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法上二的添附制度 内容提要 添附制度是各国物权法中所规定的所有权取得的重要方法,也是确认产权归属的 重要规则。它对于民事主体之间产权归属的界定,保证交易的安全,促进交易的快捷, 减少交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几大民法典如德国民法典、法 国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及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的民法典中对添 附制度都有所涉及。土地添附是添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土地添附制度则又是土 地添附制度的代表性内容,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中就包含有自然土地添附制度的 内容,其有效保护了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兼顾了个人的合法权益,为我国将来关于此方 面的立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添附制度与物权请求权、违约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和 侵权责任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添附制度不能为它们所取代。 在我国,现阶段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 问题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有关于添附制度的零散规定,在物权法制订过程中,添附制度也曾被写进过物权法 草案,但在最后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又将此制度删除了,这不可 不谓物权法中的一大缺憾。作为整个物权制度架构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对 添附制度加以完善,使它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今后立法工作中 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添附人工添附自然土地添附恶意添附 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 a b s t r a c t a p p o s i t i o ni so n eo ft h ei m p o n a n tm e t h o d so fo w n e r s h i pa c q u i s i t i o ni nm a n yc o u n t r i e s r e a l i t yl a w a n di ti sa l s oai m p o n a n tr u l ew h i c hc o n f i m st h ep r o p e r t yo w n e r s h i p i tp l a y sa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c o n f i r m i n gt h ep r o p e r t yo w n e r s h i pb e t w e e nc i v i ls u b j e c t s ,g v a r a n l i n g t h es e c l :l r i t yo ft h et r a n s a c t i o n ,p r o m o t i n gt r a n s a c t i o n sq u i c k n e s s , r e d u c i n gt h ec o s to f t r a n s a c t i o n t h em o s tf a m o u sc i v i lc o d e sl i k e ”t h eg e 册a i lc o d ec i v i l f i ,”t h ef r e n c hc o d e c i v i l i l ,t h ei t a l i a nc o d ec i v n ”a n d ”t h es w i s sc o d ec i v i l t - a n dt h ed v i ic o d eo ft a i w a i la n d m a c a oi no u rc o u n t r yh a v ei n v o l v e dt h ea p p o s i t i o ni 1 1 s t i t u t i o n t h el a n da p p o s i t i o ni sa i m p o r t a n p a no fa p p o s i t i o ni 1 1 s t i t u t i o n ,t h en a t u r a ll a n da p p o s i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i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a no fl a n d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 ,i te x i s t si nc i v i lc o d e so ff r a n c ea n di t a l y t h en a t u r a l l a n d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h a sp r o t e c t e dm ei i l t e r e s to f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a tt h e s a m et i m ei ta l s 0h a sg i v e nd u a la t t e n t i o nt 0i n d i v i d u a ll e g i t i m a t er i g h t sa n di n t e r e s t s t h e n a t u r a ll a n d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i nc i v i lc o d e so ff r a n c ea n di t a l yh a ss e tag o o de x a m p l e f o ro