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卢梭的公意学说.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卢梭的公意学说.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卢梭的公意学说.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卢梭的公意学说.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卢梭的公意学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卢梭的公意学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 “people are born free, but always in the chains.” j.j.rousseau, one of the french enlightening thinkers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first person towards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and crisis of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brought to by the reas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resses unprecedented worry and deep thinking. in the face of the losing of the national citizens spirit, the corruption of social morality, the confusion of the national order, rousseau attempts to rebuild peoples sovereignty with the general will theory, the ideal republic, in which morals are to the best, and realizes the equality, freedom and public happiness of all citizens. general will is a public will and the upper guide of the sovereignty community, and it, which is the measure of all, represents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social happiness of the community. the general will with the inherent features, which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social agreement, is characteristic of correct forever, not transferable, being most lofty. just because of this in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general will, general will is made the peak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oul of rousseaus whole political philosophy ideological system. rousseaus general will theory is not produced without foundation, and it has the outer fringe environment in specific era and the inherent resources during the time of long history. they, which include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priori tradition of frances native country, the suspicion of britains empiricism, the limitless sympathy on human suffering life, the incomparable hope of mankinds free equal society, the uniqu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ife and geneva complex, are the outer fringe environment in which rousseaus general will theory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y, which include the city state spirit of classical era, the idea of the republic,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 right in modern times, the thoughts of human rights, are the thought origin that rousseaus general will theory produces. th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a expresses different views and passes different judgments towards general will theory of rousseau all the time, rousseau is undoubtedly great, and his general will theory is undoubtedly deep.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ought of rousseau, which takes general will as its soul, is not only like a raging fire, which burns the practicing activities of france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independent revolutions at that time directly, but also like a long source and course that flow without end, which is spreading permanent thought glamour. key words: j.j.rousseau the general will the general will theory 1 引 言引 言 18 世纪是一个启蒙理性时代。