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编号楚 雄 师 范 学 院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题 目: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研究 以楚雄州双柏县为例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号: 20061111132 学生姓名: 罗 燕 指导教师: 陈 瑞 职称: 助教 论文字数: 14291 完成日期 : 2010 年 5 月教 务 处 印 制16目录摘要II关键词IIAbstractIIIKey wordsIII前言1第1章 区域特色经济概述11.1区域特色经济11.2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11.3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2第2章 双柏县经济概况22.1双柏县的资源特色32.1.1自然资源32.1.2少数民族特色42.2双柏县经济发展现状52.2.1农 业52.2.2工业、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62.2.3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服务业62.3双柏县的特色经济发展情况72.3.1发展生态农业72.3.2发展旅游业82.4双柏县经济发展SWOT分析92.4.1优势92.4.2劣势92.4.3机遇102.4.4挑战10第3章 双柏县的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03.1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不发达103.2企业缺乏特色知名品牌103.3旅游业发展层次低113.4管理体制不完善113.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突出11第4章 发展双柏县特色经济的建议114.1政府服务与政策支持,逐步优化产业结构114.2以资源特色打造知名品牌124.3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124.4完善管理体制134.5重视环境问题,保护生态资源13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致 谢16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研究以楚雄州双柏县为例摘要: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其差距更加悬殊。本文以楚雄州双柏县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少数民族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把地区潜在优势及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区域竞争力,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源特色;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such as shuangbai County of Chuxiong StateAbstract: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s southwest are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unique 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s to achieve remarkable success, but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the gap even more disparity. In this paper, for example shuangbai County of Chuxiong State, discusses how to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the minority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developing econom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he region and the opportunity into reality in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ntire region.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Resources character; recycling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研究以楚雄州双柏县为例前言30年来,沿海开放地区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区,与之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则明显滞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特色经济则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就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将民族地区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把潜在的优势及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区域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1章 区域特色经济概述1.1区域特色经济所谓区域特色经济,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经济范围内(包括小城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而形成的,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比重,且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产业经济体系【1】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从经济地理的视角来看,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许多特定因素会使得经济的发展相对集中于那些条件较好的区域,由此便产生了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即区域资源的差异性、集聚经济以及距离成本。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或同一属性的企业或其它经济实体及其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地区内不同产业的集合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区域内拥有的社会资源通过配置到各个产业部门,形成强弱不同的产业经济,并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够创造多少社会财富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区域经济增长率提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还是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区域产业能力的强弱。1.2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一个区域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发展实绩,原因在于拥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就区域产业竞争力而言,它决定于区域内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群体优势,是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并最终体现在市场影响力、资源配置力、产业增长力、结构转换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上。而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力强弱,对于能否稳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色经济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必然之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还能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区域中的特色产业,是在广泛的区域竞争合作范围中,具有现实的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相对竞争力的产业,以及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竞争优势产业。双柏县隶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对于双柏县这个相对后发的经济体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不仅能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是双柏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1.3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山区,受到许多历史因素及区位条件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当滞后。但民族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而这些都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先决条件。