u rc o u n t r y 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t h ep r o p e r t yr e q u e s tr i g h t s ,t h ev i o l a t i o nr e q u e s t r i g h t s ,i l l e g a lp r o f i t sr i 曲t sa n dt h ei n f r i n g e m e n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h a sm a n ys i m i l 2 l r i t i e s ,b u ta l s o h a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e s s e n t i a l l y ,t h e r e f o r et b e yc a n tr e p l a c e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 a tp r e s e n tt h e 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o n l ye x i s t s i nt h e ”c a l l r i e so u tc e n a i nq u e s t i o no p i n i o n ”o ft h e s u p r e m ep e o p i e sc 0 u na i l dt h e ”e x p i a n a t i o no fg u a r 锄t yl a w o fm es u p r e m ep e o p l e + sc o u r t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f 6 肌u l a t i n gt h ep r o p e n yl a w ,a p p o s i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o n c eh a di n t e 甲o l a t e di n ”p r o p e i r t yi a wd r a f t ”,b u ta tl a s tt h el e g i s l a t o rh a s d e l e t e dt h i si n s t i t u t i o ni nt h ef b 舯a ll a w , t h i sw a sr e a l l yab i gd i s a p p o i n t m e n t a 5t h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a no fp r o p e n yr i g h ti n s t i t u t i o n , h o wt oc o n s u m m a t et h ea p p o s i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 a n dm a k ei tf i t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t h e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ar i g o r o u sq u e s t i o nw h i c hm u s tb e s o l v e di nl e g i s l a t i o nf o ro u rc o u n t r yi nt h ef u t u r e t h ek e yw o r d : a p p o s i t i o na r t i f i c i a 【a p p o s i t i o n t h en a t u r a ll a n da p p o s i t i o nm a l i c i o u s a p p o s i t i o n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上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荡磊 日期:矽口苫年石月g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海南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海 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导师签名: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 文提交“c a i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规定享受相关 权益。园童途塞握銮厘澄唇i 旦圭生i 旦二生i 旦二釜叁鱼。 导师签名: 日期:瑚年舌月f 万日 象伊 坚哽f钰棒戳以酗钞 作 : 文期 磊苟名弘麟以酗沙 作 : 文期沦日 论民泣上的添附制度 引言 添附是各国物权法中确认产权的项重瑟规则,也是世界各国民法所公认的一种财 产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法国、德匡等民法理论较成熟霉家的民法典孛对添附制度都有较 详细的规定。迄今为止,我国仅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贯彻执行 ,载前沿,2 0 0 4 年第3 期 b 参见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 6 条( 以下篱称民法通剿意见第8 6 条) 规定:搿非产权入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 属物,财产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财产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没有约定又协裔不成,麓够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 有人: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该解释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含义: 首先,该织释规定当附含的行为发生时,对于财产的处理,事先有约定的从约定f 设有 约定的双方可以进行协商,一旦当事人事先作出约定,则排除了添附规则的适用,当事 人的约定具有优先效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法通则意见第8 6 条可以看成是一个 任意法规范。