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分类号图书分类号 g416 密级 非密级 udcudc 注注 1 1_ _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human-orient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师师 谦谦 教授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申请学位级别 法学硕士法学硕士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提交日期 2010 2010 年年 5 5 月月 2626 日日 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2010 2010 年年 5 5 月月 29 29 日日 学位授予日期学位授予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 徐继开徐继开 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主席 秦志敏秦志敏 2010 2010 年年 5 5 月月 26 26 日日 原原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北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括:学校有权保 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 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学术交 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 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签签 名:名: 日期日期: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日期: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摘摘 要要 以人为本,是当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德育,必然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 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德育的针对 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这不仅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现代高校德育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要求。本文首先 从人本德育的理念入手,探索了人本德育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其次从 人本德育概念的界定入手,界定了新时期人本德育的深刻内涵,并对人本德育形成和发 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为高校人本德育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思想铺垫。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现阶段高校人本德育面临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审视,主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阐述了 当前高校人本德育面临的现状并对这些现状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 人本德育的构建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首先着重确定了高校人本德育的理念、指出高 校人本德育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加强高校人本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和配套 措施,为高校人本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德育,策略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abstract human-orient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all work not only for our party and country but also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in modern college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which takes promotion for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goal, requires the colleges to stick to the moral notion of human-being orientation all the time, exploring new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timeliness, attraction and infectivity, boost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thoroughly,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healthly. it is not only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s but also the nature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human-oriented moral notion,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 form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ignificance. then it gives 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human-orientation and moral from the primary notion and makes a full study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orientation and moral notion,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s research. based on tha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reasons the moral education are facing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easons why such a status is formed. at last,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which are the key points in this paper, are proposed, it firstly stresses the notion of human-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then indic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by which human-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uld abide, finally propo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asurements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urther expanding the college human-orient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human-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strategy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i 目 录 1 绪 论 . 1 1.1 选题依据 . 1 1.2 研究意义 . 1 1.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 3 1.2.2 实现人的创造价值 . 3 1.2.3 实现德育的现代功能 . 3 1.3 研究方法 . 4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5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 1.5.1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 . 6 1.5.2 国内德育研究现状 . 7 2 人本德育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考察 . 9 2.1 人本德育的概念界定及内涵表述 . 9 2.2 人本德育的历史考察 . 10 2.2.1 以人为本的古代德育思想 . 11 2.2.2 以人为本的近代德育思想 . 12 2.2.3 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思想 . 13 3 高校人本德育现状和成因的审视 . 15 3.1 高校人本德育的现状 . 15 3.1.1 德育目标上趋于科学化,但缺乏层次性 . 15 3.1.2 德育方式转为以学生为本,但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 16 3.1.3 德育内容人本化,但创新不足 . 17 3.1.4 重视德育实践,但知行结合力度不够 . 17 3.1.5 学生主体性过分彰显 . 18 3.2 高校人本德育的成因 . 19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ii 3.2.1 社会现实发展变化的影响 . 19 3.2.2 传统德育中陈旧观念的不良影响 . 20 3.2.3 学校德育的弱化 . 20 3.2.4 对人本德育理解上存在偏差 . 21 4 构建高校人本德育的基本原则及策略 . 22 4.1 确立高校人本德育理念 . 22 4.1.1 人文关怀理念 . 22 4.1.2 以生为本理念 . 24 4.2 高校人本德育的基本原则 . 26 4.2.1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 26 4.2.2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26 4.2.3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7 4.2.4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27 4.2.5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27 4.2.6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28 4.3 高校人本德育建设的具体策略 . 28 4.3.1 师德育人: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和精神世界的“守门人” . 28 4.3.2 载体育人:创设人本德育的有效载体 . 30 4.3.3 目标育人:关照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 34 4.4.4 评估育人:总结性评估向发展性评估转变 . 36 5 结论 . 39 参考文献 . 