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的 平稳较快发展,试图从各个角度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加以解释,物资资本、人力资本、 技术资本等经济理论应运而生。 这些理论的出现让人们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了 更加清醒的认识,但是,单纯的用经济因素来解释经济问题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人 们的经济行为镶嵌在社会行为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信任、规范等非经济因 素的影响,而这些正是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范畴。目前 ,社会资本已成为学者们关注 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在以往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社会 资本的差异分布这一重要特征往往被学者们忽视,而这一特征又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 着在等级制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拥有的社会资源量的多寡, 决定着行动者 行动的可能性以及行动的路径选择等等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概念,获取 途径、基本特征出发,对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及由此而产生的正负经济效应进行了重点 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资本建构中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人们对由 于社会资本差异分布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社会资本,差异分布,正效应,负效应 iii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people.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ursuit of a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y, people try lots of measures to explain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theories, such as mater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technology capital were born under this background, and they help people to have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icated economy. but, it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explain the economic problems purely by economic factors. because peoples economic behavior were embedded in their social behavior, so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m to be affected by the social network, trust, norms and other non-economic factors, which are just the scope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at present, social capital is a hot concept among scholars 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problems. however,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e of its important feature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capital are often overlooked by scholars. in fact, this feature is crucial. it determines the amount of social resource one actor can have, and it also determin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an actor whether to take an action and how to act. therefore,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its access path and basic features, this article put its focus on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economic effects it results in. on this basis, i gav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draw peoples attention on the social injustice results from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capital.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unequal distribution, positive effect, negative effect 引 言 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正式提出 “社会资本” 这一概念, 该理论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众多著名学者的追捧。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 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并取得了相当大的理论和应用 成果,甚至被西方国家的某些决策者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 道路” 。 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社会资本理论,是建立在制度健全,市场发育完善的基础之上, 其运用相对来说也是以不与现存制度相抵触、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因此,社会 资本被寄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治理的厚望。与西方社会不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 会转型时期,社会资本的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在社会由传统向现 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家庭、社区等传统社会资本遭受侵蚀;其二,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 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代社会资本的建构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拉关系”等非制 度化运作方式,成为获取社会资源和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选择;其三,国家与政府垄断 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状况,使得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频发,权力寻租成为常态,促使人们 陷入“非生产性努力”的恶性循环。 结合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概念, 获取途径、 基本特征出发, 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及由此而产生的正负经济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为转型 时期我国社会资本的建构指明道路,让人们对社会资本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引起 人们对由于社会资本差异分布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的重视。 