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r7 c 经验思维模式作为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一环,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j 本 文以三国演义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这种思维模式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传统农业文明、“人惟求旧”的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方法论等导致了传 统的经验思维模式。它表现为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尚古思想和神秘主义。小说、章 回小说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较大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的视野来看待章回 小说。三国演义的文本包含着很多的经验思维模式的成分。 经验和直观整合的格式塔模式,拒绝了逻辑推理。使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由 于经验的主导而定型,表现为人物描写的类型化和绝对化。尚古思想和复古思想所导 致的过去本位,使传统文化中“史”的地位升高,导致了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题 材,同时导致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三国故事采取一种整理的态度,以及在叙述中 使用全知视角。在经验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经验和自然互渗,从而导致了传统 文化中的神秘文化,三国演义中的神异色彩描写正是这样的一种互渗的必然结果。 经验思维模式全方位的对三国演义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经验思维三国演义 磊述诲踺尚古思恕神秘主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 t h i n k i n g p a t t e r nh a sad e e pe f f e c t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e s s a yt a k e st h es t o r i e so f t h e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a sa ne x a m p l e ,t r y i n gt oa n a l y z et h ev a r i o u se f f e c t so ft h e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 o nt h i si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a c t u a l l y , t h ef i c t i o na n dc h a p t e r f i c t i o ni n c l u d ea l a r g ea m o u n t o fi n f o r m a t i o n ,w h i c h d e m a n d su st ov i e wt h en o v e lf r o mt h ea n g l eo f c u l t u r e m a n ye x p e r i e n c e - 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 a r ei n c l u d e di nt h i sn o v e l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m e t h o d o l o g y ,f o ri n s t a n c e ,t h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a d h e s i o no ft h eo l di d e aa n dt h e p e r f e c t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l e a d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 , w h i c ht h e na p p e a r e da s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o fd i r e c te x p e r i e n c e ,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o ft h e a a a c h m e n tt ot h ec l a s s i c a li d e a sa n d m y s t i c i s m t h e c o n f o r m i t yo f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i n t u i t i o nr e f u s et h el o g i c a lr a t i o c i n a t i o n o w i n g t o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i e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r ef i x e d ,w h i c hi nt u r nm a n i f e s t e da s t h ea b s o l u t i o no f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i d e a so ft h ea t t a c h m e n tt ot h e a n c i e n t sa n dr e t u m i n gt ot h ea n c i e n t sr e s u l t i nt h ep a s ts t a n d a r da n dt h er a i s i n go ft h e p o s i t i o n o ft h eh i s t o r y , a sar e s u l t ,t h et h e m eo ft h i sn o v e li sc o n c e m e da b o u tt h e h i s t o r y t h ea u t h o rc o l l e c t sa l lt h es t o r i e sa n da d o p t sa no m n i s c i e n c ep o i n to f v i e wi nh i s d e s c r i p t i o n w h i l e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c