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学 生 姓 名:学 号:所在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师)1101届 别:2015 届指导教师: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承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剽窃别人的内容; 2.毕业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标注说明来源; 3. 毕业论文(设计)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省教育厅、学校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前言1一、乡土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1二、乡土小说的类别4(一)鲁迅灵魂救赎5(二)沈从文世外桃源6(三)废名田园牧歌8(四)台静农泥土气息中的生与死9三、乡土小说的视角10(一)鲁迅文化批判10(二)沈从文“乡下人”的神性11(三)废名自然的禅趣11(四)台静农以乐景写哀情12参考文献:13皖西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学生:胡荣荣(指导教师:陈运贵)(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摘要: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高速发达的时代了。农村在急速地萎缩、衰落,一个个村庄成了孩子、老人们留守的“空巢”;城市在急速地发展、膨胀,亿万的农民离乡背井义无反顾的转而投入它的怀抱。然而,被誉为“时代的镜子”的文学,却于此大不相同。在文学创作中,乡土小说依旧经久不衰、一路繁荣发展。20世纪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变革时期的进化史。不同的作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同,选择的题材不同,表现出来的风格也自然不同。不同的作者在描写故乡时都会把不同地方的特色渗入到作品中,读者在阅读不同作家的文章时就可以感受到一方比之另一方的不同。就让我们随着不同风格的作家们去感受不一样的乡土小说,体会那个时代不一样的乡土生活,认识那个时代的乡村中国。关键词:农村;乡土小说;时代的镜子;乡村中国The Rural China in Agrestic NovelsStudent: Hu RongRong (Faculty Adviser: Chen YunGui)(Culture & Media Department, West Anhui University)Abstract: Now we have entered a city the era of high-speed developed. Rural are rapidly shrinking, decline, a village became children, old people left behind empty nest; City in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rmers have left back in turn into the arms of it. , however,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ror of the era of literature, but in the very different. In literary creation, the vernacular novels still enduring,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all the way. The agrestic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Different authors focus is different, so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is different also, select the theme is different, different style is natural. Different authors in hometown will take different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works, readers can feel when reading different writers side than the other. Let us feel different with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the writers of vernacular novels, realize that time is not the same as local life, know the age of rural China. Key words: village; agrestic novel; the mirror of the times;rural China前言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乡土小说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作家对乡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及乡民的迷信、愚昧、麻木不仁,重点并不是对中国农村不同乡土风俗的研究,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一面。不过,自1995年以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研究的文章渐渐地增多。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在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时既会继续研讨这种感情,也会涉及风俗方面的分析。一、乡土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五四”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界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却存在着众多的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其二是欧化严重。