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材料学专业论文)新型limgnh复合储氢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储氢性能.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新型轻金属氮氢化物储氢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确 定以l i m g - n h 二元轻金属氮氢化物储氢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 l m 、s e m 、 t p d 、f t i r 以及气态吸放氢性能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分别对l i n h 2 m g h 2 ( 1 :1 ) 体系的储氢性能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m g ( n h 2 ) 2 2 l i n h 2 固相反 应合成的l i 2 m g n 2 h 2 性能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对l i 2 m g n 2 h 2 高能机械球磨后的 动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对l i 2 m g n 2 h 2 材料加入联苯胺后性能 的改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期揭示l i m g - n h 二元轻金属氮氢化物储氢材料体 系中的物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颗粒度、添加剂等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开发出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储氢材料。 对l i n h 2 一m g h 2 ( 1 :1 ) 体系球磨及加热过程中的放氢性能及结构研究表明,1 2 h 球磨l i n h 2 与m g h 2 间发生n h 2 基团的交换,产生m g ( n h 2 ) 2 和l i h ;1 2 3 6 h 球 磨过程中,m g ( n h 2 ) 2 与m g h 2 相互作用,生成m g n h 的同时放出1 摩尔的h 原 子。3 6 h 球磨后l i n h 2 m g h 2 ( 1 :1 ) 样品加热放氢过程为两步反应,首先生成 l i 2 m g n 2 h 2 同时放出2 个h 原子,接着生成m 9 3 n 2 放出1 个h 原子。当混和体 系球磨并加热至3 9 0 0c 放氢完全后,共计3 摩尔h 原子( 6 1 叭) 放出,最终得 到m 9 3 n 2 、l i 2 m g n 2 h 2 及l i h 。热力学分析表明,放氢过程为吸热反应,整体 反应过程的热量变化为4 5 91 ( j m 0 1 h 2 。在1 0 0a t m 、2 1 0 0 c 条件下,样品可以可 逆吸放1 个h 原子,吸氢反应主要由l i 2 m g n 2 h 2 引起,高压下吸氢的最终产物 包括m 9 3 n 2 、l i h 及m g 州h 2 ) 2 。由v a i l th o f r 方程计算得到可逆吸氢过程的焓 变为3 9 1l ( j m 0 1 h 2 。 随后,我们通过3 0 0 。c 烧结1 :2 摩尔比的m g ( n h 2 ) 2 及l i n h 2 合成了 l i 2 m g n 2 h 2 ,并对其吸放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 1 0 0 c 条件下,合成 的l i 2 m g n 2 h 2 能够吸收5 0 州的氢,生成m g ( n h 2 ) 2 及l i h ,在随后放氢过程 中5 0 叭的氢气完全放出并生成正交晶型的l i 2 m g n 2 h 2 。 对手工研磨、3 h 和3 6 h 球磨后l i 2 m g n 2 h 2 样品的性能研究表明,球磨明显 改善了体系的吸氢性能,吸氢起始温度由1 8 0 0 c 降低至8 0 0 c ,同时球磨显著改 善了体系的放氢动力学性能,1 6 0 。c 放氢半反应时间由手磨的2 1 0 分钟减少至 浙江夏辇湎蘑“赢双 1 1 4 n ;l 。r o s i ij e c k e r t 。m ,e d d a o u d i = d :囊;v o d a k ;j ;k i m ;m io :k e e f f e io 。m jy a g h i j h y d r o g e ns t o r a g e i n m i c r o p o r o u sm e t a l 。o r g a n i cf r a m e w o r k s ; s c i e n c e 至耄耄l 毫t 孝曼l l 薹迤滏蓄 112 7 112 9 = ;15 b ,b o g d a n o v i c ;m = s c h w i c k a r d i ,t i d o p e da l k a l im e t a la l u m i n i u mh y d r i d e sa s p o t e n t i a ln o v e lr e v e r s i b l eh y d r o g e ns t o r a g em a t e r i a l s ;j 。a l l o y sc o m p d 。2 5 3 - 2 5 4 ;19 9 7 ) 1 - 9 ; 1 16 b ;b o g d a n o v i c 。r 。a 。b r a n d ;a 。m a r j a n o v i c 。