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特色产品,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就能够带动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技术构成低。特色经济的培育和发展能有效克服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以其特有的比较优势,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二者也是相辅相承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慢,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特色经济对调整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形成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能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加快城镇的城市化步伐。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共建和谐社会。少数民族地区内交织着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贫困问题,形成一种非常脆弱的政治经济体系,贫穷不利于发展,更不利于稳定。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拉动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1】 浅析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第2章 双柏县经济概况双柏县始建于西汉,属益州郡,辖今易门、双柏二县及新平县的西北地区。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属建宁,晋时属宁州,唐初属昆州,宋大理时隶属威楚府,明、清代名南安州。1912年改州为县,因与福建南安县重名,易名摩刍县。1929年正式恢复汉时双柏县名。现辖妥甸镇、大庄镇、鄂嘉镇、法裱镇、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爱尼山乡、独田乡5镇3乡。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9%,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2%。320国道贯穿全县,县城妥甸镇距州府楚雄58公里,距省会昆明210公里。2.1双柏县的资源特色2.1.1自然资源双柏县地处滇中高原中部,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水系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东经10103 10202,北纬24152455之间。东邻玉溪市的易门、峨山,南与玉溪市的新平县接壤,西与思茅地区的镇沅、景东交界,北与楚雄市相接,东北与楚雄州禄丰县相连。境内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大于8度的山地面积占98.5%。石羊江斜贯而下,将县境分为东西两片,马龙河纵贯南北,绿汁江绕于东南,北部山地平缓,西南部山势险峻。哀牢山盘亘西部,石碑山,老熊山屹立南侧,白竹山、三尖山、三家厂山虎居东部,老黑山雄居北面,群山连绵,逶迤多姿。全县地处北亚热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235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20.1毫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相对湿度72%,无霜期275天。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立体气候与小区域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山头上豆类青,河谷地区栽种忙”的立体气候之称。已探明的矿种有铅、银、铜、铁、煤、石棉、石英等,铜、银、铅大小矿点26个,总储量达67249万吨,煤矿3个,储量达1000万吨。县内有石羊江、马龙河、空龙河、绿汁江流经,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6.345万千瓦。境内可开发建设水电站41座,总装机容量可达30万千瓦。农副土特产丰富,主要有酱油、茶叶、核桃、金雀花、红宝石榴、黑木耳、香菌、畜禽等。森林覆盖率为37.5%,群山叠嶂,林海莽莽,是全国林业重点县。有针阔叶乔木和灌木林树种207科、344属、5095种,列入保护的珍贵树种有20余种,全县共有活立木蓄积量82067万立方米,灌木林地、疏林草地和荒山草地等林牧面积宽广,牧草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中共有兽类110种,禽类310种,两栖爬行动物100种,昆虫类1230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动物有26种,如黑长臂猿等【1】 双柏县县情简介。2.1.2少数民族特色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曾说到:“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像象征东、南、西、北4个方位。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并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彝族崇拜虎,自诩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彝人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虎死了以后化成的:虎头化天头,虎尾化作地尾,虎皮化地皮,虎血化奔腾的江河湖海,左眼化太阳,右眼化月亮,硬毛化森林,软毛化青草,肌肉化肥沃的土地,骨头化连绵起伏的山梁,虎神是万物之神,是彝人共同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彝族早期是游猎民族,对山神和猎神的崇拜远远地超过了对其他神灵的崇拜。彝族祖先们在第一道石闸门后建有山神庙,庙里供三个石头代表山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全村都要进行祭拜。而“虎节”就是接虎祖的灵魂回来和彝人一起过年。双柏县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这段时间,都要过虎节。正月初八选“虎”,要杀鸡宰羊,正月十五送虎时,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 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坡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祈福。这个具有原始歌舞表演性质的彝族“虎傩”,是巫文化与傩文化的汇融,人们把这种理想和愿望通过具有原始宗教的巫祭和傩祭仪式的形式来展示和实现,让这看似原始粗糙的傩戏,既有巫文化因子,又有巫文化的内容,二者相融使得虎舞具有神秘性的同时更具有经久不绝的生命力【1】 论巫与傩兼论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虎傩。在民俗服饰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双柏县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别:(1)彝族(阿车或纳苏)的服饰:阿车妇女头缠粉红色包巾,对襟衣服,右边系布纽,外套一件黑色右边布纽的对襟领褂,领褂外再配上用银链做挂绳的绣花围腰,下身为黑色镶边裤子。男子包头为黑色或白色,上身为纽扣对襟服和领褂,袖口、领口、裤口均有装饰,下身裤子宽大稍短。 (2)彝族(车苏)服饰:妇女头上包巾为黑布做成,状如菱角,上身对襟布纽黑衣料,前块短,只到腰间,后块则长达臀部,裤子为黑布料做的镶边裤。男子服装与阿车相近,只是每人均用黑布料做领褂。他们的服饰与舞蹈有关,车苏人喜欢跳葫芦笙,舞蹈动作多为弓腰,前倾踢踏,故衣服前块短而后襟长。 (3)哈尼族服饰:妇女着面襟衣,穿长裤,胸佩围腰,戴耳环、手镯,用黑布包头,少者喜单色,中老年妇女双色。男子冠缎帽、毡帽,上着无领对襟衣,下穿宽裆长裤,外套麻布领褂。富含少数民族原始风情祭祀虎图腾崇拜的“老虎笙”,追求光明的火图腾崇拜的“大锣笙”,裸体纹身反映生息狩猎的“小豹子笙”被专家学者称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此外,“四弦”、“花鼓”、“阿乖佬”、“青棚笙”、“龙笙”、“天鹅笙”等民间舞蹈也颇具特色。“盘歌”、“罗山歌”、“火把节古歌”、“四句长腔”、“冷气腔”等一批山歌小调被音乐界认定为最具特色的彝歌彝调。特色鲜明的民族节日:妥甸的“花山节”,法裱的“跳虎节”,安龙堡的“花鼓节”,雨龙的“祭龙节”,大庄的“二月八”,大麦地的“象山节”,独田的“姐妹街”,而鄂嘉的七月十五“鬼节”,更素有“东方情人节”之称【1】 双柏县民族民间文化介绍。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服饰物饰、饮食、建筑等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进一步为双柏县做大文化旅游业,培植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2双柏县经济发展现状双柏县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114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961万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250万元,实现增长16.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284万元,增长13.2%。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6.4:19.2:34.4调整为44.8:20.9:34.3。人均生产总值7150元,比上年增长11.1%。2.2.1农 业农林牧渔业产值8865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40908万元,增长5%;林业产值9035万元,增长6.7%;畜牧业产值38099万元,增长8.8%;渔业产值617万元,增长9.