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对政治结构与政府行为、对人 民的政治活动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治文化因素也是影响 政治沟通的重要层面。 我国的政治沟通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它一方面肩负着党和政府的国 家意志、政策政令下达等任务;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人民向上的利益表达 的责任。政治沟通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国的政治 沟通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原因是我国的政治沟通还存在着不 少的问题,这其中,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容小视。 我国的政治文化是由我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 因为文化具有传承性 与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国的政治文化主要是古代政治文化,近代西 方政治文化、 现代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的混合体。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环境更加开放,使得我国的政治文化更加多样化。 在这多样化的政治文化影响下, 国民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也呈现 出多样化。有些人民受“君权”思想的影响,对政治呈现冷漠的态度; 有些政府官员依然有官本位思想,不为群众办实事,有群众提出沟通意 向甚至置之不理;有些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很强,但由于我国的沟通体 制尚不完善,导致利益表达不能很好的实现。这种种表现,都严重影响 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策的贯彻和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因此,整 合多样政治文化,推进我国主导政治文化的建设,对提高我国的政治认 同感、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实现,人民积极的政治参与有着重要的意义。 政治文化的整合过程,本身就是沟通的过程,整合后形成我国主导的政 治文化,又会对我国的政治沟通产生积极的意义。 目前, 我国主要的政治沟通模式是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科层制的沟通 模式,这里面包括会议制度、文件制度、信访制度等。此外,还有社会 团体的沟通模式、大众传媒的沟通模式等。在这些沟通路径中,存在着 沟通动力不强,渠道不畅、反馈失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 是受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官本位膨胀、沟通意识缺乏、公民意识薄弱等问 题的影响。 要想我国的社会和谐、人民认同,政治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 ii 人民的民主权力得到伸张,使我国的政令、理念能够得到贯彻,符合我 国国情要求的政治沟通是必不可少。 面对我国多样的政治文化对政治沟 通的影响,整合政治文化,使其能够促进我国政治沟通的建设乃至整个 政治体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政治沟通自身的建设,才是根本之道。 首先,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来整合其多样性,积极培育 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人民的观念,促进政治沟通的进行;加强思想政 治教育,使政治沟通朝着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培养妥协和理 性的理念,使政治沟通更加符合我国社会民主、法治、和谐的要求。 其次,我们必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为政治沟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 部环境, 积极探索有利于政治沟通发展的新制度, 推动政治沟通的发展。 此外,还必须积极完善政治沟通自身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发展好我国的政治沟通,使其为真正成为 我国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前进的桥梁。 关键词: 政治文化;文化整合;政治沟通 abstract as the psychological of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culture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olitical structure, government action and the ways of peoples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refore, political culture also is an important aspect which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n the one hand,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ssued of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the policy decre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expression of peoples interest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with which country and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currentl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exits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political cultures influence is inconsiderable among the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determined by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because culture have succession and relative stability, our political culture is the mixture of ancient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western political and modern socialism political culture.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re open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which make political culture more divers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iversity political culture, people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also shows diversity. some people political apath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narchical ide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a of official standard, some government officials do not do practical things for people, some people have the intention to make communication, they even ignored. some people have strong sens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 however, iv their expression of interest can not achieve good. these all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mocracy, policy and the democratic power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integrate the diverse