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摘 要 道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老子首次把道由有限升华为无限,使之 具有了宇宙本原的意义。由于其本身的多义性,道还被发展为自然规律、社会原则 等多层内涵。道家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仁义之道构成互相对峙的两极,随着百家争 鸣的展开,二者已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接纳吸收,具备了走向融合的条件。 吕氏春 秋作为一部兼综百家的著作,对儒道之道作了较好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身独具 特色的思想成果。 吕氏春秋以精气言道,精气无形无象,它既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又是流行 于天地万物间的精微之气。精气除具备道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流动不居、感应相 通的特点。精气的流动性要求自然界万物之间、人体内部、国家机构内部都要保持 精气通畅,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感应相通是因为精气成为天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 介。精气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是其产生天地万物的基本动力;精气作 为产生万物的本原,给予了万物生命和欲望,并以自身的德行影响万物。总之,精 气既具有道家之道精微玄妙、化生万物的特征,又具有儒家之道的德行,能够主宰 天地万物。 吕氏春秋还总结了三大规律之道。其一,以精气为共同本原的天地万物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界中,万物都有秩序地分布于或生长于普遍联系的时空 里;人类社会中,君臣的德行举措与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与人 类活动之间也处在相互影响之中。其二,循环运动是万物正常的运动状态。天道运 行决定日月星辰云气的循环运动;春夏秋冬的周期决定了宇宙生命的循环运动;五 德运转决定了朝代更替的循环运动。 其三, 阴阳二气的消长离合形成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着的事物处于不断转化当中,树立矛盾的观点使人看问题更加透彻全面,对统 治者而言,就是能够更好地知人善任、不走极端;在认识到矛盾对立的同时, 吕 氏春秋更强调追求矛盾的调和状态。 在由天道向人道落实过程中, 吕氏春秋总结了普遍适用的三原则: “因” 、 “适” 、 “和” 。 “因”的原则把道家的因循无为和儒家的积极有为相结合,形成了待 时而动、顺势而起的处世原则; 吕氏春秋首次把“因”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 ii 在政治上丰富了君无为、臣有为的治国理论。 “适”与“和”的原则是该书论音乐 由来时提出来的,是道家宇宙生成论与儒家乐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适”是一种 恰如其分的状态, “和”是一种和谐的价值原则和理想目标, 吕氏春秋在论及音 乐、养生、处世、治国等方面时都以二者为指导。 吕氏春秋的养生之道紧承其精气说,并继承道家的养生思想以保养人体的 精气;该书还发展了孟、荀的人性论思想,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提出适欲养生的 观点,这是在儒道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发展。 “适”的原则始终贯穿于养生之道,形、 神、性兼养,最终达到身体上阴阳寒热与精神上喜怒哀乐的和谐状态。 吕氏春秋把修身当作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其修身之道也是儒道融 合的结果。修身法则是道家的法天地思想和儒家的顺民思想的结合;修身内容包括 忠孝仁义和高节厉行,儒道所推崇的品行兼而修之;修身途径是吸取儒家的为学理 念,博取众长并注重熏陶;修身的社会效用是形成忠孝为本的统治秩序,即达到儒 家理想的治理天下的境界。 吕氏春秋的为君之道要求君主以道为宗、无为而冶;同时又要施行仁政、 顺乎民心。君主的治官之道是把儒家的正名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结合起来;治民 之道是恩威并施和取信于民。其为臣之道要求臣子恪守本分,必要时以身殉义;还 要清廉高洁,以自己的德行“熏染”君主,这其中既推崇儒家的忠臣,又表彰了道 家的隐士。 吕氏春秋的用兵之道看到墨子“非攻”的不现实性、儒家以仁义统 一天下的迂腐性和道家柔弱胜刚强的被动性,积极呼吁大兴“义兵” ,强调勇武刚 强、掌握主动。义兵的特点是攻无道伐不义、拯救并安抚人民;义兵取胜的关键在 于拥有义,还在于掌握一系列用兵策略。 总之, 吕氏春秋以精气说为其道论的基础, 吕氏春秋之道是儒道之道的 融合。 关键词: 吕氏春秋 ;道;精气;道家;儒家 iii abstract tao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cep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firstly sublimated by laozi,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from its finiteness to infiniteness, so that it signifie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due to its multiplicity, tao is also developed into a multi-layered concept, such as natural law, social principle and so on. the natural law of taoism and the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of confucianism used to opposite with each other at their origins. with the start of lively debates of on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hey began to accept and absorb from each other, tending to be integrated to some extent. as a comprehensive annals, master lus spring and autumn makes a good interpretation of tao both 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orming its unique thoughts. in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jingqi ( means essential energy) is the embodiment of tao, which is formless and unseen. it is the origin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lways flowing endlessly among every thing in the world. besides having common features with tao, jingqi lies in a moving and interconnected state. the fluidity of jingqi requires that all things in nature, human body and the state must be well balanced in order to obtain everlasting vitality. interconnectedness is caused by jingqi for its function as the medium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man.