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茶叶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饮料,茶叶不仅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茶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走向开放,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茶叶产业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茶叶产业化是茶叶经营制度和农业产业化的又一次创新。茶叶产业化是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运用茶叶产业化和市场营销理论,通过对安徽省茶叶产业的现状的深入了解,分析了茶叶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茶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进安徽茶叶产业化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茶叶产业化建设的若干对策,为决策部门和管理者发展茶业提供参考,促进茶业发展和茶农致富。关键字:安徽省;市场营销;茶叶产业化- 1 -学士学位论文 AbstractAbstractTea is a kind of second-place drink compared with water in the world. It is not only closely bound up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but has also has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peasants income and finance. The opening of Chinese economy is in full swing, which is incorporating into the wave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ea industry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China is confronting challenges both from home and broad.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is a kind of creation of tea commercial management pattern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transition.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the studying and deep-go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Anhui Province industrialized tea, this abstract applies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theory and marketing theory for the purpose of analyzing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s of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and constructing some kind of model of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theoretically and positively studied the problem of how to promote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of the Anhui Province, then gave some suggestions over the building of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department of policy decision and managers with reference and th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help the peasants who plant tea become rich.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Marketing; Industrialized tea industry学士学位论文 目录目录摘要I AbstractII1 导言11.1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研究方法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 茶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分析42.1 茶叶产业化的内涵42.2 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4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73.1 安徽茶叶产业化前总体概况73.2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93.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况103.3.1 生产规模扩大103.3.2 龙头企业茁壮成长113.3.3 茶叶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逐步完善123.3.4 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巩固完善133.4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43.4.1 品牌建设的问题143.4.2 茶叶产业链与茶文化的问题154 相关结论165 政策建议175.1 关于品牌建设175.1.1 定位绿色品牌,推广健康理念175.1.2 细分绿茶市场,不同重点推广175.1.3 突出绿色、环保、人性的包装设计175.1.4 完善品牌保护185.2 关于茶叶产业链与茶文化185.2.1 丰富与扩大茶叶周边产品195.2.2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观光茶叶19致谢20参考文献21学士学位论文 1 导言1 导言1.1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07年我国茶叶销售量超过80万吨,比上年增长11.1;销售金额达320亿元,比上年的250亿元增长28。可以说,茶叶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农产品,在提高出口创汇额、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而茶叶对人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喝茶可以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同时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另外喝茶还可以抑制细胞突变,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说,茶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叶的发展也就受到广大人民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茶叶是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十大主导之一,受到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茶叶已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一是自然环境优越,茶叶资源丰富。在全国10大名茶中,安徽就占有3种。二是生产加工体系完备,基本形成了茶叶初精致加工体系。