a nn o ts o l v ea l lt h ep r o b l e m s ,t h en a t u r et h e na r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c o n d u c et ot h em y s t e r i o u sc u l t u r e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t h e m y s t e r i o u s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i s n o v e li sn oo t h e rt h a n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n a t u r e i naw o r d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t h i n k i n g p a t t e r n 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st h i sn o v e li ne v e r yp o s s i b l ew a y k e yw o r d s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t h es t o r i e so f t h e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i n t u i t i o na t t a c h m e n to f t h ea n c i e n t s m y s t i c i s m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呢? 我们当然可以回答为中国古代 人们的生活以及其生活的社会,但是,我们深一步思考: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以及生 活的社会具有什么典型的特征? 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中国古代文学都具有和西方 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要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有回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思维方式处于文化的核心,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一个梳理, 并以此来对传统文学进行一个尝试性批评,无论从研究的切入点,还是研究的实践, 都应当是有深刻意义的。 关于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历来说法不一,但是在本质上的论述却是没有很大的 差别的。伦理型、直觉、崇尚和谐;整体性、经验性、直观性;整体思维与直觉; 各种纷纭的说法,虽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差不大。“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果就是经验 直观型的代表。写故事,注重情节的曲折和热闹,写人物擅长白描勾勒外貌而不精于 内心心理描写。直觉思维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来讲,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一个 重生存,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重群体,轻个人的社会里,其认识论的根据就是 对经验的过分崇拜。”。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果实际上就是经验直观型的代表,无论是 创作主体,还是欣赏主体,都打上了深深的经验思维的痕迹。 从民族的思维方式角度来分析和批评传统文学,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就目前的研 究状况分析,这方面尚无系统的资料。能够见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断,研究也只能 从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方式等问题人手。 在思维的研究上,原始思维、艺术的起源、思维发生学从动物思维到 人的思维等对思维有一个系统的论述,是我们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理论指导。 在传统思维模式的研究上,历来说法不一,但是在直觉整体问题上,基本取得了致; 同时,各种意见的分歧也主要表现在文字的表述上,内容上的分歧并不是很大。李宗 桂的中国文化概论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概括。进入9 0 年代,关于艺术思维的研究 何锡章, 现代理想人性初探之绨验奉位规部分湖北人民 版 t , 9 9 5 年笫一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一步深入。何锡章的现代理想人性初探一书全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对国人印影响, 特别是对文艺的影响。同时,作者专章讨论经验思维以及现代文学时期的改造,从经 验在古代的崇高地位、过去本位:“法先王”的神话、“人惟求旧”、祖宗崇拜、老人 统治、传统的全面尊重与服从;复古主义源远流长、经验自我人格的成型、科学精神 的失落、直观思维方式的发达等多个方面论及经验思维,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全面论述 了经验思维的方方面面,并从传统文学的角度论及经验思维。同时,作者从现代文学 作家对经验思维的突破而入手的研究,给本文以极大的启示,是本文的主要理论指导 书。吴瑞霞的中国文化艺术思维论则对艺术思维系统分析,对文化艺术与思维的 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论述。 仅仅凭借这些,我们很难真正意义上对经验思维模式有一个好的梳理。传统思维 方式的研究最初出现在哲学界和思想界,借助现有的中国思想史的几种版本,我 们可以管中窥豹,对民族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基本的大概的了解和把握。 经验思维对章回小说的影响应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章回小说的各个方面,考虑 到笔者的学识,本文将论述仅仅指向在三国演义的发生问题上,也就是三国演 义文本发生的研究上。三国演义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但是,要从中理出明确 的受经验思维影响的各个层面,我们还是只能回到三国演义的本文之中,同时大 量阅读三国演义的原始参考文献。