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苏舜钦散文研究(2).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苏舜钦散文研究 姓名:任俊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景宏业 2009-06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苏舜钦作为北宋中前期古诗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其文学创作实对推动北宋古 诗文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苏舜钦的散文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 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对苏舜钦散文的创作内容、特色以及成就有较为明确地认知。 文中以庆历四年苏舜钦获罪免官为界, 将其文章分为前后两期。 对前期散文的分析, 突出其政论散文的创作和特色。苏舜钦政论散文所表现出的时效性、现实针对性, 敢为天下先的创作思想, 与以家国天下、 社稷生民为重的广博胸襟, 以及质朴雄豪、 恣肆纵横的政论风格,都反映了这一变革时期讲求务实致用的社会主思潮。与宋代 整体上徐缓畅达的文风相较,苏舜钦散文所形成的雄健风格可谓另辟蹊径。苏舜钦 后期受个人遭际的影响,文风为之一变。期间不乏愤世嫉俗之作,但创作的主导思 想在于坚持不懈地对道的体认和研究。文章不仅考查了苏舜钦前后期散文创作的变 化,也从散文体裁的角度,关注了他在散文文体上的突破和尝试,特别对其墓志和 记体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以时间为经,着重把握苏舜钦散文前后期的发展变 革;以文体分析为纬,旨在探索苏舜钦倾注在散文体裁上的革新意识,试图构成对 苏舜钦散文的立体研究模式。 关键词:苏舜钦;政论散文;风格;沧浪风神;文体突破 abstract su shunqin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er of ancient article movement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i want to research su shunqins essays in overall and system way. during the study, we can understand more about su shunqins essays contents and article characters. his essays can be divided into earlier stage and later one. this boundary is qing li 4 year, in which su shunqin was crimed and became a general person.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part one is attempt to analyze that su shunqins earlier period essays. main content research his political essays. his political essays are simplicity, freshness, loftiness and vigor of strokes in calligraphy. his essays present the bold and uninhibited article character, which made a fresh way about essays article character in song dynasty. his creations reflect the practical trend of thought in society. part two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his later creations. in this part, i like to study the essays about “dao”. specially, i researched canglang ting ji and discussed aout canglang spirit of style. last part limits that su shunqin reformed the literature form in epitaph and narration. thats all. through the earlier and later essays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that su shunqins creations character have developed. and through the literary form study, we can know that su shunqin have reformed in different liter forms. so this paper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in studying su shunqins essays. keywords: su shunqin; political essays; article character; canglang spirit of style ;literary form innovation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苏舜钦以诗名世,与梅尧臣并称为“苏梅” 。同时,苏舜钦也是北宋古文运动 的积极参与者,他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众所周知,古文运动在北宋中期达到最高潮,并最终取得胜利,欧、苏等人固然功 不可没,但前期古文家的努力则为其奠定了成功的基石。苏舜钦得穆修、尹洙等古 文家的衣钵,又直接或间接地启发了欧、苏、曾、王等人,因此,研究苏舜钦的散 文创作,有着其重要的意义。 就以往宋代散文研究状况来看,研究者主要把目光集中在了以欧、苏为首的北 宋中期古文家身上,往往忽略了为这次古文运动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北宋前期的散文 家。近年随着对宋代文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这种集中研究某几位作家的现状得到了 一定的改观,但就整体状况而言,仍然不甚理想。