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x 抖年第3 期 ( 总第 84期) 黑 龙 江社 会 科 学 h e ll o n 自 i ang s 洲 i al n o . 3 , 2 (x 抖 c 七 n e 司 . no . 84 哲 学 与 自 然 科 学 的 关 系 : 近 代 哲 学 与 古 代 哲 学 的 比 较 魏 义 霞 ( 黑龙江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巧 田8 0 ) 摘 要: 古代哲学对待自 然科学的态 度是淡澳甚至蔑视的, 而近代哲学则热衷于自 然科学; 古代哲 学 视哲学与自 然科学如冰炭不可同器, 近代哲学则把自 然科学视为哲学的墓础; 由于远离自 然科学、 古 代哲学带有明显的玄想性和直观性, 由于亲近自 然科学, 近代哲学带有实 证性和经验性。总之, 在某种 程度上可以 说是自 然科学改变了中国哲学的走向, 使近代哲学具有了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征和风格。 然而, 近代哲学对自 然科学的推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何利用自 然科学来丰富和发展哲学, 仍然是哲 学研究的现实 课题。 关钮词: 古代哲学; 近代哲学; 自 然科学; 哲学比较 中圈分类号: b12 ; b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1 ) 7 一 4 9 3 7 ( 2 (x 抖 ) 03一 田刃一 05 哲学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 成为时代精神之精华 , 其理论建构必须要以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人文 科学的实证材料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习惯于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寻找论证的材料和工具 , 近代 思想家不仅启用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 , 而且把西方 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 新发现直接运用于其哲学 论证和阐述。这使哲学与 自然科学的关系成为区分 中国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不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自然科学侧重于对外部 自 然界的探索和追问, 带来的往往是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提高, 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则执著于 对人类的社会群体的关注和内心世界的挖掘, 给予人的是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精神审美的愉悦。这种差 异使关心人伦 日用、 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古代思想家有意无意之中偏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 而淡淇乃 至轻视 自然科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道德伦理本位与其对 自然科学的蔑视之间存在 着某种必然联系。从宏观和整体上来看 , 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价值取向。尽管不同时期 的儒家代表人物其本体论、 认识论乃至人性论呈现了种种差别和对立 , 但其追求道德完善、 阐扬仁义礼 智的宏 旨却始终如一地承袭下来, 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大众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 忧道 不忧贫” 、 “ 谋道不谋食” 的圣人君子来说 , 夜不能寐、 通宵达旦 , 日夜思念道德、 践履仁义还惟恐不及 , 何 暇顾及衣食起居方面的物质享乐和生理需求 !因此,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谈论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质享乐 时, 不是让人视之为与生俱来的需求而努力地加以满足 , 而是循着另一个逻辑 , 把它说成是人与动物的 共同之处, 据此无法把人畜分开。只有追求精神完善、 道德醇美 , 才能使人有别于禽兽 , 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人。这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惯式反映到哲学上便使中国古代哲学在功用上成为安身立命之方。这不仅 暗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疏于本体论证 , 而且也决定了古代哲学与 自然科学的分离。格物、 致知、 诚意、 正 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说教被冠以“ 大学” 的美誉, 意即高深的、 根本的学问, 与此相对应的 自然 科学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甚至被蔑视。翻遍中国古代的“ 圣经” “ 四书” 和“ 五经” 抑或是“ 六经” , 其中的 自然科学含量可谓是微乎其微 。 