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 一、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分为: 基础性理论研究、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调研报告。 二、论文的正文篇幅要求为: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不低于 2 万字,属于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与调研报告的学位论文,不低 于 1.5 万字。 三、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必 须要有案例材料作为支撑,案例材料计算在正文篇幅的字数内。 注(其余要求见网页) : 西南政法大学网站-研究生部网页-法律硕士-培养要求- 关于规范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通知 提示:提示: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是是应用性专题论文应用性专题论文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 评阅参考标准评阅参考标准 法律硕士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法律硕士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一、 论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司法实践价 值 二、对文献资料掌握的程度 二、所选案例及调研数据是否紧扣论题 三、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 知识水平 三、 论述及论证方法是否反映了对基础理 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论文的创造性 四、是否针对特定的问题做出了独立思 考,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 五、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五、不拘泥于理论性研究论文格式,具有 与论文类型相适应的写作规范与逻辑 六、论文的不足 六、论文的不足 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水平 优( )良( )中( )差( ) 论文所反映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差( )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 论文写作水平 优( )良( )中( )差( )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study on several questions of insurance fraud 作 者 姓 名: 周海建 指 导 教 师: 肖 洪 副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保险诈骗罪是保险领域中的一种传统型犯罪,其历史几乎与保险业一样悠久。如今 保险诈骗已成为困扰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 对社会生活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因此, 研究保险诈骗罪的定罪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从司法实务的角度, 对保险诈骗罪在司法认定中的若干相关问题作出了分 析与探讨,内容涉及犯罪主体、犯罪行为方式、罪数及共同犯罪的认定等诸方面。 引言 这一部分为概括性介绍,主要对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罪的现状作一般的 介绍,为后面的论述作铺垫。 第一部分,保险诈骗罪主体研究。研究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对于认定保险诈骗罪的构 成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对于保险诈骗罪主体,理 论界有两种观点: 一般主体论和特殊主体论。 笔者认为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应为特殊主体。 此后本文探讨了冒名骗赔的主体定性问题。 第二部分,保险诈骗罪行为方式的探讨。笔者认为保险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可以概括 为两大类,即针对保险标的的犯罪行为和指向保险事故的犯罪行为,本部分主要结合案 例,联系司法实务,对两种行为方式在实践中的表现形态,进行理论阐释。 第三部分,保险诈骗罪罪数的认定。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均对保险诈骗罪的罪 数认定问题存在诸多异议。本文讨论了“行为人在实施保险诈骗行为时,其方法行为又 触犯刑法中的其他罪名的,是定一罪还是定数罪的问题” 。我国刑法第 198 条将保险诈 骗罪的行为方式列为 5 种,但仅规定当有第 4、5 项所列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 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那么司法实践中如有第 1、2、3 项所列行为,同时又构成其 他犯罪的,应为一罪还是数罪呢?笔者认为应依据牵连犯原则从一重罪论处。 第四部分,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的认定。这部分把保险诈骗罪中的共同犯罪形式划 分为三种展开研究: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之间相互勾结的共犯形式;保险事故的 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为投保人等提供诈骗条件的共犯形式;投保方人员与保险 公司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内外勾结,共同故意诈骗保险金的共犯形式。其中重点讨论了 在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各犯罪人如何定罪的问题。 文章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保险诈骗罪;主体;行为方式;罪数形态;共同犯罪形态 1 abstract insurance fraud is a traditional type of crime in the field of insurance. its history is almost as old a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surance fraud has become a major hazard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 it is bad for the society. thus, the conviction of insurance fraud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some questions about conviction of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judicial practice. it concer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 criminal means, pattern of quantity of crime and accomplice pattern,etc preface,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status of insurance fraud,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following parts. in the part, i mainly study subject of insurance fraud.