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朱熹的诗集传,承欧阳修毛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郑樵诗传辨妄之 余绪,黜毛序而自创新说,是诗经宋学的集大成之作,成为继毛传、郑笺 之后中国古代诗经学史上又一里程碑著作。 从诗集传的写作过程来说,朱熹最初治诗属于诗经汉学体系,所作诗 集解依序说诗。随着朱熹自身理学思想的发展和诗学体系的确立,加之受到 郑樵等废序派的影响,朱熹逐渐将大序与小序别而辨之,并作诗序辨说 对其进行论辨,以至将其早期所作的诗集解经过删改而更为诗集传,弃传统的 诗经汉学,公然废序说诗,并博采众家之说,更加注重从文本本身说诗解诗, 并提出“淫诗”说的诗学观点。 朱熹前稿诗集解向后稿诗集传的转变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宋代 疑古惑经的学术风气对朱熹诗集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宋代诸家诗说 对朱熹有极大的启发,尤其是宋代废序派的诗学观点对朱熹自身诗学思想 的发展和后稿诗集传的解诗原则和方法都有巨大的影响;第三,朱熹自身理学 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稿诗集传,其中朱熹对刺诗的改造更是朱熹以理学思想规范并 申说诗义的集中体现;第四,朱熹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他一贯重视文本的读诗方法,都是 朱熹能够从文学角度解诗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朱熹从文学角度解诗说诗, 最终使朱熹发现并正视了情诗在儒家传统经典诗经中的存在,并大胆提出了“淫诗 说,极大的启发并促进了后世的诗经研究。 从诗集解到诗集传,朱熹终于从尊序走向疑序,由疑序走向废 序,最终废序解诗,自立新说,确立了以文本为主的解诗方法和原则, 跳出了诗经汉学呆板的解诗体系,成为活跃大胆的诗经宋学的典型代表, 为诗经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朱熹诗集传始终未突破传统经学的樊篱,在文学解诗上有着不彻底的一面,但 在中国古代诗经学上却具有重大意义,使诗经的文学性终于从经学的迷雾中探 出头来,为以后诗经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a b s t r a c t z l l u ) ( i s ”b i o 留a p h yp o e 时”b yo u y a n gx i u ”m a 0s h im e 柚i n g ”s uc h e ”p o e t 巧 锄t h o l o g yb i o 伊a p h y ”,z l l e n gq i a o ”p o e t r ) rj 岫p - i d e n t i f i e d ”r c p e r c l l s s i o n s ,c a r c ,”m a 0 s e q u e n c e ”a i l dt h ei l l n o v a t i ( nt h a ti s ”1 kb 0 0 k 0 fs o n 擎”s o n gf 0 ft h em a s t e fo ft h es c h o o l , b e c a m et h e ”m a 0 ”,”z h e n gj i 孤 a f | 【e r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b 0 0 ko fs o n 笋,”觚o t h c r m j l e s t o n ej nl h eh i s t 0 哆b o o l ( s f 舢”b i o 铲a p h yp o e 仃y “t h ew r i t i n gp r o c e s s ,t h ef i l l s t “eo fz h ux i s ”p o e t 矿矿髓e b o o ko fs 0 n g s ”s e r i e ss y s t e m s ,m a d eb yt h e ”p o e t r yo f ,i ta c r d i n gt o ”s e q u e n c c ”s a i ds h i w i t ht h ei d e ao fz l l u so w nj 耐s p r u d e n c e 觚dt l l ed “e l o p m e n to f f - p o e t r ) r ”o ft h es y s t e m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z h e n gq i a oa d d i t i o n ,s u c h 弱w 弱t e ”s e q u e n c c ”f a c t i o no ft h ei m p a c to fz l l u ) ( i 铲a d u a i l y “s e q u e n c e “a n d ”s m a l io r d e r t i 孤di d e n t i f i e d 血eo t h e r ,a n d ”p o e 时s e q u e n c e i d e n t i f i e ds a i dt h a ta ”p r o c e s so fd e b a t e ,筋w e l l 弱i t se a r l ys t a g eo ft h e ”p o e t r yo f ”a n e r e x c i s i o n 觚dm o r e ”p o e 姆”,a b 翘d o n i n gl h et f a d i t i o 蕊l f tb o o ko fs o n g s ”s e 矗e s ,i n 妇a 舒翘 w a s t e ”s e q u e n c e s a i ds h i ,锄db o - p u b l i c s a i d ,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0t h et e x ti t s e l ff 如mt h e p o e t r ) ro ft h a tp o e m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 ”o b s c e n ep o e m ”t h a tt h e ”p o e t r y ”o fv i e w s , z h ux i 。