看到了这些问题,新文学作家们针对这些缺陷和弊端,呼吁文学应该具有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该要有泥土的气息,作家们“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1所以,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于“五四”小说过于西化的一次反拨。“当时的乡土小说一改以救世姿态对乡土返现、俯视角度,而以一种平易的民间视角去平视农民以及其脚底下的黄土地时,这种通体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乡土文学便以其非常本色的自身特质冲击或震撼着中国文坛” 2,反映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追求。郑振铎、胡愈之、沈雁冰等人以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为阵地,热情地鼓励将“故乡的环境即其风土情调” 3所反映的作家的作品。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那些将回忆进行重组来描绘故乡农村的生活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小说。亦可说,“乡土小说”是指1920年代初、中期,一些寄居于上海、北京的作家们,他们把自己熟悉的故乡的乡土人情作为创作题材,意在揭示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的愚昧与落后,并且借此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之愁情的小说。首先创作、定义并且证明乡土小说艺术魅力之所在的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把这些作家忆故乡、抒乡情的小说称之为“乡土文学”。鲁迅用其优秀的创作实践为怎样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国民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彷徨呐喊中的大多文本,就是现代乡土小说中的佼佼者。张定璜先生曾经如此高度称赞鲁迅及其作品:“他的作品满熏着中国的士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4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大都直接受到鲁迅的影响并且刻意地去模仿鲁迅而开启创作之路,他们多数师承了鲁迅小说重视批判国民性的特点,克服了概念化,较少的矫揉造作,以一种质朴的真实的面貌为当时浮躁的小说界带来了一丝清风。鲁迅先生认为,文学“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5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台静农、王鲁彦等人。沈从文于1950年代后期在学鲁迅文章中把鲁迅对乡土文学及写作者的影响与贡献作出了一个客观公允高度的评价:“于乡土文学的发轫,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群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而描写土地人民为近二十年文学主流”。6蹇先艾是鲁迅忠实的追随者,他说:“他的作品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如果没有见到的时候,只要一听见人家讲起,就赶快去找来补读,从来没有遗漏过一篇”。7王任叔是这么说鲁迅的小说对他的影响的,“从此,我的生命,仿佛不能和这两个字分离”。8主张创作“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的废名也热情地去拜读鲁迅的呐喊,且为此特地写了相关的评论文章。受到鲁迅文化方向的强烈感召,这些有着相似的艺术特点和倾向的作家们,逐渐形成了乡土小说派。他们的创作因为对民风民俗的深刻探究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学流派。“作家们是在五四时完成自身思想启蒙的,因此创作一开始便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在各具特色的风俗描画中展现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因长期封建统治而形成的惊人闭塞落后、野蛮衰败。”9纵观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大致可以总结出这几方面的特点:首先,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家乡的风俗习惯,对其中的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的作家们一般都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去描写苦难生活中麻木愚昧的故乡人,讽刺与哀怜、批判与同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了乡土小说悲剧与喜剧相互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乡土小说作家们在批判故乡麻木人性、愚昧习俗、凄凉人生时,却是抑制不住的对故乡的眷念,而这份眷念常常与某种失落感相互交融,因此这些小说大多有着抑郁悲伤的调子;第四,乡土小说都具有“地方色”,所谓“地方色”就是“地方底特色。一处的习惯风俗不相同,就一处有一处底特色,一处有一处底性格,即个性。”10二、乡土小说中的类别汉书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意思就是说,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而由于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习俗称之为“俗”。因此,所谓的风俗,即是指在“人类某一个群体里被普遍接受的一套多少定格化了的行为标准和处事方式。”11而由于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民族风俗都是与自然和社会紧密联系着的,因此,风俗便成了人们借此来观察与洞悉社会人生的一个绝好的窗口。