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4200亩,比上年增长0.6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4373 亩,下降2.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129827亩,增长6.3 %,其中烤烟52200亩,与上年持平;油料15198亩,增长69%;蔬菜62429亩,增长8.3%。粮食总产量57132 吨,比上年增长0.3%。 2.2.2工业、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工业总产值61366.6万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2133.3万元,增长3.8%;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27860.7万元,增长22.6%;三资企业为3088.8万元,增长33.9%;其它28283.8万元,增长45.5%。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9182 万元,比上年增长56.7%,房屋施工面积50163平方米,下降35.6%,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401万元,增长37.1%。固定资产投资110450万元,比上年增长49.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672万元,增长37.1%;农村私人投资8313万元,增长8.4%;房地产开发投资3977万元,增长2.6倍;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9488万元。2.2.3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服务业完成货物周转量9586万吨,比上年增长8.6%;旅客周转量5261万人,增长10.4%。全县拥有营运载客汽车126辆,客位1777个;营运载货汽车1101辆,吨位2710吨。邮政业务总量275万元,比上年增长1.4%,收发函件1.5万件,累计发行报纸65087份、杂志44274份。信息传输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37万元,比上年增长21.4%,年末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55114部,比上年增长5.0%,电话普及率35部/百人【1】 双柏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3双柏县的特色经济发展情况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越是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越大。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是自然资源,而在其他方面则都处于劣势,因此其发展经济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大自然索取。但由于开发技术落后、产业链难以延伸等种种原因,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利润往往被转移给了发达地区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利益太少,民族地区弥补大自然的能力就小,更确切的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未对大自然做任何补偿。大量的索取使民族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也为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在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1】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双柏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选择,只有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树立和强化经营理念,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1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依托本地生态资源,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 开发优质、高效、安全、无公害农产品,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2】 生态农业: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近年来,双柏县先后引进了从事松香生产的松原化工有限公司和森源化工有限公司,从事膏桐生物质柴油生产的云南神宇新能源有限公司,从事桑蚕生产的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和从事生猪生产、饲料加工、肉食加工经营的双发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整合茶叶资源,成立了白竹山茶叶有限公司,拍卖了经营困难的酱油厂,成立了双柏县妥甸酱油有限公司。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把双柏县建设成为楚雄州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基地、松香生产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茶叶生产基地、畜产品供应基地和核桃生产基地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1)大力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进一步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态模式。(2)提高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科学的作物时空布局、作物品种选择搭配方式减轻病虫害,控制和减少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立足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云南名牌农产品, 加大品牌整合力度, 对传统品牌要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3)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研究农业保险法规。2.3.2发展旅游业双柏县境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旅游开发前景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珍稀动植物繁多,是全省少有的原始森林。白竹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由“两片一线”组成,白竹山片区30平方公里,马樱花成林成片,茶叶流溢芳香。三江口鄂嘉风景线25平方公里,空龙河、弯腰树、新厂树三大瀑布,从悬崖飞流直下,整个景观以山峦林海、高山草甸、珍稀植物、溪流瀑布、红河峡谷、南北交汇带生物多样性为特征,有较高的科考旅游价值。旅游资源可以是具有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形态的文化因素。双柏被誉为“民族文化宝库”和“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被称为彝族“根谱”,阿佐分家被称为彝剧“始祖”,彝文医药书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由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现状特点,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高山峡谷、独具特色的民居土掌房,风格独特的哀牢山梯田,古朴典雅的民族服饰,多样可口的民族饮食风味,民族风俗特色鲜明,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形成了久远神秘的民族文化带。目前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区有:四川的九寨沟、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西双版纳、海南三亚的珊瑚礁、甘肃的敦煌石窟等,发展特色经济旅游区,除了经济的发达和居民具备较高的素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很重要的。(1)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环境法治建设。通过国家法律的实施,规范旅游区内的经营管理,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2)将管理经营和社区的合作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行使对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权,但也要实现经营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管理的方式,提高公众意识,让其在参与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互相促进。(3)环境保护先行。生态旅游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开发过程中保护教育必须始终贯穿。在游客中心及公共活动区设计多样活动项目,巧妙地将教育理念贯穿进去,不仅让游客了解到相关的信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1】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所拥有的区域特色是双柏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基础和潜力所在,展示了双柏县旅游业的广阔发展前景。2.4双柏县经济发展SWOT分析2.4.1优势(1)资源类型多,种类丰富。