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 在职研究生:莫连芳导师:谢翔教授 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摘要: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 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都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然而,对体育锻炼习 惯并没有一个准确和规范的定义。 体育界对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的体育锻炼状况缺 乏关注和研究,研究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的论文很少。本 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体育 锻炼习惯的定义、 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 素进行了研究。 本文根据进行体育锻炼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体育人口的定义,制定出针对 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 间不低于30min,且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 上负荷(每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持续时间为一年以上。符合以上条件者为体 育锻炼习惯群,其余的为无体育锻炼习惯群。在无体育锻炼习惯者中,把每周锻 炼频度大于1次的群体称为参与群,把每周锻炼频度小于1次的群体称为不锻炼 群。 本文对广西 6 所高校非体育专业二、三、四年级共 1206 名学生进行调查得 知,广西高校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与在校课余时间基本一致, 但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比不上在校课余时间,部分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很少或 不参加体育锻炼。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比例较低,只有 17.4%,其中女生的 比例低于男生。在年级对比上,三年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最高,其次是 四年级,二年级最低。 调查分析显示,广西高校大部分学生具备形成与保持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观 条件。对体育锻炼意义有正确认识,有广泛的兴趣,锻炼动机呈多元化,运动能 力较强,有良好的运动体验,但是半数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大部分大学生缺少 持之以恒的意志,缺乏独立锻炼的能力。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在以上因素上优于没 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 家庭体育环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父母参加体育锻炼频度 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率不高,大部分大学生家庭并不富裕,制约了体育 消费。 学校体育环境在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上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 庵彩即铌尤謦 ii 方。体育考试、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课 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有限;大部分高校不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学 生课余和寒暑假期间的体育锻炼缺乏组织与指导;竞赛活动没有面向大部分学 生;参加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学生比例低,学校的场地器械不足,场地器材 的种类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家居周边的体育环境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广西的人均 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农村的体育场地与城市相比更少、 更简陋。体育场地种类比例不合理,体育器材比较缺乏,锻炼氛围不浓。 同伴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中尤为明显。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时,大部分大学生会受到影响而参加锻炼;而同伴不想参加体育锻炼时,相当部 分大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不参加体育锻炼。广西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群比例 低,通过同伴效应发挥的积极作用有限。 根据对现状的调查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建议:规范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齐抓共管;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持之以 恒的意志及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体育课要突出健身性、娱 乐性、趣味性,并让大学生自主选教师、时间、内容;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并考虑场地器材种类的搭配,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不同的兴趣与需要;多渠道 开展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应面向大部分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与寒暑假 期间的体育锻炼的指导;体育场馆、体育培训班、体育俱乐部等在市场运作的同 时兼顾公益性。 关键词关键词: 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体育锻炼习惯定义影响因素 iii a study on the nona study on the non- -p pe ec collegeollege studentsstudents habit ofhabit of physical trainingin guangxiphysical trainingin guangxi post-graduate: mo liangfangtutor: xiexiang 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direc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bstract: although the documents lik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sports law of p.r. of china, pcc and state council-decision of deepen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advanc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mpendium of teaching in national high school of pe curriculum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ents habit ofphysical training should be cultivated, there is no an accurate and standard definition on it. there are no findings in research and concern about the students physical training within winter or summer vacation, and few these can be found on the effect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family phys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habitof physical training.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me major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shabit of physical trainingby means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gives a clear definition to the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of group- based college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ive conditions and the definition of sports population. that is: the students should do exercise at least twice a week, over thirty minutes each, to complete average workload and intensity or more that suits their constitution and the sport event (heart rate is over 110 times per minute), lasting for more than one year. among the stud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above are the group with good habit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 other are the students of non physical training habit.among the students of non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those exercising more than once a week called participant group, those less than once a week are the inactive group of physical training.