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doc_第1页
法学论文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doc_第2页
法学论文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doc_第3页
法学论文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doc_第4页
法学论文 论离婚的法定条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要.2Abstract3引 言41 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概述51.1 离婚立法思想的历史沿革51.1.1 禁止离婚主义51.1.2 许可离婚主义61.2 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原则61.2.1 过错主义61.2.2 目的主义61.3 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形式61.3.1 列举式71.3.2 概括式72 离婚法定条件之理论分析72.1 婚姻的本质72.2 离婚的正当性83 离婚法定条件规定之评价83.1 离婚法定条件主要内容评介93.1.1 婚姻关系破裂,夫妻生活难以继续93.1.2 通好93.2 我国离婚法定条件之评析93.2.1 我国法律关于离婚法定条件的规定93.2.2 我国离婚法定条件之评析104 完善我国离婚法定条件的建议104.1 完善离婚中的诉讼调解制度104.2 立分居制度11总结12注释及参考文献13致谢.14论离婚的法定条件摘要:离婚的法定条件是离婚制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包括离婚制度在内的婚姻制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要就是通过离婚的法定条件予以体现。总的来说,经历了从禁止离婚到限制离婚,从专权离婚到自由离婚的演变过程本文论述了离婚的法定条件的立法思想及立法原则,并通过对婚姻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分析出婚姻的本质为契约婚,据此对离婚法定条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归纳出人类离婚制度从过错主义到婚姻破裂主义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文章对我国长期以来以“感情破裂”为主的离婚法定条件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最后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离婚制度的法定条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应当废除“感情破裂”确立“婚姻破裂”,完善调解制度,废除军婚的特别规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 关键词:离婚 法定条件 完善The legal conditions of divorceAbstract: Divorce of legal conditions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divorce system. As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cluding divorce system, the marriage system is also constantly changing. This change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is mainly through divorce shall be reflected the legal conditions. Overall, experienced from prohibit divorce to limit to divorce, the dictator divorce. Divor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freedom of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egal conditions divorce legislation idea and legislative principles of marriage, and throug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a marriage for contract marriage, based on the main content of divorce legal condition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Concludes human divorce system broken marriage from fault socialist to the evolution of socialist,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for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The paper mainly by the emotional rupture divorce legal conditions success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finally to how perfect our countrys divorce system legal condition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namely, shall