中国古代哲学对 自然科学的偏见在近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和弥补 , 近代的大多数思想家都对 自然科学表达出某种喜好和热衷 , 自发的学习自然科学似乎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康有为在 19 世纪 50 年代就接受了西方的自然科学, 他途经上海时曾“ 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府所译出各书, 尽读之。 ” l之 收稿日 期二 入 力 3 一 的一 29 作者简介: 魏义霞( 1 %5 一 ) , 女, 黑龙江鹤岗人,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 从事中国哲学和哲学比 较研究。 3 0 . 后 , 他又接触了“ 声 、 光 、 化、 电、 重学” 和进化论。谭嗣同“ 幼治算学, 颇深造 , 亦尝尽读所谓 格致 类之译 书。 ” z(刚严复 14岁人船政学堂学习过西方的自 然科学知识, 内容十分广泛。严复留学英国时学习了高 等数学 、 格致、 海军战术及建筑海军炮台诸艺术。此外 , 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章太炎他对原子论、 以太 说和进化论都颇多独到见解。医学博士孙 中山是从 自然科学转 向哲学研究 的, 这使他具有某些 自然科 学家的素质。后来他又有机会直接接触西方的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丰富多彩 ,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 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充实与启迪。倾心于 自然科学的中 国近代哲学家都得到了回报 , 他们在哲学上的建树大都得力于 自然科学。康有为购买了望远镜和显微 镜来观察事物, 望远镜使他认识到“ 至大之外 , 尚有大者” ; 显微镜又使他认识到“ 至小之内, 尚有小者” 。 对此 , 他这样回忆道 : “ 吾二十七时 , 曾观一佳显微镜, 见巨蚁若象 , 菊花一瓣若焦叶, 一滴之水 , 生物无 数 , 中有鳞角 , 蠕蠕若蛟龙然。于是悟小大之无定形也由是以推 , 吾身之血轮 , 安知其大不如一天 日 乎?此天 日之内, 亦必有无量数之星气、 星云、 星团而孕育无量数生物乎?夫血轮与微生物, 吾所不 能见者, 其大已如是之不可测 , 然则小者之不可谓小也。然则吾所见为大者, 其果可信为真大乎?若有 缩大镜推之, 亦可以显微镜作比例也 , 则今之以天为大者 , 安知不更有巨物以吾天为其血轮 , 为其微生物 乎?故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 ” 3j 康有为解释说, 自己是“ 因显微镜之万数千倍者, 视虱如 轮, 见蚁若象, 而悟大小齐同之理; 因电机光线一秒数十万里, 而悟久速齐同之理。 ” 4j这表明, 这是借助 于先进的科学仪器 , 康有为浮想联翩 , 猛悟事物的大小、 快慢齐同之理, 进而断言事物的大小和快慢没有 确定的标准和界限, 一切都是人赋予事物的, 由此建构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此外 , 康有为的 早期著作 诸天讲 可以说是西方天体演化学的通俗读本 , 后期著作 大同书 中对不忍人之心的论证借 助了以太、 力等概念, 对“ 求乐免苦” 的论证则利用了生物刺激反应性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原理。而 大同 书 的雏形 人类公理 及 实理公法全书 则是运用数学中的几何学的体系写成的。 谭嗣同从“ 万年前之僵石” 中看到“ 有植物、 动物痕迹存其中, 大要与今异” , 从而认识到“ 天地以 日 新, 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 之神奇, 明日即已腐臭” 时阴) 的道理。这表明, 谭嗣同是在地质学和考古 学的昭示下产生方法论上的突破而形成进化思想的。在谭嗣同的著作中, 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范畴比比 皆是, 其哲学的核心仁学也是通过“ 以太” 等 自然科学表述出来的。在 仁学 的开头, 谭嗣同便开宗明义 地指出: “ 凡为仁学者于西书当通 新约 及算学、 格致、 社会学之书。 ” 谭嗣同不仅明确地把西方的数 学和自然科学列人仁学的人门课程之中, 而且在罗列了各派学说之后 , 他又强调指出: “ 算学即不深 , 而 不可不习几何学, 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格致即不精, 而不可不知天文、 地舆、 全体、 心灵四学, 盖群 学群教之门径在是矣。 ” 5j(附) 这表明, 在五花八门的学科中, 谭嗣同所偏爱的还是以几何学为核心的西 方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仁学的理论基础。谭嗣同正是运用一系列令人眩 目的几何公式的推演来论证 仁的基本特征就是通即平等的。至于其哲学的基本范畴仁 , 其实就是以太的同义语。因此, 梁启超 评价说, 谭嗣同的仁学是“ 欲将科学、 哲学、 宗教冶为一炉。 ” 即圈这里所讲的科学, 意即自 然科学。 严复的哲学也深受 自然科学尤其是进化论的影响。正因为他的哲学带有明显的进化论的痕迹 , 严 复便把 自己的哲学称为“ 天演哲学” 。事实上, 严复的宇宙观正是在星云假说的基础上, 按着进化论的逻 辑脉络 , 运用牛顿力学推演出来的。首先, 作为严复哲学逻辑起点的是以太( 即气) 。严复认为, 太始之 时 , 弥漫宇宙的只有以太, 因此 , 严复运用康德一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描绘天体的演变。运用进化论他 把世界看做是一个由无机到有机、 由非生物到生物、 由低级生物到人依次进化的过程。由此看来 , 严复 的哲学从概念范畴到思维框架都来源于 自然科学 。 章太炎也利用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资料来充实自己的哲学。他早期“ 盖凡物之初, 只有阿屯” 6j的 自然观则是对原子论的哲学表述。