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雅乐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纵贯数千年的乐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没有专门性的文章对其发展脉络 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鉴于此,笔者尝试着以宏观的、 对比的、纵向的眼光审视雅乐,进而对从上古尧舜时代至清末,作为一种音乐文 化的雅乐作一整体性分期研究。以期对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发展脉络有一比较清晰 而深入的认识。 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述了雅乐的研究现状,并 提出笔者不同于前人的观点,此正是本文写作目的之所在。正文第一章为上古时 期雅乐文化,概述了雅乐的萌芽、定型以及衰退情况。第二章为中古时期雅乐文 化,此为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论述了“礼崩乐坏”之后雅乐的重建、隋初的“开 皇乐议”以及唐代雅乐文化繁荣的情况。第三章为近古时期雅乐文化,论述了自 宋以来,雅乐极端排斥俗乐,并逐步趋于僵化。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雅乐的整体 发展变化状况。 关键词:雅乐礼乐 a b s t r a c t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nm u s i ci so n ek i n do fm u s i ci nt h eh i s t o 巧o fm u s i ci nc 1 1 i n a f o rl o n g i t l l d i n a l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i t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c h i n a s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m u s i c h o w e v e r ,n os p e c i a l i z e da c a d e m i ca n i c l eh a se v e rg i v e na 1 1 i n - d e p t h , d e t a i l e ds t u d yo n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s of 打i nv i e wo ft h i s , t h i sa r t i c l e a t t e m p t st om a k ea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o t a lp h a s e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nm u s i ct ot h e m a c r o ,i nc o m r a s t ,t h ev e n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 i no r d e rt oh a v ear e l a t i v e l yc l e a ra n d i n d e p t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u l m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 c o u r tm u s i c t h e 如l lt e x tc o n s i s t so ft 1 1 r e e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o r y , t h em a i nb o d y ,a n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o 巧p a r tg i v e sab r i e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fc u r r e n tr e s e a u r c hs i t u a t i o n a n dp u t sf o n v a r da p o i n to f v i e wd i 行e r e n t 仔o mt h e i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w h i c hi sp r e c i s e l y t h ep u 印o s eo f 、v r i t i n gt h i sp 印e r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nm u s i c c u l t l l r eo fa n c i e n tp e r i o da n do u t l i n e st h eb u d d i n g , s t e r e o t y p e sa n dr e c e s s i o no fm e c l a s s i c a lc o u r tm u s i c t h es e c o n dc h 印t e ri sa b o u t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nm u s i cc u l t l l r eo f m e d i e v a lt i m e s ,w h i c hi st h ec o r eo ft h i sp 印e r ,e x p o u n d i n gt h er e c o n s t m c t i o no ft h e c l a s s i c a lc o u nm u s i c , s u i c h u ”k a i h u a n gm u s i cd i s s c u s s i o n ”,t a n gd y n a s t ym u s i c a n dc u l t u r a lp r o s p e r i t yo ft h es i t u “o na r e rt 1 1 ep r o p r i e t ) r - m u s i c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r tm u s i cc u l t u r eo ft h en e a ra n c i e n tt i m e s , e x p o u n d i n gt h a ts i n c et h es o n