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viction of insurance fraud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andards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crime and another. i form a conclusion 一 the natural subject of the crime is particular subject .then i discuss the insurance fraud proceeds through imperson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i discuss manner of behavior. i think their behavi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one involves the subject of insurance, the other concerns insurance accident .i explain them by using the cases and contacting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ory. in this part, i discuss pattern of quantity of crime of the insurance frau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oints about the issue in practice and in theory .this part mainly debate the question of convicting pattern of quantity of crime of the behavior when he is acting one crime while his method of the act or the result of the act violates other offences of criminal law.article198 of chinese criminal law stipulates five kinds of behaviors of fraud of insurance. but it just demands that if the behaviors of the forth and the fifth section violate other offences,we should penalize the act using several charges at the same time. but if the behaviors of the first,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section violate other offences of criminal law at the same time, what should we do with it? we should convict him a felony commonly. in part four, i study accomplice pattern of insurance fraud,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forms: policyholders, the insured person and the beneficiary are in collusion with each other; identification, witness and property assessment provide policyholders with convenience to 2 fraud. policyholders and insurance company staff collude to fraud. it focuses on how to convict their crime when they are in collusion with each other in insurance fraud cases. the end, in this part, i summarize whole paper briefly. key words: fraud in insurance; subject; manner of behavior; pattern of quantity of crime; accomplice pattern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保险诈骗罪主体研究一、保险诈骗罪主体研究 . 2 (一)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之争 . 2 1观点之争 . 2 2观点评析 . 2 (二)冒名骗赔的主体定性问题 . 3 二、保险诈骗罪行为方式探讨二、保险诈骗罪行为方式探讨 . 5 (一)虚构保险标的的犯罪行为 . 5 1保险标的及其成立要素 . 5 2对“虚构保险标的”理解 . 6 3虚构保险标的的行为表现 . 7 (二)指向保险事故的犯罪行为(二)指向保险事故的犯罪行为 . 12 1对“保险事故”的理解 . 12 2指向保险事故诈骗的具体行为表现 . 13 三、保险诈骗罪数的认定三、保险诈骗罪数的认定 . 18 (一)行为人实施刑法 198 条第 1 款第 1、2、3 项行为同时构成其它犯罪的定罪问题 . 19 (二)行为人实施刑法 198 条第 1 款第 4、5 项行为同时构成其它犯罪的定罪问题 20 四、保险诈骗罪共犯的认定四、保险诈骗罪共犯的认定 . 21 (一)保险诈骗罪中的共同犯罪形式 . 21 (二)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参与实施保险诈骗的定罪问题 . 21 (三)对内外勾结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的定罪问题 . 23 2 1主犯决定说,主张根据主犯犯罪的性质进行定性 . 23 2一般主体决定说,主张以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 23 3特殊主体决定说 . 23 4实行犯决定说 . 24 5笔者赞同的观点:实行犯性质与核心角色综合说 . 25 结结 语语 . 27 致致 谢谢 . 2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9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1 引 言 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收取合理的保险费的方式来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 用以在因风险 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时, 给予补偿或者对人身约定事件的出现给付保险金的一种具有互助 救济性的经济制度。它所具有的经济补偿、分散危险和分配资金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能 有效保障社会生产的持续运行,保障社会的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这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有了 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保险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保费规模从改革开放前 1980 年的 4.6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5641.4 亿元。