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思维方 式。它具有经验直觉性、整体性、伦理性、实用性、辩证性等特点,正是这种独 具特色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貌。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 又是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熟的农业生产方 式、别具一格的语词系统、中央集权式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等 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走向,使其呈现出与西方人不同 的思维倾向。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法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了法律 的道德化、法律规则的具体化、法律的集团本位、法律的工具化等中华法系诸特 点的形成。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和西方法治文明的引入,中国开始了法制变 革的历程, 这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产生着重大冲击。而且,我国现在所进行的法治 建设也要求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取代传统思维方式。然而由于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的 根源尚未被完全消除,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超强的稳定性,传统思维方式仍然在 影响、甚至支配着广大民众的心理和行为,并在法治实践中静悄悄地消解、甚至 扭曲着国家制度层面的追求。这是我国虽经历了百余年的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仍 然未能建成现代法治社会的深层原因所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意蕴是相当丰富的。不可否认,其中存在着对我国现代 法治建设有碍的因素, 但是,它也同样包涵着对目前的法治建设有益的历史智慧。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正确地估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方面发掘、利用传统 思维方式中有益于现代法治建设的成份;另一方面改造、消除对现代法治建设有 不利影响的因素,创造出适应我国现代法治建设需要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维 现代法治建设 改造与利用 ii abstract the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is the spiritual kernel of chinese nations culture and is the unique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world. it is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entirety, ethic, practicability, dialectics and so on, and it is precisely this kind of mode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which determines the unique styl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forming of the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has its particular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reason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uniqu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the rip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eculiar system of words and phrases,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autocratic monarchy, and other cultural factors, determines the tre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makes it demonstrate the thinking inclinatio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ers. such mode of thinking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ncient legal culture of china, and made chinese legal genealogy form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orality of law, specification of legal rules, the standard of group of the law, the utilization of the law, etc. since modern times, as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vaded in china and civilized rule of law was introduced, china had begun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of legal systems. this brought great assault to the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re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ule of law that our country carries on now requires a new mode of thinking to replace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but it is still influencing, even arranging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and it is clearing up, even twisting the pursuit of the aspect of state systems in practice of law quietly because the original reasons why it exists has not been totally dispelled yet, in addition, with its super strong stability. this is the deep reason why our country still fails to build up a modern society governed by law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odern rule of law has been going through over one hundred year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thinking is quite abundant. undeniabl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exist in it. however, it contents historical