三是茶叶科研教育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茶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四是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为茶叶深加工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五是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茶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生产方式落后,加工水平较低;产加销联结不够紧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品种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开发滞后;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不够;茶树普遍老化,茶园整体水平低;由于农残等原因,在出口时遭遇“绿色壁垒”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安徽茶叶产业就必须科学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加快茶叶的茶叶化进程,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安徽茶叶的唯一出路,对当地乃至周边省市的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1.1.2 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主要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安徽省茶叶产业化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2、比较分析法在陈述安徽省茶叶产业现状时,以2004年的数据与全国其它各省进行全面的对比,发现了安徽省茶叶产业的不足,论证了茶叶产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首先对茶叶产业化的内涵以及组织模式等进行界定(定性分析);在分析安徽省茶叶发展状况时,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定量分析)。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茶叶市场容量正在不停地扩大,市场空间正在有序地拓展,买方市场正在全面地形成,市场经济正在呼唤着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此,各地茶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顺应着市场经济规律,由初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规范,由内需向外贸不断地延伸。它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术界围绕着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和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韩冰、傅新红(2003)在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中阐述了茶叶产业化的内涵以及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产品高优化、绿色化的茶叶产业化之路。1吴静、吴光谱(2007)在论三江县茶叶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中全面阐述了茶叶产业化中的各个产业链节。包括茶叶育苗产业化、茶叶高产稳产种植、茶叶加工专业化、茶叶加工机械制造规模化、茶叶产品市场建设与开发,以及旅游、茶馆、茶文化、饮食等。2缪强等(2007)在论富阳市茶叶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中提出了茶叶产业化的进程中政策扶持体系和茶叶产业化基地的建设。3肖瑶等学者(2007)在培植壮大茶叶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经营中提出:一是要通过股份制或民营机制将现有的国营集体茶厂改造, 将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单位培植成为具有竞争力强和带动力强的茶叶加工、贸易企业和集团, 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兼并、联营、租赁或买断经营权等形式理顺产权关系, 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展壮大企业实力;二是要在每个重点产茶市(县) 重点扶持3 5家茶叶加工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在抓好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 还要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大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把国外、省外知名茶叶企业引进到我省茶叶产区, 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4魏昌锋(2006)在通过茶叶合作建设来提高茶农的组织化和茶叶产业化程度中提出:一是要有好的分配机制,就是利益导向的机制,处理好社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增加收入,使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参加和不参加合作社是不一样的;二是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就是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样一种模式;三是要依靠科技、品牌实现五个统一来办好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加工和销售;四是加强信息的沟通和经营队伍的建设。要了解市场的信息,科技的信息,国内外的信息,要在经营队伍和经营人才上要注意引进、培养;五是加强合作社内部的民主管理。要真正地依靠社员大会来选举产生领导班子、领导成员。要有理事会、,监事会。重大的经营决策和分配方案都要通过社员大会来讨论。5胡启涛(2007)在论茶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中详细阐述了茶叶产业生产链形式、市场交易主体关系的特征以及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中, 专业化茶场或合作经济组织面向市场、联结农户的6种类型的制度安排,包括买断型、保护型、服务型、返利型、合作型和企业组织型。6江平(2007)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产业化经营要素中提出市场潜力、核心企业、运行机制和科技创新是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四大要素:1、茶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在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购买力得到明显提高,市场经济潜力得到显著增强,给茶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机会;2、茶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核心企业。茶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市场化、一体化、集约化的特征,它的核心企业自然成长为产业化经营主体;3、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在适宜的运行机制。茶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大轰大翁之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刀切”之举。中国茶区辽阔,茶类、品种繁多,加之茶叶市场发育滞后,功能不全,广告宣传乏力。 因此,市场运行机制必须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地茶叶产业化;4、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科技创新。7雄吉陵(2007)提出发展特色茶叶是实现茶叶产业化的必然选择。实行茶叶产业化,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茶叶产业竞争主体要合力打造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品牌,着力发展名、优、特、新、奇产品,优质优价,壮大综合竞争实力,提高效益;其次,要提高茶叶产业的比较效益。