这方面,朱一玄、刘毓忱所编三国演义资料 汇编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并没有将经验思维作为传统思维的唯一特征的意图, 只是将其作为传统思维的一种来分析的。对章回小说产生影响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仅 仅局限在经验思维模式上,本文仅将讨论的重心放在经验思维这一点上。 本文尝试用经验思维模式来分析三国演义文本中的种种奇特的现象,期待通 过这种尝试能够对传统的经验思维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有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是; 作为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成分的经验思维模式,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从不同角度来分丌论述。这并不代表笔 者认为这些影响是分隔开来的。比如诸葛壳这个形象,他作为三国演义的“三绝”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一,其产生包含了经验直观的思维形式,传统文人复古的倾向,经验互渗的神秘文 化集中反映等等方面,绝不是一个单独的层面可以交代清楚的。 在结构上,考虑到对经验思维的特征进行一个梳理,故而按照经验思维的思维方 法、表现、外化的思路来组织结构,这样也就导致了在论述三国演义的时候,首 先论述了微观的描写手法,然后论述其题材、成书。 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目= ;= = 4 = = ;日| 目目_ 目;# = g _ 1 经验思维与章回小说 1 1 经验思维的形成及原因 我们的古人,是一个高度重视经验,以经验为本位的人格代表。经验是生存的指 导,是引导人们顺应客观的教条,是被动趋同群体的人生准则。人的智慧,以经验的 积累为最高境界,经验的多寡与人生智慧形成正比关系。整个传统社会,从社会理想 到人格典范,从学术理想到科学技艺,都深深地打下了经验的烙印,在历史的扉页和 人心的平面上,刻下了深重的经验崇拜四个大字。经验成为权威,经验是客观的绝对 命令,几乎人性的各个层面都囿于经验的范围,为经验的力量所左右。我们的生活主 要是依赖经验而存在的,人的一切活动也是将经验作为行动的指南的。这样的一种思 维方式是如何产生的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 肥沃土壤的滋润下早早地跨入了文明的行列,我国成为一个以农业来立国的世界文明 的发祥地之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所哺育的巴楚文明,同样在世界文明的路程上走 在了其他民族的前列。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生民便昭示着我国农业文明的丌 端与成熟。我们回到我们文明的源头、传统思想的萌芽来看经验思维的产生: 中国人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国人生存的主要来源,也是生存的主要方式。农业社 会的生产主要依靠的是前人不断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经验是进行生产的起点,没有 前人的经验,耕作栽培无法进行;经验又是生产的终点,因为每一个生产,一方面足 对前辈经验的重复,另一方面又是对前辈经验的简单验证,其目的是使生产的经验具 有更大的权威性。实际上,农业经验一旦定型,就有极大的稳定性,简单的再生产便 难以突破周而复始,往复循坏的自然运动所造成的生产的程式化,所以主要而言,每 一次生产不过都是上一次生产经验的重复和因循,经验于是便成为生产的终点。在农 业社会里,生产的技艺,对生产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对自 然灾害的防避或预见,以及对自然气象与生产时间上各个环节的对应关系的把握,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以经验为应对的根据。下一代人一般不会去辨别上一次生产与下一次生产因自然变 化所造成的局部差异,而是主要从大致稳定的趋势中来认定经验并确立经验,于是经 验的稳定性不仅成为了可能性,而且变为了现实性。 农业文明决定了经验的崇高地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观其流泉”、“度其隰 原”,以便“彻田为粮。由于农业文明的早熟,在传统思想和传统哲学思维中,经验 也被提高到一个极高的地位。侯外庐先生认为中国的文明走的是一条“维新”的道路: 如果我们用“家族、私有,国家”三项来做文明路径的指标,那末,“古 典的古代”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亚细亚的古代” 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叫做“社稷”因此,前者是新陈 代谢,新的冲破了旧的,这是革命的路线;后者却是新陈纠葛,1 日的拖住了 新的,这是维新的路线前者是人惟求新,器亦求新;后者却是“人惟求旧, 器惟求新”前者是市民的世界,后者是君子的世界西 在旧有的氏族制还没有清算的时候,中国文明就带着氏族的脐带走上了维新的道 路,直接走向了文明。这就直接导致了: 中国历史一开始便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保存了旧人物,使“旧的拖住 新的”,以致一系列的旧生产方式遗留到后世,形成束缚历史发展的力量 这就叫做古代的“维新”社会以及“亲亲”的宗法统治。 侯外庐先生从思想上分析了中国文明的“人惟求旧、器惟求新”这样的一个事实,并 以此来说明我国宗法制的来源以及文孵起源的方式,正是这样的一个“旧的拖住新的” 的道路,使我们民族的思维指向了过去。国家和家族的混合,这样的“维新”路线, “器”是指“社会阶级分化以来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政权形式”,而“人”则是指“指 氏族的联盟体”,“被氏族血缘纽带所束缚着的人”。“器”在建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过 去的经验,以过去的经验为准则,建制“器”的还是“旧人”,他走的还是过去的路 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也就必然指向过去。 车段舰点参考了现代理想人性初探 之经验奉位观 部分,何锡章善湖北人民“1 版扎,1 9 9 5 年筇一版 诗经犬雅公刘 侯外庐等著,中固思想如史一笫卷一古代心心,人民;版礼1 9 5 7 年3 门第l 版,p 1l - 1 2 侯外庐等著,中田思想通史一第一社一古代恐想人民 i i 版礼,1 9 5 7 年3 月第1 版p 1 6 1 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的理想社会实际上也就是要回复到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中,要“法先王”, 认为这才是合乎“礼”的。孟子则是“言必成三代”。因这方面的论述较多,笔者也 就不再赘述。