1.2 研究体系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概念,获取途径、基本特征出发,对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及由此 而产生的正负经济效应进行了重点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资本建构中的路径选 择提出了建议。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2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结构安 排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三部分是论文进行扩展研究的基础,主要介绍了社会资 本概念的界定、社会资本的获取途径及其主要特征。第四、五部分是本论文的主题,在 这两部分中,文章首先对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进行了定义,接下来分别对导致社会资本 差异分布的原因、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表现形式、个体社会资本差异的衡量、社会资本 差异分布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展开论述。 文章的第六部分对未来社会资本建构中的路径选 择给出了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本文从选题到写作使用了很多文献资料, 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 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做过调查研究,这些宝贵的资料 和研究成果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也是本文写作的重要依据。 规范分析法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现象,对事物运 行状态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观价值判断,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 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将主流社会资本的观点进行比较, 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 异,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 1.3 创新之处 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文献很多,然而,在以往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社会资本的 差异分布这一重要特征往往被学者们忽视,而这一特征又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行动 者拥有的社会资源量的多少, 决定着行动者行动的可能性以及行动的路径选择等等重要 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对社会资本差异分布进行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此外,本文的 创新之处还体现在,从社会资本的获取途径出发,努力探求导致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深 层次原因;归纳概括了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个体社会资本差异的衡量 指标,对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其负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 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3 2 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2 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 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首次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到社会学语境中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对文化资本研究做 出突出贡献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1980 年,他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 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他的“社会资本”概念。在后来的差 异一书中,布迪厄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 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 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因而它是自然积累而成的。 ” 对布迪厄来说,社会资本既不能被 还原成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也不独立于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而存在,社会资本作为三 种基本的资本形式之一,处于分析的中心地位。然而,在他那里,这个概念还是没有得 到完全的发展。尽管如此,布迪厄的这些著作对于使社会资本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至 关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资本的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科尔曼对社 会资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吸收了布迪厄的某些观点, 他也强调了社会网络和社 会结构的重要性。但是,科尔曼将社会资本概念扩展了,提供了对社会资本的更广泛的 理解。在其代表性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系统而深入 的阐述: “社会资本是根据其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有许多种,彼此之 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某一结构中的行 动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行动者的行动。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 产性的,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在缺少它的时候,这些目的不会实现。与物质 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不是某些活动的完全替代物,而只是与某些活动具体 联系在一起。 有些具体的社会资本形式在促进某些活动的同时可能无用甚至有害于其他 活动。 ”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始于对综合两种不同学科即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取向 的努力, 他把理性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 但同时又拒绝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假设。 他认为, 将社会资本概念看作行动的资源是将社会结构引人理性行动范式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应 bourdieu, 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 1986 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 belknap. 1990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4 该说, 后来将社会资本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结合起来考察的理论发展趋势正是起源于科 尔曼。科尔曼对当前社会资本理论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也许是出于不能把社会资本 具体内涵与其功能区别开的观点,容易产生自我循环论证的弊端。 另一位社会资本研究专家罗纳德 伯特对社会资本研究的独特贡献是他提出了“结 构洞”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例如,对于三 个行动者 a、b、c 来说,如果 a 和 b 有联系,a 与 c 有联系,但是 b 和 c 之间不存在联 系的话,那么 b 和 c 之间就相当于存在一个洞,a、b、c 之间关系的这种结构就是一个 结构洞,a 是结构洞的中间人。