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惩罚性赔偿制度.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惩罚性赔偿制度.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惩罚性赔偿制度.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惩罚性赔偿制度.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惩罚性赔偿制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惩罚性赔偿源于英美法系, 尤其在美国法中其一直是一项颇为重要的制度。 近年来, 大陆法系国家也深受这一制度的影响,不仅在学理上展开探讨,而且一些国家己开始在 立法上逐步引入惩罚性赔偿。但惩罚性赔偿在发挥其独特效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 指责。对惩罚性赔偿的质疑,不仅在于其价值是否合理,近年来随着这一制度的扩大适 用,它在实体判定及程序运用中的问题也成为学界争议的重点。 对惩罚性赔偿含义的界定,存在着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二者区别则在于赔偿内容 是否包括加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惩罚性赔偿制度体现了正义、秩序、自由、平等、安 全、效率等若干法理价值,从而决定了其具有惩罚、补偿、威慑、鼓励交易四项功能。 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领域中引进了英美惩罚性赔偿制度,明确规定了消费 者受到欺诈享有获得双倍赔偿的权利。但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归责 原则不科学、赔偿数额单一以及适用范围过窄等,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引入主客观兼顾的 归责原则、丰富赔偿数额内容、扩大其适用范围等方法来完善该制度在我国的适用。虽 然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应当扩大其适用范围,但并非无原则的扩大化,合理适用该制 度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价值;功能;扩大化适用 ii abstract the punitive damages is derived from the common-law system,and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 in recent years, the civil-law system countries are affected by it, they not only have decided to launch a study of its jurisprudence, but also started to introduce the punitive damages on their legislation. however,lots of criticisms approach this system of punitive damages while it has been putting into the practice with its unique effectiveness. the doubts on the punitive damages are not only the rationality of its value, but also the problems of the substantive judges and procedural applications when it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recent year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unitive damages has broad and narrow sense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senses is that if the losses arise by the injuring activities can be a part of the damages or not. the punitive damages embody several legal values, such as justice, order, freedom, equality, safety, efficiency, etc, so that it has four functions, namely punishment, compensation, deterrence and encouragement. the earliest introduc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was used in consumer protection law,which clearly provides the consumers rights to asking for double compensation when the fraud happened. however, many problems also exist in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it, such as the unscientific doctrines of liability principle, the amount singleness of compensation, and narrow scope of application. because of that, we try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s of this system in china by using some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introducing the doctrines of liability principle wi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sideration,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compensation and expanding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although we advocate that the system of punitive damages should be extended in domestic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against the unprincipled and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 so that greatest effectiveness of this system can be realized. keyword: punitive damages; values; functions; broad application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1996年4月, 某医院为李某做腹部手术, 医务人员误将纱布留在患者体内, 直到2004 年11月第二次手术才发现,给患者带来长达八年多的痛苦。