目前对于北宋前期古文运动作家 的研究,常常提及的也只有柳开、石介、穆修等寥寥几位,而苏舜钦作为这场运动 的主要参与者,他的古文创作和对古文革新的作用、影响,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 的重视。 苏舜钦的诗文集是在其去世后由欧阳修编订的,在苏氏文集序中,欧阳修 这样写到: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 虽然在欧阳修看来,苏 舜钦的诗文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但是,在当时社会中,由于苏舜钦所受的政治 迫害,大家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在当世传播与接受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 与苏舜钦当代的诗文家中,现能看到评论或是留有和诗的都是与苏舜钦关系密切的 人士,如范仲淹、尹洙、梅尧臣、欧阳修、韩琦等,可见苏舜钦的诗文在受众的层 面上是比较狭窄的。北宋之后,历代对苏舜钦的评论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其 生平的论述, 关注点主要在其被诬除名的事件上; 其二就是对其诗歌的研究和评论。 考查当代学术界对苏舜钦的研究,情况仍不乐观,目前可看到的论文数量非但 不多, 且其关注点仍在苏舜钦的诗歌创作上。 对于其的散文, 仅有吴瑞璘先生的 简 论苏舜钦散文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王忠礼先生的苏舜钦文学思想试探等数 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全六册)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 2001 年,593 页 吴瑞璘著: 简论苏舜钦散文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汕头大学学报,1992(3):11 王忠礼著: 苏舜钦文学思想试探四川师院学报,1988(3):83(其中有提及苏舜钦散文创 作,但并非专门研究苏舜钦散文的论文。 ) 苏舜钦散文研究 2 量很少几篇。实际上,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苏舜钦以其杰出的创作实践,对 后来北宋中期古文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引用欧阳修的话来说: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 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 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 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 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 苏舜钦现存作品共十六卷,诗、文各八卷。集中保存的七十篇散文,包括了书、 启、疏、奏、记、序、铭、诔等诸多散文体裁,像这样尝试多种体裁进行创作的散 文家, 在北宋中前期是不多见的。 这是苏舜钦散文在体裁上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点。 另外, 苏舜钦主要生活于北宋仁宗时期, 这一时段不仅是北宋政治上的重要变革期, 同时也是北宋思想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而苏舜钦的文学思想和散文 创作则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和特点。这将在以下的章节中进行详细分 析。 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全六册)卷四四,北京:中华书局, 2001 年,593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3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赵宋王朝自立朝以来推行的以文治国,以儒治国的政治方略,经过几十年的贯 彻执行,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逐步形成一种崇儒尊儒的社会风气。仁宗即位 之后,所推行的有利于儒家思想复兴的政策,为儒家思想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 利的条件。仁宗朝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扭转了日渐颓败的世风,为我国封建社会后 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文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仁宗的施政举措中,对文人以及 文学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影响的要数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科举肇始于隋朝, 自唐代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并逐步形成了以诗文取士的传统。 这样的体制在北宋太宗、真宗年间还一直沿袭使用。以诗文取士,注重文士的文学 修养,而非读书人的吏治才能。而且以文才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在实施 起来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弊病。这样的科举方式,终于在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有了重 大的转变。天圣五年,仁宗下诏书曰: “诏贡院将来考试进士,不得只于诗赋进退 等第,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 ” 科举从只注重文采到文采、吏治都兼顾,使得 选拔的方式更科学、更客观,为应试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样的选才方式对王朝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像富弼说的 那样: “诗赋可以见辞意,策论可以见才识,四方之士,得以尽其所蕴。 ” 随着取 士方式的转变,社会知识分子的素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举对读书人文学、吏 治、经术等多方面才能的要求,迫使文人全面发展,令文人的视域从对书本、诗赋 的记诵更多地转向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这样的转变,沉淀了文人风花雪月 的浪漫,涤荡了固守经典的迂腐,造就了务实求真的性格。天圣科举改革促使全面 发展的知识分子走向了政治舞台,同时也为文坛培养了一批全能型的文士。新政实 施后,富弼、欧阳修、苏舜钦等青年才俊纷纷通过科举考试活跃在政治和文学的历 史舞台上。 随科举变革而产生的连带效应,也促使了文学体裁和文风的变化。科举考试要 求考察策论,而策论作为一种政论性质的文体有其别样的特色,李焘曾这样定义: “策论即以激评肆意为之。 ” 这样的定义虽有偏激之处,但也概括出了策论的一些 特点,即没有固定格式束缚,形式较为自由;论述讲求真实反映作者情感。因为策 清徐松: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4269 页 清徐松: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4272 页 续资治通鉴宋记仁宗庆历八年 ,清 毕沅编著: 续资治通鉴 (共十二册)第二册 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959 页 苏舜钦散文研究 4 论这种文体所具有的现实性和时效性, 使其承担了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 出谋划策, 关心治乱等方面的责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的文体促使文人不得不放弃之前 所追捧的繁缛、华而不实的文风,进而关注务实畅达的文学写作风格。欧阳修在其 作品中多次提及: “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 学者稍趋于古焉” , “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 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的确,宋仁宗在天圣七年下诏书戒除浮靡文风,批 评“流风之弊,至于荟萃小说,磔裂前言,竟为浮夸靡曼之文,无益治道” ,要求 “学者务明先圣之道” 。其后又于明道二年、庆历四年连连下诏重申戒浮复古, 为文风的复古和散文的复兴营造了非常适宜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氛围。尤其是在庆历 新政中,欧阳修专门就贡举策时论取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今先策论,则文辞者 留心于治乱矣;简其程式,则宏博者得以驰骋矣;问以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 矣。 ” 由此可以看出仁宗对科举的重大改革有深远的意义:一则有助于选拔出精于 治国的人才;二则对文风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作用。 科举的变革,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这一代文人的心理和性格。积极的政治导向, 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文人自觉放弃了宋初远离政治、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以空 前高涨的热情参与政治,努力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更为务实的心态, 更为成熟理智的心理,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成为这一时期文士们所共有的 特点。因此不论在政治的参与,还是文章的写作上,经世致用的理念都成为这一时 期的主导潮流。 苏舜钦景佑元年科举中第,此时已距仁宗的科举改革过去了数年之久。仁宗政 治力量的保障,欧阳修等主张变革的文人群体的推动,使得文人自觉地选择了质朴 实用的文学创作模式。苏舜钦立志于古文的志向,主张文学关注现实的创作理念, 终于得以保障,这对其创作有着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1.1 昂扬恣肆的早期政论文创作 苏舜钦散文涉及体裁很多,但政论性质的散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且这类散 宋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全六册)卷四四,北京:中华书 局,2001 年,613 页 宋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序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全六册)卷,北京:中华书局, 2001 年,483 页 张习孔等主编: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年,231 页 宋欧阳修详定贡举条状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全六册)卷一百四十,北京:中 华书局,2001 年,1593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5 文基本上贯穿了他的创作始末,是研究苏舜钦散文十分重要的部分。 苏舜钦因其父亲的影响,在年少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事务,作者此时所展现出 来的高度政治觉悟,表现出来的惊人胆识,都令人惊叹。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投匦疏一篇就创作于此时。这篇散文创作有其特殊的 社会背景,据续资治通鉴宋记三十七仁宗天圣七年记载: “ (闰二月)癸酉, 置理检使,以御史中丞为之。其登闻检院匦函改为检匣,如指陈军国大事,时政得 失,并投检匣,令画时进入,常事五日一进。其称冤滥枉屈而检院、鼓院不为进者, 并许指理检使审问以闻。 ” 这一举措的推行,在制度上取消了越级言事的限制,在 客观上使得苏舜钦在位卑言轻之时,就有这样振聋发聩的作品出现。 疏,作为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有着较为独特的风 格。首先,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疏是要将内容分类表述的文体,有着较为清晰的内 在逻辑顺序;其次,疏是对上的一种公文文体,要求具有庄严典雅的风貌和含蓄内 敛的气质,张弛有序、舒缓有度是其基本的特质。