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pdf_第1页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pdf_第2页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pdf_第3页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pdf_第4页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宏村 古村落空间生长更替的五个阶段( 纵向研究) 及现状空间形态( 横向研究) ;村落空间生长的五个阶 段包括: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再发展阶段,村落现状空间构成包括:村落 建筑空问、村落街巷空间、村落整体空间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两个不同 的视角来解析宏村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的研究首先以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 对村落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发展演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阶段 进行比较研究,接着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即村落整体空间层面、村落内部 空间层面、村落组团邻里层面、村落住宅单体层面。“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村 落民居构成的基本元素一三合院构成四种建筑单元平面和界面的模式,接着从四个层面分别研究 了从建筑单元到住宅单体、从建筑单元到组团邻里空间、从建筑单元到村落内部空间、从建筑单元 到村落整体空间的构成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总结了村落空间生长及村落不同层面空间形态的不同主导因素,并概括了 建筑单元平面和界面的模式化特点在村落四个空间层面中的体现。 全文共计5 8 万字,图表1 9 6 幅 关键词:纵向研究、横向研究、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建筑单元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nh o n g c u n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o ft h ew o r l d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a n dl o c a l er e s e a r c h ,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s p a c ee v o l v e m e n t ( 1 0 9 n i t u d i n a la n a l y s e ) a n da c t u a l i t ys p a c e f o r m ( u a n s v e r s ea n a l y s e ) o fh o n g c u n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t h es p a c ee v o l v e m e n ti n c l u d et h eb e g i n n i n gp h a s e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h a s e ,t h ec l i m a xp h a s e ,t h ed e c l i n ep h a s ea n dt h er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p h a s e t h ea c t u a l i t y s p a c ef o r mi n c l u d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s p a c e ,t h es t r e e ta n da l l e ys p a c ea n dt h ew h o l es p a c e b a s i n go nt h es t u d ya b o v e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s p a c ef o r mo fh o n g c u n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f r o mt h e 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o f“l e a d i n gf a c t o r sf r o ma b o v et ob e l o w a n d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f r o mb e l o wt o a b o v e ”t h es t u d yo f l e a d i n gf a c t o r sf r o ma b o v et ob e l o w b e g i n sw i t ht h ec o m p a r eo ft h es p a c e e v o l v e m e n to fh o n g c a n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a n dt h ee v o l v e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 p o l i t y , g e o g r a p h y , c u l t u r ea n d c o m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i ns u c c e s s i o n ,t h es t u d ya n a l y s e st h es p a c ef o r mo fh o n g c u n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f r o m f o u rl a y e r s :t h ew h o l es p a c eo f t h ev i l l a g e ,t h ei n t e r i o rs p a c eo f t h ev i l l a g e , t h ea p c eo f b l o c ka n dt h es p a c e o fh o u s e t h es t u d yo f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f r o mb e l o wt oa b o v e b e g i n s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i n h a b i t a t i o ne l e m e n tt h a tc o m p o s e st h ep l a n ea n di n t e r f a c eo ff o u rs o r t so fb u i l d i n gu n i t i ns u c c e s s i o n , w i t ht h eb u i l d i n gu n i tt h es t u d ya n a l y s e st h es p a c ec o m p o s i n gp a t t e mo f t h eh o u s e ,t h eb l o c k , t h ei n e r i o r v i l l a g ea n dt h ew h o l ev i l l a g e t h r o u g ha l l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v e , t h i sp a p e rs u m su pt h e d i f f e r e n tl e a d i n gf a c t o r st h a ti n f l u e n c et h e s p a c e e v o l v e m e n ta n dd i f f f e r e n ts p a c e l a y e r so f h o n g c u na n c i e n tv i l l a g e ,a n dg e n e r a l i z e s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b o u tt h ep l a n ea n di n t e r f a c eo fb u i l d i n gu n i ti nf o u rs p c el a y e r so ft h e v i l l a g e t o t a lw o r d s :5 8 ,0 0 0w o r d s ,w i t h1 9 6i l l u s t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l o g n i t u d i n a la n a l y s i s , t r a n s v e r s ea n a l y s i s ,l e a d m gf a c = t o r s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 b u i l d i n gu n i t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另, l j n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口6 。易加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躲盔! 笔边导师繇挺日舻们 绪论 绪论:研究背景及框架 一1 徽州传统聚落的概况1 一徽州的区划变迁 “徽州”是一个在历史上存在的行政地域概念,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 处,包括现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绩溪、祁门、休宁、黄山市、徽州区以及江西省的婺源县,其 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 徽州地区建置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黟县、歙县属会稽郡,相当于后 来徽州地区的范围公元2 0 8 年,三国孙吴征服山越,立新都郡,辖黟、歙,新( 歙南地区) 、始 新( 歙东乡地) 、黎阳,海阳六县;公元2 8 0 年( 西晋太康元年) ,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公元5 8 9 年 ( 隋开皇九年) ,新安江中下游定名睦州,公元5 9 1 年( 隋开皇十一年) 置歙州;公元6 0 7 年( 隋 大业三年) ,改歙州为新安郡,领黟、歙、休宁三县;公元6 2 l 年( 唐武德四年) ,改新安郡为歙州; 公元7 7 0 年( 唐大历五年) ,歙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从此一府六县的格局 一直延续到1 9 3 4 年( 民国二十三年) 婺源划归江西省管辖。公元1 1 2 1 年( 北宋宣和三年) ,歙州 改称为徽州,明、清称徽州府。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徽州地区有较大的稳定性,这对保持其政治、 经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有很大的影响。