2006年5月,齐齐哈尔第二 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经查为假药,至5月23日,已有9人因注射此药 死亡。近些年来,我国医疗事故、产品致害事件、交通事故、合同欺诈、恶意违约、恶 意侵权等事件频频发生, 社会诚信严重缺失, 其关键在于我国的民事救济制度存在缺陷, 一种突破于传统民事责任制度的带有惩罚和威慑功能的特殊民事责任制度逐渐突显其 重要性。 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形式,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争论不休, 成为英美法中最具争议的法律制度之一。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更是掀起了一场 旷日持久的存废之争。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论已经不再局限于英美法系国家,还扩展 到了大陆法系国家。 大陆法系国家基于传统的民事责任理论, 对惩罚性赔偿制度一直持否定态度。 但是, 随着两大法系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一种“舶来品”,也在一些 大陆法系国家有了“立足之地”。例如在日本,虽然现行法上没有承认惩罚性赔偿制度, 但在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精神文化和物质利益上的冲 突日益增加,恶意欺诈、故意侵权等行为时有发生,社会强弱群体区分日益明显,仅仅 依靠传统的补偿性赔偿制度,难以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进行充分的救济,同时,也不足 以制止恶意加害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人们对提高合法利益的法律保护水平的呼声越 来越高。从我国的立法现状来看,现有法律对惩罚性赔偿制度仅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其 只能作为该庞大制度体系的基础性依据,该制度归责原则的不科学、赔偿方式太单一以 及适用范围的过于狭窄等问题使得其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很难把握, 完善该制度已成当务 之急。在吸收和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通过 深入的研究,详细地阐述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憾,例 如对惩罚性赔偿的概念、性质、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带着这些问 题,笔者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的思路,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及理论入 手,综合各家学说,对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性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了其价值和功能, 进而提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构建的理论基础, 最后总结了我国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 一些问题,并对该制度适用的归责原则、赔偿数额的确定、适用范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 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由于笔者的学识有限,论证时难免存在纰漏,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2 第 1 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般理论 1.1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 1.1.1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起源 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起源,至今尚有不同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源自于古巴比伦 法律,但通说认为其在出埃及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一个人杀了或卖掉他从别 人那儿偷来的 1 头牛或 1 只羊, 他就要赔偿人家 5 头牛或 4 只羊。 ” 古巴比伦王国的 汉 漠拉比法典第一百零六条规定: “倘沙马鲁从塔木卡取到银后,在塔木卡前坚持不承 认,则塔木卡应在神及证人前证实沙马鲁领银之事,而沙马鲁应按其所取之银三倍交还 塔木卡。 ”第一百零七条又规定: “倘塔木卡托付沙马鲁以某物,沙马鲁已将塔木卡所给 彼之一切交还塔木卡,而塔木卡不承认收到沙马鲁所给之物,则此沙马鲁应在神及证人 之前揭发塔木卡,而塔木卡因对沙马鲁抵赖之故,应按彼所收回之全数,六倍偿还沙马 鲁。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也有惩罚性赔偿的类似规定。此外,在古罗马的十二铜 表法中,将盗窃、抢夺或伤人等应由国家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归类为私人间的侵 权行为。为制止这类侵权行为的发生,被害人可以请求被盗物品价值的二至四倍作为损 害赔偿。 在我国古代,也有惩罚性赔偿的制度。在汉代,就有“加责入官”之制。 