显然,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不仅具有更多的获 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而且还有控制资源流向的权力。因此,伯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 能够带来资源和控制资源的网络结构。 “ (社会资本指的是)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 系,通过他们你得到了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 从伯特的定义中我们可以 看出,其着眼点在于社会资本拥有者之间的互惠性以及行动者对社会资本的控制权力, 他更多地强调了社会资本是人们或组织之间的一种互惠性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行动 者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他对于“结构洞”的强调,实际上是看到了行动者在使 用社会资本中的非对称性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 d 帕特南对社会资本进行了长期研究并使社会资本概念 引起广泛关注。在其享誉世界的名著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他对社会资本做了这 样的界定: “ 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 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 益。 ” 这一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被作为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社会发展现象 的关键因素。 在该书中, 帕特南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道德的经济资源。 他认为, 社会资本诞生并且体现于民众交往之中, 由于长期以来民众对本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 的参与,社会资本逐渐演进成一种能够使人们互相信赖的经济资源,人们为了共同的利 益而相互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并且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与创新。帕特南是从实践考察 中研究社会资本的,因而他的观点理论性不是很强,但他把科尔曼的社会资本主体由个 人扩展到群体,认为社会资本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一种集体的甚至是国家的财产;集 体社会资本不能只是单纯的归结为社会资本的简单加总。很明显,信任以及互惠规范是 社会资本的主观价值层面,而社会关系网络却属于社会资本的客观表现形势。但究竟是 ronald s. burt. structure hole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9. (美)罗伯特 d 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 (王列,赖海榕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95 页。 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5 谁在先, “是舍之关系网络就无从产生信任和互惠规范,还是有助于产生信任和互惠规 范的关系网络?”正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帕特南的理论和科尔曼一样,难免陷入 逻辑循环论证的境地。 福山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强调信任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交 往中的信任度是造成国家之间发达程度和竞争力差异的原因。 他的研究成果为社会资本 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1995 年,福山出版了信任一书,在书中他将不 同的文化区域划分为低信任度的文化和高信任度的文化, 并且通过对几个国家的经济分 析得出结论,中国、意大利南部地区、法国等属于低信任文化,其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管 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病在于难以超越家族而形成社会普遍信任,从而导致企业难以形 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庞大规模;而日本、德国等属于高信任文化,因此经济发展能够在 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 鉴于信任在社会资本中的重要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 用,福山直接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它 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之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 他群体中也同样体现这种资本。 最后还是来看看美籍华裔著名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对社会资本的研究。 林南通过对社 会网络结构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林南认为个 人有两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获取和使用:一种是个人资源,即个体拥有的资源,包括物质 和符号物品(如文凭和学位)的所有权;另一种是社会资源,它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 获取的资源。 由于联系的多样性和可延伸性, 个人可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 在此基础上, 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源只是与社会关系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 关系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 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 显然,林南在给社会资本下定义时强调了社会资本 的先在性,它镶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之中,人们在目的性行动中若想获得社 会资本的帮助必须遵循其中的规范。同时,林南的定义也说明了人的行动具有能动性, 人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取社会资本或者改变其流动方向使之向着有利于自己的 方向发展。和以往诸多有关社会资本的定义相比较,我认为林南对社会资本的界定相对 来说是比较准确的,它既兼顾了社会结构的先在制约性,同时又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亦 即人的社会行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资本理论建构的最新进 福山,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第 30 页 (美)林南,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 (张磊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6 展之一,但是,林南的理论没有提到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及其负面影响问题,这不能不 说是一个缺憾。 通过对以上界定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界定社会资本时有三个因素是必须考虑进去 的:第一,社会资本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但关系网络只是其存在形式,它的本质 是蕴含在关系网络之中的、可以在行动者之间转移的资源。第二,任何行动者都不能单 方面支配这些资源, 但可以发挥能动性通过关系网络积累和发展这些资源或改变其流动 方向,以达到为自己所用的目的。第三,社会资本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在认识问题时 必须兼顾。基于这些,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具有正负两 方面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取或改变其流动方向的一种资源。 