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及其应用.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及其应用.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及其应用.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及其应用.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及其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及其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w i t h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c m sb e i n ge s t a b l i s h e d ,t l l em o d c mc o r p o r a t i o ns y s t e mh a sb e e n 廿l e a i mo fs t a t e o w n e de m e r p r i s er e f o m l a t i o n t bb u i l dag o o d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m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h a s b e c o m eo n eo f t l l em a i nc h a l l e n g e st 1 1 ee m e r p f i s er e f o r i n a t i o nf 犯i n g a sar e s u l t ,m o r ea 1 1 dm o r e p e o p l ea r ec o m i n gt or e s e a r c ht l l eg o v e m a n c ep r o b l e m so fs t a t e o w n e de m e r p r i s e sa n dw h a t m e a s u r e ss h o u l db et a k e nt os 0 1 v et l l e s ep r o b l e m s i k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 舳ec h 印t e r s i nc h 印t e ro n eie x p l a i nt h cb a c k g r 0 1 m do fc o g o v e m a l l c e m e c h a n i s mo ft 圭l ef i n n ,p u tf o m ,a r dt h ei s s u e ,p r o v em et h e o r ym e a n i n ga n dr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o f t h i sr e s e a r c h i nc h 印t e rt 、v oir e v i e wt l l e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yo ft h et h e o r yo ft h ef i r n l ,i n t r o d u c e c l a s s i c a l t h e o r yo ft h ef i m ,m a i ns c h o o la i l dv i e wo f 血em o d e mt h e o r yo ft h e6 订n if o c u so n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a i n s t r e 锄也e o r yo fm ef i ma n ds t a k e h o l d e rm e o r y ,r e c o m m e n d m a i nc o m e n to fs t a k e h o l d e rm e o r ya 1 1 do f r e r 协et l l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l l ea n a l y s i so f c o g o v e m a l l c em e c h a l l i s mo ft 1 1 ef - m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io u t l i n et h et h e o r yo ft h ec o i p o r a t e g o v e m a l l c e ,p u tf o n a r dm a i nc o n t e n to fs t a k e h o l d e rt h e o r y ,d i s c u s sm ei m p a c to fs t a k e h o l d e r t h e o r y i nc h 印t e rf b u ri i n 仃( d u c et l l e p r a c t i c eo fm es t a l ( e h 0 1 d e rt h e o r yo ft h ec o r p o r a t e g o v e m a l l c ei ns o m ec o u n t r i e s ,c o m p a r em ec o i p o r a t eg o v e m a n c em o d e l si nm ew o r l d ,d i s c u s s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o fa uk i n d so ft h ec o r p o m t eg o v e m a n c em o d e l s 。a sac o n c l u s i o n ,m e 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i sc o 。g o v e m a i l c em e c h a n i s m i nc h 印t e rf i v eim a k ea na f l a l y s i so nt h e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a 1 1 d 血ep r o b l e m so f t l l ec o r p o r a t eg o v e m a l l c eo f c h i n e s e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e f p r i s e ,p m b e i n t ot h ea p p i i c a t i o no ft h es t a k e h o l d e r s c o - g o v e m a l l c et h e o r ) ,i nc h i n a ,d e s i g nc o - g o v e m a n c e m o d e l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w o r d s :c o i p o r a t eg o v e m a i l c e ;s t a k e h o l d e r ;c o 唱o v e m a n c e ;s t a t e - o 、n e de m e r p r i s e i 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司治理研究的背景 2 0 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两个方 面的因素: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经济活动中组织方式的变革,即现代企业制度的 发展。