be abolished emotional rupture established broken marriage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mediation, abolishing Jun Hun special provision, establish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eparation system. Keywords: Divorce, legal conditions, improve 引 言结婚,意味着人生新的起点,昭示着幸福和美满生活的来临而离婚,作为大部分国人至今都不能正确面对的婚姻问题,它似乎意味着夫妻情感的背叛和家庭破裂,意味着人生的重大挫折和不幸离婚的过程意味着夫妻反目、相互指责、冷战甚至家庭暴力最终双方只好通过法律寻求解决这种痛苦的途径,法律确立离婚制度就是为了对婚姻关系的解除进行规范和调整。离婚是否真正就是社会的不幸?有人认为美国的高离婚率、低结婚率使得不少家庭解体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但是确认离婚的法律效力本身并不是婚姻破裂的原因。正如莱斯里所说的:“离婚率与家庭和社会稳定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较高的离婚率可能反映出家庭的破裂情况,或者说它反映了用社会承认的方法去铲除那些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因素。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婚姻好比是围城,外面的人想冲进来,里面的人想冲出去。对于想冲进围城里的人来说,这个围墙是结婚制度;对于围在城里想冲出去的人来说,这个围墙就是离婚制。我国婚姻法在调整婚姻关系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责难一方面,有人认为婚姻法对婚姻保护不力,造成弱者在离婚中人财两空,当事人心理严重失衡,法律不能体现出它的公平;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婚姻法像一道紧箍咒,过度屈服于保守的传统道德,死死缠住业已土崩瓦解的婚姻关系,漠视人的个性和情感,阻碍了婚姻家庭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而在美国,人们对法律在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时的角色问题也一直争议不休,甚至可以称为一场文化战争。社会保守派认为离婚和家庭不稳定是社会衰落的重要根源,而自由派则反对离婚的限制,认为是对个人自由的压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离婚率增高就是其中之一。在婚姻问题上,不少人经历了不幸和无奈,也由此引起的纷争甚至仇恨。国人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导致的思想变革发生着激烈碰撞,在婚姻领域爆发矛盾和冲突并不为奇。面对当事人在处理婚姻问题时对法律和法官的质疑,我不禁想知道:婚姻是什么?法律对于婚姻特别是离婚的何种干预才是正当的?我国的离婚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得到完善?婚姻法并不是法学家们热衷研究的课题,但作为与普通大众息息相通的一门法律学科,我希望通过对婚姻的产生、发展,到婚姻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对婚姻的规范和调整的精神和原则进行概略性地研究和总结,特别是通过对离婚制度中离婚法定条件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借鉴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有关离婚立法的先进理念,对我国的离婚法定条件进行评析,检讨我国婚姻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一家之言。鉴于笔者的浅薄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当今婚姻法学的研究状况,难以提出足够新颖的观点,只能希望引得真正的法学者来更多的涉足婚姻法学领域,让他们带来我国婚姻法学研究的春天。1. 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离婚,又称离异,指配偶生存期间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它与婚姻的成立相对,又称为婚姻的解除。就当事人而言,它是摆脱婚姻效力即婚姻的法律拘束力的一种手段或行为;就法律制度而言,它是终止当事人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这种用以解除当事人婚姻关系及调整由此产生的其他关系的规范,构成了离婚制度离婚制度是社会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离婚制度都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受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革离婚,是婚姻终止的原因之一能导致婚姻终止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配偶的自然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其中离婚因涉及到婚姻当事人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变更,涉及子女的抚养教育,对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今中外各国立法中对离婚均有相关规定,因此形成了鲜明的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离婚制度离婚制度包括裁判离婚制度、夫妻财产分割制度、子女抚育制度、探望权制度等等其中在裁判离婚制度中,国家通过立法对婚姻当事人关于是否解除婚姻关系的争议明确判断标准,即通过法律规定离婚的法定条件,包括离婚的法定理由来实现国家对公民婚姻关系维持与否的特定干预。