肖成说:“风俗通常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12风俗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它反映了的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及其方式,必然会反映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每个人从他出生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13我们可以从作者对风俗的描绘中,不仅可以切实地感受独特的民族情调,而且可以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现代乡土小说可分为两种不同之风气:其一是师承鲁迅,呈现出写实的品格,称为写实乡土小说,以蹇先艾、王鲁彦、台静农等人为代表;其二是师承周作人极慕平淡自然的美学情趣,主要以写意为特征,称为写意乡土小说,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而无论是写意乡土小说,还是写实乡土小说,对于风俗的描绘都是二者所共具的特色。其中,写意乡土小说主要是从中国的写意画、山水诗中去汲取艺术的灵感,更多地是采纳写意画的生动气韵以及山水诗的飞扬神韵,把风俗描写得含蓄灵动、透明清逸而又生机盎然。而写实乡土小说则更多的是注重对社会风俗的深广度进行探讨,这些作者笔下的风俗画面具有比较强的生活实感和丰厚的历史深度,更加质朴且凝重。(一)鲁迅灵魂救赎魏福惠说:“真正记录风俗史的常常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文学家”。14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与领路人,因此要谈论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就不能避开鲁迅,所以,我们首先就以生长在浙东地区的鲁迅为例。“浙西近水,浙东亲土”,浙东的平原环境养成了鲁迅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绘了浙东故土的乡土民风。鲁迅那清新而又深邃的笔调,把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社会现实与乡土人生生动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春节的祝福祭祖,抢亲,捐门槛,寡妇禁忌,社戏等一大批民风习俗的描写,让鲁迅的文章充斥着浓浓的浙东水乡所独有的地域特色。比如祝福中民俗描写:祥林嫂死了丈夫成了寡妇,而她的婆婆竟然为了收八十吊钱的彩礼就把她卖进了深山里。然而不久她的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她的大伯为了收屋把她赶了出来。鲁四老爷家在春节的祝福祭祀,酒杯、筷子、桌帷、桌子和烛台等是再也不能让这个“不干净”不吉祥的女人碰了的。再到为了捐门槛免得死了之后到阴间分给两个男人受那锯开两半之苦痛,结果又成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最终不堪重负,被这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可笑可悲的习俗所吞噬。这些民风民俗为作品提供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不仅增强了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而且对于展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乡民们的愚昧、冷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鲁迅的纸墨间,对于民俗风情的描绘不论是在未庄还是在鲁镇,不论是在故乡的海边,那里有蔚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还是在咸亨酒店的柜台前,站着喝酒的短衣帮,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用来下酒的茴香豆,阿Q的瓜皮帽,闰土脖颈上的银项圈,天真的孩子观看社戏,春节时摆上福礼祝福祭祀,祥林嫂的捐门槛,华老栓为华小栓买来的人血馒头等等,这些画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浙东地方文化的特色。在对民风习俗的描写上面,鲁迅受到传统的文人所共有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影响,着力地去披露丑、恶,并且从哲学的角度去对乡土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比如在鲁迅的笔下的“祝福”只是富人家的祝福;穿短衣的人们站着喝酒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对于劳动人民的歧视;祥林嫂的被“抢婚”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于妇女意志的棒杀;象征着封建迷信的“人血馒头”所沾染的那是革命者的血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使得鲁迅致力于重新塑造国民性,“他把对于风俗的描写,与启蒙的宗旨,深邃的思想,精粹圆熟的艺术融为一体,构筑了一个对老中国儿女充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复杂感情的艺术空间。”15鲁迅的乡土文学不仅展现了富含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民风习俗,而且深刻地刻画出了深受风俗影响的乡土人们的灵魂,并且把这些人作为当时中国人的代表,完成了对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以及国民魂灵的深刻批判。(二)沈从文世外桃源沈从文则与鲁迅不同,他对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着赞美与爱,受到淳朴的湘西文化的影响,对家乡风情民俗的留恋,他更多的是关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他“试图将湖湘文化加以整合后提升为时代精神,使之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16他更多是去表现人的真善美和生命的神圣与坚强。他从中国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传统的人性论出发,认为只有在湘西醇厚和谐善良的风俗人情中才能寄托和表达他对永恒人性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因此其小说中出现的吊脚楼、碾房、划龙舟、端午节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事物就远超出了原有的作用和意义,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内涵。