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上海市高中生传媒素养的状况分析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巨大浪潮下,当代中国的传媒环境发生着显著 变化,传媒素养已然成为当今每位公民的应有素养。虽然大众传媒对青 少年社会影响的日益突显,但是中国内地对于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传媒 素养的调查与研究明显缺失, 未能提供确切的数据来推进传媒素养教育。 本研究以上海部分高中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 运用统计软件spss 进行数据分析,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认为,传媒素养 表现上是一种科学素养,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素养。它是人们对传统素养 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延伸,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和媒体信息时的理 解、判断、选择、质疑、评估、创造、制作以及使用媒体信息的能力和 素养。基于这一理解,本研究提出了五点理论假设,其中四点得到了证 实,一点通过调研得到修正。对于目前上海高中生的传媒素养的各项指 标,本研究认为:主要使用媒介以电视、网络和手机为主,对网络和手 机有较为严重的依赖;使用媒介的目的偏重于娱乐性,表现为封闭性和 浅阅读,不愿在现实世界中去与人交流和沟通;对传媒的评价与批判能 力较为欠缺;不过,上海高中生对于传统的书籍与报刊阅读依然有着相 当的偏好与信任,而且有着较好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的传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ii 媒素养教育相当薄弱。由此,本研究提出了推广媒体素养教育的若干建 议,包括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特别是哲学教育,营造良好的传媒环境,加 强高中教师的传媒素养培训,开发本土化的传媒素养课程体系并纳入高 中课程,等等。囿于各种条件,本研究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还未能进行更 深入的统计学分析,不过也为中国内地致力于传媒素养研究与实践的学 者提供了比较切实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生,传媒素养,定量研究 abstract i the analysis of media literac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shanghai abstract in the great wav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media environ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taking a remarkable change, and media literacy has become that every citizen should be.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ass media on young peopl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media literac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s also very lack in mainland china, failed to provide accurate data to promot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using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media literacy is a kind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n appearance, but essentially a humanistic quality. media literacy extends peoples traditional literac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refers to peoples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understanding, judgments, choices, questioning, evaluation, creation, production and using of media and media inform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a five-point hypothesis, in which four have been confirmed, one of which was amended by research. for the media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ii liter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study suggests tha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primarily use the media to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and rely on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they use the media primarily for entertainment, and do not want to exchange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the real world; their capacity of evaluation and critique on the media is more a lack; they still have a considerable preference and trust on reading books and newspapers, and have a good reading habits. study finds tha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s quite weak. thu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romotion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cluding that strengthening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philosophy literacy education, creating a favorable media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developing indigenous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tc. due to various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a large number of survey data has failed to conduct further statistical analysis. however, it provides a more realistic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he scholars in mainland china who are dedicated to media lite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media literacy, quantitative research 第一章 课题的背景 1 第一章 课题的背景 1.1 传媒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的应有素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用“数字化生存” 来描绘信息 dna 和媒介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1。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 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 革命,直指计算机文明下的信息革命2。我国政府则直接用“信息社会”来定义当 今社会。中办发200611 号文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 “发 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 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 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3 在这种信息化的巨大浪潮下,当代中国的传媒生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众传 媒的信息也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先元从 信源、信道和信宿三个方面作出了概括:传播信息的来源已“从关闭到开放” ,信息 传播的渠道已“从狭隘到宽阔” ,信息传播的归宿已“从简单到繁杂” ,4即是说, 大众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多元与复杂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传媒生态。