s ”b i o 伊a p h yp o e t r y ”b e f o f e 卸da n e rt h ec h 锄g ch a sb e e no nm 觚yf a c t o r s f i r s to fa l l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s u s p e c tg u h u ob yt h ea c a d e m i ca t m o s p h e r eo fz h ux i s ” b i o g r a p h yp o e t r y ”as u b t l ei m p a c to nt h es e c o n d ,a l l - s o n 岛”p o e t r y ”o fz h u x is a i dt h e 缈a t i n s p i r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0 n gd y n a s t yw a s t e ”0 f d e f f t 0s e n d ”p o e m s ”i nv i e wo fz h u x i s o w n ”p o e m ”1 1 h o u 曲t s0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a f t e rt h e ”b i o 伊a p h yp o e 仃y ”t h es o l u t i o n ”p o c t r y ”p m c i p l e sa i l dm e t h o d sh a v ea 伊e a ti m p a c to nt h et h i r d ,z h ux i so w nj u t i s p m d e n c c h a sa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lo nt h et h i n k i n go ft h ep o s t - d r a f 【”p 0 e t r y f i ,w h i c hz h u sp o e m so n t l l et h o mi st h et r 觚s f o 珊a t i o no fz l l ux it op h y s i c a l 锄di d e o l o 舀c a ln o 咖so fj u s t i c es h e n y u e p o e t r ) ,e m b o d i e sf 0 u n h ,z l l u ) ( i sp r o f o u n dl i t e r a r yq u a l i t i e s 柚dh eh a sa l w a y sa t t a c h e d i m p o n a n c e t ot h et e x to fd u s h im e t h o d s ,a r ea b l et oz h ux if r o mt h el i t e m r yp o i n to fv i e wo f t h e ”p o e t f ) r ”t h ed e e p s e a t e dc a u s e s i ti sp r e c i s e l yb e c a u s e0 fz h ux i s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p o e m ”t h a t ”p o e t r y f f 锄de v e n t u a l l yf o u n dt h a tz h ux ia n db v e p o e m si nt h e 缸c e0 ft l l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i l c i a nc l a s s i c ,”t l eb c o ko fs o n 簪”i nt h ep r e s e i 赋a n db o l d l yp u t f 0 州a r dt l l e ”o b s c e n ep o e m ”t h a lg r c a l l yi n s p i f e d 乃e 触u r eg e n e r a l i 伽s ”髓eb 0 0 ko f s o n g s ”r e s e a r c h f r o mt h e ”p o e t r ya n t h o l o g ys o l u t i o n s ”t ot h e ”b i o g r a p h yp o e t r y ”,z h ux ih a sf i n a l l y r e s p e c t 行0 mt h e ”s e q u e n c e ”t os u s p e c t ”s e q u e n c e ”,b yt h es u s p e c t ”s e q u e n c e ”t or e p e a lt h e i i ”s e q u e n c c ”,t h e u l t i m a t ew a s t e”s e q u e n c e ”0 ft h e”p 0 锄s ”,s a i dm en e ws e l f - r e l i a n c e , e s t a b l i s h e dat e x t - b a s e ds o l u t i o n ,”p o e m s ”m e t h o d sa n dp r i n c i p l e s ,j u m p e do u to ft h e ”b o