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s of yin and yang inside jingqi make it produce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of creation. as the essential energy of the world, jingqi endows everything with life and desire and exerts influence upon everything with its own virtues. in short, jingqi not only has such features as subtlety, mystery and life origin in taoism but also owns the moral virtue of confucianism which dominates everything 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ums up three laws of tao. firstly, as jingqi is the original energy,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n interrelated system. in the natural world, all things are distributed in an orderly way or are growing in the universal relationship. in human society, the moral behavior of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is iv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security. meanwhile, the ecosystem of nature and human activities also influence with each other. secondly, cycling movement is the normal state of motion for everything in the world.the law of heaven runs the cycling movements of the moon, stars and clouds. the cycle of seasons determines the cycling movement of life in the universe.the cycle of five elements determines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y in the circular motion. thirdly,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yin and yang forms the law of unity of opposites. contradictory things are constantly transforming. establishing conflicting views can make people approach problems more thoroughly and comprehensively. to rulers, they should make better use of personnel according to their talents without taking extreme measures.in recognit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op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tresses more about the reconciliating state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laws from heaven to humanity,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ummarizes three principl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yin ( following rules), shi( fitness) and he( harmon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aoists principle about doing nothing positive and confucianists principle about doing actively, the principle of yin forms principles of life taking advantage of proper time and proper occasion.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firstly puts forward yin as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whose political purpose is to enrich the ruling theory in which the sovereign is inferior to his subjects through combining yin and wei. principles of shi (fitness) and he( harmony) are proposed while the origin of music is being discussed in that book. they are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aoists theory about the origin of universe and confucianists ruling with music. shi refer to a fitting state and he is a kind of ideal principle of the harmonious value. while dealing with issues about music, health care, law of life and ruling principle,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reats them as guideline. the art of healthcare in master lu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losely follows its theory about its jingqi and inherits taoists ideas on keeping good health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ssence of human body. the annals has also enriched confucian thoughts of mencius and xunzi on human nature and affirmed the rationality of human desire and v put forward methods on healthcare, as i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the principle of fitness runs through the art of healthcare, covering body, mind and human nature, and ultimately achieves a state of harmony in a persons body and mind. master lu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regards a persons cultivation as a matter concerning about the survival of a country. the method on self-cultivation is the outcom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law of cultivation is the integrated result of taoist thoughts on law of nature and confucian thoughts about ruling through obedience. it includes a persons filial piety, humanity, righteousness, selfdiscipline and other noble behaviours recommended by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ultivating oneself means adopting confucian idea on study, that is to learn widely from others a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ones