其次,在当事入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首先考虑适用侵权规则,也就是说, 法官要首先确定是否构成侵权,如果当事人同意则可以通过约定解决产权的归属和责任 麓承担,如果没有约定,则依照侵权处理。再次,如果对添附物无法拆除,可以适用添 2 7 参见意大利民法舆,费安玲丁枚译,法律出版杜2 0 0 6 年版第2 6 2 页 拈参见法藏民法典,罗结珍泽,孛国法铡嫩舨桂1 9 9 9 每版。第l 钤夏。 6 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 附规则,通过将财产折价归财产所有入,而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由添附另一方 负赔偿责任。最后,该解释后半部分两个“可以”的规定是法院系统内部适用法律的指 导规则,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则,法官可以根据自己对案件具体情凝的判断来确定添附 物的归属,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民法通则意冤第8 6 条在添附物的处理闯题上,采取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优先的 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性,由当事人对民事行为进行设定,从而激发民事主体活 动的积极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民事主体在经济活动领域内依法获得了最大限 度的自由,符合他们的主观愿望和民事交往的客观要求。民法通则意见颁布之初, 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时代,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民法通则意见采用意思自治优先原则,赋予当事入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充分的自主 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民法通则意见在添附物归属问 题上采意慝自治优先的原则,反映了当时我困经济体翻改革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该解释规定的是行为人在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上添加附属物的 情形,针对的只是附合类型的添附,对混合和加工的内容并无涉及,适用范围非常狭窄。 在添附物处理的问题上,民法通则意见第8 6 条规定当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或拚商不 成时,优先考虑将附属物拆除,不能拆除的,折价归一方所有,这明显与添附制度的效 率原则不相符,添附物拆除后,所造成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拆除需要定人力 的支持,需耗费一笔可观的费用。其次,行为人的添附彳亍为使原有物得到了增值,有时 甚至增值后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原物,将附属物拆除后,这些增值的价值荡然无存,造成 了资源极大的浪费。再次,附属物拆除的过程是对原物结构的次巨大的破坏,有时这 种破坏是致命性的,原物的结构很难回复到添附前的状态,即使能回复到以前的状态, 也需花费相当大笔的费用,这不仅不符合原物所有人的意思,更是违背了民法通则意 见制定者的初衷。 ( 2 ) 我国担保法解释第6 2 条的规定 担保法解释第6 2 条规定:“抵押物因附合、混合或者加工使抵押物的所有权为 第三人所有的,抵押权的效力及于补偿金;抵押物所有人为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 的所有人的,抵押权的效力及于附含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第三人与抵押物所有人戈 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共有人的,抵押权的效力及于抵押人对共有物享有的份 额。对此,我们可解读如下:第一,抵押物所有人来取得添附物所有权丽可以获得补 偿的,依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的特点,添附之原物上的抵押权存续予所获补偿金上; 其取得添附物共有权的,抵押权续存于共有份额上。第二,依据此解释我们可以推论的 是,对于具有物上代位性的担保物权,如质权,也应作同解。对于法律未明定物上代位 7 论民法1 :的添剐制度 性的留置权与其他非典型担保物权等,依物上代位性为担保物权通性的观点,2 9 应肯定 抵押权人权利的续存。第三,抵押权存在于单独所有的抵押物上的,效力是否及于扩张 了的抵押物全体,即包含困添附而新增的部分,从该解释的规定来看,抵押物菇有的场 合抵押权仪及于共有份额,似乎抵押权仅及于设定抵押时的物之价值,而不及于其后新 增部分。, 2 我国添附制度的司法实践现状 现阶段我垦司法实践中的权属争议通常遵循以下原则来解决:( 1 ) 当事人自治优先 原则,即依照契约( 合同) 约定或通常目的来确定,如依合同不能确定,还可由双方事 后商定。( 2 ) 不动产、原物、主物的所有入优先取得原则,这是指在无约定又协商不成 的情况下。( 3 ) 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这是在以上述原则无法解决纠纷的前提下的 补充原则,这些都是我国司法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添附纠纷 的方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院在处理添附纠纷时,不可避免墟存在许多阊 题。 如案例一,1 9 9 3 年4 月,郑菜强占某房产公司公房六闻。1 9 舛年3 月,郑某又不 顾房产公司的劝止强行用水泥等物资对房屋进行了装修。纠纷诉讼后,审判人员对如何 处理郑某装修的费用,意见分歧较大。最终一审法院在请示二审法院后,判决房产公司 对郑无法拆走的装修物给其酌情补偿2 0 0 0 元。案例二,1 9 9 4 年王某向胡某借私房两闻 居住。1 9 9 5 年,玉某不顾胡某的阻拦,擅自对房屋进行装潢。1 9 9 6 年,胡某要求王某 迁出该宅未果,引起诉讼。