周礼秋 官司历注云:“杀伤人所用兵器,盗贼赃,加责没入县官。 ”所谓加责,就是在原来 责任的基础上,再加一倍。加责入官制度经过演化,在唐、宋时代形成了“倍备”制度。 在唐朝和宋朝的立法中,定有倍备制度,即加倍赔偿,在原来的损失要全部赔偿的基础 上,再加一倍的赔偿。这种制度的适用,主要是盗窃赔赃。 唐律和宋刑统的 “征赃”条文中,都规定“盗者,倍备” ,并疏议云:“谓盗者以其贪利既重,故令倍备, 谓盗一尺,征二尺之类。 ”在宋朝后期,发现对盗者加倍赔偿,多有不合理之处,故“近 来盗赃多不征倍, 倍备之律, 伏请不行” 。 在明代, 设有倍追钞贯制度,明会典 律例 仓 库 “钞法”规定:“凡印造宝钞与洪武大中通宝,及历代铜钱相兼行使,其民间买卖诸 物及茶盐商税,诸色课程,并听收受违者,杖一百。若诸人将宝钞赴仓场库务,折纳诸 色课程,中买盐货,及各衙门起解赃罚,须要于背用使姓名私一记,以凭稽考。若有不 行用心辨验,收受伪钞,及挑剜描揍钞贯在内者,经手之人,杖一百,倍追所纳钞贯, 伪挑钞贯烧毁,其民间关市交易,亦须用使私一记。若有不行二仔细辨验,误相行使者, 杖一百,倍追钞贯。只问见使之人,若知情行使者,并依本律。 ”这里的倍追钞贯,就 彼得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p39 转引自徐海燕.我国导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学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2): p99 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p190 3 是加倍追罚,有惩罚性赔偿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从汉代的“加责入官”之制,到唐 律和宋刑统的“征赃” ,直至明律例中对收受和使用假货币给予的惩罚性的处理, 都具有浓重的行政惩罚色彩, 其加倍征收的款额是收归国库, 并非作为对受害人的赔偿。 因此,将其看作一种刑罚中的罚金刑似乎更为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本文的主题似 乎发生了冲突,但从中国法律史学的角度观察, “诸法合体” 、 “刑民不分” 、 “以刑为主” 这些传统的法律思想和立法司法的实践, 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将这些现象的存在解释为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中国古代的萌芽。 1.1.2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 英美法系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演变 1、英国 1763 年的willkes 诉wood案大概是英国最早有记载的赔偿额超过实际损失额的判 例。该案原告 willkes 的住所遭官府的搜查,他对搜查令的合法性提起诉讼。法官在给 陪审团的指示中提出赔偿不仅要能补偿受害人的损失, 而且还要起到惩罚侵害人和防止 之后发生此类行为的作用。在同一年的 huckle 诉 honty 案中,惩罚性赔偿措施在英国 普通法上首次得以运用。该案原告是一位印刷工人,他在官府对北布瑞顿报的一次 搜查中被错误地拘禁了 6 个小时。虽然原告在被拘禁期间受到非常礼貌,有啤酒和牛排 供应的待遇,但是陪审团认为被告的行为非常粗暴,遂判决原告得到 300 英磅的赔偿, 而他的周薪只有一个畿尼。 英国上议院的第一个惩罚性赔偿判决是在 1964 年审理的 rookes 诉 basrnard 案中 作出的,从而确认了英国法院作出惩罚性赔偿判决的权力。 早期英国普通法对于非财 产性损害,认为无法以金钱计算,不得请求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制度即在于弥补其不 足。17 至 18 世纪,惩罚性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诬告、不法侵 占住宅、占有私人文件、非法拘禁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誉损失及精神痛苦的案中。 到了 19 世纪中叶,法院在判决中普遍适用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在 1993 年, ab.v.south west water services 案件中, 英国上诉法院极大地限制了惩 罚性赔偿的案件类型。法官认为公共损害行为不能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他们分析,一 项侵权行为只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政府雇员而“不是”私 人或者公司之压迫的,专横的或违宪的行为;被告故意地且侵权行为干涉了原告的贸 易,而且,被告由此获得的不当利益超过了他对原告支付的赔偿,同时该类侵权行为必 须是在 rookes 案件之前就被施以惩罚性赔偿,所以不能提出这样的主张。ab 案把第一 大类的案件限制成仅包括恶意追诉、非法监禁、袭击和殴打。此外,把第二大类的案件 限制为仅包括诽谤,侵入土地,对业务的侵权性干扰。因此,惩罚性赔偿在一些案件中 95english report 768(1763),转引自刘荣军.惩罚性损害赔偿与消费者保护.现代法学.1995 (3): p35 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 (5): p3 杨栋.外国法院惩罚性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山东法学.1998 (5): p48 4 便不能适用,比如疏忽,公共损害,欺诈、专利侵权,以及基于性别,种族,能力的非 法歧视。 随着对这一制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英国法律对惩罚性赔偿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 度,并且主张扩大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认为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广泛运用惩罚性 赔偿。2001 年英国上议院在 kuddus 案件中否认了以上这些限制。在这一案件中,原告 控告的是一名治安巡警,控告的理由是不当的职务行为,并且要求进行惩罚性赔偿。初 审法院认为,该巡警的不当职务行为不属于 1964 年以前可以判以惩罚性赔偿的行为, 因此拒绝了原告的这一诉讼请求。上诉法院也维持原判。原告遂上诉到上议院。 英国上议院审理认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并不应该只局限于 1964 年以前存在 的行为种类之中。