m ,s c h w i c k a r d i j j t o l l e ; m e t a l d o p e ds o d i u ma l u m i n i u mh y d r i d e sa sp o t e n t i a ln e wh y d r o g e ns t o r a g e m a t e r i a l s ;j :a l l o y sc o m p d 。3 0 2l i 囊囊! 1 2 0 0 0 i 翼冀季擘奏。 l1 釜;霎i 蓁d y m o v a , n 一篓e l i s e e v a , s i 。b a k u m ! 霎篓,d e r g a c h e v , d o k 。a k a d , n a u k u s s r2 1 51 1 9 7 4 ) 1 3 6 9 ; 118 j :l u iz j 蓁。f a n g 。d e 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o fac o m b i n e dl i a l h 4 l i n h 2s y s t e m ; j p h y s ;c h e m = b i ;雷壹l 蓁墓墓誉i 鎏曩巷霎譬;2 0 8 3 4 i 19 i 錾;k o j i m a ;m :m a t s u m o t o i 量ik a w a i :t ,h a g a ;n = o h b a ik ,m i w a = s t o w a t a ;基 n a k a m o iso r i m o ih y d r o g e na b s o r p t i o na n dd e s o r p t i o nb yt h el i a 1 一n h 浙江大学硕1 学位论文 t h e nl i 2 m g n 2 h 2w a sp r e p a r e db ys i n t e r i n gt h em g ( n h 2 ) 2 + 2 l i n h 2m i x t u r e r e s u t ss h o w e dt h a t5 0w t o fh y d r o g e nw a sa b s o r b e db yt h ep r i s t i n e s a m p l ea t 210 。ca n dw a sc o m p l e t e l yd e s o r b e di ns u b s e q u e n th y d r o g e nd e s o r p t i o nt e s t f i n a l l y , a l lo r t h o r h o m b i cl i 2 m g n 2 h 2w a sf o r m e da f t e ro n e c y c l e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h y d r o g e ns t o r a g ep e r f o r m a n c e so fl i 2 m g n 2 h 2a f t e rh a n dm i l l i n g a n db a l lm i l l i n gf o r3 ha n d3 6 hw e r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f t e rb a l lm i l l i n g ,t h eh y d r o g e n a b s o r p t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 sw e r ed r a m a t i c a l l yi m p r o v e da st h es t a r t i n gt e m p e r a t u r ef o r h y d r o g e na b s o r p t i o nd e c r e a s e df r o m18 0 。ct o8 0 。c h o w e v e r ,t h e s t a r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f o rh y d r o g e nd e s o r p t i o na l m o s tw a sn o ta f f e c t e da f t e rf u l l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a t210 。c w i t hi n c r e a s i n gb a l lm i l lt i m e ,t h eh y d r o g e nd e s o r p t i o nk i n e t i cp r o p e r t i e so f l i 2 m g n 2 h 2w e r ed i s t i n c t l yi m p r o v e d t h eh a l fr e d u c e dt i m e ( t l 2 ) d e c r e a s e df r o m210 m i nf o rh a n dm i l l i n gs a m p l et o5 0r a i nf o r3 6ho fb a l l m i l l i n gs a m p l e ,a n dt h e a c t i v a t i o ne n e r g y ( e a ) w a sr e d u c e df r o m116 5k j m o lf o rh a n dm i l l i n gs a m p l et o5 8 7 k j m o lf o r3 6ho fb a l l m i l l i n gs a m p l e s a m p l em i l l e df o r3 6hs h o w e ds m a l l e r p a r t i c l e s i z eb ys e mo b s e r v a t i o n ,w h i c hi s 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 