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喾 rli 】 t 7 - _ 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筮盘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羝童 日 期:至旦1 2 :垒:纡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至圣 e t 期:型:堡霉 电话: 邮编: 。j, h。i 。 k ? 。曩 蛐 j 毒 ; 叠 摘要 现代德育实践离不开对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和扬弃。而老子德育思想在中华民族传 统德育思想史中独树一帜,其中“行不言之教 是老子德育思想的一个经典表达。本文 试图通过探究“行不言之教 的思想体系和当代价值,实现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 对我国现代德育建设和实践做出启示和贡献。 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老子“行不言之教 思想的形成过程,其思想的 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丰富的理论渊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核心和理论根据共 同构成了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老子“行不言之教 的思 想体系,其中包括“行不言之教”的内涵和道德理想,“行不言之教 的主要内容和道 德教化方式;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发掘了老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这 一思想对于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都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辩证的眼光,扬弃的态度。老子德育思想本身也 有其消极因素和局限性。我们在认识和发掘老子的这一宝贵思想遗产时,应摒弃其负面 的消极因素,合理借鉴和利用其积极影响,为我国的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做出贡献。 关键词:老子;德育思想;不言之教;内容;方法;当代价值 a b s t r a c t m o d e m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m o r a li d e a si si n s e p a r a b l ef r o m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a b a n d o n e d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w h i c hl a o z it h o u g h t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m o r a lu n i q u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i d e a s ,a n d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 o u ts a y i n g ”i sl a o z it h o u g h ta c l a s s i ce x p r e s s i o no fm o r a le d u c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o r et h e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 o u t s a y i n g i d e o l o g y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s ,i no r d e rt oa c h i e v et h em o d e m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m o d e m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 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h i s t o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t h i ss t u d y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l a o z it h o u g h t , l a o z it h o u g h th a v ed e e ps o c i a lr o o t sa n dar i c ht h e o r yo fo r i g i n s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 o u ts a y i n g t h e o r yt o g e t h e rc o n s t i t u t et h ec o r ea n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 i t s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o ft h ep r e m i s e t h r o u g hd o c u m e n t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t oe x p l o r et h e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 o u ts a y i n g ”i d e o l o g y , i n c l u d i n g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 o u ts a y i n g ”a n da m o r a li d e a l , ”e d u e a t i o nw i t h o u ts a y i n g o ft h ec o n t e n ta n dm e t h o d s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m e t h o do fc o m b i n i n gi n d e p t ht oe x p l o r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i d e a so f l a o z i i sm o r a lv a l u e s ,t h i si d e af o ru p d a t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m p r o v e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m e t h o d ,b u i l d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t oe n h a n c et h e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sm o r a la n d s p i r i t u a la l lh a v e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c o u r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w es h o u l dt a k ead i a l e c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r e n o u n c ea t t i t u d e l a o z im o r a lt h o u g h th a si t sn e g a t i v ef a c t o r sa n dl i m i t a t i o n s w eu n d e r s t a n da n de x p l o r e l a o z it h o u g