在沈从文的众多小说中,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吊脚楼这一居住民俗,他好像对它有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偏爱。吊脚楼歇山翘起的屋顶、古色古香的雕花门窗栏杆等,彰显了苗族巧匠能工高超的建筑技术和雕刻工艺。在他的小说文本中的吊脚楼主要表现了三层文化含义:“再现了苗族屈辱的历史,传达出强烈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表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苗族等少数苗族男女任情任性的爱情生活”。17在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眼中,这些吊脚楼临水欲飞、精美灵动,“折射出这个民族虽生于忧患却不失生活理想不失生活情趣的天性”。18沈从文曾说:“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 19他与船有着不解之缘,他小说文本中的人物、情节故事几乎都是围绕着沅水而展开的。船首先是男女之间情爱的桥梁。船是送人到达彼岸的工具,是把游客过河的,女子若想见到自己心仪的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必须借助船才能实现,若是没有船,就算男子可以到来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在这里,船就不进是一项交通工具了,它更是沟通男女双方促使他们喜结美满姻缘的桥梁。船虽小,关系到的却是两个人一生的幸福。比如柏子中弃船登岸的柏子把爱情的船儿停泊在岸上吊脚楼妓女的身上;丈夫中那个舍弃家乡和丈夫的乡下女人把女性所特有的妩媚与温柔在船上出售给了毫不相识的男子;边城中的船便是翠翠的嫁妆,渡船与翠翠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若要爱翠翠,就得爱渡船,若要得到翠翠,便得继承渡船的家业,所以,在这里,渡船不仅是摆渡岸两边的过客,更是关系着翠翠美好纯洁的爱情和她全部的人生理想。“船本无生命,只有当作者把人物、故事与船结合在一起,让船成为充分展示人物命运的生活场景,并且倾注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情趣,船才变成了审美的客体,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味”。20除此之外,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船更多的还是充当一种交通工具,它是湘西下层人民流动的家。船运走的不仅是家乡的五倍子、桐油等农副产品,与此同时运走的还有家乡“前一辈固有的优点,尤其是长辈中妇女、祖母或老姑母行勤俭治生忠厚待人处”。21当然一些舶来品也被带回了湘西,比如手腕上的手表,衣襟上的自来水笔,手电筒,三五牌香烟等等,还有满口的时髦但显空洞的名词,比如帝国主义、时代的轮子等等。“它在运走土特产的同时也逐渐带走了湘西古老淳朴的文明,在运进外来现代化东西的时候,也在悄悄地逐渐改变着湘西人的观念,不仅更换着他们常用的物品,改换着他们的常用词汇,更主要的是儒家文化、西方文化正在改变着湘西淳朴原始的文化”,22这都是船的功效。船一头联系着封闭落后的湘西农村世界,一头联系着现代文明的都市城镇,作者一面在为湘西古朴淳厚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生命的存在方式以及真善美的人性人情唱出真诚的赞歌,另一面他又在为被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所冲击的古老的湘西而感到深切的忧思。就像沈从文说的“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抱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23因此,船这一意象既是偏远农村对现代文明和商业都市的倾慕,也表明了外来文化和商品对边城的浸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沈从文因为船而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为船走出了封闭落后的湘西;同时船也改变了湘西,它是加快贫穷湘西走向发展的一条途径。农村和城市的衔接处,传统和现代的对接点成为船最大使命。湘西的风景奇异如画,民俗民风独特而又魅力,这些都是沈从文先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土壤,他在湘西的民风习俗中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提炼出了更为深刻的主题。“小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特定文化的反映”。24毫无争议,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成为了湘西文化的代言人。旧中国动荡不安的生存环境,沈先生笔下那个似梦似幻世外仙境湘西神话,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幻想与追求。秀丽多彩的湘西风景,在沈先生的浪漫的笔触下,让人无法忘怀。湘西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带着那里独特的神秘、淡然的灵性。在这样宁静的村庄里,城市中的喧嚣疲惫都可以得到一刻休憩。这静谧秀美的湘西村庄,让沈先生沉醉于此,痴恋于此,也让读到湘西的人们向往于此。(三)废名田园牧歌在周作人的影响和引导下,加之受到黄梅民间风俗和禅宗的影响,废名的乡土小说出现了浪漫诗化的倾向。“废名似乎闲坐在桥头柳荫下平静地观望着宁静的乡村,用矜持的情感、平静的心态去叙写乡村中人们的不幸遭遇”。 25废名的乡土小说侧重于在风俗中写人和人之间的亲和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安和谐。其风俗的描写是“诗境与禅趣的结合;清凉人生与静默哲学的交融”。 26废名用一支得心应手的笔写着平淡朴实的文字,用单纯简练的文体叙述着和谐宁静的乡村生活。淡雅清新的自然景物在他的小说作家占据着大量的篇幅。那里有小桥流水,林荫垂柳,青山翠竹,菱荡碧波为他的乡村风俗画涂上了一层清脆嫩绿的底色。他的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玩灯、赛会、唱戏、放猖等风俗,富有诗意与灵感。废名浸染在家乡的风俗里,这里养育了他独特的艺术灵性,艺术与宗教的合一,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废名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便是因为他的小说流露着浓浓的抒情味道,而这与以“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为宗旨的主流乡土文学是大相径庭的。