本文侧重于分析离婚的法定条件在裁判离婚制度中的体现,对财产分割制度及其他离婚中的相关制度不作具体论述所谓离婚的法定条件,是指由法律对离婚理由做出严格规定,只有出现了法定原因且符合其他法定条件时,婚姻关系才可依必要的程序解除。离婚的法定条件集中体现于法律规定的可裁判离婚的法定理由,但不仅仅指法定理由,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各种要素均属于法定条件。人类婚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关于离婚法定条件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当时对离婚问题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1 离婚立法思想的历史沿革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离婚立法思想也不断随之变革,这种变革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夫妻在离婚法律上的地位的变化。古今中外大多数国家的离婚立法,关于离婚的态度均是由限制离婚逐渐走向自由离婚的。人类社会对离婚的立法思想基本上可分为禁止离婚和许可离婚。1.1.1 禁止离婚主义它是指夫妻在生存期问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均不得离婚。禁止离婚的立法思想源自基督教的教义,它提倡禁欲主义,把两性关系看成是肮脏的东西,是一种罪恶,结婚只是不得以采取的一种折中手段,最好的办法是独身但是,婚姻一旦缔结,就应终生维持不得解除禁止离婚主义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影响及于近代社会,至今仍主宰着极少数的国家的婚姻制度然而,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对离婚问题的态度前后并不一致。旧约全书申命记第24章曾肯定休妻制度,其中说道:“人若娶妻之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上,打发她离开夫家。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毋,其中明显带有古代两河流域和古罗马离婚观念的痕迹。后来这种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9章所载,耶酥在回答法利赛人询问是否可以出于什么缘故休妻时回答“夫妻并非二人分立,乃是合为一体上帝使之结合在一起,不可人为拆散”。随着基督教的传人和发展,由君士坦丁堡开始,罗马后期的皇帝曾企图禁止离婚,查士丁尼要求将离婚者送入修道院并剥夺其财产权,但受到强烈的抵制。中世纪西欧各国受教会法的控制,婚姻家庭案件的管辖权亦操纵于教会之手,受基督教的教义影响,普遍实行禁止离婚主义。婚姻一旦成立便不可离异在数百年里成为遵行不渝的神圣信条。1.1.2 许可离婚主义许可离婚主义是指与禁止离婚主义相对的,一般意义上允许原则禁止离婚主义仅仅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法的原则,而非古代社会的世界性原则在欧洲禁止离婚之前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即欧洲的整个奴隶制时代,一直实行着许可离婚的制度,古希腊从未对离婚行为明文禁止,在古罗马,不仅允许解除婚姻关系,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在它的帝国时期,法律承认4种离婚具有合法性:一是休妻;二是合意离婚:三是有“正当原因”的片意离婚:四是所谓“善因离婚”。在其他地区的古代法,几乎都承认婚姻关系是可以人为解除的。1.2 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原则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原则,主要指在离婚立法思想指导下,对许可离婚的情形,通过离婚法定条件体现出来的立法的基本原则。综观中外历史,可以分为过错主义、目的主义和破裂主义,这些立法原则存在于限制离婚主义以及自由离婚主义的离婚制度当中1.2.1 过错主义过错主义又称为有责主义或过错原则,指夫妻一方得以他方有违背婚姻义务或其他足以导致婚姻解体的过错为由而诉请离婚。什么过错可以作为提起离婚之诉的理由,均由法律加以规定,如重婚、通奸、虐待、遗弃等;但同时往往做出某些限制,即纵然一方有法定过错,基于特定事由,他方也不得提请裁判离婚,如重婚、通奸已获得配偶的宽恕、默许甚至唆使。过错原则作为对受害方的救济和对过错一方的惩罚,在世界离婚制度史上有着非常广泛的适用人类婚姻史中绝大部分时期的离婚制度适用该过错原则,即使到了当代,婚姻当事人出现严重过错也被法律认定为导致婚姻破裂的客观情形,并最为大众所接受。不同的是,不再以此为由限制过错方的离婚权利。中国古代的出妻制度也属于这种有责主义,只是其责任仅限于妻子一方,夫虽有恶行,妻亦不得去德国198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42条规定:“配偶一方有通奸行为,他方可提起离婚之诉”:但。如配偶一方对他方的通奸行为曾经表示同意,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故意促成通好或为之提供便利,则无权起诉要求离婚”第43条规定:“配偶一方严重违反婚姻义务,或从事不名誉、不道德的行为,或犯有其他过错而使与婚姻实质相称的夫妻共同生活无法继续时,他方可提起离婚之诉。”但如果配偶一方本人也有违反婚姻义务的行为且这种行为与他方的过错有关,从而使其离婚之诉违反道德价值时,则不得起诉要求离婚。”回人类婚姻制度发展到今天无过错离婚已为绝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但过错离婚原则并未完全消除,仍然成为衡量婚姻关系破裂与否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1.2.2 目的主义目的主义是指夫妻一方以婚姻共同生活中发生违背婚姻目的的事实为由而诉请离婚。