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儒家价值体系及其具体化研究——兼论《颜氏家训》的个体品德培育.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通过对儒家价值体系及其具体化研究, 认为儒家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 体系,它在封建社会主要是解决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家族、群体、社会、国家关 系问题,其最终价值关怀在于把人培育成内圣外王的个体。它对于封建社会正常 有序的运行起极为重要地保障作用。 儒家价值体系的通过先秦儒家学者的不断努力, 通过对人本身价值的确认以 及善恶、力命、理欲、群己、义利、经权、中庸价值观的争辩与提出,终于形成 儒家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追求就是社会秩序化,这种秩序化最终还要落到内 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上。 经过先秦和两汉儒家学者的努力, 儒家价值体系由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并 通过各种形式具体化。最终,我们以通过家训考察了它是以怎样的方法和形式培 育个体品德的。 这种培育的方法和形式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内 化为个体的品质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儒家价值系;颜氏家训;个体品德 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nfucianist value system and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research,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ist value system is a complete system, it is mainly solve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individual, the individual and the family, the community, the society, the national relations question in the feudal society, its final value concern lies in the human cultivates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the individual. it regarding feudal society normal order movement great importance safeguard function. the confucianist value system through the pre-qin confucianist scholars unceasing endeavor, through to the person himself values confirmation as well as the good and evil, the strength life, the principle desire, group oneself, righteousness advantage, after the power, doctrine of the mean values arguing with proposed that forms the confucianist value system finally, this kind of value system pursue is the social order, this kind of order must fall finally to the excellent in both moral character and in governing ideal personality. after pre-qin and two chinese confucianist scholars endeavor, confucianist value system from unofficial system to official system and through each form concrete application. finally, we by inspected it through the parental instruction are by what kind of method and the form cultivation individual personal character. this cultivations method and the form internalize regarding our todays social main core value system for the individual quality have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keywords:confucianist value department;yan parental instruction;individual personal character i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刘社锋 日期: 2009529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刘社锋 导师签名: 陈晓龙 日期: 2009529 i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导论 我们研究此题是要回答和解决儒家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道德原则 和价值观念是怎样上升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而形成其价值体系。 同时,这种价值体系又是怎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 其是通过家训怎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可以散见于一些著作和论文中,如目前对于儒家价值体系 研究方面较多,它们对儒家价值体系的主要原则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对儒 家价值体系传播有所阐述,对于家训对人的培育有所涉及,但是都没有一个系统 的论述。 我们认为儒家价值体系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怎样认识人和把人培育成什么样的 人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研究儒家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它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 是人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人?二是人应该怎样做,做人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儒家 认为仁义道德是人的本性。而做人在群己、义利、经权、中庸原则、理想人格的 追求中,儒家的一系列价值原则构成了其价值体系。 研究儒家价值体系同时,我们探讨儒家代表人物所提出的这种具有普遍性、 共同性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是怎样上升为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就 是儒家价值体系是如何传播的,这里我们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说明 其途径,我们研究发现而这种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 层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过程中,相比 较国家官方提倡,古代家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家训往往重视它的具 体的教育方法等,却很少关注家训教育的根据和背靠是什么,这也是本文要研究 的重要问题之一。 