( 如图- i :明清时期徽州区位图) 2 图- i :明清时期徽州区位图 1 注:本文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村镇空间生长模型”系列研究之一:关于徽州传统聚落的研究因为之前论文 已有清晰的论述,本文只是概要可参阅张晓冬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一以明清西递为例 硕士学 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2 0 0 4 2 参见: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 0 0 5p 3 6 图四: 宋元明清时期徽州境域变迁圈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徽州的人口组成与文化渊源 徽州世称“吴头楚尾”,地处楚文化与江南吴越文化的交界处。在这一南北约1 2 5 公里,东西 约2 0 0 公里的广袤地域里,秦汉之际就有少数民族百越族居住,“黟、歙以南皆大越之民,始皇刻 石徙之”3 。由于汉人的不断迁入,促进了越人的汉化。汉末各地征战、三国纷争、西晋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吞并、南方朝代的频繁更替使得民间的流徙成为普遍现象而 徽州山重水复,历来少受战乱侵扰,自然成为徙居避难的佳所。 由于汉人的源源迁入,民族不断融合,唐代以后便不见“山越”之称。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多是 北方望族,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士族门庭观念影响并侵蚀着当地风俗。宋代理学兴起以后,以 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观念更为彻底地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和行为,朱子的家礼成为世人尊崇 的道德规范到了明清,徽州的文化勃兴更是使其得到了“东南邹鲁”的美誉。 _ 2 徽州传统聚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影响下,徽州的古村落以其强烈的个性和规律,吸引着各方学 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研究它的形态、生成及影响因素;其中与建筑、规划学科相关的研究主要可分 为以下四类: 空间实态记录,即用图像及文字准确记录并再现村落中单体建筑、居住群体、整体村落环境 的形态。如1 9 5 3 年刘敦桢先生调查并记录了歙县西溪南乡遗存的二十余处明代民居和祠堂;1 9 5 6 年胡悦谦先生发现并撰文记述了绩溪胡家村古代聚落遗址;随后,张伸一等先生通过对歙县、绩溪、 休宁等地的明代民居调查,于1 9 5 7 年编著了 徽州明代住宅一书,从总体布局、平面型制、外 观结构和细部装修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记载,由于文革对古民居的严重破坏,该书成为了解明代徽州 民居情况的绝版;1 9 8 7 年,宋子龙先生出版了徽州牌坊艺术(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1 9 9 3 年, 俞宏理、李玉祥先生出版了老房子皖南徽派民居(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不仅在摄影艺 术上取得成功,其强烈的纪实性成为研究徽州民居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从1 9 9 2 年至今,东南大学 对徽州民居进行大规模的测绘,龚恺、单踊等学者编著了一系列的徽州古村落测绘图书:棠樾、瞻 淇,鱼梁、豸峰,晓起,西递, 地方社会文化对村落空间的影响,涉及村落整体空间、民居及公共建筑单体等各个方面。如 1 9 8 2 年王文卿和孙钟阳两位先生在文化、环境、人是建筑之本皖南民居建筑( 建筑史论文 集) 中,讨论了皖南民居的型制、技术和工艺等特色;1 9 8 6 年,东南大学张十庆和董卫两位先生分 别从风水和宗法制度角度研究了其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1 9 8 5 年,清华大学何红雨女士完成 了硕士论文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对黟县西递村的形成、发展、变迁和建筑模式进行了分析; 同年,东南大学丁宏伟先生完成硕士论文明清徽州祠堂建筑;同年,程极悦先生发表了“徽商与 水口园林”( 建筑学报1 9 8 7 1 0 ) ;1 9 9 1 年,单德启先生在建筑学报( 1 9 9 1 1 ) 上发表了冲 突与转化文化变迁文化圈与徽州民居试析;1 9 9 7 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专业 刘磊硕士完成论文徽州民居与温州民居的比较,从自然地理条件、民居单体形态、村落形态、村 落外部形态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徽州与温州的民居;1 9 9 8 年,潘国泰、朱永春两位先生发表了“安徽 文化史建筑、园林、雕塑”( 安徽建筑1 9 9 8 4 ) 和“明清徽州建筑结构中斗棋的若干地域特 征”( 建筑学报1 9 9 8 6 ) ;同年,王明居先生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徽州园林艺术初 论”( 1 9 9 8 2 ) ,赵华富先生在安徽大学学报发表了“徽州宗族祠堂三论”( 1 9 9 8 4 ) ;2 0 0 3 年,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夏铸九硕士完成论文观光凝视下的古村落空间徽州宏村旅游的空 越绝书 汉人袁康著转引自叶显恩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佃仆制度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p 8 2 一 绪论 间生产与文化抵抗:2 0 0 4 