h to ft h i sp r e c i o u sh e r i t a g e ,w es h o u l da b a n d o ni t sn e g a t i v en e g a t i v ef a c t o r s , r a t i o n a ll e a r n i n ga n du s et h e i rp o s i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t oo u rc o u n t r y sm o d e mm o r a l i t y , a n de t h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st oc o n t r i b u t e k e yw o r d s :l a o z i ;m o r a lt h o u g h t ;e d u c a t i o nw i t h o u ts a y i n g ;c o n t e n t ;m e t h o d ; 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i l 一 母 a k 3_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勇乏i 弓l言一1 一、老子“行不言之教力思想的形成2 ( 一) 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 ( 二) 老子思想的理论渊源o o o o 4 ( 三) 老子“行不言之教 思想的理论前提6 二、老子“行不言之教思想体系1 0 ( 一) “行不言之教”的内涵解读1 0 ( 二) “行不言之教 的主要内容1 2 ( 三) “行不言之教 的道德教化方式1 6 三、老子“行不言之教”思想的当代价值2 0 ( 一) 对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创新的价值2 0 ( 二)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2 2 ( 三) 对中华民族道德境界提升的价值2 6 结论2 9 参考文献3 0 后记3 2 i i i , , 1 j _ k 1 _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 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德育思想遗产。在这些传统德育思想中,儒道两家相互补充,相得 益彰,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灵魂。然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 定,两千多年来,儒家一直占据着传统德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实际上,作为中国两大德 育思想流派之一的道家德育思想,也同样博大精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思想幽 深,境界高远,对后世影响广泛,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奇葩。老子唯一的传世之作道 德经( 也称老子) 虽短短五千言,但文约义丰,无时不显现出德育的智慧火花,其 中“行不言之教”可以说是老子德育思想的一个经典表述。在当今,解读老子著作中包 含的独具特色的德育思想,并加以合理的借鉴和利用,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建设 和德育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利用老子德育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进行 必要的现代转换,有利于引导当代的德育实践,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老子“行不言之教”思想的形成 根据史料典籍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活于春秋末期,陈国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他早年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此,老子深懂周朝的图 书典籍,学识渊博。老子晚年,陈国被楚国灭掉,老子遭亡国之痛,逃往他国,最终成 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的传世之作道德经中。在这部短短五千言的著 作中,老子集中了古代的文化精髓,将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汇集成了涉及哲学、政治、 教育、军事、美学、历史等方面的思想海洋,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老子思想的产 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丰富的理论渊源。 ( 一) 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u 。 同时,“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人们的 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川2 h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归根到底总是从 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 己的道德观念。川3 1 因此,我们要探求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一定要回到老子所处的 社会环境之中。 1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百家争鸣的环境 “封建制度,白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 h 1 春秋中叶是奴隶制经济向封 建制经济迅速转型的时期。在这场社会的大变革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当 时,冶炼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管子日:“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钮、夷、 斤,试诸壤土。 ( 国语齐语) 这里,恶金便是铁,所制之器用诸壤土,可见组、夷、 斤等都是农具。随着铁器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牛耕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由于生产工 具的发展,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改进,人们能够开垦出大量荒地,出现了大批自耕农。封 建土地所有制逐步替代了领主经济模式下的“井田制”。如公元前5 9 4 年,鲁国的“初 税亩”正式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齐、晋、楚、郑等国也先后采取了类似措施。这 从根本上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同时,铁器的广泛应用扩大了生产领域, 促进了手工业和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加速了经济制度的变革。这些为百家争鸣的出 现提供了社会环境。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政治斗争的复杂和严酷催生了他的社会理想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和分化,从而引起政治上的剧 烈动荡。春秋时期,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人欲急剧膨胀,贫富分化悬殊。司 马迁描述当时的政治斗争时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 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国先秦的思想 家们纷纷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呼声。