intelligence beneficial to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ruling of law too. so, we must appraise the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in an all- round way, correctly. on one hand, we should explore and utilize the compositions helpful to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governed by law in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thinking; on the other hand, iii we should transform and dispel factors with adverse effect o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governed by law in it, and create a new mode of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which meet the need of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governed by law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the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ety governed by law;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长久地、稳定地、普 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习惯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思维方式是一个民 族文化结构的内核,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真正生命力所在。它对于文化的延续、传 递具有“遗传基因”的功能。它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甚至决 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一切文化活动的特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条 件下产生的, 并具有经验直觉性、整体性、伦理性、实用性、辩证性等特色。可以 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文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产生 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但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其相对性和两面性。当西方国 家进入近现代及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当我们的先人们仍然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对 待现代法治文明之时,后果可想而知,古老的中华法系开始了痛苦的解体过程。 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蛮夷” ,求知识于列强。从最 初的“师夷长技” ,到引进并建立西方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追求西方式的现代法 治社会。 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而来,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而且,现代法治文明的建设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思维 方式取代传统思维方式。然而,在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中,与相对容易改变的法 律条文和法律制度比较而言,社会的精神观念,特别是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 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法律制度,制定了大量的西 式法典,然而传统的思维方式仍然影响、甚至支配着广大民众的心理。尤其是在 广大农村地区,人们仍然在按照传统的思维逻辑行事,并因而以静悄悄的方式消 解、甚至扭曲着国家制度层面的追求。这也是我国虽经历了百余年的法治现代化 进程,仍然未能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深层原因所在。 世界各国法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再健全的法典体系和法律制度都是形同虚设。而人的现代 化,关键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 “一旦新的思维方式 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实际上人们很难再意识到这些旧问题。因为这些 问题是与我们的表达方式相伴随的。 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 ” 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 转引自徐显明、齐延平: 走出幼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理学的新进展 , 法理学、法史学 (人大复 印资料) ,1999 年第 1 期,第 6 页。 2 现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就成为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学界研究的关于人们生存、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主 要局限于哲学领域。关于其对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学界进行 的研究是很少能见到的,而且是不系统、不深入的。尽管不少学者为我们目前法 治建设的困境找出了各种原因,却对传统思维方式这一影响现代法治建设的深层 的症结所在很少给予关注。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全面分析传统思维方式对我国现 代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努力寻求克服当代法治实践中遇到的思 维障碍的方法;另一方面,挖掘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有利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具有 现代价值的因素,以贡献于中国的现代法治建设。 3 第一章 中国传统思维概述 1 . 1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内涵 在人类发展史上, 一切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它的存在与发展更 有着独特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并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土壤,同步发展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 中,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在传统文化的母体内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 思维方式。 1 . 1 . 