i t sb e t t e rk i n e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er a r e d e t e r m i n i n gs t e pf o rh y d r o g e nd e s o r p t i o nw a si d e n t i f i e dt ob e d i f f u s i o no ft h ei o n so ft h er e a c t a n t sb ys h a r pm e t h o d ,a n dt h ei s o t h e r m a lh y d r o g e n d e s o r p t i o nk i n e t i cc u r v e sw e r ew e l lf i t t e db yt h ej a n d e re q u a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r e s u l t s ,5w t o fb e z i d i n ew a si n t r o d u c e di n t ot h el i 2 m g n 2 h 2 s y s t e mt of u r t h e ri m p r o v et h eh y d r o g e ns t o r a g ep r o p e r t i e s t h ea d d i t i o no fb e n z i d i n e h a dl i t t l ee f f e c to nt h es t a r t i n ga b s o r p t i o n d e s o r p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4 2w t o f h y d r o g e nw a sr e v e r s i b l ys t o r e di n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b e z i d i n e d i s p e r s e s i nt h e s y s t e md u r i n g b a l l m i l l i n ga n dr e t a r d s t h e p a r t i c l e f r o m c o n g l o m e r a t i n ga n dg r o w i n g ,c o n s e q u e n t l yi n d u c i n gt h es m a l l e rp a r t i c l es i z e ( l i n h2 + h2( 2 - 6 ) 第一步为吸热反应,第二步为放热反应,于是认为l i n h 2 的分解将成为速率控制 步骤。这一机理简称为氨助机理。为了验证这一反应历程,i s o b e 等m 人用同位 素标记l i h 和l i 2 n h 后进行放氢试验。他们用l i d 代替反应中的l i h ,并设定 了不同的反应机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模型1 :n h 3 中的h 与l i d 中的d 等价,相同概率结合为氢气 n h 3 + l i d - 2 l i n h 2 + 圭l i n h d + 三h :+ 圭h d ( 2 - 7 ) l i 2 n h + l i d _ j 4l i 2 n 卅亏1l i 2 n d + 丢h 2 + 2 1 2 5h d + 云4 。2 ( 2 - 8 ) 模型2 :l i 中的d 原子保持与l i 的结合,而不参与氢气的形成 n h 3 + l i d _ l i n h d + h 2( 2 - 9 ) l i 2 n h -3li:1li:nd+耋:弓d+ad:(2-lo)+lid n h + 专l in d + 丢h 2 2 + 三 2 7y 模型3 :l i 中的d 原子必定与一个h 原子结合为h d 分子 n h 3 + l i d l i n h 2 + h d ( 2 一n ) l i 2 n h + l i d l i 2 n h + h d ( 2 12 ) 模型4 :c h e n 等提出的无n h 3 参与,正负电荷相吸推动反应进行 l i 2 n h + l i d - - 4 2 l :;:n d + i jh 2 + 2 j ( 2 - + l i d - - 争詈l i n h + 专l in d + h + f f h d 1 3 ) l i 2 n h22 ) 03 o 实验测定结果与模型l 最为接近,因此l 乍者认为放氢反应为氨助过程,且氨气中 的h 原子与l i n h 2 的h 原子无任何差异,具有柏同的概率结合为氢气。但是这 一模型很难用于吸氢过程,目前吸氢过程的研究相关报道不多,需要近一步的探 索。 最近,d a v i d 等入采用同步辐射研究了l i n h 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泌1 ,发现 了一种反萤石类l i - n 麓物质,并发现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偏化学计量比结构,这 些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空位,在此基础上d a v i d 认为l i - n h 体系中反应的进行是 由l i + 及h 十的迁移驱动的,推测其中可能发生反应如下: l i n h 2 + l i n h 2 l i l i n h 2 】+ + n n h 2 】一 g - 1 4 ) l i l i n h , + 一l i ,n h + h +( 2 1 5 ) lj 、 【t 3 n h 2 】一+ 珏+ 岭n h 3 ( 2 1 6 ) 由此机理生裁的氨气可能以l i ( n h 3 ) 4 的形式存在于块体中,也可麓在表面与l i h 反应结合放出氧气。 