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特征 7 3 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特征 3.1 获取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资本是怎样获得的?在以往众多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假设 社会资本先在的存在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结构中, 行动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拥有的社会资 本来为其行动提供便利。然而,这样一种预设是有悖于社会现实和个体行动者的实际状 况的。笔者认为,社会资本虽然以某种先在的形式嵌入在社会结构或网络之中,但对于 不同的行动者而言,他们获取社会资本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对社会资本获取途径的研究 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成因。所以,在对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 应等问题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社会资本是如何获得的。在此,有必要先区分一下先 赋性社会资本与自致性社会资本。一部分社会资本的获得是先天赋予、不可改变的,这 部分社会资本对于行动者来说具有获得上的无意识特征, 在行动者的一生中具有基础性 作用,笔者称之为先赋性社会资本。另外,行动者也可以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有意识的行 动来积累和拓展自己的社会资本, 这部分社会资本的获取与个体行动者的后天努力是密 切相关的,笔者称之为自致性社会资本。之所以对这两种社会资本进行明确区分,主要 是由于他们在获取方式、功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 首先来讨论先赋性社会资本的获得,我认为,先赋性社会资本的获得主要受以下两 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出生地点。以往在分析个人的社会行动时,人们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诸如努 力奋斗之类的后天因素上,却忽略了作为人生起点的出生地这样一个重要社会事实。笔 者之所以将出生地列为影响社会资本获得的重要因素, 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地决定了他 起点的高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先在地决定了他拥有的社会资源的量的多少,决定了他在 类似于金字塔形式的社会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上层还是底层,中心还是边缘的问 题, 并进而影响到他在目的性行动中能否取得成功以及为了获得成功所需付出努力的多 少。可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以往有关社会资本的众多研究都疏忽了这个基本的社会事 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在此,我想强调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所有的行动者 来说出生地点都是一种社会资本,而对于那些出生地点相对较好的行动者来说,出生地 点还是一笔很丰厚的社会资本。举个例子来说,相对于出生在贫困的边远山区的人,那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8 些出生在北京或者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人先天的就拥有较优越的社会资源, 这是不言而喻 的事实。 尽管那些出生在贫困边远山区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出生在发 达的大都市的人,但为此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后天努力。 行动者的出生地点以及早期在出生地所构建的关系网络通常是影响行动者一生的 社会资本,即使后来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以上所述也正 好印证了布迪厄所说的社会资本是“自然积累”而形成的观点,出生地点是所有行动者 社会资本自然积累的开始,或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但事实仍然是这样。 第二,亲属及其拓展开的社会关系。这里说的亲属是指由具有共同的祖先、血缘关 系或养育关系、姻亲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网络。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 的事实,许多人在父母为其铺垫好的社会关系网中快速成长以至于后来平步青云,而也 有不少人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却仍然走不出先天赋予他的生活空间, 最终徘徊 在社会网络的边缘区域终其一生。社会资本理论告诉我们, 在诸如家庭这样的初级社 会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面对的就是他们的父母以及 父母所及的亲戚朋友, 而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以后可能动用的关系网络和社 会资源。亲属及其拓展开的社会关系之所以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先赋性社会资本,主要是 由中国社会特殊的内在文化结构所决定的。每个接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人都应该了解, “人情”在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每个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成年人,对“人情” 这个东西都非常熟悉, 不但知道它的存在, 并且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如何应对或使用人情。 我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人情在中国是如此的重要并几乎被所有人看重呢?原 因在于“人情根本就是一种得到文化价值所支持的社会规范。 ” 说的通俗点,人情就像 是一种“债务” ,在“债权人”需要的时候, “债务人”要予以帮助,对于非常亲密或者 关系很特殊的“自己人” ,则越有帮助的义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人对关系 很重视,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关系都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的,这种区别就体现在人们 更加看重那些具有“特殊主义”倾向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亲属关 系。人在亲属关系中,就有互帮互助,互通有无的“义务” ,这种义务关系也是儒家思 想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强调“仁” 、 “义” 、 “礼” 、 “智” 、 “信” ,崇尚“中庸”与“和谐” , 整个社会依赖一套人伦关系相互调和适应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 中,纯粹的经济交换关系很少甚至根本不存在,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人情的成分,人情 金耀基: 中国社会与文化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0 页。 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特征 9 成为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信每一个在中国社会生活的人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那就是亲属及其拓展开的 社会关系对个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把亲属及其拓展开的 社会关系视为行动者的一项重要的先赋性社会资本。 在探讨了先赋性社会资本获取的两条途径之后, 接下来探讨一下自致性社会资本是 如何获取的。 自致性社会资本一个典型特点是多数行动者能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去建立对 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本人的思考,我认为自致性社会资本的获取 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考学、当兵或走入社会。通过努力学习进而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对于那 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也许是改变他们生活环境的最为便捷的一条途 径。