赋 史的研究最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较早的研究专著是程章灿先生的魏 晋南北朝赋史,亦史亦论地考察了六朝辞赋流变发展的特征。郭建勋先生的汉 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专论骚体的流变。王琳老师的六朝辞赋史,以史论方 式总体探讨六朝辞赋发展的历程。 近年来,很多学者越来越关注赋的分类研究。于浴贤先生的专著六朝赋述 论从题材的角度将六朝辞赋分为京殿苑猎赋、纪行赋、情志赋、恋情美色赋、 登览赋、隐逸赋、山水赋、咏物赋、乐舞赋、文化艺术、科技工艺赋等类进行研 究。单篇论文有许结先生张衡 解读:兼论汉晋言志赋之承变,谭家健 先生汉魏六朝时期的海赋,章沧授先生汉魏六朝隐逸赋略论,马积高先 生读 明代都邑赋等,分别对汉晋言志赋、六朝时期的海赋、汉魏 六朝隐逸赋、明代的都邑赋进行了考察。 而对于纪行赋的研究,在大陆只有少数专著提及。王琳老师诗赋论丛一 书中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因地及史”特色,把纪行赋的主要内容特征归纳为两 点:1 、记述与经历之地有关的人文掌故;2 、摹写经历之地的山水景观。以此为 根据考察汉魏六朝的纪行赋。文章中不仅追溯了汉魏六朝纪行赋的源头,认为楚 辞中的涉江、哀郢是纪行赋的萌芽,并且指出汉魏六朝纪行赋的重要特 色是“因地怀古 或“因地及史 。n 1 在于浴贤先生六朝赋述论中专列六 朝纪行赋繁荣之鸟瞰一章。关于纪行赋的创作,论者一般认为在汉代就比较成 熟了,而于著认为纪行赋的繁荣出现在六朝,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汉代纪行赋“历 叙于纪传”,咏史抒情的单一内容形式,将纪行赋发展到了空前丰富完美的阶段。 同时于著又探讨了六朝纪行赋繁荣的原因以及纪行赋在六朝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新 面貌。建安时代纪行题材内容的新变是以军旅活动场面的铺叙描写取代了咏史内 容在赋中的地位。两晋以后咏史类纪行赋再度繁荣。到南朝又出现了描写征途山 水景致以抒发情感的写景抒情类的纪行赋。这样,按历史阶段来讨论纪行赋的流 变,则建安时期的纪行赋显示出三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题材内容的新开拓, 由咏史到军旅;二是主题的创新,从刺世到颂美;三是体制的流变,由长篇巨制 到短小精悍的短篇。两晋南北朝阶段咏史内容的纪行赋再度繁荣,在题材内容上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对咏史抒怀传统内容与格局的继承。于先生认 为通过大量史事的咏唱构成鸿篇,以抒情叙志,是此类纪行赋共同的特点。二是 继承中又有发展。在咏史的同时结合时事、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观照社会人 生,使纪行赋的主题、思想更加丰富、复杂。三是与社会政治斗争密切联系。 宋尚贤先生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形成与发展对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形成和发 展进行了梳理。此文论述精详,对纪行赋发展脉络的叙述非常清晰。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六朝“纪行 类的赋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 对其产生、发展、演变及审美特征作全面考察。本文的研究时段为六朝,起始时 间取张可礼教授的建安文学的上限即汉灵帝中平元年( 公元1 8 4 年) ,下限至公元 5 8 9 年陈亡。 对于六朝纪行赋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广泛搜集整理类 书、作家文集等文献中的六朝纪行赋作品,界定纪行赋的概念和研究范围。2 、大 量查阅前人和当代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3 、从文本分析入手,采取文学和社会学、 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把六朝纪行赋和前代以及后代的作品进行比较, 对作品做纵向的分析和研究。4 、把六朝时期的纪行赋放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上 并结合美学理论进行探究。 纪行赋是赋中重要的一大门类,对于六朝纪行赋的整体研究和专门研究较少, 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文本却可能存在不同的 解读方式,六朝纪行赋的迷人魅力也就在这里。本论文力图对六朝纪行赋做整体 考察,希望能发现六朝纪行赋在题材演变、形体变革等方面的一些倾向,及其体 现出的文学思想、美学思想和它们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生活面貌,恰当地把握 纪行赋变迁的政治文化条件及文学内部的机缘等,从而发掘某些初始的或者典型 的创作现象与文体形态的历史意蕴。 纪行赋涉及哲学、政治、历史、美学、地理、文化、民俗等多方面,还有很 多可以深入研究的空间,限于本人有限的学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涉及,希望本 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纪行赋的关注。 