slywn 大法官解释,在旧的制度下,一项惩罚性赔偿的请求能否被支 持,并不是基于一定的原则,而是基于诉讼的具体情况。他还补充到,这样一项严格的 规则会限制法律将来的发展。 上议院的结论是,决定一个案子是否可以支持惩罚性赔 偿, 其重点不是行为的原因, 而是侵权行为当时的情况是否符合惩罚赔偿的三大类要求, 即涉及到政府滥用权力的案件、 为获私利而为民事侵权诉讼以及存在特别允许裁定此类 损害赔偿的法定请求权的情况。 该案的判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在英国, 原告的惩罚性赔 偿请求基本上在任何侵权案件中都可以提出,只要符合三大类要求之一即可。从惩罚性 赔偿制度在英国的发展来看,其适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对赔偿数额的确定却越来越谨 慎。英国上议院不仅可以推翻不合理的赔偿数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指导陪审团和 法官,使赔偿的数额更能趋于合理。 2、美国 在美国, 惩罚性赔偿制度虽然在理论界一度有过争议, 但是这一制度在美国法院的 判例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 1851 年的 day 诉 wood worth 案中,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 判决中指出:“惩罚性赔偿制度因一百多年的司法实践而被确立” 。 19 世纪中期,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步成为美国侵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它的 惩罚功能受到美国法院倍加重视。在 1864 年的 hfauk 诉 ridgway 一案中,法院指出: “当被告有意或期望损害发生时, 陪审团有权在实际损失之上再施加一定量的赔偿作为 对该行为的惩罚,保护公众生活的安全。 ”此后,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 sxalia 在 day 诉 wood worth 案中指出,在 1868 年,当第 14 条宪法修正案被采纳时,惩罚性赔偿毫不质 疑地成为美国普通法上侵权法的一部分,惩罚性赔偿制度,因一百多年的司法实践而被 确立。 进入到 20 世纪,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诸多公司企业蓬勃发展,但其制造的许多不 北大法律信息网.英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http:/www.chinalawinfo.con/fzdt/flzt_article.asp?id=c20d270d-6418-47f2-85c2-f7927c369cf7 同7 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 p275-276 转引自崔明峰、欧山.英美法上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河北法学.2000 (3): p125 5 合格商品让消费者受到损失,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虽然通过一般的损害赔偿消费者 可以获得救济,可因为这些公司企业财大气粗,补偿性的赔偿很难对他们制造和销售不 合格甚至危险商品的行为起到遏制作用,消费者利益往往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因此,惩 罚性赔偿的补偿和惩罚作用被充分肯定。由此,惩罚性赔偿逐渐适用于产品责任,同时 赔偿的数额也在不断提高。例如,1965 年至 1984 年,在美国旧金山的各法院,惩罚性 赔偿的数额增加了 300%。 有学者认为,在过去 20 年,美国惩罚性赔偿的最大变化就 是数额的增加。 1976 年最高惩罚性赔偿金仅为 25 万美元, 但在 1981 年的一个案件中陪 审员确认为赔偿金竟高达12亿, 上诉案确认为350万。 在1993年的txo production corp. v.alliance resourcs corp.一案中, 最高法院更是大大提高了惩罚性赔偿的数额。 本案中的 上诉人为 txo 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公司, 被上诉人为专门出租石油及天然气权利的公司。 上诉人购买被上诉人某地的租赁权,以探勘石油,但被上诉人享有该石油及天然气的权 利。随后上诉人公司却声称它拥有该地的权利让渡书,并起诉主张该地的所有权已向第 三人出让,并且认为被上诉人的租赁权不能对抗上诉人。被上诉人乃反诉上诉人希望该 地所有权变更为自己所有,而避免支付 500 万元到 830 万元的权利金。最终法院判决上 诉人的权利让渡书无效,陪审团判决上诉人应赔偿 1.9 万元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及 1000 万元的惩罚性赔偿金。 最高法院认定这个赔偿数额并没有违反美国法律的规定,认为 如果上诉人的这种行为得逞,其所获得的非法利益将会很高,所以为了惩罚和遏制这种 疯狂的欺诈行为,如此高的惩罚性赔偿是有必要的。现在在美国,除路易斯安那、马萨 诸塞、内布拉斯加、华盛顿这四个州未采纳惩罚赔偿以外,其他各州都对这一制度作出 了相应的规定,由此可以看出惩罚性赔偿制度己经成为美国侵权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 美国的惩罚性赔偿还可以在仲裁裁决中适用。1995 年 mastrobuono 诉 shearson lebman hutton 案,开辟了美国国内仲裁判决惩罚性赔偿的先河。该案中 mastrobuono 公司通过稳定交易格式合同与 shearson 公司进行长期贸易往来,合同中规定了仲裁条 款,后因账户问题两者发生纠纷,mastrobuono 公司在提起诉讼被驳回后转而提请仲载。 仲裁庭最后裁决 shearson 公司承担 159327 美元的损害金, 并判决 400000 美元的惩罚性 赔偿。 易利诺斯州区法院和第七巡回法院推翻该裁决, 但判决却得到了最高法院的确认。 仲裁作为一种按照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提交第三方裁决的形式, 属于私法上的意思自治, 并不具有惩罚性的权力。美国作出的这一惩罚性赔偿的仲裁裁决,不仅扩大了仲裁员的 权力,对国内仲裁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将进一步影响国际仲裁的发展。 从拉施泰德等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上升又下降 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美国曾掀起了一场对惩罚性赔偿的批判运动。