cultivation.the social utility of self-cultivation is to form the ruling order based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which helps achieve the ideal governance of confucianism. its doctrine on sovereignty requires that the monarch should follow the rule of letting things as they should be; at the same time, the ruler should be benevolent and follow wishes of the people and require government officials be consistent with their behaviors of confucianism and inaction thought of taoism combined. to treat the people, the monarch should win their trust and use power as well as kindness. as the subjects of the monarch, government officials should abide by their duties and sacrifice for justice if necessary. besides, they must be righteous and free from corruption, setting up good examples for their rulers. this not only praises confucian loyalists but also gives high honor to taoist hermits. on seeing the unrealistic nature of mohist non-offensive, the pedantry of confucianist propositions about ruling with humanity and the passivity of taoist thought about superiority of weakness to strength, its military strategy is to call for establishing yi bing, a poweful army of righteous soldiers, stressing valor, strenghth and initiative. yi bing is characterized by fighting for justice and morality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soothe people. the key for yi bing to win victory is that they should be virtuous and righteous and have a good mastery of a series of military tactics as well. vi in short, jingqi doctrine is the foundation of tao in master lu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hich is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key words: master lus spring and autuman annals;tao; jingqi; taoism ; confucianism 绪 论 1 绪 论绪 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 1949 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有一 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指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 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 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 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 化石。 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 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中国的春秋战 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陷于混乱,各诸侯纷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人民陷入苦 难的深渊。这时许多有识之士奋起,倡学立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学者群体和 富有原创性的学说著作,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主张,目的在于消除战乱,恢复社会正常 秩序,探讨战乱的深层原因,设计长治久安之道。道家创立者老子及其后学通过对世 界本原的探索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道” ,主张按“道”的原则恢复人应有的德性, 按“道”的原则清静无为、知足处下,从而缓和紧张的矛盾关系,找寻精神归依的乐 土。儒学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特别关切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见,周游列国, 四处奔波,目的在于说服诸侯王施行仁政,拯救苦难的人民。 轴心时代思想家的思想深度,让后来者高山仰止。中国学者们一次次回眸春秋 战国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每一次回眸都会激起学术争鸣的惊涛骇浪。从汉代 初期黄老之学兴盛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儒完成第一回合 的较量;魏晋玄学思潮的兴起到唐代韩愈重续儒家道统的努力,儒道又掀起新一轮 的角力;到宋明时期,出道入儒的理学家们通过融合道、佛重塑儒学体系,使这一 新型儒学体系成为官方认定的统治思想,似乎平息了儒道之争。但是儒道争鸣的暗 流一直存在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道家哲学的地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学 者开始提出“道家主干说” 。1986 年,周玉燕、吴德勤率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 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 2 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 的文章,紧接着,陈鼓应于 1990 年和 1995 年分别在哲学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上发表论道家在中国哲学 史上的主干地位 和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的文章,对“道家主干 说”进行新的更为系统的论证和说明。 “道家主干说”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 论。李存山较早对“道家主干说”提出质疑,继之,赵吉惠、张立文、涂又光等学 者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安徽大学的孙以楷先生在其主编的道家 与中国哲学一书的前言中也对“道家主干说”作出回应,并明确指出:中国古代 哲学是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多元互补哲学,如果以大树作比,那么,其主干是儒道 互补,其树根则是道家哲学。 如果说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那么吕氏春秋可以说是这一 互补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战国后期,经过百家争鸣之后,融合成为思想新趋势。由 秦相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更是融合各家思想的代表性的鸿篇巨制,先秦 各家思想都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影子。