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际上也就是要回复到原始社会那种懵 懂的状态之中,正是现实的纷争使人失去了纯朴的状态,要回复到婴儿的状态。“知 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 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多次提到婴儿,强调朴,显然老子认为外在的世界改 变了人的生存状态,返朴归真,老子要求人们回复到婴儿似的柔顺淳真的状态。进一 步想,我们会发现老子对现实的世界的物欲横流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去除在现实生活 中所受到的各种毒害,得道回复本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圆,现实的世界使人趋 于“无道”,更助长了私心和贪欲。作为我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思想,儒道两家都不 约而同的把理想指向了过去,对现实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这样一种对过去采取崇拜或 者怀想的态度,必然使民族的思维指向过去,使经验的地位得到提高,经验思维和过 去本位在这里互为因果,使民族的思维方式中深深地打上经验的烙印。 汉代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在哲学上也给经验思维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天 人合一”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人与天地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人与天地不存在着对抗的 关系,而是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自然界是一个有结构、功能的统一整体, 人则“以天地立心”,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这一整体的具体体现。人和自然界 不是处在主客体的对立中,而是处在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二者具有同构性,即可 以互相转换,是一个双向调节的系统。而按照西方哲学的思路,宇宙中存在着两个实 在体系、两个实体世界:一个是可见、可触、服从于一些必然的运动定律的实在体系; 另一个是不可见、不可触的、“精神的”实在体系。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精神和物 质都是这两个实在的体系的表象。在方法论上,“天人合一”将我们民族对世界的认 识走向了条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上。这种方法论,在现今社会看来,同样还是具 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思维模式上, 老子笫二十八章 老予) 第列十七章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虽然有形上与形下、体和用之分,但形上不离形下,本体不离作用,浑然一体,不能 区分。”回浑然一体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在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时候,不可能进行合理的分 类,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统一的直观,将自然和个人、主体和客体混为团,将自然和 客体的各种现象采用互渗率来进行思考,世界也就被人格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 维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分析方法不足”,圆逻辑思维“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要求一种以最好 的方式在科学和哲学中实现的系统的统。逻辑思维的这种统一部分地归因于它的概 念的特殊性质,归因于它们的同类性和有序的规则化。这是逻辑思维逐渐创造出来的 材料,而且没有这种材料,逻辑思维就不能发展。”o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民族的 思维方式对逻辑思维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在缺少逻辑思维的前提下,知识的传授 也就成了种经验的直接转移,学习者对于经验也就不加辨别的直接接收。我们可以 看到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死记硬背成了一条不变的、永恒的方法,这便是“天人合一” 对逻辑思维排斥的直接结果。在这样一种结果下,传统的经典被戴上了神圣的面纱, 经验只有接受,而不能够被怀疑和否定,因为它是绝对的,权威的。同时,将人与自 然,将主体与客体混为一团的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也没有让我们去怀疑这些经验,在“天 人合一”的字典里面,没有“怀疑”二字,只有相信和接受。 农业文明、传统思想和传统的哲学认识论都给经验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验 思维也就在这样的一个肥沃的土壤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的思维方法。我们可 以这样概括经验思维:在经验的前提下直观的思维,( 经验) 直观判断为其思维 过程;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尚古思想、复古主义;而经验所不能达到的空间中,就走入 神秘主义的范畴。 1 2 章回小说的文化信息 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说”概念,更多意义上指的是“f i c t i o n ”,美国传统词典 敲培冗,( 中田传统总维方式的拱奉特征 见中田思维偏向 :张俯年、成中英等并,中同扎会科学f f 版扎 1 9 9 1 年5 月第一版p 2 l 张岱年,中田传统哲学_ ;! 维方式概说,见中困思维偏向 :张岱年,成中英等堵,中田会科学版 i : 1 9 9 1 年5 月第一版p 1 6 【法1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1 月第1 版,p 1 2 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释为“t h ec a t e g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c o m p r i s i n gw o r k so f t h i sk i n d ,i n c l u d i n gn o v e l sa n d s h o r ts t o r i e s ”其词源于投丁文f i c t i 6 ,本意是“t h ea c t i o n o f s h a p i n g ,a f e i g n i n g ,t h a t w h i c h i sf e i g n e d ”,因此“f i c t i o n ”应该是一种虚构的叙事性的,和诗歌、散文、戏曲并列的 文体,他强调了虚构这个特点。