很多人认为,在产 品责任中广泛运用惩罚性赔偿妨碍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并且对美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稳 see david goven,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74 michigan law review 1257(1976)。 转引自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 (5): p4. malzof v.vited states,112 s,ct 711,715(1992)转引自同上 符琪.简论惩罚性赔偿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1 (3): p43. 6 定造成了不良影响。美国司法部在 1995 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 75 个县的 762, 00 个案件中,当事人并没有收到数百万的赔偿,原告胜诉的案件仅一半(超过 5 万),并 且只是在 6%的案件中原告关于惩罚的请求是成功的,这些事件中也只有 10%的赔偿金 给了原告。但是学者们的调查结果却并不一致。如 daniels 和 martin 认为,80 年代初 由陪审员裁决的 25627 个民事案件中仅 4.9%适用了惩罚赔偿;abel 认为惩罚性赔偿在美 国的适用并不是很普遍,大量的案件并没有采用惩罚性赔偿。而 hoffrnan 认为惩罚性 赔偿在法官判决的案件中应用并不是很普遍,但在陪审员裁判的案件中应用得很广泛。 posner 认为惩罚性赔偿在产品责任领域并未被滥用,因为在 172 个案中仅有 10 个适用 了惩罚性赔偿。 关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依据美国学者 philips 的研究,认为“自从在 fleet 诉 hollenkamp 一案中对产品责任实行惩罚性赔偿以来,在过去 20 年大量的惩罚性赔偿 主要发生在产品责任案件中” 。 美国司法部的研究表明惩罚性赔偿主要适用于合同案 件。其在合同领域中的适用是侵权案件的 3 倍。在惩罚性赔偿的 26.8 亿美元中,与侵权 有关的雇佣案件占 50%。 随着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惩罚性赔偿在合同案件中的适 用越来越多,例如在保险合同中保险人恶意地拒付保险费、雇佣合同中的雇用人恶意解 雇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惩罚性赔偿的运用对美国侵权法有着巨大的影响。 美国的许多法案,如著名的谢尔曼法案和克莱顿法案等都有关于惩罚赔偿 的规定。美国保护消费者方面的立法如联邦消费者信用保护法,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等也 规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 总体来说,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美国侵权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3、加拿大 加拿大所有的省份和地区的法律都规定可以判处惩罚性赔偿。 但在具体案件的应用 上还要考虑诸多因素。目前惩罚性赔偿的效力还要看纠纷发生地的法律,依照这一地区 是民法法系还是普通法法系来确定。在属于普通法系的省或地区,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 项重要的赔偿措施。但是,在魁北克,由于它属于民法法系区域,依传统在私法诉讼中 不得判处惩罚性赔偿。而在 1991 年,魁北克修改了其民法典,其中特别允许在某些情 况下可能判处惩罚性赔偿。 然而,在加拿大,作为一项一般规则,法院判处惩罚性赔 偿的案例很少,即使可以判处此类赔偿,其适用的情形和条件也会受到较多的限制。而 且如果被告就其过错行为在刑事诉讼中已受到了惩罚就不能再被判处惩罚性赔偿。 加拿大最高法院在 vorvis 诉 insurance corp.of british columbisa 一案中明确地批准 了可裁定惩罚性赔偿。在本案中,最高法院逐步限制了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范围,将其限 转引自符琪.简论惩罚性赔偿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1 (3): p44 转引自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 (5): p5 u.s.dept.of justice,civil jury cases and verdicts in large counties (1995)转引自同上 王立峰.论惩罚性赔偿.民商法论丛(第 15 卷).法律出版社,2000: p60 北大法律信息网.加拿大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7 制在 devlin 大法官在 rookes 诉 barnard 案中提出的三种类型范围内。最高法院指出在 任何案件中,只要被告行为粗暴、有报复性、应受谴责或具有恶意,法院都可以裁定惩 罚性赔偿。 在加拿大, 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故意侵权诉讼中适用, 如诽谤、 伤害和非法拘禁等, 并且被告须有“遭人极其反对的行为” 。惩罚性赔偿基本不用于过失造成的侵权诉讼中。 另外,有七个地区的私法特别禁止在幸存者诉讼(survival actions)中判处惩罚性赔偿,认 为此类赔偿不能代表死者的实际财产损失,并且会使幸存者不公正地获得财产,除非法 律明确规定了此类赔偿。加拿大法院一般不在合同违约案件中判处惩罚性赔偿,认为这 种诉讼的目的在于补偿原告损失而非惩罚被告。 但从以往合同违约案件的判决中可以发 现,如果被告的行为属于很无情、很傲慢时,法院似乎表现得更愿意判处惩罚性赔偿。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高等法院在1966年的vren诉john fairfax and sons pty. ltd案中认为如果 情况表明被告的行为是蛮横的、粗野的、带有报复性的或恶意的或无视原告的权利,那 么原告可以得到报复性的或加倍的赔偿被告不仅要赔偿原告的实际损失, 而且还要对 被告进行惩罚。 总的来说,在澳大利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较广泛,但由于澳大利 亚法院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虽然要求惩罚性赔偿的案件增多,可最终获得赔偿 的数额却十分有限。 惩罚性赔偿最初发源于英国, 近年来, 英国理论界对惩罚性赔偿采取了更加积极的 态度,主张扩大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认为在民事诉讼中应该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制 度。