g ,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r tm u s i cs t a r tt oe x c l u d ep o p u l a r m u s i ca n dg r a d u a l l yb e c o m er i g i d t h ec l o s i n gr e m a r k sb r i e f l ys u m m a r i z et h e c l a s s i c a lc o u r tm u s i cc h a n g e si nt h eo v e r a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o u nm u s i c “y u e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乖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p 学住申请人( 学住论文作者) 签名:圣豳豳 2 0 口8 年占月g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住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住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签豳豳 2 0o 名年多月f 口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三益埠 1 上j - 日青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雅乐”因被古代先哲们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而显得 神秘而遥远。在先秦古籍中,最早提出“雅乐”一词的是论语阳货:“恶郑 声之乱雅乐也。 其提出者是作为维护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的代言人孔子,从 其言论来看,“雅乐”应该是在“雅”与“郑”( 俗) 的对立中产生而来的。作为 音乐史上纵贯数千年的乐种之一的雅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其产生、形成、变革、发展,皆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尤其受到儒家正统 思想的影响至深,因而带有非常浓厚的阴阳五行、天地人神以及伦理纲常的神秘 主义色彩。雅乐从属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文化垄断性,并 被封建统治者所神化,进而演变成为王权和封建专制的象征,因此具有一定的历 史局限性。但雅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艺术传统,对于我国音乐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仅就其乐律、乐器、乐舞、乐制、乐教、乐论这 些优良艺术传统来看,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 然而,近几十年来,在不少涉及中国古代音乐的论著中,“雅乐几乎成为应 该彻底否定的贬义词。为什么会如此? 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清末民初以来兴起的反 帝、反封建的浪潮,以及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理论在中国大陆风靡一 时的影响,使得音乐史学界把历史上的“雅乐 与“俗乐 截然对立起来,无视 雅乐的历史存在及其意义,进而彻底否定了雅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应有的地位。 目前学界对雅乐的研究现状,笔者分三类进行阐述: 一、各种词典条目中对雅乐的阐释 从辞典中搜集到的“雅乐”概念来看,编者大都是从雅乐的使用场合对其概 。刘宝楠:论语正义,选白诸子集成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1 2 月版,第3 7 9 页。 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旨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4 4 4 页。缪天瑞:音 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8 5 6 8 6 页。徐海荣中国娱乐大典,华夏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6 3 3 页。门岿、张燕瑾:中华国粹人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7 年版,第8 5 5 页。 王洪等:古诗百科人辞典,光叫同报出版,1 9 9 1 年版,第6 8 5 6 8 6 页。史仲文等: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 1 念进行了界定,虽存在有细微的差别,但基本一致。其中涉及到雅乐发展脉络且 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音乐词典和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 在中国音乐词典中,编者对雅乐产生、发展的介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 个阶段:( 1 ) 雅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 2 ) 周代郊、庙、燕、射之乐本无统一名 称,至春秋、战国期间始称为雅乐;( 3 ) 秦汉以后的雅乐,除历代开国之初,在宗 庙之乐中不能歌颂前代功德因而有所创新,但大多袭用旧乐,或取旧乐改名、填 词,用作本朝的雅乐。其创作的雅乐,在不同的时期吸收了不同的俗乐成份;( 4 ) 隋唐以后,雅俗区分明显,雅乐的僵化程度也随之日益严重。 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中对雅乐发展脉络的描述则与中国音乐 词典略有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时期:( 1 ) 盛行于西周;( 2 ) 春秋战国时期始 称雅乐;( 3 ) 秦汉以后继续发展;( 4 ) 隋唐以后僵化;( 5 ) 宋清两代,依周制而复兴。 不同之处即在第五个时期。其它辞典中涉及到雅乐发展状况的大致都持第一种观 点。 