颜氏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代表作,它以儒家价值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为根 据,对个体品德的培育形成了自己的培育方法和形式。 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通过对儒家价值体系的研究,分析了它的内涵、 传播途径以及内化为个体品质的过程,是本文创新点。这种研究有重要意义,一 是理论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认识儒家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播到各个方面,又通过那些途径内化为 个体的道德品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解决它本身就是一个 1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十分重要的学理问题。二是现实意义:当前,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 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这 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为: 基本思路:我们认为儒家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过儒家学者的努 力和封建政府的大力推行,通过家训的形式逐渐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所以, 我们研究的思路为,儒家价值体系的形成和确立(一般) 儒家价值体系的 传播家训(以家训颜氏家训为例,这是儒家价值体系具体化、生动化、 形象化、丰富化、生活化的过程。 )个体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个别) 。 主要研究方法:第一,文献法。对于古代问题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对已有文 献的占有。因此文献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古代的文献丰富而杂多,通过多这些杂多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个别中 抽象处一般,总结中国古代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途径,它通过家训培育个体品 质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研究重点:在中国古代,儒家价值体系是如何形成和传播并通过家训内化为 个体的道德品质的。 研究难点:对影响个体品德培育的非正式制度中,我们初步确定,影响个体 品的培育的主要限定家训中并以颜氏家训为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创新之处:通过对儒家价值体系的研究,揭示了其内涵、传播以及内化为个 体道德品质的路径。 2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第一章 儒家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一、 价值体系的认识价值体系的认识 我们研究价值体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价值。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国内哲学界 目前较为通用的价值定义,即把“价值”理解为关系范畴。我们认为价值就是标 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包括客体对于 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按照这种理解,价值只能在精 神实体和对象实体的关系中得到确立。 而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 (人、 事、 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总看法,以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估。它对行为提 供普遍指导,为行为决策提供导向。价值观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它使人们以 此为参照点根据一些原则、信念、理想、标准、态度而采取行动,人们据此来判 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可以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社会的经济、政治、 道德和文化领域,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待人处世、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受着价 值观的引导。 这种以一定的标准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形成较为系统的价值观就 是价体系。可以说价值体系为人的行为提供基础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认,通过理欲、义利、 群己等的关系的规定, 从而逐渐展现自己的价值体系, 并以自觉的形态出现在儒、 道、墨、法等诸派中,而儒家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以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认为基 点,通过善恶之辨、理欲之辨、力命之辨表明对人自身的认识;而怎样做人则在 群己之辨、义利之辨、经权之辨以及中庸原则的运用、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追 求、社会秩序化“和”的追求过程中体现出来。这两方面构成了儒家自身的价值 体系,当然这两个方面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 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判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又以其内在的价值体 系为主导,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其价值体系来体现的。这里所说的 儒学是指先秦的原儒时期,是孔子创立儒学,经由孟子、荀子等以及当时其他儒 家文本等构建的价值体系, 可以说儒家的价值体系和主要核心价值观念都成熟于 这时期,后来的儒家发展也是对某些方面的突出与强调、深化与细化,总体上并 没有超出这时的儒家价值体系。 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儒家的价值体系经过后来儒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被统治阶级接受和制度化的 传播,最终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是社会群体价值观,它是被特 定的社会群体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可, “价值意识通过文化积累而发展,又通过群 体期望与价值认同、 群体整合与价值顺应而构成群体价值观。 ” 它又是儒家学者 自觉构建起来的,更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在封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最 主要的是儒家价值体系,它价值体系中起着支配地位。