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高等院校本身的承载能力使得他们中的大 部分人只能望洋兴叹,考学的梦想也只能在梦中去实现了。许多人因此无奈匆匆迈入了 社会,这一无奈的决定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此不再可能成为丰厚社会资本的拥有者 (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一部分人在社会上通过个人努力,把握机遇最终获得成功,但相 对于众多的落榜生,这些成功者可谓是寥寥无几) 。对于那些有幸迈入大学门槛的人来 说,选择不同的学校也会使他们收获的同学“资本”产生差异,显而易见,一所名牌高 校的毕业生相对于普通的地方性大学的毕业生来说, 又会多一份难得的社会资源, 从此, 他们向社会结构的中心或上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至于当兵,同样是行动者获得社会 资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部队的生活和锻炼将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社会 空间。因为部队里战友之间的情谊,是一种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血浓于情的兄弟情谊, 这种情谊超越友情更具有类似亲情的互助功能,它会在军人将来的生涯中不断呈现。对 诸如此类的社会事实我们虽然没有做过完整系统的社会统计和调查, 但每个在中国社会 生活的人想必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支持此观点的大量的经验数据。 从社会行动与 社会结构的关系来看,考学、当兵或走入社会已经明显具有“自致性”的特征了。因为 这其中既有朝目标奋斗时所面临的结构性阻力, 又有行动者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结构性 阻力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人们在交往中更加理性与现 实,同学、战友和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也会受理性化产生的功利主义的影响使社会交往带 有明显的选择性。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考学、当兵或走入社会而编织的关系网 络中所蕴藏的社会资本是一种自致性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0 第二,工作。参加工作是行动者获取社会资本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除了生理必须时间外,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活动场所度过的,是在与他人的 职业交往活动中度过的,所以,一个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所建立的社会关 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源。 上一节谈到考上大学对一个人积累社会 资本很重要, 但决定他们未来发展以及拥有社会资本多少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以后 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由于工作的不同,未来所能动用的社会 资源也就不一样。一所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如果能把握好毕业找工作这一环节,就可能获 得甚至超过名牌大学毕业生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有利位置。同 样, 如果一个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在这一环节没有把握好, 则可能取得相反的结果。 另外, 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与领导和同事搞好关系,这对行动者 获取社会资本同样至关重要。人们一旦进入某个单位,基本上就依靠单位生存与发展, 而单位的资源通常被少数重要人物所控制, 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人能 否成功,因此,不可低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能与单位的领导和 同事融洽相处,一拍即合,他将会很快融入单位的社会网络之中,顺利开展工作,逐步 走向成功。相反,如果他与领导和同事的性情出入很大,则会被排斥在早已建立的关系 网络之外,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难免要走一段或长或短的弯路。其最终结果要么是 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要么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如读研或读博)或工作调动来改变不利 的处境,但由此而导致的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也会使他们东山再起面临重重考验。 必须指出的是,出生地点、亲属及其拓展开的社会关系、考学和当兵、参加工作并 没有穷尽社会资本获取途径的解释,行动者的社会资本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社 会化过程、兴趣群体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3.2 社会资本的特征 尽管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社会资本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这些界定基 本上是抽象的,静态意义上的。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本是以一种动态复杂的形式存在 于社会结构或人的行动之中,有许多已知与未知的特征。 首先,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是通 过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生产性和规模效应,对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其次,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不同的 社会资本的获取与特征 11 特征:第一,公共物品特性。这是社会资本去其他资本最基本的差别。社会资本一旦形 成就不仅是单个行动者支配,而表现出大家共同支配的特点。它不像物质资本那样,既 可以是私人物品,也可以是公共物品,也不像人力资本那样具有流动性,更不像金融资 本那样易于转移。第二,网络特性。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它嵌入在社会 网络结构之中,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它并不是完全依附于个人,而是 存储于人与人之间。第三,可再生性。与物质资本不同,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 却会因为不使用而慢慢消退,并且使用的越多,社会资本的价值也就越大。也就是说社 会资本具有可再生性,会由于不断地使用增加其价值。第四,不可转让性。社会资本可 以归个人所有, 也可以归组织所有, 甚至可以归整个社会所有, 但无论所有权在谁手里, 社会资本都是不可转让的。 社会资本与所有者共存, 并且每个人的社会资本都是独特的。 第五,潜在性与无形性。在未被行动者使用时,社会资本仅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于网络关 系中,是无形的、潜在的社会资本。 除了以上这些,社会资本还有一个经常被研究者忽视的特征,那就是其分布的差异 性。因为社会资本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中,但无论什么样的网络结构,都会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必然会导致行动者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表现出差异性。 事实上, 社会资本的这一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它决定了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可以 调动的社会资源数量的多少, 决定了行动者是否采取某项行动以及行动的路径选择等等 重要问题。 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 13 4 关于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 不同的经济主体,由于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或优势或劣势的位置,对社会资本有 不同的获取能力,从而使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存在先在的差异性,这必将进一步导致 他们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对此,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曾做过 专门的论述,他说: “占据中心的人已经确立了自身对资源的控制权,使他们得以 维持自身与那些处于边缘区域的人的分化。