二、音乐史著作、教科书中对雅乐的研究 古代音乐通史性著作、教科书中大都偏于对民间音乐的记载,极少有对每个 朝代的雅乐进行论述的,多数为仅在某几个历史阶段有所提及,如廖辅叔中国 古代音乐简史、秦序中国音乐史、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夏野中 国古代音乐史简编等;有的则仅在周代提到雅乐,如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 乐通史简编、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等。对雅乐在每个朝代几乎皆有论及 的是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和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这两部著作有一 共同之处,即论者皆对雅乐持批判的态度,因此也不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雅乐 的整体发展脉络。 化制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0 4 6 0 5 页。唐嘉弘: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中州 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9 5 4 页。冯天瑜:中华义化辞典,武汉大学版礼,2 0 0 1 年版,第8 6 页。 俞汝捷: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9 4 页。刘乾先等:中华义明实录, 黑龙江人民版社,2 0 0 2 年版,第8 5 4 贞。史仲文等: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义化精萃分类,中国国 际广播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5 9 页。彭克宏:社会科学人词典,中国困际广播h j 版 t ,1 9 8 9 年版,第 9 8 8 页。上兆鹏等:朱例大辞典,风凰出版社,2 0 0 3 年版。 2 三、学术论文中对雅乐的讨论 学术论文中以雅乐的断代研究为主,大多集中在周、汉、唐、宋、清等历史 时期,因此也不能了解到雅乐纵向的发展情况,但其中一些论文对笔者启发甚大, 如:李荣有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体系、秦序“燕乐”并非唐代音乐的一 种恰当分类、李石根礼乐新论五题、邱源嫒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 等。这些学术论文以新的视角审 视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笔者从中受益匪浅。但是断代研究的成果依然不能使我们 清晰地了解到雅乐纵向的发展情况。 对于前文词典中对雅乐发展脉络的叙述,笔者有不同的观点,首先,关于雅 乐的起源实可以追溯至尧舜时代。而中国音乐词典中认为雅乐的起源是在西 周时代,中华文化制度辞典中则没有追溯雅乐的起源时间。其次,雅乐在唐代 综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从而使其达到了繁荣阶段,而两部词典中均认为雅乐在唐 代处于僵化的状态。第三,北宋宫廷采取了一种极端“重雅轻俗”的文化政策, 最终导致宫廷雅乐逐渐走向了僵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雅乐在中国古代不仅可以作为宫廷乐种之一,同时也可 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如士大夫文人自创自度的曲调也被称为“雅乐或“雅音”。 本文的研究则仅限定在宫廷雅乐范围内,为行文之便,本文中所提到的“雅乐” 实指“宫廷雅乐”。 。李荣有:论汉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体系,中国音乐学,2 0 0 2 年第l 期。 。秦序:“燕乐”并非唐代音乐的一种恰当分类,交响,2 0 0 6 年第3 期。 。李石根:礼乐新论五题,交响,1 9 9 6 年第2 期。 蛳邱源媛:唐朱雅乐的对比研究,硕上学位论文,2 0 0 3 年。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年。 3 第一章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e 古时期雅乐文化( 远古至战国末 约前2 3 世纪前2 2 1 年 ) 一、先周雅乐文化的萌芽 “雅乐 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在礼乐实践辉煌的西周,而是在“礼崩乐坏” 的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经、书、传的记载中。其中最先提到这一概念 的是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从古籍的记载来看,雅乐的出现应 该是在“雅”与“郑”的对立中产生而来的。众所周知,雅乐是与古代宫廷礼仪 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它源于我国古代的礼乐文化。因此考察雅乐,必先 知礼乐。 1 “礼”与“乐 从上古唐尧、虞舜时代( 约前2 3 前2 2 世纪) 起,直至清代末年( 1 9 1 1 年) ,礼乐伴随着历史朝代的多次兴衰变化,经历了约四千余年之久。古代先哲们 以自己的智慧将“乐”与“礼”这两个概念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二者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并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意识形态之一。 什么是礼乐?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考察,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苟子大略亦云:“礼者,人之所履也。也就是说礼 也神j 孔子之前,实无“雅乐”之说,但从上古儒家孔子、苟予的苦论中叮以了解到“礼乐”、“雅乐”这两个 概念在l :古时期名异而实i 司,如:孔予日:“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苟了则云:“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 侮辱之奉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 实f i 仅仅红l :古时期,及虿秦汉以后人们也习惯将二者混同使用, 如历代正史礼乐志、音乐志、乐志中“礼乐”、“雅乐”反复王见,而意义却相同。