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儒家 价值观念的取向、重点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但其核心价值观念是始终如一的 贯穿整个儒学体系,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后世儒家虽 有很多发展,但很少能突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 ” 在古代价值体系中,各个价值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倾向,但是, 他们的的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儒家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没有了儒家价值体系,人们的价值取向就会出现混乱,儒家价值体系又引导和保 证了价值理想的实现;同时,儒家价值体系具有维护和稳定国家社会家庭秩序的 重要功能,儒家价值体系不但抵制和反对不利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引导各种具 体价值观,保证其价值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对于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核心价值观念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的总方向和总特征,它约束 着外围的价值观念,为外围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 ,从而维护价值体系保持 稳定统一。 ” ;儒家价值体系具有激励动力功能,它促使人们不断为价值理想 去努力、去追求、去奋斗;儒家价值体系又必须具有约束功能,特别是其中的价 值标准,为实现价值目标提供具体的规范,使人们在活动中有所依托。作为社会 主导儒家价值体系必定是使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价值体系。 所以儒家的价值 体系一定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价值主体、价值指导原则、价值标准、价值理想及 实现价值理想的方法和手段。其中价值主体是价值及其实现的基础和最终指向, 指导原则是其导向功能的具体体现, 价值标准是约束从而保证其价值沿着正确的 方向提供具体的规范, 而价值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价值和理想或价值目标是非常 必须的。我们可以这样表示:价值主体在一定思想原则指导下通过方法 和手段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到达价值理想。 二、儒家价值体系的内涵 二、儒家价值体系的内涵 王玉梁.21 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人民出版社 2006, 196 页 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 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5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78 页 4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总的来看,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演变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从夏商时代的“上 帝” 、 “天命”的价值主导观念到西周时提出了“德”的价值观念,表明价值观念 的自觉。随着春秋战国时期, “疑天”思潮涌起,重视“人道”成了价值主题。 百家争鸣中各家各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体系,但“都是从不同侧面弘扬 人的价值” 。 而对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基点。 孔子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在此, 孔子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的 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 把人放在其社会性基础上考察的确是孔子儒家的高明 之处,也是其影响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不能离开社会既是既定的事实又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这就使儒家始终从个体与社会群体关系层面上思考问题形 成一系列的价值观念而构成其价值体系。 对于本身的认识,孔子突出了对于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出了仁的原则。按 照孔孟的说法“仁者人也” 、 “仁者爱人”,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把人本身视为目的。 认为人之所以为人, 在于道德人格, 只有具备了仁的人, 才真正的是人。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基本要求是尊重人。总的来看,仁是孔子 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是由仁派生出来的,礼是 仁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仁义的价值规范。 仁从功能上讲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方面,主要 是讲政治方面的实践,孔子讲“仁” ,与维护“礼”直接相关,子曰: “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仁在政治上就是德治教化,但儒家并不排除刑罚,德治为主,刑 罚相辅,就是仁政,孟子进行了发挥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其二“仁”在个体品 质修养方面的要求,在这方面“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 “爱 人” 。问知,子曰: “知人” 。孟子说: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怎样行仁呢?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论语微子 礼记中庸 论语子罕 参见宋普.孔子仁学思想述议孔子与儒学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 论语颜渊 论语颜渊 论语 雍也 孟子里娄下 5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子贡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这就是“忠恕”之道。儒家把孝悌视为仁的 根本,并说明爱人是有等级的、有层次的。孔子的弟子有若发挥孔子的思想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实际上,孔子的爱人 是从血缘关系来推的。孔子说: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又说: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 论人必然涉及到人性问题,即人本质上是善还是恶,这是善恶之辨。在儒家 思想中,道德以人性论为表现形式,孔子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没有涉 及到人性善恶问题,但是孔子以仁来规定人,可以说有了性善的倾向。