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1206 non- pe major students of sophomore, junior and senior in guangxi, the students exercise frequency per week after class in school and summer or winter vacation are the same, but the intensity and the exercise time in the summer or winter vacation is less than that after class in school, and some students seldom or never take part in exercise in summer or winter vacation. comparatively, the percent of these students is low, only 17.4%, and the percent of girls is lower than that of boys. in different grade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the percent of grade 3 is the highest, grade 4 comes second, grade 2 is the lowest. it is found from the survey that majority of students in guangxi possess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to form and retain the habit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training, with wide interests, multiple motivation, good sports ability and experience, but over half of students dislike pe classes, lack in perseverance and independen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students with good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are superior to those without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the poor family sports environments are main obstacl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some parents seldom take part in physical training, iv and unwilling to back up their children s. many of the families are not well- off, which restrict the sports consumption. the school sports environments hav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habit. the pe tests and the pe teachers are effective in cultivating the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while the effect of pe lessons is very limited. many colleges don t place importance on the sports activities after class, and organization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after school and in summer or winter vacation. the competitions are not open to most of students. the percent of students who join the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clubs is low. the fields and equipment are not adequate,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fields and equipment are not reasonable. the sports environment around the students house is not availabl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habit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 field area per person in guangxi is less than average in our country, the fields in villages and towns are less than that in cities, the proportion of field kinds is not reasonable. the sports equipment is scare. the training atmosphere is not strong. the compan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hysical training habit. majority students wouldtake part in physical training when their companion takes part in physical training. meanwhile, part of students would not take part in physical training when their companion doesn t take part in physical training. while the lower percent of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in company in guangxi prevent radioactive effect of company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from expending.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standardize the definition of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to make school pe, family pe and society pe work together; to deepen the pe reform in high school; to strengthen the fitness, the recreation and the interest of pe lesson, and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select the teachers, the time and the contents free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fields and equip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meet the various interests and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should be reasonable. the sports activities should be evolved on various approaches. the competitions should face most of students, the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physical training after class and during summer or winter va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students perseverance and independence.sports fields and gym, sports training classes and sports clubs should give consideration to public welfare as well as profit in today s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high school in guangxi, non- pe major, physical training habit, definition, influencing factor.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 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 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1 1.1.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1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适应社会和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学生良好的体育 锻炼习惯是保持健康体魄、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他们成为健康 公民的重要保证和健康工作的基石。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与习惯。 ”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 惯”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明确指出: “学校 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 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 “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 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由上可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习惯是学 校体育的主旋律。然而,各种纲要性文件对体育锻炼习惯并没有一个准确和规 范的定义,老师、学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理解也很模糊,这给学校开展体育工 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自身体育锻炼习惯评价困难。 大学体育是学生在学校系统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实现学校体育向 终身体育过渡的转折点。