political culture, promote the dominant political culture of china, is important to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dentity, to the realization of civil society, to the act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political culture, is also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formation of dominant political culture of china after the integration, will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urrently, the main mode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s the hierarchical mode of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led, which include meeting system, file system, petition system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re have also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groups,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etc. in these communication paths, there lack strong motivation to communicate, poor channel and feedback imbalance, and these issues, largely affected by official standard expansion, lack of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weak of civic awareness etc. if we want to achieve harmony in our society, if we want to promote identity in our people,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how to make peoples democratic rights to be done, how to make our policy, decrees are implements,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 is necessary. face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diverse political made on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tegrate political culture, to make it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political syste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re the fundament. firstly, we must use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 integrate their diversity. actively foster participate political culture, to change peoples ideas, to promote the conduction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our society development; training philosophy of compromise and reason, mak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and harmony of our society. secondly, we must promote political reform, to provide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ctively explore new system which conductive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we must active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tself.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construct and develop ou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ake it a bridge which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 political culture; culture integr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政治沟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政治沟通肩负着党 和政府的国家意志的贯彻、政策政令的传递与对人民的感情维系等重要职责,也担 负着人民向政府伸张自己的权力与利益的重要责任,对维护我国人民的政治认同 感、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党在中共十七大上也明确要求进一步发展政 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先进可行的政治沟通, 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政治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 响着政府结构与政府行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我国的 政治沟通当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政治沟通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小的程度上是受政治文化 的影响而产生的。比如说,由于受“君权”思想的影响,我国人民不敢向上提出沟 通,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政令与统治意志的灌输,这与现代政治所要求的民主、权 利是不相称的。再比如,不少政府官员中依然存在着做官高人一等的想法,不为民 众做实事,贪污渎职成风,这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再 者,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体,人们不可能在闭关自守, 两耳不闻窗外事,这要求很高的政治沟通意识,而目前,我国的政治沟通很不足。 这些,都是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对政治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社会的发 展,就必须整合多样的政治文化,引导我国主导的政治文化发展,使其为良好的符 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沟通服务。 政治文化从其自身内涵而言,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其中必定存在着多种形式的 文化。所有的政治体系中的政治文化都是混合的,只不过是每个体系中的各种政治 文化所占的比例、相对低位和混合的程度不同而已。而我国的政治文化由于历史的 变更、现实的经济政治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其基本格局具有多 元并存、多元冲突、多元互动、多元融合的特点。而作为权威的具有向心力的政治 文化力量还相对弱小,社会中缺乏统一的文化信仰,文化整合进程缓慢,这对我国 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利。因此,要想在我国建立先进的主导的政治文化,文化整合 是十分必要的。 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我国的政治沟通,找出我国政治沟通中的不足,再通过文 化整合,实现我国主导的政治文化的建立,从而提升我国政治沟通的成效,是符合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2 我国社会发展与世界潮流的。因此,如何加强与完善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与探讨的。当然,这里的“文化” ,侧重指政治文化。 此外,政治沟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功能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思想 工作,也包括政治工作。