同时, 他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阐释便是用唯意志论来揉合牛顿力学 的结果 。此外 , 章太炎对进化论也颇有造诣 , 形成 了 自己对进化论 的一套独特 的见解 。与佛学一样 , 西 方的 自然科学是构成章太炎哲学的两个重要的来源之一。 孙中山的哲学与西方 自然科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他的哲学就是“ 归依于进化论” 而建立起来的进化 哲学。在解释和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时, 孙中山总是习惯于先讲一通 自然科学知识 , 然后作出自己的哲 学概括。在他的著作中, 诸如“ 据最近科学家所考得” 、 “ 照进化哲学的道理讲” 、 “ 据最近地质学家考得” 之类的话随处可见。这表明, 孙中山是 自觉地在 自然科学中为 自己的哲学寻找理论依据的, 他著名的 “ 生元有知” 说显然是当时盛行的细胞有灵说的翻版。 总的说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作为政治家、 文学家、 历史学家等社会科学家, 或者无暇顾及 自然科学, 或 者不屑对之加以研究 , 从而使他们的哲学与 自然科学呈分离之势。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自然科学是哲学 的基础, 没有认识到 自然科学会对哲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反而把 自然科学视为干扰或钳制哲学发展的消 .3 1 极因素。按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伦理道德 旨归, 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最终 目标是“ 穷天理, 明人伦” , 这主要 是一个向内用功、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过程。而 自然科学则向外用功、 玩物丧志, 只能使人心荡神驰、 魂 不守舍, 在向外驰求中迷失方向。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成为哲学的论 证工具或主要材料, 古代思想家大都对之有意无意地避之准恐不及。因为在中国古代 , 一种哲学只要容纳 了过多的自然科学的成分 , 便会失去其高雅与精深 , 而变成难登大雅之堂的支流末学 , 最终不得其传。中 国历史上的许多哲学流派如墨家、 阴阳家以及道教等的式微历程都反映了这个问题。 在先秦诸子之学中, 墨家与儒家并驾齐驱、 号称为“ 显学” 。墨家热衷于 自然科学。这种学术偏好不 仅被韩非嘲笑为“ 拙” 而且被他学所避之, 于是, 在儒家变为一尊之时, 墨家却 日趋衰微 , 成为绝学。道教 为了成神成仙、 长生不老, 便利用化学等 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炼制仙丹 , 以期服用之后长生不老。这种 做法决定了道教的势力只能局限在世俗文化之内, 而不可能成为哲学正宗。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在宋明理学中, 道主要是指 先秦老庄开启的道家, 还是指汉代之后葛洪等代表的道教?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仅直接决定着对宋明 理学的认识和评价, 而且关系到如何评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 首先必须弄清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和联系。两者虽然都宣称世界的本原是道, 但对道的具体理解并不相同。老庄把道 理解为先于天地万物的无象无为的宇宙本体, 不同于现象 ; 道教则把道说成是人的生命赖以存在和延续 的依托, 这个道又可称为“ 一” 、 “ 真一” 、 “ 玄一” 、 “ 玄” 等等。尤其是在人生哲学和价值追求上, 道家消极 避世 、 安命乐死 , 道教则追求永生、 祈生怕死。这表明, 尽管道教假托其始祖“ 太上老君” 即是道家哲学的 创始人老子 , 给人一种道教是道家在秦汉之后发展的新形态的错觉 , 但道教与道家的理论界限已不 必赘述。在做了上述的追述之后, 则不能理解 , 疏于本体论证的儒家在隋唐经过本体论证填密的佛学冲 击之后为什么要把道家而不是道教容纳于 自身。其实 , 理学吸纳佛学与融合道家一样, 都是为了建构系 统而详细的本体哲学 , 补偏救弊, 以便更有效地对抗异端和外学。 中国近代哲学家热衷于 自然科学 , 运用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建构 自己的哲学体系, 是因为他们 意识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联系, 不少人还专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 , 提出了一些宝贵的见解。 谭嗣同认为, 为学要“ 以格致为下学之始基, 次及政务, 次始可窥见教务之精微。 ” s(阴) 在他看来, 为 学的次序是先算学、 格致之学, 然后是社会科学和哲学。只有从 自然科学人手去研读古书, 才能“ 往往可 得神解” 。这不仅是谭嗣同一人的看法, 而且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对此, 梁启超曾说 : “ 光绪间所谓 新 学家 者, 欲求知识于域外, 则以此为枕中鸿秘。 ” 2(叫梁启超认为, 哲学依赖于自然科学的丰富和充实, 而中国哲学的最大弊端便在于自然科学的匾乏。拿中国的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相比, 中国哲学的致 命缺陷就是“ 物理实学之缺乏” 。他指出, “ 中国 大学 虽著格物一 目, 然有录无书。百家之言虽繁, 而及 此者甚少。在梁启超看来, 先秦诸子中, 墨子虽然对 自然科学有研究 , 但其学说流传不广 , 并且 , 墨学在 “ 秦汉以后, 益复中绝” , 乃是中国“ 数千年学术堕落之原因也。 ” ,因此, 要振兴学术、 重建哲学, 首先必须 要提倡格致之学 , 以自然科学来促进哲学。 严复认为, 自然科学对哲学家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哲学( 群学之一) 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 得到自 然科学的验证才能定为真理。缺乏 自然科学的素养 , 不可能建构出 良好 的哲学。对于 自然科学的这种 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严复写道 , “ 欲为群学 , 必先有事于诸学焉。不为数学、 名学, 则吾心不足以察不遁之 理, 必然之数也; 不为力学、 质学 , 则不足以审因果之相生 , 功效之互待也。名数力质四者之学已治矣, 吾 心之用, 犹仅察于寡而或荧于纷, 仅察于近而迷于远也, 故必广之以天地二学焉。盖于名数知万物之成 法 , 于力质得化机之殊能, 尤必藉天地之二学 , 各合而观之, 而后有以见物化之成迹。名数虚, 于天地征 其实; 力质分 , 于天地会其全。夫而后有以知成物之悠久 , 杂物之博大, 与夫化物之蕃变也。 ” 他认为 , 数 学和逻辑学能提高思维的归纳和推演能力, 从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 力学和物理学是分析因果相 互作用的最好办法。数学、 逻辑学、 力学和物理学局限于对所能见到的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把握 , “ 仅察 于寡而或荧于纷 , 仅察于近而或迷于远” 。要克服这种局限, 从整体上、 宏观上透视宇宙、 还必须精通天 文学和地质学。地质学挖掘向人们展示 了古生物的陈迹 , 天文学观察让人窥视 了宇宙的浩渺与广裹。 只有深谙两者, 才能对世界、 对宇宙作出纵横驰骋、 博览古今的概括, 从中发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如接纳西方文化 , 不仅是迫于外在压力 , 而且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的魄力和胆识一样, 对西方 自 然科学新成果和新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也体现了近代思想家敢于正视新事物的勇气和新兴阶级的好奇 心。由于认识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近代思想家有意使哲学与 自然科学联姻 , 自觉地利用 自然科 学来充实和论证 自己的哲学 。 中国古代哲学与 自然科学无涉 , 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 自然科学。恰好相反, 中国古代的 自然科 3 2 学、 技术发明都非常发达 , 许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如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 几何、 算术 、 还有建筑、 医学 等等。只不过是受传统价值取向的引导,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被哲学所视、 所用 , 从而使哲学与 自然 科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两者各 自发生, 互不干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如果说哲学与 自然科学无涉是一种普遍的学术倾向, 那么 , 其例外则是董仲舒 和方以智的哲学。为了达到“ 罢黝百家 , 独尊儒术” 的目的, 董仲舒把先秦儒家思想神秘化 ; 而为了把这 一切说得头头是道、 有理有据 , 既绘声绘色, 又神乎其神 , 董仲舒吸取了许多 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 人 体学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作为其理论论证 , 从而使其哲学中含有了某些 自然科学的成分。然而, 董仲舒 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因哲学与 自然科学的接触而独尊了儒术或抬高了 自然科学在哲学中的地位 , 反而 使儒家的学术地位一落千丈。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身份较为特殊。他不是政治家或历 史学家, 而是一为自然科学家。这使他得以把 自然科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哲学 , 强调“ 质测” 即通过 自然科学的经验积累达到“ 通几” 即促进哲学发展的目的。然而, 就其社会影响而论 , 他的哲学并 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 也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家在建立 自己的哲学体系时, 几乎无一遗漏地借鉴可以看到的西方 自然科学, 如达尔 文的进化论 、 牛顿力学、 以太说 、 原子论、 细胞学说、 日心说 、 康德一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元素说 、 电子论 等。大量西方 自然科学的引人和运用 , 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 在表述方式上, 以孔子标榜 自己“ 述而不作” 为开端, 中国古代哲学从汉代考据学开始采取注疏考证 的方式来表达其思想, 而浩如烟海的佛经的翻译更助长了这种学术风气。宋代“ 四书五经” 被奉为经典, 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引经据典、 注疏考证之风推上了登峰造极的顶点。