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张晓冬硕士完成论文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 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 对村落某个或多个空间层面构成模式的研究如1 9 8 0 年,东南大学杜顺宝先生在其硕士论 文中,详尽地阐述了徽州明代石坊的来源和型制:1 9 9 1 年,殷永达先生在东南文化上发表了论 徽州村落水口模式及文化内涵;同年,东南大学韩冬青先生完成其硕士论文皖南村落环境研究, 从景观、村落和宅居三个层次探讨皖南村落的结构模式;同年,江骥先生出版了徽派建筑( 上海学 林出版社) ,阐述了黄山地区明清古建筑的型制;1 9 9 2 年,殷永达先生发表了休宁县下文溪明代 双塔结构分析;1 9 9 9 年,程极悦先生在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安徽建筑1 9 9 9 1 ) 中阐述了歙 县明清时期古民居的形成与演变;2 0 0 4 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彭松和陈晓东硕士分别完成论文从 建筑到村落形态一以西递为例的村落形态研究、黟县西递村外部空间构成与解析近年来,国 外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对徽州村落的空间构成模式也有相关研究,如香港大学王浩峰等学者运用“空 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对徽州许多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共时性分析和相互比照;2 0 0 4 年,k i k u c h i 学者在日本建筑协会的期刊建筑与城市规划( ( j o u r n a l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 p l a n n i n g 2 0 0 4 1 ) 上发表了以呈坎村为例的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构成与形态研究的论文( “t h es p a c e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 f o r r f e a t u r eo fat r a d i t i o n a ld w e l l i n go ft h eh u i z h o ud i s t r i c ti nc h i n a 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c h e n g k a nv i l l a g eo fh u i z h o ud i s t r i c t ,h u a n gs h a nc i t y ,a i ih u ip r o v i n c e ”) 。 从人口、经济、历史等相关学科角度剖析徽州社会的发展变迁根源。为建筑、规划学科的研 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如叶显恩先生于1 9 8 3 年出版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合 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张海鹏先生1 9 9 5 年出版的徽商研究(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姚邦藻 先生2 0 0 0 年出版的徽州学概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等;2 0 0 0 年,中科院陈伟博士从 聚落史、灾害学、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撰写了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2 0 0 3 年, 华中师范大学姜昧茗硕士从历史文献学角度的论文论影响明清徽州民居的社会文化因素及表征, 收集整理了大量记载徽州民居的历史资料;2 0 0 5 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周晓光博士从历史 人文地理专业的角度完成论文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研究了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 空间传播以及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景观等问题 一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首先,在上述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而对宏村采用个案研究 的方式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徽州村落多是聚族而居的宗族式聚居地,这使得每个村落都具有系 统化的特征,选择个案进行研究就是为了尊重这种系统性,展现村落空间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性; 第二,徽州村落的相似性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在众多徽州村具 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使得我们的研究在村落个案的层面上具有确实的科学性,而对于徽州村落这个 宏观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启示作用。 