4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 1 绪 论 1.1 选题依据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我们国家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理念,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 向,强调人为本位,把人视为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尺度和发展的目的,更是对传统的发 展观念的巨大冲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发展理 念;否弃了过去把人视为单纯的手段、工具的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的价值 目标,主张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依靠人的发展,更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的。这样的发展理念充分凸显人 的价值,代表着时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发展获得了高度的认同,广泛、深 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德育作为主要关注学生思想、 政治、 道德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塑造的专门的教育领域, 其教育成效的体现就是学生人格的全面提升与素质的全面完善,而其教育成效取得的关 键则在于德育本身的人本发展,也即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 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 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人本德育的发展模式,适 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德育深 化发展、 成效提升、 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对支撑与推动人本德育发展的经济、 政治、文化、科技等层面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因素加以深入阐释,剖析其内在的必然性联 系,揭示人本德育发展的客观依据与现实理念,推动人本德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入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态与缺陷,德育的内 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德育实效性无法得到进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2 一步的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1.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 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 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 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随着中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精神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更为迫切。而且,当人 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人们必然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就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德育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主体人的内在的自我转化。这种内在的自我 转化实际上是一个主体人的价值的自我净化和自我证实的过程,亦即主体自身人性化的 过程。人只有通过这个人性化的过程才能够超越自身。当然,“自我实现并不是个体化 的过程,它主要是一个普遍共有的过程。一个人越是能深入到他的存在的深处,他就越 能超越他的人类学结构的限制。这个悖论蕴涵着儒者的这样一个信念,即人的真正的性 质和宇宙的真实的创造都是以诚为基础的。当一个人通过自我修养成为至诚时,他 就是一个最真实的人而同时他也就投身于宇宙化育的洪流之中了。能做到此,他也就充 分发展了自身的人性。 ” 2同时也就实现了主体价值的超越。可见,如果一个人要想成为 一个真实的人,那他就应立志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完人,而完人则意味着人的内在性和 精神性的同时完成。这一如此神圣的任务正是德育责无旁贷的使命。 人本德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完善人格,完满人生,实现主体价值的张扬和超越。人 只有不断追求和完善人格,才能展现出主体生命的智慧和光芒;只有努力创造和完善人 生,才能使人生更加璀璨和绚丽辉煌;只有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和人生的完满,才能真正 获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才能使人生获得永恒的价值,从而实现主体价值的超越,成为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3 1.2.2 实现人的创造价值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 人不仅从其他事物中追求和获取价值, 而且在多种关系中、 多种意义上具有自身的价值,并且人有作为人的独特价值。人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人按 “人的方式”所从事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人以自己的活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着自 己的价值。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的价值属于人的本质方面,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在社 会的生产(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 、交往、交换活动中体现出来,人的价值必然具 有社会性。人通过创造具有社会性的价值从而也使自己具有了社会性的价值。人的价值 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人的交往和交换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互为主客体,他 们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价值,又互相交换价值、不仅使每个人创造的不同价值得以充 分利用,而且也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了确证。人以其活动的社会性形式,既可以超越动 物的局限性,又可以超越人的个体的局限性,从而展现人的普遍性的价值。道德是人在 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发展, 人总是在不断地扬弃道德, 创造新道德。 从根本上讲,人对道德是具有主体能动作用的,研究人本德育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创造 价值。 人的价值创造活动,也以人自身为对象,不断造就人的新的需要、新的能力、新的 素质和新的行为与活动方式,也就是造就人自身的新的价值。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价值创 造,实际上是价值创造的对象化向主体化的转化,而这种转化也就是对人自身的重新塑 造。经过重新塑造的人具有新的价值,因而也就能够创造更多的新价值。人创造对象的 价值与创造自身的价值,可以说是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整体性 的同一过程。人创造对象价值的对象性活动,是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表现,即自身价值 的对象化;但在这同时,人也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而也使 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创造对象价值的对象性活动中对自身价值 的自我创造。 1.2.3 实现德育的现代功能 大学德育具有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两大功能,其实现条件为:社会性功能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4 与个人性功能的协调、兼顾与融通,以主导价值取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构, 发挥主体性,在社会化中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定位并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营造良 好的整体德育环境,增强大学德育的前瞻性。 德育社会性功能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产生的客观作用,即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 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德育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既表现为德育对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和自然界发生间接作用,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又表 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界对德育发生直接影响,即社会经济制度及发展水平 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思想、制度对德育起控制作用;社会文化对德育有渗透作 用;自然环境对德育有熏陶作用。大学德育过程中以社会的需要为价值取向,根据社会 的发展和需要规定德育目标与内容,为社会的整体关系的协调而服务。 德育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对个体具 有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德育个体生存功能是德育具有提升个体生存质量的作用,使 人具有“德性”和“德行”,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基本需要;德育个体发展功能 是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德育的个体 享用功能主要就是德育能使个体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个体满足、快乐、幸福的体 验过程;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的个人性功能表现为,大学德育过程中注意加强个人主体 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注重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1.3 研究方法 在本论文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体与客体相结合。高校德育的过程,是教育主题与教育客体互动的过程,研究高 校德育,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找出其中要点和规律。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把 研究的视域拓展到教育的主体(教师)和教育的客体(学生)身上,从中确立新的立足点, 有力提升论证的说服力,这也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突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在本文论述过程 中,始终紧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理念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 立足于德育课程建设,进行系统全面论证。