o k o fs o n g s ,as e r i e so fi l l f l e x i b l e ”p o e t r y ”s y s t e m ,a l l db e c o m ea c t i v eb o l d ”t h eb 0 0 ko f s o n g s ”s o n go ft h et y p i c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n eb o o ko fs o n g s ”o ft h ed c v e l 叩m e n th 舔 叩e n e du pn e w r o a d s 弧e r e f o r e ,z h ux i ”b i o g r a p h yp o e t r y ”a l t h o u g l ln o ta l w a y sb yt h eb r e a k t l 哟u g l lo f t l l et r a l d i t i o n a lb a r r i e r s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p o e t r ya n dh 舔n o tc o m p l e t e l yo nt h cs i d e ,b u ti n 觚c i e n tc h i i l a ”t h eb 0 0 ko fs o n g s ”i st h es t u d yi s0 f 伊a ts i 印i f i c a n c cl ot h e ”b 0 0 k0 f s o n g s ”f i n a l l yf 如mt l l el i t e r a t u r co ft h ef o go fu n e a n h e dh e a d ,f o rt h ef u t u r e ,”t 1 l eb 0 0 ko f s o n 挚”s t l l d yo p e n e d u pan e we x p l o r a t i 咖d i r e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z h u ) ( i ;”p 0 c 仃ya 皿t h o l o g ys o l u t i o 硒”;”b i o 聊h yp o e 仃y ”;锄p 撕s o n s t u d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呈i j 互日期: 、茸 川、r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旦! j 翌 日期: ,舯 滞宫、i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绪论 关于朱熹诗经学的著述,在南宋末年以后就已陆续出现了,其多为引用、解释 诗集传,例如宋代辅广的诗童子问、元代许谦的诗集传名物钞、刘瑾的诗 传通释,以及明代胡广的诗经大全、王鸿绪的诗经传说汇纂、方苞的朱子诗 义补正等等著作。到了清代,更是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单篇论文,如冯景的朱子驳诗 古序辩和驳阎百诗毛朱诗说、萧穆的重刊朱子诗义补正序、冯登府的书宋本 诗经集传后和傅维森的读朱子诗集传等等著论。而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研究方 法的运用,朱熹诗经学的研究则有了更大的进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角度越来越 新,研究领域也大大拓宽,一些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二稿的差异及朱熹诗学思想转变的原因研究就是这样一 个新问题。 从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论述朱熹诗集传的单篇论文约有百余篇,论述 诗集传的专门著作则颇少,所见的相关著作只有莫砺锋先生的朱熹文学研究、 郝桂敏老师的宋代( 诗经) 文献研究和檀作文的朱熹诗经学研究等。从总体来 看,当前关于朱熹诗集解和诗集传二稿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关于诗集解、诗集传二稿的转变研究 朱熹的诗集传,代表了宋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 诗经学是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诗经宋学的开端。宋代诗经 学在总体上呈现出怀疑、创新的特色。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刘敞等人就已不再遵循汉唐 诗学的旧有模式,并且初步对毛序、郑笺提出了怀疑和批驳,开始注重以己 意说诗,将诗经研究同政治、文学、个人感悟等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一 种兼容并包的趋势,从而奠定了宋代诗学的基本模式。到了南宋前期,诗经研 究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宋代诗经研究的代表作吕祖谦的 吕氏家塾读诗记和朱熹的诗集传。 朱熹诗集传,上承欧阳修毛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郑樵诗传辨妄余 绪,黜毛序而自创新说,成为诗经学史上一划时代的学术论著。朱熹前后期的 诗学思想差别极大,前期主毛序作诗集解,依序说诗;而后随着自身 诗学思想的发展和废序派学说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废序解诗,弃诗 集解而更为诗集传。这一点由于前人对前稿诗集解向后稿诗集传的转变 过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一度出现了一些误说。