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双柏县的蕴藏量都十分丰富,素有“绿海明珠、水能之乡、畜牧王国、虎笙乐园、滇中秘境”之美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生物资源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2)独特的人文优势。双柏县隶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双柏县是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有“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称。其富含的民族特色遗存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生物学、服饰文化等众多学科进行考察、实证及科学研究的最佳产所。(3)良好的区位优势。双柏县地处滇中高原中部,楚雄州南端,哀牢山脉以东,东邻玉溪市的易门、峨山;南与玉溪市的新平县接壤;西与思茅地区的镇沅、景东交界;北与楚雄市相接,东北与禄丰县相连。320国道贯穿全县,距州府楚雄58公里,距省会昆明210公里。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双柏县具备了发展物流中转的良好条件。(4)享受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都能够享受优惠政策以及政府的扶植帮助。2.4.2劣势(1)旅游资源景区建设不具规模。虽然拥有民族特色文化作为旅游业的基础,但双柏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致使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点之间关联度不高,旅游业发展层次低,竞争力弱。(2)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观未彻底消除,缺乏创新,专业化程度水平低,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发展基础较差,企业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等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3)没有树立品牌意识。驰名品牌、拳头产品是区域发展必须的战略选择,缺乏主导品牌的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特色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使得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在宣传上显得很苍白。2.4.3机遇(1)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发展需求将更为旺盛。(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利用政府和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与需求,借鉴自身及其他省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经济转型的契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选择。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由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本转变,必须有相应的受过专门训练和教育的人力资源提供支撑,因此,劳动力需求结构也从数量型紧缺逐渐转向技能型紧缺。2.4.4挑战(1)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双柏县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经济起点较低,人口少,缺乏支柱产业,很难以高姿态迎接挑战。邻近州县地区都在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经济,处于强者之间只能更加努力,才能站稳脚跟。(2)思想保守,制约区域合作开放,经济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双柏县地处高寒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信息的闭塞,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缺乏新鲜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人才的开放增长。(3)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突出。对于双柏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让许多地方的生态、经济、居民生存方面都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而造成这些的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更多的则是本地人对于当地生态的破坏,以牺牲生态来提高经济发展,日渐变糟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第3章 双柏县的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3.1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不发达投资启动资金少,建设的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与产业结构趋同,都是低水平扩张,很多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后竞争力弱而不能为市场所接受。第三产业没有很好的形成为农业服务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中余缺并存的现象,导致一大批浪费发生【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3.2企业缺乏特色知名品牌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形成人人信赖的品牌。知名的品牌意味着该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质量高、品质好,被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能够扩展整个地区的产业形象,提升整个地区的产品形象,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双柏县所发展的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专业化程度低,在同行业的竞争中缺乏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品牌知名度不高,致使地区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3.3旅游业发展层次低资源底数不清,限制了加快旅游开发的信心和决心,地区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难以为开发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受到地理、交通和食宿条件的限制,很多景区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已开发的景区也相当于处于半闲置状态【1】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特别是对外语专业人才的缺乏。整个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不到位,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多头管理,政企不分问题存在,旅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缺乏沟通,与省、州市上的大型旅行社联系不足,缺乏充足的客源。3.4管理体制不完善集体资本流失严重,表现在公共集体资产管理组织不健全,法规制度不完善,公共财产流失损坏严重,影响了本该发挥的公共作用。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水平较低,不能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2】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大部分规划项目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规划方案只停留在总体规划阶段,有的规划缺乏有效地建设和监督力度。再有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很多街道上的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管理执法力度不够。3.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要遵循生态环境的内在演化规律,以生态环境的物质输出为基础,经济活动不应超过区域生态环境的耐受能力。近年来的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的实施方案和监督程序,致使大多数开发项目重开发而轻保护、重建设而轻管理,使得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以县城为例,正在建设中的沿湖开发工程严重影响了县城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位于城郊的纤维板厂更是对邻近的居民以及农作物造成很大的污染。加之云南省今年的大旱,使得工业用水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严重冲突,县城供水环境紧张。第4章 发展双柏县特色经济的建议4.1政府服务与政策支持,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有利于打下坚实的资本基础。效益是经济活动的最终体现,只有满足市场各要素最终利益需求,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资金不足是妨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许多县域企业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如果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落后地区的资本相对不足的现状就难以解决。