另外,2006 年保费收入比 2005 年增长 14.4%; 2006 年保险公司总资产达 1.97 万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29%;保险业共支付赔款和给付 保险金 1438.5 亿元,全年实现投资收益 955.3 亿元,收益率达 5.8%。 保险诈骗的历史几乎和保险业本身一样古老。近十多年来 ,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 蓬勃发展, 保险诈骗现象也如雨后春笋呈上升和蔓延之势, 严重侵蚀着我国的保险市场。 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统计, 该公司自 1983 年 7 月至 1994 年 8 月就识破涉外骗陪案 件二十多起, 诈骗金额达 9 亿美元; 1993 年安徽省发生的骗陪案件仅仅有 16 起, 到 1994 年猛增到 291 起,是上年的 18.2 倍;江苏省人民保险公司 1992 年到 1995 年间,据不 完全统计,共发现 191 起骗陪案,总金额 456 万多元这些保险欺,其中机动车辆保险骗 陪案 133 件,占总数的 69%。 1这些保险诈骗行为不仅严重威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而且 对国家金融秩序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打击保险欺诈行为、维护正 常的金融秩序一直是各国法律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5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以下简称保险法 )中始有关于“进行 保险欺诈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直至 1997 年修订中华人 民共和国刑法 (以下简称刑法 )时才将保险诈骗作为一种独立的犯罪加以规定。由 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犯罪分子欺诈骗赔的手段更加隐蔽、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一 些新行为方式的保险诈骗罪也不断涌现, 司法实践对该罪的认定中仍存在诸多疑难问题 需加以研究,因此对保险诈骗领域的新问题展开研究尤为必要。 1 程小白、胡晓明: 经济诈骗罪及其对策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56-35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一、保险诈骗罪主体研究 (一)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之争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严重危害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依法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 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根据刑法理论,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 罪主体,还可分为一般犯罪主体和特殊犯罪主体。 1观点之争 关于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多数学者认 为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除具备一般刑事犯罪主体的条件外,还必须是保险合 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行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关于保险诈骗罪主体的规定并非是特 殊主体的限定,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从法条上对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作了特 定限制和规定这一事实不能得出本罪是特殊主体的结论。 ”其理由是“从理论上讲,特 殊主体的判断不是以法条对主体有无限制为判断标准的, 而是以理论上构成本罪的主体 是否具有身份上的特殊资格或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为判断标准。 ” 2 2观点评析 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即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的观点。 理由有二: 第一、从保险诈骗罪的法条规定来看,保险诈骗罪主体是特殊主体的观点符合我国 的现行立法规定。我国现行刑法第198条以叙明罪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本罪的主体 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对于保险诈骗犯罪特殊主体的立法模式,有学者作过解 释。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首次 将保险诈骗规定为犯罪,1997年刑法修订时几乎毫无改变地吸收了这一规定。当时中国 的保险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诈骗保险金行为主要由投保人、 受益人和被保险人实施, 司法实践中非保险关系人诈骗保险金的现象极为少见。立法主要是源于社会实践的需 2 李邦友、高艳东著: 金融诈骗罪研究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45-446 页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3 要,诈骗保险金行为主要由投保人、受益人和被保险人实施这一客观事实反映到立法当 中,就成了现行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的规定。 3 第二、 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的观点与刑法理论关于犯罪一般主体和特殊主 体理论相符合。 刑法犯罪构成中的一般主体是指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 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 而特殊主体与一般主体的区别在于特殊主体是指除 具备犯罪主体的基本条件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在刑法中意义不同, 该身份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及程度,决定罪名的定性。就保险诈骗罪而言, “由于保险 活动的载体是保险合同关系,因此只有保险合同的主体才能参加到保险合同法律关系 中,并且享有相关的权利。事实上,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保险赔偿金的补偿,他必须 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 。 4而行为人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正是凭借已经存在的、真实的保 险合同关系进行诈骗, 如果没有保险合同的存在, 行为人的行为不可能构成本罪。 