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晋“八王之乱”中的陆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晋“八王之乱”中的陆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晋“八王之乱”中的陆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晋“八王之乱”中的陆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晋“八王之乱”中的陆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f 蔓: 一广 : ,2 f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预骂鹉 日期:加f 防# 6 月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 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 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 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 它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炳桶 日期:沙f p 年6 月矽日 导师签名号辱翌拶。么 日期:加f d 年6 月f ,0 日 西晋“八王之乱 中的陆机 中国古代史 硕士生:关自翔 指导教师:景蜀慧教授 中文摘要 陆机出身江东世族,一生服膺儒术,一背景对其自我体认以及一生出处选择 皆有重大关系。西晋灭吴后,陆机身经破国亡家之痛,又入仕西晋,随后更卷入 西晋数次政治斗争当中。本文以陆机诗文及其入仕西晋境遇作为考察中心,着重 分析陆机在“八王之乱”期间与赵王伦、齐王同和成都王颖的关系,以及诗文中 所见在此期间的政治情感和心理变化。此外,在陆机的诗文中也能够体现这样一 种阴阳往复,逝者如川的宇宙观,现实之政争固然复杂险峻,也无非是天道自然, 盛衰兴废。陆机十分强调外在事功,立名于世,而容易为现实的政治漩涡,集团 的倾轧斗争所裹挟。 关键词:陆机八王之乱东南士人 i i i l u j ii nt h er e b e l l i o no f e i g h tp r i n c e si nw e s t e m j i n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 n a m e :g u a n z i x i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j i n gs h u h u i a b s t r a c t l u j i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 si nw e s t e r nj i n a f t e rt h e k i n g d o mo fw u w a ss u b j u g a t e db yt h ew e s t e r nj i ni n2 8 0 ,l uj im o v e dt o t h e i m p e r i a lc a p i t a l ,l u o y a n g ,w h e r eh eb e c a m ep r o m i n e n ti n b o t h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p o l i t i c s t h el e t t e ro fm e nf r o mw uw e n tt ot h en o r t ht o s e e k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t ow i nm e r i t sa n dt ok e e pu pt h e i rf a m i l ys t a t u s t h e y w e r es c o r n e dt i m ea n da g a i nb yt h en o r t h e m e r s t h e yh a dt os e e kt h e i r p r o m o t i o na n d s e r v i c ea m o n gt h ep o l i t i c a lc r a n n i e s k e yw o r d s :l uj i ,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s c h o l a r si nw u ,r e b e l l i o no f e i g