法院审理后判决王某返还胡某房屋,室内装潢由王菜自行处 理,但不得损坏原有结构。王某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该判决对王某无法 拆离的装潢物并未责令胡某享 偿。3 0 上述两案本质上都是非所有人在未征得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财产进行的恶意 添附。它们发生在同镇,前后不过二年,由网一法院的同一法庭审理,且都因内部请示 或当事人上诉经过相同的二审法院,对恶意添附物的判处却出现了两种结果。最高人民 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第8 6 条规定:“非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没 有约定又协商不成,能够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 人;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注意该条文最后一句的规定:“造成财 产所有入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其初衷在于行为人恶意为添附行为侵害财产所有 人的物之所有权的,应当予以赔偿,但究竟在何种情形下可以认定财产所有人遭受了损 失,是添附行为不符合财产所有人的意思就珂认定为其遭受了损失,还是必须给添附之 物的结构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才可认定为行为人造成了财产所有人的损失,未加以界定, 基于此,上述发生在同镇的蹲案法院判决才会如此的大相径庭。上述睡案出现的矛盾判 决不仅仅是个别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添附纠纷的处理非常混乱,其根本原 捧鼍利骥:锈毅法论涔订本 ,中瓣政法大学嫩舨技2 舶3 攀舨,第5 4 3 卜5 4 4 页。 饕添附新愚载叁鲤泌隧嗽建旺鳇敌蠡蜞婪雯避i 辽瑙蛙逝l 篮坌鳞l q 垫l 叁2 鲮窑:矗殛。2 0 0 5 年约旁鼬鹜 8 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 因还在于立法上未做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立法者需加紧完善这方面的立法,为法院的 判决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以维护法制的统一,公平、合理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法院在处理加工纠纷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下述案例:李某某在与友人进行奇 石鉴赏交流时,将孙某一价值不菲的家传鸡血石误认为已有,并重金请国内某著名的治 石大师将其雕刻成自己的藏书章。孙某发现后要求李某某将印章磨掉,将鸡血石归还, 并赔偿磨掉的鸡血石造成的损失。李某某认为,天然鸡血石经雕刻成印章,已成工艺品, 且该工艺品雕刻经名家之手,不但花费颇大,而且工艺价值也同样不菲。现因印章已雕 刻了自己的书斋字号,成自己的专属用章,因此印章应归其所有,愿意按合理市价赔偿 鸡血石损失。但孙某以该石是其家传宝物为由,不同意李某某的主张,坚持要李某某归 还鸡血石并赔偿损失。双方协商未果,孙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后法院认定李某某 在未经原所有人孙某的同意而私自将鸡血石刻成印章,侵犯了孙某的合法权益,应将印 章返还给孙某,并赔偿孙某的损失。 这样的判决,理论上是维护了原所有权人的利益,似乎是十分公正和合理的。但是, 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李某某当初是误认孙某的 鸡血石为己有而将其刻为自己的印章,虽然这并非孙某的意思,但李某某也绝非恶意, 不符合恶意添附的特征,不应适用恶意添附的规则。从另一方面来说,鸡血石雕刻成印 章已是生米煮成熟饭,这枚刻有李某某专属字号的印章对孙某来说是同样没有任何实用 价值的,在这种情况下判决印章归孙某所有,显然不符合孙某的意愿。就李某某来说, 此判决也是极不公正的,其耗费了大笔金钱将这枚鸡血石刻成自己的专属印章,最后不 但没有取得所有权,还要赔偿孙某的损失,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恶意添附的处理主要有以下观点:( 1 ) 行为人尽管是出于恶意, 其行为己使他人财产价值实际上涨,添附物分离或强行分离后,其原有的价值难以保全, 所以应尊重客观情况,认定添附物为共同财产。( 2 ) 由于侵害方主观上存在恶意,所以 恶意添附物应依法折价后进行收缴。( 3 ) 因恶意添附取得或部分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法律 依据不足,但从公平原则出发,可参照民法通则意见第8 6 条的规定,由双方协商, 协商不成,可判定另一方酌情给予行为人一定的补偿。( 4 ) 受害人不仅没有补偿的义务, 且非法律禁止情况下,受害人对添附物所有权归属享有选择权;一旦受害人表示放弃, 侵害人取得所有权,但应对受害人的原物折价全额补偿并赔偿由恶意添附造成的其它损 失。 第一种观点,实际是让非法行为人取得部分财产所有权,与民法通则第7 2 条 规定的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相悖,它迎合恶意添附人的目的,违背了公 平和正义的原则,因而不应为我们所采纳。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收缴是针对违法所得采取 的,但恶意添附通常使受害人的原物“增值 而不是“受损”,与一般违法所得是有明 显区别的:如果统一收缴添附物归国家所有,受害人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还丧失 了原财产的所有权,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实践中主张第二种观点的很少。司 9 论民法卜的添附制度 法实践中主要采取第三种观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法律中没有明确的关于恶意添附行为 的处理规定,法院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为了息事宁人,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矛盾,不得 已采取折衷作法,由当事人自己协商。就处理方法来看,法院的作法类似调解,并没有 形成固定的趋同性的纠纷解决机制。