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代 哲学家不可能超出“ 四书五经” 的禁锢另建 自己的哲学 , 而只能在注释和阐发前人的思想时偶尔进发出 微弱的火花。他们所运用的概念和范畴也是“ 四书五经” 中圣贤留下的, 新概念、 新范畴实属罕见。从先 秦两汉时期到唐宋元明清, 哲学家的基本范畴几乎都没有超出气、 天、 理、 太极、 阴阳、 五行、 心、 诚 、 知、 行 等范围, 被视为异端的黄宗羲、 顾炎武、 颜元和戴震也不例外。这实在是一大怪现象。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表述方式直接关系到思想的准确与完美。注疏考证、 引经据典的文化传统在禁 锢每个哲学家思想的自由驰骋、 大力发挥的同时, 也使他们的思想显得支离破碎。通过只言片语表述出 来的思想不仅不能表达 自己的完整意图, 而且也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在中国近代哲学家中, 除了 新旧蜕变时期的康有为采取注疏训沽的方式写了 孟子微 、 论语注 、 礼运注 和 春秋董氏学 来表达 自己的哲学外, 多数人不再奉行“ 述而不作” 的传统, 而是力图重建一种不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全新体 系。许多人还把不崇拜古人、 建立新哲学作为 自己的追求 目标。在建构 自己的哲学体系时, 他们不再拘 泥于“ 四书五经” , 而是随意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进行取舍、 改造 , 真正做到了“ 六经注我” 。 在思维模式上 , 中国古代哲学由于缺乏 自然科学的实地考察和论证, 注重整体思维 , 这与古希腊哲 学家从某种具体物质如水、 原子、 元素、 火中寻找宇宙始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概念范畴上 , 西方 自然科学的引进, 不仅为中国近代哲学充实了以太、 进化、 原子、 细胞 、 电、 力、 星 云等一大批充满个性和灵感的新概念, 而且 , 以自然科学为依据 , 中国近代哲学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概 念、 范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 使之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意蕴和内涵。这些概念和范畴除了心、 气、 仁之外, 还有理 、 天 、 太极 、 五行等。 四 每门自然科学都是一本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大书。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建构唯物主 义哲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中国近代哲学家对 自然科学的热衷、 膜拜和宣传 , 在改变中国哲学传统 的表达方式、 思维模式的同时, 更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 , 使中国近代哲学从 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不 同于古代的鲜明特征, 这是中国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然而, 从根本上说, 中国近代哲 学家并没有完成利用 自然科学来充实哲学内容、 推动哲学变革的历史使命。 1 . 对 自然科学只袭皮毛、 知之甚少。中国近代哲学家接触西方的 自然科学, 大多数是通过西方传 教士的传播和当时各家报刊的介绍。然而, 在中国近代那个“ 学问饥荒” ( 梁启超语) 的时代 , 他们所能见 到的自然科学实在是少得可怜。据梁启超回忆, 在 19世纪 50 年代, 中国译书的情况是: 彼时所译者, 皆 初级普通学 , 及工艺、 兵法、 医学之书。这决定了中国近代哲学家只能了解到当时 自然科学的点滴知识, 充其量是仅袭毛皮。凭借这一知半解的皮毛之见 、 耳食之谈 , 中国近代哲学家很难对 自然科学有个完 整、 客观的概括, 洞察 自然科学的真谛, 从中抽象出具有规律性的本质和一般。这决定 了在中国近代哲 学家那里, 自然科学不可能与哲学达到水乳交融的统一。换言之, 中国近代哲学不可能通过消化和吸收 同化 自然科学。中国近代哲学对 自然科学的容纳始终处于食而不化的状态。具体地说 , 只注重照搬众 多的自然科学概念, 而忽视了对其基本内涵的把握。这使中国近代哲学与 自然科学貌合神离 , 在众多令 .3 3 人眼花缭乱的自然科学概念的点缀下, 隐藏着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分离。 2 . 无端附会 、 不伦不类。正如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一样, 文化与文化的交流、 融合必须寻找某种契合 点。如上所述,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超越与自然科学之上的主观玄想 , 这种古典的思维方式与西方近 代自然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大断层使中国近代哲学家很难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西方的 自然科学。 同时, 中国近代哲学家学习自然科学的途径主要是 自悟。这不仅决定了他们对 自然科学知之不多, 很难 了解其本来面 目, 同时也使这种解释难免加上 自己的主观猜测和玄想, 进行无端附会 , 甚至是神秘的发 挥。中国近代哲学家对西方 自然科学的解释确实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仅与西方 自然科学的原意 南辕北辙, 而且彼此也相去甚远。对于“ 以太” , 谭嗣同创意为“ 仁” , 严复解释为“ 气” , 章太炎阐发为“ 阿 屯” , 孙中山比附为“ 太极” 。