卢梭(j.j.rousseau,17121778) 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批判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 “伏尔泰结 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 1卢梭的政治哲学思 想充满革命激情,在法国社会进步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道路 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公意学说是卢梭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其社会契约思想 的基础,是其人民主权理论的核心。全面理解和客观公正地评价公 意学说,是正确把握卢梭政治哲学的关键。国内外许多哲学家、思 想家、学者对卢梭做过大量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学、哲学、教 育学、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卢梭的公意学 说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对公意学说的看法上也存在着误解和分 歧。这直接影响对卢梭整个政治哲学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通过对卢梭文本的解读, 在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就卢梭的公意学说进行剖析探究。基本构思为:首先介绍公意学 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而阐释卢梭公意的内涵和基本特 征,阐述公意与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人权和法律的关系,在此基 础上评议公意学说的影响,评价整个公意学说。通过上述努力,以 期尽可能地展现卢梭公意学说的原貌,挖掘其深邃思想的精髓。 2 第一章 公意学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第一章 公意学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2。作为第一位 对近代政治进行反思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卢梭认为,国家既非从来 就有,亦非起源于强者的征服或弱者的联合,而是起源于社会契约。 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各种社会制度与法律扼杀了人的天性, 限制了人的自由,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卢梭力图寻求使人重获自由的社会方案, “找出一种结合的形 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 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 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 3即通过转让自己 的权利,建立社会契约形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实现 人们的幸福生活。当每个订约者将自己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 给整个集体,“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 之下,并且共同体接纳每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在这一瞬间,社会契约形成,社会共同体诞生。这种共同体,是一 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公共的大我,具有统一性和独立人格,具 有生命和意志。这种共同体的意志就是卢梭所说的公意。 在卢梭看来,公意是人们订立契约而产生的种类似于自然法 的、实质性的理性实体,是不受个人意志变幻无常的影响的一种精 神,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幸福的代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公意学说是卢梭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全面理解和客观公正评价公 意学说,必须对公意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了解。 一、公意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公意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且都有自己的 理论渊源。卢梭的公意学说也不例外。卢梭公意学说的产生,是适 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并与卢梭本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关。 (一)启蒙理性的孕育与超越 (一)启蒙理性的孕育与超越 卢梭生活的 18 世纪是一个启蒙时代。经历了 15、16 世纪的文 3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欧洲,当时的哲学界已有的启示真理 普遍遭遇弱化,新的理性主义日益走上历史舞台,现代意识正深入 人们的头脑。理性主义在当时法国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从帕斯卡到 笛卡尔的法国本土先验理性,是一种内视、演绎、否定性理性,其 口号是“我思故我在” 、 “怀疑一切” ;另一个是从英国引进的、从培 根到洛克的经验理性,是一种外视、归纳、肯定性理性,其口号是 “知识就是力量” 。先验理性距宗教近,离世俗远,反映出未经宗教 改革洗礼的国家及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经验理性距宗教远,离 世俗近,反映出经历清教革命后的国家及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点 5。 以孟德斯鸠、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哲学家,援引以英国经验理 性为代表的英美政治思潮进入法国,采纳伽俐略牛顿物理学的 方法论模式研究问题,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了一切领域,已为法国 上层社会知识分子所接受。在经验理性指导下,理性不再被视为先 验地揭示事物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而是被视为一种后 天获得而非先天的遗传物,一种引导我们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 定真理的理智力量。英美政治哲学的引荐和经验理性的流行,势必 对法国本土的政治哲学和先验理性产生巨大的冲击。 