h tp r i n c e s 目录 中文摘要i i i f l 】b s t r a c t i v 目录v 缘起1 一、陆机入洛4 ( 一) 、吴灭后东南士人政治处境4 ( 二) 、二陆入洛7 二、元康局势l2 三、陆机与赵王伦、齐王同、成都王颖2 0 ( 一)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赵王伦之变2 0 ( 二) 、“天损未易辞,人益犹可欢 陆机与成都王颖2 4 ( 三) 、“遗情市朝,永志丘园”陆机危惧之念与出处之 择3 0 四、小结3 2 参考文献:1 缘起 孙吴旧族入洛之后的活动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问题。陈寅恪、唐长孺、周一 良等前辈学者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讨论过入洛士人群体在中原的遭遇。周 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有关“顾荣推荐之吴士 “西晋王朝对待吴 人”两条的考辨,认为“故自吴国昔r 世家大族而言,平吴之后境遇确实难堪”。 并从陆氏兄弟的诗赋中品味出自卑情绪与桑梓之感,提出“纵观陆士衡一生出 处及其致祸之由,似不能不联系其出身吴人考察之也。唐长孺读 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中,引出南北学风的异同问题,尤其“魏晋期间江南的 学风”一节,从与江南名士对王弼易学的理解之误差,而得出“三国时期的新 学j x l 兴起于河南,大河以北以及长江以南此时一般仍守汉人传统”的看法。胡 宝国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2 两晋时期的“南人”“北人”3 也继续了 南北学术差异、南北地理概念的探讨。 日本学者佐藤利行先生在西晋文学研究4 以陆机为中心从文学理论的角 度入手进行分析,并且考察了西晋文学集团的成员、经历、文学活动、在诗坛 上的作用等,以及他们的文学成就和观念。佐藤从由吴地入洛的陆机入手,探 寻西晋文学的特征和本质,认为以陆机为代表的南方吴国文人进入北方文坛促 进了南北文学由对立到融合,产生新的文学。这种新文学是以诗经、楚辞 为基础,具有华丽的文风,并且西晋元康年间出现老庄思想的倾向。佐藤书中 对陆机的研究突出了陆机在文学创作上承上启下的地位。 对本论文主旨和研究也有很深的启发。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第三章 对陆机诗的研究突出强调了诗中表达的“迁逝之悲”,以及进退出处的矛盾之“尖 锐性和深刻性”,提出“陆诗激昂不足是他“危惧感过于深重的缘故 ,“陆机 1 周一良:晋书札记“两晋i :朝对待吴人”条( 魏晋南北朝史第7 4 页) 。 2 胡宝图簧:汉唐问史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义史,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4 辑。 4 清。仁人学孙明村的论文- 二陆赠答诗中所见的东南上族( 北京人学学撒(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 0 5 期) 则足通过赠符诗这个线索腱现n :洛的南方文f :之间的交往。他小认为南方文:l :有佐藤先生所强调 的“南人集团”如此紧街的组织彤式,但他提j i lj ,生活侄北方十t 会中的东南i :族群体的南人意识和i j 族意 识的问题。他还进一步讨论他们进退维符的尴尬处境,认为他们既柯建功征业、克振家声的激情,也有急 流贞退、1 日l 归故十的渴翅,这个群体之间具自亲如下足、相卉苗以沭的情谊。一i i 永严中古二l :人迁移j 文化 交流也沣感到丫东南i :族群体。抽;第七章“陆机陆厶兄弟之死j 南北地域冲突”中讨论二陆所受北人之 辱的现象反映的足南北地域冲突问题,认为“- 二陆”之死足由于成都上t d 马颖幕中南北人:l :的地域歧视及 士人j 佞小之争交互影响的结果 的用世之志是同危惧之念相交织的”。5 台湾大学朱晓海陆机心灵的困境6 一 文分析陆机之诗文,把着眼点放在陆机如何缓解内心关于家族皇朝的盛衰、个 人生死的困境,并以为陆机还是寄望能够重演父辈之伟业,因此影响其选择, 又加剧了内心的痛苦。朱晓海论陆机( 拟古诗 十二首7 中通过将古诗与陆 机的拟作进行逐句的对比,发现陆机在拟作过程中,与原作有扦格之处,在文 学修辞和表达的手段上作了许多的调整改动,以使得原作的语意、条理、章法、 构思更为清晰明畅。笔者理解,这篇文章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拟古、乐府 等一类诗作的解读有很大的帮助,分析了诗人是如何模拟、揣摩、表达。陆机 文赋日: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威蕤以暇沓,唯毫素之所拟。 