要使农民真正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必须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亦即建立销售网络,拓宽销售管道,在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上下功夫,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联合使产业利益平均趋于一体化;三是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含量高、上档次、上水平的茶叶产品深加工企业,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8徐小丽(2007)在论陕西省安康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中提出茶文化的发展对于茶叶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如今的茶业已走出单纯农作物的范畴, 成为横贯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安康市要依托自然与生态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茶叶产业的生态观光及旅游文化价值, 继续加大开发茶叶景区旅游, 采取观茶艺、品香茗、悟茶道、赏民歌、游茶园的形式, 让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使游客和商家体味安康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迷人的风土人情。把茶叶产业与安康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茶乡、茶情、茶韵交融的“安康茶韵”,推动茶消费、发展茶产业。9总的来说,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分析了茶叶产业化面临的困难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1、加强科技推广, 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和效益。2、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3、建立产地交易市场, 创新茶叶流通体系。 4、弘扬茶文化, 延长茶叶产业链。可以说,这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茶叶产业化中的问题,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一是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提出相应措施;二是茶叶已不再是单纯的农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产业,与其他商品一样,一定要注重的品牌的建设与保护,但以上均未提及。本文意在品牌建设和结合当地优势资源上,对安徽省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学士学位论文 2 茶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2 茶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分析2.1 茶叶产业化的内涵茶叶产业化是近年来在我国茶区出现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是茶叶生产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这是以利益主体获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力图实现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变的新型的经营方式。茶叶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理论在茶叶产业中具体表现形式。它既有农业产业化的共性,又打上了明显的茶叶产业的烙印。作为茶叶产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茶叶产业化的提出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内在联系被截断而提出来的。其意在把人为截断了的茶叶产、加、销等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构成涵盖茶叶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就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系统。经过多年的研究,学术理论界对其内涵与外延有以下四种认识:其一,茶叶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茶业生产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它是以农村小区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等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把茶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和拓展,形成集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共同体。其二,茶叶产业化是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茶农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体系。其三,茶叶产业化可称“龙型经济”,以龙头企业为主,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组织经营模式。这种观点强调“一条龙”,即一个生产基地、一个加工企业、一个销售管道、一个科技服务载体、一个抵制市场风险的企业集团。其四,茶叶产业化是“茶叶产业系列化”,就是把一个产品开拓为一个系列,形成包括产品开发、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茶叶产业化定义为:茶叶产业化是指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实行“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茶农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通过合同契约关系,把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联接起来,结合成为生产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创新型茶叶经营形式。2.2 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茶叶产业化经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加速茶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定位符合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内涵,其理论基础是制度变迁理论、市场机制理论和利益共同体理论。1、制度变迁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所伴随的农民的组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产销制度的创新是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就其制度变迁的性质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引致的自发性整体创新,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所引致的产业进步,通常是由少数开拓创新者开始并由多数人模仿,整个产业进步的速度取决于多数人对少数先行者创新行为的仿效程度和市场需求拉动作用的扩张程度,归根到底是市场规模决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践证明,茶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其发展过程是渐进的。也就是说,由点到面、由起步到普及要经历相当长的渐进演化过程。这是贯穿于由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变全过程的深刻革命,需要很长的发育成长过程,经历由不规范到规范化,由以经验治农到以法治农的逐步完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诱致性制度创新所引致的产业进步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所引致的急促变革的一大区别。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区别,对于确定政府在茶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和应当起什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市场机制理论与茶叶产业化经营密切相关的是比较效益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和平均利润理论,这里仅作简单阐述。(1)比较效益理论。