启蒙理性孕育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在本土先验理性与英国 经验理性的遭遇面前,卢梭站在本土先验理性的立场,坚决捍卫本 土哲学传统。他从对现实的普遍怀疑出发,顺着法国帕斯卡、笛卡 尔式先验理性主义的演绎思想进路,弘扬本土的先验理性,创立了 自已的政治哲学。卢梭认为,“只有去掉这种建筑物周围的灰尘和 砂砾,才能见到这一建筑底层的不可动摇的根基,” 6他坚持先验 理性,看到理性的局限和造成的对人的意志、情感、内心体验的压 抑从而使人面临被物化、异化的危险;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人的自由不属于推理思维问题,而是属于情感问题; 主张为科学划出 界限,为信仰留出地盘;主张用道德改造政治,构建以公意为基础的 道德理想国,消除理性和文明的发展带来的道德堕落,实现人们的 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 卢梭的选择使得法国本土先验理性逐渐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主 4 流选择,强化了已在弱化的法国本土先验理性倾向,逆转了英美外 来政治哲学在法国的发展,预示着以法国为源头的欧陆政治思潮与 以英国为源头的英美政治思潮在思想史上的长期分裂。卡西勒曾评 价卢梭“是启蒙运动的真正产儿”、“卢梭并没有推翻启蒙运动, 他只不过是移动了一下启蒙运动的重心。” 7包括公意学说在内的 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虽由启蒙理性孕育,但它高于启蒙理性,是对 启蒙理性的超越。 (二)社会运行无序的呼唤 (二)社会运行无序的呼唤 18 世纪的法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正处 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没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上升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矛盾重重,人心激荡,危机四伏。路易王朝对外野心 勃勃,穷兵黩武,连年征战,战争接连失利,海外财源大大萎缩。 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等级森严,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大肆挥霍, 政府财政严重危机,弄得民不聊生,经济濒于崩溃,加上王室内部 旷日持久的“府院之争” ,极大地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削弱了王朝约 束或吸收民众参与的制度整合能力。特权阶级骄奢淫逸,玩弄权术 抵制王权,极大地削弱了王权的统治基础。在投石党事件 8惨败之后, 特权阶级进一步丧失了权力制衡的政治功能和整合民间行为规范的 社会功能。新兴的资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他们经济实力强大,但 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为此纷纷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强烈要求分享 政治权力。第三等级作为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 占法国总人口 80%的平民和小农阶级,深受封建专制和新兴资产阶 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既痛恨封建专制 制度的剥削与压迫,又怀疑和反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具有道德整合 功能的教会,由于上层主教聚敛财物,生活糜烂,下层牧师愤懑怨 恨,不务正业,使得教会阶层急剧衰败,教会传统的道德整合功能 也严重流失。 总之,18 世纪的法国社会正处于封建专制摇摇欲坠、资产阶级 革命山雨欲来之际,国家内忧外患严重,危机此起彼落,秩序一片 混乱,社会充斥黑暗,到处都是由邪恶带来的不平等,到处都是奴 5 役的罪恶,科学、文化与艺术只是“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 的“花冠” 9,它带给人类的是道德的堕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 为了拯救社会秩序的无序,必须对社会进行思考,以寻求使人 重获自由的社会方案。卢梭从社会底层走来,代表第三等级的利益, 顺应时代的呼唤,顺应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创建了自己的政治哲 学,揭露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基础,力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 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 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 10即建立契约产生 公意形成共同体,使人民重获自由与幸福。 (三)独特个人经历的造就 (三)独特个人经历的造就 卢梭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造就公意学说的重要因素。 卢梭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手工艺家庭。当时的日内瓦是 一个袖珍型的道德共和国。卢梭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因为生 他难产而去世。迫于生计,父亲不得不去料理他的钟表店,体弱多 病的小卢梭自幼便失去了家庭的照顾,生活于人民之中。10岁那年, 父亲因为与人发生纠纷而被迫丢下卢梭离开了日内瓦,卢梭从此过 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少年的卢梭历尽了人世的辛酸,他曾寄人篱下, 当过学徒,流过浪,作过仆人;他受过欺侮,挨过打,撒过谎,作 过小偷。1728年,在华伦夫人的资助下,卢梭来到巴黎谋生。在巴 黎的所见所闻,加深了卢梭对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 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后因在巴黎生活困难无法继续呆 下去,卢梭又回到华伦夫人家寄居近十年。随后他担任过法国驻威 尼斯大使秘书,但因与大使意见不和,18个月后即1744年又重返巴 黎,并与旅馆服务员瑟瑞斯瓦塞尔小姐相遇并同居,随后的一段 时期,卢梭主要靠做家庭教师和为人抄写东西谋生。卢梭和瑟瑞斯 一共生了5个孩子,但因生活困难无法养育,5个小孩都被遗弃在芳 德灵医院。 卢梭从小就受到了日内瓦共和国的民主和自由传统的熏陶,他 6 的灵魂深处深深向往着自由与平等。他从民主政体的日内瓦走到封 建专制主义之都巴黎,从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走进了法兰西思想界, “曾在除王室外的最低至最高的各等级中生活过” 11,有着丰富独 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 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奴役的性格”,他对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不 公平有着天生的无比憎恨,“我热爱自由,我憎恨窘迫、苦恼和依 附别人,” 12卢梭1749年为应征“科学与技术的复兴是否有利于道 德的净化”这一主题而写的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奠定了卢梭成 名的基础。