相比较前三种观点来说,笔者更支持第四种观点, 它从保护所有权的角度对前几种观点进行了深化,强调权利人可无偿取得添附物的所有 权和对添附物所有权归属的选择权,实际是将一定的制裁引进恶意添附的处理中,不仅 有效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而且还体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3 我国添附制度的理论研究现状 ( 1 ) 物权法草案中的规定 在物权法出台之前,其诸次审议稿中均明文规定了添附制度,如2 0 0 5 年物 权法第六次审议稿第1 2 2 条规定:“因加工、附合、混合而产生的物的归属,有约定 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按照充 分发挥物的效用以及保护无过错的当事人的原则确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或者确定物 的归属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 尽管规定比较笼统,有意地回避 了物权法中重要的话题,但毕竟在条文中明确规定了添附制度,使得日常的民事活动中 添附纠纷的解决有明确的合法的依据,但在随后的第七次审议稿和物权法通过后的 正式条文中却将有关添附制度的内容删除了,究其原因,在于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对 于是否规定添附制度在观念上始终存有两个障碍:一是,认为前述所谓添附制度实用性 不大;二是,认为即使实践中会发生添附的案件,也可以基于侵权制度解决。实际上, 添附和侵权制度二者有着截然不同功能,不同的作用领域。3 1 侵权制度解决的是损害赔 偿的问题,而添附解决的是因附合、加工和混和而产生的添附物所有权的归属规则问题。 添附可能因侵权而发生,也会不因侵权而发生,即使是因为侵权而发生的添附,侵权制 度只解决其损害赔偿的问题,仍无法解决添附物的归属问题,而添附物的归属,是无法 由当事人事先做出约定的,这就要求立法者应事先居中制定出一个规则,以弥补当事人 无法事先约定的不足,这个规则就是添附制度。如果不规定添附制度,仅靠侵权制度只 能解决赔偿问题,并不能解决添附物的归属问题。例如某人明知非其所有的石头,仍垒 进自己的地基,发生附合。这种情况下石头的原所有权人自然可以基于侵权要求该某人 承担侵权责任,予以赔偿。除石头价值外,如石头的原所有权人另行购买石头,由此产 生的费用亦应由该某人赔偿。但是,这种侵权之债只能解决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一旦石 头垒进了他人地基,如果没有添附制度确定归属规则,原所有权人当然可以要求返还, 这显然不利于社会整体的效益。于是,我们通过添附规则可以规定,动产因附合成为不 动产的重要成分,不动产所有权人取得该动产所有权,除非该动产对于原所有权人具有 极为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价值。这样居中的事先既定规则,有利于解决纷争,也清除了侵 3 1 王利明:试论添附与侵权责任制度的相互关系兼论物权法 中添附制度的确立,载法学杂志 2 0 q 5 年第3 期 1 0 论民法f :的添附制度 权之债遗留的问题。 ( 2 ) 学者们的立法建议 尽管我国法律对添附制度规定得极少和简陋,但国内的学者们在借鉴国外立法经 验,吸收国外优秀的立法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立法建议。如在以梁慧 星教授为课题负责人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其第二章第五目设立了“添 附”专目,从第1 6 8 条至1 7 4 条共设计了7 条有关添附的条款。不仅如此,梁教授还在 他为课题组负责人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物权编) 中,在第十章第 五目中也设立了“添附”专目,从第3 7 8 条至3 8 4 条共设计了7 条有关添附的条款。 梁慧星教授在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3 7 9 条拟定的动产与动产的附合规则是:“动 产与他人动产附合,且非毁损不能分离或分离不符合经济原则的,由主物所有人取得合 成物的所有权。一动产仅为另一动产的使用、装饰或补充而附着于另一动产时,视为主 物;依此标准不能区分主从,则价值较高者视为主物;若各动产价值相当,则体积较大 者视为主物。依前款方法,仍不能区分主从的,由各动产所有人按照附合当时价值的比 例共有合成物。”3 2 当动产与动产附合时,学界一般认为应由主物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 有权。对于主物的确定,应考虑物的价值、效用和性质等因素。比较法国民法典我 们不难发现,梁教授确定主物的方法乃是在借鉴法国民法典相关条文的基础上,3 3 依 我国的具体国情而稍做了调整。 梁教授在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3 8 1 条拟定的加工规则是:“加工于他人动产的, 加工物的所有权应归属材料所有人。但因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显然超过材料的价值时,加 工物的所有权归属加工人。加工人供给一部分材料时,若其价值加上因加工所增加的价 值,超过他人的材料价值时,则由加工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权。3 4 关于加工物的归属问 题,向来有材料主义与加工主义的争论,前者认为,应由材料所有人取得加工物的所有 权;而后者则认为应由加工人取得材料的所有权。梁教授认为,在加工人纯粹提供劳力 的加工中,加工物原则上应归属材料所有人,采材料主义的原则,为的是更有利于保护 材料所有人的利益;加工人在加工他人动产的过程中添加自己所有的材料,由加工人提 供的材料价值和加工增加的价值与原有材料的价值相比,以确定加工物的归属。 对于恶意添附中添附物的归属,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恶意添附一概不影响添附的物权效果,恶意添附行为仅在决定补 偿金时有影响,如史尚宽先生认为:“依人之行为而生者,所有人或第三人为善意或恶 意及过失之有无,在所不问,惟决定偿金时,应分别善意恶意尔。”巧 第二种观点认为,凡是恶意添附的行为均影响物权的效果,恶意人不得取得添附物 的所有权。