由此,受 众自然回归到“众多,混杂,分散,流动,隐匿”5这些最根本的特征上来,从而 影响传播的效果,影响传媒生态的良性构建。 其中,作为传播者的媒介姑且不论,作为受众的大众如何应对信息社会下传媒 生态的急剧变化,是当今社会对于公民提出的挑战。作为传媒的共生物,传媒素养 应该成为当今信息社会每位公民的应有素养。从上个世纪 30 年代初,媒介被许多学 这认为是一种“文化病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新世纪,媒介素养已经传播到 世界上许多国家, 人们不仅开始接受它, 并且认为是人们生存于 21 世纪的必备技能, 要大力推广6。 1.2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 当今青少年所面对的社会是以数字新媒体为核心的信息社会,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信息,来源于大众传媒的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 由此,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必然带来各种影响,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张志安的 研究,他认为媒体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六方面:不懂得自我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 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 沟通能力减弱。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媒 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青少年由于缺乏批判眼光,身心特别容易受到损害。 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媒体使用不正确, 对未成年人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7 的确, 成长于传媒时代的青少年被图书漫画、影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自然包围, 使用和消费媒介已是广大青少年日常化的生活内容,但是,系统化与常规性传媒素养 教育的缺失,使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日常媒介行为中出现了诸多偏失。特别是对媒介 功能的片面性使用非常明显。2010 年 4 月 2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京发布2009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2009 年,中国青少 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且城乡青少年大部分娱乐应用使用率 差距在 5 个百分点内。cnnic报告显示: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 网络音乐(88.1%) 、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 ,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网民(18 周岁以下)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以网络 游戏为例,未成年网民的使用率达到 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也高于青少年网民 77.2%的平均水平。青少年对于互联网娱乐功能的过度使用,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对他 们传媒素养的广泛关注。8 其他,诸如对媒介事件的反应缺乏道德自制力,对媒介信息欠缺理性分辨能力, 容易出现极端性的媒介行为,等等,已有学者进行研究。9 沈阳师范大学的陈秀云则站在教育学的角度认为“以影视和网络为主的大众传 媒对高中生作文的负面影响和其他问题不同,它不是局部和个别写作技巧上的事, 而是中学生在现实中“失语”的反映,它涉及到青少年如何在当下传媒日益发达的 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的问题。 10” 她提出: “应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媒介素质教育, 使之了解大众传媒,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能够科学地利用大众传媒, 冷静客观地面对大众传媒,这样才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11” 1.3 高中生传媒素养的调查与研究比较欠缺 传媒素养是传媒的共生物,传媒素养教育的兴起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国 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大学 里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共青团中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文明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 7 个部门于 2004 年在上海联 第一章 课题的背景 3 合组织召开的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发布的未成年人传媒素养 教育行动策略研究指出:实行传媒素养教育不仅对公众个人而且对全社会均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传媒素养教育,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 和紧迫性。对于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研究者更多是在进行定性研究,或者是介 绍欧美、日本、香港与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媒素养教育开展状态与可借鉴做 法,真正进行实证性研究的也是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主,其他诸如未成年人、 中学生、小学生等也有涉及,明确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非常少见,或者是将青 少年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 例如,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主编的 中 国传播学评论第三辑媒介素养专辑一书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 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三篇论文涉及到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而其中 直接提到中学生的还是介绍俄罗斯的中学媒介教育。涉及高中生传媒素养研究的代 表性论文有何媛载于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08 年 3 期的我国中职学生媒介素 养现状 ,何蕾载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 年 18 期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行动策略研究 ,周艳琴载于新闻世界2009 年 3 期兰州及榆中中学生媒介素养 现状调查报告 ,岳琳、黄丹、陈记、温勤能等人载于新闻爱好者2008 年 22 期 的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李禹谖、崔辰毓、梁伟红、刘柳、翟洪媛、 王建平等人载于北方传媒研究2008 年 5 期的高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 特别是最后一文的调查为 2007 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中生媒介素 养课程实施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高中生接触和使用媒介的现 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著作立方面,白传之、闰欢合著的媒介教育论有一章专 门论述中学生媒介教育。 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 随着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普通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 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交互性日益增强。因此,普通受众理解、辨析、批 判媒体传播信息的能力和使用各种媒体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90 后的青少年正是伴 随着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成长。