必所拟之不殊,乃同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佗人之我先。9 李善注引“杼轴,以织喻也。虽出自己情,惧佗人先己也。”陆机内心是存有一 种主观意愿,欲在古诗中寻找到与古人情感的相通之处,取借前人旧作而抒发 自己的声音。 陆机研究的专著有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进行了二陆生平进行详细的考 证,尤其注意对二陆作品的系年进行分析考辩,另一方面十分注意展现西晋政 治、文化、人物关系背景。对本文写作有极大的启发。1 0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 陆机已有较多研究。既有研究一方面侧重在文学风格及文学思想方面的探讨, 一方面也在“知人论世 的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缪钺先生曾言:“欲对某时代之诗得完美确切之了解,亦须研究某时代之特 殊精神,盖各时代人心力活动之情形不同,故其表现欲诗者风格意味亦异也。 5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江苏教育 i j 版社,1 9 8 8 6 中华文史论从第7 6 辑,卜海古籍i l :版社,2 0 0 4 ,6 7 台人中文学报 1 9 期,2 0 0 3 年1 2 月。 。文选卷十七论文文赋。 文选卷i 七论文文赋。 加华中师范人学李晓风的陆机论 ( 中州古籍2 0 0 7 年) ,该书对陆机的生平作了大致的勾勒,结合已有 的陆机研究的成果,对陆机的家世、思想、人格、文学创作都进行丫一定的分析。营道衡中古文学史料 从考一书、陆机的思想及j 诗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 9 9 6 年0 1 期) 、t 陆机集,质疑 ( 文史第2 6 辑) 等对陆机的思想、经历有较多的讨论。 ”吴云的二十世纪中古文学研究) 第六章就对陆机由建国后至2 0 0 0 年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二十 世纪中古文学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f f j 版社,2 0 0 4 第1 7 0 - 1 8 9 页) 刘志伟陆机研究的反思j 腱颦) (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l ,2 0 0 6 第0 4 期) 。另外学界的其他热点问题包括陆机作品系年、入洛时间、 文赋写作年份等问题进行讨论。周围林陆机陆云思想趣向探微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1 年2 月) 胡人雷陆机心态0 其行旅诗的独特性 (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5 年0 3 期) 、张天 来江东陆氏家风与陆机的文学创作) ( 东南大学学报l 哲学社会科学版1 ) 1 9 9 9 年0 4 期) 、陈庄陆机 “缘情”说新论 (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 2 8 辑) 等 2 1 2 他由文学作品、史实的挖掘而深入探寻历史人物心理的幽微之处1 3 , 赋笺中对两都赋、洛神赋、闲居赋三赋的分析1 4 ,是为解读魏晋南 北朝文学作品的典范。其中既包括揭示当时政治之关节,更是对历史人物心灵 世界的根本关怀。 景师蜀慧在魏晋诗人与政治书中强调“文史互证”对于魏晋南北朝文 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此方法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 既是利用诗文可补正史之阙,探寻各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也是反映当时历史 之一面。 二陆的诗文不但具有补阙史料之功,也能见一个群体的精神情态。本论文 准备以二陆境遇及其诗赋作为考察的中心,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用文学与 史学结合的方法,继续深入考察东南入仕西晋的士人。 关于陆机入洛时间的问题,前人有很多讨论1 5 ,笔者倾向陆机太康末游宦 入洛,太熙元年五月应杨骏之辟1 6 。陆机太康末入洛后至太安二年被杀,其间 西晋一朝政局也经历着极大的变动,欲考察陆机以及其它入洛南士,必须关照 此一时期的现实政局,以及宗室诸王、张华、贾谧等关键人物的行动1 7 。陆机 在南方文士中既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1 8 。