而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也阐述了尊道贵德,不争无私, 宽容慈爱,自然无为等德育思想。春秋时期的各种矛盾与斗争,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 1 ) 封建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春秋末期,周王室早已衰微,没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统治,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满 足自己的野心和私欲,相互之间争战不已。春秋之际,诸侯国尚多,强大的侯国想要争 取小国,以成伯主,而弱小的侯国也想争取大国,以作外援。封建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引 起的斗争,有大国吞并小国的侵略战争,也有强大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前者如“汉阳 诸姬,楚实尽之 ;晋献公“灭霍、灭魏、灭虢、灭虞”。(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后 者如宋、楚战于泓,秦、晋战于淆等等。而小国之间为争地、争田、争城的战争,也史 不绝书。这样的混战局面,使得战争带来的灾祸极其惨烈。宋国被围攻之时,百姓则“易 子而食 ;而“吴日敝于兵,而暴骨于野 ;郑国向晋国申诉遭楚国侵略之苦日:“焚我 郊保,冯陵我城郭。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皇启处,以相救也。翦焉倾覆,无所控告。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 左传襄公八年) 。 ( 2 )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中国古代氏族公社式的社会结构解体缓慢,一直残存到夏商时期,到了周代仍以“井 田制 维持着奴隶主的统治。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发展导致了农业、手工业 和工商业的发展,促成了社会变革,租i r o n 的地主经济模式替代了井田制。这种经济基 础的变化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动和分化。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要求参政议政,同时也需 要集权专制的统一王朝。这样,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 便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僭越违礼、弑君杀父之事不断发生。一国之内,既有公室 与私家的斗争,又有私家与私家的斗争。阶级冲突的激化同样带来了战乱不断,战争成 了时代的主旋律。据春秋记载,春秋之世,二百四十二年,而列国问的军事行动, 凡四百八十三次之多。 ( 3 )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春秋末期,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兴起,旧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然而一种剥削制度代 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变革中,往往伴随着人民的痛苦与牺牲。春秋末叶的统治者们奢侈 腐化,暴虐荒淫。他们对内横征暴敛,榨取国内人民的血汗果实,对外掠夺小国人民的 劳动所得,并美其名日“朝聘”。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 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 不恤后人。暴虐淫从,肆行非度,无所还忌。”强大的诸侯国还经常对外掠夺。如晋国 对与之相邻的侯国的榨取相当凶猛。一次晋国“征朝于郑国,郑人答道:“不朝之间, 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 左传襄公二十 二l 东j l i j i l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年) 还有一次是郑君朝晋,郑人诉苦道:“以敝邑偏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 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由此可见,当时小国向 大国的朝聘,实际就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与榨取之下,劳动人民必 然要起来进行反抗。虽然这个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起义,但零星的反抗却经常发生,这 种反抗被统治者诬蔑为盗,统治者力图以加强“政刑 来消灭“盗寇”。正是这些政治 斗争的复杂残酷催生了老子对纯真道德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卑微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表达思想的方式 面对愈演愈烈的战争和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老子站在下层 劳动人民的立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 道德经,四 十六章,以下凡引用此书只注明章节)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 - - 十章) 可见,老子强烈反对兼并战争。对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镇压,老子又提出 警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七十四章) 对于这些社会矛盾,老子想通过倡导 道德修养来进行消除。他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他同时期望通过“无为、“简政 等方式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因此,老子的社会构 想表达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是以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在老子思想上的反映。 ( 二) 老子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绝不能与前人的思想断绝联系,一定是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 发展而来。庄子天下篇里认为诸子皆源于“六经”,汉书艺文志也说九流十 家是“六经之支与流裔 。同样,老子思想的产生,固然是那个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同时也有丰富的理论渊源。老子作为周朝管理图书典籍的史官,无疑对春秋之前的典 籍文献进行过广泛接触。孔子曾说到老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老子本人也承认过 对古人的继承:“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十四章) 在道德经五千余言中,援引 古人的思想之处也并不少见。道德经与周易、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的思 想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对其中的很多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 1 天道自然的观念 老子天道自然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有很多渊源。从远古时代起, 人们就注意到天象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据史记太史公自传说,尧舜时代, 曾有专人观察“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到了周代,观察“天道 成了史官的一个主要 任务。