该制度被美国法接受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适用。早期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适 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私通、诬告、不法侵入住宅、占有私人文件以及非法拘禁 等使受害人精神遭受损害的侵权案件。进入 19 世纪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针对大型企业、公司为求自身利益不顾劳工及大众安全,而刑法又无法限制其追求利益 的行为,惩罚性赔偿由弥补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转向制裁和遏制不法行为,并逐渐发展成 对社会上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控制工具。 惩罚性赔偿把保护受害者利益和维护社会 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成为美国侵权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 世纪后,惩罚性赔偿的适 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其不仅在美国侵权法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而且延伸到合同法领域, 并对合同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美法国家虽已存在二百年以上, 但却是当今英 美法律制度中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学者们对该制度一直有争议,到现在为止也未结 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废修正的争 论,已由学术界争执转为政治及经济层面的斗争,惩罚性赔偿制度改革论之主张甚嚣尘 上,充斥媒体之报道,也影响着各州立法及最高法院判决。 杨族.外国法院惩罚性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政治与法律.1998 (5) : p48 8 大陆法系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借鉴 大陆法的传统理论认为惩罚性赔偿责任属于公法上的责任,而非私法上的责任,有 学者认为“私法上的惩罚是不可接受的,不能因为过错特别严重而判决更大的赔偿额。 这是因为民事责任不具有惩罚功能, 因此过错的严重性不能证明判决一个比损害之实际 价值更大的赔偿是正当的。 ” 因此在民刑分离思想的影响下,民事责任中一般只强调补 偿的功能。 但随着两大法系趋融合的趋势, 大陆法系国家对惩罚性赔偿的态度也在转变。 少数国家开始允许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如德国、挪威、巴西、荷兰、以色列、菲律宾。 1、德国 在德国, 关于侵权法应该关注侵权行为还是关注侵权结果的争议, 为惩罚性赔偿的 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人认为建立一个与传统的、纯粹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平行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时机还不成熟。虽然有很多赔偿制度可供选择,最近几年惩 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也没有减弱的趋势。在理论上,相同的事实,在不同国家的法院做 出的裁决,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应该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然而实践中德国惩罚性赔偿金遵 循的是美国法的标准。因此,在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两大法系 之间潜在的差距就会扩大。当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判决达到畸高的程度时,德国将会对 整个英美法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产生怀疑。 但随着进一步发展,1989 年联邦德国产品责任法第 10 条规定产品不能提供有 期待的安全性, 就是存在缺陷的产品,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损害的, 赔偿额可达 1.6 亿马克。 而且德国也有了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案例。此外,德国最高法院在 1992 年 6 月 4 日拒绝承认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判决可以在德国境内强制执行。 与此同时, 德国国内对 这一制度也争议颇多。德国的公众对法官适用惩罚性赔偿进行了批评。许多人认为,惩 罚性赔偿制度具有不合理性。但是德国法院有时也会以惩罚性为论据,在一些案件中做 出惩罚性赔偿的判决。这些发展变化成为了德国实施惩罚性赔偿判决的重要一步。 2、瑞士 1989 年, 瑞士巴塞尔民事法院承认并执行了一项包含惩罚性赔偿的美国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刑事法律建立于国家的惩罚权力之上,而民事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并实现 私人当事人的权利;由于民事法律补偿性损害赔偿也可合法地用于实施惩罚,故不能因 此而否认这种救济的民事法律特征。 在该案中, 惩罚性损害赔偿判给了当事人而非国家, 因此它并没有以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国家惩罚权力作为依据。 这一判决,开创了惩罚 性赔偿在瑞士法律中运用之先河。 3、印度和菲律宾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p745 转引自程宗璋.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之适用.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2):p36 刘仲秋、王贺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应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p90 谢哲胜.