因此, 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 总之,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犯罪主体一定有保险合同关系中的一 方当事人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在保险诈骗共同犯罪主体中,也一定有保险合 同关系的一方,一定有进行骗取该合同保险金的合同关系人,其他人由于不具有保险合 同关系当事人这一身份, 即使实施了以保险金为犯罪对象的诈骗犯罪也不构成保险诈骗 罪, 其他人要成为本罪的主体只有其在实施保险金诈骗时与保险合同关系人有共同的诈 骗保险金的故意,且客观上共同实施了诈骗保险金的行为才认定为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二)冒名骗赔的主体定性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冒名骗赔的情况,对此如何定性,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 部门一直很有争议。所谓冒名骗赔,是指行为人不参加投保或不全部投保,一旦出了事 故便设法冒用已参加投保的单位或个人的户名向保险公司骗赔。 冒名骗赔多发生在财产 保险中,投保人在擅自转让保险标的后,新的财产所有人利用原来的保险合同关系骗取 保险金。保险法第33条规定: “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后 依法变更合同。 ”否则,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不予赔偿,此种情况在机动车保险中 十分常见。如某县出租车司机张某,1997年7月在他人手中购得一辆已保险的桑塔纳车, 3 刘庆伟、张玉娟: “保险诈骗罪主体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思考” , 山东审判 ,2006 年第 4 期,第 74 页。 4 王新: “论危害保险罪的若干问题” , 中国法学 ,1998 年第 5 期,第 62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因车辆交易费过高而未去交警部门办理过户手续而无法向保险公司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同年12月,张某因经济拮据而产生诈骗保险金的歹意,将车卖至外省后,欺骗原车主一 起向公安机关、保险公司报案称车已被盗,骗得保险金6.5万元。次年12月,该车在交 警部门办理年检手续时案发, 5本案中,张某显然不是“受益人” 。 那么是定保险诈骗罪 还是一般诈骗罪呢? 对于这种冒名骗赔行为的定性,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 刑法中虽然没有将这种情况列入保险诈骗行为中,但这种冒 名骗赔行为与刑法中所列举的几种行为,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完全可以按保险 诈骗定性处罚。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行为也是利用金融交易关系主要侵犯保险市场秩序 并同时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将其纳入保险诈骗罪。 6第二种观 点则主张,根据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此种行为在保险诈骗罪中并没有列出,因而就 不能以此罪定罪处罚。主张该观点者进一步指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核心要素是虚构 保险标的或者编造、夸大保险事故,或者故意造成保险事故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 者疾病,从而骗取保险金。而本案中当事人只是未及时办理被保险人变更手续,并没有 上述情形之一,因此,不能认定其构成保险诈骗罪。当事人与保险公司之间有纠纷的, 应通过民事途径解决。” 7第三种观点则主张,由于法律规定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仅限于投 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等,这就说明构成保险诈骗罪必须以行为人与被诈骗的保险人 之间已经存在的保险合同关系为前提,才能构成本罪,否则就不能产生保险诈骗犯罪行 为。但是,冒名骗赔的行为人事实上并未与保险人存在所谓的保险合同,因而在主体上 与刑法规定构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要求完全不相符合,所以不宜以保险诈骗罪处罚。但 是由于行为人毕竟实施了诈骗行为,且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有关构成要件,因此,对冒名 骗赔者可以诈骗罪定性处罚。 8 对第三种观点,笔者基本赞同。但是由于在实践中冒名骗赔的行为比较复杂,对其 定性不能一刀切,应结合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现实生活中冒名 者要成功骗赔,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冒名者自己伪造保险合同及有关 证明文件或骗取有关证明,盗用他人名义单独骗赔的。二是冒名者与被冒名者共谋,在 5 苏艺: “保险诈骗罪的新情况及其立法完善” , 检察日报 ,2002-08-22,第 3 版。 6 高铭暄:新型经济犯罪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64 页。 7 法博士: “未办保险过户手续,车出险获赔偿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 人民公安 ,2004 年第 3 期,第 47 页 8 赵秉志: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28 页。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5 其帮助下,骗取保险金。在第一种情况下,冒名者单独骗赔,并且事实上冒名者与被冒 名者没有进行共谋,如冒名者以欺骗方法获得被冒名者有关证明文件等,单独去保险公 司进行骗赔的。由于保险诈骗罪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保险合同进行诈骗,这里保险合同 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其是有效还是无效)同时这也是保险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犯罪 最关键的区别。保险诈骗罪成立的前提是,行为人与被诈骗的保险人之间必须存在保险 合同关系,行为人正是利用了这种保险合同关系的存在才能实施保险诈骗行为。如果不 存在这种保险合同关系,就不可能产生所谓的保险诈骗行为。尽管其行为手段与保险诈 骗罪的手段极为相似,但由于主体身份不符合本罪主体的要求,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以及 保险诈骗罪的立法目的,对于这种欺诈行为可以按诈骗罪定罪。对于第二种情况冒名者 与被冒名者共谋进行保险诈骗的,如果主观上冒名者与“被冒名者”具有共同诈骗的意 图, 客观上又实施了保险诈骗活动, 则对冒名者完全可以按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加以处罚。 此时,冒名者的诈骗行为完全借助于 “被冒名者”与保险人之间已经存在的保险合同 关系进行,被冒名者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观上又实施协助、配合等行为,参与保险 诈骗,由于被冒名者符合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要求,根据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 对二者的行为可按共同犯罪处理,即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二、保险诈骗罪行为方式探讨 (一)虚构保险标的的犯罪行为 我国 刑法 第198条保险诈骗罪行为方式的第1项规定: 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可构成保险诈骗罪。但是,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对于 “虚构 保险标的”的理解存在很大争议,这给司法实践中对一些行为的定性带来很多问题。 