政治沟通是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沟通中的意识、 理念问题也是思想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沟通理所当然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况且,我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沟通不畅,使我国主导的政治文化不能很好地在公民间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执行的效果 不好。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对此予以关注。 因此,本课题集中探讨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鉴于上述分析,可把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归结如下: 通过对政治沟通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政治沟通的现状的深入探析,从政治文化 层面找出我国现在政治沟通的不足,针对现状与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健全、完善我国政治沟通制度,通过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局面进行有效的整 合,以期实现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发挥作用,在我国形成稳定的对占主导地位的政 治文化的认同感,使我国的政治文化更加走向成熟,促进沟通的有效进行,维护我 国的社会稳定。在完善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上,亦想有 所突破。 此外, 通过对政治沟通的研究, 还能对我国政治决策科学化、 政治生活民主化、 政治认同感的强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稳定的 维护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对政治沟通的研究上,西方国家是走在前面的,而且发展比较成熟。二十世 纪六十年代,西方政治学发展步入行为主义时期。它强调合法地运用社会学、经济 学和心理学等科学方法来描述和解释政治活动者研究的重点,而连接这些行为的就 是多维度的政治信息,因此以政治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政治沟通就应运而生了。政治 沟通理论的形成以卡尔多伊奇政府的神经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的主要思想 是沟通就是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他提出了对信息的反 引言 3 馈理论 ,但他只考察了政治系统的信息沟通、决策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控制,没 有对政治系统所面临的其他方面(如社会制度等)进行考察。在对政治沟通过程的 模式研究上主要有拉斯韦尔的“五 w 沟通模式”、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奥 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 在政治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西方国家也先于我国。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 化理论分为早期、中生代、后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 特征,并且各个阶段之间又呈现出了逻辑上的“贯通”与“断裂”。 西方马克思 主义政治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四种学理向度等。此外, 阿尔蒙德堪称是政治文化的研究先驱,他最早把政治文化划分为村民文化、臣民文 化、参与者文化三种,并提出了公民文化的概念,不但从公民文化的角度对美英等 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与民主制进行了比较,还把政治文化的研究应用贯穿于政治的 体系、过程与决策中去,其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比较透彻。 而用文化整合单独的解决政治沟通的问题还不多。 政治沟通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作为政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范 式,政治沟通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研究集中于对政治沟通基本理论、政 治沟通的重要性及政治沟通方式、基本向度等方面的探讨。从总体来看,研究表现 出以理论探讨为主体、实证性研究较薄弱的特点。 我国学者在政治沟通概念的界定上大体从两个角度出发,即传播学角度和控制 论角度。传播学角度认为政治沟通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换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控 制论角度认为政治沟通指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政治沟通的基本要素 分析上有三要素说(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方式)、四要素说(信息发送者、 信息接受者、沟通渠道和信息)等。政治沟通的基本向度分析上大致分为三个基本 向度: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下行沟通。对政治沟通的价值界定上有对政治参与的 价值、 对政治社会化的价值、 对政治稳定的价值、 对和谐政治生态的价值的界定等。 对政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上,主要有政治沟通的外部环境问题、政治沟 通的构成要素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相应对策等。总体来说,理论研究 较多,实证性研究很薄弱,在研究对象上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我国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阿尔蒙德提出的理论,有些学者也把我国的政 卡尔多伊奇政府的神经 李 俊,项继权.政治沟通:价值、模式及其效度.求实.2008.9 阿尔蒙德和维巴著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 ,东方出版社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4 治文化现状描述为古代政治文化、近代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者共存的局面。 对政治文化的整合观点大多主张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整合政治文化。 1.4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和归纳分析与推理 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中,本文从文献查阅中吸取理论的精华、 从实地调研(主要是山西和上海)中获取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了解人们对政治文化 的态度,从而寻求对政治文化整合的切实途径。 在归纳分析与推理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中,本文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中归纳总 结出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沟通的基本现状,研究出我 国政治文化需要整合的必要性,推理出适合整合政治文化的途径(即政治沟通), 并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1.5 本论文的构成 1.5 本论文的构成 本论文着重解决四大问题: 第一,本文着重解决了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这篇论文的写作初衷、研究 目的以及意义。同时,表述了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个课题方面的研究情况,与之进行 比较。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路径。这体现在文章的第一章,引 言部分。 第二,本文着重研究了政治文化与政治沟通的基本理论,概括出从文化整合角 度研究政治沟通的充分必要性,并指出政治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契合 点,为文章的研究做铺垫。这体现在本文的第二章。 第三,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沟通的路径与方式,并从政治文化角 度出发,指出现在我国政治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体现在文章的第三章。 