财产专题研究(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p17 程宗璋.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之适用.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 (2): p38 9 在印度,惩罚性赔偿仅适用于民事侵权诉讼中,例如涉及伤害、非法拘禁、土地侵 权及诽谤等诉讼。而且只有在被告的行为是“预谋、放任或漠视原告权利”的情况之下, 才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在印度法律中规定,裁定惩罚性赔偿是对受害者的额外补偿以 保护原告的感情及尊严。 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应依 “对原告不合理妨害” 的程度来确定。 而原告为了取得惩罚性损害赔偿金首先得证明其实际所受损害。 可是在合同违约的案 件,印度法律规定不能适用惩罚性赔偿。 菲律宾民法典 中规定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 在菲律宾, 惩罚性赔偿可能作为 “为 公共利益的补正或惩戒”而被强制性裁定;另外,惩罚性赔偿可以在严重过失案件中裁 定;而且在合同违约行为中,如果被告行为表现出放任,欺诈、粗暴、具有恶意时,法 院也可以裁定惩罚性损害赔偿。而且, 菲律宾民法典还规定,双方当事人排除惩罚 性损害赔偿的约定条款无效。 4、日本 在日本, 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仅存在于学术讨论中。 主张引进这一制度的田中英夫 和竹内昭夫认为:“在美国法中,侵权行为法发挥着抑制违法行为的功能,其中惩罚性 损害赔偿和二倍、三倍赔偿或法定最低赔偿额对违法行为的抑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 此相对,日本的损害赔偿额的认定缺乏灵活性,而且赔偿额也很低,所以损害赔偿这一 制裁并未发挥出对违反法律行为的抑制功能。 ” 因此他们主张,把侵权的行为责任作为 专门以损害赔偿为目的的制度来把握,而无视民事责任的制裁性功能的做法是错误的。 三岛宗教授指出,刑事罚无法充分发挥对社会性非法行为的抑制、预防的功能,而过多 地适用刑事罚会产生对基本人权的侵害等问题,因此,提倡在非财产损害的赔偿时加入 制裁性功能,以有效地抑制违法行为的再发生。 虽然, 在日本惩罚性赔偿目前主要限于学理上讨论, 但肯定惩罚性赔偿的见解正在 增多, 通说认为在局部的领域里有导入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浦川道太郎教授认为, 导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领域主要是指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实施了违法行为的加害 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利”的事例。 包括侵害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还有为使发行 量增加的虚假报道,新闻机构侵害名誉权而获得不当利益,有关制造物责任和欺诈性商 业手法,都被认为应该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 5、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的传统民法也属于大陆法系。 随着两大法系的逐步融合, 这一制度在 我国台湾地区也得到了承认。在 1991 年制定的公平交易法第 31 条,32 条对惩罚性 赔偿进行了规定。 公平交易法第 31 条规定, “事业违反本法之规定,致侵害他人权 john yukio gotanda.supplemental damages in private lntemational lsw,hagne;kluwer ian intemationa1,1998,p222,转 引自李志明.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p27 phil civ c.art 2229; see phil .civ.c.art.2231; see phil.civ.c.art.2232. see phil.civ.c.art 2235.转引自李志明.惩罚性赔 偿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p28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 p47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 p56 浦川道太郎.日本法上的惩罚性损害赔偿与制裁性慰谢金.法学家.2001 (5): p119 10 益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第 32 条规定, “法院因前条被害人之请求,如为事业故意 行为,得依侵害情节酌定损害额以上之赔偿,但不得超过已证明损害之三倍;侵害人如 因侵害行为受有利益者,被害人得请求依该项利益计算损害额。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第 51 条中也有类似规定。 “依本法所提起诉讼,因企业经营者之故意所致之损害, 消费者得请求损害额三倍以下之惩罚性损害赔偿金,但因过失所致之损害,得请求损害 额一倍以下之惩罚性赔偿金。 ” 在健康食品管理法第 29 条中同样有类似规定, “贩 售健康食品之人未经许可而制造、运输健康食品,违反健康食品之安全卫生管理,及健 康食品之标示及广告规定者,买受人如受有损害,得请求出卖人零售价三倍以下或损害 额三倍以下之惩罚性赔偿金。 ”另外, 专利法 、 营业秘密法也分别作了损害额二倍、 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规定。 我国目前也在特定领域确认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 即是非常明确的惩罚性赔偿规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4月24日通过了关于 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并于同 年6月1日正式实施。解释规定在5种情形下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买受人不仅可以 要求解除、撤销合同或者请求宣告合同无效,而且可以要求出卖人返还购房款支付利息 及赔偿损失,还可以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从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和最高法院的解释规定的内容看,我国采用的是限制性惩罚性赔偿制度, 即在现有法律制度中,惩罚性赔偿责任仅适用于普通消费合同和商品房买卖合同,其它 合同和侵权行为均不适用。 