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 肃 省 白 银 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92023年)白银市人民政府二O一九年三月目 录总则1一、现状与形势3(一)地质环境现状3(二)治理成效8(三)存在的问题10(四)形势与要求1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4(三)规划目标17三、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划19四、重大工程22(一)基础调查工程22(二)监测工程23(三)重大治理工程25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7(一)投资估算及安排27(二)资金筹措27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0(一)加强组织领导30(二)政策保障措施30(三)加强环境管理与创新机制31(四)加强科技支撑35(五)加强公众参与36(六)强化规划实施评估36附图1、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煤矿分布图(1张,1:25万)2、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现状图(1张,1: 25万)3、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分区图(1张,1: 25万)4、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分区图(1张,1: 25万)5、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及重大治理工程规划图(1张,1: 25万)附表1、白银市各市州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汇总表2、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分区一览表3、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一览表4、白银市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一览表5、白银市采煤沉陷区一般治理区一览表6、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程一览表7、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一览表8、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大治理工程一览表9、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大工程投资一览表附 件1、 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编制说明总 则白银市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建的城市,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炭储存量较高,能源矿产具有明显优势,重要矿产地高度集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矿山环境保护法规、条例不健全,管理滞后,加之受开采条件、开采方式、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综合因素影响,使本市矿山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白银市采煤沉陷区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矿山开采遗留了大量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未得到有效治理,严重破坏环境,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为全面贯彻落实自然资源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资发【2016】6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自然资源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自然资源资发【2016】1524号)的具体要求。根据“甘肃省自然资源资源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工作编制方案的通知”(甘自然资源资环发【2016】160号)及甘肃省发改委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的通知甘发改地区函201823号)部署。白银市政府对白银市范围内的煤矿进行详细、全面调查。并完成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编制,以加快全市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完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机制,尽快形成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新老问题”统筹恢复和综合治理新局面,全面提高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水平,从而保护和改善采煤沉陷区环境和矿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规划范围为甘肃省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内煤矿及其矿业活动影响区域。根据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与综合治理规划(20192023年),本规划基准年为2018年,规划期20192023年,展望期至2026年。一、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环境现状白银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建的城市,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种多,分布广,能源矿产具有明显优势,重要矿产地高度集中,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全市已发现的矿种达53种,且已查明33种矿产均具有较丰富的资源储量。而且在资源赋存上显示资源储量高度集中的特点,便于实施规模开发,能较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截止2018年,查明煤炭总储量约10.02亿吨,煤炭80集中于靖远平川区。煤炭资源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工业强市的重要保障。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煤矿63个,其中已关闭煤矿32个,生产煤矿31个,其大型生产煤矿3个,中型生产煤矿1个,小型生产煤矿27个;年均产煤量934.48万吨;矿山从业人数约1.2419万人;煤矿产值约35.3611亿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白银的城市转型和新型城镇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1、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具有分布广、类型复杂、影响程度严重等特点,其类型表现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挖损及压占损毁土地资源,对地形地貌景观、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等。全市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区内有煤矿63个,其中2018年以来政策性关闭煤矿32个(景泰县7个,靖远县7个,平川区18个),在建生产矿山31个(景泰县8个,靖远县4个,平川区19个)。白银市采煤沉陷区造成影响及破坏土地资源总面积约4454.52公顷。专栏1 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一览表市州(县)煤矿(个)影响和破坏土地面积 (公顷)固废物与废水(液)塌陷、裂缝损毁面积(hm)压占、挖损土地损毁面积(hm)固废物 堆存量 (万立方米)废水(液)年排放量(吨/年)白银市平川区37949.272449.07 327.02 73.04 景泰县1592.7883.34 134.20 16.59 靖远县1160.719.4463.81 16.44 合计631102.673351.85 525.03 106.07 总计634454.52525.03 106.07 (1)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经调查资料,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因煤矿开采诱发的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总数为53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主要分布于井工开采的煤矿区,白银市各大煤矿区(平川区红会煤矿、宝积山煤矿、王家山煤矿,景泰县建顺煤业煤矿、冬青煤矿,靖远县王家山煤矿、红湾煤矿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塌陷隐患及地裂缝。红会煤矿位于平川区黄桥镇及共和镇境内,宝积山煤矿位于平川区宝积乡、王家山煤矿位于平川区王家山镇东部,建顺煤业煤矿位于景泰县寺滩乡、冬青煤矿位于景泰县红水镇,王家山煤矿、红湾煤矿位于靖远县东升乡境内。靖煤集团所属的王家山煤矿、红会煤矿、宝积山煤矿等各大煤矿大部分地区地表沉陷情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地表塌陷坑、塌陷槽及地裂缝等。白银市塌陷比较集中、规模巨大的主要有平川区红会煤矿、宝积山煤矿、王家山煤矿,景泰县建顺煤业煤矿、冬青煤矿,靖远县王家山煤矿、东升乡红湾煤矿等。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因塌陷及地裂缝损毁土地面积为1102.67公顷,其中平川区949.27公顷,靖远县60.70公顷,景泰县92.70公顷。地表破坏形式主要以塌陷坑、塌陷槽及地裂缝为主,地表塌陷深度一般为1.57.3米,最大塌陷深度为11.5米。白银市塌陷区及地裂缝共影响10个乡镇和2个街道,26个自然村、12813户、63993人。整体受损的住宅有1699户,7256人,受灾建筑面积571803平方米。采煤塌陷区共损坏公路83955m,矿山铁路14330m,供水管道22505m,供电线路82174m,通讯线路36605m。受损耕地约1125亩。(2)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白银市共计63处煤矿,经统计,全市采煤沉陷区因塌陷、压占、挖损造成土地资源破坏总面积4454.52公顷,其中破坏耕地23.61公顷,林地1742.30公顷,草地1753.29公顷,其它土地935.32公顷。