由于“雅乐”概念d ;现较 晚,笔者在梳理“雅乐”发展脉络时,只能以“礼乐”论起,j 向标题却为“雅乐文化的萌芽”,似有行义1 i 够严谨之嫌。而笔者这样做的主要日的,足为r 从整篇论文的小标题上,能够清晰地勾勒j 雅乐的发展脉络。 此外,需要说丌月的足,笔者对宫廷雅乐的分期足从宏观的角度来划分的,而实际上,雅乐伴随着各个朝代的 兴哀存亡,在个都有一个形成、发展、变化、衰落的过程。 。刘宝楠:论语币义,诸了集成第一册,河北人民 j j 版社,1 9 8 6 年1 2 月版,第3 7 9 页。 8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1 :海古籍:i j 版社,1 9 8 8 年2 月版第2 贝。 “上光谦:苟子集解,选白诸了集成第三册,河北人民“j 版社,1 9 8 6 年1 2 月版,第3 2 7 页。 4 的作用是祭神求福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周易序卦传:履,足所 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日履。此假借之法。屦,履也。礼,履也。履同而义不 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凡所依皆日履,屦( 履) 为足所依,礼则为人所依。 “乐,五声八音总名固。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八音即乐器。简单地说,礼乐即 指用于祭祀求福时所演奏的音乐。在上古礼仪中,吉、嘉、宾、军、凶五礼虽然 还处于雏形,但以“祭礼 为重却是不可否认的。正如礼记祭统所云:“凡 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在远古先民施行“事神致福”之 时,通常认为音乐是与天、地、鬼、神相通的媒介,人们都信奉,礼乐具有上通 天神、下通冥鬼的功能。即后世所说的“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 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从哲学角度来看,荀子礼论云:“礼起于何也? 日:人生而有欲。欲而 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 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 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苟子乐论云:“夫乐者,乐也,人情 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 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 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 从荀子对礼、乐的论述来看,说明乐与礼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乱”,包括外在、 内在两种情形。玄峻先生认为:“礼,是外在的,饰貌的,等级秩序性极强的、以 禁止争斗为务;乐是内在的,合情的、同化作用高于一切的、以消解怨恨为归。 礼是一种制度化的( 因而是外在的、饰貌的等级制度) 规范性文化,它主要涉及人 们的行为方式,乐则是一种人情化的( 因而是内在的、合情的同化) 调和性艺术,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2 月版,第2 页。 4 同l ,第2 6 5 页。 。工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7 0 5 页。 “i j 上,第5 3 7 页。 鱼同上,第5 3 2 页。 o 王光谦:苟子集解,选自诸子集成第三册,河北人民 l 版社,1 9 8 6 年1 2 月版,第2 3 1 页。 。i 司f :,第2 5 2 页。 它主要涉及人的情感方式。”要解决内外之乱,必须通过乐与礼两种手段的结合。 礼记乐记云:“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 记仲尼燕居:“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 说 明在古人看来,礼和乐都要重视,不可强调礼而忽视乐。不知乐,不能说完全懂 礼了,若是懂乐而不知礼,就有偏失之过,因此要求礼乐并行。 2 尧舜时代的“礼乐刀 传说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礼乐,史记五帝本纪云:“尧子丹朱,舜 子商钧,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尚书舜典载:帝日: “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尽管世远难稽,但 对于这两则文献,笔者认为其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首先,史记的作者是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有着实事求是的“实录”精 神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取材以春秋、尚书、左传、国语、 战国策、世本、楚汉春秋等书为蓝本。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中曾自述其 搜集关于五帝的史料时态度十分谨慎。汉代班固也曾说过:“自刘向、杨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由此可见司马迁审慎的写史态度,因此对于荒 诞不经之语他是不会去采用的,例如他在采录山海经时曾说过:“山海经 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表现了他的严格的史学观点。 笔者引用的第二条文献源于尚书,这是一部由上古时期史官记写的最早的 史书,又称书。其流传情况非常复杂,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 “玄峻:联想与印证:对中围思想的重新理解,北京:东方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4 2 1 4 3 贞。 4 于文锦:礼记详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5 2 8 负。 。同 二,第7 4 6 贞。 4 汉司马辽撰:史记五帝奉纪卷一,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4 4 页。 ”李民、于健撰:尚书译注,l :海古籍版社,2 0 0 4 年7 月版,第1 9 页。 “汉班同撰,颜帅古注:汉书刊马迁传卷六十二,中f # 书局,1 9 6 4 年1 1 月版,第2 7 3 8 页。 。汉司马迁撰:史记大宛列传卷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3 1 7 9 页。 6 文尚书三种。今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其中 有后人夸张修饰的成分,但它不是纯属后人编造的。司马迁日:“书以道事。” 章学诚亦日:“故尚书无一空言,有言必措诸事也。说明尚书虽记言, 而其言皆与当时的“政事”、“史事”相关,故其书为记“史言”、“史事之史书。 其次,从考古材料中也可以证实夏代以前已可能有礼乐祭祀活动。东北红山 文化中牛河梁的“女神庙”遗迹,西北齐家文化中甘肃水靖大何庄、秦魏家发掘 到的六处“石圆圈”类祭坛的遗迹,东南良渚文化中余杭瑶山的祭坛遗迹,九疑 山北麓的巨石文化( 今永州市芝山区黄田铺镇石棚) 遗迹这些散布在中国东西 南北的或土台或石台的初民活动的遗迹,其实都是以祭天礼地为主要用途的祭坛。 由此可让人联想到原始礼乐萌芽和兴起的场面。 据此,笔者认为史记、尚书中对尧舜时代“礼乐的记载应该不是 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有着一定可信度的史料。因此,尧舜时代已有可能产生了 礼乐的萌芽。 3 三代以前的著名乐舞 三代以前已有被后世认定为“雅乐”的作品,现依文献列举较为隆重的乐舞 如下,以窥雅乐萌芽时期乐舞之一斑: 作者及其在位年代乐舞名称异名 伏羲( ?一3 2 1 8 b c 。? )扶来立本 神农( 3 2 1 8 3 0 7 9 b c ? )扶持下谋 黄帝( 2 6 9 8 2 5 9 9 b c ? )咸池云门大卷 m “今文尚书是秦末伏生所传;古文尚书足两汉孔固安所传;古文尚书亡于魏晋间,东晋人梅赜编 古文尚书和尚书传,后人称梅颐本为伪古文尚书和伪孔传。”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 论,人民音乐版社,1 9 9 8 年1 0 月版,第5 4 页。 2 汉司马迁撰:史记太史公白序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3 2 9 7 页。 “清章学诚著、刘公纯标点:文史通义,古籍 j 版社,1 9 5 6 年1 2 月版,第1 2 页。 ”。潘雁飞:舜o j 礼乐教化及文化建设,广西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6 期,第2 1 4 页。 。5 杨荫浏注:前人大都视这些名称,为符代许多乐舞曲调的总名,但在右面“异名”一栏中,则显然也有着 各个曲调的名称袖:内。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 9 5 2 年2 月版,第2 7 页。 少嗥( 2 5 9 8 2 5 1 5 b c ? )大渊 颛顼( 2 5 1 4 2 4 3 7 b c ? )六茎五茎,承云 帝喾( 2 4 3 6 2 3 6 7 b c ? )五英六英 唐尧( 2 3 5 7 2 2 5 8 b c ? )大章大卷 成池。大成 虞舜( 2 2 5 5 2 2 0 8 b c ? )大韶韶、箫韶、大磬、九招 这些乐舞中间,古文献对其内容略有记载的主要有云门大卷、咸池、大 韶三部。 关于云门大卷虽未见到完整的传说,但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其大 概是一部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又名大咸,相传东方日浴处叫成池,据此 推测,它或是一种与崇拜日浴处有关的乐舞。大韶相传是四千多年前舜时著名 的乐舞,因其以筲( 若干竹管编排而成) 为主奏乐器,故又称为箫韶,或简称 韶;又因为乐舞整个过程包含有九次变化,所以又称九招,这是一部用于 神圣庄严的祭祀仪式的宗教性乐舞,先秦古籍中多有关于这一乐舞的记载。如: 今本竹林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 乐。”吕氏春秋古乐云:“帝喾命成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在 史记- 夏本记、尚书益稷等古籍中对韶亦均有记载。 在远古时期,由于受生产力水平以及先民认识能力所限,许多自然现象不能 被正确理解,由此产生了许多迷信的观念,云门大卷、大咸以及大韶这 类乐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图腾意识。刘师培先生认为:“三代以 前之乐舞,无一不源于祀神。” 这些与宗教仪式相结合的乐舞,就是后世雅乐的 最早形态。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绵延不绝的雅乐文化,实质上是远古祭祀 与巫术之风之延续。 1 杨荫浏注:咸池,为黄帝乐,而经尧所增修者。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 9 5 2 年2 月版, 第2 7 贝。 4 上固维:今本竹林书纪年疏证,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3 月版,第4 6 页。 。秦l n 1 :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奋秋新校释,j :海古籍f 1 1 版社,2 0 0 2 年4 月版,第2 8 8 页。 4 张墉: 雅乐含义及先周雅乐的表现形态,中困音乐,2 0 0 6 年第2 期,第1 6 3 页。 4 夏商乐舞 夏商时期的乐舞己逐渐开始脱离氏族共有的特点,乐舞更多地被奴隶主所独 占。在内容上,也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赞 颂。如: 大夏相传是为歌颂禹而创制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对其创作原因有 较详尽的记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渗 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筲九成,以昭 其功。”礼记明堂位中则记载有其舞姿与舞容,即舞者头上戴着毛皮帽子, 上身裸露,下穿白色短裙,一手持雉羽,一手持筲,边唱边舞。固 大 ! 蔓是殷人编创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殷汤即位,夏为无 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 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作为大j ! 蔓。 