浙江大学硕- 上学位论文 3 l i n h 2 储氢材料改性研究 为了改善l i n h 2 l i h 材料体系的性能,研究人员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i c h i k a w a 【3 9 1 使用f e 、c o 、n i 金属和t i c l 3 作为催化剂,l m 0 1 的混合催化剂与 1 :2 的l i n h 2 ,l i h 共同在1 m p a 氢压下球磨2 h ,通过热重分析得知在1 5 0 2 5 0 0 c 间有5 5w t 的氢气放出且反应速度较快。i s o b e 等人【4 0 】通过在l i 4 扛h 系统中 分别添加微米级和纳米级的t i 0 2 作为催化剂,发现纳米级催化剂对改善l i - n h 系统性能的效果更为明显。y a o 等人发现添加v 2 0 5 、v 、m n 0 2 或m n 可以有 效改善l i n h 2 放氢的动力学,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纳米级催化剂有较好的催化效 果。 h u 等人1 4 2 1 研究了热处理对l i 3 n 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发现未经热处理的材 料在2 3 0 0 c 第一次氢化时3 m i n 后吸收5 5 质量比的氢气,在以后3 2 0 0m i n 里 还可以吸收2 5 质量比氢气;经真空4 0 0 5 0 0 。c 热处理几个小时后,材料第一 次吸氢,初始3m i n 只吸收3 ,但是随后的3 0 0m i n 里可以吸收6 5 质量比的 氢气。且经热处理的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作者认为这些特性都是由于热 处理中晶粒长大所引起的。同时h u 等人4 3 1 想到将l i 3 n 先空气中预氧化一段时 间,部分生成l i 2 0 及l i o h ,然后真空加热,使l i o h 分解为l i 2 0 ,并均匀分散 到晶体中。这些分散的l i 2 0 不仅适当减缓反应速度,防止吸氢过程中材料的烧 结,起到稳定材料性能的作用,同时l i 2 0 还可起一定催化作用,促进除 l i 、n + 2 h ,一l i n h ,+ 2 l i h 之外的其他吸氢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吸放氢量。 通过微结构改善新体系的动力学性能是材料研究中常用的方法。n a k a m o r i 和y a m a g i s h i 等【4 4 1 在m o 的基板制备了l i 3 n 的薄膜,发现这种材料的起始放氢 温度比块材降低了将近5 0 0 c 。颗粒度和吸氢温度、吸氢效率的关系在k o j i m a 等 的报道中有所提及,适当的球磨可以减小颗粒尺寸,对提高吸氢量及降低吸 氢温度都是有利的。 2 1 2m g n h 和c a n h 储氢体系 n a k a m o r i 等人【4 6 1 尝试了固相合成m g ( n h 2 ) 2 ,并与m g h 2 按比例混合,这一 混合体系在加热放氢过程中同时放出了大量氨气。h u 等人的研究指出 1 4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m g 州h 2 ) 2 m g h 2 体系随着混合球磨时间从5 h 增加到2 4 h ,没有氨气被检测到, 氢气逐渐被放出,总的放氢量可达7 4 州。与l i n h 2 相类似,m g ( n h 2 ) 2 m g h 2 之间也可以按照b 3 ,b ,4 的方式进行反应【4 7 4 8 】: m g ( n h 2 ) 2 + m g h 2 2 m g n h + 2 h 2 ( 2 - 1 7 ) m g ( n h 2 ) 2 + 2 m g h 2 寸m 9 3 n 2 + 4 h 2 ( 2 - 1 8 ) 热力学计算可知纯的m g ( n h 2 ) 2 m g h 2 发生反应的焓变为3 8k j m o l h 2 【4 8 1 ,这表明 b 4 的逆反应将很难发生,m 9 3 n 2 需要苛刻的氢压和温度条件才有可能转化为 m g 州h 2 ) 2 和m g h2 。 c 州h 2 ) 2 c a h 2 体系的反应如下【4 9 1 ( 同表中b 5 b 7 ) ,1 :3 的c a ( n h 2 ) 2 c a h 2 反 应放氢分为两步,初始放氢温度较低,6 0 0 c 即可开始反应,但主要反应温度仍 在3 0 0 4 0 0 0 c 之间,同时b 7 反应为放热反应,也存在着可逆吸放困难的问题。 2 c a n h + c a h 2hc a 3 n 2 + 2 h 2 ( 2 - 1 9 ) c a n h + c a h 2 专c a 2 n h + h 2 ( 2 - 2 0 ) c a 州h 2 ) 2 + c a h 2h2 c a n h + h 2 ( 2 21 ) 2 2 三元轻金属氮氢化物材料体系 人们在对二元轻金属氮氢化物进行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后逐渐意识到,二元体 系的问题在于其反应过程中热力学的本质,单纯的结构或催化剂改性很难获得令 人满意的效果。人们进而提出通过m g 、c a 、b 、a l 等元素的引入使成分多元化, 改变体系的反应历程及相关热力学参数,从而根本上改善金属氮氢化物的储氢性 能。在最近的几年中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开发出了一批三元金属氮氢 化物材料系统,如l i m g n h ,l i c a - n h ,m g c a n h , l i b n h ,l i a l - n h 等。 