1 经验直觉性思维 经验直觉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经验性思维是以 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而进行思维的类型,是运用生活 的亲身感受、实践的直接体验以及传统的习惯观念而展开的思维活动。它将思维 的基点放在了经验上。当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中,遇到各种问 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时,他们在此种思维方式引导下,总是将这些问题及其解决 方法,同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相比较,并由此而选择过去曾经使他获得成功的那 种行为方式。 因此, 我们的古圣先贤们总喜欢“祖述尧舜” 、 “宪章文武” ,相比之 下,在他们看来, 那些当下统治者则都是些毁弃经验、破坏传统的罪人。所谓“五 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诸侯之罪人也。 ” 另一方面,直觉性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迅速、直接地理解和 掌握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飞跃、升华,它讲究“默识心通” 、 “直 觉顿悟” 、 “情感体验” ,即我们常说的意会性。这种意会性的直觉思维,不注重严 密的逻辑归纳和必要的演绎推理,只涉诸于意会性的领悟和体验。智圣者如老子, 讲究的是“静观” 、 “立览” ;如孔子,讲究的是在“述而不作”中领会“微言大 义”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家,更把这种意会性的直觉思维方式发展到 极致, 禅宗讲“明心见性” ,干脆“不立文字” ,抛开经典,直指人心; 宋明理学家 讲究“格物致知”和“心学” ,从心理的直觉思维出发,醉心于追求这种直觉性 的自我体悟。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的。直觉 参见李淮春,陈志良: 现时代与现代思维方式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71- 176 页;吾淳: 中国 思维形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1- 136 页。 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60 页。 参见张岱年、成中英等: 中国传统思维偏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8- 82 页、110- 111 页; 陈曼娜: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 ,载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8 年第 6 期,第 78- 80 页。 4 性思维是以经验为出发点的,经验性思维也多依靠直觉来体悟,而缺少逻辑归纳 的抽象性思维。 1 . 1 . 2 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总体观点和把握方 式。与古希腊人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更擅长于整体性的思 维方式, 即从整体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和规定 对象的一种思维原则。这一思维方式不大关注对象的实体存在形式和属性,而注 重的是对象世界的特定结构及其联结方式。这一思维特征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以 下两个方面: 首先,万物一体的整体结构。中国传统思维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定无论有多大 的差异,但很少像西方人那样对于事物采取分析的方式,而在观念内容上大都倾 向于把对象理解为具有连续性结构的有机整体,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 大同。 ” 视天地万物通由某种特定机制而相互联结为统一的整体。所谓“万物皆 一” 。 其次,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其最高、最为典型的理 论形式是天人合一。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 ” 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但作为现实存在的人,总是把自身之外的万物当作与己相对待的对象。 中国先哲常有“内外” 、 “物我”之说,就是对此而言的。因此,客观世界事实上 可以概括为人与万物或人与天两个最基本的部分。两个方面的统一,表征为一个 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 总之,中国传统的这种整体性思维认为,天和地、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即 所谓的“天地一体” 、 “万物之一原”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是紧密联 系的。要认识整体必先了解部分,反之亦然。 “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根本点, 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将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把社会与自然作为一个 统一的整体来理解,认为人们认识自然界脱离不了社会,反之亦然;另一方面, 把认识的主客体包融在一起,不把认识客体从认识的主体中分立出来,在运思中 把每个事物都作为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 . 1 . 3 伦理性思维 中国人在看待任何事物时,往往不喜欢对其作分析式的事实判断,而更倾向 于作善恶的道德价值判断。在中国人看来,真善美是统一的,凡是善的东西,也 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90 页。 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 2007 年版,第 95 页。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 论衡注释(第一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205 页。 参见高晨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6- 50 页。 5 必然是美的、真的;真而不善、不美,不能成其为真。这样一来,所谓认识则不 纯粹指主体对客体遵循逻辑和客观理性的认识活动,道德意志、审美情感同样也 具有认识功能,形成为知情意一体化的认知结构。而在价值判断的内容或方式上, 则又是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为主体、为标准,主张心性的修养,以 人格的自我完善、道德的自我完善为宗旨。这种思维的特点就是伦理性。 因而可以说,传统中国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是道德判断, 事实认识寓于价值判断 之中,价值判断则以道德判断为依据,为道德判断所取代。正因为如此,才出现 了传统中国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心理。道德判断和这三 者之间,相互引发、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有力地加强了中国哲学以 及整个中国文化的伦理色彩,促进了以求善为特征的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形 成。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三者相互渗透、相 互转换。事实判断寓存并消融于价值判断之中,价值判断等同并取代了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为伦理道德所充塞,道德判断等同于并取代了价值判断。这种状况导致 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以道德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偏向,强化了中国文化的伦理色 彩。 