这里,我们可以以后来收入短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的浣衣母为例子进行剖析。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情节,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文的过程中以为他才刚刚开了个头,却已戛然而止,完结了。因此,常常有很多读者会产生对情节的期望破灭后的失落感。小说如果非要整理出一条线索来的话,那便是:浣衣妇女李妈在突然之间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然后便是对李妈生平的描述,最后李妈在众人的议论纷纷中离去。小说的情节是相对完整的,但是故事是平静而舒缓的进行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情节被淡化了,但是并没有消失,作者让我们可以在故事之外感受到一种情绪,感受到一种悲喜交加的哲理和宗教情趣。“周作人称废名作品有田园风,得自然真趣,文情相生,近于所谓道。不粘不滞,不凝于物,不为自己所表现的事或工具的字所拘束限制”。27从中可以看出宗教对废名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废名理想中的人表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作者明确的展示了那种宁静、和谐、清新、飘逸、洒脱的生存的状态和生命的精神。在浣衣母中,废名描写的是融化在“母爱”中的农村社会的宗教风俗画。李妈从“公共的母亲”因为允许了一个中年的单身汉在门前卖茶,情之所系,于是惹来了一系列的风波变成了“城外老虎”,其道德偶像被完全打破,这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这也是作者对农村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发出的隐晦悲哀的慨叹。(四)台静农泥土气息中的生与死“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28能得到鲁迅先生如此高的评价的作者便是台静农。他的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则是小说集地之子。台静农笔下的羊镇,是一种封闭、完整、丰富统一的乡村世界。羊镇对于台静农的意义就像奚镇之于彭佳煌,鲁镇之于鲁迅。在他所描绘的羊镇中,体现了社会的不同生活层面,也表现了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例如,普通百姓、市井混混、乞丐、商人、寡妇、知识人等等。同时,也刻画了茶楼、铺子、街道、喜事丧事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台静农的乡土小说是具有内在的完整性的作品,因此他常常是通过对乡村生活的原生态生存状态的生动展示羊镇人的社会历史层面、文化风俗层面、人性层面,并使三个层面水乳交融。比如红灯,善良朴实的人们被迫在生活重压下而铤而走险;鬼节超度亡灵的习俗;母爱的执着真诚震撼人心;早晨的人们用竹竿在井台拨水的简单和谐的生活场景等等。当“五四”之风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古老的皖西地区的人们却还未能普遍地接受“五四”之风的洗礼,尤其是在偏远封闭的农村地区。乡民们仍然受封建思想的钳制,这些毒素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严重地戕害着人们的心灵。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思想的落后,使得这些可怜可笑的人们只能把希望寄予于所谓的来生,这其实不过是一种无希望,可笑中透着心酸、无奈和同情。小说在3000字的篇幅中通过情节的安排和细节的刻画,深刻揭示了20年代的皖西农村的封建闭塞落后和乡民的愚昧迷信。皖西地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寡妇死儿子没有指望了”。勤劳善良的德银娘就是这个可怜的寡妇,儿子的死亡,使得她失去了最后所能依靠的希望。她为死去的儿子所做的事情不可不承认是迷信封建的,甚至于可笑的,然而当我们跨越封建迷信的思想去看待德银娘的行为,我们会为她这种执着真诚的母爱所震撼所感动。当这种感动这种震撼越强烈越真切,就是对于那个社会最有力的控诉。“台静农先生是以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来表现德银娘的命运、反映乡间的生死的”。 29台静农在对社会底层的人民表示关注的同时,也对农村贫穷闭塞的生活和乡民的麻木愚昧表示了同情与焦虑。三、乡土小说的视角(一) 鲁迅文化批判作为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鲁迅写的风俗却又不只是风俗那么的简单,他将人物的描写与风俗的刻画与展示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将自己浓郁的愁乡恋乡之情和对于乡土的批判之情寄托于具有地方色彩鲜明的风俗描写中和鲜活生动的任务形象的刻画中。在社戏这本小说中,再现了鲁迅在乡村外婆家中的儿时生活,文章整体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人情世态,深情平易的笔调表现的是这个村落古朴的自然风景,是这个村落里的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和人情醇厚:小伙伴们一起去掘蚯蚓来钓虾,钓来的虾归“我”吃;一起去放牛,嘲笑我的胆怯却是善意的;一起在月色朦胧的夜里乘着小船儿和着弥散开来的豆麦香气去看社戏;一起煮食罗汉豆作为宵夜等等。这样似梦似幻的乡村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应该是无法再重现了,它永远的存在鲁迅的回忆和怀念之中。所以,在小说的末尾,作者如此感叹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倒不是说那夜的罗汉豆有多么的美味可口,也不是那夜的社戏有多么的空前绝后的精彩,是儿时那种单纯的快乐和轻松的惬意是现在没有了的,是作者浓郁的思乡恋土的深情发挥着作用。在这浓重的乡愁之中又蕴含着无限的惆怅和慨叹。当然,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乡土的记忆并不是都是这样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深情,在鲁迅的眼中,乡村的人物和生活更多的是以愚昧守旧、封闭落后的面貌出现的,乡村的民风习俗也更多的是作为国民性批判的背景出现的。