第一章纪行赋界说 第一节纪行赋的界定 分类收录赋作品的总集中唯文选中有纪行一类,收录三篇:班叔皮北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征赋、曹大家东征赋、潘安仁西征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夫京殿 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川2 1 特别提到述行一类,并与宫殿、苑 猎、序志并提,而且排序仅在京殿苑猎之后,可见对这一类赋作的重视。这表明, 在我国众多的赋作中,纪行赋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不容忽视。 从入选的三篇纪行赋看,文选是以是否有“征行”、“行旅 等实际的 行旅活动的发生来对纪行赋进行界定。艺文类聚节选了汉魏六朝的行旅赋2 1 篇,总入“人 部。可见不论文选还是艺文类聚都是以人的“征”、“行 、 “旅”等行为活动的发生作为划分的依据。 现代学者对纪行赋的理解一类是以王琳老师为代表,认为传统的咏史类纪行 赋为纪行赋之正宗,也就是文献中列入“纪行 或者“行旅类的赋,题目中多 有“征 、“行等字样;另一类以于浴贤先生和宋尚贤先生为代表,从他们文章 中所举的事例看纪行赋的范围比较宽泛,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以行程为线索,以描 述所经历之地的历史人文掌故为主的咏史类纪行赋,还包括铺叙描写征战行役场 景的赋作以及描写旅途中所见山水景物和旅途中自己心情的赋作。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广义上的纪行赋,在这里纪行赋的界定范围比文选中 的“纪行 、艺文类聚和历代赋汇中的“行旅 范围要广。六朝纪行赋是 个相对的范围,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由于本人才力不够,目前仅考寻到六朝纪 行赋5 5 篇,包括残篇和存目,具体篇目见附表。 据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粗略统计,建安时期的纪行赋 约有2 7 篇( 见附表一,包括残篇) ;正始至宋的纪行赋约有1 0 篇( 见附表,包括 残篇) ;南朝纪行赋约1 8 篇( 见附表四,包括残篇) 。 第二节纪行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论述了对赋的结构的认识:“既履端于倡序,亦 归馀于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至文契。川3 1 即开端的序作用是 “首引情本 ,要引出作赋的原由,总乱用来进一步总结文章并加强文章气势。有 的有序无乱,有的有乱无序,有的序乱皆有,有的序乱皆无。序乱皆无的在赋作 中往往有类似于序乱的部分加以补充。典型的散体赋都有三部分组成,首序尾乱, 中间的正文部分是韵文,对事物做多方面的铺叙。纪行赋的结构也大致由这三部 分组成。 8 山东师范大!锗缮 熬蓁纠乜;l 辨嚣塞篓锊;匿旨耐牡斧i 囊涯囊硒;黼掣曼景爵煞薯;篡篷狺 掣毫引韶g 扪劐副蜀燮剞戳幽;涩萋黼装置龟蚤龄薹琵行醐距萼磊震璀;彝旨辑陵 蚕桀鬈匝垂;刖新羹凌靼j 蓟墅雾;需馏孺学基事;对预喜篓墓妻霆引霞辆戳警 薹霎型翼皑湎墙速举全雾班醚鞘二幕颦鹜霪分的,即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划分,都是行为主体和行 为客体的结合。第三,纪行和游览所描写的客体都是所经行之地的历史风物,这 两种类型的赋都要写到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感情投入。 纪行赋与游览赋在写作程式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对行程的描写以及咏史 内容中历史典故的运用,注重写景等。区别是游览赋所表现的行程更短,所表现 的空间范围相对要小些,它更注重空间方位的铺排和四方景物的描写。而在题材 上的区别也许只是行为、目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心情的不同。“游”体现了行为 主体心情的放松至少是表面上的轻松和洒脱。“游 的目的性比较强,就是要在 游的过程中忘掉世俗功利的羁绊,完成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 。 而“行”似乎承载了更多旅途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奈。落叶归根, 狐死首丘, 父母在不远游等,在中国诗文中是不老的主题。在中国人传统的意识里,乡土的 观念始终根深蒂固。除了以精神上的超脱为目的的逍遥游以外,尘世之旅所经受 的更多的是人生的艰辛和无奈。漫漫旅途的寂寞、风霜雨露的侵袭、路边凌霜的 小草、空中整齐的雁阵都会惹起旅人思乡的情愫以及对人生之艰的感叹。儒家入 世的思想,更容易使以拯世救民为己任的正直文人对所经之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感今思古,浩叹再三。谢灵运在 归途赋序中对纪行赋的写作目的作了很好的总结:“昔文章之士多做行旅赋, 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徙,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阵。事由于外,兴不自己。虽 高才可推,求怀未惬。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泽,经途履运,用感其心。 