在苏舜钦的疏作中,可以找寻到 这样的特质,同时也能看到作者不同于他人的风格所在。苏舜钦投匦疏的创作 动因在于宋仁宗恢复制举,设定四制十一科。这在续资治通鉴宋记仁宗天圣 七年中有详细的记载。制科肇始于西汉时期,在科举制度尚未出现的很长的历史 时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选举贤能的作用。但是从魏晋开始,因为各种历史因素的 影响,制举逐渐地成为了举贤任能的辅助手段。制举在唐朝的中后期一度呈现复兴 的局面,甚至发展到非制举选中不予授官的地步。自赵宋王朝建立以来,大力推行 科举取士制度,使科举成为了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才扭转了这样的局面。到宋王 朝建立近百年之时,国家最高统治者重新启用制举选拔模式,这不得不说是一项较 大的政治举动。在政令颁布之后,同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等诸多人物的作品中,都 鲜见关于这项政令的论述文字,因蒙父荫而获得官职的苏舜钦,却敢为天下先,写 出这样颇有见地的疏论并上奏于皇帝,这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作者在文章之始,便就仁宗的四制十一科制举的举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臣 窃见分四制、限十一科,使官京师者得应贤良体用之目,潜白屋者出赴沉沦高蹈之 制,州县判等,限以数字,武举策试,兼之骑射,臣敢谓陛下之诏,体则正矣,而 纲条未至,辄有管穴,愿铺白而言之。 ” 开门见山地指出仁宗此举初衷很好,但是 续资治通鉴宋记仁宗天圣四年 ,清毕沅编著: 续资治通鉴 (共十二册)第二册卷 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959 页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苏舜钦散文研究 6 在细节运作上考虑的不够完备。之后,苏舜钦就这一问题,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了分 析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认知和有的放矢的议论都发人深省。 作者对四制十一科的弊病,首先触及的是贤良方正一科,文章引经据典,上溯至两 汉,阐述其贤良之科选人的重要现实意义,其优点在于: 公孙丞相之徒,多以褐衣射策,而解巾入仕。其后居位者日迩帝光,出 入禁掖,志或未发,则可囊奏而建言;政有未安,则可排闼而请见;况其 身检命赦,已得为朝中官,则口钳舌卷,鲜肯言天下事。惟是韦带绳枢之 士,义疏礼隔,趋走尘土间,未尝咫尺人主之颜面,加以天阍九重,交戟 数里,虽胸文陆离,笔语滂沛,而岂得一达旒纩之下哉! 苏舜钦把汉代贤良科的优点归结为三点,其一,出身寒苦之士,入仕之后,必然会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展示自己的雄才伟略;其二,在得到官位之后,宏志未张, 必然会不惜向君主进言;其三,由于开放了进言的通道,那些不能够进入仕途的人 才,也会格外珍惜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是汉代实行贤良制 举所取得的良好的效果。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邦家阙政,实亦敢言,汉室兼 采庶士者,深有意于此也。 ” 同时,作者又指出李唐王朝的制举实行,不过是徒有 其表,并未得到应有的选举才能的效果。作者例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说明贤良 制举的措施,如果舍弃真正的内涵,流于形式的话,是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 来规劝君主要慎重行事: “信两汉法,笑却唐弊,追还古风,故诏贤良而草莽之士 无弃也。 ” 其次,作者就实行制举的实际困难进行了阐述,由于受社会现实所限,此时的 历史背景和当初汉王朝已经大不相同。如果说,汉王朝所实行的政策,是为当时出 身卑微之士、或是高蹈世外的隐逸之士开辟了一条入仕捷径的话,那宋王朝现行的 制举政策,却是成为了束缚有志之士的牢笼。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作者在文中给 出了明确的解释:所谓名正则言顺,只有实至名归,才有说服大众的理由。苏舜钦 先就这“名”进行了分析,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制举施行的重大障碍,在于人们出 自内心的忧虑, “常闻帝者慎器与名,不务虚假,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 垂诏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若出而赴陛下之诏,是其人非沉沦者;若出而 求陛下之试,是其人非高蹈者;则皆露己扬才,干时谒进者也,非唯失彼之行,恐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7 使人谓陛下设虚名,无精求之意。 ” 所谓名士,非重视功名仕途之人,而是注重自 身名节的高风亮节之士,这些人有着非凡的治世能力,或是有着超越常人的思想, 但是追逐市俗的利益并非其人生理想,所以面对君主的诏书是不会轻易出仕的。再 者,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出仕之后面对不可预知的责难、可能造成自己名誉的诋 毁,使得一些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不敢或是不愿通过制科的途径,来担负起兼济天 下的责任。作者除了对社会背景的限制做了分析之外,还对仁宗诏书中所限定的文 章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这样写到: “夫录人罪失,务在浅要,不过数字以 见意,数句以成文,今限字二百,束之对偶,则皆漫诞而无功,繁博而寡要,不可 施用,是为空言。 ” 用对偶文即骈体文来写作公文,已经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并成为了朝廷公文写作的基本范式。这一蔚然成风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赵宋王朝。 以骈文写作公文的弊端,也为一些倡导改革的人士提及,但是社会风尚如此,以至 于收效甚微。