这表现在陆机生平的几个关键 点的选择上。本论文将仔细爬疏陆机在入洛、元康政局期间境遇以及陆氏与赵 王伦、齐王同、成都王颖之间的关系,通过二陆与东南文士的行迹及诗赋的析 l z 论朱诗 ( 古典文学论从第1 3 页) 。 ”缪钺全集第7 卷治学锁言第7 s 页。 1 缪钺着,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从 浙江大学 l 版社,2 0 0 9 年7 月,第2 9 4 2 页 二陆神:吴灭后的去向,学界有较多讨论,近人研究已注意到其他史料,多有突破:一、认为陆机太康五 年、太康f 年两次入洛,如周一良;二、陆机被俘洛阳,陆云红南( 傅刚、朱东润、商桥和巳、姜剑厶) : 三、二陆退居l l i 里。如荽亮夫、陆侃如:四、一同被徙寿阳,如沈玉成。关于陆机入洛时问及宦迹参看陈 庄陆机生、f - - 考( 四川1 人学学报1 9 8 3 年第4 期) 、蒋方陆机、陆云仕晋宦迹考( 湖北人学学报) 1 9 9 5 年第3 期) 。参看俞 :玲陆机陆i 年i 杵第3 0 页。 伯杨骏在永熙元年五月,“进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己。”( 晋书卷p n q 惠帝纪) 。 1 7 两晋“八二e 之乱”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尤j 足对成冈的研究吏足自多个角度的讨论。研究专著包括刘 驰 “有问秀才”条注引蔡洪与刺史周鸺书:“敕令条列名状,退辄 思之今称疏所知:吴展! 1 :季,下邳人。忠足矫1 ,清足历俗,信町结神,才j 霉c 斡世。仕吴为广州刺史、 吴郡太守。吴,严,还下邳,闭f - j 自守不交宾客。诚吊卜之老成,明时之俊义也。朱诞水长。吴郴人 体履清和,黄中通理。吴制举贤良,累迁议郎,今归住家。诚理物之争德,清选之商单也。严隐仲弼 吴郴人禀气清纯,思度渊伟吴朝举贤良,宛陵令吴平,去职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也。张畅字 5 唐长孺先生论魏晋忠孝问题,便提到南土乡论之苛刻,以及对吴地士人行 事的影响。汉人忠孝有所冲突时尚突出“忠”,东吴时,孟宗冒死奔丧一事,已 有忠孝不两立的的讨论,西晋及南朝对孝道更为强调。张翰因局势晦暗毅然反 乡,后“性至孝,遭母艰,哀毁过礼。自以年宿,不营当世,以疾终于家。”2 9 在陆云诸多书信也体现这种乡族力量,如与陆典书书3 0 ,书中有言“巨 卿在台,高誉洋溢,洛邑之内,无不钦敬,东南之贵宝,真不但会稽条荡也”, “每相见,未尝不以大人为言,想令仁、士光、令远、公然兄弟,屡数常存思 想,想令远分好,已为绸固,彦恩复蒙诱掖耳”3 1 。案陆晔字“士光”, 故引文中提到的“士光 可能为陆晔。“吴国初祚,雄俊尤胜。今同虽衰,未 皆下华夏也。 又,“巨仁在此,华亭之望,以大人为宗主,宜令小大得分,亦 崇洪业也。”3 2 陆机陆云兄弟是陆逊之孙,而陆晔与太康中特旨入洛的陆喜为陆 瑁一系。陆氏子弟在洛阳出仕,同时乡里维持宗族支系,宗族乡里之互通声气, 扶掖支撑,仍然保持吴地大姓士族之风气。 另一方面,东南士人出仕西晋则遭到冷遇。晋廷初期政策为“牧守以下皆 因吴所置”。吴灭之初,不容于皓朝者得以简拔。直至太康中,武帝下诏:“伪 尚书陆喜等十五人,南士归称,并以贞洁不容皓朝,或忠贞而获罪,或退身修 志,放在草野。主者可皆随本位就下拜除,敕所在以礼发遣,须到随才授用。” 3 3 个别士人的仕进如贺循等人皆是依靠刺史的赏识而得以察举,并非依靠本州 中正。华谭,“父为吴黄门郎 ,“期岁而孤”,周浚引为从事史,华谭为徐州中 正嵇喜所辟,因为他是广陵人士,入洛后,“除郎中,迁太子舍人、本国中正 3 4 ,所任当为淮南国中正。贺循举秀才,除阳羡令,然而在地方县令一级徘徊 威伯,吴郡人。禀性坚明,志行清朗,居磨涅之中,无淄磷之损。岁寒之松柏,幽夜之逸光也。”由引文 可知江东清议之风,且欲为晋廷所知名。 2 9 世说新语任诞第一二十三“张季鹰辟齐1 三东曹掾”条注引文:l :传。 孤“典书”町能是官职名称,为五等诸侯官属。资治通签卷第九f 六晋纪锓宗成争帝七年胡注 “晋制:王国置典书、典裥、典卫、学官令各一人”。太f ,御览卷一九九封建部二:“魏成熙几年, 相国晋工奏建五等,诸公地方七i4 五单,邑一千八雨户,置相一人,典裥、典书、典卫、典礼备一人,妾 六人,车前司马十人,旅贵阳 人。”十国所置官。“陆典书”可能为陆氏家族中j f :仕淮南固典书者,用法 跟与张光禄书等同。与陆典书书诸书笔者未能将之写作时问及前后顺序梳理清晰,由文意言当写 于陆云入洛之后。 ”陆机集 第1 7 0 1 7 2 页。据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巨卿”或为陆喜,。巨卿”在尚书台又曾 任职会稽,此与陆喜在吴时宦迹合。俞:t 二玲据陆氏世谱。臣卿”为陆喜之子陆育的:,并考证陆育生 平。( 陆机陆云年谱) 第s 4 5 7 页) 丑陆云集) 第1 7 2 页 邛晋书 卷五四陆喜传 m 晋书) 卷五_ 二华谭传 6 多年”。