如王利明教授认为:“一方基于恶意以自己的财产与他人财产发生附合、混 3 2 参见粱彗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 物权编) ,法律 i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2 页 3 3 参见梁彗星主编:中国民法典擎案建议稿附理由,( 物权编) ,法律j l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2 页 h 参见粱彗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 ( 物权编) ,法律i l 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8 4 页 王利明:中国民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2 5 页 1 1 论斑法 的添附制度 合、加工的,不得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权。并且应当向遭受损害的另一方承担侵权损害赔 偿责任。”3 6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添附的加工形式中,恶意与否影响其物权效果,而在附合与混 合的情况下,恶意与否对添附物的物权效果不产生影响。如柳经纬先生认为:“如果一 方的添附行为基予恶意,即明知是他人的财产而进行加工,或者有其他敌意或过失行为 的,则不得适用添附取得所有权。了, 在添附制度中,对权利丧失人的补偿究竟是基于何种依据,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将其 归类为不当得利请求权,认为在添附制度中,确定由一方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权,另一方 会相应的遭受损失,符合不当得利中的行为人获得了翻益并且使他人受损要件。法国 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等都设计了类似不当得利返还的制度。我国 台湾地区学者王伯琦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受益人系由于法律规定者,应以法律 上之理由,是否在使受益人取得利益为断。附合、混合、加工为否,故为不当得利 弱僵从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不应把添附制度中对权利丧失人的补 偿视为不当得利请求权,认为不当得利除一方受损,另一方受益的构成要件铃,还要求 行为人获取利益无合法的根据,善意添附中权利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权是基于合法的手 段和方法,有合法的依据。所以说,添附中的补偿请求权不是债法中的不当得利请求权, 但由予此补偿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有相类似的地方,故可类推适用不当得利请求权 的补偿规则。如王泽鉴先生认为,一方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属 于原始取得,并不是没有理由,所以不是不当得利,但可以类推适用不当得利请求权请 求予以补偿。努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国栋教授主编的绿色民法典的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中, 专门设立了“添附”专节,从第2 3 8 条至第2 4 9 条共设计了1 2 个有关添附制度的条款。 该节不仅对传统的人工添附方式( 附合、混合和加工) 作了详尽的规定,而且在比较和 分析意大利民法典、法巨民法典和阿尔及利溉民法典的基础上,对自然地 添附制度作了颇富有创意的探索,如第2 4 0 条的“淤积地 、第2 4 l 条的“沿数个土地 形成的淤积地 、第2 4 2 条的“湖泊和池塘”、第2 4 3 条“因工程发生的淤积”和第2 4 4 条的“冲断地”等,这些条款不但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中未涉及到,德国、日本和我国 台湾地区的立法中也来有所见。自然土地添附制度对予土地财产权利的划分、减少当事 人之间的产权纠纷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徐国栋教授主编的绿色民法典中关于自 然土地添附条款的规定对将来我国物权法的完善和民法典的制定无疑具有十分 重要的参考价值。 3 6 重剃明:孛嚣民法孽案建议筏及说魄,中毽法制出版社2 0 0 4 年叛,第1 2 5 页 3 7 粱彗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俸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7 页 粥鬟伯碴:民法债编总论 ,台北国立编译馏1 9 9 7 年版,第5 7 页 嚣量泽签:民i 圭物税中国政法大学2 0 0 3 年藏,第3 鸱至3 5 3 楚 1 2 论民泫j :的添附制度 ( 二) 我国现行添附制度存在的问题 至今为止,我国关于添附制度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只有民法通则意见第8 6 条和 担保法解释第6 2 条。民法通则意见是在民法通则施行后不久颁布的,当时我国 民事立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立法技术还很不成熟和完善。在添附物的归属问题上, 采当事人约定优先的原则,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并没有明确的以法律条文的形 式予以规定,给当事人和法官以太大的自由操作空间,不利于添附纠纷的解决。另外, 民法通则意见第8 6 条关于附属物拆除的规定,与物的利用的效率原则不相符,违 背了当事人的意愿,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正如有的学者认为,该司法解释“存 在诸多弊端”,“它不仅违反各国对于添附制度的通行规定,而且有悖民法法理,亦不利 于发挥物之效用,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急待修正”。4 0 担保法解释第6 2 条明确规定了因添附行为而使原物的所有权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抵押权仍负担其上,不因所有权的改变而改变。该条司法解释可以说是对各种添附 类型的间接认可,但从切入点上来说,主要是从添附对第三人权利的影响角度加以规定, 并没有直接提及添附物所有权的归属、添附物权利丧失人的救济等具体的添附规则。 