卢梭第一个以激昂的声调,不仅批判封建社会的不平等 现象,而且反对建筑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上的一切社会。1755年他写 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封建制度的 判逆者的战斗精神。“我理由充分而呼吁无门,这就在我的心灵里 撒下了愤慨的种子,反对我们这种愚蠢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 度里,真正的公益和真正的正义总为一种莫名其妙的表面秩序所牺 牲,而这种表面秩序实际上是破坏一切秩序的,只不过对弱者的受 压迫和强者的不义的官方权力予以认可而已” 13。1761年和1762年, 他先后发表了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三部 最重要的著作,首次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和原则,提出了构建他 心目中理想社会模式的一整套计划。爱弥儿一书的出版,引起 了当局对卢梭的疯狂迫害,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对待, 巴黎天主教声讨他,法院通缉他,书被当众烧毁,专制势力欲置他 于死地而后快。卢梭四面楚歌,狼狈不堪,被迫四处逃亡。但他逃 亡到哪里,反动当局就跟踪迫害到哪里, “全欧洲都起来咒骂我了, 其激愤之情,真是史无前例我成了一个反教分子、一个无神论 者,一个狂人、一个疯子,一头猛兽、一只豺狼了。” 14直到1770 年被当局赦免后,卢梭才回到法国巴黎,过着隐居生活。但事实上, 卢梭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反动当局一直对他进行严密监视,直 到1778年卢梭在孤独和贫困中悲惨地逝世。 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使卢梭强烈觉出在当时 欧洲专制的环境下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卢梭决意要寻求救世的方 7 法,而早年在日内瓦所接受的民主与自由思想传统,无疑为他创建 自已的政治哲学指明了方向。他寻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能够 在不挫败个人意志的情况下,在一种组成社会的纽带公意的最 高指导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效行动,即推翻封建专制,建立人 民主权的道德理想国。这种政治立场促使他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彻底 决裂,走出更远,构建了以公意学说为基础的政治哲学理论框架。 二、公意学说的思想渊源 二、公意学说的思想渊源 对公意学说的解读,除了要从外缘环境因素入手外,还应以一 种内在的视角去追寻它的思想渊源,即寻找公意学说诞生的思想史 之逻辑必然。 卢梭全部政治理论的逻辑归宿就是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 家。我们知道,公意是人们订立契约而产生的种类似于自然法的、 实质性的理性实体,它不受个人意志变幻无常的影响,是公共利益 的体现和社会幸福的代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是社会中共同的自 我、生命和意志,是一个公共的人格。人们结成社会,组成政治共 同体,服从公意,只不过是服从自己。政治共同体要做的事情和实 施的权力,也是人们自己希望做这件事情的自由和权利。从而,即象 卢梭写给日内瓦国民议会的一篇献词中所说,“在那里主权者和人民 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为政治结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 了共同的幸福。 这只有当人民和主权者是同一的时候才能做到。 ” 15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卢梭的公意学说致力于解决自由与被统治这一 矛盾,通过对公意的建构而使人们既是被统治的,又是绝对自由的。 卢梭的这一运思模式的唯一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和 谐且使人们备感幸福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正是以公意为基础的道 德理想国。 卢梭公意学说的思想渊源是明显的, 那就是古希腊的城邦理念, 古罗马的共和国精神,中世纪神学支配下的社会整体意识和近代以 来的国家主权观念。 8 (一)古希腊的城邦理念 (一)古希腊的城邦理念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哲学是以和谐城邦为其基本理念。其政治问 题的核心就是去发现每一种人或每个阶级的人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才能构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从而使得各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工作 得以进行。按照萨拜因对古希腊城邦的解读, “城邦是一个社会,在 这个社会中,它的成员过着和谐的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允许 尽可能多的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不因为地位的高低或财富的多 少而受歧视;在这个社会中,它的各个成员的才能都能找到自然的、 自发的和愉快的出路。 ” 16萨拜因的这一解读在伯里克利的葬礼上 的演说词中得以印证,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 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 17。城邦耸立于一切小集团以及 各种次要团体之上,它赋予一切集团和团体以意义与价值,人民的 最高幸福在于参与城邦本身的生活和活动。 卢梭对这种以寻求共同生活之和谐的城邦精神赞赏有加,甚至 可以说是极度崇拜,尤其是对斯巴达的直接民主制。斯巴达的公民 大会规定,年满 30 岁的男性都应当参加大会,大会在每月月圆日集 会一次,所有重大问题,公众均须向大会提出,非经大会的同意不 能通过任何法律。 古希腊的这一城邦理念并没有随着希腊世界的衰落而失去它应 有的魅力,相反,它以更为系统、更为强烈的姿态出现在古希腊哲 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世界中。苏格拉底认为, 人应该在城邦中生活,须在城邦中团结成一个不可分的公民集体, 整体的幸福是城邦立法的目的。 柏拉图是发扬城邦理念的集大成者。 