西晋作为新的朝廷政治中心,洛阳方面在灭吴初期并没有建立起吴地 士人仕进渠道,吸纳吴地的中正系统,在史书中未见设立扬州中j 下。此所以华 谭奏对武帝日:“所安之计,当先筹其人士,使云翔阊阖,进其贤才,待以异礼; 明选牧伯,致以威风;轻其赋敛,将顺成悦,可以永保无穷,长为人臣者也。” 3 6 奏对中表达了南方人士的诉求。 太康末,刘颂在淮南相任内上疏,认为“吴、越剽轻,庸蜀险绝,此故变 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提出“长王以临其国,随才授任,文武并叙,士卒 百役不出其乡,求富贵者取之于国内”,以求散内兵,安新邦”。太康十年,淮 南王允徙封淮南王,出镇淮南,镇寿春。此后又有王国辟属内士人之例3 8 。 甚至到后来,张华对二陆入仕用力甚多,世说新语赏誉第八上“张 华见褚陶”条,张华“语陆平原日: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风鸣朝阳。谓 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陆日: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 ”对南人 友好如张华者尚且有“东南之宝已尽 一说,而士衡以为张华尚未见“不鸣不 跃者 ,可见南土士人难为北人所知,出仕困难。 太康年间,吴地士人出仕以征辟为州郡僚佐为主,所见察举之二人华谭、 贺循皆由徐州刺史嵇喜( 太康三年五年在任) 察举为秀才,始得入洛。上文已 提及,吴人因循东汉之名教政治,也有模仿曹魏设立中正之官。然而吴灭以后, 吴地传统之乡举里选以清议获名的仕进之路不通,原来吴地大姓所把握的品评 权利就大为失效,形成了南士入仕以及官位晋升之困境。包括二陆、顾荣等人 作为吴地大姓遂感艰难万分。然而另一方面,江东政权江东化也使得吴地大姓 影响有所扩大,一些人物为个别中原人士所知名3 9 。在此角度下审视二陆入洛 便可发现一些新的意义。 ( 二) 、二陆入洛 陆机入洛初写赴洛二首( 希世无高符) ,有言“希世无高符,营道有烈 弱参看陆机荐资循、郭讷表( 陆机集第1 7 4 页) 。 弘晋书卷五二华谭传 3 7 刘注引世语 日:“志字子通,范阳人,尚书埏少子少知 名。起家邺令,历成都f 长史、卫尉卿、尚书郎。”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8 ,第1 0 9 页。另张旭华认为存在四个层次的铨选格 局,其中“低级l :族子弟则起家为八品官”( r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 第1 0 6 贞) 陆机集) 第1 6 0 1 6 1 页原诗收十文馆词林) 卷一百五十六 8 如师资之礼焉。4 7 张华自太康八年因太庙失事太常一职被免,至武帝亡故仅以 列侯朝见4 8 ,惠帝即位后,又受杨骏排挤,难预朝政。陆机兄弟何以执师礼,也 与张华在当时人眼中颇能诱进人物,对“无名 之人多有扶掖有关4 9 。张华日: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张华的评价对于二陆得以立足在洛阳,作用极大。张 华将陆机“荐之诸公,为之延誉”,正是希望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二陆争取获 得中正品评,以及在北方政治圈当中的舆论支持,以高二陆声价。世说新语 中载,陆机入洛之初见刘道真、王武子二人的例子常为人所引用5 0 。刘道真即 刘沈,北州名士,为扶风王骏所拔,为燕国大中正5 1 。王武子即王济,并州大 中正,为灭吴大将王浑之子,王浑太熙初任司徒5 2 。陆机访二人也为求知名而 前往。 由于吴地大姓的出仕无法再依靠原来地方亲族朋友之间声价相援,仕途依 缘于北人和朝廷,陆机深感无可依傍。拟明月何皎皎5 3 诗句中主人公伸手揽 月晖之举,李善注引淮南子日:“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手微惚恍, 不能揽其光也。”5 4 正是陆机感到仕途在幽微变化之间,前程难以把握,内心所 想无意识地流露出来。卒章处叹“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弥漫的久客异乡、 愁思辗转的情绪便有归结之处。诗人怀乡之念别有一番切痛,此中之落寞孤寂 难以为外人道,全诗清冷的意境背后却是求仕不得的焦急难耐。陆机上留田 行骟亦为入洛之自况,诗中“骏马陟原j x l 驰”一句透出对自身的期望。拟今 日良宴会5 6 尤其可见陆机寄意大人接引,名士应对之意。“置酒迎风馆”取意 耵晋书卷四二张华传。 柏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又同传载“惠帝即位,以华为太予少傅,与王戎、裴楷、和峤俱以德塑为 杨骏所忌,皆不j 朝政。” 钾晋书卷三六张华传载“华性好人物,诱进小倦,至于穷贱候f 1 2 二l :有一介之善青,便咨嗟称 咏,为之延脊。” 