已经确立自身地位的人或者说局内人,可以 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封闭,借以维持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其他人实际上是被 看作低下的人或者说局外人。 ” 那些长期居于资源中心的人相对于居于边缘的人来说拥 有较多的优势,甚至拥有一定的支配权。伯特在结构洞一书中指出,结构的影响主 要在于个体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非结构中个体联系的强和弱,如果个体在社会网络 结构中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联系着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较多个体,那么该个 体就能获得较多的信息并拥有调控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 是实际存在的。 4.1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原因分析 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是实际存在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林南曾在其研究 中指出, 资本的不平等 (包括社会资本) 是由两个过程引起的: 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 (前 者是指不同的投资或机会所导致的某一群体的资本在数量上相对不足 (与另一群体相比 较)的结果;后者是指一定质量或数量的资本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产生不同的回报 或结果) 。笔者认为,林先生的论述为我们研究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提供了一个很好 的思路,但仅从这个角度出发还远远不够,因为社会资本差异分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 成的,这其中既有行动者自身方面的原因,也与资本扩张的本性,中国社会的内在结构 有关。 首先,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是由行动者的个体差异造成的。社会资本虽然无形地嵌 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但这并非意味着每个行动者都可以均等地享用这些资源。除了 一部分先赋性社会资源可以被行动者无偿享用外, 更多的社会资源需要行动者自己开拓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 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李康 李猛译) ,新知三联书店,第 222 页。 ronald s. burt. structure hole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美)林南: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8-99 页。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4 并在交往中不断积累, 而行动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方面存在 无法改变的差距。布迪厄在谈到社会资本时曾做过这样的论述: “特定行动者占有的社 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的大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 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利所占有的(经济的、文化的、象征的)资本数量的多少。 ” 他的 观点告诉我们,个体行动者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本数量的多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他的关 系网络规模的大小以及这些网络中所蕴含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来决定的。 如果行动者生活 在偏远的农村,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他的关系网络自然是有限的,可动用的社会资源因 而也会很匮乏;相反,如果行动者生活在交往范围十分广阔的大都市,他的关系网络规 模以及关系网络中所蕴藏的社会资源相对来说就会大得多。 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由于行 动者的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现象,我们来看一下黄光国的研究。在黄 光国看来,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 就像是一种权力游戏,行动者拥有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权力。关系资源拥有 者在考虑是否要“做人情”给对方时,除了会考虑自己可能的收益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之 外,往往还会考虑对方的关系网内有哪些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等问题,如果对方有“后台” ,而且这些“后台”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关 系资源拥有者便可能“不看僧面看佛面” ,即使自己不乐意,也会屈从对方的请求。反 过来说,如果对方出身贫寒,又没有自己可以利用的关系,关系资源拥有者就比较可能 拒绝他的请求。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出身低微,又没有好的社会关系的行动者要想与 那些关系资源拥有者“攀”上关系,实在是一件有背交往游戏规则的事情,需要行动者 付出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是由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的。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 形式,同其他资本一样,具有内在扩张的本性,而资本扩张的结果必然是社会资本差异 分布的加剧直至最终两极分化。 有关这一点, 学者们对经济资本的论述可谓是汗牛充栋, 但鲜有学者关注社会资本的扩张。 笔者认为, 社会资本的扩张主要通过为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身规模与数量的扩大;一种是与经济资本或其他资本形式之间的转换。社会资 本本身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资本来实现的。行 动者可以凭借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直接获取经济资源, 也能够通过与专家或者有知识的 包亚明主编: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2 页。 黄光国: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载杨国枢、李亦园、文崇一等编著: 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 ,台湾桂 冠图书公司出版,第 140 页。 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 15 个人接触来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的这种转换使得行动者只要拥有着一定数量 和规模的社会资本的支配权,或者某一种或几种其他形式资本的支配权,就可以比较容 易地扩大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和规模,从而使其在社会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手握权力的地方官员不仅在政治领域中玩 得游刃有余, 而且在其他领域里也是挥洒自如, 其深层的原因正在于此。 需要指出的是, 社会资本虽然最终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或其他形式的资本, 但这种转换不是轻易的和即 时的,其过程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风险性。另外,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并且具有公共 物品的特性,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人可以成为社会资本的掌控者,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 此,因为“每个团体都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代理形式,这些代理形式使总体的社会资本 得以集中,它是团体(如家族、协会、党派)存在的基础,代理权可以掌握在个别行动 者或行动者小团体的手中,他们被任命为全权大使,代表团体,以团体的名义讲话和行 事,他们在集体拥有的资本的帮助下,行使着与行动者个人贡献不大相称的权力。 