作为上海普通高级中学的高中生,他们从竞 争激烈的中考中脱颖而出,升入普通高级中学,主要目标就是参加高考,考进理想 的大学。基于上海高考的自主命题与录取招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上海的高中生在学 习之余,大量接触着电视、网络、手机、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接触了 大量媒体信息。他们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辨别和抵抗能力比较弱,帮助他们 成为媒介信息的主动接受者,使其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对他们的 社会化和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可是,身处上海这座大都市的高中生,到底经常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4 接触哪些媒体,他们能不能在理解和辨析的基础批判性接收媒体信息,他们更有效 地使用媒体信息和利用媒体信息,他们如何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理解媒介信息 产生的意义从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上海的普通高中是否开设了有关传 媒素养的课程或讲座,是否有效地开展了有关传媒素养的教育,等等,都是值得研 究的课题。 本课题正是试图通过调查上海地区高中生的传媒素养教育现状, 分析上海高中生 的传媒素养现状,并尝试着分析其中的得与失,一方面为提高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 提供参考性数据,另一方面也为促进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提供可能的策略。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5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2.1 关于什么是传媒素养 传媒素养这个概念其实有很多提法,据陈国明博士的媒体教育一文,与传 媒素养并称的常用概念,至少包括媒体研究、视觉素养、科技教育、批判阅听、媒 体素养等。笔者在此称之为媒体素养,原因后述。 尽管名称不一,但是,媒介素养是“现代大众社会成员的基本内涵” 12 ,是 “公众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达程度的评判标志,是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 条件,也是民主体制有效动因。 ” 13 ,这已经成为学者的共识。 一般认为,传媒素养这一概念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最初是由英国学者提出来 的。上个世纪 30 年代,社会环境是以电影为首的报纸、电影等大众传媒所导致的 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 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逊在 文化与环境 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素养” ,呼吁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需要提升文化素养,抵制大 众传播媒介及其带来的低俗文化。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 学院教授陈先元认为:文化素养虽然和传媒素养密切相关,但二者不是同一概念, 不能混为一谈,不然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14 不过,由此,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注意到传媒素养的重要意义,对此 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的媒介技术相继产生,传播理论推翻了 一度风靡的魔弹论、有限效果论,进入了宏观效果的研究。媒介素养理论已经成为 一个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有很多个版本的理解与定义。 1989 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的解释是: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 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要求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 ” 15 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阐释是: “媒介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每个 国家所有居民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它有利于建立和维持民主。 ”16 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 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 、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 、 质疑能力 (ability to question) 、 评估能力 (ability to evaluate) 、 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17 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门对于传媒素养是描述: “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6 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能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 所产生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 媒介如何运作、媒介如何传递、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享受。媒 介素养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18。 ” 1995 年,美国学者波特提出: “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 即当我们置身于媒 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 构建我们的方法。而要构建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材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 原始材料则是来自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便知晓信息,而且还 会和信息主动交流。 ”19 被誉为“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之父”的约翰庞金特,则提出了被世界传媒与 教育界广为认同的传媒素养八大理念20。即: (1)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出来的。 (2)媒介建构了真实。 (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 (4)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 (5)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6)媒介信息含有社会和政治因素。 (7)媒介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 (8)不同媒介各自拥有独特的美学形式。 可以说,每位学者对于传媒素养都有着自己的研究视角,因此,世界各国对媒 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 了受众的信息接受、理解、使用与传播能力。其实,20 世纪 30 年代有人提出 “屏 幕素养” (screen literacy)这一概念之后,后来又针对图像传播和媒介的传播特 点出现了所谓的“图像素养” (visual literacy)和“电视素养” (television literacy)概念。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素 养” (computer literacy) 、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 “网络素养” (net literacy)等概念又相继出现。总体来说,这些概念都只是传媒素养的组成部分, 与这些特殊的媒介使用能力相比,传媒素养是一个概括的概念,比它们的总和范围 更广。随着更多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的素养也包含在传媒素养的概念中。不同的 学者和机构对媒介素养有着不同的界定,其核心观念有两点:一是把传媒素养视为 利用媒体获取并传播信息的能力,重视其结果;二是把传媒素养与传媒素养教育联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7 系起来,重视其过程。21 传媒素养将素养的概念扩展至统治我们信息领域的后印刷媒介,帮助人们理解 制作、陈述由图片、词语、声音建构的文化意义。一个具有传媒素养的人应该能够 译码、评价、分析、制作印刷及电子媒介产品。 作为一个外来名词,中国学者们多从“媒介素养”的概念入手进行理论梳理, 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亦无太大分歧。 