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极为珍贵的文化典籍易经当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天道观 念引导了老子天道观的形成。易经虽是一部占卜之书,但“从哲学角度看,易经 可说是一部专论天道并以天道推演人道的作品,以八种基本原素及其对立面矛盾转 化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以这种初步的宇宙自然论取代了宇宙神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论。川副这种宇宙自然论使得春秋以来的自然天道观思想得以萌芽,而老子继承了这种 天道观并加以发展。道德经中曾多次称颂“天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 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七十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 章) 郭沫若也同样认为老子的天道观与易经是有渊源关系的,而孔子与易经的 关系,也主要通过老子受到感染。1 陈鼓应也指出:“先秦天道观的一条主要脉络,是由 易经到老、庄而易传。州7 1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因为他将“道 作为自己的最高哲学概念。远在周初时期,易中就出现了重“道 的思想,其中随 卦的“有孚在道,以明”( 周易) 和履卦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周易) 中的“道” 都是指原则、规律,老子讲的“道”也正是有这个意义。 2 辩证思想 老子的辩证观念非常突出,但这些观念也并非老子的首创。中国古代人便极富于辩 证思维,如“阴阳对立”、对立统一之“和 、“物极必反 等,都是一些自发的朴素的 辩证观念。据国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日:周将亡矣,夫天 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压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m 由此可见,古人 认为,阴阳是天地之气中的对立物,阴阳的运行,有其自然规律,如果破坏了规律,自 然界将发生异常的现象,如地震到来。又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日:“清浊,小大,短 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这与老子的“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以说是一脉贯通。易 经中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老子辩证法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道德经中关于 变易的观念、矛盾对立转化的观念等几乎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原始的痕迹。易经 讲阴阳消长,变易之理,而“反者道之动”正是老予对辩证运动规律的总结。可以说, 老子独特的辩证法体系正是对这些古代先民的辩证思想资源进行的去粗取精的再创造。 3 道德教化观念 春秋时期,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盗用仁义是政客们惯用的手法。基于这样的事实, 老子极力反对统治阶级的仁、义、忠、孝、礼等所谓的道德,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提出了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道德观念。老子的这些道德概念也有其理论渊源。如周书 中有以水为首的五行和主张刚柔相济的“三德”思想,这些观念被老子借鉴,形成了“上 善若水”和“柔弱胜刚强 等思想:易经中谦卦说:“谦亨,君子有终。 ,尚书大 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而老子也特别重视谦下不盈的品德。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日慈,- - e l 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这里的 “慈 、“宝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其思想来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遍服日 顺。 ;国语周语下说:“( 顷公) 日:惠,文之慈也。一;左传庄公二十四 年:“御孙谏日: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 无乃不可乎? ;国语周语下说:“昔史佚有言日:居莫若俭,德莫若让。;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语晋语八:“叔向谓赵文子日:子务德,无争先! 。憎1 老子德育思想的一个经典表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章) 也能够在 古代典籍中找到佐证。诗经国风兔爰有:“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这是关于“无为 思想的最早记载;说苑君道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日:人君之 道如何? 对日:人君之道清静无为。”;而金人铭说:“无多言,多言多败。” 当然,老子的德育思想并不是对古人完全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更为充分的论 述。 总而言之,老子的思想既是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反映,同时也吸收了前代先贤的思 想资源。老子是站在自己的时代高度,用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对 前人的思想加以提炼、改造,创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 三) 老子“行不言之教思想的理论前提 老子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道德见解,其中“行不言之教”坚守了教育的根本之道, 教人于无形之中,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要全面而充分的理解“行不言之教”,就要首 先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 l 老子“行不言之教刀思想的理论核心老子的“道”和“德 ( 1 ) 老子“道论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行不言之教 的思想是老子“道论 在德育 上的具体延伸,因此,对“道”的理解至关重要。 “道 这个字由来已古,远在尚书、周易等典籍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 中对“道”的含义解释是:“道,所行道也。”意思是道即道路,如诗采薇中:“行 道迟迟,载饥载渴”。书禹贡中“道黑水至于二危”,这里的“道”则是疏通,引 导之义。后来,“道 的含义又引申为“法”、“理 、规律等意义,如尚书大禹谟 有:“违道以千百姓之誉”;“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满招损,谦受益,时 乃天道。 ;五子之歌有:“今失厥道,乱其纪纲 。 对于老子来说,“道”的概念经过他的改造和提升,除了保存上述原始的含义外, 还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独特内涵,成了哲学上的最高范畴。有很多学者对老子“道的 内涵作出解释和研究,如詹剑峰教授认为:“道是整个自然及其变化的总规律。”阻1 张松 辉教授说:“我们认为道就是万物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等等。”u 训 杨启亮先生则认为,“道”兼顾“宇宙本体规律和人类生存秩序法则的双重意义。 