而苏舜钦不顾当时骈文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并道出骈文形式公文的徒 有外表,没有实用性质,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这样的论断,可谓掷地有声。结合史 料中的记载,苏舜钦之所以会这样明确地批评骈文的弊病,是因为他敏锐地觉察到 仁宗将会就公文写作的形式进行深刻地改革以变革文风。史载宋仁宗于天圣七年下 诏书戒浮靡文风,批评“竞为浮夸靡蔓之文,无益治道” ,要求“学者务明先圣之 道” 。仁宗开设四制十一科诏书颁布于天圣七年农历三月壬子日(1027 年 5 月 7 日) ,而仁宗令登闻检院匦函改为检匣的时间,为农历四月癸酉之日(1027 年 5 月 28 日) ,根据傅平骧、胡问陶先生苏舜钦集编年校注中的考证,此文写作时间 应在天圣七年闰二月壬子后到癸酉日之前。按照干支计日的推导,以及文中作者提 及“臣昨伏觐陛下发德音,下明诏,广延天下博习之士”所提到的时间,基本 上可以认定这篇文章应作于农历三月癸丑日(1027 年 5 月 8 日) 。苏舜钦所提出的 应提倡浅要务实的政论文写作、废止骈文写作的时间,要早于仁宗颁布倡导务实文 风诏书,可见苏舜钦对废止公文的骈文写作形式抱有很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能体 会到在骈文风尚浓郁的历史条件下,苏舜钦坚持古道,坚持古文的坚定信念和顽强 的勇气。 而且,在这篇疏论中,也体现了苏舜钦优秀的军事才能,对于仁宗提出的武举 策试,苏舜钦是完全不同意的,认为武举兼试骑射只能选拔出来一个兵卒而已,并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续资治通鉴宋记仁宗天圣七年 ,清毕沅编著: 续资治通鉴 (共十二册)第二册, 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853 页 苏舜钦散文研究 8 不能选拔出将帅之才。如若想要选拔真正的军事将领,就应该采用“先进军机,后 即殿试” 的方式。 在文章之末,作者就自己的政见进行了汇总,分条析理,清晰可见。整篇文章 张弛有度,在不失典雅庄重的基础上,又体现出作者的刚健风骨;其论证注重实事 求是的说理,以理服人。文章涉及的方面很多,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实为一篇 佳作。 如果说投匦疏体现出的是苏舜钦政论文典雅温和的一面,那么火疏 就可称得上是对宋仁宗过失的严厉规劝。据续资治通鉴宋记仁宗天圣七年 记载: “ (六月)丁未,大雷雨,玉清昭应宫灾。宫凡三千六百十一楹,独长生崇 寿殿存。翼日,太后对辅臣泣曰: 先帝力成此宫,一夕延燔殆尽,犹幸一二小殿 存尔。 ” 玉清宫毁于雷火,仁宗不顾百姓正困于涝灾,竟然打算大兴土木重建玉 清宫,苏舜钦击鼓上火疏慷慨陈词批评仁宗: 今岁自春徂夏,霖雨阴晦,未尝少止,农田被灾者几于十九。臣以 谓近位之失人,政令之多缺,赏罚弗公之所致也。陛下反谓刑狱滥冤 之致,故肆赦天下以救之,殊不念如此则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抵罪,其 为滥冤,则又加甚。古者决狱断滞讼,以平水旱,不用赦也。故赦下之后, 阴霾及今。前志曰: 积冤生阴,积阴生阳,阳生则火灾见焉。 乘夏之气, 发泄于玉清宫,震雨杂下,烈焰四起,楼观万叠,数刻而尽,诚非慢于御 备,乃上天之深戒也。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诏, 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在辅弼无裨国体者去之,居左右窃弄威权者去 之,精心念政刑之失,虚怀收刍尧之言,庶几变灾以答天意。浃辰之间, 不闻有此告谕。窃知陛下将计工役,再谋兴修,都下之人,闻者骇惑, 皆曰章圣帝勤俭十馀年,天下富庶,帑府流衍,无所贮藏,乃作斯宫,及 其毕功,而海内为之虚竭,陛下即位未及十年,数岁连遭水涝,虽征赋减 入,而百姓颇甚困乏,若大兴土木之功,则费用不知纪极,财货耗于内, 征役劳于下,内耗下劳,何以济矣!今为陛下计者,莫若采吉士,去 佞人,姑务修德,以勤至治,使百姓足给,而宽其征税,则可以谢天意而 安民情矣。夫贤君见变,能修道以除凶,乱世无象,天下谴告,今幸得天 投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56 页 续资治通鉴宋记仁宗天圣七年 ,清毕沅编著: 续资治通鉴 (共十二册)第二册, 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862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9 见之变,是陛下修道之日,岂可忽哉! 苏子美等人的力谏,终于阻止了玉清宫的兴建。从上面选用文字来看,这篇文章称 得上是言辞激进的一篇。作者不畏皇权威严,直斥宋仁宗,认为他因政令不明,忠 奸不辨,赏罚失当等诸多过失,才导致了上天的惩罚,并认为火灾是在提醒仁宗应 该及时反省自己的失当之处。如果说,这天意一说有些牵强附会的迷信色彩,那么 作者在提到天下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时, 完全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作者深知百姓疾苦, 对强加在百姓身上的沉重负担表示出强烈的同情。作者始终站在寻常百姓的角度来 审视大兴土木重建宫殿这件事的不可行之处。 这样慷慨激扬的文字, 这样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陈述,读此文者不能不为之动容。 景祐元年之前,苏舜钦蒙受父荫开始在政坛上活跃。景祐元年,苏舜钦中进士 之后,才真正地开始了其短暂而不平凡的政治活跃期。其飞扬激越的文字,俨然在 政坛和文坛独树一帜,引领风骚。清人徐惇复盛赞苏子美: “夫子美抱经世之学, 怀忠君之心,观其为诗文,既论时事札子,虽未见诸事实,然其议论侃侃,慷慨切 直,皆有关于社稷生民之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不可以区区文人才士目之矣。 ” 提及苏舜钦的政论文, 不得不提的还有一篇, 即在景祐三年写作的 乞纳谏书 。 这次上书也事出有因。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因屡次上书言事,略无忌讳,深受同僚嫉 妒,宋仁宗以消除朋党之名,贬范仲淹知饶州,同时连坐者数人。此事之后,据史 书记载,一时间,谏官、御史无人敢言,人人自危。而苏舜钦却敢于挑战这样的严 峻形势,敢于言他人所不敢言。在文之始,作者就为本文设定了一个“忠言逆耳利 于行”的中心论题。文中作者痛心疾首地写到: “臣闻治平之君,使危亡祸乱之言 不离于耳,则天下庶可久安也” ,能听取忠言,这是治平之君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而为人臣者则当“颠覆窜殛之祸不绝于心” ,时时心怀国家安危兴衰,而不是身 居高位却不尽人臣之事。在之后的论述中,苏舜钦主要的矛头指向了仁宗废止百官 越职言事诏令的失策。