由于专业化分工、追求规模效应以及全球化市场的扩展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成为掌握经济资源和创造财富的最主要力量。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拥有巨大的经济权利, 这些支薪经理人管理着从生产到销售的广泛分布的网络,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 球。然而,这些掌握巨大经济资源和权力的企业经营者,并不是他们所支配的企业财 产的真正所有者,真正的所有者是那些分散的中小股东和远离企业的机构投资者,在 一些国家还包括公司法人和银行。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如果责任与权力不对称, 理性经纪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几率将增加。掌握如此巨大经济权利的企业经营者在 管理和使用非自己资产的时候,机会主义行为的危害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了。 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自公司制度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1 9 3 2 年伯利和米恩斯 指出了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征。但是,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公司治理 才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司治理之所以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其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 1 ) 日本和欧洲在经过战后经济恢复之后,经济强劲增长。8 0 年代以后, 在汽车、家用电器、钢铁等制造业核心产业,日本和德国企业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美 国企业。美国公司往往被指责为只重视短期利润水平而忽略了在长期发展方面的投资, 经济学家开始分析这种现象的经济根源。( 2 ) 8 0 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股票市场频繁 发生敌意接管、杠杆收购等并购重组事件。在这些并购重组事件中,无论是“袭击者” 还是目标公司都宣称自己的行动是为了维护股东的利益,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接管 并不一定带来股东预期的资本收益,相反却往往伴随着公司的大量裁员。与此同时,“毒 丸”、“白马王子”、“金降落伞”等接管防御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司和股东的利 益。( 3 ) 在美国公司业绩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人员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引起了股东的普遍不满。更有甚者,自2 0 0 1 年年末美国爆出安然公司会计假帐事件以 来,接二连三暴露出一系列财务丑闻,像环球通信、世界通信、施乐、默克、奎斯特 通信等许多大公司都榜上有名。这一系列财务丑闻动摇了公众对美国大公司的信心, 第一章绪论 不仅使造假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下挫,拉动大盘股市价格下降,而且加速了“新经济” 时期涌入美国的资本外流,给美国经济以重创。( 4 ) 中国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 济体制转轨实践,把公司治理问题推向理论研究的前沿。如何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 成为转轨国家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业理论是目前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领域,企业理论的发展为分析公司治理提供 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企业的本质是一组不完备的契约。在构成企业的合约中,生 产资料供应商、债权人和员工获得合同收入;出资者拥有对企业扣除合同收入的剩余 要求权,即剩余索取权。在所有权分散的现代公司中,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 制权绝大部分转移到经营者手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一代理关系。这 时资本家兼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传统的单一型代理关系,已经被资本家与管理者以及 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一种代理链所取代。为了解决这一代理链中由于事前和事后信息 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企业所有权结构、剩余 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安排十分重要,这些制度安排 就是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企业吸引资金、增加竞争力 和提高经济业绩的必要条件。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 0 0 1 年对全球2 0 0 多名机构投资者做 了调研,超过8 0 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做投资评估时,如果财务状况类似,他们愿意 为“治理良好”的企业付溢价。在亚洲,溢价的比例为2 0 一2 7 之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的 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治理功能不完善,治 理效率低下,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建 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中一个不可逾越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 公司治理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它是“企业改革的中 心议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 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1 9 9 5 2 第一章绪论 同治理之路。 