束景南先生针对这些误说,在朱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熹佚文辑考中朱熹作( 诗集解) 与( 诗集传 考一章里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 认为朱熹解诗的历程基本上可分成主毛序作诗集解与黜毛序作诗集 传两大阶段。 由于朱熹废序言诗和诗学思想的确立,后稿诗集传成为宋代诗学 的集大成之作,而其先前所作的诗集解却最终失传。束景南先生的朱熹佚文辑稿 中据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辑出了朱熹诗集解佚文的概貌,基本上为研究诗 集解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辑本。 二、朱熹诗学思想转变的原因研究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的流变,实际上是由于朱熹本人前后期诗学思想的 不同造成的。因而研究朱熹自身诗学思想转变的原因,才是考察和研究此流变过程 和原因的根本途径。 郝桂敏老师的宋代( 诗经) 文献研究一书第五章朱熹的 文献研究一书中列专章阐述了宋代废序派的诗经经学阐释。浙江大学包 丽虹的博士论文朱熹( 诗集传 文献学研究和檀作文的朱熹废( 诗序 祥考一 文也提出了废序派在当时诗经研究中的作用。因此研究诗集解、诗集传 二稿的流变原因和朱熹诗思想的转变,仍要对废序派的学说进行系统的考察和 研究。 由上述可见,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朱熹诗集传的相关论著,但是对于诗集解、 诗集传转变的系统研究仍然不多。因此进行朱熹诗集解、诗集传的对比研究 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的朱熹诗学思想及其发展历程,以及更深层次了解诗经汉 学与宋学的学术特征和差异。 本文采用文献考证法、理论分析法以及历史研究法,对朱熹诗集解、诗集传 在词句、章义和诗旨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二稿的异同之处。并进而探讨了朱熹诗 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认为,朱熹诗集传是宋代学术文化的产物。有宋一代,始终坚持重武抑文 的基本国策,因而大大促进了宋代文化发展的繁荣。宋代统治者十分注重招揽人才,并 以此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做出了重大调整,与前代科举考试相比,更注重考察经文大义, 申说义理,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宋人的独立思考精神,对宋代学术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 作用。而宋代发达的文化事业,使宋代书院较前代有了长足发展,进而形成为较为完善 的封建教育体系。宋代书院也成为促进宋代学术交流重要基地。除此之外,宋代先进的 雕版印刷使宋代藏书之风大盛,宋人读书眼界也因此较前人更为开阔,促进了学术的普 及和兴盛,从而惠及到了宋代的诗经研究。 宋人说诗的疑古风气对朱熹诗集传有极大的影响。自北宋时起,就渐渐兴 起了疑序风潮,并出现了许多疑序,甚至废序的诗学著作,如欧阳修 的诗本义和苏辙的诗集传。南宋的诗经研究更是继承了北宋诗学的研 究风气,并进而在南宋初期掀起了诗经研究的高潮,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者 们竞出新意,辩驳不休。尤其在尊序和废序的问题上争论激烈,成为当时诗 经研究最主要的特征。南宋废序派的废序态度更为激进,对小序发起了 全面的攻讦。郑樵的诗辩妄和王质的诗总闻都是南宋初期废序派著作的典 型代表。在这种学术空气下进行诗经研究的朱熹必然受到了宋代诗学诸家的深 刻影响,并在朱熹自身诗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出来。而随着朱熹诗 学思想的逐步确立,其最终接受了废序派的诗学观念,并将之迸一步发展下去。 朱熹自身的理学思想在其诗集传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处于封建时代后期的宋 王朝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转折。宋代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的矛盾都及为尖 锐。在这样强大的外力驱动下,传统经学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宋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儒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思想体系,理学以新儒学的面貌为封建统治服 务。因此理学在宋代社会的产生和兴起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理学思想一 言以弊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其思想核心是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维护儒家 的伦理纲常,并将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理学思想渗透到了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 在文化教育中强烈的体现出来,而自古的以来就具有诗教传统的诗经便肩负起这样 的教化任务。宋代学者解诗都深受力学思想的规范,从而整体上都呈现出比较浓厚 的伦理道德色彩。