其次,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遭遇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为了把这份宝 贵的遗产更好地传给后人,我们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由于村民与 政府在旅游收益上的矛盾等原因,给外界学者的研究带来了很多不便;故现在关于宏村大量的第一 手资料资料大多出现于当地村民的书刊中,而广大学者关于宏村的研究大都是零散地出现在各类文 章中本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以长期深入现场调研为依据,力图较全面系统地对宏村进行研究 再次,中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于2 0 0 2 年到宏村参观后对宏村给予很高评价:“错落有致,布 局有方,家家流水,古建飘香;参观宏村,领悟规划理念之道。”因此,本文对宏村的深入研究,也 是希望能在“错落有致、布局有方”之中领会“规划理念之道”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本文通过对村落历时性和共时性空间形态的研究,力图展现宏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时空演变; 在此基础上,参考了中国古代营造活动研究中“道”和“器”的两种视角即将无形的观念把握 与有形的具体制作这两种活动类型区分开来本文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 织过程”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村落的空间形态 中国古代“道”、“器”的长期分离导致在村落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村落发展的思想文化与村落的 具体营建无法直接“对话”,因而关于村落在营建过程中的具体经验、方法便一直处于“失传”的状 态。本文以村落空间形态作为“道”、“器”联系的基础,通过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内部空间、组团 邻里空间、住宅单体空间四个层面的研究,试图为二者提供“对话”的平台,希望能够将村落“自 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发展经验传承下去。 论文研究框架如下页表一1 所示: 4 潘古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七章“建筑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1p 2 1 2 4 绪论 表一1 :研究框架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 一一一一一一i 嘉;i ;i ;姜昌;i ;弄;磊丽一一一一一一1 物质空间的生长更替 定 居 阶 段 发 展 阶 段 鼎 盛 阶 段 衰 弱 阶 段 再 发 展 阶 段 物质空间的现状构成 村 落 整 体 空 间 村 落 街 巷 空 间 村 落 建 筑 空 间 l 一一= = = = = = = = 二二= = = = = 一 - - - - - - _ _ - - - - - _ - - - _ 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 村 落 发 展 外 部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村 落 整 体 空 间 层 面 主 导 因 素 村 落 内 部 空 间 层 面 主 导 因 素 组 团 邻 里 空 间 层 面 主 导 因 素 住 宅 监 体 空 间 层 面 主 导 因 素 结论 。 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 从 基 本 构 成 兀 素 到 建 筑 苴 兀 从 建 筑 苴 元 到 住 宅 苴 体 空 间 从 建 筑 笪 兀 到 组 团 邻 里 空 间 从 建 筑 苴 兀 到 村 落 内 部 空 间 从 建 筑 量 兀 到 村 落 整 体 空 间 结论 结语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间调研报告 1 - 1 宏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宏村,现属黟县际联乡管辖,地处黄山西麓,位于东经1 1 7 度3 7 分、北纬3 0 度1 1 分,距黟县城东北十一公里( 如图卜1 : 宏村区位图) ,古村落面积约1 9 公顷;宏村东北距世界名山一 一黄山二十余公里,东南距道教名山齐云山三十余公里, 西北距佛教名山九华山一百二十余公里。因地处黄山余 脉,村落周围山峦环绕,延续了黄山峥嵘的气势:东有黄雉山、 石灰岭、甲溪岭与泗溪乡相邻,南以扁担山、小岭头、大圣亭 山与阳光乡相接,西有大野尖、白顶山、三府光与碧山乡毗邻, 北以扁担铺、学堂山与太平县交界( 参见图卜2 :宏村所处山 j i i 水势图1 ) 。明清时期宏村的主要交通渠道是村东的丹阳驿 道,这条南北畅通的古驿道,北通太平县,再转水路可达安庆、 芜湖等地;南至黟县县城,转浔阳驿道( 今黟县至渔亭方向) ! 当徽州府或经祈门县往江西( 参见图卜3 :宏村周边环境 图1 - i :宏村区位图 鼍鑫籀;茎藿主? 蔷军:嚣苗嚣主嚣黼琥 田卜2 :宏村所处山川水势圈 根据黟县际联乡政府黟县际联乡乡志初稿1 9 8 5 第一篇山河篇“际联乡山河分布图”绘制 - 6 藻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间调研报告 图i - 3 :宏村周边环境围 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宏村汪姓,是春秋战国时山东鲁成公次子颖川侯的子孙;汪氏宗族三十 一世祖( 江南始祖) 于东汉末年首迁浙江绍* ,后至五十五世祖于唐朝末年迁入歙县唐模:至六十 一世于宋朝初年迁入夥县北祈墅村,之后六十六世祖遇大火举家迁往“雷岗之阳”2 ,原有房屋共 计十三问,“取扩而成太之像”故定名“弘村”,后为避帝讳,更名宏村。这就是宏村的由来,发展 至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历史。 