作者首先罗列了仁宗在登基以来广开言路,屡次下诏鼓励直 谏的英明政令,而现在出台的诏令却与之前大相径庭,这样的巨大变化使得“大臣 蔽塞陛下聪明,杜塞忠良之口。不惟亏损朝廷大政,实亦自取覆亡之道” 。所谓 火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63-364 页 清徐惇复苏子美文集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 ,附录六,序跋,801 页 乞纳谏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88 页 乞纳谏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88 页 乞纳谏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88 页 苏舜钦散文研究 10 “不聪不明不能王” ,而现在仁宗的废除上书言事的做法,无异于亲手遮蔽了自 己的视听,导致的后果将难以预料。同时,作者对仁宗过于倚重当时宰相吕夷简及 其门下的力量,也有不满之处。因政见的不同,当时担任宰相之职的吕夷简和范仲 淹称得上是水火不容。身为君王,应秉公处理臣子之间的政见分歧,不能因为偏袒 某一方,而丧失公平度。仁宗偏信吕夷简及其门第言论,将范仲淹、王质、余靖、 尹洙、欧阳修等人,按朋党论处,被遣送边远僻地。这样草率的举措,对朝野造成 的影响极大。一时间,朝中直士咋舌,无人言事。 欧阳修朋党论也作于此时。这两篇文其实可以相较而论。欧阳修的散文长 于说理,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思辩性。这篇文章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何为朋,何为 党,何为朋党之乱,并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地来论证自己“用君子之真朋,则天 下治矣” 的政治观念。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是节制的,是温文尔雅,徐缓平和的, 而且欧阳修更擅长用史实来说明利害关系,以古论今,影射当代。与欧阳修文章的 温润特点相比,苏舜钦的文章更像是一把利器,批判的力度更为强劲,而且对于自 己所支持的观点也表达得更为激烈。在乞纳谏书第三段中,作者就范仲淹被贬 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所在: “臣见陛下以孔道辅, 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后虽改他官,不忘献纳,此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 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任之意,亏臣子忠尽之节,而皆罹中伤,窜谪不暇,使 正臣夺气,鯁士咋舌,目睹时弊,口不敢论。 ” 以上言语是对那些因直谏而获罪的 同僚们的深切惋惜,也是对仁宗贬谪孔道辅和范仲淹这样的忠诚谏臣行为的痛诉, 及对这样做造成的严重后果的痛心疾首。面对当时朝中所笼罩的沉重气氛,苏舜钦 发表这样激愤的言辞,可以说是拿着自己的仕途前程甚至是性命来向仁宗进谏。出 于对王朝前途的忧虑,而舍弃自身的一切向仁宗力谏,正体现了已经融入作者骨髓 的儒家兼济天下的广博胸怀,匹夫有责的烈士情结,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士精神。 之后,作者也列举了春秋中晋公和叔向的典故,借古人之口,发出“大臣持禄 而不极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 这样的警示。只有 下不钳口,上不塞耳,上下通达,天下之事方能迎刃而解。 像景祐五年所作的诣匦疏 ,依旧延续了这样的凌厉的风格,借“天人感应” 战国慎到等著: 慎子君人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子部杂家类第 194 册 ,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4 页 宋欧阳修朋党论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 (全六册)卷一七,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263 页 乞纳谏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88 页 乞纳谏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六,388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11 之说来大胆斥责时弊,批评仁宗“燕乐无节,赐予过度。燕乐无节则志荒荡,赐予 过度则心侈泰;志荒荡则政事不亲,心侈泰则用度不足” ,并谏宋仁宗要善于“择 贤”而治天下。关于这事在宋史苏舜钦本传中也有记载: “康定中,河东地 震,舜钦诣匦通疏,极陈灾变异常,时政得失。洋洋千余言,无所回避,群小为之 侧目。 ” 纵观苏舜钦这一时期的政论文,完全实践了“原于古,致于用” 的文学主张。 苏子美以其文学创作实践了文学应该反映生活,干预现实的社会功用。这对于促使 宋代政论文乃至文学创作健康发展,无疑有极重要的意义。因为苏舜钦政论散文经 世致用的时代理念格外突出,所以他的政论散文皆有历史史实作为参考,在一定意 义上具备了补史之缺的功能。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论政治环境多么恶劣,苏舜 钦始终勇于进谏,上书言事。并且在重大历史事件上,作者能够明辨是非,不畏皇 权,秉持自己的意见。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铮铮铁骨和勇于担当重任的魄力,是他留 给世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2 敦厚持重的馆阁文学 庆历四年,苏舜钦在范仲淹的力荐之下,授集贤校理,任职于馆阁。馆阁作为 宋代培养文化和文学才士以及政坛力量的重要官署,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机构。馆 阁号为蓬山藏室,群彦俊英荟萃于此,有诸多才俊从此而出。宋人认为能在馆阁任 职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同时,馆职也成为了对文人身份和学识的一种认证,一任 此职,遂为名流。在容斋随笔中就有馆职学士苏舜钦不愿与任子官出身者同席 会食的记载: “苏子美在进奏院,会馆职有中舍者,欲预席,子美曰: 乐中既无筝、 琶、筚、笛,坐上安有国、舍、虞、比。 