这种事实并不能归责于一方,但却使婚姻关系难以持续。目的主义的出现,使得法律对离婚不再局限于当事人是否具有过错,更偏重于婚姻目的能否实现、婚姻关系能否继续维系如瑞士民法典第141条规定:“配偶一方患有精神病,致使他方无法继续维持婚姻共同生活,并且该病已持续三年,经专家鉴定为不治之症时,他方可随时诉请离婚。”法国民法典第237条规定:“夫妻事实上分居已达10年,夫妻一方得以共同生活长期中断为由,诉请离婚。”第238条规定:“夫妻一方精神功能严重损害已达6年,致使夫妻不能共同生活,且有充分根据预料将来亦无复原之可能时,同前条。”我国在婚姻法中把失踪也作为可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就是属于这种目的主义的条款 1.3 离婚法定条件的立法形式当今世界各国对裁判离婚法定条件(或称法定理由)的立法形式大体有列举式、概括式和混合式1.3.1 列举式列举式又称列举主义,即由法律逐一罗列准予离婚的各项理由,非有其中之一者当事人不得提出离婚之诉一般来说,采取列举式的离婚法所实行的是过错主义和目的主义的立法原则。如瑞士民法典第4章“离婚”,由第137条到第142条列举的“离婚原因”依次是:通奸、生命受危害、身体受虐待及名誉受损害,犯罪及道德败坏,遗弃。精神病,严重损害婚姻关系的事件。又如墨西哥民法典第267条列举的离婚理由达17项之多,除与其他国家规定相似者外,还包括婚前怀孕、纵然卖淫、赌博、嗜酒、吸毒等。1.3.2 概括式概括式又称概括主义,这种立法方式的特点是对裁判离婚的根据作简单的抽象的概括性的规定,而不涉及具体的离婚理由,属于何种情形容许离婚,由法院作司法裁量。这是一种一般破裂主义的立法方式,不能兼容破裂原则和过错原则例如1968年的苏俄婚姻家庭法典第33条规定:“如果法院确认夫妻双方已无法继续共同生活和维持家庭,应准予离婚”。又如依1970年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的建议:“离婚的唯一根据就是法庭认为婚姻己无可挽回的破裂”美国的加州和衣阿华等州就是采用这种立法方式。2 离婚法定条件之理论分析离婚的法定条件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离婚立法主义的原则,离婚法定条件的发展、变化是离婚制度乃至婚姻家庭制度发展变化的一个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研究离婚的法定条件,应当从婚姻的产生、发展及婚姻的本质来探究离婚的本质,才能就法律对解除婚姻关系的规范与调整正当与否做出客观评价。2.1 婚姻的本质当代婚姻的本质应该是契约婚。尽管从宗教、文化、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看,婚姻不仅仅是契约,但从婚姻誓言的角度看,婚姻具有明显的契约的本质一个男人承诺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女人承诺做一个男人的妻子,他们彼此承诺,不管艰难困苦,他们将在“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一”、“彼此珍惜”的精神下履行各自的婚姻义务,共度余生,由于这些保证和誓言,配偶各方才对婚姻进行投资,牺牲了现在或将来的兴趣,放弃了其他选择。我国婚姻登记也开始引入宣誓制度,它不仅仅是出于从形式上对西方的模仿,而是男女双方对建立婚姻关系而进行的郑重承诺也可以说是双方对法律所确认的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在婚前达成的一种合意。说婚姻的本质是契约,是因为:首先,男女双方具有独立的人格,其法律地位平等男女结婚后,仍然各自具有独立的人格,各自仍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在婚姻家庭的一切方面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夫妻之间不存在领导、服从的隶属关系,也不存在主人、仆人的主从关系,任何一方不得对另一方加以歧视。其次,婚姻的缔结体现了男女双方的合意。当事人有权依法决定自己与谁结婚,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内都无权干涉。婚姻的成立,是男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要求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允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包括父母)加以干涉;婚姻缔结须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意思表示,并且只有在两个意思表示的内容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仅有一方的意思或两个意思表示未形成一致的共同意思时,婚姻均不可能成立另外,婚姻自由不只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还包括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婚姻虽然是一种契约,但与其他民事契约有所不同。“以他人的人格补充自己的不完全,即构成婚姻、亲子、亲族关系”。婚姻契约比其他契约更具有伦理性。第一,缔结婚姻的主体须符合法定条件。法律对于结婚条件规定得比较严格,比如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规定必须是一男女的两异性才能结婚;基于人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定禁止结婚的疾病等。第二,婚姻以终生的共同生活关系为目的婚姻是男女以永久的关系为目的,不得附终期或解除条件,但不意味着不许离婚:婚姻又以夫妻共同生活为目的,婚姻生活包括精神的共同生活、性的共同生活以及经济的共同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婚姻为要式契约男女须对有关婚姻关系的内容达成协议,婚姻的成立、协议离婚,均须办理法定的登记手续基于婚姻浓厚的伦理色彩,婚姻契约属身份法上的契约虽然结婚时双方未明确契约的具体内容,但是契约的权利、义务和特权大部分是由国家制定的。