n 钉 第四节纪行赋的题材渊源以及在汉代的发展 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行役征旅的诗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曾 经给纪行赋家以极大的启发,但影响不如楚辞显著、直接。 刘勰认为赋源于楚辞,他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曾有这样的论述:“爰 自汉室,迄至成哀,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 x 山东师范大学硕二l 学位论文 中的地位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南朝是诗歌兴盛的时期,也是各类韵文在诗 歌高潮的激活下互相渗透、影响的时期,诗、骚、赋三种形式往往融合为一,以 致体式杂糅,难以区分。 哺1 论述是很精到的。其实赋的诗化在建安时期就已经 开始了。随着五言诗的兴起,赋的铺叙色彩渐渐淡化,汉大赋那种宏大雄伟的体 制变小,典雅板滞的语言也渐渐变得简短、精练、流畅、富有诗的韵味,铺张扬 厉的风格被自然简洁的抒情风格所代替。到了南北朝时期,赋的诗化达到了一个 高峰。“诗和散文的骈俪化起源于赋”田1 ,赋本身“铺彩搞文”n 们的特点很容易 在文字上给人以美感,而整齐的对仗是形成形式美的一种手段。对于赋的骈俪化 对诗的影响这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此多有论述,如丽辞说“至 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 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 联字合趣,剖毫析厘”。n ”明诗中也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n 幻 揭示了当时诗中用骈句的风气之盛。诗歌、散文的骈俪化始于赋,而在发展过程 中,赋在形式上也受到诗歌格律化的影响,渐渐向诗化的方向发展,象江淹等人 的一些纪行类的抒情小赋简直可以当成抒情诗来读。如江淹的去故乡赋大有 楚辞遗风,而赋末系歌:“芳洲之草行欲暮,桂水之波不可渡。绝世独立兮,报 君子之一顾。是时霜翦蕙兮风摧芷,平原晚兮黄云起。宁归骨于松柏,不贾名于 城市。若济河无梁兮,沈此心于千里”以及“重 :“江南之杜蘅兮色已陈,愿使 黄鹄兮报佳人。横羽觞而淹望,抚玉琴兮何亲。瞻曾山而蔽日,流余涕以沾巾。 恐高台之易晏,与蝼蚁而为尘,n 羽都宛如后世之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 再次是议论。在咏史类纪行赋中,赋作家用历史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慨, 赋作中的这些议论或者表现为一种人生境界或主体的意志,而这种境界或意志又 是人们向往或认同的,表现了一种十分高尚的价值取向,成为指引人们人生里程 的审美化的明灯。或者表现为一种人生感触。这种人生感触并非限于一时一地, 而是赋作家将自己的某一类情感加以提炼,提升到普遍的理性的层面。作者用凝 练的语言把这种“理 表现出来,读者阅读后会触发他们与之相似或相关的人生 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理”是他们审美发现的结果,是审美意象孕育出的结晶。 有些纪行赋作中的议论还表现为作者以审美化的具象来揭示了某种社会的、历史 的变化规律,是作者以其独特的史识及审美发现所获得,深化了人们对社会或历 史的思考。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影,于是乎在。 n 副而作为赋之一体的纪行赋远源亦出于楚辞,现代的许多学 者对此看法大体一致。近人刘师培论文杂记中也认为“西征、北征,叙 事记游,出于涉江、远游者也。n 6 1 纪行赋远源在楚辞,尤其在离骚、远游。涉江记叙作者由鄂渚前 往溆浦的经历,哀郢则是作者追忆自己离开郢都,向南流亡的情形和痛苦。两 篇作品基本上都按行进的路线展开叙述,边叙事边抒怀,层层推进。远游在“纵 游上下四方之极际”中n ,展露内心情思,正是纪行赋的典型写法。其中许多句 子如“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于微阊 、“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乎句芒、 “历玄冥以邪径兮,乘间维以反顾 n 羽及“乱日”结构都为后来的纪行赋所继承。 可是涉江、哀郢、远游等篇纪行的成分并不多,文章的主题也不是 以行旅过程为转移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哀秦二世赋,赋 的篇制短小,主旨也不在于纪行,可是它通过描写旅途的风景,伤古怀今,实是 开了纪行赋之先河。 西汉末年刘歆的遂初赋才真正确立了纪行赋的程式,被认为是最早的纪 行赋。刘歆被朝中大臣排挤出京,先赴三河,后徙五原,在前往五原的途中,因 心中不平而作遂初赋。作品基本上按照记行、咏史、写景的顺序展开,由河内 经五原、长平、太原、晋阳、雁门、云中等地,以旅途所见为线索,历数各地典 故和风光,借以抒发他对世事的感慨。楚辞对刘歆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 他继承了楚辞遭贬外放、辞家远行的题材。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看出楚辞影 响的痕迹。如兮字句的大量运用,以及写行程时所运用的句式,赋末的“乱日 结构,都是对楚辞的沿袭。