如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陆i :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足】e 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 性嗜酒,札毕,初无他苦,唯问:东吴有k 柄壶卢,卿得种来小? 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云北阙甲第, 当道直启。”汉代长安城北为两京一等府邸集中之地。 晋书 卷明_ 二j i 浑传附予济传) 。 们李善注引左氏传) :“管敬仲苦干齐侯日:宴安酰毒,不可怀也杜预日:以宴安比之酰毒也”文 选 卷_ 二八乐府下君了:自所思行) 。 6 2 国语集解晋语七第十三) ( 国语集解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 0 0 2 ,第 4 0 7 贞) 1 0 晋书卷四八段灼传载:灭吴前,段灼上言“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 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批评尚书台用人只据中j 下品第,皆 “公侯子孙、当涂昆弟”、“势家之子”,阻塞寒门贫士的上进之路6 3 。 晋武帝朝至太康术,放诞奢汰之风气大盛。裴颁“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 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 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仿效,j x l 教陵迟,乃 著崇有之论6 4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 缁。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李善注引孟子:“古之人不得志,修身 以见于世。 6 5 白衣化为黑衣,暗喻由隐入仕,身入宦海。陆云诗“京室多妖冶, 粲粲都人子”,典出毛诗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 衣服。 此句中“东人谓谭人也。“西人”指京师人也。郑玄笺云:“东人 劳苦而不见谓勤。京师人衣服鲜絮而逸豫。言王政偏甚也。自此章以下,言周 道衰。其不言政偏,则言众官废职如是而已。”二陆所接受之传统汉代名教传 统,对洛阳放诞之风难以认同,二陆之诗亦暗含对洛阳风气之批评。 长安有狭邪行“鸣玉岂朴儒,凭轼皆俊民 也反映了陆机对洛阳玄学 风气,以及轻贵当朝,风流相尚的观感。曹植赠丁翼:“滔荡固大节,世 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李善注引淮南子日:“使神滔荡 而不失其充。 又日:“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而束于教。 “世儒”引 论衡日:“说经者为世儒。 黼陆机“朴儒”一句颇仿子建“世儒”之意。 陆机自觉为不合潮流之“朴儒”,与洛中清谈之风不谐。晋书陆机本传载 其“服膺儒术,非礼勿动”。陆机受汉末旧学,注重政事人物,名教礼法,于汉 魏综核名实之学有所继,观其五等诸侯论,辩亡论,皆关心实际事任、伦 常政治、典章制度,于现实政治有所发挥之文。 6 3 参看唐长孺:1 j 族的形成和升降(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 9 8 3 年) “晋书卷三五装颇传 6 5 第二十七辑) ;沈1 乏成r 竹林七贤”与 “二二十l ,i i 友”) ( 辽宁人学学报) 1 9 9 0 年第6 期) ,沈文认为。二十四友”是政治性的集团 乃陆机集第7 2 页。 乃吴淇认为乃是应左思三都赋) 所作( 六朝选诗定论第2 6 1 页) h 晋书) 卷三五裴领传 1 2 优游卒岁7 5 裴顾此谋遂寝。又,裴颁见贾后不满太子,抗表请增崇太子所生谢淑妃位 号,仍启增置太子后卫率吏三千,以致东宫宿卫万人。当时张华任司空,贾模 侍中。张、贾之言道出当时力量之对比,张华讲“上心不以为是”,惠帝愚钝, 显然无法支持政变。“朋党 当是指贾氏一党,外有“诸王”“朋党”势力,废 贾后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于时局无济。当其时贾后之母广城君郭槐尚未 去世,对贾后影响颇深7 6 ,太子年龄尚小,宗王、外戚贾氏之力量尚在酝酿之 时。 关中事件是西晋元康政治中的敏感事件,实际是宗王与洛阳方面的一次斗 争7 7 ,然而这一次出征,原吴国周处卷入其中。元康六年春,通鉴卷八十二 晋纪四载:“夏,郝散弟度元与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俱反,杀北地太 守张损,败冯翊太守欧阳建。