2 详见附录一:汪氏宏村一脉世系表 ,-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 2 宏村物质空间的生长更替 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时间累积性的特点,宏村也不例外;通过对宏村宗族发展脉络的整理( 见表 1 1 :宏村汪氏世系表) 及现场调查,我们将宏村物质空间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定居阶段, 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及再发展阶段。 一村落的定居阶段( 1 1 3 1 1 2 7 6 年) 始迁宏村六十六世祖彦济公七十三世祖天 二公、宝十公。宏村宗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 公 元1 1 3 1 年) ,宏村汪氏原居住地黟县祈墅遭建炎 兵乱焚毁,彦济公遵六十一世祖仁雅公遗嘱率家 人迁居雷岗;当时雷岗一带“幽谷茂林,溪往茅 塞,无所谓弘村也”。彦济公在雷岗之阳购得宅基 几亩,造楼房四幢,名日:究易轩、三友轩、槿 木堂、大雅堂,共计十三问( 现存遗址区见图1 - 4 ) , 定名弘村;清乾隆二年( 公元1 7 3 7 年) 为避帝讳 ( 弘历) ,更名宏村3 宗谱上对八百年前的村落景观也有记载:“枕 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这里面提到的“流水” 就是现在西溪的原河道;而这条决定村落发展脉 络的溪流,在宗谱开辟宏村基址记中有详细 记载:“惜古濉溪自南冲北,界划谢村亭,于西水 石道碣、横街东偏,入东山溪谷石栏塔水,曲折 出祈墅”,即古濉溪( 后称西溪) 自北向南流到村 西礁石群、横街( 现称后街) 位置时,转而自西 向东南流,与东边溪相汇。除了宗谱记载,据调 查,宏村村中的地形自村西雷岗山脚经承德堂、 承志堂,依水圳而下,经根心堂、冒华居、下四 房厅以南,一直到南湖东岸,这条线路的地形相 对周边有低洼现象,故推测可能为西溪原河道; 而且8 0 年代以来在这条线路及附近建房挖墙基和 打水井的住户都曾经发现河卵石或河沙的地层, 宏村的老一辈人也常听先祖提起:六房厅门前是 河滩( 如图1 - 5 西溪原河道位置图) 。 正是由于这条河流的存在,宏村六十六世祖 才没有将村落的定居点选择在“一望无际”的山 脚下:而且至七十三世祖之前汪氏人口多数迁往 外地( 见表1 1 :宏村汪氏世系表) ,故这段时间 宏村汪氏宗族的主要居住地应还在雷岗山坡上。 ( 如图卜6 :村落定居时期平面图) 图1 - 4 :雷岗山宏村遗址区 图1 - 5 :西溪原河道位置图 图1 - 6 :村落定居时期平面图 注:为使行文统一,文中描述1 7 3 7 年以前的“弘村”时也以“宏村”代之 4 参见:汪森强水脉宏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4p 1 9 8 -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问调研报告 彦济公 表1 1 - 宏村汪氏世系表 ( 公元1 0 8 5 年,束) ”六十六世祖( 宏村始担) r l _ 特聘公在锐公( 迁太平)拄汉公( 上支殊派) 一- 六十七世祖 f 上1 四二公十八公( 下文殊溉) r 上 如曩公如臂公( 迁休宁) r j _ 了 - 拾三公 上 六十八世粗 “六十九t 目哺目 汪炳公在炎公汪焕公( 迁关麓) 无转) ( 无传) i 珥七公“ f l t 七十世祖 七十世祖 一公荣省公寿省公”七十二世祖 ,釉黜 天二公宝十公 ( 无传) r 上 宗二公 无传) 1 二十三世祖 玄公( 公元1 2 年,元) r j 1 _ 1 佳一公( 里九) j , 汪辛公 广士 膏一贵二兴三 产孚1 七hr 1 j 厂 ”七十四世祖 容二公( 外门)音三公七十五世祖 【 删 汪希公”- ( 公元1 3 7 4 年,嘎) 七十六世根 厂_ j r _ 1 丌 才一曼二兰三鲁四搴五博六“七十七世祖 上怃恸删、l 上 l、l 周周 工昆 f 由上 奎奎查奎奎 光亮煌纬灼“( 公元1 5 6 7 年左右,明) 上上 起鸣可梦 鹤鹤兴松 i f ihf h 庆萃振还应应应应 霄海星斗肇魁章“ 略至九十四世略至九十四世 略至九十四世( 公元2 0 0 5 年)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村落的发展阶段( 1 2 7 6 1 6 0 7 年) 七十四世祖宗二公、玄卿公八十世祖周星公等。南宋德佑二年( 公元1 2 7 6 年) ,西溪改道向 南,开辟宏村基址记记载:“逮德佑丙子五月望日,雷电风雨,若飞沙走石,腾蛟翔龙状,汪汗 一片,平沙无垠,明日顿改故道,河渠填塞,溪自西而汇合,水环南而潴卫”;西溪改道后,雷岗山 下一片平坦,形成了一块“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但至七十六世之前的一 百余年问,因社会动乱,经济衰落,故村落汪氏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至七十七世时已成为九房大 族,雷岗山上的“十三间楼”已无法容纳这么多子孙居住、繁衍因此宏村宗族开始在雷岗山下营 建村落,至1 4 0 3 年,族中长辈去休 宁县聘请来风水国师何可达先生为 村落建设出谋划策,“乃遍阅山川, 详审脉络,援笔立记日:引西溪以 凿圳绕村屋,其长川沟形九曲,流 经十湾,坎水横注丙地,午曜前吐 土官。自西自东,水涤肺腑,共夸 锦绣蹁跹;乃左乃右,峰倒池塘, 定主科甲,延绵万亿子孙千家火 烟,于兹肯构。”于是宏村人在宗族 长辈七十六世祖思齐公夫妇带领下 利用村中心的天然泉眼扩大成月 沼,并挖水圳引西溪水进村基地, 流入村基地中心的月沼,同时又在 月沼北边建造宏村第一幢汪家总柯 堂乐叙堂。5 ( 如图卜7 :村落 发展时期平面图) 在村落的发展阶段有两个重要 的特征:一是出现了宗族总祠堂及 各房支祠( 见表l2 :祠堂与宗族体 系一览表) ;二是村落中心由雷岗山 的十三间楼转移到以月沼为中心。 宏村的大规模建设也自此拉开序 幕,以月沼和总祠堂为中心、水圳 为纽带,村中的道路系统、宗祠支 祠系统、商业店铺系统开始逐步完 善,宗谱记载“自元而明,渐成村 墟”。