和屈原离骚中那种一会儿天上一会儿人问的“漫 游 不同的是,遂初赋中的“游”已经完全是现实中的游历,屈原那种浪漫的 理想主义精神被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所代替。因为作者经历的是故晋之地, 这些地方丰富的史事更使得满腹牢骚的刘歆在这篇赋中“感今思古 ,“以叹征 事而寄己意 n9 l 。赋中不管是咏史还是写景都有所寄托,为了作者抒思古之幽情 而服务的。 由于屈原的辞作影响深远,再加上遭贬外放离家远行也是文人经常有的经验, 在遂初赋出现后,“纪行 首先在骚体赋的体式范围内成为一个热点题材, 后来波及散体赋,以致在六朝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啪1 班彪的北征赋在历代赋汇中入行旅类,记述作者避难从长安至安定 1 2 山东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郡高平时的所见所思。此赋记述了此行的历程,并结合途中所见所感抒写了怀古 伤今的感慨,表现了反对战争和安贫乐道的思想。班彪的北征赋继承了遂 初赋的写法,文辞较遂初赋更典雅含蓄,叙事抒情结合得较为绵密,全文 情韵生动。他还有一篇游居赋,通过对史事的咏叹表达自己那种臣忠君慈的政 治理想。 班昭的东征赋描写她随儿子曹成从洛阳前往陈留的经历。虽然何沛雄先 生在六种赋话中对这篇赋赏誉有加:“曹大家东征赋,韬笔排宕,名理曾 出。巾帼不让须眉,可垂不朽矣。 乜妇但也许是从“名理曾出 的角度来说的。与 乃父之北征赋相比,班昭的东征赋缺乏那种独特的情致,艺术成就远不 及北征赋。 蔡邕的述行赋叙述作者被遣往京师一路的所见所感,不仅在艺术表现上 更成熟,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也更深刻。赋作记述了作者从陈留到偃师途中的见 闻和感受,作者每经一地都品评古人古事,借以表彰忠良,贬斥奸佞,不仅揭露 了上层统治者擅权专横,而且展示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反映现实极有深度。 何沛雄六种赋话) 称赞“述行浑朴深厚 ,乜2 3 所赞不谬。另外,鲁迅先生对 蔡邕的述行赋也有极高的赞誉:“例如蔡邕,选家大抵只取他的碑文,使读者 仅懂得他是典重文章的作手。必须看到蔡中郎集里的述行赋,那些“穷变 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的句子,才明白 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时的情形,明白他确有取死 之道。 这三篇骚体赋大体上都是依仿遂初赋的写法,在纪行中吊古,在吊古中 抒怀。此后纪行赋这种题材就渐渐成长并且发展繁荣起来。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篇纪行名作以外,汉代的宫殿田猎赋中也多有纪行的成分, 如班固西都赋中写天子射猎的场面时,在写了准备过程之后,写行经之地, 于是乘銮舆,备法驾,帅群臣披飞廉,入苑门。遂绕酆郎,历上兰。 接下来写了射猎勇士之神武以及百兽之惶恐: 尔乃移师趋险,并蹈潜秽。穷虎奔突,狂兕触蹶。”“於是天子乃登属玉 之馆,历长杨之榭。览山川之体势,观三军之杀获。原野萧条,目极四裔。 禽相镇压,兽相枕藉。乜町 记行程历历在目,清晰如见。 1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乎幽邻”、“悠悠万里,临长城兮 认为撰征赋所写似指建安十二年年事) ; 陈琳作神武赋赞美曹操北征乌桓,因其序中明言:“建安十有二年,大司空武 平侯曹公,东征乌丸,六军被介,云辎万乘,治兵易水,次于北平,可谓神武弈 弈,有征无战者已。嘲 3 、建安十三年( 公元2 0 8 年) 曹丕随曹操南征刘表,作述征赋,据严本 全三国文“建安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嘲 曹植、繁钦亦有同题之作,大概也作于此时;阮踽作纪征赋;徐干作序征赋。 4 、建安十四年( 公元2 0 9 年) 曹操伐吴,王粲作初征赋,记述曹操赤壁 之战后由襄阳引军至谯之事,滞留荆州所作,抒发了他的羁旅之思。同年,曹操 引军自涡入淮,王粲、曹丕作浮淮赋;繁钦作撰征赋。 5 、建安十六年( 公元2 1 1 年) 徐干从曹操征马超,徐干、应埸作西征赋。 陆侃如先生认为徐干 :西征赋中有“奉明辟之渥德,与游轸而西伐。过京邑以 释驾,观帝居之旧制”,啪1 时地相合,只本年有征马超事。口王粲有征思赋, 据文选注亦作于建安十六年,大概也是叙此次西行之作。曹植过骊山秦始皇 陵,观温泉,作述行赋。啪1 6 、建安十八年( 公元2 1 3 年) 曹操军驻谯,曹丕、曹植兄弟从行,曹丕作临 涡赋,赋序中“上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国( 园) , 遵涡水,相佯乎树下,驻马书鞭,作临涡之赋日1 可证;曹丕作济川赋。 7 、建安十九年( 公元2 1 4 年) 曹操征孙权,曹植留守邺,作东征赋以壮 行;杨修作出征赋。 除此之外,还有崔琰述初赋,繁钦述行赋、述征赋、避地赋、征 天山赋;刘桢黎阳山赋等。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认为黎阳山赋约作 于建安八年,即公元2 0 3 年,根据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建安) 五年春 二月,绍引兵至黎阳夏五月,绍死,小子尚代屯黎阳( 建安) 八年 春三月,操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贸贾信屯黎阳。八 月,公征刘表,军西平。冬十月,到黎阳。据史推之,此赋似作于建安八年三月 间,以赋中“青坛承祀”可证。此时曹操黎阳已夺,官渡之战既胜,自邺发兵南 征刘表,祯亦随军。