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更是注重在解诗说诗中申说理学思想。 其对小序美刺之诗的改造,正是朱熹以理学思想解诗的必然产物。 由于朱熹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一贯重视文本的读诗方法,加之朱熹之前学者 们对初步的诗经文学阐释,使朱熹终于打破了传统经学的束缚,在诗集传中从 文学角度解诗,从文本出发探寻诗歌本义,拨开了经学的迷雾,展现出了诗经 无与伦比的文学光芒。在文学角度解诗的基础上,朱熹发现了诗经中情诗的存 在,并大胆提出了“淫诗说 ,这也是朱熹从理学和文学双重角度解诗的综合产物。 虽然“淫诗说”这一观点的出发点不免迂腐,但至少朱熹正视了情诗的实质,启发了后 世的诗经研究。 综上所述,宋代的学术文化和疑古惑经的学术风气,以及朱熹自身的理学思想和文 学素养,都是朱熹最终由尊序转而废序的强大驱动力。朱熹诗集解向诗 集传的转变,也正是朱熹自身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集中体现。 4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第一章朱熹与其诗经学著作 第一节朱熹简介 朱熹是南宋的理学大家,其经学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朱熹的 诗学思想也在中国诗经学上具有重大意义,是诗经宋学的代表,堪称诗 经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朱熹字元晦,先祖为徽州婺源人,其父朱松曾任闽南剑州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 年( 公元1 1 3 0 ) ,朱熹生于尤溪寓舍。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朱氏一家避祸于此,处境艰 难,几乎全靠朱松朋友的惠护才得以安身居此。朱熹自幼天资颖悟,好学勤思,其父朱 松对他寄托了极大的希望。朱熹十四岁时,朱松去世,并在临终前将朱熹托付于自己的 三位好友,当时的饱学之士胡宪、刘勉之和刘翠,并叮嘱朱熹师事三位先生。因此朱熹 最初授业于这三位学者。绍兴十八年( 公元1 1 4 8 ) ,十九岁的朱熹登进士第,随后授职 泉州同安主薄,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在任期间,朱熹广兴学校,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 道,建经史阁,定释奠礼,并且禁止妇女为僧道,表现出了干练的政治作风和以学为重 的为政倾向。朱熹在之后监南岳庙时期,专程由同安以百里之遥,徒步往见当时的理学 大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并师事之。此后朱熹对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张载、二程、 邵雍等人的理论学说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为其自身理学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但在这一时期,朱熹还未确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直至四十岁时,朱熹受到程颐的“涵 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的启发,才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学系统,并以继承北宋理 学为己任,写下了论孟精义、论孟集解、伊雒渊源录、太极图说解、西铭解 义、通书解、程氏外书等一系列相关著作。 由于朱熹公然以理学家面目为政,以理学思想指导其政治行为,这使其在仕宦期间 不断受到政治势力的倾轧和迫害,直至被人目为道学首领而被人诬为伪学伪人。庆元二 年( 1 1 6 9 ) ,监察御史沈继祖诬朱熹以十罪,朱熹被免职罢祠,其门生蔡元定也受到牵 连,被谴至道州编管。朱熹离京后,韩佗胄政治势力益发炽烈,中司何澹、谏官刘德秀、 太常少卿胡纥等人更加强烈的攻击朱熹,并称其学为伪学。在朱熹被罢职之后,前御史 刘三杰、谏议大夫姚愈等又散布谣言,说道学与权臣相勾结,企图倾覆政事,并将之以 诏告形式公布于众,道学受到了更加猛烈的攻击与反对,甚至有人上书乞斩道学领袖朱 熹。在这一非常时期,朱熹门下的从学之士,或另易他师,或变异衣冠狎游于市肆,纷 纷于理学划清界限。但朱熹仍镇静如,坚持讲学不休,傲然以理学家自居。庆元六年 ( 公元1 2 0 0 ) ,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疾离世。 s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从朱熹平生的学术体系来看,其理学学于李侗,得小程之学,主张穷理致知,躬以 实践,并以居敬为主。朱熹认为圣贤道统之旨散于典籍之中,如果圣经之旨不明,则道 统之传就晦暗不明,所以应该竭其精力研究经史典籍,以得道统之旨。本着这种理学思 想,朱熹一生著有诸多经学著作,如易本义、启蒙、诗集传、大学中庸章旬或 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义、西铭解、楚辞集注辨证、晦 庵集;并且编次有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孝经刊误、通鉴纲目、宋名臣言 行录、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雒渊源录等等著作,其仪礼经传通解未 成而卒,后由门人黄斡作完。