(3)采煤活动对地下含水层破坏: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方式主要有:一是抽排地下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矿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二是采空区引发地面塌陷,导致井巷工作面顶板以上的隔水层转变为透水层,改变了地表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等原有水系统平衡状态,使各种水体以矿井为降落漏斗中心的垂向位移速率加快,矿区浅部地下水位下降,而与之对应的是许多矿井工作面顶板出现大量渗水或突水现象,同时也增大了开采难度和开采成本。白银市煤矿开采对含水层系统破坏主要分布于井工开采的煤矿集中开采区,如魏家地煤矿、王家山煤矿等地下开采区。白银市涉及含水层破坏的煤矿有63个,影响面积约129平方千米,直接影响12个村庄5000多人生产生活及农田灌溉用水。2、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征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危害及威胁程度与开采方式、开采规模等具有相关性,也因煤矿矿山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国有大中型煤矿及群采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依托白银市的矿产资源,靖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矿山企业相继建立,其开采规模和强度大,在支撑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白银市内环境地质问题最严重的区域。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由于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各类采矿企业群体无序、集中开采的矿山,在大规模开采的同时往往存在争夺矿产资源的现象,却不注重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其环境问题尤其突出。目前,经过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整顿,矿山企业整合,取缔了许多非法开采的煤矿业主,并经过采矿企业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有所好转,但各集中开采区遗留和后期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仍然严重,也是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重要的分布区域。(2) 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地段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白银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一些煤矿储量高度集中在一个地区,这些地区或产地既是煤炭矿产资源富集而且大强度开发利用的地段,同时也是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集中而且严重的地段。(3)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类型随开采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是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矿山数量多的煤矿;从采矿方式看,地下开采比露天开采导致的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更为复杂,而露天开采对地形地貌、土地资源破坏更为明显。区内煤矿主要是地下开采,最突出的矿山环境问题是采空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及由此造成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破坏,其次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白银市范围内划分为7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区,其中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划分为6个亚区(1-6),面积36.3468km2;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划分为1个亚区(1),面积8.11km2(具体见附表二)。(1)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I)该区主要为白银市重点煤矿开采区,依矿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又分为6个亚区。沉陷区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对地表建筑物、土地、交通的影响或破坏严重;矸石堆存量较大;矿井外排水量大,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水资源问题突出。由于多种因素,企业对居民等难以及时赔付,企业和地方关系紧张,社会安定受到一定威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任务艰巨。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一带煤矿环境影响严重区(I1);景泰县寺滩乡及周围一带环境影响严重区(I2);靖远县王家山一带、靖远县东升乡一带煤矿环境影响严重区(I3);平川区王家山一带煤矿环境影响严重区(I4);平川区宝积乡魏家地矿区一带环境影响严重区(I5);平川区共和镇红会矿区一带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区(I6)。(2)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II)该区主要为白银市较大煤矿开采区,依矿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又分为1个亚区,即景泰县草窝滩、上沙沃一带环境影响较严重区(II1)。主要的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较发育,对地表建筑物、土地、交通的影响或破坏较严重;矸石堆存量较大。该区企业多数以被关停,企业和地方资金能力有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任务艰巨。(二)治理成效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严格实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准入管理,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土地复垦费制度。自然资源资源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加大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定期报表和检查制度。积极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2、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有序开展先后开展了白银市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废弃矿井专项调查、“三区两线”矿山复绿行动调查及实施方案编制、白银市尾矿库周边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等,为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3、保护与治理恢复取得明显成效积极申请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3.51亿元,分三批次对历史遗留矿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共实施了52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积极推进了新建(改扩建)矿山、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及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依方案有序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工矿地土地复垦,促进了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4、白银市绿色矿山建设有序推进白银市已有5个矿山开展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其中靖煤集团大水头煤矿、魏家地煤矿、王家山煤矿等3家煤矿企业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通过“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煤矿矿山开采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煤矿矿山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白银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1、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监督力度尚需加强白银市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各类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多发性和复杂性。矿山企业重开发轻保护、治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类功能保护区内多存在矿业活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监管难度大。2、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任务艰巨,治理资金缺口大白银市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山,闭坑、废弃矿山的历史遗留问题多、影响程度严重。由于白银市经济欠发达,投入的财政治理经费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尚未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资融资机制,治理恢复资金严重不足,治理任务十分繁重。3、基础调查工作薄弱,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白银市范围内以往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精度低,系统性、完整性较差,对采矿区含水层系统、水土污染调查工作薄弱,难以满足保护与管理需求。尚未建立监测体系,绝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处于空白,难以有效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动态。4、资源综合利用和治理技术处于低水平阶段白银市的各类矿山固体废弃物累计堆存量大,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量小,废水、废液处理及循环利用水平低,为矿区水土污染的主要因素。