1 . 1 . 4 实用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重效验,讲实用, 即种族的主要活动 或行为都以现实需要为目的,并普遍受这一目的制约,排斥纯理性的抽象思辨, 回避人生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只注重一种实用的入世精神。 这种实用性思想在 古代圣贤的思想中也很具代表性。例如墨子说: “ (言)不是以举行而常之,是荡 口也。 ” 不能实行、不见实效的言论,只是空谈。又讲,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 即止。 ” “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一切举措是否可实施即在于视其是否有 利有用,有利则行,无利则止。与墨子一样,韩非子也主张功利,并且强调要通 过客观效果来考察言行的重要性。他这样比喻道: “夫新砥砺杀矢, 彀弩而射,虽 冥而妄发, 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 不可谓善射者,无常仪的也。 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 易也。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的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 。 人言如射,射箭有目的,言说亦有目的,射箭的目的在于靶,言论的目的在于用。 参见李宝龙、杨淑琴主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4- 167 页。 参见吾淳: 中国思维形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7- 154 页;张岱年、成中英等: 中国思维偏 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8 页;陈曼娜: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 , 湖北大学学报(哲 社版),1998 年第 6 期,第 78- 80 页。 先秦墨翟:墨子耕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95 页。 先秦墨翟:墨子非乐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3 页。 先秦墨翟:墨子兼爱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3 页。 王焕镳选注韩非子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107 页。 6 无用之言如同无靶之箭,是毫无意义的。 总之,古圣先贤们的这种实用性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流。正如章 太炎所说: “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 无验,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为主宰,此华夏之民所以为达。 ” 这种以 “达”为特征的实用性思维以关怀现实、注重经验、讲究实用为特点。我们若从 这一特点出发,去认识传统文化的构成特质,颇能洞见本原。这一特征对“李约 瑟难题” 也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因为中国古代的那些举世公认的科技成果,大都 产生于直觉体悟、经验综合的实用性思维,而西方的近代科学则与缜密的逻辑归 纳和严格的推理演绎直接相关,正因为中国传统的实用性思维缺少这一环节,使 得古代中国的科技活动更偏重于实用技术,无法濡养出一种对于纯知识的兴趣, 因此失去了向近代科学转变的内存机制。 而这种思维特征不仅仅影响到科学领域, 还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1 . 1 . 5 辩证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上文中所说的万物一体的整体结 构和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是专就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的思维内容而言的。如果 从形式上言之,中国传统哲学所理解的整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又表现为对待互 补和相生相胜两种基本形式。 所谓对待互补,既是指整体要素之间的一种对立性的关系,或作为整体的事 物内部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指谓所有的要素之间或对立面之间都具 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关系与趋势,即统一性的关系或 趋势。 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发现了整体要素或事物内部两方面的对立性关系。孔 子所说的“叩其两端” , 就是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的两个方面。老 子更注意对事物的这种对立关系的考察,他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左 右、美恶、生死、福祸等大量的矛盾对立的现象, 并将之概括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这一基本观念。阴、阳代表两类性质不同的要素或事物,宇宙整体内部存在阴阳 两个对立方面或阴阳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 学命题,把阴阳的对立统一视为宇宙存在的根本方式。 与西方思想观念相比,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 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当然,这不是说西方哲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仅是说, 章太炎: 驳建立孔教议 , 章太炎政论选集 (下) ,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689 页。 “李约瑟难题” : “从公元前 1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 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见刘大椿、吴向红: 新学苦旅 ,江西高 校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332 页。 7 双方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强调的 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与此相反,中国人似乎更强调事物在对立基础上的 统一性关系。从思维方式方面说,西方人的观念可概括为“非此即彼” ,中国人的 观念可以概括为“即此即彼”或“亦此亦彼” 。把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看 作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表达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这其中内含的辩证法思想, 成为中华民族思维之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性思维形态的确立,使得古代中国人在 观察和思考问题时采取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相对而非绝对的态度。 1 . 2 中国传统思维形成的根源 1 . 2 . 1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是孕育文化的母体,也是孕育思维的母体。在人类的哺 乳期和童年,地理、自然背景曾对文化及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或者说给它打上了最初的印迹。 