本文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介绍和分析,重点说明“利益相关者 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为此,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 引入共同治理机制,以替代单边治理模式,变“股东至上”逻辑为“利益相关者合作” 逻辑,重新构建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三节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阐述企业共同治理研究的背景,提出问题,并且说明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第二章,回顾企业理论的发展历史,介绍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流派和 观点,重点比较分析主流企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为展开企业的共同治理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全面的概述,提出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讨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章,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部分国家公司治理中的实践,比较世界上主要公司治 理模式,讨论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趋势,总结公司治理模式发展的趋势是互相融合走 共同治理之路。 第五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 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应用,设计符合我国实际的公司共同治理 模式。 4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企业理论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早在亚当斯密( a d a ms m i t h ) 的幽富 论中就对企业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斯密在内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多从分工与专业化 的角度来阐述企业作为生产单位如何能获得更多的产出。而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为基础,从技术和协作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产生。但足这些理论 都不是系统的: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开始对企业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这种 研究只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简单地将企业看作个投入产出的黑箱。此后直到 1 9 3 7 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发表之后才开创了主流企业契约理论的先河,尤其是 在2 0 世纪7 0 年代后,企业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本章将 在简单回顾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比较分析主流企业契约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的差异,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容。 第一节古典企业理论 一、哑当斯密的企业理沦 作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对劳动生产力增长 的原凼、资本的性质与用途以及国家财富的增长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论述。在对劳 动生产力增长原冈的论述中,斯密看到了分工对生产力提高的巨人作用。他说“劳动生 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 工的结果。”。分工至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 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而后斯密分析了市场范围对分工的影响,认为只有相当大的市场规模才能深化分工。国 富论中并没有直接的阐述企业理论;但斯密对于分工的分析事实上是问接地认为食业的 产生来自于分工一或者至少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m 分工引起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将进一步 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大,只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有足够大的规模。 亚当斯密从生产的角度阐述了分工所带来的效率,其分析对象主要是古典企、i j ! = ,更确 亚当斯密从生产的角度闸述了分工所带来的效率,其分析对象丰要是古典企业,更确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麒崮地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7 2 ,第7 页 5 第二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切地说是工场。在分析当时英国的股份公司时,他指出:“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 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 监视钱财用途,向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是很难做到的。有如富家管事一样, 他们往往拘泥于小节,而非主人的荣誉,因此他们非常容易使他们自己在保佑荣誉这一点 上置之不顾了。