大学生处于身心较为成熟的青春时期,是接受教育自 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此大学体育对于巩固和提高中小学阶 段体育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树立 全民健身意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能自觉、主动地从 事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后仍能自觉锻炼,这样就 能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家庭成员、单位同事、社区人员参加到健身队伍中, 从而实现全民健身。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进行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仍有64.1%的大学 生不是体育人口,可见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人口进入青年时期 后,尤其是离开学校后,有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 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 和11.7。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 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应该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 视。 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高校,体育发展相对落后,应该说上述问题也同 2 样存在。那么, 广西高校具体有多大比例的非体育专业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广 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下, 也就是在校期间和寒暑 假期间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因素影响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我们有必要进一步 了解这些情况。本文将界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并围绕体育锻炼习惯, 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 1.21.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肇始于80年代,属运动心理学范畴。根据本人对文献资 料的查阅,目前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不多,粗略统计共有论文50篇,可以说在 学校领域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关于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刘凤婷的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 惯的分析研究 ;郑李茹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 ;王友军的高校 体育要把终身体育放在首位 ;黄建的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 ;李敬辉的大学 时代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 ;叶绍凡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高校 体育新课程教学 ; 尹博的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 王培菊的 影 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姚如好的大学生具有体育锻炼 习惯的心理特征初探 ;姜晓珍的关于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 影响的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课题中,主要有:左新荣等的“大学生体育锻炼 习惯与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 ;白云飞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 惯培养的研究” 。这些研究从学生的认识、兴趣、意志力、心理特征以及学校体 育、 体育消费等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对影响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的因素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特点: (1) 关注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2) 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兴趣等心理因素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关 系。 (3) 探讨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关系。 (4) 对体育锻炼习惯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 (5) 尚无对学生寒暑假期间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 (6) 关于家庭体育、家居周边体育对学生锻炼习惯影响的研究不多。 (7) 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缺乏系统研究。 客观地说,我国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还缺乏多角度较系统的深入研究, 缺乏对寒暑假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鲜有关于家庭体育环境、社会体 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的研究。本课题正是基于此,对大学生群体的 体育锻炼习惯下定义, 并通过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与 3 分析, 了解学生在校课余时间与寒暑假期间体育锻炼的异同,了解有体育锻炼习 惯的学生比例,全面了解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外部因素,并对主要因素 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应措施,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施终身体育、促进全民 健身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决策参考。 1.31.3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调查并分析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有 以下研究意义: (1)对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习惯下定义,为权威部门制定体育锻炼习惯 定义提供参考,为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明确指标,为大学生对自身 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主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了解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了解广西高校体育 工作对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3)对影响广西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进行具体而深 入的分析,将大大地丰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定义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体育锻 炼习惯构筑理论基础,为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提供资料储备。 (4)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为大学生培养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 为高校改进体育工作、为全社会实施全民健身等提供参考。 (5)研究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与在校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异同,将填补当 前学校领域在该问题研究上的空白。 2.2.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广西大学、桂林工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民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6所高校大二至大四的非体育专业学生共1206名,其 中男生574名、女生632名作为研究对象。 这6所高校分别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类 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民族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具有比较典型的代 表性。(见表1) 表1调查学生的学校、性别、年级分布 男女 二三四合计二三四合计总计 广西大学60421511736401086203 桂林工学院40342498623014106204 广西医科大学462634106903818146252 4 广西师范学院33202477842312119196 广西艺术学院33201467623014106173 广西民族学院62321510936231069178 总计274174126574370186766321206 2.22.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调查 访问法等多种方法,力求研究更具客观性、可靠性。 2.2.12.2.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收集和分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广西区教 育厅等发布的有关文件,参阅了大量有关教育学、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学、运 动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基本掌握了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动态和学 生参加体育锻炼及锻炼习惯的研究现状。 2.2.22.2.