1保险标的及其成立要素 保险标的是保险合同必备的核心条款,是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是保险 利益关系的载体。保险法对保险标的作为有效保险合同的对象具有严格的要求,不是任 何人、任何财产都可以作为保险标的,否则,就会产生道德危险和犯罪行为。 根据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保险标的成立首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是保险标的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合法性,即保险标的的价值、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和保险标的本身要符合保险合同的规 定。 由于保险具有分散风险、 补偿损失的功能, 为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保险获取不当利益, 保险法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即保险金额只能等于或少于保险 标的的价值。如果投保人为骗取更多的保险金,故意投保大于保险价值的保险金额,虚 构保险标的价值,也属于虚构保险标的。保险标的本身的危险程度是保险人决定是否承 保或确定保险费率高低的重要依据, 所以投保人需要如实的把有关保险标的的重要事实 告知保险人。投保人若隐瞒已经存在的危险,骗取保险人承保,事实上是将不符合保险 合同要求的标的虚构为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标的,这也构成虚构保险标的。因此凡是以 虚构一个不合法的保险标的方法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保险人同意保险的,均可构 成虚构保险标的的保险诈骗罪。 2对“虚构保险标的”理解 对“虚构保险标的”的理解,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虚 构保险标的”仅指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对象,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 9第二种观 点则认为,虚构保险标的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既可以是虚构保险标的的整体,也可以是 虚构保险标的的一部分。 10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司法实践中保险诈骗行为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但是谁又可能完全预见全部的构成事实,它们藏身于无尽多变的生活海洋之中,何曾有 一次被全部冲上沙滩? 11所以立法者无法穷尽一切犯罪手段,也不可能一一列举,只能 对其予以抽象概括加以类型化。为有效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保护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 在司法实务当中应对虚构保险标的作广义理解。 因此任何编造与保险标的不符的行为都 可以视为虚构保险标的,而不一定要依据文意解释,必须是虚构不存在的保险标的才是 虚构保险标的。况且,依据这种解释会使像重复投保、事后投保、超额投保之类的犯罪 分子逃脱刑法的制裁,这显然不利于有效地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也不能有效地保护保险 法律制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应作广义理解,不仅指投保人故意编造 并非客观真实地存在的保险标的,也包括对与保险标的有关的重要事实不如实说明。 9 舒慧明主编: 中国金融刑法学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94 页。 10 高铭暄:新型经济犯罪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66 页。 11 拉德布鲁赫: 法学导论 ,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06 页。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7 3虚构保险标的的行为表现 (1)对恶意复保险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处理 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于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个保险利益、同一个保险事故,在同 一时期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数个合同的保险。保险法并不禁止重复保险,但 是投保人必须将重复保险的相关情况告知各保险人。 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 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但是,如果投保人对保险人隐瞒 复保险的事实,以取得更多的赔偿为目的进行保险,则属于恶意复保险,这是为保险法 所禁止的。 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不属于刑法第198条第1款规定的第二种至第五第种情形, 但是在 行为人骗取数额较大保险金的情况下以无罪处理,不仅放纵了罪犯,而且不能有利的保 护该罪的法益。所以研究这种行为是否属于“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对司 法实务中处理此类问题有所裨益。 笔者认为对这种恶意复保险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应该纳 入到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行为方式中。 首先,如前所述,虚构保险标的,既可能表现为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标的, 也可能表现为对保险标的的价值进行虚构, 还可能表现为将不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标的 虚构为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标的, 从而获得不应获得的保险金。 在恶意复保险的情况下, 行为人实际上是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将价值较小的保险标的虚构为价值较大的保险标 的。例如,行为人以价值50万元的房屋分别向三家保险公司投保10万元、18万元、37万 元的火灾险,已经超过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其应当在订立合同时向保险人履行复保险 的通知义务,在发生火灾时,数个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的总和不超过保险价值;除合同 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行为 人故意不履行自己的告知义务,就可能从不同的保险人处获得超额赔偿,投保人反因标 的物的灭失而受益,显然违背了财产保险的本意。其实质是行为人将价值较小的保险标 的虚构为价值较大的保险标的,无疑此类行为当属于虚构保险标的的行为。 其次,从本罪的犯罪客体保险制度和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来看,保险制度是基 于分散危险与互助共济的原理建立的,其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弥补损失,对危险造成 的损失给予补偿。