于是,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端。惟其如此, 凡属从事国外贸易的股份公司,总是竞争不过私人的冒险者。所以,股份公司没有取得专 营的特权,成功的固少,即使取得了专营特权,成功的也不多见。”。斯密指出了公司制企 业的关键问题所在,并且对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他的观点是当时英国不健全的 股份公司制度在理论上的反映。直到现在,他的怀疑依然是有根据的。但是,当代公司制 企业的蓬勃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现代社会中一定存在某些机制,可以克服亚当斯密 所提出的矛盾问题。 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对企业下过定义;但他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企业发 展史,认为任何形态下,企业首先是一种生产机构,而且是在分工基础上通过许多劳动者 的协作而形成的生产经营组织,因此它的基本功能是组织生产;其次企业是一个与市场密 切关联的盈利组织;因为企业既要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又要为市场提供劳动 产品;最后企业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企业生产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为基础,并且必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内在要求和特征。 关于企业的产生,马克思仅仅是从人类劳动的性质与技术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 从根本上讲企业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技能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且也 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企业形态的发展。从马克思对企业的初级形态 一工场手工业条件下的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之所以要将劳动者同时集中在同一工作场所 并在同一资本家命令下生产产品而不是让劳动者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场所生产同质同量的 商品,是因为集体劳动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可以节约生产资料的使 用;可以缩小劳动空间范围;可以产生竞争:增进劳动效能: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可以提 高个人生产力和创造、形成社会结合力等等。在考虑集中生产能够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 动效率的同时,马克思认为决定企业的规模大小除了生产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首 先企业的规模要决定于资本的数额;其次生产的技术基础和分工发展程度也要影响企业的 规模;最后企业的规模还要取决于其制成品自身的性质以及制成品的市场需求状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地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7 2 ,第2 9 5 页 6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从它的最能干的雇工中提拔若干人参加合伙,”“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资本的实际 支配权,主要是落入新人之手了。”。马歇尔特别谈到工人的地位。在他看来,工人成为企 业家的真正困难在于应对曰益复杂的企业经营的知识的缺乏,以及“在于使他周围的许多 人,相信他具有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马歇尔相信教育的改善以及工人地位自下而 上逐步地变动最终使工人成为企业家的机会逐步增多了。 马歇尔的理论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从来没有先验地断定,资本雇用工人是与生俱来的 及最优的,而是着眼于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承认知识或企业家才能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不 可或缺性,f 是这种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及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没有物质资本的人逐 步拥有了事实上的资本控制权,而组织的创新就是为这种权力让渡提供机会和条件的。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定义为单纯的生产者( 厂商) ,它的唯一目标是实现利润最 大化,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进行的选择面临着许多约束条件比如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条 件和竞争环境等。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就是考察在不同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条件和 竞争环境生产者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成 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被定义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 下,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可能的生产要素组合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这 种定义明显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看成一个给出某组约束,包括技术、市场需求和竞争 条件等,就能得到一个确定的输出的黑箱系统,而不论企业的组织形态如何。作为“黑匣 于”的企业只是一个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集,而这个生产集由一个对生产计划、各生 产要素边际产出都具有完全信息的管理者指挥,同时这个管理者是企业的所有者。 