在物权法立法的过程中,添附制度曾被明确的写入了物权法草案,但在随 后的审议和表决的过程中,立法者却将有关添附的条文删除了,由此造成了我国现行添 附制度上的空白。在物权法立法的过程中,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 探索,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但并未被立法机关所采纳。添附制度的缺失,导 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同样的案例,法院的判决大相径庭、互相矛盾,当事人的纠纷无法得 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完善我国的添附制度,将其以正式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就 成为了今后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民法上建立完善的添附制度的必要性 ( 一) 添附制度不能为民法上相关的制度所代替 添附制度与民法上相关的物权请求权、违约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和侵权责任等 制度相比,在确认物的归属和解决有关纠纷的方式上有其特殊之处,添附制度不能为上 述制度所代替。 1 添附制度不能为物权请求权所代替 在使用他人的物进行加工、改造、装修而发生添附,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构成对他人 物权的不法妨害,依物权请求权制度,权利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恢复原状。但在许多 情况下,物和物之间发生添附以后,权利人是无法行使物权请求权的,其原因在于:一 方面,添附本身正是在不同所有人之间的财产发生了附合、混合等情况,由于返还原物 或恢复原状都在事实上不可能或在经济上不合理,此时,从效率原则出发,应当重新确 卅璇一粟:不动产附合制度研究 。载陋p ;z 4 竖趋醢咝q i 旦垒丛垂幽璺盟1 2 丝2 鳇竖2 q 竖2 :坠窭! ,2 0 0 6 年1 2 月2 日 1 3 论民泫上的添附制陵 认添附的财产的归属,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物权人在事实上恶不可能行使物权请 求权。这就有必蒙确认添附制度,以弥补物权请求权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发生添附的 情况下,即使物以后能够拆除,但物的所有入考虑到拆除以后,有可能会损害其财产或 者认为该物对其没有利用价值的,他也可能不请求返还原物,而要求赔偿损失,在此情 况下,也需要通过添附制度解决权利的归属问题。 2 添附制度不能为违约请求权所代替 添附也有可能因合同而产生。在依据合同发生错误装修的添附情况下,可能产生违 约责任,例如承稚人在租赁出租入的房屋以后,未经出租入的丽意丽对房屋进行改造、 加工或装修,从而违反了租赁合同的规定。那么合同责任是否因此就可以代替添附制度 呢? 笔者认为,涎者具有不同功能,不能相互代替。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添附既可能 发生在有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 如承租人在出租人的财产上装修) ,也可能发生在没 有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这就表睨添附阀题不能由合同法解决。另一方面,即便发生 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添附制度先要解决所有权的归属,这属于物权法的问题而不属合同 法的范畴。合同中如果对添附物的归属有明确约定的,当然可以适用合同的约定,但合 同当事入没有对添鬻萼物l 归属作出约定的,则需要由物权法规定。当然,在区分添附制度 与违约制度时,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交错适用。如承租人未经出租人的同意而对承租的 房屋进行改造,既可能构成违约,又要适用添附规则。 3 添附制度不能为不当得利请求权所代替 不网的所有人的财产互相结合而发生添附,如果确认添附物归一方所有,那么该当 事人因此获得的添附物的价值得到增值,此种利益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也构成不 当得利,应当发生向另一方返还增加的价值,这时发生添附制度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重 合适用闷题。 对于在添附情况下受损人能否基于不当得利而请求受益人返还利益,在学说上存在 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受损人可以基于不豢得利提出请求。如史尚宽先生认为, 受益人的获利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原因应从法律规定的目的加以考察,“因附含、混合、 加工之所有权取得,法律上以一个物上不容有两个所有权之并存,亦不以其共有为适当, 便宜上以之属于一方,并非以财产价值移转为目的,故仍许其发生不当得利之请求权。 4 1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添附的情况下,原物权人负肖听任添附物由他人支配的义务,这 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4 2 因此,获利入所获得的利益不能称为不当得利,否则将会混 淆不当得利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相对来说,笔者认为第二种观 点更为合理,因为既然根据一物一权规则,只能由一方享有所有权丽不麓使原物的所有 权人仍然对原物率有所有权或对新的财产享有所有权,那么根据添附所取得财产所有权 的一方取得财产所有权就是有法律根据的,但从公平原则考虑,受损入虽不缝对原物域 4 1 f 泽鉴:民法物权闰则所有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l 笨版第3 l l 页 2 参见德潆民法典,陈卫佐译,法律出舨枝2 0 0 6 年版。第3 4 3 炎。 1 4 论民法上的添附制度 新的财产主张所有权,但其毕竟因添附而遭受了损害,受益人从添附中获得了利益,双 方的利益是不平衡的,因此受益人应当对受损人给予适当的补偿,以维护当事人之间利 益的平衡。 