在农工商、产供销分离和劳动力过多的情况下,农业仅限于原料性初级产品生产,与制造业和商业相比,比较效益低,表现为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单位投入比较收益率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加工和运、销环节的增值流向了加工业和贸易部门。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行服务、生产、加工和运销一体化经营,进行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发挥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效应,生成聚合规模经济,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地位,致使农业有可能成为成本利润率最高的产业。(2)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经济是强者经济。分散的小农经营是弱者,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使分散的农户作为联合经营的主体,以“龙头”为中心,形成新的合力,在集约化大型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以及涉农服务业中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小农户就不再是弱者,就可以以平等的贸易伙伴身份和法人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3)平均利润理论。利益驱动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各个主体,以各自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反复较量的结果是消除垄断,创造公平,形成平均利润。即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体上获得平均利润,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大体上获得同等收入。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达成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所追求的目标。3、利益共同体理论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主体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单纯的市场关系中,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便随之波动,甚至是剧烈波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之间不是一般的市场关系,而是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相结合,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特殊利益关系,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以“龙头”为依托,各主体间自愿结成利益共同体,由“龙头”开拓市场,统一组织加工、运销,引导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市场均衡,使内部价格稳定,收益稳定,实现各主体收益稳定增长。市场机制理论和利益共同体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茶叶产业化经营中一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茶叶产业化是改善茶叶产业比较效益的最佳选择,茶农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转弱为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而茶叶产业化环节中的各个主体,以各自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大体上可以获得平均利润。学士学位论文 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 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3.1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前总体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恢复和发展, 安徽茶叶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国有较高地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推行, 安徽茶业发展速度与全国相比却变得缓慢下来。从图表可以看出, 安徽茶叶的种植面积在1997年以后, 茶叶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环境污染,山区茶园地不断减少;二是丘陵茶园地被征作建筑用地和住房用地) 一直到2001年才有所回升, 而恰恰这几年, 别的省份正大力发展茶产业。从红茶这一生产的比例结构来看, 几乎是退出市场。表3-1:1997-2005年安徽茶产业概况单位:千公顷、吨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面积121.40116.9111.0108.4111.87110.1113.1113.3117.6产量466744950748920453764704548262507475576059619红毛茶209330853112258721702027219821372484绿毛茶438284474444055409044219845256465545122554890乌龙毛茶-2-紧压茶原料-43-25-其它茶7531678175318852632979197023982245资料来源:安徽年鉴(2006)图3-1:1997-2005年安徽省茶叶种植面积学士学位论文 4 政策建议 学士学位论文 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 图3-2:1997-2005年安徽省红茶产量比例学士学位论文 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具体分析一下2004年,据2004年的统计,全国有20个省(区、市)有茶种植面积126.2万公顷,产量83.5万吨,主要分布于云南、浙江、福建、湖北、安徽、四川、河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重庆和江苏14个省(区、市),合计面积118.92万公顷,占全国总产量面积的94.2%,合计产量8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7.96%。据安徽省2004年的统计,实有茶园面积11.33万公顷,总产量5.576万吨,分布于57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数的半多。但按面积计,1000公顷以上的只有24个,集中在黄山(6个)、宣城(6个)、池州(4个)、六安(4个)和安庆(4个)5市,合计面积9.24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91.32%;2500公顷以上的只有17个,黄山(5个)、宣城(4个)、池州(2个)、六安(3个)和安庆(3个)5市,合计面积9.24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81.73%。 这说明当时安徽省的茶叶经营还过于分散,没有形成庞大的产业园区,不利于茶叶的社会化大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再把安徽省与其它省市进行比较,安徽省在全国的地位:面积第6位,位于云南、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省之后;产量第7位,位于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湖南省之后;出口量第4位,位于浙江、广东、湖南省之后;出口值第4位,位于浙江、广东、北京3省、市之后;茶叶农业总产值第4位,位于浙江、福建、湖北省之后。总体来看,安徽省已处于全国茶叶第一集团省的边缘,但如再仔细分析下现有资源及产出率情况,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全国未开采茶园面积有26.7万公顷,产量最高的7个省就占了75%左右。如下图所示,主要集中在四川(5.3万公顷)、云南(4.7万公顷)、湖北(3.3万公顷)、福建(2万公顷)、浙江(2万公顷),即便是产茶面积比安徽省小、产量比安徽省高的湖南省,也有未开采面积1.27万公顷,而安徽省仅1万公顷。与其它省相比,如此小的开采潜力,使得安徽省的茶叶产业不得不在产出效率和其它方面另寻出路。图3-3:全国主要产茶省未开采茶园面积但看看单位产出率,与其它省的差距就更明显了。安徽省单产按总面积计是全国第10位,按开采面积计为第14位,在7个省中,福建省的单产是安徽省的2.3倍,浙江省是1倍。在总产量表现上,就出现了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浙江和福建省分别差了1、2、3、4、8万的尴尬局面。