第二节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主流企业理论的比较 一、主流企业理论框架的一个简单概要 企业理论被认为是过去2 0 年间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 它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不满中发展起来的( 张维迎,1 9 9 9 ) 。即真正的企业理论 是由科斯1 9 3 7 年的经典论文开创的,而新古典主义的企业理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9 7 ,第3 1 2 页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9 7 ,第3 1 2 页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9 7 ,第3 1 9 页 。吴易风,刘风赵等,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 9 9 9 ,第1 0 9 页 8 第一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理论,而只是生产理论( 杨小凯,1 9 9 4 ) 。张维迎( 1 9 9 4 ;1 9 9 5 ;1 9 9 9 ) 将主流企业理论 细分为以下三个学派: ( 一) 交易费用理论。其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根据研究的侧重点的不 同,这一理论还可以分为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两种。科斯、张五常、杨小凯和 黄有光对间接定价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威廉姆森、克莱因、格罗斯曼和哈特、道、瑞 奥登等学者发展了资产专用性理论。 ( 二) 代理理论。它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中的代理关系,又 可以细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一代理理论两类。前者主要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詹森和 麦克林、斯蒂格利茨和威斯等学者发展和完善;后者的代表学者主要包括威尔森、斯宾塞、 罗斯、莫里斯、霍姆斯特姆等。 ( 三) 企业的企业家理论。这一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种人格化的装置,主要研究企业 家以及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奈特、熊彼特、科斯纳、沙科、卡 森、张维迎等。 上述主流企业理论的基本观点、学派分类、理论沿革可以参见张维迎( 1 9 9 4 ) 和杨小 凯( 1 9 9 4 ) 优秀的综述性研究成果。用这样一段话来总结主流企业理论的观点也许是合适 的: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中的科层制安排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在现实之中,企业可以看作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它通过代理人的各种活动,以团队生产 的方式来实现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的利润最大化。然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的有限 理性、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以及团队生产中技术的不可分性和和 高昂的计量成本使得每个成员的贡献都难以计量和分解,因此往往会造成专用性资产的套 牢效应、偷懒问题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从而影响企业所有者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剩 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二者的结合就是企业所有权) 的安排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 素,所以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应该从公司治理的安排上入手,使得剩余控制权跟着 剩余索取权走,或剩余索取权跟着剩余控制权走。具体来说,为了使“树荫下的企业参与 人”可以有充分的激励来监督“月光下的企业参与人”( 张维迎,1 9 9 9 ) ,一个有效率的安 排就是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分布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 权全部归雇主( 或股东、出资者) 所有,在现实中就表现为推崇“资本雇佣劳动”式的股 东至上主义单边治理结构安排( 杨瑞龙、周业安,1 9 9 8 a ;1 9 9 8 b ) 。 二、主流企业理论的漏洞与缺陷:一个批判性回顾 主流企业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吗? 至少从张维迎教授所得出的“有才能并且有财产的人 9 兰! 1 2 堕! ! ! ! ! ! 坐墅! 塑望坚! ! ! ! ! ! 1 4 1 0 1a d v i s a b i l i t y d e s i m b 谢t y t h e r ea r et w oc o - e x i s t e n t b u ti n d e p c n d e n te i e m e n t so fm e a n i n gw i t hs h o u l d :s u b j e c t i v e o b j e c t i v e a n ds t m n g w e a ka l i t ss t r o n g e s t ,s h o u l dt a k e so nt h em e a l l i n go fm o r a lo b l i g a i i o no rd u t y ( d e f i c di n m o r a lo rl e g a 】t e r l l l s ) a ti t sw e a k e s t ,i tm e r e l yo f f b r sa d v i c e ,i fs u b j e c t i v e ,o fd e s c r i b e sc o r r e c tp m c e d u r e ,i f o b j e c t i v e ( 1 ) 吼ec n 口如,p m v 触拈黜e n c pd 括却砌e 口以e 妇c 口“硼n r 删招砌d 妇w 口劬l 鲫d4 如h 曲灯 曲口“甜w 口小旃硎6 d 抽f d 口v em 嚣p 曲加秘( s t r o n g ) ( t h el o c n e s s ) ( 2 ) 一p p 昭d ”拥m 缸5 m l 口哦圻曲o h 掰g 口缸p “i p 如咖oc 口h p 扫曲e 如s “c 口s m e d ,口坤“g 如“s 册妇f ( w e a k ) ( m el o c n e s s ) ( 3 ) w 圣妯o h 瞄s 卸5 ,a h 抽g ,打m e 口如f 