他的巨著理想国之宗旨就是要建构一个公正和谐、幸福至善的 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通过独特的教育体制使人与社会、公民 与城邦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公民通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获致自 由与幸福,而城邦通过公民的完全奉献而达到至善。难怪卡尔波 普尔把柏拉图和卢梭并称为“浪漫主义集体道德的理想主义者” 。柏 拉图的高徒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的理念,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人 是政治(城邦)的动物” ,即人只有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才能使人认 9 识其本质并实现他的生命本真。基于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宪 法是一种“生活的模式”而不是一种法律结构。 (二)罗马的共和国精神 (二)罗马的共和国精神 贺拉斯说: “被征服的希腊征服了她野蛮的征服者” 18。这也就 是说,希腊人的文化和精神征服了或者说改变了罗马的智识世界。 希腊人的这种文化和精神理所当然地包括其特有的城邦理念。 古希腊的城邦理念通过斯多葛学派传输到罗马,并融入到罗马 共和国时期的政治架构中,成为整个社会制度的精神和灵魂。在古 罗马,真正承载这种共和国精神的是“天使博士”西塞罗。西塞罗 继承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这一 论断,并把它发展成为适应罗马世界主义倾向的共和国精神。他认 为,人的幸福应在政治生活中找寻,国家由于人的某种天性而形成, 是基于法和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因此,人若要实现幸福, 应该关心共和国的命运,在世俗生活中承担责任,以增强城邦的凝 聚力。 (三)中世纪的社会整体意识 (三)中世纪的社会整体意识 中世纪虽然是个信仰时代,神学占据着支配地位,但是在世俗 社会政权中,人们还是要服从国家和法律,要承担公民应尽的职责。 奥古斯丁认为, 圣经让人们服从世俗的权威与法律,公民承担责 任, 对统治秩序的稳定有益。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 阿 奎那认为,国家是一个有机体,是神圣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公共 幸福是俗世间的最高价值,一切政府的最终目标是谋求公共福利; 人是政治动物,要过社会生活,个人从属于社会;人类的至善是永 恒的幸福。 (四)近代以来的国家主权观念 (四)近代以来的国家主权观念 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影响深远的“三 r 运动” ,即罗马法 的复兴、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这场革命性的运动在政治领域的影 响便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伴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渐产生和君主政 体的完善,政治和法律上的主权概念和主权学说也随之诞生。 在欧洲历史上,较早阐发主权学说的是法国的思想家鲍庭。鲍 10 庭在 1567 年提出了包含主权的国家概念,他说:国家包括服从某种 主权的市民, “主权是超越臣民的无上权,不受法律的约束” 19,法 律来源于主权者。10 年后,法国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让博丹 在他的国家论六卷中更为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主权学说,他认为 国家的概念包括主权者和臣民,主权是一个国家进行指挥的、绝对 的和永久的权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 高权力。在博丹的思想体系中,主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主权是 永恒的,是无限制、无条件的授权,不能转让和不受法律的约束。 鲍庭和博丹的国家主权学说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自然法学派的思 想家们,其中包括闻名于世的马基雅维利、格劳修斯、霍布斯、洛 克、卢梭。这些近代的思想家们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权利时代。他们 的宗旨就是从学理上去论证人的自然权利的正当性和优先性。为了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得到实现,他们都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形式各异的 主权国家。马基雅维利、格劳修斯、霍布斯致力于确定人的“自然 权利”的价值,但他们把个人权利与国家的主权目的性对立起来; 洛克致力于确立人的“自然权利”的天然保护屏障,认为国家和政 府的目的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但这种建立在私人利 益基础上的个人主义权利,有取消社会和政治共同体权力的倾向。 作为第一个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人,卢梭清醒地洞察到公民与他们 建立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冲突,指出人们在这种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 下将会走向绝对的奴役,而不是自由。作为一位充满人文情怀的思 想家, 卢梭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学理基础进行了深刻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便是既相信个人“自 然权利”的存在,又强调集体“公意”的至上性,要在“公意”的 至上性中寻求社会生活的终极规范,以协调个人意志和公共意志的 关系。 公意学说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产生的。 11 第二章 公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 公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公意学说是卢梭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 “灵魂”和“尖端” , “正像在人的构成方面,灵魂对于身体的作用 乃是哲学的尖端,同样在国家的构成方面,公意对于公共力量的作 用问题则是政治学的尖端” 20。公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 一、公意的内涵 一、公意的内涵 公意的内涵,可以从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公意并 不永远需要全体一致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 (一)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 卢梭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产生公意。 “社会 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 21。原初社会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而 自由、平等,过着孤独的野蛮人的生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的生存出现种种障碍而面临着严重危机。由 于人类具有自我完善化能力,为了从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中 走出来,打破枷锁,自我保全,恢复人类的自由和平等,理性指导 人们联合起来,相互之间签订协议,自愿将自身及其全部权利毫无 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建立社会契约,形成共同体, “这一由全体 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 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 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 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的,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 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 22这种由社会 契约而形成的主权者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公共的 大我” ,具有统一性和独立人格,具有生命和意志,这种共同体的意 志就是公意。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 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 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23由此可知,卢梭的公意是指人们订立契约 而产生的种类似于自然法的、实质性的理性实体,是不受个人意 12 志变幻无常的影响的一种精神,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和最高 指导,代表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在现实政治社会中,除了作为共同体意志的公意外,还存在个 别意志或私意、众意和团体意志等特殊意志。社会契约的建立,每 个订约者都获得了两重身份。一方面,对于个人,他是主权者的一 个成员;另一方面,对于主权者,他又是国家的一个成员。因而每 个订约者可以具有个别意志或私意。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和个 别意志一样,只着眼于私人利益。当社会形成政治派别时,作为派 别的小集团的意志就是团体意志。团体意志往往以牺牲大集体为代 价来维护小集团的利益。 在公意与个别意志、众意和团体意志的相互关系上,卢梭认为, 公意有别于个别意志、众意和团体意志。因为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 其他意志都着眼于私人利益,不同的意志和利益有着自己不同的原 则,必然会导致意志和利益的差异,因而它们之间很难协调一致。 根据社会契约的性质,个人的真正意志和利益,与共同体的意志和 利益应该是一致的,正如躯体中的每个器官和健康依赖于整个躯体 的健康一样。然而,事实上,个别意志与公意可能在某些方面可以 相互一致,但由于“每个个人作为人来说,可以具有个别的意志, 而与他作为公民所具有的公意相反或者不同。他的个人利益对他所 说的话,可以完全违背公共利益” 24,或者当个别意志只愿享受公 民权利而不愿尽臣民义务时,他与公意之间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乃 至对立,因而它们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 “即便它总该是存在着的, 那不会是人为的结果,而只能是机遇的结果。 ” 25众意作为个别意志 的总和,它包含着公意,但往往着眼于私利,公意的形成是对众意 的克服,众意“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之外,则剩 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 26。团体意志对于构成这一集团的成员来说, 是一种公意,但相对于国家来说,则只是这个社团党派的意志,是 一种个别意志。 由于集团往往会因小团体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利益, 因此团体意志不仅很难与公意一致,而且由于它的存在,会给公意 的形成造成重大的障碍。 13 尽管如此,但公意不能脱离个别意志、众意或团体意志而孤立 存在。事实上,正是由于个别意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才使公意的 形成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因为个别意志与利益之间的对 立,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乱,使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与利益经常 处于无法保障的危机状态;正是由于存在个别意志和利益的一致, 人们都需要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与利益,从而必须开展社会联系, 签订契约,建立主权者共同体,用公意指导共同体的行为。公意的 形成是对个别意志的抽象提升,这种抽象提升过程类似于化学中的 化合反应,即“有点像是化合物所具有的特性并非得自构成化合物 的任何一种混合物一样” 27,每个人的个别意志都作为质料被包含 在公意之中,但结果却是剔除了个别意志的具体规定,产生出一种 新的抽象规定。正是由于公意产生于个别意志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才使得政治成为一门艺术。 (二)公意并不永远需要全体一致的同意 (二)公意并不永远需要全体一致的同意 由于公意有别于形成它的那些个别意志、众意或团体意志,有 时还与这些意志存在冲突甚至相反, 公意是对个别意志的二度抽象, 因而公意不可能永远都是全体一致的同意,也不可能永远需要主权 者全体一致的同意。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与自由,使社会公约 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之时就已经相互约定, 除了选举的完全一致以外,还确立了多数人表决的规则。这种多数 人表决的规则,其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确立,并且假定至少有过一 次全体一致的同意。也就是说,意志要成为公意,并不永远需要它 是全体一致的同意,但必须假定至少有过一次全体一致的同意。 