m 1 此赋虽未以“征行 、或“行旅”命名,而赋中谈及此次军 事行动的目的、表达了必胜的信心,描写了沿途的山川景物,借所见之景抒胸中 之情,实是纪行赋的写法。刘桢另有一篇遂志赋是应曹操辟后的第一篇作品, 1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写道: 牧马于路,役车低昂。怆恨恻切,我独西行。去峻溪之鸿洞,观日月于朝 阳。释丛棘之余刺,践梗林之柔芳。嗷玉粲以耀日,荣日华以舒光。5 1 描写了他西行赴邺,途中所见景物,以及自己受宠若惊的欣喜心情。虽然赋的主 要内容是表现他入曹操幕的“遂志 心态,但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纪行的影子。 这一时期的赋作,现存作品大都惜为残篇,难窥全貌。 从上述的创作概况看,建安时期纪行赋的题材发生了极大的衍变。汉代建立 起来的纪行赋以记述行程为主兼有写景抒情的传统因为时代的巨变而发生了相应 的变化,且有明显的同题共作的痕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建安文人多有随从曹氏父子征战的经历,这种时代背景和作家自身的经历使得军 旅征行题材成为此期纪行赋的主题。 建安十三年( 公元2 0 8 ) ,曹操南征荆州,曹丕作述征赋,阮踽作纪征赋, 徐干作序征赋;十四年( 公元2 0 9 ) 伐吴,繁钦作撰征赋,王粲、曹丕共作 浮淮赋;十六年( 公元2 1 1 ) 征马超,徐干、应埸作西征赋;十九年( 公元 2 1 4 ) 征吴,曹植作东征赋,杨修作出征赋,皆以征战为主要表现内容。 建安时期,战乱不休,致使建安赋家不约而同地关注战争攻伐的题材,在赋 这一领域,西汉时期的“鸿文”被短小精悍的抒情小赋所代替,其体制趋小,抒 情化加强。因为是相似类型的题材,使得这种创作带上了品评切磋的性质,无疑 对赋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大有裨益。正是在这种风气推动下,表现军旅行役题材 的纪行赋的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而且此类纪行赋在后世虽屡有出现,但不论 是水平还是数量与这一时期都不可同日而语。 这类赋在内容上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对战争场景、军容军威的描写。赋 中所写都是亲身所见或亲身经历的征战。建安诸赋家都曾追随三曹父子辗转征战。 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王粲即是从征吴时于建安二十二年病死在路 上的。他们的赋作虽有歌颂曹军的虚夸之嫌,但就题材来讲还是就战争的亲身经 历有感而发的。其次,这些武功赋除了写战争场景、军容军威,有些还写了征战 时的所感,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当时的心情。如徐干的西征赋就是写其奉命西 征时的心情,抒发了一种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纪行赋比前代纪行赋的艺术成就有所提高,讲究俳偶,注意声律,对仗 工整,不落雕琢痕迹;句式灵活,抒写自由。如此水平的赋作在两汉时由于时代 1 6 山东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局限是很难做到的。建安纪行赋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些较为突出的共同点: 首先,大多建安赋赋前题目下都有小序,较详尽地说明写作意图,表明自己 是有感而发。如曹丕浮淮赋赋前小序交代了写作原因: 建安十四年,王师自谯东征。大兴水军,泛舟万艘。时予从行,始入淮 口,行泊东山。睹师徒,观旗旌,赫哉盛矣! 虽孝武盛唐之狩,舳舻千里, 殆不过也! 乃作斯赋云。嘲 其次,变体物之赋为写志之赋。篇幅短小,写景、抒情、叙事都显得生动活 泼。建安时的征伐武功赋大多篇幅短小,是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必然产物。 建安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使赋家的生活条件不可能如两汉那样安逸稳定, 相反地,他们还要经常参加征战,亲身经历惨痛的社会现实和面对个人的不幸的 遭际。这样,社会的条件不仅不能使建安赋家如汉代赋家那样长时期专门潜心创 作鸿篇巨赋,动乱的现实也使赋家不得不倾情于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带着强烈的 主观感情色彩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小赋不仅从形式上与汉大赋有了区 别,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使作者与被描写事物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走向更为真实 的艺术追求,是赋家“触类而发 和同题共作的结果。 第二节崇高美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汉魏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 代,因此也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p 刀的确如此,建安文学在整体上呈现 出一种崇高的美学风貌,而以描写战争军旅、建功立业为主题的纪行赋更是蕴涵 着一种崇高美。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崇高的事物具有宏大的气势和强大的威 力。