阳c fm 柚培f o 枷p 口n dm e 陀眵t “胁v 口把d h rd w ,l 弘砘n ( w e a k ) ( t h el d c n e s s ) n 地r ei sa ni n t e 化s t i n g 眦b g r o u po fm o te 船m p l e s ( v e ni nt h el o c n e s s ,o n l yo n ei nt h ec l e c + ) w h i c ho c c u ra f t e rw 协,t h e s er e p r e n ta ni d i o m a cu s a g e ,a n dd 髂p i t et h ei n t e r m g a t i v ef o r mo fs u c h u t t e r 姐st h e ya r ee s s e n t i a u ys t a t e i n e t sa s n i i l gt h a ts o m es t a t eo fa f f a i r si sn 0 in e c e s s a r y h lo t b e rw o r d s , t l l e ya r e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w h i c hc o n v e yt 1 1 ew r i t e r s 沛p 棚e n c e 、v i t has u p p o s e d0 b l 埝a t i o n t y p i c a l e x a m p l e sa r e ( 4 ) e p p n s 鲥珏嘶厶w d h 胞p ,n m d 把m 。旭fv 口m 群加c f 蹦h 珥口n d p d 站西眵州4 妇。h rs d c 把口m d 陀m o m f e n v f m 栅e 城6 甜,b 曲口口掰曲e g o 懈m m 明f 6 e 册c 伽c p m p d 口6 。埘肥垤如h s p ,4 y p r 跏p “6 s c d o 肛? ( 1 h el o c n e s s ) ( 5 ) 且担4 nn 甜眺f 曲胁j n d m 如朋k 。rs 删s 溉“啦 括s 咖眵施即d 叩硎r p h ,l 口h d e s f 陀胁g 甜e v 鲫 口删5 p 幽m v e n 脚曲o “甜w p 施c 伽c e 加耐w 柏曲p 托序0 ,口v 如k 眦c r 咖加4 f 7 而ev f o 彪小 c ,i m i h 口“5s “f f 口卅e 州b e rd ,5 d c f e m ( t h el o c n e s s ) x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风险或“套牢”风险,缺乏投资的积极性。鉴于此,把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交 给资本家,让他们来决定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即“如果不可合同化的 变量对乙方的利益影响不大,那么让甲方控制企业将是有效率的”( g r o s s m a n h a r t , 1 9 8 6 ) ,这样的产权安排据说最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 虽然这种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资本雇佣劳动”的思想是深邃的,但是它却存在严 重的历史局限性( 杨瑞龙、杨其静,2 0 0 0 ) 。首先,专用性并不是物质资本所独有,特别 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的人力资本也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同样地承担 着雇主的道德风险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市场风险,所以把员工排除在享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 剩余索取权之外就从逻辑上难以成立。其次,该学派过于强调物质资本的作用,并视之为 企业得以存在的“粘结物”,提出“把企业定义为由它拥有的各种资产( 如机器、发明等) 结合而成的东西”( g r o s s m a n h a r t ,1 9 8 6 ) :并认定“对物资资产的控制就间接地导致了 对人力资本的控制”( h a r t m o o r e ,1 9 9 0 ) 甚至认为“在缺乏非人力资产的情况下,甚至连 替代或解雇的概念都几乎没意义了”( h a r t ,1 9 9 5 a ;1 9 9 5 b ) 。事实上,即使不深究这种观 念的理论真伪,它也越来越难以与知识经济的现实相吻合。 ( 四) 讨价还价能力差别说 在现实的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权责的分配归根到底是相关当事人讨价还价的 结果,是相对谈判实力对比的反映,企业组织中的权利安排也不例外( 杨瑞龙、杨其静, 2 0 0 0 ) 。莱宾斯坦曾建立了一个无限期轮流讨价还价模型来研究企业中谁应该获得剩余索 取权( r u b i n s t e i n ,1 9 8 2 ) 。他假设:( 1 ) 劳资之间的谈判是一个无限期轮流讨价还价的 博奕过程,谈判的目的是按什么比例分享组织租金;( 2 ) 资本是稀缺的,而劳动力供给是 相对过剩的;( 3 ) 搭便车行为使工人难以形成集体行动,从而分担谈判成本。建立模型后, 通过求解一个非合作博奕的均衡解可以得出结论:具有谈判成本优势的一方会独占“蛋 糕”。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工人领取固定工资,而资本家独享组织租金的安排是有效率的。 应该说运用谈判模型来解释企业剩余权安排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是我们也要认识 到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这种谈判优势并不是绝对的和无法逆转的。事实上,随着作为工 人集体利益代表的工会越来越强大,它所具有的谈判力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特定知识及拥有这些知识的人力资本变得相对稀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物质资 本供应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资本家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杨瑞 龙、杨其静,2 0 0 0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物质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也必将会 有所变化。 曼! ! 堡! ! ! ! ! 娄骥! ! ! 望! 兰璺磐! a s 矗 e n d l ya n du n s e l 蛀s ha e l i o n 如c h i n e s ec u l l u 豫,s t h d e n 担a r ee n c o 蛀f a g e dt 。u s e y l n g g a l ( 应浚) o f y a 0 ( 裂) t om a k es u g g e s t i o n so ro f f e rh 。