恶意复保险的行为则因其主观上的诈骗保险金恶意,客观上对保险标 的已投保的事实进行隐瞒,虚构了保险标的的价值,其行为严重侵犯了保险制度和保险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秩序,且危及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受到刑罚惩罚。 前苏联法学家沃尔特夫说:“在刑法中,特别是在犯罪问题上,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危害 性”。 12恶意复保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纳入到刑法的调整范围内。 (2)对事后投保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处理 事后投保即先出险后投保,指在标的物已经灭失或者毁损时,行为人隐瞒真相向保 险人投保,将其转化为保险标的,后又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再向保险公司索赔,以骗取 保险金。 如1997年10月下旬, 南京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接到上海添福工贸公司报案称该公司 托运的130吨鱼粉,在江苏高港段沉没。在各种手续齐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赔付数万 余元。经调查得知,上海添福工贸公司用运输船“合肥号”运输鱼粉从上海起航前往合 肥,在江苏高港段沉没。添福公司经理吴秀敏为了减少损失,要求安徽省驻沪办事处航 运营业部(该营业部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点)为添福公司补办保险合同。 营业部主任居德淳为添福公司补办保险手续。 案发后吴秀敏等人被南京市检察院依法逮 捕。 13 前文已述,保险标的必须具备客观性,即其保险价值所相应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行为人在从没有进行保险的情况下将已灭失的或受损失的标的物, 采用倒签保单的 方式,使其成为保险标的,实际上是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标的投保。该案中行 为人在补办保险合同时,由于此时该财产已经发生了事故,按照保险合同的射幸特征, 该财产是不符合保险标的的成立条件的,而行为人隐瞒事实,将已发生事故的受损保险 标的,冒充为未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标的进行投保,违反了保险风险的或然性特征,当 然属于虚构保险标的。这种情形完全符合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特征。 (3)对恶意超额投保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处理 恶意超额投保, 即行为人在投保时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夸大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目的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获得比实际投保财产价值更高的赔偿。 超额投保获赔后所得到 的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金,对于投保人而言,并无可保利益,行为人对超过保险价值的 那部分保险标的是虚构的。 如前文关于保险标的的观点, 这种行为也属于虚构保险标的。 12 陈兴良: 刑法哲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836 页。 13 王以祥:“案例透析借我慧眼穿越骗保迷雾”(下),中国保险报,2006 年 4 月 10 日,第 6 版。 保险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9 要注意的是,只有财产保险中才存在恶意超额投保。如,一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因经 营不善导致亏损严重,濒于破产。为挽回损失,该企业将价值仅为几十万元的固定资产 谎报为价值几百万元投保,骗取巨额保险金的行为。 14 (4)恶意虚构被保险人的年龄的处理 某种人寿保险只有70岁以下才能投保, 但是行为人帅某故意修改其母户口上的年龄 两次填写保单,将77岁的母亲谎报为57岁,进而为其投保,5年后,被保险人身故,帅 某又再次修改母亲入党申请书上的年龄,后帅某申请理赔并获得死亡保险金27万元。对 帅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各级司法部门存在重重争议,使案子不得不转由最高人民法院处 理。 15 对投保人篡改被保险人年龄骗取巨额保险金的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 司法界有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投保人的行为不构成“保险诈骗罪”。原因如下:第一,所谓寿命, 是指人的“生死”,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寿险标的是指人的寿命和身体,年龄不属 于保险标的,所以虚构年龄不构成虚构保险标的。虚构保险标的是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必 要条件,而本案中虚构年龄不属于虚构保险标的。第二,保险法第54条明确规定, 申报年龄不真实,超过两年后保险人不能解除合同,合同是有效的。第三,本案应首先 适用保险法而不是刑法。本案虽涉嫌保险诈骗,但在对该案定性时,应先适用保险法的 相关规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投保人行为构成了“保险诈骗罪”。原因如下:第一,虚构年龄 构成虚构保险标的。尽管保险法规定的保险标的中没有明确年龄这项内容,但年龄 与身体、寿命密切相关。投保人明知被保险人不符合投保条件仍弄虚作假,属故意虚构 保险标的。投保人违反了保险法第138条第1款第1项和刑法第198条第1款第1项 “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规定,依法构成保险诈骗罪。第二,投保 人篡改年龄的行为不属于保险法第54条规定的“年龄误告”的范围。第三,本案投 保人的恶意欺诈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以刑法来调整,而不能以民商法规则为依据。 16 本案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是虚构年龄是否属于虚构保险标的;投 14 孙军工主编: 金融诈骗罪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08 页。 15 何海宁: “难倒法官的骗保案”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S 5617:2025 EN Tea - Classification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兴趣爱好的课件
- 化尘残影课件
- 夏季餐厅营销活动方案(3篇)
- 初中生安全逃生技能培训课件
- 化学用品安全培训课件
- 内训师认证培训课件
- 创新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内能和热机考点归类课件
- 内科护士课件内容
- 2025文具用品采购合同范本格式
- 树木学试题及答案北林
- 电气检修生产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报告》
- 2025劳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宠物急救标准化流程
- 焊工考试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云原生压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关联交易贷款管理办法
- 2025年中国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