2 2 1l i m g n h 储氢材料体系 尽管l i i n h 体系具有高达l o 5v v t 的储氢量,但由于其热力学反应焓变较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导致其放氢工作温度较高,难以满足实用化的要求。运用第一原理计算发现, 在l i - n h 体系中,氨基基团被锂离子稳定,因此可以采用电负性更大的元素 m g 取代部分l i ,破坏氨基键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反应温度。实验证明m g 元素 替代可_ 以明显降低体系豹放氢工作温度。l i n h 2 一m g h 2 ( 2 :i ) 或m g ( n h 2 ) 2 一l i h ( i :2 ) 体系放氢初始温度降低到了1 5 0 0 c 。进一步热力学计算表明,该体系在1 a t m 平 德分压时的工作温度仅为9 0 0 c ,已经非常接近美国能源部的要求。因此这种材 料被美国s a n d i a 图家实验室以及通用汽车公司( g m ) 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用化的车 载氢源材料,现已被美国、网本、新加坡、我国政府以及世界各大汽车公司作为 重点研究对象。 1 材料性麓研究 x i o n g 等人矧研究y m g n n f 分替代班元素后对储氢性能的影响,他们将l i n 遵 和m g h 2 按2 :l 的比例混合球磨,褥到耨的l i m g - n - h 体系。t p a 、t p d 曲线上新 体系较l i n h 2 吸放氢起始温度均有大幅度降低。p c t 坝u 试表明,毅体系在1 8 0 。( 3 的放氢平台压可达1 0b a r ,x r d 研究发现l i m g n ,h 体系放氢后生成了新的立方 相的l i 2 m g ( n h ) 2 。其化学反应过程可以表达为: m g ( n h 2 ) 2 + 2 l i h l i 2 m g ( n h ) 2 + 2 h 2 ( 2 - 2 2 ) 与此同时,l u o 等报道了按2 :1 1 的比例的l i n h 2 、m g h 2 体系的吸放氢性 能,得到了相近的结果。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过几次吸,放氢循环后,再 吸氢得到物质为m g ( n h ) 2 + 2 l i h ,与初始反应物孝籍比,相当予发生阴阳离子交换 反应,这说明m g ( n h ) 2 + 2 l i h 比2 l i n h 2 制g 冀2 要稳定。c h e n 等1 5 l 】研究了以 2 l i n h 2 + m g h 2 作为起始反应物的结构和储氢性能。结果同l u o 等人的研究结果 一致,即在第一次放氢吸后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他们还用实验证明了在2 0 0 。( 3 首次放氢与第二、三四次放氢速度不同。 j a n o t 等 5 2 1 研究了球磨混合的摩尔比为l :2 的m g ( n h ) 2 l i h 和摩尔比为1 :2 的m g h 2 l i n h 2 两体系的吸放氢性能。结果表明,在抽真空状态下加热放氢,氨 气麓柝懑使l :2 的m g ( n h ) 2 2 l i h 体系储氢羹出现快速衰减。进一步研究发现, 球磨混合的l :2 的m g ( n h ) 2 2 l i h 体系放氢动力学较快,2 2 0 。c 放氢时,大约有 5 5w t 的氢可以在2 5m i n 放出。在2 0 0 0 c 有很好的吸放氢可逆性,可逆吸放氢 量大约为4 5w t 。摩尔比为l :2 的m g h 2 l i n h 2 体系次循环再吸氢时,转变 浙江人学硕上i 学像论文 为m g ( n h ) 2 2 l i h 2 。放氢后得到的l i 2 m g ( n h ) 2 在2 0 0 。c 的吸氢p c t 曲线平台压 力明显高于l i 3 n ,且在2 0 0 0 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x i o n g 等人直接对m g ( n h ) 2 + 2 l i h 样品的吸放氢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 深入研究瑟”。p c 誓结果发现( 图2 。6 ) ,其分解反应有2 个平台区,高压区释放2 3 的氢,低压区释放l 3 。该体系9 0 开始吸氢,到2 o c 时可以吸收将近5 0 锹。 的氢。放氢是在真空下开始行的,2 0 0 0 c 时可以放出4 5 诹的氢气。由p c t 睦 线可知,氢气主要在1 1 0 2 0 0 0 c 范围内实现可逆吸放。此外,他们还对反应的焓 变和活化能进行了计算。利用p c t 曲线高压部分算出脱氢反焓为3 8 9k j m o l h 2 。 通过th o f f 公式计算表明,样品平衡压为1 ob a u r 时,反应温度为9 0 。c ,这 在燃料电池要求的工作温度区间肉。但实验结果显示,反应在9 0 下根本没有 放氢的迹象,这可能是由于动力学上的势垒较大。根据k i s s i 耀e r 公式 e 。 = 一l 震 ( 2 _ 2 3 ) 计算得到的反应活化能为1 0 2k j m o l ,这一数据比大部分氢化物的都高,说明其 具有较差的动力学性能,从而导致反应温度较高。因此,通过筛选合适的催化剂 可以有效提高动力学性能,降低反应温度。 图2 6m g ( n h 2 ) 2 - 2 l i h 体系2 2 0 。c 时的放氢p c t 曲线 2 l i - m g - n h 储氢材料体系改性研究 x i o n g 等人磷究了m g h 2 ) 2 和l 潲2 体系以i :1 、i :2 、i :3 三种不同比例混合 后的吸敖氢性能矧。从t p d 蓝线上可以发现随着“h 含量的增加,产生氨气的 量大为减少,放氢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反应温度也随之增加。