l p b u tw e s t e mc u l t u r c h a sd i f 融胖n tu n d e r s i a n d i n gf o rl h i s 整氇。鞋鲔髓珏ws p c a 鼢强a l 氇i 瞌氇e 辩n o l 泌n s 谨搿i 带p o 琏枷,妇yf 聪ls 妇珏g e 抽du 艇e 醛a 糙e 茬 s h o u l di su s e dt oe x p r e s st h e s e h e ( 1 9 9 5 ,p 3 5 ) a 曜u e st h 甜n a t i v e8 p e a k e f st a k i n go f f e ra sa f a c e t h r e a l e n i n ga c t ,i s h a r d l ya c c e p t a b kt ot h ea l i n e ,t ow b o m0 幽 r i n g a 王w a ”d e t n o n s l r a t eg o o dw i l l o n 也ep 甚娃o fo f 匏特,+ t h em 姆i n 培f p f e t a 重i o 蘸s e e m st o 基a v e 糟s 畦l e d 抽mp r 鑫g 黼a 娃c 妇n s f c f 勰dp 豫鐾擞a t i e f a i l u r e ,t h ef o r m e rr e f e r st 0i h e 加a p p m p r i a t ei r a n s f c ro fs p e e c ha c is 仃a t e 西e sf r o mo n el a n g u a g et oa n o i b 盯 垃撞l a t 掩f 转受f s 泌黼砖珏硅d e 捋黜d i l 毽a 盎确gl 舳妻n 瓤癜矗i t y 论持g 珏i 翳| | 瓣l 甜。e m ew 矗船sw o 越s w h e nt h ew i t e ri n i e n d e dt l l a tl h i sp a n i c l l l 甜黼a d e fs h 伽l dr e c o g n 味i tf r h o m a s ,1 9 8 3 ) i ti se s 扭b l i s h e d 翻c t t h a tc h i n e s es t u d e n t sa r ee x p 。c t e d l o w o r kh 枷b yt b e i rt e a c h e 飓,f a m i l i c s 卸d i n d e e dm e 辨n e r a lp u b l i c + ( 1 脚懿鲫妒敏蝴积孵撵理拓珏豫蚴露醒如毛# 堞睹。辣掘,锵露酝g 掘是韩槲落4 蛙d 删恕辩嚣口耐鼢 掌懈秽研d m 抽萤( t h ec l e c 。) 圆c d ! ? 鳝豫 矗8 扭殖甜搿髫。删f 够媾露豫”簪挺s 鼬如啦擀嫡e 擀睡尹麓锄m 鼯转世研薛妇c 母m e 嚣踟专眦 辑mg o i n gt od os o m e 蚰t d s 啦w o r kni si 啦p 。r 搬n t 考。淞g e 城牲gt oh o wl h ew o r l d t s t 如t kc n m p h s ( m ec l e c 4 ) o 牡曲y p o l h e s i si se c h o e d 巍峨l yb ym 蝴d e 矗e so b s 嚣a 蛀。矗l l l a l1 0e s s a y sb y 氧扭e 辩l l e g es t h d e 纛l s c o n c l u d ew i t hal y p 沁a l s e l fm o 眦u 瑁e ( 1 9 8 5 ) ;s e c o d l yb yc i t a t i o n so fs a l l g ( 2 0 0 0 ) t l l a ta m e r i c a n “l t u r e 窜毫l 辑e s 魄e 妇d 蛐如越p e s o n a l i l y ,w 纛e 辑箍,拄嬲撼o n 曩重e h 赫e s ec u l l 玎霉w e 遥bk 样诅yap e 渤矬如净耄。恕则冀 c l 粕a n ds t a l e ;柚dl a 8 t l yh e g e l ( 1 9 8 s ,p 1 2 3 ) :“c h i n e s ea u 山o r s s e n s e0 f hi sc h 撇c t e r i z e db yas 蹦瓣o f d u 珂” “k ew o u l d ,攮e 稽a s 豫o f 镊y p o 氆e 暾a l m e 抽i 甥h n d 。玳争端s 鞠l e di sd t 。幽e 3 v o i d 搁c e s 拄蕞棼窑募 (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i n4 9 ) x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份额取决于他们之间的谈判力量对比。例如,虽然雇员的人力资本的显示信号在初始阶段 可能是弱的,但动态地看其信号显示会因“干中学”效应而由弱变强,从而不断提高他的 谈判地位,逐步争得一部分企业剩余权。随着谈判力量的对比,初始的合约可能会作边际 调整,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会由集中对称分布走向分散对称分布( 杨瑞龙、周业安, 1 9 9 7 杨瑞龙、刘刚,2 0 0 2 ) 。 牛德生“循着杨瑞龙的逻辑进一步认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仅是分散 对称分布的,而且是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相对倾斜于 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散对称分布关系,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可能是相对倾斜于人力资 本所有者的分散对称分布关系。这种差异取决于“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市场竞争状 态和社会分工、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程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和伦 理道德规范的制度环境的发展程度”( 牛德生,1 9 9 9 ) 。在相对倾斜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 分散对称分布关系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此时非人力资 本对社会来说更为稀缺,企业对其需求程度更大,人力资本对其依赖程度显得更高,他们 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当然要多;而在相对倾斜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散对称分 布关系里,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更大。这时人力资本对社会来说更为稀缺,企业对 其需求程度更大,非人力资本对其依赖程度更高,他们也应该拥有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 余控制权。