按照这样的一种理解,金瓶梅显然是“近代小说 的先驱”,o 显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这样的说法是合乎概念的,同时又是不合乎我 们传统的小说观念的。如果这样,那么,中国小说史实际上只能留下几部作品,大部 分为人们喜爱的作品都只能“上穷碧落下黄泉”,无所归依了。在当初林纾、严复等 将“f i c t i o n ”翻译成小说的时候,将“f i c t i o n ”和我国的“小说”概念等同起来,更多 的应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与“f i c t i o n ”在本质上不同 的。在小说的创作中,作品被评为“信实如史”、“堪与经史相表里”,那简直就是对 小说作者最好的褒奖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概念并没有虚构的要求,事实上,在 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虚构持一种反对的态度。“f i c t i o n ”可以说是一个文体的、和诗 歌,散文相并列的概念;但中国的小说概念却包含了更多的文化的信息。 “小说”这一概念,从庄子外物篇中的“饰小说以干县令”丌始,便是 种“非道术所在的”,不包含正统的经典和治国平天下大道理的文学形式。在“文以 载道”的文学传统下,它是“小”而非“大”,是“说”而非“道”,它成为一个和“大 道”相对立的概念,成为一种受“歧视”的文体。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小说,“一是 附庸于史传的尺寸短书,它的本质在于实录,二是供人阅读消邋的故事,它与i l 者有 血亲关系,但它与前者的差别在于它离不开想象和虚构。旧后者作为散文体叙事文学, 虽然离不开想象和虚构,在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但是它并没有将虚构当作文 体的特殊要求。纵观整个小说史,能够让正统文人稍微看得起眼的只有史传,而看得 起眼的原因并不在史传的文学成就上,而在于史传对“史”的忠实描写。我们可以看 到小说的批评史上,包含着喋喋不休的关于“虚”和“实”的争论,因为其中有“虚” 的描写,史传也就被正统文人带上了“惑乱观者”的帽子。小说与“大道”对立的概 念使其永远难登大雅之堂。这样的一种歧视,是小说的不幸,也是小说的大章。正因 【日j 中野荧代予,从小说看中国人的心考样止北京f 月文艺f 版j ;l = ,1 9 8 9 年3 门第1 版,p 4 石吕渝,中圉小说源流论 。三联书店,1 9 9 4 年2 月蚺l 版,p 1 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它为正统经典所排斥和鄙视,所以它走向了民间,走向了传统诗文所不能达到的更 为广阔的社会,有了比传统诗文更为广阔的“源”。 章回小说的概念,它应该包含四层意思:散叙体文艺;白话语体小说;以章回为 结构单元,单元之间顺时相连:与短篇小说相区别。章回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结 构,一部小说分为若千章回,每回有回目,回且有用单句的也有用偶旬的,用以概括 本回的主题。每一回都在一个故事的紧要处打住,“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使读者欲罢不能,还要继续读下去。从这种结构看,章回小说文体如同话本小说,保 留着“说话”的鲜明的胎记。章回小说的产生,在本质上就是脱胎于民间文艺,有的其 实就是在民问创作的基础上,文人加以整理了一下而已。正因为其脱胎于民间,人们 的思想情感、喜好、以及民族内心最深层的各种因素也就直接的表露了出来,而不加 任何的修饰,章回小说纯洁而直接地展示着我们民族的魂,展示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各 种表层以及深层的内容。 植根于“文以载道”的文学背景下,所以章回小说不可能脱丌正统文学的种种规 定性;为正统文学作家所不齿,所以章回小说在“俗”的帽子下更多的和广大人民, 特别是广大市民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反映出我们 这个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章回小说更多的含有了我国传统文 化的特质,或者说,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更多的影响到章回小说。( 传统文化不是传 统精英文化,如果单纯的说士人文化,其影响或许更多的在正统文学上面。传统文化 应当是包含了汉文化圈的平民和贵族的所有人的特质文化。) 在我们考虑小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的时候,“社会作为文艺 反映和描写的对象,也不是以一种纯粹客观对象的方式进入文艺领域,而是经过 社会文化心理的过滤、筛选、变换、重构,以一种文化心理对象的方式渗入到文 艺领域。”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中国小说和传统社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 上已经转换成小说和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的研究。 如何切入n , b 说与传统社会文化心理关系的研究呢? 社会文化心理的结构是一个 罗书华,章吲小说的命名0 前称,州清小说 j f 究,1 9 9 90 2 李林文艺研究新思维:从札会文化心态的纯度看义岂,怦南学撒( 哲学礼会科学) 1 9 9 9 9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价值判断系统三位一体、三元合的精神结构,其切 入点必须深入到我们文化的内核,找寻最根本的根源。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中国传 统思维模式作为切入点,应当说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思维方式作为一切文化的主 体设计者和承担者,它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凝聚和内核,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结构模式和 程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考察思维模式对章回小 说的影响,从中国文化的内核中找到对小说起作用的因素,回到中国文化本身来理解 小说。这样的考察也正是合乎以中国文化来解释中国文学,从本源上来解释中国文学 的方法。 