根据考古发掘可知,中国先民早期活动的足迹曾广泛散布在从北纬 2 0 o - 4 5 o 的一个十分辽阔的区域内,其中尤以北纬 2 5 o - 4 0 o 最为集中,这属于中低纬度位 置。具体说来,它包含由温带和亚热带两部分。对于生物的生长来说,这一纬度 所能获得的日照强度也即热量是十分理想的,它仅次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此外,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缘,这里是著称于世的亚洲季风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受 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比较丰富。 上述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导致生物种类异常丰 富,也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在这种比较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下,我们的先民 获取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相对比较容易,生产、生活实践相对较为简单, 这使人们 更多依靠经验直觉去思考、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问题。 从地理环境看,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好不容易走到海边的人,不得不止步, “望洋兴叹”; 西面横亘 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及戈壁沙漠; 北方有寒冷多风的荒原和冻土, 无法农耕, 望之即 令人不愿涉足; 南方是多山地带,崇山峻岭,猛兽出没,被古人称为烟瘴之地 。这 种封闭性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隔绝机制” ,使得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几乎无以可能, 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所特有的“自我中心”的思维视野, 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思维中的封闭性、保守性。 参见高晨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9- 57 页。 参见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 中国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80- 86 页。 参见吾淳: 中国思维形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 28 页。 参见范忠信: 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 35 页。 8 1 . 2 . 2 经济根源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实践方式与思维方式,而二者又具有同 构性,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根基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在主体意识中 的内化、积淀和反映。 ” 某种思维方式与某种实践方式都是相对应、相一致的, 每一思维方式都是它所对应的实践方式的内化。其中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生产 实践。而中国从远古到近代,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因此,这种以农业为中心, 以土地为根基,以血缘宗法为纽带,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化育而成的中国传统思维 方式,必然具有小农经济生产实践的特色。 首先,我国古代社会中自然经济的极度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薄弱限制了人们的 抽象思维的培育。 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一尺布只是一尺布, 一斗米只是一斗米, 映射在人们眼中的全是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事物, 抽象思维是不容易发生的。 而在商 品经济条件下, 这些商品间性质的差异消失了, 都有若干数量的货币来代表, 货币 把一切商品都抽象化了, 人们在市场上所看见的, 不是使用价值, 而是交换价值; 不 是具体劳动, 而是抽象劳动, 这就带动了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发达。 其次,在所有生产实践领域,农业活动的目的性或功利性是最为突出的,也 是最为典型的。如果说其他领域多少总会有一部分内容逃离于功利倾向之外,那 么在农业活动中则的的确确是无一例外地与功利特征紧密相联的。农业活动之所 以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就在于这一活动是直接满足于现实需要的,它处于日常 生活的最基本层面。农业生产,尤其是早期的农业生产,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就 是维持生存和繁衍。换言之,农业活动的目的无非就是如何保障产量,如何提高 效益。中国传统的思维活动和知识生产都是围绕该核心展开的,体现出明显的务 实性、目的性。进而,由于功利目的驱使,又造成中国知识形态主要是追求应用 价值。 再次,农业与季节的关系特别密切,中国四季变化分明, “季节(候)农业” 很突出。土地虽相对丰富,气候相对温和,宜于人们定居耕作以谋生存,但由于 气候的季节变化较大,地域的土质悬殊,所以我们的农业一开始就必须是精耕细 作、讲求经验技术的农业,特别需要“望天吃饭” 、 “靠天收成” ,特别需要讲求应 天顺时,讲求农业规律和章法。 因此,在古代中国人心理很早就产生了对“天” 的崇拜和敬畏感,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 重要影响。 最后,农耕文明的稳定性和农耕人民的安土重迁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 思维方式。相对于游牧、狩猎、渔业、工商、航海的民族而言,农耕文明是最重 王干才: 矛盾思维概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3 页。 参见吾淳: 中国思维形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8- 151 页。 参见范忠信: 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5 页。 9 稳定的文明,有着最强的因循守旧的性格,最缺乏冒险、探索的精神。这形成了 中华民族重经验、因循保守的民族性格和思维特征。这是农耕生产方式的产物, 农耕文明最忌轻易改作,轻易改作也许会导致颗粒无收。此外,农业民族安土重 迁,特别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便需要群居、团结互助来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和外部威胁,从而形成“熟人社会” 。这种“熟人社会”对形式化的规则治理要求 很低,更多地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来生活,因而,也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对周围的人 和事件作道德评价的伦理性思维。 1 . 2 . 3 政治制度及其他文化系统的影响 早在三代时期,中国就产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王权至上的观念。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开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 集权式的君主专制政体以及等级严明的官僚体制。 