在单调不变的未庄和鲁镇的生活模式下,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和封建的等级观念顽固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使得生命的活力在种种陈俗陋习下被扼杀。例如,欺软怕硬的未庄的阿Q们。他们的奴性根深蒂固,自卑自贱却又总是盲目的自大自尊,这些都是导致他们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原因。又如鲁镇的“短衣帮”和“长衣衫”的两种世界;被无形的却无处不在的封建礼教杀害的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们对于故乡中的这些人的愚昧无知、麻木自私、不觉悟的守旧,鲁迅既愤怒又感到无限的悲哀,即“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鲁迅把具有地方色彩的乡土风俗与人情世态与人物的灵魂融为一体,完成了对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和国民魂灵的批判,从而使得鲁迅的乡土小说更上了一个层次,这也是鲁迅的乡土小说深刻于他人小说之处。(二) 沈从文“乡下人”的神性沈从文居住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却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有着顽固的恋乡情结,这种巨大而复杂的内心矛盾和对立的情绪,导致他精神上的逃亡和流浪,急切地寻找可以栖息之地。于是,美轮美奂的古老湘西给予了他一丝希望,抚慰了他疲惫而敏感的灵魂。他用湘西的“乡下人”眼光去观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轻易地便捕捉到了繁华大都市的人性泯灭和道德的沦丧。他的乡土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小说的中心内容是表现人性,探讨和重造民族品德,他所热衷的是远离现代化都市的污染、远离近代文明的玷污的无拘无束的原始而古朴的存在方式和人性的真善美。在那个灵魂被扭曲的黑暗腐败的现实中,沈从文惊呼这是一个“神之解体的时代!”他说:“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30在这里,“神性”与“人性”是想通的,“神性”即是最高的“人性”。他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描绘湘西之美,用最虔敬的态度去歌颂人性之美,古老而美丽的湘西供奉着他心中的“人性小庙”,供奉着他心中的神。在这座弥散着神性光辉的小庙里,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压迫欺诈,人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看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走进这座小庙,受伤的心灵会被抚慰,污垢的贪念会得到洗涤,凡俗的灵魂会经受神圣的洗礼而升华。(三) 废名自然的禅趣在乡土文学的作家们大都以冷酷悲哀的笔调去描写农村的萧条与农民的苦难的时候,废名与沈从文一样是不同于这些人的,他们选择的是用恬淡优雅的笔调来写未经污染的乡村如诗如画的景色和淡然处之的乡民们;在大多数乡土作家们为了强调反封建意识而去加强文本中的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时候,废名则是去淡化情节,贴近自然,强化风俗。他常用儿童的眼光、童心的视角、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去选择所需的素材,去组织小说的情节,去构建文本的结构,用优美诗意的笔调去描绘诗情画意的乡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真挚善良的人们。他所描绘和领悟了的自然美景有着拈花微笑的境界和隐含着的宗教氛围中的禅趣之美。他不断去亲近自然感悟自然,桃园、竹林、史家庄、陶家村等等,期望可以从如此幽静纯真的自然景色中寻求一丝慰藉,洞察生命的跃动,而在寻觅顿悟之中,有着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具有的超然尘外的庄禅人格。(四) 台静农以乐景写哀情刘以鬯曾经这样说,“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31从这句评价中,不仅能看出台静农乡土小说的地位之高,而且我们可以捕捉到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与鲁迅的小说有着相似之处。通过阅读台静农的小说与鲁迅的小说,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之后,我们发现台静农的小说无论是从内容还是风格都师法鲁迅,继承了鲁迅描写乡土小说的思想与技巧。当然一个成功的作家只会模仿与继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成熟的作家在模仿阶段之后便要进入创新,融进自己的感受与追求,台静农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风格。他有着满腔的同情与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下乡村的落后封闭和乡民的愚昧守旧,用质朴圆熟的笔触和手法展现了其中的血与泪、生与死,用沉郁阴冷的笔调再现了农村的凋敝破败的环境氛围。虽然说在思想上可能稍逊于鲁迅,不及鲁迅的深刻深入,但是,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对于农村题材的挖掘与开发比一般的作家是要更加深刻的。在艺术手法方面,台静农娴熟地运用短篇小说的剪裁布局,没有完整的故事,取出高潮情节,往深里写,往透里写,结构严谨,笔法简练,尤其擅长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并以细节来使读者印象深刻。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便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即“小说显示乡村苦难生活,悲剧色彩异常浓郁深重,撷取的却往往是喜事热闹事,将当事人处境、心情不动声色地描摹出来,读之令人格外悲怆”。32比如烛焰中的翠姑怀着希望去“冲喜”,却最终没能摆脱为丈夫出殡守寡的命运;又如红灯中的母亲,守了一辈子的寡,好不容易盼望着长大的儿子却惨遭杀害,于是在鬼节的夜晚,这个年迈的老母亲用乞讨得来的竹子做了一个红灯,在人们打趣声中望着远远飘走的红灯,自我安慰着儿子已经得到了超度。在这里,作者不仅仅是在批判老母亲的迷信愚昧,更是在展现母爱的执着与震撼人心。诚然,乡土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