我国的港台学者比大陆学者更早地提出传媒素养问题,更早地研究传媒素养问 题。台湾学者张一藩在其 1997 年发表的文章素养的意义一文中认为素养这个 概念有两重意义,一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一是基本的读写能力。他认 为信息时代的素养是“个人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活动所需具备的条件。 ” 22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 “媒体素养是指大 众能够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 体文化品位,并理解公民的村干部权利和责任。 ” 23 台湾大学张锦华认为,传媒素养的意义包含几个重要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 以自由主义思想做基础,就是希望每个人希望追求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他也不希 望被广告或是媒体这样强势的传播影响。 第二个理由, 是基于公民共和主义的假设, 公民共和主义是假设社会里面的公民会希望追求一个共同的善,对社会影响的目 标, 所以他们看到比方说新闻里面不好的内容, 暴力色情的内容, 他们会觉得不好, 他们会希望新闻应该报道社会公义,这样对社会才是好的。第三个很重要的理由, 是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会希望,弱势族群的权益不会被媒 体的刻板形象所破坏或减损。 ”24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是: “传媒素养是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 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即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理 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作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 25 至于我国大陆的传媒学者,近几年以来对于传媒素养定义的定性研究也不少, 相应的定义也各有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指出: “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 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 写能力以外,还有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 等媒介所传输地各种信息地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8 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能积极 地善用媒体、 制造媒体产品、 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地优质公民。 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地发展息息相关。 ”26 张冠文和于健提出: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 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他们还指出: “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 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 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 27 复旦大学的博士张志安和沈国麟认为: “媒介素养使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 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 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 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 与社会发展。 ”2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则认为: “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即运用技能和 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学院与传播院校 向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 29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先元认为: “传媒素养,是指受众对于传 媒及传媒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及接受的基本素质及实际能力。受众能否借助传 媒信息而得益,能否拒绝不良传媒信息的侵袭,从而把不良传媒信息对于社会的负 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素养的程度如何。 ”30 南京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两位教授段京肃、杜骏飞则认为: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 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 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 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 ”31 林林总总,尚需进一步的分析与厘清。 2.2 关于传媒素养的研究概述 2.2.1 部分发达国家关于传媒素养研究的概述 传媒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的缺失,因此,各国对于传 媒素养的研究既有偏重于定性的研究, 也有偏重于实践与操作。 按照陈国明的理解, 传媒素养这一概念的提法各不相同, 但是基本包括传媒能力与传媒教育, 一指结果, 一指过程。32本概述中,两者也不强作区分,传媒素养兼指关于传媒素养的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9 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根据香港学者李月莲的研究结论,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 芬兰、法国、挪威、瑞典、瑞士等国的传媒素养研究与教育活动已发展到高级阶段。 33在这些国家中,传媒素养教育已经在国家或地方的正规教育体系中取得稳固地 位,其中在某些国家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科目。在传媒素养教育的发源地 英国, 不但实施由幼儿园大班到高中的正式学制课程, 并已发展出完整的测评系统。 传媒素养的研究首先发轫于英国。大多数人认为,英国媒介素养与传媒教育的 历史起点,是 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于 1933 年出版的文学批评著作 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34。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文化素养教育的问题作 了专门的阐述,他们提出在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 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该书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系统的 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作者还在书中设计了一系列以新闻、广告和流行小 说为题材的课堂练习,并且在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 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35 以此为开端,英国掀起了传媒素养的研究,也掀起了相应的媒体教育运动。经 过多年的努力,到 70 年代,媒体教育已成为英国正式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1983 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报告大众电视与学童导致该国成立了 13 个教育与媒介的 相关组织。1986 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与英国电影学院相互合作,成立了全国初级 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小组委员会。至 1989 年,英国国内已有 170 多家大、中、小学 开设了媒介教育课程。36到 1997 年,英国已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进阶式 媒介研究课程,覆盖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全过程,并逐步成为终生学习的重 要内涵,成为正式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科目,并有完整的评价系统。