n 如此看来,按照老子的说法,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道 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其一,“道具有本原性。老子曾多次描述道为万物之源,无所不包。“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 二十五章) 在老子看 来,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前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依据。“道者,万物之奥也,( 六十 二章) “渊兮似万物之宗 ( 四章) 。正如韩非子在解老中进一步解释说:“道者,万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事物内部的永久的原因,万物因它而生成,是物之 所以为物的“所以然也 。老子将之描述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 辞 ( 三十四章) 。 其二,道具有规律性。道是天地万物的大本原,同时又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 老子说:“夫物芸芸,复归其根。”( 十六章) 道按照自身的运作规律发展为万物,万物 又按照一定的规律复归于道。道在推动万事万物变化的同时表现为相反相成的矛盾运 动,按照老子的说法便是“反者道之动 ( 四十章) 。同时,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 ( 二十五章) ,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变化不息。只有承认和把握事物的规 律,并加以实践,才是明白了大道之理。所谓“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 十六章) 不知道天地万物的变化运作规律而盲目执行,只能埋下凶险祸患。 其三,道具有自然性。“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的思想是老子道论的核心。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二十五章) 自然可以说是道的根本特性。自 然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一存在物全部地或部分地自生或至少自行规定,而无需外在 的原因,叫做自然。”n 2 1 道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和人类生存的根本准则,其发展 变化都遵循着自身特有的自然法则。对此,南怀瑾老先生解释说:“老子所说的自然 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地,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本身不需要效法 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n 3 1 所以,道完全不需要凭借他物而 自行存在,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也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生长运行。同时,作为这种万物 本体与普遍规律的“道”,它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生的实践。即人要效法道的自然本性,“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四章) ,让事物依照自身的状况自由发展,不要以外在的力 量干预约束。 总之,老子的“道 包含了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与真理,它按照 自然规律生长并运作着万事万物。熊铁基先生在总结学界的观点时说:“老子的“道 究竟是什么意义?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道是天地 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n 4 , ( 2 ) 老子“德论 全面理解和发掘老子的德育思想,必须首先明白老子“德”的含义。道德经一 书中,“德 是仅次于“道”的重要概念。儒家所说的德包括仁、义、礼等,有一个完 整的系统,甚至包括了儒家学说的全部内容,对德的要求更注重于内心世界修为的外化 表现,强调以德为指导行德事。而老子提出的“德 却不能混同于儒家的德。欲知老子 “德的含义,须从道与德的关系来说明。 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五十一章) “尊道”、“贵 德”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子在解老中指出:“德者道之功。”管子心术 上也有:“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谓,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 谓所得以然也。 也就是说,“道”是支配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德”是道的 载体和表现形态,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运化和应用。“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谓之德。 ( 管子心术上) 作为万物之源的道是毫无形迹的,无法为人类的感觉所直 接感知,但是这个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现实,作用于我们的人生,便可以称之为“德 。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 用,也是道的显现。 n 司也就是,“道是体,德是用 。u 剐 除此之外,老子的“德 还指“一种生命的内在本质。州1 7 1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 ( 五十四章) 这里的“德 ,便是指人的德性。具体来说,“道 作用于人类生活, 显现出了很多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之进行感悟和认知,这便是人之德, 也就是人的本性,人遵从这种德性并自觉地践行它。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两个层面的 内涵,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三十八章) 老子指出, 具有上等德性修为的人,一切依道而行,无心施德,所以反而有德;具有下等德性修为 的人,造作设施,有心施德,所以反而没有德。“上德”是素朴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虽 无德之名,却是真正的“有德;“下德”则相反,虽始终不离德之名( 不失德) ,但却 是有意而求,非自然的流露,所以在本质上是“无德。可以看出,老子在这里否定的 仅仅是有仁义道德之名的“下德”,而对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上德) 则是完全肯定的。 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章) 生长万物 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却不夸耀其能,长养万物却不因此而认为具有生杀之权,这就 是达到了道之德的含意。道的本质是“自然 ,因此,德相应所表现出来的也应是纯朴 天然的品性。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大道,修此淳朴自然之大德。可见,老子向往的是 “道”即“上德”的境地,自然纯真而不被形式上的道德观念所束缚。 2 老子“行不言之教 思想的理论根据自然人性论 任何德育均以人为中心,在特定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形成对人和人生问题的基本看 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中焉。 ( 二十五章) 可见,老 子德育思想的最终关注点仍然是人。