不同意婚姻为契约的观点正是基于此处,他们认为婚姻是由法律确立身份,由法律确立权利义务关系,不是当事人彼此达成的合意但并不仅仅是婚姻契约对双方行为的要求在结婚时未加具体规定,雇佣契约通常也不许列举双方的义务对婚姻中每一种情况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定的婚姻契约更像是一个剧本,而不像是婚姻。因为婚姻本身的复杂性、脆弱性以及每对夫妇所需要履行义务的千差万别,如果根据各种假设对婚姻义务提前进行具体规定,反而会使婚姻契约没有效率。现代社会中契约与伦理本身也不是截然分开、水火不容的,契约伦理化必然是契约进化的方向。2.2 离婚的正当性为什么国家法律允许离婚?从法理上来说,婚姻的本质是契约,是男女两性结合的契约契约,因当事人合意而成立,又可因当事人的合意而变更,甚至撤销。婚姻当事人在确实无法继续履行婚姻契约,或继续履行婚姻契约不能达到订立婚姻契约时所期望的结果时,婚姻契约可在双方达成合意并履行了法定程序后予以解除,或者由法院判决予以解除。从伦理上说,因为婚姻体现着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当出现“伦理的死亡”时婚姻便不再成为婚姻。因此,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个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是一种外表和骗局。另外,人的基本追求从低到高可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爱和自我实现如果人在婚姻当中达不到这些起码的追求,实行自身价值,甚至会因为婚姻关系的存在而影响到生存和安全时,解除婚姻关系是符合伦理的。保障离婚自由,是为了使那些感情已经破裂、和好无望的夫妻,能够通过法定途径解除其婚姻关系,并使他们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幸福的家庭。这也符合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伦理要求。从人权基本角度来看,离婚自由与结婚自由一样已经成为人的基本人权而予以确立只有结婚自由,没有离婚自由,就没有所谓的婚姻自由,人就缺乏了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变成婚姻另一方的附属物。最终婚姻又变成了家族、夫族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这与人类的社会文明进步是背道而驰的。结婚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离婚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采取的,消除夫妻冲突的最后手段。但是对于全面实行婚姻自由来说,仅有结婚自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离婚自由作为补充实际上离婚自由并不会使家庭关系瓦解,而相反地会使这种关系在文明社会中惟一可能坚固的民主基础上巩固起来。从微观上看,就个案而言,离婚确实导致某些婚姻解体,家庭离散;从宏观来看,就全社会而言,保障离婚自由却在总体上起着改善和巩固婚姻家庭关系的作用3 离婚法定条件规定之评价3.1 离婚法定条件主要内容评介3.1.1 婚姻关系破裂,夫妻生活难以继续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婚姻关系破裂、夫妻生活难以继续为离婚理由,有的甚至规定为唯一理由,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302条规定,法院经查明婚姻已是无可挽回的破裂,应当准予离婚但在如何确认婚姻破裂等具体规定上并不一致。法国、古巴、阿尔巴尼亚等国把婚姻关系破裂规定为离婚的重要理由之一有的国家还同时规定引起婚姻破裂的原因,如由于经常争吵、虐待、严重的侮辱、违背夫妻问的忠诚、无法治愈的精神病、夫妻一方被判重刑或者其他原因致使夫妻关系严重破裂,无法继续共同生活,婚姻已失去它的意义时,夫妻任何一方都可向法院提出离婚。罗马尼亚、蒙古等国规定,只要法院确认当事人婚姻关系破裂,夫妻无法继续生活,家庭对于双方、子女和社会都已失去意义时,即可根据任何一方的请求判决离婚而不是规定引起婚姻破裂的原因,也无须当事人列举某项事实来加以证明婚姻关系破裂是一种无责主义,对当事人离婚不强调以存在过错为前提,双方都有同等的离婚权利它摒弃了传统落后的有责主义离婚观,体现了破裂主义的离婚立法原则,预示着人类婚姻制度的巨大历史进步与有责主义更注重救济无责方和惩罚过错方相比,它在视婚姻为契约的基础上,更注重尊重公民的独立自主性和平等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再用法律极力干预和维系名存实亡的婚姻。婚姻关系破裂作为无过错离婚,也被认为比过错离婚更具有人情味是一种理想的终止婚姻关系的途径它能保护夫妻的隐私,使双方在遭受离婚时感情痛苦的过程中,不必因为需要证明对方的过错雪上加霜,甚至不惜为此编造理由。另外,它与同属于破裂主义的感情破裂相比较,更利于法官针对当事人的婚姻状况做出客观判断。但是婚姻关系是否破裂,缺乏统一的标准。3.1.2 通好通奸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存续期间与配偶以外的人自愿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由于通奸行为违背了夫妻忠实的义务,极大地伤害了夫妻感情,由此,许多国家将其规定为离婚的理由,可以说,它也是传统过错离婚主义的理由之一如日本民法典第770条第l款规定的离婚原因首项就是“配偶的不贞行为”瑞士民法典第137条规定:“配偶一方与他人通奸,他方可诉请离婚”但同时又规定“。有诉讼权的配偶,在其知悉可离婚原因的6个月内,或在发生通奸的5年内,可提起诉讼。逾期因时效而消灭宽恕加害人的配偶,无诉讼权。”