37 英国关于传媒素养的研究,并由此失去传媒素养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相当 长的历史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三个发展阶段。 媒介素养教育的泰斗级人物masterman也将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意涵划 分成 3 个阶段,分别是保卫精英文化、欣赏流行文化、以及对媒体的解构。38 第一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批判媒体的教育,将媒体可操纵的本质与能 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现实文化价值进行比较” ,以此来捍卫精英文化。 39 在这一阶段,关于传媒素养的核心观念是文化保护,即保持本国文化传统、语 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从这种观念出发,有关大众文化教育的目的 被理解为鼓励学生去辨别与抵制。通过这种教育,使得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腐 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这种教育学生具备批判意识的方法被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10 后来的批评家们称之为“免疫法” (inoculation) 。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力 求帮助教师们学会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虚伪性和麻痹作用,他们确信,文化中 的不良成份一旦被揭露和甄辨,就能被觉悟的学生们唾弃和谴责40。 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随着在流行文化中出生并长大的一代教 师渐渐成长起来,媒介素养教育的维度也从对流行文化的批判转向欣赏,从反对转 向接纳。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学校课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 需要,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 地位。在这种方法看来,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被视作 60 年代至 70 年代进步教育政策 的一个标志和例证41。特别是在诸如英语教学等相关领域。这一教育民主化的趋 势,试图将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纳入教育课程的努力,体现了对精英文化霸 权的直接挑战,成为广泛的民主政治运动的一部分。这一运动的兴起,部分原因是 由于人们逐步认识到传统的过于学究化的学校课程教育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 要,尤其是工人阶段家庭出身的学生的需要。即便是在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的 著作中,也承认教师不能完全置学生的校外文化于不顾。 第三阶段,则是“超越保护主义”阶段。 在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左右,出现了一种更加民主、以学生为中心的媒介 素养教育方法,即引导学生对媒体表达进行积极反思。比如:媒体意义是如何构建 的?在构建过程中是什么样的权力关系在起作用?谁的观点和声音得到了呈现? 谁的又被隐没?英国电影协会(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将媒介素养教育内 容划分为六大项目:媒介组织(media agencies)、媒介形态(media categories)、 媒介技术(media technologies)、媒介语言(media language)、媒介受众(media audience),媒介再现(media representations),这种概括基本涵盖了英国传媒素 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研究与实践进一步脱离了保护主义的思路。作为这种传媒素养教育的理论 基础的认识论认为,现有的知识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传授或学生的“发现” ,而 是双方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共识之处42。这个过程可以被概括为“从家长 制”走向“授权” 。研究者认识到,媒介教育不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 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而应该与受教育者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培养和发展 受教育者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由此可见,传媒素养教育不再被界定 为一种与学生的媒介体验天然对立的教育,相反,当代的传媒素养教育不被定义得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1 那么宏大、堂皇,但到底变得更现实、客观了。 对于英国进行的传媒素养研究与实践,学界一般总结为“批判发展模式” 。 这种模式的形成既离不开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环境,更有其形成的理论基础。 43像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 致力的社会批判理论成为了传媒教育中“批判意识”的重要思想根源。而传媒素养 研究者也在他们的研究中倡导主动性和批判性地使用媒介。被称为传媒教育之父的 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出处出版了传播媒介 (teaching the media)一书。 伦敦大学的大卫白金汉则在其著作传媒教育:素养、学习与当代文化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产 品” (production) 、 “语言”(language)、 “再现”(representation)和“受众” (audience)等四个概念,并提出了在传媒教育中培养批判意识的基本思路44。 正是基于这种批判性意识,英国的传媒素养研究与推进有着以下几个鲜明的特 点:(1)理论联系实践的发展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视角;(2)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 采用弹性的课程规则; (4)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能动作用。 45可见,英国的传媒素养的研究不只是学者的定性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学者、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切实推进传媒素养的教育。据王泽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发 展历史、现状和新动向一文中所述:到 1997 年止,英国已有将近 2/3 的学校开 设了媒介研究课程。到 2005 年止,英国共有 37 所专门的媒介艺术学校(media arts schools),进行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研究课程在英国很受学生喜爱,学习者 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如 gcse 媒介研究课程自 1986 年开设以来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 长 10000(31.9),2004 年约有 39820 名考生参加课程考试。46 加拿大也是传媒素养研究方面的国际先导。其传媒素养研究的历史可以追述到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中小学二级课程中的“屏幕教育”(screen education) 课程。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由加拿大国家最早的传播媒介组织“加拿大屏幕教育协会”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screen education)发起的“屏幕教育”(screen education),其主要措施包括在部分学校开设影视教育选修课等.47后来由于国 家财政预算的削减以及“回归基础” (back-to-the-basics)理念的影响下,这次 浪潮在 70 年代初的时候偃旗息鼓了。48 而后又在 20 世纪 80 年代重新兴起,并 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加拿大国内全面推进。迄今为止,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加拿大 的传播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已走在世界最前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安大略传 播媒介素养协会与当地教育部教师联盟合作的传播媒介教育方法指南(media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12 literacy resource guide)被视为加拿大乃至全球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史上里程碑 式的出版物,其中所归纳的八大核心理念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推崇;由加拿大 国家相关协会主办的各种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峰会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49 安大略省在 1978 年成立了“传播媒介素养协会”(aml),被誉为“加拿大传播 媒介素养教育之父”的约翰庞杰特(john j.pungente)也于 1984 年创立了著名的 “耶稣会会士传播工程”(jesuit communication project,jcp)。