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技术和手段单一,生态修复效果不尽理想,创新性治理技术不足,总体治理技术在低水平徘徊。(四)形势与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最基础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科学论述和科学论断,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纳入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完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部署了推进绿色发展、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四大任务。这对我们全面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银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白银市经济总量较低,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煤矿作为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白银市将按照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切实加快转变方式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以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矿资源的需求为目标,加强白银市规划矿区和省重点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1、强化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适应新时代发展 强化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白银市必须把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位置,严守生态红线,强化对各类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加强煤炭开发的源头保护与准入管理,严格生产过程监管,落实煤矿企业保护与治理的主体责任,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2、加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落实生态环境监管责任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制定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相关办法,部署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加快建立各级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实现与省级无缝对接,并且符合白银自身发展需求的矿山地质及生态环境的动态监管。3、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煤矿作为白银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推动白银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在满足资源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将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加强对白银市规划采煤沉陷区及资源产业基地生态环境的预防保护,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矿业发展,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切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实现矿山“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局面,营造天蓝、地净、水绿的矿区环境。4、创新工作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构建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机制,加强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建立矿业权人履行保护和治理恢复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法定义务的约束机制,突出地方政府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管主体责任。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保障白银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和五部委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工作部署,结合白银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体思路,大力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完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机制,促进矿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局面,全面提高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水平,推进白银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综合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过程中,既要做到综合治理程度最大化,又要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最小化,最大限度地降低沉陷区综合治理带来的环境代价,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保护好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实现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2、全面规划、科学布置、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市级规划为依据,统筹规划、科学布置、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和推进各个区县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问题严重、效益显著等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以及城镇规划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名胜区、城市饮用水源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三区两线”直观可视范围内破坏山体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树立典型示范工程,以带动和促进矿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立足白银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工作。突出规划期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尽可能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原有矿山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待治理沉陷区的类型及对应的治理模式,制定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的先后顺序,避免因统筹不当而造成人力、物理、财力的浪费,甚至造成新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确保治理目标顺利实现。3、明确责任、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对于开发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在享有开发矿产资源的权力时,也要承担保护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完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明确采矿权人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投资人于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单位和个人,享有矿业废弃地优先开发权或应有的经济效益。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全面提高白银市内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水平,形成“不再欠新帐、加快还旧账”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新局面,大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模式。4、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相结合原则坚持改革牵引和创新驱动,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新机制、新政策,深化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改革,加强诚信监管,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等综合手段,全面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注重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总结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管理水平,以监测、科研、管理推动恢复治理,以恢复治理促进监测、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发展。