国谓国子博士,舍谓中舍,虞谓虞部, 比谓比部员外、郎中,皆任子官也。 ” 单从这一条目看来,可能会认为苏舜钦是自 视清高的狂傲之士,但是身处宋代那个崇尚文士和馆阁名誉的历史时代,苏舜钦的 举措只不过是维护身份和名誉的一种正常的行为,是对于自己身份和馆阁职位的珍 惜和重视的表现。 而处馆阁之地者,或平步青云或止步仕途。苏轼在谢馆职启中就这样写到: 诣匦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七,436 页 宋史文苑四 ,元脱脱等著: 宋史卷 442 列传二百一,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3590 页 石曼卿诗集序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拾遗,708 页 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三笔中舍 ,冀勤评注: 容斋随笔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年,229 页 苏舜钦散文研究 12 “恭维先帝临御以来四十二载,然而进有后先,名有隐显;命有穷达,时有重 轻。或已践庙堂之崇,或已登侍从之列。或反流落于远郡,或尚滞留于小官。或死 生之乖暌,已为陈迹;或摈斥于罪戾,仅齿平民。虽曰功名富贵所由之途,亦为毁 誉得丧必争之地。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 苏轼的这一段文字,道出 了馆阁之中的暗潮涌动和未知的前途命运:或是光耀门楣,仕途一片光明;或是名 誉毁坏,从此与仕途无缘。众所周知,苏舜钦任馆阁之臣不足一年时间就因莫须有 的“坐监自盗”罪名除名,从而终止了苏舜钦在政坛上的发展。因这一事件,连坐 者有十数人,均为馆阁英才,当时震动之大,可谓倾动朝野。这也见证了当时政治 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对于馆阁文人的职责,宋人强至这样概括道: “岂唯观册府之书,以文章为己 任;必也济治朝之美,发怵他人之我先。 ” 纳言谏策、辅佐朝廷,是馆阁文人重要 的职责之所在,也是对馆阁文人的最高要求。同时,馆阁之职,对于文人文辞的要 求也是很高的,这形成了所谓的馆阁文学风格。陈元锋先生在北宋馆阁翰苑与诗 坛研究一书中对于北宋诗歌的馆阁气象有着精辟的论述: “在北宋崇儒右文的时 代气氛之下,以馆阁词臣诗人为创作主体,在他们的赋咏唱和中表现出来的升平气 象与人文气息。在艺术风格上,一方面,带有宫廷馆阁文学特有的雍容、典雅、丰 赡、整丽特征;另一方面,又因馆阁文人学士之间,从游结盟范围的扩大,和精神 文化活动的丰富,而扩展了馆阁气象的艺术内涵。 ” 陈先生虽只论述了北宋诗歌唱 和所表现出来的馆阁风尚,但是自古诗文本为一家,这样的特质在馆阁文人的散文 创作中,也有着相似的表现。文词雅正、温文尔雅是馆职文人应恪守的最基本的行 文要求,显然,这样的特点也就成为了馆阁文章的基本特点。 苏舜钦数月的馆阁生涯,对其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考查苏舜钦集编年 校注及其附录苏舜钦年谱可知,在庆历四年馆阁任职期间,苏舜钦共有 16 篇散文传世,较之其历年文学创作的散文数量看来,这一年,可以说是他散文创作 丰产的一年。细检苏舜钦在馆阁时期创作的散文,虽未发现应制或宴集场合所作的 文章,但如果把这一年的创作和之前的文章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苏舜钦的散文在保 持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吸取了馆阁文学中的精华,在文字表现力 宋苏轼谢馆职启 ,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卷四六,中华书局 1986 年版,1326-1327 页 宋强至回苏史馆书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091 册 祠部集卷二九,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314 页 陈元锋: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273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13 上,具有了更高的文学价值和美感,并且文章的内容也更为充实,所阐述的观点也 更为成熟。 我们可以通过苏舜钦给范仲淹的两封书信,分析苏舜钦散文创作的变化。 上 范希文书作于康定元年(1040) , 上范公参政书作于庆历四年(1044) 。这两 封书信都是写给范仲淹的,并且基本有共同的写作目的,那就是希望范公能以天下 为先,敢于直言进谏,积极改革。但是在表述的方式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范仲淹长于苏舜钦近 20 岁,一直都是作者十分尊敬的长辈,但是对范仲淹言 行过失之处,苏舜钦还是会不留情面地指出来。在上范希文书中,作者首先对 范仲淹自荐的勇气是肯定的。但同时,作者认为范仲淹在任前线高级将领期间,在 决策上存在过失。在行文中,作者每提及一处失误,往往都会以“昨闻阁下” , “近日窃闻” 这样的形式开头,似是作者道听途说,没有实证,但是之后作 者便举出证据进行评述。文章以大量的篇幅讨论范仲淹据守延州这一决定的失当之 处。首先,苏舜钦认为,范仲淹亲自去坚守延州就是一个人员任命上的错误。作者 批评范仲淹作为军队最高将领身赴前沿险关的做法太过冒险。同时作者分析了原 因: “以阁下为经略,则自陕西以至于边徼,斥候皆可处置;在延州则局于一州, 于他郡不接矣” 。作者认为延州在危急时候,容易成为一座孤城,不利于全军作 战计划的施展。其次,作者对范仲淹从关中当地大量招募士兵的做法深表担忧。关 中民风剽悍,且不拘礼法,本身就比较难以管理。而现在这些乡民大量涌入军队, “操弓矢以自肆习,往来道路,与寇贼不辨” ,不受拘束的乡民,到处惹是生非, 毫无军队纪律可言,若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发挥作用,反而使自己腹背受困。第三, 作者对范仲淹对前线地区百姓的漠然态度并不赞同。 军队得胜, 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但是军队所到之处“得马畜,屠其栅垒,火其聚积” ,干的是烧杀抢掠的勾当, 这样的暴行作为军队将领应该制止,并安抚受害民众,而范仲淹却忽略了此事。延 州在地势上毫无优势,军队纪律混乱,边民人心不稳,如此这般恶劣的形势,怎能 完成抗敌的重任?苏舜钦在文中多次用“其将奈何邪” 、 “后将何所恃焉” 等疑问 句来责问范仲淹。全篇中作者的语气都是比较强硬的,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关乎国家 利益的问题上是如何的铁面无私。 