1.2 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1.2.1 惩罚性赔偿的含义 对惩罚性赔偿含义的界定,存在着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按照广义说,惩罚性赔偿 应该包括加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为填补损失所支付的费用和纯粹的惩罚性赔偿金三个 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补偿受害人损失的功能,而第三个部分则主要体现惩罚 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功能。广义说的代表人物王利明教授认为“惩罚性赔偿,也称示范性 的赔偿或报复性的赔偿。一般认为,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做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 的损害数额的赔偿,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实际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 能。” 与广义说不同,狭义说所指的惩罚性赔偿仅仅包括后面两个部分,即为填补损失所 支付的费用和纯粹的惩罚性赔偿金。美国法院在判例中采用狭义说。我国学者也普遍采 用狭义说。杨栋先生认为:“惩罚性赔偿,是指在侵权案件中,法院除了判决侵害人向 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278-279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 2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74 页. 11 受害人支付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外,还判决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一笔赔偿金,主要用以对 侵害人进行惩罚和防止侵害人和其他人再犯类似行为。 ” 郭玉军博士认为:“惩罚性赔 偿又称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指除了补偿性损害赔偿之外的金额,通常是由于被告特别 严重的不当行为。 ” 王卫国教授认为:“在普通法体系中, 惩罚性赔偿指的是为惩罚 他方当事人而判给一方当事人的赔偿金。这通常是法院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欺诈)于补偿 性赔偿金之外适用的。 ” 符琪认为:“惩罚性赔偿是惩戒性救济的形式之一,它通常是 由于被告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而向受害人支付的除补偿性赔偿金之外的赔偿额。 ” 兰蔚 生认为:“惩罚性赔偿是指在赔偿实际损失之外,责令侵害人支付一笔惩罚性质的赔偿 金。 ” 广义说将加害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也纳入惩罚性赔偿的范围之内, 势必会导致惩 罚性赔偿取代补偿性赔偿,模糊了两者的界限。所以,本文赞成狭义说,惩罚性赔偿是 指法院判决加害人在承担补偿性赔偿责任之后,还应向受害人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 以示对其不法行为的惩戒和对其他人的威慑。惩罚性赔偿至少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其 一,加害人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这种“主观上的恶意”是突显惩罚性民事责 任的强劲因素,目的是更好的制止和预防犯罪违法行为;其二,加害人的违法行为与受 害人的实际损失具有因果联系,这也是对加害人请求惩罚性赔偿的基本依据;其三,该 概念所指的赔偿强调的是补偿性赔偿之外的部分, 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对违法人的惩戒和 威慑所单独适用的一种赔偿责任,其与补偿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都是有很大区别的。 1.2.2 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区别 所谓补偿性赔偿, 是指加害人支付一定的金额给受害人以填补受害人因其行为而遭 受的损失,其与惩罚性赔偿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损害赔偿。二者的区别在于: 1、目的不同。这是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补偿性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偿受害 人因不法行为所受的损害;而惩罚性赔偿的主要目的在于惩罚做出特定不法行为的行为 人,更侧重于表现法律的制裁和威慑功效。 2、适用范围不同。补偿性赔偿广泛适用于民事活动所造成的损害;而惩罚性赔偿只 适用于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民事行为,适用范围较窄。 3、适用条件不同。补偿性赔偿的适用,可以由受害人请求,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 约定;而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双方当事人无权约定,必须由法律事先规定,并且由受害 人提出赔偿请求。 4、赔偿数额不同。补偿性赔偿的赔偿数额等于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而惩罚性赔偿 是独立于补偿性赔偿而另外支付的一笔赔偿金,不以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为限,而是要 杨栋.外国法院惩罚性赔偿判决的承认和执行j.政治与法律,1998,(5):39. 郭玉军.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惩罚性赔偿裁决j.法学评论,2000,(1):116. 王卫国.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上的欺诈行为与惩罚性赔偿j.法学,1998,(3):25. 符琪.简论惩罚性赔偿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