由此可知,这部乐舞是为了歌颂汤的开 国功绩而创作的乐舞,在当时影响甚大,以致于后来成为殷人用于祭祀等重大礼 仪场合之必备乐舞。 与三代时期的乐舞相比较,夏商时期出现的这两部乐舞在内容发生了重大的 转变,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赞美 与自豪。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乐舞歌颂的对象是奴隶主阶级的杰出统治者,社 会的成就不再被视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而仅仅被作为少数的统治者的功绩,这种 观念意识与当时阶级的出现和对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西周至春秋中叶雅乐文化的定型 西周至春秋中叶往往被后人视为雅乐最辉煌、最繁荣的时代,但笔者认为, 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西周礼乐制度的同益完善,仅仅为中国古代雅乐艺术的 善秦吕不韦著、陈奇献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_ j ;版社,2 0 0 2 年4 月版,第2 8 9 页。 。“皮弁素积,裼而舞夫夏”。王文锦:礼记详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7 4 6 页。 。秦吕1 i 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4 月版,第2 8 9 页。 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此后历代宫廷雅乐效仿的重要模式。尽管雅乐的艺术 水平在当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与后世相比则逊色很多。因此,西周至春秋中 叶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雅乐文化的定型时期。 1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最为繁盛的朝代,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日趋完善, 为有利于政治和疆域的统治,周天子开启了世袭分封的国家政治体制。分封制指 的是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功臣、王族以及一些旧贵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内又有卿、大夫、士的等级区别。同时还有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 制度。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旧制度 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先秦礼乐文化在 西周臻于顶峰。 ( 1 ) 周公“制礼作乐” 西周初年,周公在政治、文化方面制订了较系统化的典章制度,也就是史书 中所提到的“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 的具体时间在逸周书、礼记中皆有记载:逸周书:“周 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掌之 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七年,致政于成王。” 礼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 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毡由此可知,周公制 定礼乐的具体时间是在公元前1 0 5 8 年。 然“制礼作乐”并非是由周公创造发明,而是他对前代礼乐进行了整理、规 范,使其更加适合宗法等级制度。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j 三国维:规章集林( 别附集) 卷十,中华书局,1 9 5 9 年6 月版,第4 5 1 页。 。晋孔晁 丰:逸垌书。选白工孟五土编从书集成,商务曰j 书馆,1 9 3 6 年6 月版,第2 1 5 2 1 6 页。 。乇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4 3 7 页。 1 0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叫说明了上古三代的礼制是有沿袭关系的,周公借 鉴殷礼,进一步加以规范整理,形成了礼乐制度。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能够迅速 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人能够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将前代的音乐文化 遗产为其所用。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其性质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它由原本用于 “事神致福”的宗教仪式转变为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周人 的观念中,社会生活主要是由礼乐节制规范的,依靠礼乐就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宗教意识有所不同,即所谓的“周 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此时,在具体用乐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关于乐队的规模、排列和所用 乐器的数量,规定王的乐队和使用的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排列 三面,卿和大夫的排列两面,士只能排列一面。关于舞队的人数和排列方法,规 定王的舞队,由八人组成一个舞行,可以排八行,即六十四人组成一个舞队;诸 公由六人组成一个舞行,可以排六行,即三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诸侯则只能由 四人组成一个舞行,排四行,即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 这些规定是周代音乐阶级 化和等级化的具体体现,不同的用乐方式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地位。