需要特别加以明确的是,不当得利只是解决利益返还的问题,利益返还只是添附制 度所要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添附制度重点要解决的是添附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不当 得利请求权是一种债权请求权,发生债法上的效果,不能解决物权上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因此,添附制度不能为不当得利请求权所替代。 4 添附制度不能为侵权责任所代替 添附制度与侵权的关系非常密切,实践中,行为人未经他人同意在他人的物上加工、 装饰和改造,发生了恶意添附的问题,在恶意添附的过程中,行为人同时又对他人的财 产造成了损害,构成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和添附制度都具有保护财产权的作用,所不同 的是添附制度属物权法的范畴,以确认物权以及物权的特有保护方法来保护财产权;侵 权行为法属债法调整的范围,通过制裁侵权行为并对受害人予以补救,要求其赔偿损害 的方法来达到保护权利的目的。 添附制度与侵权责任的适用有其所竞合之处,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依据 的是不同的规则,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者的功能不同。侵权责任制度以过错为前提,以损害赔偿作为其主要形式。 物的所有人在其财产被他人用于加工、装修、改造以后,添附人的行为可能已经构成侵 权,所有人有权基于侵权行为而要求赔偿损失。但损害赔偿只是使权利人遭受的财产损 失获得补救,其本身并不能解决财产被他人添附以后所形成的物的权利归属问题,也不 能替代添附制度“物尽其用”的功能。而添附制度的首要目的在于确定财产归属,维护 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添附的情况下,由于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将附合的财产分离在事 实上不可能或者很困难,因此有必要运用添附规则确认添附物的归属,使添附物在形态 上继续存在,而不能对添附物恢复原状或加以分离。因此因添附而结合的物有必要在法律 上使其成为一物,并以单一所有权的形式出现,不允许当事人强行分离和请求恢复原状。 所以,添附制度只是通过一定的规则确定添附物的所有权归属,它本质上是一种确认产 权的规则。 第二,二者旨在实现的价值不同。侵权法作为保护权利的法律,主要体现在是通过 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制裁不法行为人来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并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和 生活秩序。但由于侵权法主要是保护权利的法律,而不是财产和交易的规则,因此它一 般不体现“物尽其用 的效益原则。但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的 法律制度,添附制度独有的价值就在于促进物的有效利用。添附制度也反映公平正义的 价值,但它更强调促进“物尽其用 ,提高物的使用效率。在添附的情况下,要恢复原 3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 ( 上册) 台湾三民书局2 0 0 3 年修订2 版,第5 0 5 页 1 5 论民法t 的添附制度 状往往在事实上已不可能,因此,从增进财富、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的原则出发,须承认 添附可以取得所有权。4 4 使该添附物继续维持,也有利于维护经济价值,避免财产的损 失浪费。例如,在一方对他人的房屋进行了恶意的装修以后,如果将已经结合在一起的 装修材料硬性地进行分拆,重新各归其主,那么将在客观上存在严重困难,必将损坏已 有装修材料的使用价值。 第三,二者适用的条件不同。添附制度的适用前提是发生了附合、加工、混合等事 实而产生了新的物,从而有必要确认物的产权归属。而在确认权利归属时,其首要的价 值取向在于“物尽其用”而非公平正义的考虑,所以在确认添附物的归属时,添附一方 的主观状态并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但一般侵权责任是过错责任,应当考虑行为人是否 具有过错。此外,由于侵权责任主要采用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以损害的实际发生为必 要,但添附制度则并不需要考虑有无损害的发生。所以,侵权责任不能替代添附制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应当优先考虑添附制度。 第四,适用范围不同。添附是基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未必与侵权行为必然联系在一 起,所以需要法律制度对添附物的归属进行重新确认。即便是因为侵权行为发生的添附, 也不一定要适用侵权的有关规则,受害人一般也不得以请求恢复原状而强行拆除添附 物。4 5 例如法国民法典第5 5 4 条规定:“土地所有权人用不属于其本人的材料进行建 筑、栽种或工程者,应当偿还按支付日计算的材料的价款;如有必要,得被判处损害赔 偿;但是,材料所有权人不得拆除此种材料”。4 6 总之,笔者认为添附制度的设置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此类纠纷在实践中大量存在, 需要物权法确认添附制度来解决产权纠纷和利益归属的问题。与物权请求权、违约请求 权、不当得利请求权和侵权责任等制度不同,添附并不完全考虑如何恢复物权人对财产 的圆满支配,而主要考虑如何确定物的归属。当然,在例外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了添附 以后,产权关系不受到影响,而双方没有提出确权的问题,也可以不适用添附的规则。 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添附制度,就无法对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也就无法对纠纷 进行准确的处理。在物的归属不能确认的情况下,适用物权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都 会发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添附制度不能为侵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 权和侵权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