而开采面积上湖南、四川、湖北3省均比安徽省少,云南、浙江和福建3省也仅比安徽省多49.2%、22.5%和19.5%,绝对值分别为5.07、2.3和2万公顷。另外,安徽省无性系良种茶园不足10%,而全国已达26%。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安徽省的茶叶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跟不上全国其它产茶大省的步伐,茶叶产业改革迫在眉睫。其实在04年年初,相关人士就已经制定了改革方案,只是在方案的初始执行阶段收效不明显而已。3.2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结合当下安徽茶叶面临的严峻形势,安徽省政府在2004年5月25日颁布了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全面阐述了安徽省今后茶叶发展的总量目标、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其中主要内容包括:1、总体目标:“到2007年末,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产茶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无公害茶园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4万吨,有机茶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万亩和1700吨”;“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由年均950元增加到1250元”。2、区域布局:“皖南产区主攻方向是红茶、绿茶、花茶、名优茶和保健茶生产;到2007年,无公害茶叶面积达80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2.8万吨,有机茶面积3万亩,年产有机茶1000吨”;“皖西产区主攻方向是绿茶和名优茶生产;到2007年,无公害茶叶面积达40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1.2万吨,有机茶面积2万亩,年产有机茶1000吨”。3、基地建设:“重点产茶市、县、区要建立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开发生产示范基地,提高良种茶园比例”。4、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外向型、牵动力强的省级龙头企业,并力争培育23个国家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建立集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到2007年,培育10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2000万元、5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5000万元、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龙头企业”。5、市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点,大力开拓国内茶叶市场,重点扶持峨桥、黄山、六安三个茶叶市场。同时,培育一批新的、辐射力强的全省性、全国性的大市场”。6、品牌创建:“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技术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采取科学的营销手段,通过扩大宣传等多种途径,打造23个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另外,本规划中还详细制定了政策措施和年度计划与目标,把总体任务进一步细分,落实到各个产区身上。可以说,本计划的制定,标志了安徽省茶叶产业化正式进入了政府日程,为日后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改变了安徽省整个茶叶产业的面貌。3.3 安徽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况经过三、四年的发展,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3.3.1 生产规模扩大1、茶叶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安徽省的天然资源适宜发展茶叶产业,尤其是境内皖南地区和皖西地区适宜茶树生长,茶树的优良性状和自然资源优势在此得以充分发挥。安徽省茶叶产量己超额完成既定目标,据2007年的统计,安徽省产茶6.6万吨,超过目标1.6万吨;产值达20亿元,是原来目标的两倍。其中尤以黄山市产区最为突出,全年茶叶产量2.2万吨,产值7.5亿元,实现茶叶产值连续4年每年净增1亿元以上;茶园亩产值首次突破1000元,茶农人均增收175.7元,茶业综合产值突破28亿元;预计出口茶叶6000余吨,创汇1000多万美元。另外,名优茶产量明显提高,各个市县名优茶产量比例最低的也占到了60%。全省产茶情况见下表。表3-2:2007年安徽省茶叶生产情况表单位:万吨、亿元产区市总产量总产值名优茶产量比例名优茶产值皖南产区黄山市68%5.3宣城市60%1.6池州市63%2.0皖西产区六安市1.44.00.965%2.8安庆市1.02.80.663%1.9总计-6.6204.264%13.6资料来源:安徽年鉴(2007)2、无公害、有机茶园发展效果显著茶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大众化饮料,主要面临着农残和卫生质量指针超标两大问题。目前,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和组织颁布了349项农药允许残留标准,欧盟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了新的农残检测标准,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进口茶叶农残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技术壁垒措施,以此来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欧盟对农残标准严格化的要求,我国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农残治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有机茶认证工作。所谓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首先做出表率。该公司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先后有3000多亩茶园获得了国家环保局无公害茶生产证书,有4000多亩茶园获得了瑞士IMO有机茶国际认证中心的证书,并取得了有机茶生产、销售证书。同时,该公司每年还在产区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邀请茶区政府、农业以及茶叶生产、加工单位和茶农参加,有近600多人次的各地代表参加过现场会,有400多人次的茶农受到了专业培训,从而推动了安徽无公害茶、有机茶的开发与生产。该公司还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发展无公害茶园5万亩、有机茶园2万亩。安徽祁门县政府06年决定开始开发“祁红”有机茶,让久负盛名的“祁门红茶”更添魅力与生机。同一年决定将选择祁红、乔山等乡海拔较高、植被保护完好、茶园连片面积较大的深山区各1000亩,作为首批有机茶开发试验区,确保“祁红”有机茶真正纯天然、富营养、高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安徽省已发展有机茶园5万多亩,全省经无公害、绿色、有机“三认证”的茶园面积已达到140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80%,从而确保了茶叶的质量和质量,保证了安徽茶叶的出口销路。3.3.2 龙头企业茁壮成长龙头企业在带领茶农增收致富、开拓茶叶市场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徽省现有茶叶企业上万家,企业销售收入近25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根据2007年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名录,如下表所示,安徽省占有九个席位,最低的销售额也达到了3000多万,最高的是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排名第四,销售额高达51584万元。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并和广大茶农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帮助茶农增收。