5、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尊重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将来,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可行规划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综合治理,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居民搬迁工作、沉陷区范围内的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实现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进行全面治理;建立完善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控设施;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切实保障采煤沉陷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采煤沉陷区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白银市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产业更有竞争力、社会更有创新力、环境更有承载力、百姓更有幸福感的现代化新城,使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2、分期目标(1)规划期(20192023年)完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监督机制和统计报表制度。完成白银市1:1万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查明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状况,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沉陷区问题突出的煤矿,建设采煤沉陷区监测示范区,初步建立采煤沉陷区动态监测体系。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内(简称“三区两线”)突出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整治,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新建和生产煤矿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治理,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得到全面治理。建立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2、展望期(20242026年)(1)健全与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度,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管理体系基本完善。(2)全面完成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的有效监控和监测数据的快速采集、分析处理与定期发布。(3)突出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基本整治,历史遗留的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得到全面治理。(4)完善和更新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三、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划根据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在掌握白银市各采煤沉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的前提下,以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分为基础,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白银市生态环境、城镇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以定性分析为主,开展白银市采煤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对治理环境的影响要按照正常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彻底的完善。1、重点保护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划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治理与科学研究、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和省级划定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矿产资源禁采区,同时考虑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名胜区,白银市规划包括寿鹿山、哈思山、崛吴山、铁木山、黄河石林等自然保护区在内的5个重点保护区。均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矿产资源禁采区,总面积267.8平方千米。2、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主要是指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1)计划经济时期遗留或责任主体灭失的煤矿、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全部煤矿均作为重点治理对象;(2)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煤矿;(3)处于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集中连片的较严重区或影响轻微的大中型煤矿与小型重要煤矿;(4)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该区主要治理对策(工程)为: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煤矸石堆防治,沉陷区土地平整与复垦,沉陷区绿化与无害化防治,地面建(构)筑物维护维修,沉陷区村庄搬迁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等。3、采煤沉陷区一般治理区主要是指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但破坏程度不如重点治理区强烈;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重点治理区弱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作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远期治理区。可考虑如下几方面:(1)“三区两线”不可视;(2)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矿产资源限采区和开采区;(3)处于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轻微影响区;(4)分布分散的煤矿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4、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分区规划期安排重点恢复治理区6个,重点治理区多位于“三区两线”及影响范围内,煤矿连片分布且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一般恢复治理区2个,多位于“三区两线”影响范围以外,地质环境影响轻微或较严重区。(具体见附表四)(1)重点治理区如下: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一带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I1);景泰县寺滩乡及周围一带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I2);靖远县王家山一带、靖远县东升乡一带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I3);平川区王家山一带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I4);平川区宝积乡魏家地矿区一带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I5);平川区共和镇红会矿区一带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I6)。(2)一般治理区:景泰县草窝滩、上沙沃一带采煤沉陷区一般治理区(II1);四、重大工程目前白银市面临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挖损及压占损毁土地资源,对地形地貌景观、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等。而地面塌陷及裂缝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面最广。以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为主,重点针对废弃、闭坑、政策性关闭及历史遗留老矿山,开展搬迁避让、生态环境恢复、矿山复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矿区土地复垦利用等综合治理部署。针对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重大工程如下:(一)基础调查工程全面推进白银市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作,重点开展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采煤沉陷区含水层破坏及土地损毁等调查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薄弱局面,以满足白银市自然资源资源管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对基础资料的需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详细调查:针对白银市范围内采煤沉陷区开展1:1万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掌握各重点治理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调查面积约133.61km2。(1)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一带,煤集中开采区;(2)景泰县寺滩乡及周围一带,煤集中开采区;(3)靖远县王家山一带、靖远县东升乡一带,煤集中开采区;(4)平川区王家山一带,煤集中开采区;(5)平川区宝积乡魏家地矿区一带,煤集中开采区;(6)平川区共和镇红会矿区一带,煤集中开采区;(7)景泰县草窝滩、上沙沃一带,煤炭集中开采区。(二)监测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加快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全面掌握和监控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现状和动态变化。