这样 , 经过中国近代哲学家用西方 自然科学之形附中国传统哲学之神, 使中 国近代哲学中的 自然科学成为一种“ 不中不西 , 即中即西” ( 梁启超语) 的不伦不类之物。 3 . 托词 、 代言自然科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的真实身份。在凭借一知半解、 似是而非的西方 自 然科学知识来建构 自己的哲学体系时, 中国近代哲学家试图使中国传统的儒学、 心学、 佛学、 朴素唯物论 与 自然科学相揉合 , 以此建构一种“ 新思想” 。就每位思想家而论 , 他们都力图将科学与哲学冶为一炉, 他们的哲学都是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混合物。 然而, 这并不是说 , 在这种混合物中各种构成成分是并列的, 可以等量齐观。恰恰相反 , 中国近代哲 学家始终是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去接受和容纳西方的 自然科学的, 西方的 自然科学在中国近代哲学 中只是一种注脚或论证工具而已, 它是从属于且服务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的。例如, 康有为、 谭嗣同 等人都把仁、 不忍人之心与以太、 电、 力并提 , 宣称 : “ 不忍人之心 , 仁也, 电也, 以太也。 ” “ 仁也, 电也 , 以太 也。 ” 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 , 似乎是仁、 不忍人之心、 以太、 电是相同的, 是同一个概念。其实 不然。对于两者的关系, 谭嗣同明言声称: “ 以太也, 电也, 心力也, 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 v(四 ) “ 以太也, 电也, 粗浅之具也, 借其名以质心力。 ” 时卿 ) 这清楚地表明, 以太、 电、 力等西方的自然科学概念只不过是 一个托词、 代言而已, 它们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给传统哲学注人新的生命力, 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因而更有吸引力而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 谭嗣同如此 , 其他的近代哲学家也不例外。由于意识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便 自觉地借助 自 然科学为其哲学寻找理论依据, 这是中国近代哲学家共同的努力方向。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声东击 西战术使中国近代哲学中闪现的自然科学火花难成燎原之势。 如何才能利用 自然科学来丰富和充实哲学, 使两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国近代哲学家们曾在这 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 他们的理论误区同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16755-1:2025 EN Acoustics - Non-acou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ception,interpretation and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ounds - Part 1: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 f
- 【正版授权】 ISO 24165-1:2025 EN Digital token identifier (DTI) - Registration,assignment and structure - Part 1: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and assignment
- 【正版授权】 ISO 80369-6:2025 EN Small bore connectors for liquids and gases in healthcare applications - Part 6: Connectors for neural applications
- 【正版授权】 ISO 80000-4:2019/Amd 1:2025 EN Quantities and units - Part 4: Mechanics - Amendment 1
- 【正版授权】 IEC 60079-19:2025 FR Explosive atmospheres - Part 19: Equipment repair,overhaul and reclamation
- 北汽知识培训集团课件
- 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消防知识培训课件新闻稿
- 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物业人民调解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网约车停运损失赔偿协议书范文
- 移动宽带注销委托书模板需要a4纸
- 精细化600问考试(一)附有答案
- 超融合解决方案本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八)
- SYT 0452-2021 石油天然气金属管道焊接工艺评定-PDF解密
- 《育婴师培训》-课件:环境消毒基础知识
- 关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审计建议
- 长安欧尚A800说明书
- 火灾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图
-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