表3-3:2007年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安徽省企业名次企业名称2006年销售额(万元)法人代表4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51584李念华28安徽天方茶叶(集团)有限公司15295郑孝和31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13498王光熙47黄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8631谢一平50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7902方国强52黄山市歙县薇薇茶业(集团)有限公司7571郑仁贵80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4007程福寿83黄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3705郑韵东96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3289殷天霁资料来源:/news/detail.asp?id=55E45654-D395-402C-B076-34F4F269C4CE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全国茶叶企业十强之一。以2006年为例,该公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万美元,销售规模突破5亿元人民币,双双创造历史新高;报表汇总利润突破703万元,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累计收汇3907万美元,收汇率9946,同比增长l335,净收汇3703 万美元,同比增长l337。企业进出口总额在全国茶叶出口企业中排名第三,继续位居前列;出口额在30多家主要省外贸企业中排名第十,茶叶出口在全省排名第一,茶叶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70,农产品出口排名第二,企业也以全国排名第四的销售业绩,当选为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此外该公司实施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也先后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外经贸工作会议、中国茶叶经济年会、全省建设新农村工作会议上得到了政府领导,社会各界,茶叶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可以说,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安徽省茶叶龙头企业中的龙头,给其它企业的发展,起了榜样和带头作用。3.3.3 茶叶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逐步完善市场是茶叶实现其价值的地方。安徽省目前已建立了3个比较大的茶叶成品和原材料专业市场,分别是安徽霍山茶叶市场、安徽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和安徽黄山茶城。(1)安徽霍山茶叶市场。又叫安徽霍山县大别山绿色商城。它是霍山县指定的茶叶交易市场和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位于霍山县城西部,交通便捷、位置优越、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茶叶交易大市场。2001年霍山茶叶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茶叶定点批发市场,2004年又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茶市”称号。2005年通过“绿色市场”认证,是安徽省十大绿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被安徽省商务厅列为省级监测重点流通企业。绿色商城启动运营,对霍山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动霍山县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产品流通,促进茶农增收、茶商增效。同时,大别山绿色商城还是霍山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商城总占地230亩,分二期开发,三年完成。茶叶交易市场属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16亩,投资1.06亿元,已于2004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现拥有400套商住房,1万平方米茶叶大厦,3000平方米茶叶自由贸易区、4000平方米仓储等设施。为了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商城内设有毛茶交易区、茶叶展销大厅、茶艺馆、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为茶农、茶商和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平交易、安全可靠以及文化氛围浓厚的茶叶交易场所。(2)安徽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大体经历了露天集市固定摊位市场批发市场三个阶段。199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扩建峨桥茶叶批发市场,以市场牵动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经过两年多建设,总投资近2000万元,市场日人流量上万人。1993年又开通500门数字微波程控电话,拓宽公路,修建码头,增开长途气车,方便茶商的经销活动。“九五”期间,计划再投资3100万元,建二期工程,分两期开发,力争“九五”期末建成交易额达10亿元,交易量3000万千克,农民从茶市获得的纯收入达1亿元,市场税费收入500万元的茶叶交易市场,同时努力加快市场的软硬件建设,特别是科技、信息、管理等软件建设;到2010年使茶叶交易额达15亿元,交易量达5000万千克,农民从茶市中获得的纯收入1.5亿元,市场税费收入800万元,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国第一茶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峨桥茶叶市场的茶叶运销由过去的百把人发展到7个镇近万人大军,由肩挑、手提露天流动零星运销发展到汽车、火车、大批量经营;由本省购进、本地销售发展到15个省区,50多个市县,经营方式也由过去的小额零售发展成批零兼营,大笔成交,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省内、省外、农户与企业的庞大的营销网络。(3)安徽黄山茶城。安徽黄山茶城系黄山市重点市场项目工程,坐落在黄山市中心,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7亿元。市场内设有精品房90余间,自由贸易区2000余平方米,并设有茶文化展示区,建有精品茶叶一条街、茶叶保鲜库,茶文化博物馆、茶艺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融分析师面试宝典与模拟题解析
- 2025年仓储物流专业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布鲁氏菌病防治课件
- 2025年采购管理师初级面试预测题及策略解析
- 布鲁氏杆菌病课件
- 2025年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矿山)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靶向药物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看守所传染病培训课件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烷基化工艺作业-硝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氯化工艺作业-磺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储能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标)
- DB11-T 1947-2021 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标准
-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6个教案)
- 教培机构培训资料如何上好第一次课
- 洗煤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合同制合同范例
- 2024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答案
- 《隔离技术规范》课件
- 《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修订草案)》知识培训
- 面向工业智能化时代的新一代工业控制体系架构白皮书
- 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题1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