孟子较早 提出了人性论的观点,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 、 “羞恶 之心” 、 “辞让之心” 、 “是非之心” ,这四心“扩而从之”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所以,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四德”不但是人生下来 就本有的,并且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是人性的固有内容,他说“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的相异之处仅有一个就是有无仁义等道德。有之,才能是 “人” ;无之,则是“非人” 。这里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 性,认为对人的道德教育是顺应人的本性而为的,并不是对人本性的残害。虽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后来的发展使孟子的的“性善论”成为儒家正统的人性学 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几乎历代儒家学者都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孔子以仁为道德最高原则,孟 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强调了仁义礼智和孝悌忠信。这对古代社会有重要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进行道德修养。对于道德修养的进一步认识,便涉及到了力与命的关 系问题,即力命之争。力是主体人自身的创造力量,命主要指天命或人之外的客 观必然性。主体进行道德修养对于儒家来讲是一个自我努力的过程, “为仁由己” 、 “我欲仁,斯仁至矣” ,表明道德修养是由人自身决定的。但是在非道德领 论语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学而 礼记中庸 论语学而 论语阳货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论语颜渊 论语述而 6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域,人常常受天命的限制。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不知命,无以 为君子” 。又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以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道 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孟子说: “莫之至而至者,命也。 ” 对于个人来说,天的意志是由命来执行的。命,就是那种推动人做或不做的无形 的力量,是天的力量。荀子说: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 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 又说: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 礼” 。都体现了天命为大。 在强调道德修养同时,先秦儒家认为,人的本身的欲望和道德修养是常有矛盾 的,要求“克己” ,最早表达了理欲关系问题,这就是理欲之辨。孔子要求人们 “从心所欲不逾矩” ,说: “克己复礼为仁”11,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 己的行为,才能符合“仁”的道德要求。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 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12”荀子也强 调节欲,他说: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 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13”这都表明了儒家的理性优先的基本立场。 在如何做人方面,儒家也有自己的价值认识,他们认为人内在的道德修养, 只有通过具体行为才能得到确认。这就涉及到了群己关系的问题,怎样处理群己 关系就成了儒家思考的重要方面。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 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 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4道德修养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 出来,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群己关系了(家族、社会、国家) ,通过修身,人 自身的价值得以展现,但修身的目的却是“安人” 、 “安百姓” ,群己之间的价值 论语八佾 论语尧曰 论语季氏, 论语.季氏 论语颜渊 论语宪问 孟子万章上 荀子荣辱 荀子强国 ”论语为政 11 论语颜渊 12 孟子尽心下 13 荀子礼论 14 论语宪问 7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关系进行了如此的定位,所以,相对于个体,群体价值优先是比较明显的。这固 然有抑己之意,但是群体价值的突出又为儒家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和”提供了 保障。 儒家注重群己关系的处理,而群己关系中最主要的就是人伦关系。处理好人 伦关系也就实现了“和”的价值理想目标。人伦一词最早在孟子一书中出现, 而人伦的思想在孔子时代已经被重视,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肯定 这种关系极为重要。子路发挥孔子的思想说: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不难看出, 在这里君臣父子被认为是人伦 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好这两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最为重要,这就要提 倡“忠孝” ,臣对君主必须忠诚,子对父亲必须孝敬。孟子继承了以上看法,他 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他进一步认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 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把人伦看作人与禽兽的本质特性。儒家认为有五种基本 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被称为“五达道” 五达 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 关系,孟子认为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应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 这样,这几种主要的关系处理好了,社会也就是达到了和 谐。儒家的“忠”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积极的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二忠又指对国家君主忠诚,尽心竭力,这里我们主要讲这方面。就 对君主来讲,孔子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认为忠君与爱臣是相互 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 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当然这与后来的“君为臣纲”的绝对关系显然是 有区别的。 相比较而言,儒家更是重视孝。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 要求由己突破家族的限制不断向外施爱,由“孝悌”发展到 “泛爱众” ,实现仁爱的普遍化。