美国有28个州规定通奸为离婚理由之一由于通奸行为难以举证,一些国家规定,在发现对方通奸超过一定期限,或者自通奸的行为发生后已超过一定期限而不起诉离婚者丧失诉权。3.2 我国离婚法定条件之评析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革命开始,就举着反封建的大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明令禁止一夫多妻的封建家庭模式。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特别是实现了包括离婚自由在内的婚姻自由原则,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的陋习新中国建立后,在婚姻制度方面不断吸收先进的立法经验,一直体现着“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基本精神。3.2.1 我国法律关于离婚法定条件的规定早在土地革命运动时期,共产党在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就实行了离婚自由原则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1934年4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都采绝对离婚自由主义,规定:“凡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即行离婚,男女双方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亦即行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即可离婚”。抗日革命时期,1942年公布的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规定:“夫妻感情恶劣,致不能同居者,任何一方均得请求离婚”解放战争时期,于1946年4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把“感情意志根本不和,无法继续同居作为一方要求离婚的首要理由,同时列举了其他离婚理由。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没有对离婚理由做出明确规定,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关于婚姻问题的解答中,将离婚的理由归结为“不能继续维持夫妻关系”。3.2.2 我国离婚法定条件之评析我国婚姻法以感情破裂作为裁判离婚的概括性的法定理由,兼采了过错主义和目的主义的列举条款。总的来说,离婚法定条件主要体现在:1、夫妻感情破裂自1980年以来,“夫妻感情破裂”一直是我国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它主张准予或者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为标准,如果感情确已破裂,应准予离婚:如果感情尚未破裂,即使调解无效。也不应准予离婚多年以来,通过以“夫妻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定标准,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婚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2.、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重婚,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的行为,包括法律重婚(办理了结婚登记的重婚)和事实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违背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的婚姻法律原则,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妻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法律不再仅仅赋予婚姻受害一方提请离婚的权利,即使是过错方也有权诉请离婚。但是离婚时受害方可以对方具有法定过错为由,请求损害赔偿。从立法精神上看。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列为法定过错,对保护婚姻中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女性以及遏止包括第三者、包二奶在内的婚外同居等不良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引起了社会大众特别是女权人士的强烈反应一方面,对过错方限制离婚权利已被公认为是落后的、应为现代法治文明所抛弃的观念,另一方面,司法解释的出台被认为是为不良社会现象肆意破裂婚姻家庭敞开了绿灯立法思想哪怕是前进-d,步,都可能会与传统道德思想发生激烈碰撞就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一是传统的从一而终的思想仍然有着相当的基础,二是法律虽然规定了针对过错的赔偿请求权,但受害人举证难,法院认定难,受害人很难获得有效的补偿救济,只能寄希望于法律严格限制离婚。4 完善我国离婚法定条件的建议针对我国婚姻法关于裁判离婚法定理由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婚姻的本质属性出发,借鉴当代世界各国的立法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4.1 完善离婚中的诉讼调解制度 首先应当删除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款中关于诉讼调解的规定,取消强制调解制度前文中已谈到了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款中规定调解,并将调解无效作为裁判离婚前提的不当性,作为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应当予以删除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在该条第二、三款中删除调解的有关规定,并不意味着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排斥诉讼调解,相反,诉讼调解一直在民事诉讼中普遍存在,并我国审判机关司法实践所重视,它为妥善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建立委托调解制度。