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来设计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卷初 步设计完成后,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2.2.2.1 问卷的效度:问卷的编制过程中,先后向 10 名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 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最终将 80%以上专家认为“非常有效” 、 “有 效”的问题编入本卷。 2.2.2.2 问卷的信度:在学生中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率为 100,有效率为 97.6%。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一致性检验(cronbach 法) ,经计算机运算求得: alpha=0.8001,表明问卷信度是可靠的。 问卷共 1300 份,发放给广西大学、桂林工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 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6 所高校大二至大四男女学生。 问卷发放和回收的具体情况见表 2。 表 2问卷发放总情况表 调查表发放份数回收份数回收率有效问卷数有效率 数量1300 份1237 份95.2%1206 份97.5% 2 2.2.2.3 3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 excel 录入,用 s 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 2.2.2.2.4 4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 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 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对策。 2 2.2.2.5 5 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 5 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工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十所大学共 12 位专家、10 位体育部主任及近二 十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3.3.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 关于习惯的定义,我国心理学、教育学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习惯是“不 需要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 1; 有的认为“习惯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 的动作方式” 2 ;有的认为“习惯是人在后天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 作的特殊倾向” 3。以上的定义,各有区别,但是都说明了习惯的后天性、实践 性、经常性、环境性的特点。 关于体育锻炼的定义,邹继豪主编的理论教程一书的表述是“人们运用 各种身体练习方法, 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 高等学校 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 的解释是“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 刺激,促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从而增强 体质、增进健康”;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身体锻炼定义为“身体锻炼 是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 动”。由上可知,体育锻炼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活 动。 目前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有的从生理学角度出 发, 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 “稳固的条件反射, 是多次重复刺激逐渐形成的 4; “体 育锻炼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 式 5;“不断重复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6 ; “通过重复或练习而 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为方式” 7。有的从行为学角度出 发,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在长期锻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自觉主动的、情感愉 悦的、经常重复的行为,是自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是后 天通过体育实践形成的,自觉主动的、生活化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定势)”。而 毛振明博士则强调习惯从无到有的养成过程,即“是人在后天的长期的体育实践 中形成的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定势(趋势)和行为模式(样式)。王华倬博士则认 为,“是一个人生活中,体育方面的、经常的、稳定的一种行为模式”,体育锻 炼习惯是“人们在后天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 8。 有的还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定义,例如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司长宋尽贤认为“体育 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习惯,它是社会化程度更高,有明显 6 的身体行为,更为理性的行为模式”。 以上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尽管表述不 一样,但是都包含以下特征: (1)后天性。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是通过后天练习而形成的。 (2)稳固性。体育锻炼习惯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从生理学角度讲,体育 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对人体给予刺激,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痕迹。多次重复 的刺激, 则产生痕迹积累, 使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不断强化, 逐渐形成稳定固化。 (3)实践性。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条件是进行经常的练习,付诸行动。 (4)可变性。体育锻炼习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后天形成的,因而它也会 在内部条件、外界条件影响下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习惯和没有习惯之间是会发 生转变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习惯作以下界定: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 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在后天不断的身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化 的行为倾向。有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锻炼频度、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锻 炼的持续时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尹博认为“每周参加锻炼3次或3次以 上,每次30min者为有体育锻炼习惯,反之为无体育锻炼习惯” 9;王培菊认为 “每周参加锻炼3次以上或每周参加1至2次锻炼认为已具有初步体育锻炼习惯, 把偶尔参加1次或从不参加锻炼者认为是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10; 姜晓珍认为 “锻 炼频率每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20min以上,锻炼强度在与自身锻炼状况相适 宜的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 锻炼时间10个月以上的学生定为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 生,反之为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 1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习惯涉及到每次体育锻炼时间、锻炼强度、 每周锻炼频度、锻炼持续时间,但是对有无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 各种体育类的纲要性文件都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因而, 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人希望通过下面的 研究,为体育专家学者制定有无体育锻炼习惯的标准提供参考。 199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确定我 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min 以上, 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者。这 个标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体育人口概念界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标准中,对 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强度、每周锻炼频度作出了规定,但是没有对锻炼持续时间 作出规定。在本文中,体育人口的界定标准也作为定义体育锻炼习惯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判定大学生有无体育锻炼习惯应依据应以下三个方面: 锻炼频度、运动负荷(运动负荷=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持续锻炼时间。这三 个方面是保证体育锻炼效果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习惯形成的基本要素。 7 3.13.1锻炼频度锻炼频度 锻炼频度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有资料表明, “由于运动效果的蓄积作用, 适宜的运动频率以每周34次为宜,经常参加活动的人运动频率是每周35次” 12。 “一周运动一次时,运动效果不蓄积,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会发生,运 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病;一周运动2次时,肌肉酸痛和疲劳减轻, 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显著;而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吸氧量逐渐趋于 平和,运动效果显著” 13。 由上资料分析可知,偶尔的体育锻炼也会产生锻炼效益,但是,要保持每 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 基本标准之一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因此,本文把学生具有体育锻炼 习惯的锻炼频度定为每周不少于3次。 3.23.2运动负荷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由运动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以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 构成的。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改变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 运动负荷的大小。运动负荷是取得锻炼效果的关键。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恰当地控 制运动负荷十分重要。因为运动负荷过小,对机体不能产生刺激,无法达到超量 恢复, 所进行的锻炼就难以见到效果; 如果运动负荷过大, 就会造成身体的疲劳; 假如连续地运动负荷过大,就会造成疲劳积累,最终成为疲劳过度,给机体带来 损害。健身运动的运动负荷一般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乘积表示: 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时间 14。 3.2.13.2.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 每次锻炼要取得一定效果,就要有适宜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科学健身 的核心问题。 国内外科研成果表明,最适宜的运动强度在65-75%最大吸氧量,即心率在 130-150次/分之间。日本池上教授认为,运动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 压、 血液、 尿和心电图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健身价值不大; 心率为140次/分时, 每搏输出量接近并达到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为150次/分时,心脏每搏 输出量最大,健身效果最好;心率在160-170次/分时,没有不良反应,但是也未 出现更好效果;心率达到180次/分时,体内免疫球蛋白减少,易感染疾病,并易 产生疲劳或运动伤病 15。也就是说,最好健身效果的运动强度是与自身体质和所 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 过高强度的活动在锻炼中存在潜 8 在的危险,会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影响健康不可取,过小的强度则未达到健身效 果。 对运动强度的测定,有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心率、主观运动强度法(rpe) 等。最大摄氧量需要仪器测定,不易推广。心率作为评定锻炼强度指标是通用的 标准做法。主观运动强度(rpe)法,即由个人的主观判断运动中的运动强度,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易被接受和推广。 对于运动强度的等级分类,有分五个等级的:很轻松、轻松、稍费力、费力、 很费力;也有分四个等级:最大强度、强度、中等度、轻度;也有分三个等级的: 较大、中等、较小。在分三个等级的分类中,运动强度等级与运动适宜心率及相 应摄氧量的关系如表3 16。 表320-29岁年龄组预计运动适宜心率及相应摄氧量 运动强度%最大摄氧量梅脱心率(次/分) 较大 中等 较小 90 80 70 60 50 40 12 10 8 6.5 5.5 4.5 175 165 150 135 125 110 在本文中, 运动强度等级分类采用三个等级的分类 (见表3) : 较大(心率135 次/分)、中等(心率111-135次/分)、较小(心率110次/分)。 在20-29岁年龄组中,中等的运动强度为心率大于110次/分。由上面的分析 可知,心率大于110次/分,才有一定的健身效果。再根据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之 一是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因而, 本文把符合有体育锻炼习惯的运动强度定为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 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分)。 3.2.23.2.2运动时间运动时间 一次必要的运动时间,根据运动强度、运动频度、运动目的、年龄及身体 条件等而不同。目前对每次锻炼最少持续多长时间才有效果尚无统一说法,大多 数研究认为生理效益的产生需要20-30min 17。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每次 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且进行20-60min耐力性运动比较适宜,对呼吸和循环 系统刺激较充分,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 18。也就是说,至 少要锻炼20 min才会有效果,再加上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每次的锻炼时间应为 30 min以上。此外,在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中,国际标准及我国标准为每次锻炼时 9 间不少于30min。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定为不少于30 min。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把符合体育锻炼习惯的运动负荷定为:每次活动时间不 低于30min,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 (心率大于110次/分)。 3.33.3锻炼持续时间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持续时间是指锻炼者长期较有规律地进行锻炼的时间距离,简而言之, 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需要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国外学者prochaska和diclemente曾 提出进行一种新行为的个体将沿五个阶段进行:(1)前凝神阶段,(2)凝神阶 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持获得阶段。而维持获得阶段是 指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即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20分钟以上,并 已保持6个月以上 19。 大学生每个学期在校时间只有20周左右, 不足5个月, 可见, 如果不在寒暑假期间保持锻炼,则不能形成一个应有的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 所以, 只有学生在学校课余时间与寒暑假期间的体育锻炼状况基本一致,才能真 正说明有无体育锻炼习惯,因而应把寒暑假期间的体育锻炼状况纳入研究范畴。 在本文的研究中, 把有体育锻炼习惯的持续时间定为从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 共12个月。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制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标准有以下三个条件:(1)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2)每次活动时间不低于30min,且具有与自身 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分); (3)持续时间为一年以上。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者定为有体育锻炼习惯群,反之 为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群。在无体育锻炼习惯者中,把每周的锻炼频度大于1次的 群体称为参与群,把每周锻炼频度小于1次的群体称为不锻炼群。 4.4.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 4.14.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现状及其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现状及其分析 4.1.14.1.1每周锻炼频度每周锻炼频度 表4大学生每周锻炼频度(%)(%) 男女 大二大三大四合计大二大三大四合计总计 0.05, 没有差异。但是在统计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校课余时间的锻炼频度高于寒暑假期间,而有 部分学生反之。 访谈中发现, 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 在寒暑假期间由于缺少体育锻炼同伴、 场地和氛围,没有参加过一次体育锻炼或很少参加锻炼。而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学业 的压力或其它一些工作的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低,而寒暑假期间因为有时间,从而参 加体育锻炼的频度高。可见,只有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坚持锻炼的习惯与能力,才有利于 终身体育的培养。 4.1.24.1.2每次锻炼时间每次锻炼时间 由表5可知,大学生在校课余时间的每次锻炼时间小于30min的人数比例为 24.5%,30-60min的人数比例为43.5%,大于60min的人数比例为32.0%,而在寒暑 11 假期间的比例分别为35.3%、33.8%和30.9%,也就是说,在校期间每次锻炼时间 超过30min的人数比例高于寒暑假期间。这可能与在校期间的锻炼氛围较浓、锻 炼同伴较多有关。在校课余时间每次锻炼时间小于30min的有12.2%的男生和 35.8%的女生,在寒暑假期间的比例高于在校课余时间,分别为24.8%和44.9%。 这说明锻炼时间短的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更乐于参加体育锻炼, 这可能与假期的锻 炼方式、场地、时间可更自由地选择有关。 表5大学生平均每次体育锻炼时间(%) 男女 大二大三大四合计大二大三大四合计总计 60在校课余时间35.743.738.138.728.619.430.025.93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