第四,本文着重研究了针对我国政治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完善政 治文化整合,提升我国政治沟通的成效为思路和方法,从参与型政治文化理念的培 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妥协与理性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沟通的制度等方面提 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进行总结。 概念与理论阐述 5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阐释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阐释 2.1 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 2.1.1 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2.1 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 2.1.1 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我们研究任何一种政治体系,不能只限于其政治结构及其作为,更重要的是, 我们还应该了解和分析这种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也就是所谓的“政治体系心理的 方面”政治文化。 国内外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论体 系。虽然各国学者对政治文化内涵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是综合分析,我比较认同孔 德元老师给出的定义: “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于政治 系统及政治生活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 ” 在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 种政治文化都是一国社会共同体成员在本国的历史和现在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 响下形成的。再者,这里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取向, 是国民对政治系统及其系统各个部分的态度,和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是内化于 该国民众中的对政治系统认知、情感和评价的取向。 2.1.2 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 2.1.2 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 一国的政治文化,是由不同的政治对象对其本国的政治体系的各种心理价值取 向所组成的。 它本身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 首先, 人们生活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 首先会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取得一定的了解,这便会对政治体系产生一定的认 知。这就是认知的取向。它是关于政治体系的知识和信念。认知不仅包括信息的数 量,还包括对政治体系的基本常识和些许的感情倾向。说到感情,就引出了政治文 化的第二要素,就是情感的取向。它是人们对于政治系统及其内部人员、行为的感 情。再者,在政治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对本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角色、政治行为等 做出评价,这就是政治文化的评价取向。评价取向是这三种取向中最难的,因为它 会涉及形成舆论与判断的不同价值标准。 2.1.3 政治文化的分类 2.1.3 政治文化的分类 我们这里要重点介绍的是政治文化的分类情况。由于各个国家形成各自政治文 化的条件与环境不同,因而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多种多样的政治文化。现代社会 是一个向民主发展的社会,不管现在世界各国是独裁的政府,还是民主的政府,人 们都看到了民主的先进性,很多人都渴望民主的政治体系与生活。根据一个国家中 孔德元著 政治社会学导论 ,人民出版社,第 36 页。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6 政治文化对民主政体的影响,根据一个国家中的公民认为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 并影响政治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公民对作为积极参与者的自我的要求,我们把政治文 化划分为三类:即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以及参与者政治文化。 村民政治文化:当一国人民对国家和政治体系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什么 政治知识,更不积极参与政治,对政治输入、输出不产生任何实质影响时,我们可 以说这是一种村民政治文化。现在只有非洲部落和部分原始社群可归于这种类型。 臣民政治文化:与村民政治文化相比,臣民型政治文化中一国公民意识到一国 政治体制对自身的影响,有些许的政治知识,对本国政府在情感上有些许取向。但 他们只是消极的应对政府的政策,在政治输出方面会对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政 治输入方面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自己也不积极的参与政治。现代民主程度不是很高 的国家属于此类,还包括一些小型的社区。 参与者政治文化:一国社会成员往往公开的对政治系统及其各个方面的取向, 不仅关注政治系统的输出方面,也关注政治系统的输入,有主动的政治参与意识, 而且有较高的参与能力。 这种政治文化的分类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把政治文化机械分为这三类,也不是 说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取向必须取代另一种才算向前发展。在现代的社会 中,很少存在单一的上述分类的政治文化。各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往往是两种或两种 以上文化类型的重叠。臣民文化并不排斥对村民文化的扩散,同样的,参与者文化 也不排除加入和联合到臣民和村民文化中去。例如:一个参与者政体中,公民不仅 可以做一名积极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政体政策的积极拥护者,作为拥护者来说, 他这就属于臣民文化中的表现。因此,任何社会的政治文化其实都是三种文化构成 的混合体。 任何社会的政治文化都是这三种文化构成的混合体,中国的政治文化当然也不 例外。并且,中国的政治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及现 代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更是呈现出多元并存和冲突与融合的 格局。 2.1.4 政治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2.1.4 政治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每一种政治体系,不管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都有一种与自己政体结构相协 调的文化形式。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来说 阿尔蒙德和维巴著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 ,东方出版社,p16 概念与理论阐述 7 就比较复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古代政治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 对如今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是在几千年封建专制主 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 人们对权力的无限尊崇及顺从的国民性,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是造成了我国 古代国家意识、服从意识强而平等意识、民主参政意识薄弱的局面。君主高度集权 的情况下,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属于没有民主政治个性的臣民型政治文化。 到了近代,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封建 制度下的政治文化在国民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也 有一定的发展。