从而达到理论(“以人为本”理念)与实践(大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5 学生德育)的有机结合。 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历史的研究方法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 比过去与现今人本德育理念与实践,找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变迁,更加有效的支撑本文 的论证。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属于较为宏观的内容,而大学生 的德育教育属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而德育理论课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效果的调查,多属 于微观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将宏观考察(实践框架)与微观(运作模式)有机 结合。 最后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全面阐述了相关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自 己观点和思考,并详尽阐述。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点:1、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引入高校德育中,借鉴当代人本主义教育 理论研究中较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论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 当代大学德育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创新德育理念,强调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 关注现实生活世界,关注个人的成长,关注主体人格的培养,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提 高个体德育需求素质,凸显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2、将以人为本和高校德育有机结合, 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对高校德育的导向进行研究和分析。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本文 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贯彻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 种研究方法结合,构成本文一大特色,有力提升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对人本德育的发展回顾的还不够细致、全面;高校人 本德育的现状阐述的还不够全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高校人本德育的原则还需进一步 细化,同时,相对于理论分析,对策基于实践经验进行的分析略显不足;理论功底亟待 进一步提升,由于作者理论功底所限,对本文的论证不能尽善尽美,从而可能造成说服 力欠缺,这也是本文的最重要的不足所在;对此,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作进一 步的研究和完善。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6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德育研究现状 20 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学者开始从人本主义(人性化)的视角来研究德育。美国人本 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倡导人本主义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培养自我实现 的完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可谓是现代西方最具人本化色彩的德育思想。罗杰斯认为, 真正的德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是“促进者” ,而不是权威,这样才能培养 “完 整的人” 。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创立了体谅德育理论,主张德育应该以道德情感为主线,以角色 扮演、移情理解作为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道 德的发展。不难发现,体谅德育模式主要是强调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当代美国的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一种特具人文关怀的德育理论关心德育模式,主 张引导学生在关心关系的建构中生成德性。在关心德育理论中她把关心或关怀这一核心 概念理解为一种“道德关系” ,基于此,她强调创建和维持关心关系是德育过程的核心。 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3。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传统德育那种强调 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规劝遵守某种价值观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生活在日益复杂的现 代社会中,面临的是多种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严重混乱的现实。实现道德教育目的 的前提是首先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路易斯拉斯等人特别强 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价值观问题的关注,在对不同价值观的评价 和分析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西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深入、正确认识人本化德育,构 建人本化德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提供了借鉴。但是,这些理论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譬如, 人本主义德育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个人需要的满足,很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 价值澄清德育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强调价值中立,易 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体谅德育则过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忽视学生的道德知识 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西方学者主张的人本主义德育尽管在实施的策略上有很强的可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7 操作性,但是带有很强的实证主义色彩,降低了贯彻人本主义这一原则的灵活性。这些 理论只注重对德育人本化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整体研究重视不够。 1.5.2 国内德育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后,以人为本,人本教育等关心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界众 所周知的观念。 相当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 德育的人性化、 个性化,主体性德育、人本德育得到广泛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敏教授在“道德学习论”一文中提出了德育人 本化的概念,认为德育人本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正在引领着当前整个学校德育改 革的潮流” 。她把德育人本化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多的 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使之成为个体健康人生之必须;二是德育的 过程与方法,更多的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悟,淡化教育痕迹。她指出德育的本质功能 在于人的德性发展完善。教育应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4 班华教授认为,现代德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突出 主体的发展,促进人的革命。现代德育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这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是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现代德育的主要特征,就是 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根本精神就是以道德主体(学生)的德性发展为根本,走 向主体发展性的德育。 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 反映了新世纪德育的走向。 德育在对待人的态度上、方式上由物化走向人化,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走向解放; 德育本体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与教育和人的生命整体整合。5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 200416 号)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颁布与提出,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思 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视, 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也不断增加, 并且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 为今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申新生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 学生为本,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6 华中科技大学陈巴特尔博士在“现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8 的精神”一文中认为德育有效性差之根源在于德育模式仍然处于传统的德育模式,整个 德育过程忽略了人性,把德育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德育内容陈旧 老化,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德育目标过分强调方向性、政治 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德育方式单一封闭,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 差异性,注意“知道”,忽视“体道”。7 华中科技大学赵敏博士在“终极关怀:当代大学德育的最高目标”一文中论及提高 德育的有效性时提出: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德育目标系统,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和其发展成 长的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适应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具体 的培养目标。