磊两个比例的样品 多一砭ri碰羔土乙 h 一仃 d 一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1 2 0 0 c 可以放氢,高峰温度在1 6 0 1 7 0 0 c 之间,但样品三在2 2 0 0 c 时放氢量下 降。样品二在2 3 0 0 c 下放氢量为5 州,样品三在3 3 0 0 c 下释氢量为5 1 叭, 而样品一因产生氨气的量过多,抑制了氢气的排出,所以没有对样品一进行释氢 量的具体测定。放氢后对样品二、三进行的吸氢量测试发现,样品二吸氢温度要 比样品三低4 0 0 c ,而且在2 2 0 0 c 下样品二在1 h 内可以吸收5 4 叭的氢气,在 同样条件下,样品三却需4 个小时才能完成。样品三吸氢动力学特征的恶化可能 来自其放氢时较高温度导致的样品烧结,较高的l i 含量也有可能是导致较差动 力学行为的原因之一。 i c h i k a 、v a 等【5 5 ,5 6 】将m g ( n h 2 ) 2 与l i h 按不同比例混合( 分别为l :2 ,3 :8 ,1 :4 ) , 系统研究其吸放氢性能。结果表明随着l i h 比例的增加,体系贮氢量也从5 0 叭 增加到9 1 叭,同时完全吸氢的温度也从1 5 0 0 c 增加到5 0 0 0 c ,并且证明当以 8 :3 混和时动力学最佳。l e n g 等研究了3 m g ( n h 2 ) 2 + 8 l i h 这一体系【5 7 】。结果发现, 样品在1 4 0 0 c 时就开始发生反应放氢,放氢峰值温度为1 9 0 0 c ,在整个放氢过程 中没有氨气产生,放氢量高达7 ,从储氢量和放氢温度看,这个体系都要比 l i n h 2 + l i h 好。作者认为这是因为m g ( n h 2 ) 2 比l i n h 2 稳定性差,更容易分解成 亚氨基物、氮化物所致。 针对不同比例的反应物放氢量不同,产物也不尽相同的情况,l e n g 等【5 8 。6 1 】 利用氨气为中间反应物的理论对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进行推导 不同比例范围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并且与报道的几个反应正好吻合。 ) 【l i h + 3 m g ( n h 2 ) 2 一x l i h + 3 m g n h + 3 n h 3 一( x - 3 ) l i h + 3 l i n h 2 + 3 m g n h + 3 h 2 ( f o rx 3 ) 寸( x 一6 ) l i h + 3 l i 2 n h + 3 m g n h + 6 h 2 ( f o rx 6 ) ( 2 - 2 4 ) ( x 一8 ) l i h + 4 l i 2 卜眦+ m 9 3n 2 + 8 h 2 ( f o rx 8 ) j ( x - 1 2 ) l i h 十4 l i 3 n + m 9 3 n 2 + 1 2 h 2 ( f o rx 1 2 ) 不同比例的反应物其反应的温度条件不同,脱氢的程度也不相同。随着l i h 的增加会抑制氨气的产生,增加放氢量,但是反应温度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选择 合适的反应物比例是优化该体系储氢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g ( n h ) 2 + 2 “h 体系样品活化能高达1 0 2k j m o l 【5 3 】,因此降低反应活化能是 l i m g - n h 体系研究的重点。n a k a m o r i 等人蚓对3 m g ( n h 2 ) 2 + 1 2 l i h 的研究中尝 试添加了lm 0 1 t i 作为催化剂,使得样品反应起始温度由5 0 0k 降低至4 0 0k , 放氢峰值温度也由6 8 0 k 降至5 4 0 k 。s u d i k 等人在m g ( n h ) 2 + 2 l i h 体系中分别 加入了5 、1 0 、1 5 质量比的l i 2 m g n 2 h 2 种子,也起到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并 抑制了体系的氨气分解,其中添加1 0 的l i 2 m g n 2 h 2 晶种使得峰值温度下降了 4 0 0 c ,放氢速度也有了极大提高。k i s s i n g e r 公式计算表明,反应的活化能从8 8 降低到7 6 2k j m o l 。 3 结构及反应机理研究 为了对l i m g - n h 体系有原子层次的了解,人们结合x i m 、中子衍射等手 段对l i m g n h 体系中的物质结构进行了准确的测定【6 4 1 ,并对其相应的热力学 参数进行了表,征【6 5 】,结果见表2 2 ,图2 7 三一 4 、i 。、知i l 减未 ? 矗| 0 i 一? 擎楚蛰二。,一,! ;鼍, 1 9 l 4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彩bd + i p 汹。 s 越。 a 缸霈o ,“ ( b ) 图2 7 ( a ) m g ( n h 2 ) 2 晶体结构示意图( b ) l i n h 2 晶体结构示意图 表2 2 l i m g n h 体系中相关化合物结构及热力学参数 2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此工作的基础上a k b a r z a d e h l 6 5 1 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l i m g - n 。