这都是加拿大 在传媒素养研究中标志性的事件。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的短短数年更是 成为加拿大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高峰期,各省和地区纷纷成立了各自的专业传 播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如成立于 1990 年的“魁北克传播媒介教育协会”(quebec association for media education,qame)和“曼尼托巴传播媒介素养协会” (manitoba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maml)、成立于 1991 年的“加拿大 传播媒介教育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media education,came)、成立 于 1992 年的 “新斯科舍传播媒介素养协会”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nova scotia,aml-ns)、成立于 1993 年的“艾尔伯塔传播媒介认知协会”(alberta association for media awareness,aama)、成立于 1996 年的“传播媒介意识网” (media awareness network)等等。 501999 年 9 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 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这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获得了加拿大的官方认可,成 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john j.pungente, sj: the second spring: media literacy in canadas schools )51 加拿大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省和地区有自己的政策体系,各地的社会、福 利、医疗、教育等体制都不尽相同,因此,由全国性组织推行适应全加的传媒素养 教育计划,一旦出现决策错误就会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加拿大的传 媒素养研究与教育实践还是有其明显的特点。 复旦大学两位博士张毅、 张志安用 “两 项内容” 、 “三个层次”和“四种方法”进行了概括与梳理。 “两项内容”是指加拿 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 ,另一项 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 “三个层次”是指针对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 方式和内容。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理解媒介内容不等于现实内容;对 步入青春期的中年级学生重点帮助他们直接辨识、评价媒体中关于他们的内容,帮 助他们抵制和驱除媒体带来的恐惧,使他们健康成长;对步入后青春期的高年级学 生,则关注全球问题和公民意识问题,帮助他们关心时事以及把握机遇。52 学界认为,加拿大的媒介素养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批判识别模式” 。据中国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3 香港李月莲在其博士论文合法化媒介教育:从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课程的形成 (legitimating media education: from social movement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ocial curriculum)中的研究,其思想根源主要有:批判性思维运动、女 权主义运动、 消费运动和美国的批判教育学运动53。 其中,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 麦 克卢汉、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等人都有力地推动了加 拿大传媒素养教育中批判意识的形成与发展54。而加拿大出于保护本国文化和自 身利益的双重需要,在传媒素养的研究与推进中提出了“加拿大文化识别与掌控” 55的命题,形成了“批判识别模式” , 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 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忠实传媒素养教育的国家之一,它不仅在中小学 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大学里设立媒介素养研究学科的国家之 一。据徐永贵,梁启冰的研究,澳大利亚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 抵制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二是促进本土文化。澳大利亚主要是通过将 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加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力度。从幼 儿园到 12 年级开设媒介素养必修课程,并开发了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的完整媒介素 养教育课程与配套的教材。在课程进行的同时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媒介素养水 平的十大评估标准。 56 澳大利亚民族是在英国移民及其后代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种族血缘、文化传 统、道德标准等方面,与英吉利民族一脉相承。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澳大利亚 一直奉行“白澳政策” ,拒绝非欧洲地区的移民,企图将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同化为 单纯使用英语的不列颠文化民族。当时的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向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 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白澳政策”结束,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由此政府开始制定和 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571971 年,面向 15 岁学生的统考被废除,学校可以自 己控制、管理课程和教学大纲以及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许多教师开始对传媒素养教 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1972 年起,国家增加了对教育的政府基金投入,特别中优秀 考虑到有传媒素养教育的项目。随着官方对学校的资金的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在学 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进校园。许多学 校建立了交互式卫星电视教育网。维多利亚州有 2500 多所中小学安装了卫星电视 地面接收站。58简言之,国家的教育改革促使校本课程迅速的发展和媒体技术在 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催促了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同时兼顾那些对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14 学生意义建构产生作用的很多外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澳大利亚 出版的一系列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中,该特征都得到了明显的反映。例如,澳 大利亚教材公司出版发行的视听教育课本 ,其内容就主要包括了有关视听行为 对于学生教育发展的价值和相关性的信息,有关视觉语言教学活动的实用设计和建 议,旨在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可视形象语言的技能。 59 南京师范大学的宋良君在澳大利亚英语、艺术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文 中介绍到:澳大利亚的传媒素养教育主要在英语与艺术课进行,在大部分地区至少 达到了课程总量的 1/4。在将传媒素养的教育融入到学科中时,主要采取了媒介原 作分析、媒体产品制作、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相关知识拓展等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