这种体制化的代理方式保证了社会资本的集中。 ” “代理和代表(在戏剧和法律两层 意义上)的机制作为集中社会资本的条件之一(在其他理由中,因为它使无数的、各色 各样的、分散的行动者表现得像一个人那样,并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还隐含了 代理人对所集结的资本的盗用或错误占用的种子(当团体很大,其成员很弱时,这种情 形尤为明显) 。 ”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社会里,社会资本由于体制化代理方式的作用 越来越趋向于集中,少数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优势位置的行动者,凭借其合法的代理人身 份,社会资本不断得到积累与扩充,他们掌控的社会资本愈加丰厚;而大多数在社会结 构中处于不利位置的群体,由于缺乏扩充社会资本的条件,只能徘徊在社会资源的边缘 或底层,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本愈来愈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社会资本的差异分 布。 再次,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程度受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 过对比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不同的流动机制得到清楚地认识。 传统社会是基于农业社会 的经济基础产生的,人们分散的聚居在不同的区域,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个人的交 往活动通常局限在群体活动的范围内,很难超出群体边界,这一方面使得群体内的资源 得以维持,不至于大量外流,同时也保证了每个行动者对群体内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在 这种分散聚居的群体结构里,虽然也存在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但却不像现代社会里表 包亚明主编: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5-206 页。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6 现的那么明显。在现代社会里,发达的交通与通讯设施使社会流动机会日益增加,一部 分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不断突破以往的交往边界向外扩展,其结果是那 些能力突出, 善于利用关系资源的行动者不断把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带到人际关系结构 的中心或上层;使得社会的中心或上层社会资本密集。相比之下,那些能力较差,活动 范围有限的行动者则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结构的边缘地带, 这必然使他们成为社会资本拥 有上的贫困者。当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急速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社会那种相对稳定的人际 关系结构及与之相伴的社会资本分布就会发生快速变化,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特征愈来 愈明显,对人们社会行动的影响也就愈加突出。 4.2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的表现形式 社会资本差异分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的个人,企业,区域乃至于整 个国家由于其先赋或自致的条件不同,都会造成社会资本拥有量存在差异。比如,林南 使用中国城市居民的数据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获得机制, 证实了社 会资本分布存在着性别差异, 中国女性在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与制度资本上存在着欠缺, 男性可以接触到更多数量的职业与政治地位、 更高的等级制职位和更多样化的职位。 在 华人社会,熊瑞梅等对台湾小资本阶级社会资源状况的研究发现,由雇主和自营业者构 成的小资本阶级,在创业时比受雇阶级拥有较丰厚的社会网络资本。 学者王思斌教授 和潘信之先生认为,社会资本在不同企业中的存量和分布是不一样的,我国家族民营企 业在改革开放后之所以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就在于他们拥有的关系社会资本量比较 多。 张文宏通过对 2000 年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在不 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布的现象, 在社会结构中占据高位置的专业行政管理人员比工 人阶层拥有更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本,前者的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种类、网络异质性都要 大于后者。此外,学者王积超与巴图研究了社会资本在不同区域差异分配情况。两位学 者根据社会资本在不同区域的存量差异, 将我国现有社会资本分为自然经济适应型社会 资本、转型经济适应型社会资本、市场经济适应型社会资本三种类型,认为自然经济适 应型社会资本是我国中西部大多数农村地区社会资本类型,也包括分布于贫困、边远山 区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少数农村地区; 转型经济适应型社会资本主要为广大中小城镇 林南: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 (张磊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22 页。 熊瑞梅、黄毅志: 社会资源与小资本阶级 , 中国社会学刊 ,1992,第 16 期。 潘信之,王思斌: 社会资本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 社会资本的差异分布 17 的社会资本类型;市场经济适应型社会资本主要为大城市的社会资本类型。在城镇,特 别是大城市不同人群的社会资本多是由三种类型的资本混合而成的,有的以第二种为 主,有的以第三种为主。 4.3 个体社会资本差异的测量 在对社会资本界定时,笔者谈到社会资本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以关系网络为 载体及表现形式,因此可以通过测量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异来测量社会资本的差异。 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关系网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系网络规模。主要是指关系网络中行动者可以接触的人数的多少。布迪厄 曾经就指出,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中一点便是“行动者可以 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木塑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录井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产品加工传统技艺数字化保护报告
- 新津建筑维修方案设计招标
- 精密机床部件可靠性评估分析报告
- 古建琉璃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文物修复师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6《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标准
- 金属材酸洗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2年太原市第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中生励志奋斗与梦想课件
- 《中职地理》配套教学课件
-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表格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
- DB51∕T 2571-2019 林下黄精种植技术规程
- 世园会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 金相检验4-结构钢的金相检验
- 不同截面钢牛腿设计计算(excel)
- 钢结构单层厂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台账模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