以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依据,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构可以在包括婚姻家庭纠纷在内的民事纠纷中发挥更重要的社会矛盾“减震器”作用法院也可以实行委托调解制度,将离婚案件的调解委托给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构进行当然,当事人仍然可以进行庭外和解,或者在自愿原则下,经法官主持双方进行调解随着公民法律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自行调解解决婚姻问题,使一部分矛盾争议不大的婚姻纠纷得以解决,从而有利于节约诉讼资源和社会资源4.2 立分居制度我国婚姻法并未确立分居制度现行婚姻法中关于分居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婚姻法三十二条第二款第四项把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作为可认定夫妻感情确己破裂准予离婚的情形,它建立在感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论断之上。同时也承认了离婚当事人在婚姻关系矛盾中具有难以共同生活、分别而居的情形是婚姻法对事实分居的认定这一规定具有明显的缺陷,应当删除。首先,它把感情作为婚姻的惟一基础,忽视了人在婚姻中多元化的利益追求在婚姻关系破裂替代感情破裂的趋势下,仍然把“感情不和”而分居作为裁判离婚的法定理由具有局限性、片面性;其次,在“分居满两年”这一客观标准前面加上“感情不和”的限制,使客观标准又明显带有了主观因素,导致当事人引用此条款诉请离婚时因此产生歧义和争执;最后,当事人在引用此条款诉请离婚时,因负有举证夫妻感情不和而分居?的义务导致举证困难夫妻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隐秘性,婚姻当事人难以证实双方已达到感情不和的状态,即使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对此有所了解,也会因担心引发家庭矛盾而对作证顾虑重重,要当事人完成令法官确信的“夫妻感情不和”实属勉为其难,最终往往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此外,受经济条件限制,很少有当事人在夫妻分居时能够有其他合适的住所安心生活不少人只能选择远走在外最终在法官能够确认夫妻感情不和而分居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因。对家庭对孩子不负责任带来的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压力。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分居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当事人可以通过白行协商或申请法官判决,给予双方一定期限的分居。分居期间双方婚姻关系不予解除,但不再共同生活,对子女抚育、财产归属也可以通过协商或判决予以确定分居期内,双方均愿意继续共同生活的,婚姻关系继续维持;分居期内,双方又共同生活的,则引起分居期间的中断,当事人在分居期满后诉请离婚的,不予支持;分居期满后,有一方请求离婚的,得解除婚姻关系确立分居制度,可以给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解决婚姻危机的缓冲平台,使双方能更理性的对待婚姻问题,减少婚姻危机期间当事人所受的心理压抑并避免不必要的家庭暴力的发生。总 结笔者对完善我国婚姻法有关裁判离婚问题的建议仅仅是初步的。我国婚姻法实施以来,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和借鉴,每一次修改都意味着在婚姻家庭立法思想领域的一次革新、一次进步。但是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我们仍然应当看到我国立法理念和立法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我们总希望以法律作为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定的手段,但法律的过度干预难免会抑制人的个性,面临着它所强制维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冷漠和不幸的家庭暴力的尴尬大多数人都希望可以在婚姻关系中追求最大限度的个体利益,但总是与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冲突,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以某种社会责任限制对方,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个体利益。因此说法律在保护的同时就意味着限制,在给予权利的同时意味着承担义务这就使得婚姻法在调整冲突过程中也许会带来更多的冲突。即使在以提倡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关于婚姻问题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将婚姻视为契约使得国家不断改革家庭法,将调整婚姻关系的权力交给个人,国家不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