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 论语颜渊 论语微子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离娄 孟子.滕文公上 论语 雍也 论语八佾 孟子离娄 论语学而 8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这样做才算做到了孝。总的来看孝 表现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养亲;尊亲;顺亲。值得注意的是孔孟以孝作为别亲疏 上下的宗法等级制的理论依据。 忠与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的弟子有子发挥孔子的思想说: “其为人 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这样孝的泛化,便产生了“忠” , “ 夫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忠君是至高无上的孝,不忠就是不孝, 而不孝则是最大的罪行” 这就是移孝作忠。,孝经把孝的内涵延伸发展,最终 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定式: “敬自己的父母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敬天下之为人君 者。敬者,忠也。最终完成了移孝作忠的过程,把政治上的对君主之忠内化为天性 自然的,非外力强制的感情。 ” (同上)这样,孝忠就统一了。当然,这种忠孝关 系确定以后,为秩序化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处理群己关系总是涉及到利益问题,在这方面儒家主张以义制利。如此,义 利之辨构成了儒家价值体系的主题。仁是人的一中内在规定性,把这个内在的规 定显露,应该有一种规范就是义,因此义是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利,利益、功 利。孔子首先提出义利关系问题。他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明确反对 “不义而富且贵” ,要求“义然后取” 、 “见利思义”,认为“放于利而行, 多怨” 。11有把义利关系对立起来的倾向。孟子进一步提出“非其义也,非其道 也,禄之以天下不顾也”12,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13认为“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 。14所以“义”应该是人们的追求目标,言利必及于私,涉私 则无“义”可言。荀子则认为人生而好利,他说: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 论语为政 论语为政 孟子万章上 论语学而 孝经 张晓松:移孝作忠孝经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影响.孔子研究2006.6 张晓松:移孝作忠孝经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影响.孔子研究2006.6 论语里仁 论语 述而 论语宪问 11 论语里仁 12 孟子万章 13 孟子梁惠王 14 孟子梁惠王上 9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 桀之所同也。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 ” 所以荀子主张“以义制利”,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 者辱” 。 义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把仁的原则从血缘家族中推广到非血缘关系的人群 中、推广到社会中就是义。 “仁者,义之本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孔 子说: “义者宜也” ,义是仁的外在规范,是应然之则。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所以君子把义看做高尚的品德。 后来,仁义经常连用,战国时的孟子着重提出, “孟子认为,人异于禽兽的人性 几稀之善是仁义 ” ,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 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别名。 ” 孔子时代, “天下无道” ,孔子为了使整个国家社会秩序化和谐,他强调人人 遵守礼的规范,希望人们要有仁德。孔子说: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亲亲是仁,尊贤为义,礼由亲亲与尊贤的亲疏厚薄差等产生,所以是仁义的外 在形式了。所以,仁义礼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合三为一的。这三者,仁义 为内容,礼为表现形式 ,仁义是抽象的,礼是具体的。“孔子主张以礼为仁的 主要标准” 11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12视听言动包括了人生的一切活动。 这样就达到了社会的 “和” 的目的。 这样 “礼” 就成为其它一切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的标准和规范。 由此可见儒家重义轻利的倾 向是很明显的。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如何对其合理定位,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这 就涉及到了道德原则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即经权问题。经:道德原则和道德 规范的绝对性、不可改变性。现实具体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已固有的道德原则 和规范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特殊境遇下,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执行又必须有一 荀子荣辱 荀子性恶 荀子正论 荀子荣辱 礼记礼运 孟子尽心下 礼记中庸 论语阳货 高立梅.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陕西师大硕士论文 2003.4 礼记中庸 11 陈其泰等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 1998.6, 63 页 12论语颜渊 10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定的灵活性和伸张度,这就是权。孔子说: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认为坚持权是很困难的,是很难达到的一 种境界。孟子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发挥,他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 以手,权也。 ”肯定礼是经,在特殊境遇下,可以对其做变通,但是这种权始终 是以经为中心的。孟子说: “君子反经而已矣” ,就不难看出这种倾向。 怎样自觉的处理好经权的关系的确难以把握, 究竟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采取何 种行为才能更好的按照“经”去做?似乎任何道德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 儒家提出了更为合理明确的做法“中庸” , “中庸”可以说是“经”的内在的要求, 能按“中庸”去做,很大程度上就符合“经”的精神。 孔子最早提出中庸,他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 子把中庸看做极高的道德,极为重视其价值意蕴。 礼记中庸进一步把它作 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中,中正、中和、不 偏不倚;庸,平常、常道。