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入侵,我国人民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国人从政治制度层面追求改革,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开端。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更是大量传人我国,使我国人民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要的政治文化,并最终建立了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过程 也充分体现了政治文化对政治体制的重大影响。 一个国家旧的政治制度会因经济基础的崩溃而改变,但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政治 现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和政治制度同步变化,它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停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虽然新中国建立后宣布我 国是一个人人平等的法治国家,但其实我国仍然处在人治向法治过渡的环境下,人 民对我国政治制度的理解、官员对政治制度的执行,我国人民的政治参与,都还带 有很大的人情化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稳步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出来, 在我国形成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理念,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经在我国人民心中有了 很深的地位,我国人民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很高的政治认 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在引入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政 治文化。我国人民对于西方国家的认识越多,接受越多,西方政治文化对我国的渗 透也会越强,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大。但我国人民在接受的同时, 由于缺乏评判的精神,往往容易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由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是 与我国不同的,这种主张必定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相冲突,并有损我 国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地位与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以后,使得社会 不同的群体、地区、城乡之间的利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利益的得失使得人们的政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8 治心理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倾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例如:工人阶级本来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政治责任感与认同感比较强,但随着 国有企业的改制,下岗工人的增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多,很多私营 企业待遇比国企高出很多, 这导致了工人有很强的失落感。 个体老板和私营企业主, 他们不但在改革中经济水平受益,我国政府也积极地吸纳私营企业主入党,提高这 一群体的政治地位,使得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加上农村的改革,农民的 政治参与意识也被唤醒,但他们本身的服从与顺从意识依然存在。我国的青年更不 用说,随着教育的普及,青年学生们有着很高的政治热情,政治能力也比较强,但 是由于市场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本身缺乏的是对我国的政治认同感与归属感。中 国社会内部存在着各个阶层,但重要的是各个阶层的亚文化和利益格局有很大不 同,这便更加剧了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政治文化的整合视角就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现状而为解决当代中国政 治沟通的发展问题和增强我国主导政治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提出来的。目前在 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政治文化,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中国未来的政 治发展与建设中,他们都将发挥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增强我国的政治沟 通能力,使他们和谐的统一于我国主导的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文化中,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2 政治沟通的基本理论 2.2.1 政治沟通的内涵与定位 2.2 政治沟通的基本理论 2.2.1 政治沟通的内涵与定位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人们的知识在扩充,交流的 渠道在拓展,交流的层次也在扩大。再者,社会经济发展了,政治当然也在不断发 展,在政治结构方面,从政治结构中分化出来各种专门的政治角色,如:行政部门、 政党、利益团体和大众传播工具等。与此同时,与这些角色相适应的社会上的政治 价值观、态度,特别是服从法律的意愿,参与政治的倾向等都广泛普及了。这种趋 势也就使得利益综合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如果要维持人们对政权的支持,就必须把 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有效地综合起来。 此外,由于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人们看到的有关政治 的好的一面是有些社会是处在生活富裕、人民参政的民主发展模式下。这使得公民 认识到,他们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在一定的情况下做出选择。例如是否应 该支持对人类有危害的企业在周围建立。(如是否应该在居民点附近建垃圾焚烧厂 概念与理论阐述 9 就是此类问题,这在北京某些地区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人们认识到他们必须知道 哪个行政部门主管什么问题,如果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应该找谁去反映,人们对 政府所做的表现是否满意,怎样反映他们的看法。这是政治沟通得以进行的一大动 力。再者,人们认识到如果他们同与他们立场一致的人们联合起来进行合作,他们 在影响和控制政府与政府行为方面所做的努力常常会更加有效。这种团体性的合作 与努力本身就意味着信息传递与相互交流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 面对上述种种变化,领导人就不得不对工业增长和迅速扩大的国民参政等做出 反应。 如果政府对人民的变化与要求视而不见,那么政府就将不能得到人们的支 持与拥护,政权的稳定性也将无从谈起。同样的,如果人民对领导人的行动缺乏确 切的了解,对政府的行为和人民大众的目标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政 府要想有意义地传递要求、动员服从和施加政治影响就是不可能的了。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政治沟通的定位:人民需要了解政府行为与目标, 从而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与想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政府需要让人民了解自己的政 府目标与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传递要求并对人民施加政治影响。这种双向的定位 需求表明了政治沟通的重要性,也表明了政治沟通的内涵。 关于政治沟通的内涵,国外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多伊奇为代表的,把政 治沟通看做是完整的政治过程。在多伊奇那里,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被他抽象为信 息的变换和控制的过程,通过政治沟通来理解政治过程。