多数人的表决可以得出公意。卢梭认为,判定某种意志是否符 合公意,除了全体一致同意外,还可以召开人民大会,通过投票进 行表决。 “因为按照根本公约,唯有公意才能约束个人,而我们又无 权确定个别意志是符合公意的,除非是已经举行过了人民的自由投 票。 ” 28当人们在人民大会上提议制定一项法律时,他们所要表达的 并不是人民是否赞成这项提议本身,而是在通过投票表决他是否符 合公意,由于每个公民都被分给一张票,他们在投票时可以不让别 14 人知道他的意见是什么,从而“每个人在投票时都说出了自己对这 个问题的意见,于是从票数的计算里就可以得出公意的宣告。因此, 与我相反的意见若是占了上风,那并不证明别的,只是证明我错了, 只是证明我所估计是公意的并不是公意” 29。卢梭认为,由全体公 民进行投票表决,由多数人决定,是判断一个意志是否符合公意的 最好办法。 “但必须把全部票数都计算在内, 任何形式的例外都会破坏 它的公共性。 ” 30 用全体公民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判断一个意志是否符合公意,就 必须保证公民投票时的真实意志不受外界影响。即要保证公民在投 票表决时,都能在不受外界势力和利益影响的情况下直接表达自己 的真实意志和真实想法。卢梭认为, “最重要的是国家之内不能有派 系存在,并且每个公民只能是表示自己的意见” 31。只要人民能够 做到充分了解情况, 详细进行讨论, 同时彼此之间没有任何 “勾结” , 相互之间不受影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个别意志,那么,即使在个 别意志客观存在着的大量分歧中总可以产生公意。卢梭反对政党和 社团制度,认为如果存在政党和派系,政党和派系的小集团利益就 会取代共同体公共利益,集团意志就会替代个人意志,则投票的数 目不再与参加投票的人数相等,而只与集团的数目相等,投票结果 就可能偏离公意,缺乏公意,甚至不再有公意,占优势的团体意志 只不过是一种个别意志。在此,卢梭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日益壮大的 政治派系与议会暴力对个别意志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对此加以防 范。 卢梭认为, “使意志得以公意化的与其说是投票的数目,倒不如 说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 32,意志之所以能成为公意, 是因为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在契约制度下,个人和社会共同体联结 在一起的约定在订约者中间互为义务,人们不可能只为别人效劳而 不是同时在为自己效劳,人们都必然地要服从他所加之于别人的条 件。由于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在,在投票过程中,尽管人们总是把每 个人当成自己,所想到的总是自己本人,总是从自己的个别利益出 发,基于自己的利益进行表决,有时对于一项法律的表决不可能达 15 到全体一致,但只要实行多数人的决定,则最终总可以得出公意。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准则,即:讨论的问题越重大,则 通过的意见也就越应当接近于全体一致;所涉及的事情愈是紧迫, 则所规定的双方票额之差也就愈应当缩小。 二、公意的基本特征 二、公意的基本特征 公意作为主权者共同体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每一 个公民的个别意志中趋于一致的、真正共同的东西。公意的基本特 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意永远正确 (一)公意永远正确 启蒙运动中,在国家权力理论方面的启蒙代表主要有洛克和孟 德斯鸠。他们从“性恶论”出发, 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尽善尽美, 有 着丑恶、自私的一面。人的道德的天性完全不能普遍抗拒权力的腐 蚀,而“权力总是造成腐蚀,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腐蚀一切有 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 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33。他们对人类的这种 不完善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确信不能单从人的内在本性的道德进 行纯化和改善, 而应从人的本性的外部即社会的方面给予权力以强 有力的制约,即以恶制恶、以权制权。从这一理论前提出发, 他们提 出了三权分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国家权力理论和政治制度的技术 安排。 与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不同,卢梭遵循先验理性的认知路线, 以个体的“人性善”作为其公意理论乃至其整个政治哲学理论的出 发点,从人性本善的特性,论证公意永远正确。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 全变坏了。” 34卢梭热忱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所描绘的自然 状态下的人们都是自由、独立和平等的,人们天生富有情感、同情 心、怜悯心和仁慈之心,相互同情、彼此关怀,过着淳朴的道德生 活。“人并不是生来就知道善的,但是,一旦他的理智使他认识到 了善,他的良心就会使他爱善;我们的这种情感是得自天赋的。” 35 16 人的良心是天生使然,独立于理智,能引导一个愚昧无知但聪慧而 自由的人正确地判断善恶,使人的天性善良,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艺术的进步, “在使人成为社会的人的同 时,却使人变成了邪恶生物,并把人和世界从那末遥远的一个时代, 终于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36人类在告别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 会状态的同时,也告别了纯朴的美德,走向邪恶。人类本性中的美 德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也开始退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进步(指 脱离自然状态而言)只是个人完善化方向上的表面的进步,实际上 它们引向人类的没落,“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 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 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 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 我们的制度的束缚。” 