8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9 2 人本德育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考察 2.1 人本德育的概念界定及内涵表述 人本德育就是指德育应以人为本,即德育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 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最终目的或者主要价值是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培 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人。这是在对我国社会本位德育理念和模式反思基础上提出来 的。人本德育作为主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塑造的专门的教育 领域,其教育成效的体现就是学生人格的全面提升与素质的全面完善,而其教育成效取 得的关键则在于德育本身的人本发展, 也即坚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 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人本德育的发展模式有 着深厚的时代背景的现实支撑、各种客观发展因素的现实推动,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 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需要。 人本德育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德育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 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归宿,在德育具体的方式和手段上, 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德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德育 “双主体性”结合的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德育活动在双主体性 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目标和任务。 “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 象性关系的两级实体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德育活动中,教 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9这不仅是理想 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 其次,德育的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统一。 “人的个性是以社会为依托并归属于一定的 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范式之中的。 ”10所以说,无社会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0 便无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的发展。同样,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实体,个 性化离不开人的社会化,有高度的社会化才会有高度的个性化。同样,也只有符合社会 化的个性化才是个性教育应追求的个性化,二者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德育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还包括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形成需要 “他教育”。所谓他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外因” 11。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形成更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良好个性素质形成的内 因,是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它反映的是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 再次,德育理论与实践养成的统一。既强调理论认识的基础性,也注重实践养成的 必要性的德育模式。 “德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 来形成的封闭式的做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学生确实能成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生存的 现实的人。 ”11学校要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 为,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 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增长才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充分保证学生自主活动的自由 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按照教师所设的品德发展的轨迹运行的一种没有自主判 断、没有行为决策自由的活动。 最后,解惑传道与情感关怀的统一。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是认知的发展。在布 户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 “情感领域中, 包含了兴趣、 态度、 价值、 信念等个性品质” 12。 但现行教育只强调达到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视情感领域目标的实现, 这是对完整教育目标的曲解。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道德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和特殊作用, 情感具有信号功能、 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 构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 有无这种动力,对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和行为结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充分 注意道德情感又是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2.2 人本德育的历史考察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在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为世 界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其中最璀璨的瑰宝之一就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国优秀德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1 育传统的精华之一就是人本化的思想和观点。现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的人本化 德育思想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2.2.1 以人为本的古代德育思想 在中国古代德育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发端于先秦时期,确立 于汉唐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衰落于明清时期,时跨两千多年。在儒家的德育思想中 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 第一,强调生活性和情感性。在中国古代德育中尤其是儒家有许多散发着浓厚生活 气息的人本主义思想。儒家思想家主张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生 活相联系。 朱文公文集题小学中朱熹将德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即“小 学” 。他认为在这一阶段的德育内容只是一个“事” ,即“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 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在王夫之著名的“教学五步”中,前两步的内 容设计分别是粗小之事(洒扫应对之事)和粗小之理(洒扫应对之理) 。无论是王夫之 的“粗小之事”还是朱熹的“小学之事”都注重把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密切 地联系起来,都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为德育的切入点,在看似简单的生活性 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深刻的道德规范。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还非常强调德育过程的情感性。在论语庸也中提出“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知”上升到“好” 、再由“好”提升到“乐” 的这种德育思想深刻地指明了德育过程的情感性原则。王阳明主张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 创造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以增强德育的实效。王 夫之主张德育要学生“本心乐为” ,也就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使学生在道德情感上体悟到道德原则的价值所在。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中国古代儒家的一些教育家认识到了学生的 主体性地位,认为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德育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 此,许多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家都推崇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方法。例如,学思结合。 论语为政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孟子告子提出“心之官则 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 ”这种德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再如,反 省内求。 论语里仁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2 提出了“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 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荀子修身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德育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视为主体性的人。 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家在把学生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