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其生平致力于传统经学的研究,并写作了大量的经学著作,其 中以四书集注用力最深,而诗集传的撰写也是朱熹经学著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从诗集传的写作来说,朱熹最初治诗沿袭传统的毛公、郑玄之说的诗经汉 学。随着朱熹自身理学思想的发展和诗学体系的确立,加之受到郑樵等废序派 的影响,朱熹逐渐将大序与小序别而辨之,并作诗序辨说对其进行论辨, 以至其早期所作的诗集解由于三次大的删改而更为诗集传,弃传统的诗经 汉学,公然废序说诗,博采众家之说,更加注重从文本出发说诗解诗,并辨郑风、 卫风为淫诗,认为是淫人自作的情语情思,体现出朱熹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体来看,朱熹诗学的大旨,主要为:一、反对小序,认为其不可信。二、 博采众家诗说,而不再专以毛郑之说为要。三、不再是纯经学化的解诗说诗, 而是在以其理学思想为指导解诗之时,也逐渐开始从文学角度看诗,从而提出许多 新的见解,并辨出二十四篇淫诗,虽然出发点不免迂腐,但至少正视了情诗的实质。 朱熹的诗集传虽始终未突破传统经学的樊篱,在文学解诗上有着不彻底的 一面,但在诗经学上却具有重大意义,使得诗经的文学性终于从经学化的迷雾 中探出头来,为以后诗经学研究拉开了新的序幕。此外,朱熹诗集传中体现出 大胆的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其呈现出与以往诗学研究所不同的风貌,成为诗 经宋学的代表论著,是诗经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第二节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概况 朱熹所作的诗集传,上承北宋疑序派的诗学主张,如欧阳修的毛诗 本义、苏辙的诗集传、晃说之的诗序论和郑樵的诗传辨说等诗经学著 作都对朱熹的诗学思想起了极大影响,使其诗集传在体制上终于废序而依 文本自创新说,别开生面,成为了诗经学史上一划时代的著作。然而,朱熹的诗 集传是由其所作的前稿诗集解累次删改而成,所以朱熹这部诗经学著作的写 作有着由前稿诗集解向后稿诗集传流变的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 这也是朱熹自身诗学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过程。 由于朱熹诗集传在诗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其先前所作的前稿 6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诗集解早已亡佚,如今我们只能在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略微考见原貌哪。 从辑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诗集解仍依照传统诗经汉学的解诗原则,即依序 解诗,循规蹈矩,虽也辑有先儒之说,但却鲜有发明,基本上没有什么新见解;随着朱 熹自身理学思想体系的成熟与确立,加之宋代废序派诗说的新的影响与启发, 使朱熹逐渐形成了具有典型宋学风貌的新的诗学思想体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朱 熹一直在修改其早先完成的诗集解,并随其诗学思想的发展对其进行删改,直 至最后脱胎为废序言诗,自创新说的诗集传。 朱熹曾向弟子自述其生平解诗的经历云:“熹向作诗解文字,初用小序, 至解不行处,亦曲为之说;后来觉得不安,第二次解者,虽存小序,间为辨破,然 终是不见诗人本意;后来方知只尽去小序,便自可通,于是尽涤荡旧说,诗意方活。” 罾由此可知朱熹解诗经过了两次大的变革,即:一、起初本小序之说,虽时有 不妥,但仍强解之,其后逐渐在保存小序的基础上对其间为辨说,改变了依序 的解诗原则;二、在第一次变革的基础上,朱熹终于迈出了废序解诗的关 键性一步,并且涤荡陈说,自立新意。这是最有决定性的变革。可见第一次变革,即初 本小序曲为之说与存序而间为辨破的阶段,应该是朱熹起初作诗集解的时 期;而其废序解诗的时期,则应该是其作诗集传的阶段。 由上述可见,从诗集解到诗集传,是朱熹一生不断进行增删修改的结果。 经过几次主要修改而成的诗集解是朱熹早期诗学思想的总结与结束;而在诗 集解基础上增删修改而的诗集传则是朱熹成熟的诗学思想体系的发展和确立。 正是由于一次次的修改和突破,朱熹终于由疑序走向废序,进而由废序最 终自立新说,确立了以文本为主的解诗方法和原则,跳出了诗经汉学呆板的解 诗体系,成为了活跃、大胆、创新的诗经宋学代表,为诗经学的发展开拓 了新的道路。 “此已何束景南辑录的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版 i :,1 9 9 1 年1 2 门版,第3 4 4 页令4 9 8 页。 话 ( 永) 黎靖德:朱了语类卷八i ,诗一论读诗,中f 仁书局,1 9 8 6 年3 门第1 版,第2 0 8 5 贝。 7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第二章朱熹诗集解、诗集传训诂异同比较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在词语训诂、章义训诂以及诗旨阐发方面都有很大的不 同。本章将对朱熹诗集解、诗集传的异同之处详细比较,以找出二稿的差异所在。 第一节朱熹诗集解、诗集传词句训诂异同比较 一、词句训诂相同类: ( 一) 词句训诂皆从毛传 据笔者统计,这种情况在诗集解与诗集传中共有1 9 处之多。为方便行 文,现仅举7 例。 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 句中,“公族 一词二稿皆训为“公同高祖, 祖庙未毁,有服之亲 。 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成之句中,“成二稿皆训“成其礼也。 