人性论是老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对于老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认识。 首先是“人性善论。如张松辉教授认为,“老子是第一位提出人性善的人 ,“老子 明确认为人性是清静无为的,而清静无为是一种值得保护的品性。我们不妨就把这 种清静无为的品性称为性善。 n 8 1 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也认为老 子主张“人性善论 。他指出,“德 即人的本性,是纯善的,由于后天“知 和“欲 的作用,与“德”相背离,才变得“恶 了。n 卅 其次,“人性恶论”。如虞祖尧先生认为,老子的人性论应该是“性本恶”的。他说: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有欲、有私、贪财货的,特别受不得外界物质享受如五色、五音、 五味、田猎和难得之货的刺激,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争斗都源于此。依此观之,老子 应属于性本恶的范畴中的思想家。 同时,他说老子希望通过玑恢复大道的运行, 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的干扰,净化人的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境界”。啪1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人性自然论”。姜国柱和朱蔡菊在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一书中,认为“老 子的人性论与宇宙观是紧密相联的,“道是产生、构成万物的始基”,但“道”产生 万物以后又不主宰万物,而是任其自然发展,老子就是“在这种天道自然无为宇宙 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人性论 。暖u 从以上三种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老子人性论的认识有一定分歧。这是因 为老子对人性的问题没有作出过非常明确的表述,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的加以揣摩研究, 就不难发现老子的人性论其实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中。而本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即自 然人性论。 人性是指人出生后没有经过任何人工改造( 即人为教育) 的本性。而老子人性论最 大的特点就是不以善恶来标榜人性。从一开始老子超越了善恶的范畴,站在独特的理论 视角,直接从“道”出发研究人性。老子认为“道 是宇宙天地和万事万物的本源及一 切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人同宇宙万物一样,也要依从于“道”而生长。“法自然”是“道 的根本性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性中包含了“道”的本质,因此,人的本性也 应是“自然”。 老子的“人性自然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人出生时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人性是纯 粹质朴的,是人性原初时期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的最初本性无好坏善恶之分,因为善恶 是经过人后天判断的结果。正如没有经过雕凿装饰的原材料一样,人性呈现着自身的本 质属性。老子还将婴儿的状态作为理想人格的最佳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五十 五章)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二十章) ,婴儿保持了道赋予他的最原始的 状态,没有经过后天的污染,因而也是最好的状态。所以老子主张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复归于朴 ( 二十八章) ,“复归于婴儿 ( - - 十三章) ,回归自然,去伪去饰,返朴归 真。 老子的人性自然论并不是一味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否定其社会性,相反,老子认为 人与物的不同点在于人能通过“致虚守静”即直觉顿悟的方法体悟“道”。他的人性自 然论只是强调人的个体性存在,尊重人的个性,主张人格独立,所追求的是人的个性的 自由与解放,是对压抑人的个性自由的封建思想的批判与否定。因此,人性自然论也成 为老子“行不言之教”德育思想的理论根据。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老子“行不言之教 思想体系 ( 一) “行不言之教 的内涵解读 “老子认为教育只有成为人自身的需要,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才能由被动变为主 动。道是万物之师,自然也是人的老师,自然之道实行的就是不言之教。”乜2 1 既然老子 思想以“道法自然 为理论实质,那么“行不言之教 的教育理念就是“道法自然 在 德育上的具体延伸。“行不言之教”最能展现老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它包含着丰富的内 涵和崇高的德育培养目标。 1 “行不言之教的内涵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 二十七章) 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行教,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 不人为地确定起点,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却不自居其功,这是老子教育活 动的理想境界。对于老子来说,最好的道德教育是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具 体说来,“行不言之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重视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所谓“不言之教 要求教育者不要只是言说道德规 范,亦不要过多地强迫灌输、训导教诲,而是应该少说多做,以身作则。教育者要通过 自己的精神情感和良好行为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树立模范,从而使受教育 者获得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施教者能够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率先履行道德规范, 那么就有助于受教育者从内心认同接受道德要求,使其于言教之外用心体会。老子认为, 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有着单纯言传所不可比拟的实际效果:“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 教育者的高尚品格和崇高 德行能够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品德。 其次,“行不言之教 要求教育者创建一种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注重对受教者 的启发。“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 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 认识到自己是人。”乜3 1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 的环境。 口4 1 环境对受教育者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者应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受 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自然的氛围中轻松地受到影 响。施教者应遵从道德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使受教者在无形的感化下受到启发,让受 教者自觉体悟道德要求。