崇高的对象往往道劲、雄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博克最早把崇高和优美相 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两个基本的美学范畴。如果说优美是一种阴柔美,那么崇高 体现的则是一种阳刚之美。崇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 有一股强劲的力量,不可阻遏的宏大气势,表现出粗犷、博大、激荡、刚健、雄 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表现在人格与道 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 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产生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让人感觉紧张、威压甚至感 1 7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到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 有巨大的情感跌宕。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 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崇高可分为社会崇高、自然崇高和艺术崇高。 社会崇高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承受巨大挫折,历经艰难险阻,倍受残酷摧残而不 屈服,在社会生活中,崇高是在严峻艰难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一种美,往往表现 为个体与社会的激烈矛盾冲突,表现为人们的追求、奋斗与挫折、困难的巨大磨 擦,在矛盾激化中显示出英雄的坚强性格和人的本质力量。比如正义的失败,英 雄的牺牲,巨大的苦难,历史的曲折,都从悲剧的意义上体现着崇高。实践主体 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行为中的强大威力,比如面对艰难险阻不屈服, 表现出坚定的人格信念、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即社会崇高。实践对象化领域中 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即自然崇高。实际上两者常 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 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这称为艺术崇高。 艺术崇高是对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的反映。 读建安纪行赋,往往能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的崇高。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战 事连连,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死亡的恐惧表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往往是充满了慷慨 悲凉的悲壮之美。“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 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感情。 汹1 这时期,诗歌的基调是感 叹身世遭遇、时光流逝,揭露社会弊端、民生疾苦,悲叹世风颓败,尽情抒发建 安文人们的悲慨愁思和对现实与人生的各种感受,有许多慷慨悲凉的佳作流传后 世。而建安纪行赋,更多的是表现战争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美,不管 是作者还是作者有意要表现的人物,不管是纷繁动荡的战争场面还是征行途中的 风景;也不管是那独特的文章风格,还是写作时的立意、作者创造的意象,都激 荡着一股巨大的力量。 从纪行赋思想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方面看,崇高美表现在纪行赋中,首先 是对战争中军容、军威等战争场面的描写。从场面上显示了力量和气势的美,表 现为一种粗犷、激烈、雄壮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在这些赋中, 赋作家往往选取战鼓、在风中飘扬的军旗、闪闪发光的武器和盔甲等具有雄壮色 彩的意象进行描写,让读者在读过之后,脑海中也不自觉地激荡着一种慷慨激昂 的感情,与作者乃至当时效命疆场的战士一起感受着那种崇高的美感。在这里, 1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战争的血腥、残酷几乎完全被崇高理想所鼓舞起来的豪迈感情所掩盖。对战争和 死亡的恐惧逐渐升华为建功立业的慷慨豪情。建安纪行赋家对场面和景物的描写 并非单纯写场面和景物,而是以政治家、哲学家的博大胸怀,将恢宏的境界,崇 高的思想寄寓其中。