应在发展进程中增强政府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融资途径,引进投资资金,扩大有效需求。绝大多数产品以当地或就近销售为主,销售半径极小,市场信息量少且慢,缺乏与同行横向联系的途径和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极慢。在政策上应鼓励发展技术水平高、效益好的新兴企业,限制一些设备落后、技术层次低、消耗大、效益低的企业。依据统一,透明的法律法规管理引导经济,而不是靠红头文件和长官意志,有效提高公共服务。市场需求结构支配产业发展的先后次序,需求结构的变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应不断向深加工、高度化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体利益和功能不断优化【1】 西南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1】。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相应地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贸易业的发展,使三大产业之间联动发展。4.2以资源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从本地现有资源中选择特色,更有利于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对已成型的特色,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使之规模扩大,通过各方面的措施扶植龙头企业,让其带动县境内同行业的发展,完善资源的配置,在良性竞争中走出自己的品牌。对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县份而言,资源的相似性使得有的产业结构趋同,特色在相比之下就会趋于平淡,但如果我们将其做大做强,便会以特有的优势形成竞争力。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有些目前尚为弱小的产业也会逐渐展现出它的前景。4.3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对于生态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双柏县而言,除了第一、二产业外,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是比较好的一面。但在实际状况面前,尤其没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这个地区的旅游业就不可能兴旺发达。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提升区域旅游业的产业层次,就必须在产品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化、安全保障上下功夫。对于每个进入旅游区的游客而言,不仅仅是享受和观光,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个过程中找寻历史的印记,享受某种古老文明的熏陶与启迪。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进行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没有文化特色就没有特色旅游业的存在,因此紧抓文化对于提升景区旅游层次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事物有知名度不一定有美誉度,有美誉度也不一定有知名度,而旅游业则要求既有高知名度又有高美誉度。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游客必须觉得旅游产品有吸引力才会愿意去参与。发展旅游业,不能再向传统的模式那样,被动式的等待。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如采用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络媒体提升知名度,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旅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沟通,主动推介自己,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宣传自身的特色,从各个方面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4完善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落后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先进地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决不仅仅在于协作中追求经济效益,还需要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除了经济发达地区以外,全国的县域企业中人才流失现象很是严重,能否形成合力,将是企业显示存亡的关键。企业完善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增强奖励机制、竞争机制,遵循产业布局演变规律,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批真正懂得市场的企业家队伍【1】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由于社会实力有限,独立性不强,结构性不完整等因素,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贯彻执行开放性原则,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区域经济的横向战略协作关系,不断加大县域流入流出的人流、物流、能流以及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才能导致系统结构的更新和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特色县域产业往往成为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而城镇建设则是它的必要进程,并且对于推进城市化建设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城镇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时,要注重凸显城市特色,县城的发展将朝着“彝族虎文化大观园”、“山水虎乡,清凉胜境”的定位发展规划,代表彝族虎文化的各种特色表现形式将着重浓缩体现在县城建筑、城市景观和文化设施上,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到浓浓的彝族风情。构筑充满地区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营造“碧水、蓝天”的城市环境,使其更具吸引力。为将来城市建设和改造预留空间,将老建筑物逐步依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改造,新建建筑一律按照规划方案进行设计建设。在做好统一规划的同时,认真做好城镇的规划控制。4.5重视环境问题,保护生态资源双柏县政府提出以“彝族虎文化大观园”、“山水虎乡”、“清凉胜景”为定位目标,将县城打造成“森林之城”、“亲水之城”、“文化之城”、“休闲之城”发展目标,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发挥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降耗,创建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监督,依法治理污染,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2】 双柏县县城发展规划2】。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也是民族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发展生态农业,还是服务性质的旅游业,都要要求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统一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走进自然,感叹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笔的同时,也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在资源开发及经济发展中,实现对部分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从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业论文致谢10篇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护理)妇产科护理学(二)
- 2025借款抵押合同范本
- 2025合法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范本
- 毕业论文致谢9篇
- 体育馆消防系统实施方案
-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8篇
- 2025年烧伤整形烧伤后瘢痕修复技术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风湿免疫科疾病诊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 污水格栅设备更新改造方案
- (完整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 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考核鉴定表
-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 小学作息时间、课程表
- 关于颈椎病介绍
- 薛晶晶疑难病历讨论课件
- 静疗健康宣教
- 小学语文课件一年级课文朗读
- 建筑行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指南书
- 《国家大地坐标系》课件
- 工艺品美术品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