而宗族此时对于祠堂的维护、 管理则起了重要作用,有专门的“膳 田”供祠堂日常开销,如七十六世 祖思齐公的夫人在遗嘱中提到:“余 众存膳田二十二亩四分八厘四毫, 租谷乙百五十二石且半,计两房嫡 子嫡孙,收归一处,以备祠堂春秋 祭祀,修理住房用,每年余积,不 图1 - 7 :村落发展时期平面图 表1 2 :祠堂与宗族体系一览表 乐叙堂 ( 宗祠;里门始祖佳一公) 上 同仁堂 ( 宗祠t 外门始祖容二公) 七十七世祖* 三公 l 七十八世祖倍精公七十八世祖伯演公 r 厂了1 f 1 中七十九世租道育公长二三四五六 霎厂如斧霹霉辱霉擘 斤 上下后 一,二二,二一二 莓罢霎罂 喜霎霎詈霎委 耋 要星要塞一一兰笔警 一 墩 敦后 本本本 堂堂堂 5 见附录二;“月沼纪实”引自重浚南湖收支征信录 6 见附录二:“汪辛公夫质行妻艺术”引自吾族先贤大略 - 1 0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间调研报告 得分毫入己,仍仰增置膳田,以遗子孙,长久奉祀”7 。 三村落的鼎盛阶段( 1 6 0 7 1 8 5 5 年) 八十一世祖奎光公等八十七世祖必普公等村落发展至明万历年间已是人丁兴旺,因为有月 沼及水圳,所以村落内“火灾寝熄,人得安居”;但族中长辈仍担忧“南方山赤如焰”,回忆起思齐 公夫妇的遗言:“谓新溪绕南之北畔有双石田数百亩,能再凿池蓄中阳水,子孙更逢吉”于是在明 万历丁年( 公元1 6 0 7 年) ,八十一世祖奎光公等1 7 人共同主持,家族中“有田者以田作价,无田者 出银兴工一,历经三年建成南湖 至此,村落的外围已被北面雷岗 山、东面道路、南湖及西溪所限定; 而村落内的人口、房屋数量还在继 续增长,特别是于清嘉庆十九年 ( 公元1 8 1 4 年) 修建的南湖书院 占地约4 5 0 0 平方米成为村落内规 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因此在清乾隆 嘉庆年间,宗谱记载当时宏村已是 “烟火千家,楼字鳞次,森然一大 都会也- 一村落内可建设用地面 积约1 5 万平方米、明清古民居占 地面积平均在2 0 0 平方米左右,据 此推算“烟火千家”虽有夸张成分, 但从中可知当时村落内的建筑密 度是很大的。此时,村落发展达到田1 - 8 :村落鼎盛时期平面图 了最高峰( 如图1 - 8 :村落鼎盛时 期平面图) 。 在此阶段村落的发展也呈现 出一个特殊现象:汪氏族人大都集 中在村落的中西部居住,而村内的 万、吴、韩等姓氏宗族则集中在村 落的东侧居住;虽是杂姓聚居在同 一村落,但地域范围却明显分隔; 这一点可从各姓氏宗族的祠堂分 布中看出( 如图卜9 :各姓氏祠堂 分布图) 。而村落内的商业设施分 布也体现了这种特点:较高档的店 铺( 如茶叶、药材,烟草、客栈等) 一般分布在村西边的茶行弄和宏 村街,而一些匠铺,加工作坊等则 分布于村东的东边街一带。商业设 施的这种分布特点一直延续至今。 7 见附录二:“胡氏重孺人遗嘱”引自宏村汪氏家谱 见附录二:。南湖纪实”引自重浚南湖收支征信录) 图1 - 9 :各姓氏祠堂分布图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村落的衰落阶段( 1 8 5 5 年1 9 7 6 年) 八十八世祖真恂公等至2 0 世纪七十年代。自清咸丰五年( 公元1 8 5 5 年) 起,太平天国军队几 次经村附近的羊栈岭攻占黟县城,羊栈岭一带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要战场;而宏村内大多为地主 阶层,为清政府出钱出力抵挡太平军。因此县城被太平军攻占后,宏村受到牵连,当时村内被焚烧 的房屋不计其数。( 如图1 - 1 0 :村落衰落时期平面图) 而几乎与此同时,在道光十二年( 公元1 8 3 2 年) 清廷改行票法后,徽商丧失了他们世袭的行盐专利权,从此在经济上一蹶不振;村落也因此开 始逐渐衰落此后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战争和混乱局面下,“徽商”早已成为历史,村 落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被削弱;村民自顾不暇,更加无力修缮村落内的祠堂、民居。 解放以后,民居由于产权的 变更将原有的很多大宅院分得 很零散,胡乱搭建以满足使用要 求;宏村人又逐渐回到土地上, 农业成为大多数村民赖以为生 的基础。随着宗族制解体,虽然 汪氏仍是村中的大姓,但已不再 是聚在村落的中西部,各姓氏间 混杂着居住在村落内。而在经历 战争、社会运动对祠堂、古民居 的破坏后,加上木结构的年久失 修相继倒塌,宏村保存下来的祠 堂仅剩总祠乐叙堂的门楼、下四 房厅及吴家祠堂;但所幸的是村 誓苎奎至于道及空间格局基本 图卜1 0 :村落衰落时期平面图 保留下来了 一一 五村落的再发展阶段( 1 9 7 6 年) 自1 9 7 6 年开始,农民收入逐 渐增加并开始解决多年的住房 难问题,发展至今共建造了一百 三十余幢平房和一百四十余幢 楼房9 ;这些新房虽然采用了新 的结构和形式,但大多尺度、外 观和古民居相近,也基本没有改 变原有的水系和巷道。特别是自 2 0 0 0 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宏村的保护规划得到贯彻,对村 民建房、批地均有严格规定,对 水系也有定期的治理,因此古村 风貌得以展现,被世人誉为“中 曼皇墨譬耋髦二:竺纂卜1 1 :村 图1 1 1 :村落再发展时期平面图 落再发展时期平面图) 9 引自汪森强书稿田野调查宏村人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p 5 - 1 2 - 第一章宏辩物质卒问调研报告 i - 3 宏村物质空问的形态构成 在村落发展过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村落大体空间形态及街巷网络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型后就没 有太的改变,只夜新建住宅的形式发生改变。因此本文熏点研究明清时期村落的空间形态。 一村落空间构成 从村落发展鼎盛时期平面阿( 网卜8 ) 可看出,村落内部空间主要由建筑院落和街巷空间拼含 i i i 成,两者互为i 髻l 底关系因此本文将从丰圣落褴体空叫、衔巷空间、建筑空闻三个方新来研究宏村 袁村落的空间彤态;缅巷空间又分为街巷交通空间、节点空问、水系空阅。 