因此,礼乐可 以看作是周王分封等级制的政治辅助性工具。 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音乐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礼乐文化体制的确立不 仅是周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且被儒家融入礼乐哲学体系中,进而被先秦以后 的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音乐的角度来看, 由于统治者的极力推崇,礼乐得以不断丰富发展,相对于先周时期的礼乐无疑是 很大的进步,这对华夏音乐文明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史的 角度来看,礼乐制度的出现是上古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它结束了中原诸侯国混 ”刘宝楠:论语正义,选白诸子集成第一册,河北人民 j j 版社,1 9 8 6 年1 2 月版,第3 9 页。 皤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8 1 3 页。 l 刮上。 4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版,第3 3 6 页。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卷三,北京大学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第4 9 页。论语注疏中则说:“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删,士二。”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 语注疏卷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2 月版,第2 8 页。 1 1 乱复杂的文化,并以周礼、周乐作为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这对中华民族 统一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 2 ) 礼乐的社会功能 宗教功能这种功能在礼乐萌芽时即己具备,前文中已提及,此处不再赘 述。 教化功能礼与乐对中华民族素质、人格的塑造,对华夏文明风尚的形成,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华夏民族自古以来行礼让,讲仁义。礼乐教化使中华儿女很 早就懂得天地是养育自己的父母,自然万物是自己的朋友,从而形成了“民胞物 与”、“爱人及物”、“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之美德。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儒 家眼里,音乐并非娱乐之用。正如礼记乐记里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因此,音乐不是 为了满足人们听觉、视觉上的欲望,而是为了教化民众,使其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政治功能在古人看来,音乐是一种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形式,关系到社会 的安定动乱、国家的兴衰隆替、战争的胜负等。乐可以作为稳定阶级秩序一种手 段。“审乐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乐具有很强的政治象征意 义以及特殊的历史文化身份,是王者特权的一部分。礼记乐记:“王者功成作 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 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刨由此,礼乐的 兴衰状况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统治秩序的安稳与否,据史记周本纪载:“成王 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 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可以看出,西周成、康时期,确实制订了很多 制度来治理国家,因此有了“民和睦,颂声兴”的效果。当然,其中也包括了“礼 。于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5 2 8 页。 4 i 刮上。 ”l 叫上。 “同,j :,笫j 3 4 5 3 5 页。 。汉叫马迁撰:史记刷本纪卷叫,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1 3 3 页。 】2 乐”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审美功能关于西周礼乐的艺术性史籍少有记载,然生活在东周时期的孔 子在听到韶乐时,感慨地说:“尽美矣,又尽善也”、“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也孔子对古乐的评价证实了雅乐在西周已经达一定的艺术水平。因此可以说, 雅乐在其产生之初并不是后人所认为的僵死、无生气的。相反,历史上的乐舞与 当时的民间音乐正是在西周礼乐中得以汇合,礼乐内部本身就蕴含有“十五国风” 这样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成份。 礼乐除了具有宗教功能、教化功能、政治功能以及审美功能以外,也具有调 和人际关系的功能,如乐记云:“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 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 之则莫不和亲。” 2 周代乐舞 ( 1 ) 六大乐 六大乐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唐尧时的大成、虞舜时的大韶, 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漫以及周初的大武,其中包括了先周时期 的五部经典乐舞。“六大乐”用于天子和少数王侯亲自主持的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 享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参加者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秦汉以降,六大乐频频出 现在史册典籍中,成为雅乐之楷模。 