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宁谷镇供电所详勘报告.doc_第1页
安顺市宁谷镇供电所详勘报告.doc_第2页
安顺市宁谷镇供电所详勘报告.doc_第3页
安顺市宁谷镇供电所详勘报告.doc_第4页
安顺市宁谷镇供电所详勘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顺宁谷镇供电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贵州博翔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二O一一年十一月安顺宁谷镇供电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项目负责:报告编写: 审 核:经 理:提交报告单位:贵州博翔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勘察证书等级:乙 级勘察证书编号: 243005sy提交报告时间:2011年11月10日目 录I文字部分一、 概述(一)、拟建工程概况(二)、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四)、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二、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二)、岩土构成及特征(三)、岩溶及地下水三、 场地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一)、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二)、岩石的力学强度指标(三)、场地岩土地基设计参数的确定四、 场地岩土工程评价(一)、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评价(三)、地基基础方案评价(四)、地下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五、 结论与建议 图表部分图(表)号 序号图 名张 数1 1 钻孔平面布置图 12 28 工程地质剖面图 7 3 920 钻孔柱状图 13 4 岩石试验成果总表 1 附件部分附件1: 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1份一、概述(一)、拟建工程概况安顺市郊供电局拟建的宁谷镇供电所,场地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场地北侧邻近公路,交通方便。拟建工程占地面积360m2,为框架结构,3层,其中B轴至F轴区域设1层半地下室,埋深3.00m,最大柱下荷载设计值约为2000KN,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 (二)、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受安顺市郊供电局委托,我公司承担其拟建的宁谷镇供电所的岩土工程详勘任务,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提供有关的岩土技术参数。业主对本次勘察工作委托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是: 1、查明拟建物区内的地层结构及地质构造;2、查明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3、查明区内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4、查明各土质单元的物理力学性质; 5、对拟建物场地的建筑适宜性做出评价与结论; 6、对拟建物场地稳定性和地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与结论; 7、对地基持力层及其承载力作出建议; 8、对基础结构形式和地基处理作出建议; 9、提出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依据下列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及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 (四)、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文,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三级,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二级,按第3.1.4条款,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乙级。 本工程详勘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采用工程测量、现场钻探等方法完成勘察工作。 本工程勘察钻探孔按一柱一孔原则布置,共布置13个孔。建筑物现场放线由业主方现场进行建筑物定位,地勘依据甲方提供的建筑物底层平面图进行钻孔现场测放。 本次勘察使用的高程为假设高程系,高程基准点(BM点)位于场地北侧公路道牙上,假设其高程为1000.00m,据此引测各钻孔孔口地面高程。 现场的钻探工作于2011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进行,完成的具体钻探工作量为:总进尺125.10m,其中杂填土25.00m,基岩(白云岩)100.00m。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溶蚀谷地之中,场区地形平缓,在场地B轴位置,因前建设平场开挖,存在一道高3.00m-4.00m的堡坎,场地地形最大高差4.00m左右。 根据钻探揭露,场区上覆第四系土层厚0.003.00m,下伏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中厚层白云岩。场地内及附近无断层通过,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实测场区以南10m基岩露头,岩层产状11018。 (二)、岩土构成及特征场地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杂填土及基岩(白云岩)层构成,分述如下: 1、杂填土(Qml):分布于场地表层,杂色,主要由建筑垃圾组成,含20%的碎石、砼块等硬质物,结构松散。厚度0.50m2.80m。2、基岩层(T1a):下伏于杂填土层之下,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中厚层状白云岩,浅灰白色,中厚层状,细晶结构,节理及微裂隙发育,含少量方解石细脉。按风化程度场地基岩仅划分为中风化一个岩质单元。该单元岩体呈浅灰白色,岩芯呈块状及少量短柱状。岩芯采取率一般40%7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8.30MPa41.20MPa,平均值32.58MPa,标准值28.67MPa,为较软岩。根据现场对岩芯的鉴定及对附近基岩露头观察,中风化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其中的12050和19065两组节理最发育,节理间距0.30m1.00m,节理面结合程度差,按(GB50021-2001)规范表A.0.2将场地中风化岩质单元的完整性划分为较破碎等级,综合判定场地中风化基岩质量等级为类。 (三)、岩溶及地下水 本次勘察所施钻的13个钻孔,均未遇岩溶洞隙,也未揭露到地下水位。场地岩溶主要表现为基岩面的起伏,基岩面起伏13m,场地属岩溶微发育场地。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场地地下水水位埋深20.00m左右,对基础工程影响小,但在雨季施工时,基坑开挖受地表水及上层滞水影响较大,须配备排水设备。三、场地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按经验提供场地杂填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 =16.50KN/m3、 Ck=15.00Kpa、k=10.00度、Es1-2=3.00Mpa、fak= 80.00(Kpa)。(二)岩石的力学强度指标根据所采取的6件中风化岩样(高径比均为2:1的标准试样)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资料,按(GB50007-2002)规范有关规定,将场地中风化岩石力学强度指标列于下表(表2)。表2 岩石力学强度指标表岩样(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区间值(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Mpa)标准差(MPa)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s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计算承载力特征值(KPa)建议承载力特征值(KPa)628.3041.2032.584.660.140.8828.673154.803000取折减系数=0.11(三)、岩土地基设计参数的确定综上分析计算,结合现场对岩、土芯的鉴定,将场地各岩土单元的承载力与地基设计参数建议值汇总如下表(表3)。表3场地岩土单元地基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 项目岩土单元重度(KN/m3)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度)压缩模量(MPa)变形模量E0(MPa)承载力特征值(Kpa)fakfa杂填土16.5015.0010.003.0080中风化白云岩26.203000方四、场地岩土工程评价(一)、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评价 建筑场地及附近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所在地质环境稳定,下伏地层为强度较高的白云岩,地基稳定,适宜建筑。 (二)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评价 1、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 按钻探资料,场地覆盖土层由杂填土组成,从0.00m起算,覆盖土层平均厚度大于3m ,小于5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场地类别为类。 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1)场地地形平缓,场地土为软弱土,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请按有关规定作好抗震设防。 (三)地基基础方案评价 场地表层分布的杂填土层不具备作持力层条件,中风化白云岩分布广厚,承载力高,是理想的持力层,建议选用中风化白云岩作持力层,采用独立基础方案。(四)、地下水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场地环境类型为类,地下水埋藏较深,基础工程不受地下水的影响小。但在雨季施工时,基坑开挖受地表水及上层滞水影响较大,须配备排水设备。五、结论与建议(一)、建筑场地及周边无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环境稳定,地基稳定,适宜建筑。 (二)、建议选用中风化白云岩作持力层,采用独立基础方案。(三)、场地地下水埋深较大,基础工程不受地下水影响。但在雨季施工时,应作好地表排水措施,避免基坑土受水浸泡软化。 (四)、基底持力层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浇注基础。 (五)、场地土为软弱土,场地类别为类。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