1、监测体系建设按照明确事权,分级监管,上下协同,全面监控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县两级监测体系,并与省级监测体系并轨。制定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自然资源资源源管理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各级监测机构、监测主体和监测责任范围,理顺监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覆盖白银市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并不断完善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和监测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建立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实施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预测、预警报告制度及应急监测会商制度,实现对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的有效监控和监督管理。强化构建市级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和数据控制中心,不断指导和完善市、县(区)两级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形成面向各级政府、环境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多层次、多渠道的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和查询服务。2、监测基础工程建设政府监控,企业主建,事权明确,分级建设,加快构建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以国产卫星遥感监测为主,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常规监测、专业监测、应急监测、科研监测等协同,形成市、县(区)两级及矿山企业融合共建并覆盖白银市的采煤沉陷区环境监测网络。落实矿山企业监测的主体责任,建成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按照事权及采矿证发证权限,由市级自然资源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区域性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以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历史遗留矿区及白银市矿产资源规划的禁采区、限采区为重点,部署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并对省市发证的大中型及重要小型煤矿实施监控性监测。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发证权限,监督煤矿企业完成监测设施建设,对辖区内各自发证的重要矿山、集中采矿区域及市、县(区)各类功能保护区进行监控。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带动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监测工作。积极采用先进监测技术、设备,逐步实现监测系统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至2023年白银市建立5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点监测区,2026年白银市形成遥感监测全覆盖,并建成7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重点监测区。重点监测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土地资源损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废液排放、固体废弃物堆放、水土污染及生态环境等的动态变化。专栏2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监测区规划期重点监测区(6个):(1)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一带,煤集中开采区;(2)景泰县寺滩乡及周围一带,煤集中开采区;(3)靖远县王家山一带、靖远县东升乡一带,煤集中开采区;(4)平川区王家山一带,煤集中开采区;(5)平川区宝积乡魏家地矿区一带,煤集中开采区;(6)平川区共和镇红会矿区一带,煤集中开采区。展望期重点监测区(1个):景泰县草窝滩、上沙沃一带,煤炭开采区。(三)重大治理工程1、搬迁避让工程从维护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抓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建设,以保障塌陷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重任,以就近或城镇化的原则,对塌陷区危害严重的平川区西合村、牛拜村、黑水村、党家水村、靖远红湾村、景泰郭台村等8个村约625户居民进行重点搬迁避让。分别在平川区牛拜、西台、曾家庄、石沟滩、靖远红湾、景泰郭台等地建设6个异地安置点,按照搬迁群众意愿,一部分群众在城区提供保障房,另一部分群众在新的移民点进行安置,将搬迁工作和美丽乡村建没结合起来,建设移民安置点。并围绕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培育能吸纳更多搬迁群众就业的优势接续产业,对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2、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以白银市采煤沉陷区重点治理区为主,重点针对废弃、闭坑、政策性关闭及历史遗留老矿山,开展生态环境恢复、矿山复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矿区土地复垦利用等综合治理部署。完成采煤沉陷区土地整理复垦1687亩,其中平川区860亩,景泰县355亩,靖远县472亩。完成矿区植树绿化4060亩,其中平川区2044亩,景泰县868亩,靖远县1148亩。专栏3 重大治理工程规划期重大治理工程(6个):(1)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一带,煤集中开采区;(2)景泰县寺滩乡及周围一带,煤集中开采区;(3)靖远县王家山一带、靖远县东升乡一带,煤集中开采区;(4)平川区王家山一带,煤集中开采区;(5)平川区宝积乡魏家地矿区一带,煤集中开采区;(6)平川区共和镇红会矿区一带,煤集中开采区。展望期重大治理工程(1个):景泰县草窝滩、上沙沃一带采煤沉陷区一般治理区(II1)。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及安排依据规划设置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监测、重大治理、保护与治理技术支撑及监测体系建设等重大工程,白银市估算总投资105987.83万元,其中规划期估算投资98529.90万元,展望期估算投资7457.93万元。专栏4 投资估算一览表分 期项目类型资金(万元)年度安排(年)规划期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程129.192019-2023矿山地质重大治理工程闭坑、废弃、政策性关闭矿山18837.57生产、在建矿山63088.14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7100.00搬迁避让9375.00小计98529.902019-2023展望期矿山地质重大治理工程闭坑、废弃、政策性关闭矿山1783.322024-2026生产、在建矿山3766.61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1908.002024-2026小计7457.932024-2026合计105987.832019-2026(二)资金筹措白银市历史采矿和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历史遗留煤矿多,积淀的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多,恢复治理投资巨大。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资金需依靠国家、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方式筹措,才能落实恢复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闭坑矿山或责任人灭失的矿山,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资金以国家投入和地方政府匹配的方式筹集;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国有大中型矿山,曾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目前因资源濒临枯竭,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资金由国家投入、地方政府匹配和矿山企业自筹的方式筹集;在建、生产矿山,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资金由矿山企业承担。1、申请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补助白银市是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财力十分困难。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加快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实现规划目标,需申请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用于责任主体灭失或不明的历史遗留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国有老矿山遗留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恢复治理,同时解决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及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资金不足的困难。2、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积极加大地方财政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设立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依据“两权价款”和矿补费使用管理办法,以及近几年的专项资金投资规模,来安排未来五年白银市财政专项资金的配套规模。3、企业自筹资金在建、生产矿山,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于开发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在享有开发矿产资源的权力时,也要承担保护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资金由矿山企业承担。