二,村落建筑空间形态 通过资料整理和现场调研,我们发现村落原有大量宗柯,病字、亭等公共建筑( 如网1 - 1 2 :公 共建筑分布网) ,但随羲村落发展的衰堪,宏村现在居住建筑占绝大多数,并有大片空地、菜地。宏 村现宵建筑四百- - - - t 。余幢,其中建于1 9 4 9 年以前有一百兰十余幢。建予1 9 4 9 年后有两百八十余幢; 其中,明清时期建筑己溯绘九十余攮”( 如嘲1 - 1 3 。已测绘民居平褥l i ) 。将这些测绘的民屠在总陶 黟县文物话理局1 9 9 9 年测绘 圈1 - 1 2 :公共建筑分布图 1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标出后( 如图1 - 1 4 测绘平面编号图) ,从中可看出规模较大的吉民居主要集中在村落的西边, 这主要是由于解放前宏村汪氏大姓均聚居于村西,大户住宅及祠堂等公共建筑大都集中在村西;村 东是韩、万、吴小姓人家居住,当年宏村的油、酒、糕点等小作坊及匠铺都集中在村东,建筑比较 粗糙、简陋。 0 123456789 0 圈圆 圆 圜 隅 丽 日圈圃 1 震i豳圄 圜曰 目 宙 、;匾 目圈 2 豳 醢 圉 豳 固 圆 豳 圆 网圆 3 圈 豳 霞 豳 目 圜 圆圈 圜 4 昌 圆 圈团 圆豳 目 四圈 5 园 圃圆圈 斟 羽圈 圜圈 圆 6圃 目 圆 日 固团 圈圜 圆 7 网 圈 豳 豳 酉 图圜固 啜凰 8圈 图 圉 圃瓯孺圆 闩固 9 匿翻 弱 瞬 眨盈 霞圜 崮 图1 - 1 3 :己测绘民居平面图 1 4 - 0i ? 4 m 舅_ 一! 一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甸调研报告 图1 - 1 4 :测绘平面编号图 宏村现存的一百三十余幢古民居,其中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经过考证只有乐叙堂门楼( 平面 测绘图编号9 6 ) 为明代建筑。但通过史料记载及村中老者的介绍,可知明代延续下来的建筑开间一 般小于清代;明制的一楼层高低于二楼,而清制的一楼层高则高于二楼,有的一楼层高甚至达5 米; 明制的楼梯大多设于天井两侧的廊屋内,清制的则多设于太师壁之后在清中叶,这一带的建筑技 术已达到顶峰,天井合院型楼居的建筑型制基本稳定;而到近代,在宏村新建建筑中,合院单元则 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最简单的走廊连接房间的平面形式。 1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村落街巷空间形态 村落的街巷道路系统的形 成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最初 村落在雷岗山上定居( 约1 1 3 1 1 4 0 3 年) ,接着发展到以月沼为 中心的大规模建设( 约1 4 0 3 年1 6 0 7 年) ,直到后来以修建 南湖为标志的村落发展的鼎盛 阶段( 约1 6 0 7 年) ,在这个过程 中,自北往南有三条大致呈东西 向的道路:后街、宏村街、湖滨 北路像三道年轮,清晰地刻 下了村落拓展的三条轨迹( 如图 1 1 5 一i - 1 7 :道路生长阶段l 、 道路生长阶段2 、道路生长阶段 3 ) 宏村现存街巷道路分为三 个等级( 如图1 1 8 :道路等级 图) ,第一级道路是以大体呈东 西向的后街、宏村街、湖滨北路 及外围的西溪路、湖滨南路、际 泗路;第二级道路大体呈南北走 向,主要是联系大面积的住宅组 团,是村落内空间最丰富、最有 特色的街巷空间,如上水圳、茶 行弄,中山路等,这些街巷常在 交叉口、拱门等地方形成一些放 大空间,为村民的日常交往提供 了聚集处:第三级道路是建筑与 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 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 容纳人停留的空间。 图1 - 1 5 :道路生长阶段1 ( 约1 13 1 1 4 0 3 年) 图卜1 6 :道路生长阶段2 ( 约1 4 0 3 年1 6 0 7 年) 图1 - 1 7 :道路生长阶段3 ( 约1 6 0 7 年一至今) - 1 6 -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间调研报告 图1 - 1 8 :道路等级图 就物质构成而言,空间是由界面围合构成的,其界面的属性是这一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街巷空间界面构成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村落街巷空间研究基础。街巷空间构成界面包括底界 面与侧界面,底界面由地形特征、地面铺装等组成,是空间物质活动的承载面;侧界面是外部空间 的围合界面,由众多建筑的对外界面拼合而成,它既是内与外之间物质意义上额分割界线、也是内 与外之间的联系要素“在调研中测绘了宏村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街巷侧界面( 图卜1 9z 主要街巷侧 界面展开图) ,作为下文分析研究的基础 参见陈晓东黟县西递外部空间构成与解析) 蹶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2 0 0 4p l o 1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 1 9 :主要街巷侧界面展开图 - 1 8 第一章宏村物质空间凋研报告 四村落水系空间形态 村落内的水系由水圳、月i 碍、南湖组成:水圳从村外的西溪引水,流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与 西溪相通( 如图卜2 0 :村落水系阁) 。水圳又分为大水圳( 上术卸i 和下水圳) ,小水# i l ,大水圳的宽 圈1 - 2 0 :村落水系图 度大多在0 6 米左右、小水堋的宽度则在0 。4 米以下据黄山市测绘孱提供的测绘图,迸水口水面 的海拔高度2 9 7 3 米,南湖水渐海拔高度2 9 3 4 。总落差3 9 米;大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