如前文所述,经验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选择章回小说这样的 一种传统文学形式探讨经验思维模式对传统文学的影响,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章回小说出现之前,存在着讲史话本这样的一种文学形式,同时,第一部章回小 说恰恰又是历史题材;章回小说发轫之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 作品,带来了三种题材章回小说的风行;章回小说最初的几部作品,其形成都不是由 文人一蹴而就的,它们都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有由文人整理成书的过程;在章 回小说的某一著名作品之后,往往有一大串的续书出现,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续叙现象。 经验直观、尚古思想、复古潮流在章回小说中得到了详实的反应,而经验思维所导致 的神秘文化亦成为章回小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限于篇幅和学力,木文仅仅讨论 经验思维模式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1 3 三国演义创作的经验性起点与归宿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的诞生和形成, 大概都不会是蹴而就、无所依傍的,它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孕育期,然后一朝时机 成熟,方能脱胎而出。三国演义作为章回小说的丌篇之作,虽然说它一经产生, 即使章回小说达到了较高成就,但是它毕竟产生较早,章回小说艺术还没有达到一剃, 成熟的状态,它不像红楼梦那样幽文人直接创作,以一种成熟的面日出现在读者 面前,它毕竟是采用“滚雪球”式的方式通过积累j 产生的,这样来,就使三国 演义带有了比其他的章回小说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痕迹,给我们考察传统文化列章回 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说的影响的时候,留下了更多的素材。这便是本文选择三国演义作为讨论对象 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动因。 我们首先来看看三国演义的开篇和结局中的段为人所熟知的、历来为人们 所传颂的描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舍,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 灭之后,楚、汉分争,叉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者也。 汉的统一到三国的纷争,最后回复统一,三国演义描写的就是这个合分 合的过程中群雄的故事,汉分为魏、蜀、吴三国,在“三股辫”互相纠结的结构 中来演义历史的故事。从表层上看这段话是对作品合分合的历史内容的一个 概括。“话说天下大势”,从整体出发,作者这段话的用意绝不仅仅是为了给“三股辫” 的结构一个说明:作者从周的统一,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而并入秦;楚汉纷争到汉朝的 统一,直到汉朝末年,天下重新分裂。同样,在篇末,作者认为“自此”三国归晋, 故事也就完结,“此所谓”演义所演绎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 了。这是作者在这历史事实中,总结或者说概括出的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一个 普遍的经验。于是,篇末的古风感叹道:“纷纷世枣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 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来审视这段话,社会历 史曲折发展,在辩证中得到统一,这个观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这虽然未必是理性 指导下的理论概括,但却是从感性经验悟出的历史事实。”固 东汉末年何以出现社会大动乱? 某些社会集团何以失败,而某些政治集团何以成 功?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动乱中,谁是受害者,谁是既得利益者? 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 了思考,并进行了反思,从而使三国演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思长篇 0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版礼,1 9 7 3 年1 2 月第三版第1 川,奉史所录三冈演义原史,均自i ;l 版本 以下略 兰周演义 第1 2 0 川 李宗桂,中田文化概论中山人学版社1 9 8 8 年1 0 月第一版p 3 2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 目目_ = = = = ;= = i = ;l e = = ;= _ l = $ l = ;= ;= _ l l i g = t ;e _ - _ 自自= 目_ 目= 目;l _ = 自= ;i l l 1 : 小说,。,本文不拟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这个观点说明了一个很显见的问 题,那就是三国演义中存在着大量的对中国社会历史各种经验的总结。正是对历 史发展的经验的总结,才能够使罗贯中完成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反思,让读者能够在反 思的经验教训中得到更多的经验。 三国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几百年,直到今天,人们还对其津津乐道。胡适认为三 国演义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演义”,是一部读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 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正是这一部三国演义使“无数的 失学的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 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o 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 法,那就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故事的权谋手段层出不穷,“不善读三 国者,权谋狙诈之心生矣! ” 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者,志兵谋也,而世之言兵 者取焉。”固,三国演义的军事描写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所研究,从中汲取养分。 