4、建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保障基金积极落实财政部、自然资源资源部制定的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建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金制度,尽快制定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金管理办法,推进治理成本内部化,实现矿山企业采煤沉陷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投入的合法性与规范化。由采矿权人负责,按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时序,实现环境治理与矿山开采同步进行,切实保障矿山生产企业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5、其他资金结合白银市实际情况,引导社会资金、资源、资产要素投入,积极探索利用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治理。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资金筹措机制,多渠道、多元化吸收社会资金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20192023年)是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全面落实。坚持从改革、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入手,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一)加强组织领导该规划要纳入白银市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全面落实,并接受社会各界对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推行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的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方经济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协助白银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逐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联动、层层落实”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应当将规划与现行监督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政府问责和追究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责任追溯。按照规划确定的方针和目标,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绿色矿山建设等指标和措施,作为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年、逐届进行考评,保证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二)政策保障措施在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开发、矿山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指导下,按照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及新发展理念,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及政策措施,制定符合白银市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法规、政策、条例、实施细则和标准,着力推进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的主体责任;完善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等核心制度,形成健全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法规制度与规范体系,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提供法制保障。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措施,杜绝违法采矿、滥采乱挖、破坏资源、随意堆弃矿渣的现象,把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三)加强环境管理与创新机制1、严格规划分区管理(1)重点保护区严格禁止矿产资源开发,应制定严格的保护区管理和问责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相关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到2023年,对已关闭、废弃煤矿进行综合治理恢复,治理数量达到90%以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实施和验收。(2)重点预防区 严格落实重点预防区煤炭资源开发的准入管理,对煤炭资源开发实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从源头加强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的预防和保护,各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3)重点治理区 以点到面,整体推进,明确责任,分类管理,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扎实推进白银市规划重点治理区内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形成一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利用示范区。(4)一般治理区 加强对一般治理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监管,督促煤炭企业严格执行两方案,切实履行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主体责任,以政府为主导,优先开展居民集中生活区、道路与河流沿线分布的闭坑、废弃、政策性关闭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恢复。2、明确责任、分类管理(1)在建、生产煤矿 严格落实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体责任,应逐步建立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构建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数据库;按要求编制、审批及落实“两方案”,实行边开采、边保护、边复垦、边治理,“两方案”执行率达100%。矿山企业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拒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的在建矿山、生产矿山,要将该矿山企业纳入政府管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列入矿业权人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名单,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批准其申请新的采矿许可证或者申请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注销,不得批准其申请新的建设用地。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启动问责程序,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现对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监控管理。(2)历史遗留问题煤矿 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或者责任主体灭失的闭坑、废弃、政策性关闭煤矿及现生产的国营老煤矿等历史遗留问题,由政府统筹规划和治理恢复,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将历史遗留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纳入地方政府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谁治理、谁受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韶关市始兴县事业单位招聘暨“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8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河南郑州空中丝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福建省柘荣法院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河南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专任教师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波分行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贵州铜仁市司法局选聘行政执法人民监督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佛冈县水头镇选拔储备村(社区)“两委”后备人员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五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中心见习大学生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直属优抚医院招聘12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开招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少年读史记课件
- 铁路客运防寒过冬课件
- 2025四川天府新区籍田中心卫生院招聘医师、药师、护士岗位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任职资格认证汇报
- 高盛:释放AI时代的潜力+Powering+the+AI+Era
- 公司视频发布管理办法
- 2025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课后辅导计划
- 箱变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 异地主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微电子器件(4-11)多栅结构MOSFET与FinFET
- 员工主动离职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