从艺术表现看建安赋家用相对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伟大的 思想感情,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 对“风骨这一概念的解释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 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啪1 意思是说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 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 是指文章的表现力。建安纪行赋在对战争场面和军旅征行过程中景物的描写中表 现了改造社会的坚定信念和实现理想的壮志豪情,大多大气磅礴,充溢着扭转乾 坤的威力,那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气势,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读后让 人为之惊诧、为之赞叹、为之回味再三,精神境界为之提升,心灵得以净化。 建安以后,那种慷慨悲凉的崇高雄奇的审美风貌不见了,自正始之后一直到 南北朝,代之而起的是对命运无常、生之短暂的慨叹,是清谈玄学、放游山水。 总之,不管是从纪行赋的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那时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以优美 或阴柔美为主的美学趋向。于是建安风骨就成为建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不朽风 标。 追溯建安纪行赋蕴涵着崇高美的原因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建安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决定了这一时期人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崇高。“初平 之年,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改,兼恶卓之凶逆,家家 思乱,人人自危。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川删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传云,东汉统治者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 曾先后“斩首万余级”,h “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 两,悉虏其妇子,击获甚众 。h 刁同书卷七十二董卓传云“自催、汜相攻,天 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赢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 h 3 1 董卓败后,其部将李催、郭汜等人击破朱俊于中牟,因掠陈留颖川诸县,杀略 男女,所过无复遗类。随后攻入长安,放兵掳掠,死者万余人。后李、郭内哄相 攻连月,死者数以万计。这时期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名门世家都和最底层的老百 姓一样被抛掷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痛苦、哀嚎、煎熬。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的 1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疫后,在又与吴质书中更是哀叹:“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苏州中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事业单位 d类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三峡医专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企业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方案
- 健康管理科学饮食与运动习惯的养成方案
- AI时代烟草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与面试策略
- 人工智能应用工作计划与机器学习方案设计
- AI时代求职者必-备技能清单邮件处理岗位的实-用建议
- 企业运营流程优化与管理方法
- 会务服务岗客户服务技巧培训
- 数据新闻与信息可视化 课件 第一章 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概论
- 2024年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嵊州嘉洋纺织有限公司面料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110kv各类型变压器的计算单
- 华友岗位职级图
- 《商务礼仪与沟通》项目十
- 了不起的我课件完整版
- 三菱HOPE电梯的故障码
- 抖音企业号操作文档最新版
- YC/T 145.2-2012烟用香精相对密度的测定
- GB/T 5709-1997纺织品非织造布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