大武是六大乐中唯一保存资料较多的作品。依乐记宾牟贾的记载 可知大武的结构共分六段:“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 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刨大意为: 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第二段表现了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再向南方进 m 汉司马迁撰:史记周本纪卷四,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7 3 页。 。j 司上,第1 4 l 页。 。千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5 6 0 页。 “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 0 0 1 年9 月版,第5 5 4 5 5 5 页。 1 3 军;第四段变现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 理朝政;第六段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今存诗经周颂中保存有大武的 歌词,共六段,分别是我将、武、赍、般、酌、桓。其中我将 篇是写武王出兵伐纣时祭祀上天和文王,祈求保佑的场面:“我将我享,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 天之威,于时保之。” 六大乐主要用在祭祀场合,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音乐。周礼大司乐 载:“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祀地示;乃奏姑沈,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 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漫,以享先妣; 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郊庙祭祀等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的一种形式与手段,目的是让参加祭 祀者在庄严肃穆的钟、磬、鼓、瑟等的音乐配合下,起到对祭祀和朝拜的对象肃 然起敬和增加神秘感的作用。 ( 2 ) 六小乐,是一种道具舞。包括祓舞:舞者手持由五色帛制成的舞具 而舞。羽舞:舞者持由鸟羽制成的舞具而舞。皇舞:舞者持五彩全鸟羽制成 的舞具而舞。旄舞:舞者手持牦牛尾而舞。干舞:舞者手持盾牌而舞。人舞: 舞者挥动长袖而舞。 六大乐和六小乐是统治者特别重视的两类乐舞,二者构成了西周初期较完整 的乐舞体系。与后世相比,尽管其内容相对简单,但己基本确立了周代礼乐制度 中雅乐的基本框架与特色,为雅乐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3 ) 诗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在不断 向前发展。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这一时期文化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诗 经在音乐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今本诗 4 蒯振甫:诗终详注,中华书局,2 0 0 2 年7 月版,第5 0 0 5 0 1 页。 4 杨天宇:剧礼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版,第3 2 7 页。 1 4 经中共搜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约七百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其编者,千百年来 一直众说纷纭,一说是孔子删定,保留了3 0 5 篇;一说在孔子幼年时己由他人编 由 匕o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古代诗与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诗经 相配合的音乐被称为诗乐,它也是周代雅乐的重要内容之一。诗经原本可唱, 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周礼、仪礼等载有诗 篇在贵族仪典中的表演情况,但只有歌词,其唱法早己失传。墨子公孟篇云: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概括了诗经与音乐关系极为 密切。至秦火之后,诗经的曲调失传,成为纯粹的诗歌形式,其传世之谱,皆 为唐、宋以后文人的拟作。 风:共1 6 0 篇,数量在全书中占的比例最大。多为民间诗歌,来自十五个诸 侯国( 现今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区) ,故称十五国风,其反映的内容,有 关于阶级压迫和阶级觉醒的,如魏风:伐檀、硕鼠;有关于人民生活苦痛 的,如:召南:小星、邶风、击鼓、式微;有关于民间和谐欢乐、人 民恋情的,如:卫风:木瓜;郑风:溱淆、捧兮、出其东门;都风: 柏舟,也有反映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的,如鄢风:墙有茨、载驰;齐风: 南山等。词汇比较通俗,风格朴素。 雅:共1 0 5 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分为小雅、大雅。其内容有描写农业生 产的,如:小雅:信南山、甫田、大田;也有反映现实,揭发当政者的 昏庸暴虐的,如小雅:正月、四月等。语汇比较丰富,在心理、形象的 刻画上比较细致,篇幅较长。“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 有小雅焉,有大雅焉。依诗经集传之记载,可知,小雅是燕享之乐,大雅 也“古者诗三千余首,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汉司马迁撰:史 记孔子世家卷明f 一七,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版,第1 9 3 6 页。 4 李学勤主编: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