37各种社会制度与法律扼杀了人的天性,限 制了人的自由,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为了重获自由,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为着至善的目标,每个 订约者自愿将自身及其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都以 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 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8,订立 契约,建立主权者共同体,在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实现人们自由、 平等的幸福生活。由于人性本善,天性美好,人民永远愿望自己幸 福,纯朴正直的人们不易被腐蚀,也难于欺骗,所以人民的考虑永 远是理性的、正确的,由所有善良、美好的人所共同组成的主权者 共同体也必然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一个“公共的大我” 。这 个道德共同体本身必定完美无缺,这种社会本身也就成为主要的道 德感化机构,代表最高道德准则。指导这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的公 意,是理性指导下的全体主权者的公共意志,是公共智慧的结晶, 以实现社会幸福、道德至善为目标,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幸 福的代表,它不受任何个人意志变幻无常的影响。因而公意也必定 永远正确。 (二)公意不可转让 (二)公意不可转让 17 前面已经提到,在契约社会里,每个订约者都具有两重身份, 对于个人,他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对于主权者,他是国家的一个 成员。这种情形反映到社会共同体的现实政治生活当中,必然存在 着个别意志或私意、众意、团体意志和公意的区别。 公意作为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 意志,是主权者意志的真正体现,是主权者共同体的最高指导,它 着眼于公共利益,代表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幸福。共同体作为 一个整体、一个集体的生命,它有且只能有一个公意,也就是说, 公意是唯一的。与公意相对应而存在的个别意志或私意、众意、团 体意志等特殊意志,它们往往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一切行 为和意志都只着眼于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对公意的形成具有阻碍 作用。所以公意不能等同于个别意志、众意或团体意志等特殊意志, 公意不能转让给特殊意志。 公意经社会契约产生,是主权者共同体的生命和共同意志,是 主权者共同体存在的依据。正是有了公意, “此前只知道关怀一已的 人类才发现自己不得不按照另外的原则行事,并且在听从自己的欲 望之前,先要请教自己的理性。 ” 39公意是惟一的,只有主权者的共 同意志才能成为公意。主权者共同体不能没有公意。转让公意,公 意就不再是主权者的公意,就意味着公意失去订立契约的全体主权 者这个基础,丧失了天然公正性的公意,必然倾向于某种个别的、 特定的目标,倾向于个人意志、众意或团体意志,公意“也就轮到 它自己变了质,也就不能再作为公意来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判决 了。 ” 40公意从此不再成为公意,根据契约产生的主权者共同体就失 去了意志和生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从而导致非正义长此以往, 最终将会造成政治共同体的毁灭。因而公意不可转让。转让公意就 意味着出卖主权者,就等于毁灭主权者共同体。 (三)公意不可代表 (三)公意不可代表 正如公意不可转让一样,同样的原因,公意也是不可代表的。 意志是不能代表的,它要么是同一个意志,要么是另一个意志,不 存在有中间的意志。每一种意志都是一定利益和倾向的代表。个别 18 意志等特殊意志都只着眼于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公意是着眼于 公共利益,因而个别意志、众意、团体意志等特殊意志往往与公意 存在较大的区别,个别意志、众意或团体意志都不能代表公意,而 且众意或团体意志对公意的形成还具有阻碍作用。公意作为指导主 权者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公意的形成是克服个别意志和众意的结果, 是对个别意志、众意和团体意志的“二度抽象” ,即: “从私意到众 意,是一度聚合 ,为物理变化;从众意到公意,是二度抽象 , 是一种类似于化学变化的过程, 从中化合产出一种新的物质 公 共人格 ,或称道德共同体 。 ” 41同时,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公 共利益和社会幸福的唯一代表,公意只能由主权者执行,而不能由 其他个人或组织代表执行。否则,公意就不复存在,社会契约也就 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主权者共同体也就必然走向灭亡。政府不是主 权者的代表,而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 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得以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 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42;国家由于它自身而存在,但 政府则只能是由于主权者而存在; 国家之所以需要政府, 是因为 “公 共力量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来把它结合在一起,并使它按照 公意的指示而活动;他可以充当国家与主权者之间的联系,他对公 共人格所起的作用很有点像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对一个人所起的作 用那样。 ” 43行政权力的受任者也不是人民的代表,而只是人民的官 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只要人民愿意,也可以撤换他 们。他们在承担国家所赋予他们的职务时,他们只不过是受人民委 托执行人民的意志,只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而并没有以 任何方式来争论条件的权利;“他们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意思行使所受 托的权力,必须维护每个人能以安全地享受他所有的一切,而且必 须在任何情形下都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 44 (四)公意至高无上 (四)公意至高无上 公意作为主权者共同体的公共意志,是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 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各种力量的最高意志。公意永远正确,不 可代表,不可转让,决定了公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公意作为一种 19 至高无上的权威, “至高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