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句中,“谑 二稿皆训“戏言也 。 廊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句中,“虚”二 稿皆训“虚,故城也。“堂”二稿皆训“堂,楚丘之旁邑也 。 郑风大叔于田“抑鬯弓忌”旬中,“鬯 二稿皆训“弓囊也 。 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句中,“嘤嘤 二稿皆训“嘤嘤,鸟声之和 也 。 鲁颂骊“思无疆句,二稿皆训“言其思之深广无穷也。 ( 二) 二稿皆采李樗、黄熏毛诗李黄集解( 六条)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句中“采采”,二稿皆训“非一采也 。从 李樗、黄熏毛诗李黄集解( 以下简称李黄集解) 。 召南何彼裰矣“何彼被矣,唐棣之华”旬中“裰 ,二稿皆训“盛也 ,从李 黄集解。 邶风载驱“既不我嘉,不能旋济”句中“济 ,二稿皆训“济,渡也。自许归 卫,必有所渡之水也”。 大雅文王“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句中,“京二稿皆训“京,周之京师也 。 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句中,“周姜二稿皆训“周姜,大王之妃 大姜也”。( 苏氏诗集传与范氏诗补传亦同) 大雅文王有声“王后熏哉”句中,“王后 二稿皆训“王后,办指文王也”。 8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 三) 二稿皆采范处义诗补传( 十六条) 郑风大叔子田“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句中“抑 ,诗集解训“发语之辞”, 诗集传训“皆语助辞 。 ” 郑风羔裘“羊羔晏兮,三英粲兮”句中“英”,二稿皆训“裘饰也 。 郑风女日鸡鸣“与子宜之 句中“宜 ,二稿皆训“和其所宜也 。 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句中“潇潇 ,诗集解训“风雨声”。诗 集传训“风雨之声 。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句中“成说 一词,二稿皆训“成说,谓 其约誓之言。 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句中,“阻”一词二 稿皆训“阻,隔也 。 大雅早麓“清酒既载,骅牡既备”句中“备 ,二稿皆训“各,全具也 。 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句中“周姜,二稿皆训“周姜,大王之妃 大姜也。 ( 苏氏诗集传与李黄集解亦同) 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蕾其翳”旬中“作,二稿皆训“作,拔起也”。 大雅灵台“庶民攻之i 不日成之 句中“不日刀,二稿皆训“不日,不终日也。 大雅下武“四方来贺 句,二稿皆训“贺,朝贺也。周末秦强,天子致胙, 诸侯皆贺 。 鲁颂泮水“戎车孔博,徒御无敦 句中“博 ,二稿皆训“博,广大也。 鲁颂豳宫“泰山严严,鲁侯所詹 句中“詹 ,二稿皆训“詹,与瞻同。 鲁颂闳宫“万民是若”句,二稿皆训“万民是若,顺万民之望也”。 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句,二稿皆训“言恭 敬之道,古人所行,不可忘也。 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旬中“戒 ,二稿皆训“戒,夙戒也”。 ( 四) 二稿皆采苏辙诗集传( 二条) 召南何彼裰矣“何彼禚矣,唐棣之华”句中,“禳 一词二稿皆训“盛也”。( 李 黄集解亦同) 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句中,“周姜 一词二稿皆训“周姜,大王 之妃大姜也”。( 范氏诗补传与李黄集解亦同) ( 五) 二稿皆另辟新义 朱熹对诗经中许多词句的注释是自出新义的,而且这些注释从诗集解到诗 集传朱熹没有改动,这表现了朱熹对诗经的独到认识。这样的情况有二十处。 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句中,“服”二稿皆训“服,犹怀也”。 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句中,“周行”诗集解训“诗有三周 行;此及大东者,皆道路之道;鹿鸣乃道义之道”。诗集传训“大道也”,较 前稿略,但意思基本相同。 9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周南螽斯“宜尔子孙,绳绳兮旬中,“绳绳 一词二稿皆训“不绝貌 。 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句中,“腹心一词二稿皆训“同心同德之 谓,非特好仇而己。 ,瑚 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句中“公 ,二稿皆训“公,公所也”。 召南采蔟“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句中,“牖下 一词二稿皆训“室中西南隅, 所谓奥也 。 召南小星“实命不同 句中,“命二稿皆训“所赋之分也 。 召南驺虞“壹发五犯旬,诗集解训“壹发五犯,言禽兽之众多。诗集 传训“壹发五犯,犹言中必叠双也 。 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 句中,“烈 一词二稿皆训“炽盛貌 。 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句中,“且 诗集解训“语助辞也 。诗集传 训“语辞也。 郑风野有蔓草“与子偕臧 ,诗集解训“犹言各得其所欲也 。诗集传 训“言各得其所欲也 。基本相同。 