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参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doc_第1页
半参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doc_第2页
半参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doc_第3页
半参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doc_第4页
半参数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陈 娟(浙江工商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5)摘 要:居民的消费行为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对于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的。本文尝试引入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建立可变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时变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对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消费行为;可变参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边际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制度因素、流动约束、封闭预算约束、不确定性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学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和计量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但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大家都普遍认可的。在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中,消费的波动与收入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从收入的角度对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很多,如杜婷(2006)等人检验了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消费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方程,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与居民的消费敏感性进行检验;曾国安(2006)等人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消费率的变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并给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施雯(2005)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庞智强(2005)利用消费水平适应度指标对甘肃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从而认为城乡消费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沈晓栋(2005)等通过对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具有时变的特点。杭斌(2004)等人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时变的均衡关系以及可变的协整关系。由于近年来我国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加大了居民的收入风险,而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又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人们很难对未来的收入做出理性预期。所以,居民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已不是固定均衡比例,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均衡比例。居民的消费行为从长期来看表现为一个时变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时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在以往的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而本文则通过借助可变参数模型来体现居民消费倾向时变的特点。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距尤为显著,因此在分析居民的消费行为时,有必要将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体现城乡居民各自的消费行为特征。我国居民消费所具有的以上两个方面的特点在以往的研究中,不是没有得到重视就是考虑的不够全面。因此,作者在充分重视目前我国居民消费这两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从城镇与农村两个方面,分别建立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可变参数模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新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份额,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可变参数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进一步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居民消费倾向过低的现象给出一定的解释及政策建议。二、可变参数模型及卡尔曼滤波在计量经济学文献中,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理性预期、测量误差、长期收入和不可观测因素(趋势和循环要素)。许多时间序列模型,包括典型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IMA模型都能作为特例写成状态空间的形式,并估计参数值。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变量(状态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KF)来估计参数值。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形式如下:信号方程: (2.1)状态方程: (2.2)并且假定 (2.3)在式(2.1)中,可变参数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和来估计。式(2.3)中和是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式(2.1)和式(2.2)还有两个额外的假设:其一是初始向量的均值为,协方差阵为;其二是和不相关。下面利用卡尔曼滤波推导状态向量的最佳估计值。令和分别代表式中的状态向量和的协方差矩阵的最优估计值。假设从t-1期开始估计,则和可以从下式中计算:,根据t-1期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2.4)的均方误差为: (2.5)一旦获得了新的观测值,状态向量的估计值就需要更新,其程序如下: 上式统称卡尔曼滤波(KF)。当给定和的初始值,对于每一个观测值,卡尔曼滤波都可以获得状态向量的最优估计量。所以,当T期观测值都用完后,则应该包括了所有预测和的未来值的信息。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可变参数模型由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距尤为显著,因此,在分析居民的消费行为时,有必要将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样本是我国1985年至2004年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及收入的历史数据,样本容量,记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消费与收入在不同时期的不可预见性,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是时变的,而这在以往的斜率固定不变的线性回归模型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本文借助可变参数模型来实现斜率时变这一特点,其中斜率的变化恰恰反映了收入在不同时期对消费的不同影响程度。利用可变参数模型估计我国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得到如下模型: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信号方程: 状态方程: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信号方程: 状态方程: 根据可变参数模型计算出时变的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表1 1985-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行为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年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年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19850.8038650.69877119950.8046710.80545819860.8189600.74896519960.7911520.79564519870.8230260.77542519970.7934570.75477819880.8703540.80218619980.7816350.71727219890.8512530.82429219990.772930.69575719900.8583210.79417420000.7813430.72359219910.8544850.81881420010.7606630.71902519920.8560820.79108620020.7709820.72496419930.8711630.79222220030.7577460.72599819940.8832550.80034520040.7526260.730507图1 1985-2004城镇、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表1及图1可以发现,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在经济体制改革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85-1988年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85-1989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该阶段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基本停留在解决温饱的问题上,因此增加的收入大多用于消费支出。2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89-1994年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并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在1989-1995年呈现出近似相同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个时期,我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3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1994开始,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1995年开始,都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促使人们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以防不时之需,从而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减小。4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88年和1994年出现拐点,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89年和1995年出现拐点,分别比城镇滞后一年。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农民的消费具有跨年度的特点,本年度的大部分消费依赖于上年的收入和储蓄。因此,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开始变化的时间总是落后于城镇居民一年。此外,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农村居民。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析在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居民货币性收入迅速增长。同时,高福利、铁饭碗制度不变,居民的收入预期乐观而支出预期不变。从计划经济下长期物质生活贫乏所产生的补偿消费需求愿望使得居民的储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而消费支出一度上涨。特别是1988年前后物价波动所造成的抢购风,使得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在1988年和1989年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最高点。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成熟的体现,而是在长期收入与支出基本确定的条件下,居民的消费行为随着货币性收入的增加所做出的选择。从1990年后,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都有所下降,但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个时期可以认为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调整的时期,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习惯,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消费习惯转变的过程。而从1995年以来,城镇及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1995年的0.81骤然下降至1999年的0.70,而后虽有所提高,但是直到2004年也仅仅回升到0.73。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而且纯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作再生产投资,使得农民的纯收入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即期消费,这也就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市场购买力。而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作为直接的投资者,增加储蓄以扩大投资的结果必然导致当前消费的减少。而且在当年预期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民要兼顾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因此一般会保持较低的消费倾向。此外,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落后,目前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随着农村经济及家庭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不适合农民的要求。在当前缺乏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为了养老、医疗等尽可能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这就导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进一步降低。而同时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呈现出相对较慢的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0.88下降至1995年的0.80,以后几年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直到2004年的0.75。在这一阶段,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教育、医疗等支出逐渐演变成未来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因而促使他们把一部分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以防不时之需,从而使得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减小。同时,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导致可投资机会增多,城镇居民更倾向于将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这也使得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减小。但是,城镇居民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其边际消费倾向从总体上来说要高于农村居民。五、政策建议消费需求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财富向少数高收入者集中,对居民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相对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居民预期收入不确定,而预期支出,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却大大增加。因此,要改变我国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下本文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城镇方面。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加强政府财力,加大收入政策改革力度,改善居民收入。加快税制改革,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同时实行累进税,以及政府财税转移支付力度,直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很高,因此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对于弥补消费断层、扩大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居民的强制性储蓄倾向。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必将使人们的储蓄存款从为应付“失业”、“治病”、“养老”等方面解放出来,而较多的投向消费市场。采取得力措施,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积极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诸如住宅、教育、旅游等,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二)农村方面。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农村市场是当前启动消费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有近8亿农村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增幅太慢,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维持基本生存,严重的制约了消费的升级换代。2004年国家实行对农民减免各种农业税和直接补贴的政策,使得农民增收的幅度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抑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缩小全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消费倾向。同时建立、扩大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促进农民消费倾向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总之,加大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和增加即期消费;破除传统消费观念,引导新型消费观念,提倡新的消费模式,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是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倾向的有利途径。参考文献:1 杜婷,庞东.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2 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3 施雯.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趋势和原因探讨析J.学术交流,2005,(9).4 庞智强.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5,(7).5 骆祚炎,刘朝晖.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5,(6).6 杨万东.我国居民消费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7 沈晓栋,赵卫亚.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J.经济科学,2005,(1).8 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状态空间模型及变协整分析J.统计研究,2004,(2).9 朱慧明,韩玉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0).10 赵松山.关于时变参数建模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9).11 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11).12 刘建国.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1999,(3).13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The Paralysis Analysis of Households Consumption Behavio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 China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based on time variable parameter modelChen jua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