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中庸:基本意蕴我 们从上已经知道,需要注意的是,中庸并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调和折中、没有原 则性,恰恰相反,中庸之“中”有明确的原则就是把握事物的“恰到好处” 。孔 子对此也有很多的论述。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朱熹解释说: “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即君子一言一行 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 乎中庸的道理, 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 无过与不及;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 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可见中庸是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志 之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可见中庸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还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 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又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孟子认为“执中” 、 “中道”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准则,中庸与权变 论语子罕 孟子离娄上 孟子尽心下 论语雍也 中庸 宋朱熹注四书集注王浩整理,凤凰出版社,2005. 论语先进: 论语子路 中庸 11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互相补充,是最好的方法了。孟子曰: “仲尼不为己甚者” ,即孔子不做太过分 的事。孟子又曰: “执中以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 奉一而废百也” 。中庸如果缺乏权变,就和偏执一端没有多大差别,为什么要反 对偏执一端呢?因为这种思想会损害中庸之道,抓住一点而不管其他。说明保持 中庸之道时,要懂得权变,不知权变就会“贼道” ,导致“举一而废百” 。孟子阐 发孔子思想说: “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 要想达到和谐目标, 必须把握中庸的原则方法, 就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世中, 坚持适度原则、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家庭、社会、群己之和。在儒 家看来,任何独立的价值观、道德准则,都有流于偏僻的可能,必须用中庸原则 来调节。儒家要“使中庸贯彻任何道德条目之中,这样才能使各种品格,甚至对 立的品格相辅相成。 ” 从整体上来看,儒家的一个价值重要的方面是“和”就是我们现在的和谐, “从价值取向来看,儒家的全部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和谐。 ” 儒家的 和主要是指国家社会家族之秩序,但儒家所追求的最高意义上的和,就是国家政 治秩序和,从这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 “儒家思想是一种探寻理想政治秩序为旨 归的价值体系。 ” 为了实现国家社会和的目标, 孔子儒家把仁义作为社会和的指 导原则与始发点,孔子的仁的观念包含了和的内容,所谓“仁者安人” 。把社 会秩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确立为仁的重要目标。 “礼之用,和为贵” “这样, 和的观念就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 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政治社会观 ,就是“仁学” 、 “德政” 。通过 “忠恕”之方,通过“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据此,子夏曰: “四海之内皆兄 弟” 是仁爱思想的发展。孟子说: “仁者爱人” ,由此推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这样就会达到“爱人者人恒爱之”的互爱。把此推到政 孟子离娄下 孟子尽心上 宋朱熹注四书集注王浩整理,凤凰出版社,2005. 汤一介等主编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 修建军 .论“和”为儒学之精义孔子研究,2005.3 胡锐君:儒家政治秩序的基本设计体系孔子研究2007.6 论语里仁 论语学而 施忠连. “和”乃天地之道选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 2005.9 论语颜渊 11 孟子离娄下 12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治上就是“仁政” ,这样一来“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样, 由血缘之爱推到爱百姓,由爱百姓推出爱天下万物,哪么仁政实现了,社会自然 就和了。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人本身价值的确认还是善恶、力命、理欲、群己、 义利、经权、中庸价值观的争辩与提出,都是为了儒家的一个价值追求就是社会 秩序化。社会秩序化,在儒家看来就是和,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和谐, “ 和被 看作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极高的道德境界,并成为指导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准 则”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为用,和为贵”即是按 照礼义来处理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和谐一致,就会实现和的价值。 由上可知,儒家提出了众多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观念,这种原则和观念最终还 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体的人身上。 “儒家的价值追求最终指向理想人格境界,正是 成人(人格的完善)构成了儒家的最终的价值目标。 ” 从前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于人的认识主要是“仁”以及人性本善、理性 优先、为仁由己的自我道德修养构成;而怎样做人方面是群己之辨中,群体价值 优先、先义后利、合理处理经权问题以及要重视中庸原则的运用。综合一起就是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内圣外王是儒家人格追求的价值目标。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 篇 。 天下篇作者说: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 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虽然“内圣外王”不是直 接来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 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梁 启超说在诸子考释庄子天下篇释义中说: “ 内圣外王之道一语, 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 儒家认为人应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以内圣外王为人的价值 目标,又构成了和谐的最终落脚点,正是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 ” 儒家认为要遵从“内圣外王”的路径 ,才能到达最终的秩序化, 所以,人本身既是价值基点又是价值终点。