这一方面形成了强调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念以及社会、家族和睦的整体和谐的民族心理。任何分裂割 据的状态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每一个分立政权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都会设法 谋求统一。另一方面,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以及等级森严的官僚权力 体系形成了对人们自由、权利的压制和权力崇拜的民族心理。加上为维护专制统 治而进行的思想专制,造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可悲的奴性,很难具有自己独立的人 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政治环境中,把大部分才智都 用在了谋求一官半职上,依附于权力,事事须看主子脸色行事。这就使敏锐的感 觉能力和直觉事物的能力在中国有了很大发展, 而推敲事理,进行抽象概括、运用 逻辑,通过分析、推理来把握事物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这种抽象、思辨的思维能 力,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此外,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导下形成的传统哲学和其他文化系统反过来强 化了传统思维方式。尤其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它深 深地影响和渗透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在两千多年里 赖以存在和缓慢进化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哲学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沉积在 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断地规范和固化人们的行为,强化着传统思维方式。例如占正 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 ,要人们和统治者顺应自然、遵循天意行为, 这促成了维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趋向,但无法导出人们 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是为国以礼,以德为主进行综合治理,认 为主要依靠道德教化,教导人们依儒家伦理行事才能维持长治久安, 这形成了中国 独具特色的礼教社会和倾向于对人和事进行道德评判的伦理性思维特色。当然,儒 家之外的哲学思想也同样对中国传统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道家哲学体系中所包 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特色的形成。 参见代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载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8 期,第 43 页。 10 1 . 2 . 4 语词系统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词系统反映 和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这个符号系统的使用也会 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东西方文字都经历了音节文字阶段,但西方人(希腊人)早在公元前一千年 就对音节文字进行了改造,对组成语言的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直至分析到语 言的最小单位音素,并且离析为辅音、元音、半元音,归纳出了音素系统, 从而使西方文字走上了音素文字的道路。而汉字却一直停留在音节文字阶段,基 本上是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意思,用一个符号记录,形成一个个形音义俱全的完整 的结合体。这些结合体都是要作为整体去把握的语音单位,一笔一划拆开没有任 何意义。中国文字的这种整体表意功能使我们这个民族在长期使用它的过程中形 成了注重事物各部分、各元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中国的文字最初产生于对事物的感性形象作简单的、粗线条的或特征性的描 绘,并通过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来表示词义,例如“日” 、 “牛” 、 “山”等表示具体 事物的词,都是人们通过观察而后画出物体的全貌或特征来表义的。中国的语言 是形象语言,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对空间中显示的事物的模拟和掌握,是用具体 可感的形象直观地表达字的含义。因此,作为形、音、义的结合体,许多汉字能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我们可以直接从其形体了解其意义,至少可以通过形符 了解其意义类别,而不必像拼音文字那样,中间要经过读音这个环节。中国文字 的这一特色也导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经验直观性。 同时,古代中国的语词系统也不像古希腊的语词系统那样注重词形和语法, 而是注重词意和词用。在中国的语词系统中,意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而词仅仅 是一种用于表意的工具。中国人从不认为词形和语法对于表意有什么十分重要的 作用,只要能够达意也即满足实用,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所谓“辞,达而已 矣。 ” 在古代中国的语词系统中,句子的一些成分时常是可以被省略的,包括主 语、谓语、宾语都是如此。为更好地表意,语序、句法、语态及词性都是可以变 化的。在中国人的眼里,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表意和受意的工具。即便是 逻辑科学也是如此。在古希腊的逻辑科学中,语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然而古代中国人的逻辑科学却并不重视纯语言问题, 因此,在早期中国,便没有出 现专事语言问题研究的学者和学派。中国语词系统在语法或词形上所表现出的漫 不经心的神态恰恰就是实用性思维的反映,而这种做法又加强和固化了我们这个 民族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 参见李瑞河: 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表现 ,载江西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7 期,第 68- 71 页。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642 页。 参见吾淳: 中国思维形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51- 370 页。 11 1 . 3 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土壤,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古代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我国传 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其中传统思维也对其产生了不 可忽视的影响,促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文化。传统思维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法律的道德化。如上文所述,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具有习惯于对人 和事物作道德评判的思维倾向,而作为当时判准的道德主要指以“亲亲、尊尊” 为原则的“礼” 。