近年来,三国演义中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也被人们所重视,其研究亦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汇集了我国人 民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生活中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三 国演义的文本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经验的汇集的问题。在创作实际上,经验性成为三 国演义最后的归宿。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是否也存在着经验性的出发 点呢? 同时,三国演义的文本在描写方面是否也与经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昵? 让我们来深入地分析经验思维模式的思维过程,表象以及外化的特点,从中找寻 三国演义与经验思维模式不可分割的关系。 o 陈辽,( 三国志通俗演义) 究竟足一部什么枰的作品 ,三团豇;f 义学刊( 一) ,1 9 8 5 年7 门笫i 版,p 1 5 8 胡适,中国章阐小说考证) ,f 海* 店,1 9 8 0 年2 ,】第l 版p 3 8 9 、3 9 2 【请1 刘延玑t 在圈杂志,见朱一幺、刘耽忱编三田浈义资料汇编 ,西托文艺m 版社,l 9 8 3 年版,p 4 9 3 严复、夏曾佑国阐报附印说部缘起) ,见米一缶、刘城忱编三周演义资料汇编 i r 托文艺版i _ | = 1 9 8 3 年版,p 4 9 7 华中科技大学项士学位论文 2 经验直观与三国演义的描写手法 2 1 经验直觉的思维方法 经验思维模式在传统思维模式中,在面对对象的时候,采取的就是一种在经验的 基础上的直觉思维模式,也就是经验直觉。它是直觉思维的一种,但是在本质上,它 在直觉过程中,放弃逻辑,将经验参与其中,无论这个经验是否合理,一律作为思考 问题的大前提,从而使直觉思维的诸多优势消失殆尽。 什么是直觉呢? 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哲学家帕格森专讲直觉,他给直觉下了这样一 个定义:“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 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神由于直觉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 它可以直接利用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迅速对对象产生理解、识别和判断。它是 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从总体上 模糊而直接地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其实就是一种直 觉,“灵感”的产生是不可能离开主体对对象的直觉思维的,在直觉的前提下,通过 类比外推,“灵感”得以将事物之间迅速的联系起来,然后再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在逻辑思维的前提下,实现对事物的把握和理解。在科学研究等很多方面,我们是不 可能离开直觉的。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时,直觉到节果的落地与一利i 力有关,从而在 这个基础上找到了地球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在被草拉伤了手的前提下,在直觉 的基础上,发明了锯子。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直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 到了无以代替的作用,没有直觉思维,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天会是一 个怎样的状态。直觉思维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也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以及在知觉之后, 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按照格式塔认知心理模式,其思维方法不足简单的感知+ 逻辑,而是感知和逻辑推理整合成一个整体。 i 法1 帕格森,彤而,l 二学导言 ,商务铒l 书馆,1 9 6 9 年第一版,p 3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直觉思维是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回,蒙培元先生准确指出了传统思维中的直 觉模式,将其划归于经验综合型的主体意向性思维,但是没有指出这种模式具体的思 维过程以及经验在其中的绝对地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使我 们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不受到逻辑规则的约束,在面对对象的时候,思维的方式就是 经验的前提下直觉的思维方法。由于对逻辑思维的排斥,在整体下,通过经验来完成 直觉之后的迅速判断。在经验直观的思维模式中,这样的一种思维形式的格式塔实际 上也就成为了感知和经验的整合,当然,它不是简单的( 经验) 感知一反应的行为刺 激模式,而是直接的感性经验和感知结合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过 程,将逻辑推理这个部分省略掉了,用直觉的感性经验代替了逻辑推理。在缺少了逻 辑推理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断定这个过程的合理性,自然其对对象的把握的也就不具 有确定性了。在部分情况下。它可能是合理的但在更多的时候,它可能走向臆断和 神秘主义。 为了说明我们民族经验思维的模式,我们首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次 见魏延时的描写: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日:“魏延乃 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 ”孔明日:“贪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 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 以绝祸根”玄德日:“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 魏延日:“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 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孔明为什么要杀魏延昵? 