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十章) 这里的“涤除玄览” 就是通过直观的景象,经过主体的思考与感悟,自然而然地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 这种启发式的教育往往能够达到正面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而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感到一种负担,是一种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其三,老子的“行不言之教”要求德育活动中更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教育过程中双方主体的平等性。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自 己教育自己。 对于施教者来说,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顺其本性,调动教育对象的主 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内在的德育需求,使他们能够自由、独立、主动的发展,从而 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对于受教者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发挥了 他们自我教育的自觉能动性,确立其主体意识,发挥其内在的固有的潜能,更能实现受 教育者的自我完善。同时,“行不言之教”也体现了道德教育双方的平等关系,有利于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互动,使德育效果达到最佳。 总之,老子“行不言之教”德育思想与“道法自然的原则是一致的。老子看到了 单纯言教所带来的局限性,主张“不立声教法令 ,不赞成过多地施以强制教令,而是 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遵循道德教育内在规律,根据受教育者的身 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得到心灵 上的启发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自觉接受和认同教育内容。当然,“行不言之教 也不 是完全的“不言”,而是应该顺从个体规律的“言 ,所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 ( 二十七章) 也就是说能够做到适时而言,适势而言,而不是“多言数穷”。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德育的最理想效果。 2 “行不言之教”的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指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境界。老子 基于他“道 的基础和对“德”的独特诠释,提出了“行不言之教”的道德理想。 ( 1 ) “国泰民安 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道,涵盖了世界观、方法论、万物万事的价值系统,一切目的和行为都 应该“合于道”。老子在“天道自然”的观念的基础上,设想了一种理想的社会: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八十章) 老子在这里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曾被很多学者误认为是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原 始蒙昧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与复古。其实这种评论大多不算公允。 老子之所以向往这种理想社会,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老子所生活的时代,各阶级间 的矛盾错综复杂,阶级问的斗争尖锐激烈。战祸连年不绝,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横征暴 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子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反对不正义的战争,反 对封建压迫剥削,反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他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三十一章) 老子认为战争是 一种灾难性的东西,崇尚战争是无道的,不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劳动人民在战时有兵 役的灾难,平时还要受到经济的剥削。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五章) 。人民的饥饿,是由于统治阶级的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剥削,人民轻死,是由于乃在饥饿线上挣扎。当人民不堪封建主的压迫,蔑视统治者的 法律愤起反抗时,统治阶级又施行残酷镇压,并将人民的反抗诬蔑为“盗 ,于是老子 抨击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面对这样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老子又愤慨地说:“人 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 七十七章)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封建社会的剥削本质。所 以,老子要求废除不合理的“人之道 ,而代之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 在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人们自然纯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亦没有 战祸,彼此相安无争。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自给自足。这样的社会也并不是所谓的生产 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因为有舟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家电电商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超细合金粉末合作协议书
- 六下广州数学试卷
- 2025年真空离子镀膜设备项目建议书
- 南疆历年九年级数学试卷
- 南昌市二模文综数学试卷
- 辽宁高一省统考数学试卷
- 牡丹江初三数学试卷
- 绵阳富乐小升初数学试卷
- 林业资源动态评估报告
- 消防桌面应急预案方案(3篇)
- (2025年标准)校车修理协议书
- 服装厂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2025年山东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8人笔试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汽车驾驶员(高级)考试题及汽车驾驶员(高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艾梅乙”母婴阻断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687题)
- Unit1SectionA1a-1c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
- 360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产品白皮书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酒店股东消费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