上范希文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七,492 页 上范希文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七,492 页 上范希文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七,492 页 上范希文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七,492 页 上范希文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七,492 页 苏舜钦散文研究 14 而上范公参政书中,作者在文词的运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五月日,某顿首献书于参政谏议阁下:某伏观自唐至于本朝,贤者在下 位,天下想望倾属,期至公相,声名烜赫,未有如阁下者。自阁下作谏官, 天下之人引领数日,望阁下入两府,使天下被其赐;及阁下受谴,天下之 人识与不识,皆叹息怒骂,以谓宰相蔽君怙权,不容贤者在朝,将日衰弊, 无复太平之期。 这段文字,可称得上是较为标准的书启的开头,做派十足,其文词的运用,也显示 出典雅的风格。 与之前的书启比较, 就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官腔的味道, 开篇的冠冕, 敛去了以往开篇就咄咄逼人的强势。之后,作者用一句“闻道路传云: 阁下因循 姑息,不肯建明大事 ” 为发端,引出此书启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作者随之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某既绝不之信,必谓怨恶之人煽成此谤,谈者好奇易传耳。 ” 首先, 作者对于这样的传言表示出不屑的态度,认为是一种诽谤之音,但是接下来“及至 都下,言者稍众,不复避人矣,某始疑之。 ” 至此,作者从深信范公开始稍有 怀疑,但依旧为范公辩护。文章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层层深入,接近主旨,这 样的安排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愈发渴望了解其内容。 文章第二段,作者先表明了自己左右为难的立场, “某又当阁下之荐,不复可 与众辨矣。与之合倡,实不忍为;但恻然愧羞,喑不敢言,而念虑终夕,不能去怀, 乃知古之烈士为知己死者以此也。 ” 作者因受范仲淹举荐才能担任馆阁之职,可谓 是范公一手提携,如果直接地参与议论范公的过失,实为不忍。所以在开始自己的 论述之前,作者就自己的处境和立场做了交代,一则表示对范公的尊敬,另外,也 借“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来解释自己斗胆触及范公过失的举动。苏舜钦认为范仲 淹在庆历三年向仁宗上书所言十事,并非当下之紧切之务,令庙堂之上的臣子颇为 不满,也没有为普通百姓带来任何的利益。为了使“阁下之誉复如当年” ,所以子 美罗列谘目七事 ,向范仲淹公布出来,以期大家讨论。 (关于谘目七事 ,放 在下文论述。 ) 在上范公参政书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文笔尤显老道,除了文词的运用稳妥 成熟之外,其思想所表现出的包容和广博,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 上范公参政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八,527 页 上范公参政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八,527 页 上范公参政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八,527 页 上范公参政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八,527 页 上范公参政书 ,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八,527 页 第一章 雄健文风,独树一帜的政论文创作 15 论述范仲淹缄默态度有可能造成潜在危机这一段。苏舜钦就范仲淹“萎缩循默”的 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作者认为范公如果还是缄口沉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X年会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 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
- 2025年全科护理学院校全科护理常规操作规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功能评定操作技能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检验医学检验技术规范操作考核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心理疗法应用与病例讨论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血液科学科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模拟测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免疫学自身免疫病诊疗策略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班级课件
- 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 空气能设备监理细则
- 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 保险反思心得体会(10篇)
- 哈工大版理论力学课件
- 常见鸟类图鉴
- 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15篇(word文档)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工程课件01第一章
- GB/T 36713-2018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
- GB/T 17769-1999航空运输集装器的管理
- 药品注册审评员考核试题及答案
- 机器人常用手册-系列中文版-epx2900a00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