在这样一种伦理性思维的作用之下,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发展从 汉至唐经历礼法结合、法律道德化的过程,唐律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完成, 此时的法律规范本质上只是附加了刑罚的道德规范而已。其结果,现实中的伦理 道德往往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规范也同时执行着道德的功能,最终形成了伦理 性的中华法文化。 其二,法律规则的具体化。中国传统的经验直观性思维强调根据思维主体自 身的感受、经验来理解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既不具有严格的逻辑分析,又缺 乏缜密的理论论证,排斥玄想思辨。这导致我们的先人在法律发展方面重经验总 结而轻理性抽象;重笼统概括而轻具体剖析。一方面,中国古代各朝律典中的法 律条文大都是针对某种违法事例或纠纷所确定的处理和解决的具体办法, 缺乏深入 的分析、综合与概括,极少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例如,作为中国传统法律发展的 巅峰之作, 唐律疏议关于杀人罪规定了“谋杀” 、 “故杀” 、 “斗杀” 、 “误杀” 、 “过 失杀” 、 “戏杀”等所谓的“六杀” , 而没有抽象出杀人罪的一般规范。另一方面, 由于各个朝代基本律典中的法律规则的具体化、缺乏抽象概括性,它对复杂的社 会生活的涵盖面是有限的。因此,各个朝代在基本律典之外,都发展了令、科、 比、式、敕、例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形式。而这些法律形式大都是判例的汇编,更 缺乏理论抽象和概括性,并且各种法律之间存在着冲突、矛盾,导致法律体系越 来越庞杂而无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三,法律的集团本位。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强调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联 系的整体来理解,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不同于西方人分析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 对组成整体的个体或元素关注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法文化所产生的一 个重要影响就是法律的集团本位,即法律的价值不是指向个人,而是指向人的集 体宗法家族和国家。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个人完全熔化到家族和国家的集 体之中,成为毫无个性的机器零件;而且还阻碍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正常联 参见胡旭晟: 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 ,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8- 96 页;胡旭晟: 解释性的法史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55 页。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斗讼律卷二十一,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387- 388 页。 12 系,使个人既不可能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也不可能通过个人与整体社会的交 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无从产生西方社会那样浓厚的权利意识。 其四,法律的工具化。这是传统实用性思维在传统法律领域所带来的后果。 一方面,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之下,法律从产生之日起,便被视为禁民为非、 役民为君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法与刑相通,将有害统治秩序的行为和不履行徭役、 兵役、力田生产、告奸等国家义务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予以严厉打击。我们从中 国传统法律体系中所能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 、 “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 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和压制性力量。 另 一方面,法律也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 “秩序”是中华法文化首要的具体价值 取向, 在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或主导地位, 具有某种压倒一切的重 要性, 这种对“秩序”的过分强调使法律异化为中国古人追求“和谐”世界与“无 讼”天堂的一种工具。 其五,法律与自然的沟通。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人与自 然、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的活动必须与自然相顺应。因而,传统法制的 建设和法律活动也强调与自然的沟通,合于宇宙的自然秩序。比如,由于春、夏 两季是万物生长、创造生命的季节,许多朝代的法律规定,此时(主要指春季) 不得入山伐木,下河捕鱼等,而且不能违背天意而施刑杀,只能顺应天意去施恩 布德、清理监狱、平反冤狱等;到秋冬两季,万物萧条,宇宙间一片肃杀之气, 人间的司法活动应顺应自然,审理犯罪、行刑惩恶,这就产生了秋冬行刑与秋审 朝审等制度;此外,中国古人相信,人间的冤抑之狱会破坏自然的秩序,从而诱 发灾异。因此,自然灾害发生时,皇帝经常会大赦天下,促使各级官员“录囚” 。 以平反冤狱,恢复和维护自然的秩序。 其六,诉讼的人情化、艺术化。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传统的伦理性思维使伦 理的精神全面渗透于中国传统法律之中,立法者尽量使法意与人情相一致。然而 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相比,法律总显简陋,因而,此一目的实现还要通司法途径 来实现,这就造成了传统诉讼的人情化和艺术化。中国古代的官员在这一思维方 式支配下,认为法意不外人情,因此,他们在解决纠纷过程中,依据法律,却不 拘泥于条文与字句;明于是非,但也不是呆板不近人情。他们的裁判常常是变通 的,充满了艺术性,又都建立在人情之上,将“经” 、 “权”之道在诉讼活动中运 用得出神入化,显现出传统中国独特的人生智慧。 最后,法律的无讼追求。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人与 参见武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尚的小鸭嘎嘎嘎课件
- 商业合作市场代理合同
- 早教鸡蛋主题课件
- 早教班育儿知识培训课件
- 纪念9.18课件教学课件
- 早孕期唐氏筛查课件
- 房屋租赁管理合同协议书要求
- 2025年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试试卷:焊接设备与材料知识
- 2025年软件设计师考试移动应用开发工具试卷
- 去年福州一检数学试卷
-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医疗卫生系统)
- 车间现场6S管理课件
- 计量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专项练习卷含答案
- 2025年新反洗钱知识竞赛题库(附含答案)
- 融媒体中心媒资管理办法
- 2025年一建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考试机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实战模拟试题库含答案
- 消防监督员业务培训课件
- 肩袖损伤护理课件
- 特级建筑集团资金管理副总职责
- (高清版)DB34∕T 486-2025 霍山石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