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句中,“耿耿一词二稿皆训“耿耿,小明, 忧之貌也 。 邶风日月“乃如其人,德音无良 句中,“德音 一词二稿皆训“美其辞 。“无 良一词二稿皆训“丑其实也。 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句中,“浪 二稿皆训“放荡也”。 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句中,“泄泄一词 二稿皆训“泄泄,飞之缓也。 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句中,“辔”二稿皆训“辔,今之缰也 。 邶风墙有茨“中蓠之言,不可读也 句中,“读 二稿皆训“读,诵言也”。 小雅鹿鸣“吹笙股簧,盛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句中,“将 一词二 稿皆训“将,行也”。“周行”二稿皆训“周行,大道也”。 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蒸也无戎”句中,“蒸”、“戎” 二稿皆训“蒸,发语声。戎,助也 。 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日嫔于京”句中,“殷商”诗 集解训“殷商,殷商之诸侯也,自周而言,则诸侯皆商也”。诗集传训“殷商,商 之诸侯也”。 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句中,“自 、“土二稿皆训:“自, 从也。土,地也”。 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句中,“思”二稿皆训“思,语辞”。 鲁颂有驻“振振鹭”句中,“鹭”诗集解训“鹭,鹭羽之翮,舞者所持也”。 诗集传训“鹭,鹭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鹭之下也”。 鲁颂泮水“熏蒸亭亭,不吴不扬”句,二稿皆训“蚕悉争皇,盛也。不吴不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扬,肃也 。( 大意与毛诗李黄集解相似) 二、词句训诂不同类 ( 一) 诗集解从毛传,诗集传另出新解 这方面的例子很少,仅仅三条,特列于此。 周南关雎“左右流之 句,诗集解训“求之无方也 。诗集传则训“或 左或右,言无方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 郑风清人“河上乎翱翔 旬中,“翱翔 诗集解训“无事之貌。诗集传 则训“游戏之貌”。 商颂那“置我靴鼓旬中,“置”诗集解训“读如置器之置 。诗集传 则训“置,陈也 。 ( 二) 诗集解从文本出发解诗,而诗集传改从毛传 郑风缁衣“还予授子之粲兮”句中,“粲 诗集解训“汉有自粲之刑,给 舂导之役是也 。诗集传则训“粲,餐也。或日:粲,粟之精凿者 。 邶风日月“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句中,“不述 诗集解训“不述,犹日 不可称述 。诗集传则训“述,循也。言不循义理也”。 第二节朱熹诗集解、诗集传章义训诂异同比较 一、用语及意思皆同: ( 一) 章义训诂皆从毛传 二稿章义训诂共有5 处皆从毛传,具体如下: 邶风谷风五章章义,二稿皆训“承上章言我于女家勤劳如此,而女既不我养, 而反以我为仇雠”。 郑风大叔于田首章章义,二稿皆训“国人戒之日请叔无习此事,恐其伤女 也。言其得众如此”。 小雅天保首章章义,诗集解训“言天之安定我君,使之至如此也 。诗 集传训“言天之安定我君,使之获福如此也 。 小雅常棣三章章义,诗集解训“当此之时,虽有良朋,不过为之长叹息 而已,力或不能相及也”。诗集传训“而言当此之时,虽有良朋,不过为之长叹息而 已,力或不能相及也”。 大雅大明六章章义,二稿皆训“天既命文王于周之京矣。而克缵大任之女事 者,惟此莘国以其长女来嫁于我也。天又笃厚之,使生武王,保之助之命之,而使之顺 天命,以伐商也”。 ( 二) 章义训诂皆从郑笺 、 二稿章义训诂共有4 处皆从郑笺,具体如下: 郑风丰三章章义,诗集解训“妇人既悔其始之不送,而失此人也,则日: 朱熹诗集解、诗集传比较研究 叔兮伯兮,岂无有驾车而迎我以行者乎。诗集传训“妇人既悔其始之不送而失此人 也,则日:我之服饰既盛备矣,岂无驾车以迎我而偕行者乎。 郑风东门之埠首章章义,诗集解训“门之旁有埠,埠之外有陂,陂之上 有草,志其所欲奔之处也。其室则迩,其人则甚远,思之切,欲奔而未得间之辞 。诗 集传训“门之旁有埠,埠之外有陂,陂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室迩人远者, 思之而未得见之词也”。 郑风溱洧首章章义,诗集解训“士与女既相与戏谑,又以芍药为赠,所 以结恩情之厚也 。诗集传训“于是士女相与戏谑,且以芍药相赠而结恩情之厚也。 邶风泉水三章词义,二稿皆训“干、言,地名,适卫所经之地也。脂,以脂 膏涂其韦,使滑泽也。韦,车轴也”。 ( 三) 二稿皆另出新解 对很多章义的阐释,朱熹能自出新解,不蹈袭前人,多从诗经的文本出发进 行解释。在对许多章义的解释上基本相同。二稿共有2 2 处另出新解,现举例如下: 周南关雎末章章义,诗集解训“求而得之,则当以琴瑟钟鼓乐之也 。诗 集传训“此窈窕淑女,既得之,则当亲爱而娱乐之矣 。 召南采蘩末章章义,二稿皆训“祭仪日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 入然,不欲遽去,爱敬之无已也。m 邶风北门二章章义,二稿皆训“王事既适我矣,政事又一埤益我,其劳如此; 而窭贫之甚,室人无以自安,而交遍谪我,则其困于内外极矣。 郑风- 缁衣首章章义,二稿皆训“言子之服缁衣也甚宜,敝则我将为子更为之。 且将适子之馆,既还而又授予以粲,言好之无已也”。 小雅四牡首章章义,二稿皆训“驾此四牡而出使于外,其道路之回远如此, 当是时岂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