而作为经理,无论是非人力资本家的代理人,还是人力资本家的代理人,由于 他总是拥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自然也要享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这也是当前经营者 股票期权( e s 0 : e x e c u t i v es t o c ko p t i o n ) 在全世界的企业中十分盛行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新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剩余权分布的动态变化很可能将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企业剩 余权份额将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 1 )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私人信息”有弱 化的趋势,而作为一种“公共信息”有增强的趋势。特别是在知识企业里,知识成为检测 个人创新能力的标准,有知识的人比没有知识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因此人力资本价值存 量的信号显示会越来越强。( 2 ) 人力资本产权关系既体现了所有者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同 时也体现了来自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决定的合法权利。随着人力资本 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中的权重变化,由劣势产权转变为优势产权,人力资本产权收益率会 不断提高( 3 ) 不仅非人力资本所有权会发生分离,而且人力资本所有权自身也会发生分 离,一旦人力资本家( 创新者) 从拥有人力资本的普通劳动者中分离出来,进一步就会引 发经理作为非人力资本代理人向人力资本代理人的转化。这样,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不断 增加的企业剩余权,将会通过产权主体之间螺旋上升的讨价还价逐步得以实现( 牛德生,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1 9 9 9 :1 9 9 9 a ) 。 总而言之,绝对均衡的分散对称分布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形,而非均衡的分散对称分布 才是企业剩余权安排的常态。 ( 三) 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学术界对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布认识的演进脉 络:二者是对称分布的,是分散对称分布的,而且是非均衡地分散对称分布的。主流企业 理论坚持认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应集中对称分布于企业的非人力资本拥有者,而 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二者应该分散对称分布于企业的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拥有者之 间。可以肯定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关于企业剩余权“分散对称分布”的观点虽然说与主 流企业理论“集中对称分布”的观点在表述上仅仅只有两个字的区别,但却有着本质的内 涵差异,由这两种观点所衍生出的出的企业运作目标、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更是 有着天壤之别。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 ( 一) 企业的目标是什么 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企业的所有者( 或股东) 利润最大化 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回答,同样也是现代主流企业理论的回答。在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经 济学关于企业的“黑箱说”以后,现代主流企业理论用一系列的新概念和委托一代理的分 析思路重新诠释了企业,但得出的“资本雇佣劳动”、“股东至上”的结论却又回到了新古 典主义和古典主义经济学说。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企业的目标是创造财 富,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b l a i r ,1 9 9 5 ) 。 那么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什么认为企业需要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追求 股东利益最大化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只是 股东的资本投入的贡献最大,也并非股东承担了企业经营的全部风险。事实上,离开了利 益相关者的持续性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可能停止;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下注”的所 有利益相关者其实都承担了风险,有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风险比股东还大。而且,科技的 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物质资本显得相对不再稀缺,而人力资本显示出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 二)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主流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看法是:企业是契约的联结体,是一个利用“权威”方式 来配置资源的特殊装置。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不反对将企业理解成“契约的联结体”,恰好 第二章企业的经济学解释 相反,利益相关者理论还认为这种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关键问题是:( 1 ) 在企业 中签订这些契约的主体包括哪些;( 2 ) 企业中的契约是如何执行的。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 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主流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不同理解 在主流企业理论看来,企业中签订契约的主体是企业所有者( 股东) 、经理人员和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