征西大将军赵王伦信用嬖人琅邪孙秀,与雍州刺 史济南解系争军事,更相表奏,欧阳建亦表伦罪恶。”赵王伦元康元年出镇关中, 欧阳建元康三年赴任冯翊太守7 8 。文选欧阳建临终诗注引王隐晋书 日:“石崇外甥欧阳建,渤海人也,为冯翊太守。赵王伦之为征西,挠乱关中, 建每匡正,不从私欲,由是有隙。”赵王伦为征西大将军,应对关中动乱负责。 欧阳建公开支持解系,而此时洛阳方面的反应也支持解系的意见,将赵王伦召 回,另派梁王。朝廷召回征西大将军、赵王伦为车骑将军,派梁王肜为征西大 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出镇关中。 资治通鉴卷a - - 晋纪元康七年记载“齐万年屯梁山,有众七万; 梁王肜、夏侯骏使周处五千兵击之。晋书卷五八周处传载 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 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 乃晋书卷三五 装领传。 7 6 资治通糁卷八二晋纪五元康九年:“初,广城君郭槐,以贾后无子。常劝后使慈爱太子贾 谧骄纵,数尤礼十太子,广城君恒切责之” 玎权家下:两晋忠帝“冗康政治”析疑。作者分析认为关中经粱、赵二下相继镇守后,几乎成为摆脱 中央而分庭抗礼的集团。然咖n :关中事件之后,被贤后借机削弱关中势力周处事件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结 果,即剥夺梁i :l i 关中的军事领导权,另派l j 马颐。 阳当足接孙楚之任。孙楚“忠帝初,任冯翊太守”( 晋书卷五六孙楚传) 。又卷网0 杨骏传载 “冯翊太守孙楚素j 骏厚”。关中叛乱朝廷苜先授命夏侯骏j i i 征。元康六年关中事件之后欧刚建任期结 束。也尤具体事任,“冯翊太守”足j e 最后职任。台j e 诗义,则j j e 舅杠崇自诗唱和。此后所j l ! 行迹则 在赵i i 伦篡机时,欧阳建劝淮南l :,则他町能从关中返【口j ,但町以认为石崇相近答石崇赠诗(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网第6 4 7 页) 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日: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 何退之为! 且古者良将受命,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 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 遂力战而没。” 晋书载“梁王肜违法,( 周) 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 皆日: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是以,时人在出 征之前已有预见周处此行之险。中书令陈准言于朝日:“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 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 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 是其知梁王肜会伺机报复。吴降将伏波将军孙秀,谓之日:“卿有老母,可以此 辞也。 处日:“忠孝之道,安得两全! 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 今日 是我死所也。”仿佛知其将死。齐万年听说由周处出战,日:“周府君昔临新平, 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刀 齐万年之语可知,周处对西晋可谓尽力尽忠。朝臣因周处为吴人而推荐,陈准 料其“无援”,同为吴人之孙秀知此行之险,此皆可见当时吴人朝中无助的现象。 元康六年陆机由吴王郎中令调任尚书中兵郎,此时任职中枢,对关中事 件的过程当非常了解。陆机饮马长城窟行反映的正是他对周处以及当时政 治局势的一种理解,应当注意。诗日: 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往问阴山候,劲虏在燕然戎车无停轨,旌 旆屡徂迁仰凭积雪岩,俯涉坚冰川冬来秋未反,去家邈以绵猃狁亮未 夷,征人岂徒旋末德争先呜,凶器无两全师克薄赏行,军没微躯捐将 遵甘陈迹,收功单于旃。振旅劳归士,受爵槁街传n 陆机纯取“征人 的角度,基调与乐府原作迥然有别。陆机未曾出征西域,持 论者多以为出于太安年间领兵讨长沙王而作睨。将“猃狁”比之长沙王十分不当。 笔者以为关涉元康六年冬周处出兵平羌虏叛一事。