其原因用孔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忠”、“不义”、“久 后必反”,前面两个不能算作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降将并不仅仅魏延一人, 唯独魏延不忠、不义了? 唯独魏延“贪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了? 真正 的原因在于其“脑后有反骨”,这个思路也就是:脑后有反骨一久后必反,换成三段 沧,也就是: 敲蚺九t 中田传统思维方式的捧奉特征见中围思维偏向 :张岱年、成中英等省中田扎会科学m 版 1 9 9 1 年5 , 第一版p 2 5 三国演义第5 3 回,着重峙为笔者所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脑后有反骨的人久后必反; 魏延脑后有反骨; 所以魏延久后必反,应先斩之。 诸葛亮善于相面,对于骨相,它自然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这里的大前提显然 是诸葛亮的一条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经验。有了自己相骨所得出的这条结论,诸葛亮 对魏延就一直耿耿于怀,欲杀之而后快。在死之前,诸葛亮特意为魏延安排了马岱这 步棋,并得意地说“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对于魏延,诸葛亮真可谓用心良苦。 事实上,诸葛亮“每欲斩之”的魏延,其内心深处不可能平静,反复将“必反”的意 识强加于之,即使魏延没有反心,也不可能不产生反意了;同时,在诸葛亮死后,杨 仪对魏延刻意的试探,魏延也就无路可走,非反不可了。非魏延有反骨,孔明逼之反 也! 既然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脑后的这块骨头就和反叛关联了起来,通过互渗, 这块骨头就叫做了反骨。至于上文所说的诸葛亮逼魏延反,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很显然,在这条经验产生的过程中,原因和前件混淆了,成了一种“p o s th o c ,e r g o p r o p t e rh o c ( 在这个之后,所以因为这个) ”o 的原逻辑推理了。这种原逻辑推理下产 生的这么一条经验,成为了诸葛亮的一个信条,一条没有丝毫怀疑,也不会去怀疑的 经验了。在见到魏延的脑后有这么一块骨头的时候。在经验指导下,诸葛亮就根据这 个直观,断定了魏延久后必反。即使魏延不反,也要逼迫他去反,勾引他去反了。魏 延脑后有反骨,魏延后来反了,在找寻其反叛的理由的时候,直觉到其脑后有一块骨 头和常人不一样,这当然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在经验直观的思维方法中形成固定的 经验。再往后推,人们只要看到某人脑后的这块和常人不一样的“反骨”,经验直观 马上就做出判断此人必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验直观形成经验经验 直观巩固经验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经验思维模式也就如此反复循环,恶性发展! 在诸葛亮见到魏延的一瞬间,在其脑海中完成了这样一个经验直观的思维过程: 经验和直观在意识中迅速整合,得出了魏延反的结论,其中不加任何逻辑的推断或者 中介环节。这就是经验思维的一个j i i 型方式。诸葛亮在埘待魏延的念度上,很好的贺 i 法1 维- 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日j 书馆,1 9 8 1 年i 门j i ;i 版,p 6 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彻了传统的经验思维,也表现出经验思维的特点,那就是:对绎肇的誊帮平掺傍,醪 经验直观柬迅速判断。 当然,笔者这里没有全面否定中华民族积累的经验的意图,五千年的文明,给我 们留下了无数的至今可用,仍受其荫蔽的宝贵经验。很多的经验我们至今还继续用于 生活和实践之中。由此我们亦可以想见,在经验思维模式下的传统社会,经验的地位 何等重要! 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在道家中表现非常突出:老子说:“滁除玄览,能无疵 乎? ”又说:“不窥牖,见天道。”圆所谓“玄览”、所谓“见天道”,都是指对于 天道的直觉。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作为思想家的老子,面临着自然界本质的模糊 性,既然无法科学地解释一切细节,就只有在头脑中运用想象,实现大幅度的跳跃, 以弥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线上咨询定制方案模板
- 办公室吃烤鱼营销方案
- 2025年英语四六级考试阅读与写作专项训练试卷
- 2025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经典例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资料员之资料员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执法资格检测卷一套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考前冲刺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4年医学检验(士)真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难点解析-人教版9年级数学下册投影与视图重点解析试题(含详细解析)
-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贵州贵安城市置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招聘3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露天煤业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全国科普日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医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课件】角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数学级上册+
- 2025企业劳动合同范本新版
- 2025年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认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解读
- 美发裁剪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舞蹈老师自我介绍课件
- 2025年吉林省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