h 体系中 几个常见反应的自由能,并对l i n h 2 + m g h 2 体系放氢过程中的反应历程反应温 度进行了预测,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结果如下: l i n h 2 + m g h 2 _ 1 2 m g ( n h 2 ) 2 + l i h + 妻m g h 2 - - 1 zm g n h + 1 4m g 2 ) 2 + l i h + l 4m g h 2 + 吉h 2 j 丢l i 2 m g n 2 h 2 + i m g n h + 圭l i h + 1 4 m g h 2 + h 2 ( 2 - 2 5 ) j 百1m g ,n :+ 百1l t :m g n 2 h 2 + 圭l i h + 吾h : j l i m g n h + 2 h 2 虽然人们对于l i - m g n h 体系发生的反应可以从热力学角度给予一个可行性的 判断,但是金属氨基物和氢化物之间具体的反应机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 识,存在两种看法: 1 ) 一种是以i c h i k a w a 等人为代表的分解合成机理【5 7 1 ,认为两种固体粉末在 温和条件下直接反应是不容易进行的,因为它的反应速度要么通过参与反应的固 相成分扩散来控制的,要么是通过形成业氨基物核来控制,而这个反应在较低的 温度就可以进行,这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因而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用 同位素实验进行了验证。首先金属氨基物受热分解生成金属亚氨基物和氨气,然 后氨气与氢化物反应得到金属氨基物和氢气,氨基物再分解生成亚氨基物和氨 气,如此循环直到氨基物全部变为亚氨基物为止,其过程与l i - n h 体系类似。 2 ) 另外是以c h e n 等人为代表【6 6 ,6 7 1 ,认为固态反应一般至少由界面反应和 质量传递两部分组成,初始时反应在氨基物和氢化物之问的界面发生的,随着反 应的进行,产物层越来越厚,反应的离子通过产物层进行质量传递,如图2 8 所 示。 一_ 翻 a i 出 “y i n k a a u d cl m d c i t ,, o r il i e 图2 8 氧基化物与氧化物反应示意图 浙# i :人学硕士学位论文0。广卜矿 瀹图2 5 l i 4 b n 3 h 1 0 在0 0l 面上部分原子排列示意图 改变libnh三元材料体系中(linh2)。(libh4)1。的x值,在xrd中还可 以发现其他三种不同的亚稳相,meisner以此建立了简单的相图【72,并测试了不 同相含量样品的放氢性能,发现他们大都在2 5 0 0 c 左右开始放 财非奠趔甥蓁尊;3 薹謦! l ;篓i ;囊;蚕i j ,型番薹濮翼蓥i i 囊匏薹i 。薹喜;矍;霪! ;冀j 国! l ; 荠垂害i | 勘霉垒霞猢霎;囊;季蓁i ! j 薹ii t 鲤荔塑氰裂蠢萋丽i0 蝴诵淄臻途鞲囊丽面0 蓁蠹商薹墅霎茎圳i 瞳霉旦一萏掣薹杏噬;骺鬟蓁萋5 囊,薹篓9 藿赫赫i 稍薹l 、l i h 、以及 l i n h 2 ,反应式如下: 2 l i n h 2 + “砧h 4 一l i 3 a 1 n 2 + 4 h 2 ( 2 - 3 0 ) l i n h 2 + 2 l i h + a i n l i 3 a i n 2 + 2 h 2 ( 2 - 31 ) k o j i m a 等人通过球磨混合1 :2 的l i 3 a i h dl i n h 2 制备了l i a 1 - n h 三元系统 f 7 7 】,t p d 显示样品在1 0 0 。c 5 0 0 。c 之间放出了6 9 质量比的氢气,用纳米n i 为 催化剂在2 0 0 0 c 3 0 0 。c 之间1 0 - 0 0 0 4m p a 氢分压下可以实现3 - 4 w t 的吸氢。1 :2 的l i 3 a i h dl i n h 2 放氢后生成l i 3 a i n 2 、a 1 、l i 2 n h 以及l i h ,一个循环后,吸 氢则有a 1 n 的生成。反应式如下: 4 l i n h 2 + l i 3 m h 6 一l i 3 a 1 n 2 + a i + 2 l i 2 n h + 3l i h + 15 2 h 2 ( 2 3 2 ) l i 3 a i n 2 + a l + 2 l i 2 n h + 3 l i h + 4 h 2 专3 l i n h 2 + 7 l i h + a 1 + a n 呵 ( 2 - 3 3 ) l u 等制备了1 :2 的l i n h 2 几i a l h 4 的混合体系7 8 1 ,并加入了t i c i 1 3 a i c l 3 作 为催化剂,并在氩气氛下进行了简单的热重测试,结果在8 5 。c 3 2 0 0 c 之间产生 了8 1 质量比的失重。j a n o t 等1 7 9 】贝0 将l i a l h 4 浸泡于氨气中制备出了l i a i ( n h 2 ) 4 , 浙江大学珂i 上学位论文 大幅降低,这可能是由于l i 4 b h 4 ( n h 2 ) 3 的融化及l i 2 m g ( n h ) 2 的自催化作用引起。 2 4 问题的提出 综上所述,l i 。m g - n h 体系的可逆储氢容量高达5 。5w t ,并具有趣好的循 环稳定性能。从热力学角度看,m g ( n h 2 ) j l i h 体系有着更为适中的反应焓变, p c t 曲线测试表明l i m g n h 三元材料体系有一个倾斜的放氢平台,总的反应 焓变约为3 8 9k j m o l h 2 ,范德霍夫方程计算表明,体系达到1 a t m 氢气压时所需 要的工作温度为9 0 0 c ,已经接近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因此是一 种目前最有希望实用化的新型储氢材料,但该体系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暴露出如 下几个闷题: ( 1 ) l i m g - n h 体系的吸放氢温度仍然较高( 放氢工作温度在1 9 0 0 c 左右) ,体系 的吸放氢速度仍然较慢,这使褥l i m g - n h 体系目前难以满足车载质子交 换膜燃料电池( p e m f c ) 对氢源材料的要求。 ( 2 ) l i m g n ,h 体系在放氢过程中可能会伴随有部分氨气的放出以及颗粒的烧 结长大,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的衰退及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下降,需要进一 步优化材料初始组分及其制备工艺,在保证一定可逆吸放氢容量的同时提高 体系的储氢动力学性能。 ( 3 ) l i m g - n h 体系的吸敖氢反应机理尚未十分明确,无论氨气中闻体机理还是 正负氢机理都只是初步的设想,两具体的界面反应及传质传热过程都需要加 以深入研究,以便为进一步改善体系的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提供理论 依据。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为了揭示l i m g 。n h 体系的吸放氢机理,掌握其放 氢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为进一步提高其吸放氢反应动力学,降低吸放氢反应温 度,改善体系的综合储氢性能,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1 ) 以瘴尔比l :l 的l i n h e m g ( n h 2 ) 2 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反应过程中的 物质结构变化,掌握l i m g n h 储氢材料体系吸放氢反应的具体过程, 揭示其可逆吸放氢反应机理,获得l i m g n h 储氢材料体系吸放氢热力 学的相关参数,为进步优化新型高容量l i m g n h 储氢材料的综合性 2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提供指导。 ( 2 ) 采用2 l i n h 2 + m g ( n h 2 ) 2 固相烧结制备l i a m g n 2 h 2 材料,深入考察材料 颗粒度大小对其吸放氢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和机制,揭示l i m g - n h 体系放氢的速率控制步骤,为进一步降低英放氢反应温度,提高其放氢 反应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 3 )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j n a , 少量联苯胺抑制l i 2 m g n x h 2 材料在吸放 氢过程中的颗粒烧结及长大。系统研究了其吸放氢反应性能,尤其是动 力学性能,阐明了加入联苯胺的l i 2 m g n 2 h 2 材料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改善 的机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实验方法及设备3 1 样品的制备 本实验所用化学试剂来源见表3。l,试验中所用氢气纯度大于9999999。 由于样品在空气中不稳定,易与空气中水和氧气反应,因此所有的操作均在充满 氩气(ar)的德国制真空手套箱(mbraun)中进行,手套箱中氧和水含量均小于o 1 p p m 。 m g 科h 2 ) 2 无法直接购买,我们通过m g 在氨气氛下高能球磨7 2 h 制备,为 了进一步提高m g 州h 2 ) 2 的纯度,球瘗后样品还需要在7 b a f 氨气压以及3 0 0 0 c 下 保温一段时间,使反应进行完全,褥到结晶性良好的m g ( n 鍪霎; 翥裂薹蓁然需翼拍酗黧鲥剥剿| 蓁萋;i 霉霪薹嚣塑霪慝型静毓毽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防水材料行业产品性能提升技术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供用电合同担保与电网调度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制作合伙人版权合同
- 2025房地产项目工程监理委托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仓储服务外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平台采购及数据分析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主题餐厅租赁经营合同
- 心理健康课件-认识自己
- 2025版离婚协议书存款分割与婚姻终止后子女监护权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顶名购置全程辅导服务协议
- 消防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全套)
- 河北省保定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陕西润中 60万吨-年甲醇生产装置技术改造项目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
- 安全用电(37页)ppt课件
- 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政策考核试题附答案
- 有限空间外包作业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 鼎力软件操作鼎立pilot navig操作手册
- 国际篮球联合会(FIBA)标准篮球记录表.xls
- 阅读测试的六个认知层次(祝新华)
- 星级精益班组方案
- 财务报表附注模板(共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