诗中言“戎车无停轨,旌旆 屡徂迁”,便是指周处在军粮未至,后援不接的情况下,仍被令速进,孤兵深 7 9 晋书卷五八蒯处传 。 。及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北部、金部、仓部、度 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曾、屯幽、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 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l :、北主客、南主客。为三r f 四曾郎。后又置运曾,凡三十五曾,置 郎二十三人,更相统摄”( 晋书 卷一九职官去) ) 引陆机集) 第6 6 贞 卫刘运好皆系于太安二年以为事合陆机出征长沙王 1 4 入。“冬来秋未反”一句,即是暗指周处元康六年冬出征而不得返。“木德争 先鸣,凶器无两全”两句,李善注引吴越春秋“范蠡日:夫人君勇者,逆 德也;兵者,凶器也。”又李善注引左氏传州绰谓齐侯曰:平阴之役,先 二子鸣。8 3 此两句暗含州绰的典故。周处与州绰有可相类比之处。州绰本为晋 国栾氏家将,栾盈为晋平公所逐,州绰随主来到齐国。此亦是周处入仕西晋的 境况。齐庄公为调停矛盾,封州绰于殖绰、郭最二人之上,而州绰恰在此前平 阴之战中擒过二人,结果矛盾更深。周处之出征便是为平衡各股力量派往关中 的,然而由于周处此前已与梁王肜结下矛盾,此行故为凶险。而州绰最后的结 局,是崔杼刺杀齐庄公事件中,既牵累同伴,又难救其君,最后为舍命报恩。 州绰最后为齐、晋两国皆不容8 4 。 “师克薄赏行,军没微躯捐 一句引出汉李陵事,李陵所作答苏武书 便有“薄赏子以守节”一句。李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 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踮。李陵奋战到最后,因降匈奴而其母及三族皆 夷。周处最后“力战而没。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 亩为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诏日:处母年老,加以远人,朕每愍念,给其 医药酒米,赐以终年。舳 “将遵甘陈迹”至诗术则本于汉甘延寿、陈汤之事。建昭三年,甘陈二人出 西域。陈汤认为郅支单予彪悍好战,而朝廷未有远见。陈汤为避免其日后成患, 遂矫制发兵。长途奔袭,最后一举平定郅支氏,将郅支单于的头悬挂于“槁街 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待大军凯旋,朝廷议功时,元 帝内嘉延寿、汤功,而重违匡衡、石显之议,议久不决。f 7 在陆机看来,周处 之出征,如甘陈“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 ,尽管有小人阻碍,却终得威服 远人,名传域外。 汉乐府原作只叙征战相思之苦,陆机此诗之背后其实是苦不堪言,包含极其 复杂的情感。州绰、李陵最后皆既是因事两主而进退失据,又陷入政治漩涡当 中。周处夹在宗室王、贾后两股力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卢播固然是梁王的心 8 3 文选卷- - a 饮马长城窳行。 8 4 左传襄公。或暗含f 崔杼冈棠姜而杀齐庄公一事,叹贸后控制朝政与贸谧侵凌惠帝 8 5 汉书卷五四李陵传 m 晋书卷五八 州处传。 盯事见汉书卷七o 卷二 百三十四职官部三十二- 著作郎) 初学记- 著作郎第十二 哆l 晋纪 田笔者以为诗作时间当在冗康八年。答贾谧赠诗 序:。余昔为太| 了洗马,贾长渊以散骑常侍东宫积年。 余出补吴一l i 郎中令,元康六年入为尚书郎。鲁公赠诗一篇。作此诗答之云尔”此诗所作时间,据序言乃 是由吴士郎中令入补尚书郎后傲,然而据诗中所占,“往践蕃胡,来步紫徽升降秘阁,我服载晖”即是 1 6 统天,仁风遐扬。伪孙衔壁,奉土归疆。”作为贾潘二人轻侮陆机之证9 8 。答 贾谧赠诗首先是应答之诗,即表明态度。从陆机诗文看“天厌霸德,黄祚告 璺 ,“陈留归蕃,我阜登禅,晋之正统乃继魏,而后才有“庸岷稽颡,三江改 献”。实际陆机是承认了贾谧泰始断限,但强调汉季三国鼎峙局面,尤其是吴 蜀的地位,三国乃是“霸”德。 答贾谧赠诗诗中追叙与贾谧东宫之交。“分索则易,携手实难。念昔良 游,兹焉永叹 ,叙昔f 1 同游之谊,叹今同携手之难得,其言亦在旧情不变。而 末一首“惟汉有木,曾不跄境。惟南有金,万邦作咏。”文选李善注“贾谧 赠诗云:在南称柑,度北则橙。故答以此,言木度北而变质,故不可以逾 境;金百炼而不销,故万邦作咏。贾戒之以木,而陆自勖以金也。”贾谧望其 “安恒”,而陆机表“南金”之重,与诗的主旨强调吴的地位是相一致的9 9 。笔 者以为,本诗更像是激烈讨论之后双方的一次协调。 陆机吊魏武帝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