儒家内圣是个体极高的道德修养,外 孟子公孙丑上 庞朴.中国儒学第 4 卷,东方出版中心 1997.1, 214 页 论语子路 论语学而 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页 庄子天下 孟子尽心上 孟子离娄上 13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王是个体治国平天下的功业。“ 修己以安百姓 点出了内圣外王的真谛” 。 当然, 外王的理想是以内圣为前提和基础的,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便突出了这一点。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一套思想体系, 他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道德性 答案” , 便是对儒家进行了恰当的定位。所以,儒家通过对人本身价值的确认, 通过善恶之辨、理欲之辨、力命之辨、群己之辨、义利之辨、经权之辨以及中庸 原则、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社会秩序化“和”的追求,构成了儒家的价值体系。 总的来看,儒家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以仁义为最高指导原则,以 礼为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规范, 以中庸基本价值方法、 忠孝 (政治) 基本价值手段, 以和谐为价值目标,最终指向理想人格的价值体系。 所以我们认为,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解决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家族、群体、社会、国家关系问题,其最终价值关怀在于社会国家的和及 人的内圣外王的发展。这种价值体系对于国家社会“整合” ,对于国家社会有强 烈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终极”意义上的作用,它对于 封建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行起极为重要地保障作用。没有这价值体系,没有众多的 具有儒家价值体系的道德个体,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的实际运作很困难的。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18 页 礼记大学 陈晓龙.论宗教及儒学的超越性.西北师大学报2000,03 期 14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第二章 儒家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一、先秦时期儒家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一、先秦时期儒家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研究时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先秦时期和两汉 时期。 儒家价值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的价值体系是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 程。先秦时期儒家就注意自己学说的传播,这种传播是非正式制度形式的,但为 后来儒学大行于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能够在人 们的思想道德领域中确立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 除了它本身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 要和一般民众的心理、习俗外,对它的着力宣扬传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 先秦儒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 其一,游说诸侯,以图通过影响统治者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价值体系。春秋时 期社会动荡、 “礼崩乐坏” ,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首先进行了周游列国游说 诸侯,他从鲁国出发,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 他先后到过 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几乎达到 “席不遐暖”的地步。 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他们继续传播孔子的思想主张,儒家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对于儒学地传播起了 很大地作用。如果说孔子的学生主要是对孔子学说的宣扬的话,那么,后来的孟 子和荀子更多的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也是不停的游说,他对孔子的学说从 “仁” 的方面进行了发挥, 深化了儒学内在的理论深度, 他从邹国开始, 游说齐、 楚、宋、滕、鲁、梁,而后又到齐国,传播儒家思想观念。荀子在“礼”的方面 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同样也深化了儒家的理论层面,这对儒学保持自身的 西汉开始儒家社会化,到了东汉实际完成了,这又分两个小的阶段,从儒学价值体系的传播和渗透的制度 化方面来说,经历了一个非正式正式非正式的过程,但这只是我们考察的思路之一。 马玉山家训” “家诫”的盛行与儒学的普及传播孔子研究(济南),1993.4.6269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儒林列传 15 儒家价值体系及其传播研究兼论颜氏家训个体品德培育 活力和张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荀子历游居在赵、燕、秦、齐、楚等国,他一生 多次游说诸侯,最终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宣传了儒家价值观念。 儒家诸生在 游说过程中还要辩论,排除异己,比较典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CP中心临床试验质控岗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用户粘性模型构建-洞察及研究
- 亲子活动叠被子方案策划
- 晶体生长抑制因子研究-洞察及研究
- 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洞察及研究
- 锂硫电池锂金属负极稳定化-洞察及研究
- 油墨厂押运员工作办法
- 清代僧人管理制度
- 物业相关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锦江中学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培训课件
- 生物武器伤害及其防护课件
- 简约大气商业计划书项目融资模板
- 内经选读上古天真论课件
- GJB9001C标准内审员考试自测题试题含答案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
- GB∕T 36667-2018 船舶和海上技术 船舶系泊和拖带设备舷内带缆桩(钢板型)
- 猪肉采购服务方案(完整版)
- kinetix6200和6500模块化多轴伺服驱动器用户手册
- 【图文】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精)
- “日本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