另一种观点把政治沟通看 做是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过程,大众传媒是政治沟通的主要方式和沟通通道。这种 观点主要是被研究政治发展的政治学家所坚持。 我国国内,对政治沟通概念的界 定大体从两个角度出发,即传播学角度和控制论角度。传播学角度认为政治沟通指 传递政治信息、交换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控制论角度认为政治沟通指政治系统进 行输入输出的工具。但是,传播学角度的概念只是对政治沟通的外在表象进行 了归纳,而控制论角度的概念只是关注了政治沟通对政治系统的价值强调。因此两 者都是有些片面的。 政治沟通应该是二者的结合。政治沟通不仅是简单的政治信息分享,政治思想 交流,还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一定的媒介,对政治系统 产生能动影响的政治交流过程。 2.2.2 政治沟通的特性与原则 2.2.2 政治沟通的特性与原则 通过对现代国家政治沟通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把政治沟通的特性与原则作以 谢岳. 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p6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10 下概括。 首先,政治沟通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因为现代政治是大众政治,政治过程是多 元因素的参与,政治沟通过程就不可能是少数人的参与。沟通过程中既有单个人的 参与,也有利益团体、政党的影响,政治沟通主体的多元性是由政治过程的特点决 定的。 其次,政治沟通的多向性。由于现代政治的开放性,政治信息的走向也必定是 开放的,在政治沟通过程中,沟通的方向主要有上行、平行、下行三种。在上、下 行的信息走向中,政治沟通中还存在层次性的特点,因为现代国家需要以专业化的 官僚机器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这样就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建 立各种沟通渠道与沟通制度。 再次,政治沟通的制度性。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定 权力关系,作为政治体系功能之一的政治沟通,其当然也不例外。现在人们面对面 的沟通既不能适应大规模的日益频繁的政治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的需要,也无法保 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非制度性的政治沟通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也会造 成社会的混乱。因此,制度性沟通,即组织沟通和大众传媒沟通,将是现代政治沟 通的主要方式。 2.2.3 政治沟通的程序 2.2.3 政治沟通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政治沟通程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信息的发出、信息在途中的变 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反馈。 2.2.3.1 政治信息的发出方面,这是政治沟通的起点2.2.3.1 政治信息的发出方面,这是政治沟通的起点。具体而言,政治信息的 发出者,就是在政治沟通过程中,凭借一定的媒介,采取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 的向人们表现、传递政治意图与政治情感等内容的个人或团体。政治信息的发出方 面,其实也就是政治利益表达的方面。当某个团体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 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要求的过程就是利益表达的过程。 在我们探讨利益表达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利益团体。因为 利益团体是整个政治沟通的主体,是整个政治沟通过程中的执行者。事实上,任何 一个社会结构都可能会提供一些交流和选择倾向的模式,导致其中个别人组成利益 团体。利益团体就是指因为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 的组合。 从组织的角度出发, 西方国家把利益团体分为四种: 第一、 非正规的利益团体。 这种是无组织的暴动和骚乱,它大多数来讲是不满或抗议的自发表现形式,通常持 概念与理论阐述 11 续的时间不长。如大多数国家发生的工人游行示威活动或暴力活动等。第二、非社 团性利益团体。它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这种团体不同于非正规利益团体,因为 它是建立在共同意识到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或是 可能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的基础之上的。由于这些持续的文化或经济联系,非社 会性团体比非正规性利益团体有更多的利益连续性。他们是具有共同的切身利益, 但还没有按照社团或机构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团体。如小型集团有组织的请愿活 动就属于此。第三,机构性利益团体。它存在于诸如政党、公司、立法部门、政府 行政机构等组织之中。正式的团体组织具有高度分化的角色结构,拥有通讯网络、 共同利益以及为他们所分享的资源控制权。如以党的官员或教育官员为基础的团 体,这些团体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都起着重要的利益表达的作用。第四、社团性利 益团体。它是专门从事利益表达的机构,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团体的目标而专门建 立起来的。这种利益团体的组织有一批专职工作人员集中致力于利益表达目标的专 业化内部角色,还有制定利益和要求的有条理的程序。工会、为某些商业或工业服 务的组织以及为推动某项政治事业等而建立的协会,都是社团性利益团体的典型例 子。 政治体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机会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参与方式。在利益表达上, 首先要强调的是个人作为自身利益的表达者。个人为有关自己和家庭的问题同政府 官员发生接触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益表达。在这种个人联系上,还有一种形式非常重 要,就是通过私人人际关系表达利益需求。传统的种族联系或同学之间的友谊等是 重要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联系形成了庇护人被庇护人的结构,这种结构能 使个人更容易表达自身的利益。一个亲戚、朋友或所信任的人所表达的要求,比一 个素昧平生的人以正式方式提出的要求要有效的多,那些被排斥在这种关系之外的 人,会发现自己在可能的利益表达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此外,这种结构也使当 权者更容易拉到选票,稳固自己的地位,从而使自己更容易贯彻政令。这也是一种 方向的利益表达。 个人也可能在范围较广的问题上试图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他们有可能就某个地 区性问题写信给相关领导人。然而,在许多国家里,这种在较广泛的问题上的利益 表达总是同一系列集团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积极参与关心地方事务的正式组织, 通过地方性团体来工作等。 其次、通过精英人物代理来实现利益表达。利益团体可以采取由一名团体成员 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形式,或是采取由一名独立的精英人物表示赞同的形式,也就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 12 是找到利益团体的代理人来实现利益表达。有精英人物参加的团体可以不必使用个 人关系或正式的渠道来接近精英人物,而能够依靠一位参与决策结构的成员直接地 和持续地表达其利益。例如,如果议会中参与决策的是反战派,那他在制定政策时 自然会主张制定维护和平的条款。某些精英人物可能同情于某些利益团体的要求和 愿望,也会自告奋勇的充当其代理人,并可能尽力把这些利益传送进决策结构。 第三、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来表达利益。在现代开放的社会里,大众传播工具的 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工具不管是从种类上来说,还 是功能上来说,都已经成为了现代政治沟通的主要手段,人民通过大众传播表达自 己的呼声,政府也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传达自己的政策主张,并倾听人民的意见。 第四、通过政党来实现利益表达。在西方许多国家里,政党能够表达要求并有 希望影响内阁或执政党。在一党专政的国家中,政党更是表达许多利益的至关重要 的渠道。一个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政党,人民对它的信任度越高,越会对其表达 自己的呼声, 人民与政党的意识目标是一致的。 政党也越容易贯彻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