秦统一六国之前,已具备了全国统一的客观 形势,当时全国范围内已具备了水陆交通的网络,在客观上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和商 品流通。而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决定着各国只能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开放关市, 招徕商贾,以有易无,各得所需。 ” 国家间闭关自锁、不相往来已不可能。同时, 长期的诸侯为政,各国战乱,兵革不休,也使广大民众人心思定,企盼有一强国来 安定局面统一天下。总之天下统一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政治经济上的统一趋势 也使得思想文化的融汇综合成为必然。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其学说思想大都有所创见,但也有其学术盲点和短处, 就像荀子所言: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 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 蔽于天而不知人。 ” 这种情况随着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辩而有所改善,因为诸子百家 为在争辩中取胜,不得不在其学说中吸取融汇对方的观点和思想,所以使得战国后 期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大都显得杂而不纯。像荀子那样的思想家已经敏锐感知到偏 于一隅的弊端,主张要有一种“体常而尽变”之道以适应新的形势: “由用谓之道, 周玉燕,吴德勤: 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 , 哲学研究1986 年,第 9 期。 陈鼓应: 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 , 哲学研究1990 年,第 1 期。 陈鼓应: 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 (上篇、下篇) , 中国文化研究1995 年,第2、3 期。 礼记月令 。 荀子解蔽 。 绪 论 3 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 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 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 而这其中做得最为出色、典型的要数吕不韦。 政治家兼思想家吕不韦在助秦统一大业的同时,聚集宾客,网罗图书,采精录 异,兼儒墨名法,融九流百家,于秦王政八年撰成吕氏春秋一书,为行将统一 的帝国绘制蓝图。司马迁称吕氏春秋编纂目的是“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 班固认为该书的特点是: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 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 这些评价都有一定道理。而吕氏春秋不 二明确表达了编著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百家的思想: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 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 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 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 ” 长治久安之道,在于使“愚智工拙, 皆尽力竭能” 。那么怎样才能统一世人的思想呢?吕不韦充分意识到百家各派之长: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 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 但又明白其中任何一人的思想都不可能成为以 后大一统社会的思想准绳。道家提出了以“道”为宇宙最高本体的学说,倡导自然 无为,但其政治伦理学说比较薄弱;儒家重视伦理,提倡德治,政治伦理学说比较 完备,但对于强制手段的法的效力重视不够;法家重法,但又不免流于严苛诸 子各有短长,其中任何一家都没有能力对其他诸家取而代之。此时的吕不韦已不像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那样怀着很深的门户之见,而是超然于百家之上,采取“用众” 的态度,对各派学说加以融汇综合,以期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 有天下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 吕氏春秋采用“取之众白”集腋成裘之法,通过融合百家思想加以发扬创 新, 开启了对诸子百家融汇综合的第一步。 而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道儒两家, 更是吕氏春秋融合的重点。因此,关于吕氏春秋的学派归属问题一直众说 荀子解蔽 。 史记吕不韦列传 。 汉书艺文志 。 吕氏春秋不二 。 吕氏春秋不二 。 吕氏春秋用众 。 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 4 纷纭,最早确认吕氏春秋的学派属性的是刘向六艺略和班固的汉书艺 文志 。他们把吕氏春秋列为杂家,认为杂家的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 ,诸 子之说兼而有之。 吕氏春秋这一学派属性被历代学者所沿用,但对“杂”却有 杂存、杂凑、杂选、杂通等多种理解,近年来人们颇有认可“杂通”之说的趋向。 继清卢文弨主墨家说以来,郭沫若主儒道两家说,陈奇猷主阴阳家说,金春峰等 人主儒家说,牟钟鉴主道家说,熊铁基主新道家说,争议较大。不过近年人们普遍 认为吕氏春秋是一部以儒道为主、兼综百家的著作。 吕氏春秋最早的注者 高诱说: “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 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楊雄相表里也。 ” 高诱以“道德” 、 “无为” 、 “忠义” 、 “公方”概括此书特点,前两项可视为道家主张,后两项为儒家思想,表明其儒道 兼融的特点。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中也说吕氏春秋 “与其说是偏爱儒家, 毋宁说是兼畸儒、道”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以儒道融合为视域来进行吕氏春 秋研究。 春秋战国诸子兴起的过程是许多富有个性特点的原创范畴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道”是此时涌现出来的第一个范畴,在以后的中国学术发展中, “道”也是一个 最核心的范畴。所以本文选择这一范畴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以一应万,集中展示轴 心时代思想家的思想特色及其最初融合的模式和特点,借此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两大 源头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对中国思想文化交融互补的特色有更直观的把握。 二、研究范围与内容 二、研究范围与内容 本文以吕氏春秋中的“道”为研究对象,并在儒道融合的视域下来观照。 以期分析吕氏春秋之道的主要构成因素。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可 以界说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始基、形成、演化、发展的角度去阐说, 道是本体之道、本原之道、规律之道,是归属于外在的客观存在方面的实然之理, 即“天道” ;二是从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理想、目标的角度去阐说,道是圣 人之道、君子之道、仁义之道,是归属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当然之则,即“人道” 。 在先秦哲学中,道家哲学和易传侧重于讲天道,亦言人道,孔子、孟子、荀子 吕氏春秋序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658 页。 绪 论 5 等儒家则强调“人道” ,但又从天道中寻找立身行事的根据。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 融合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其折衷调和的立场对诸子之道特别是儒道两家之道的精华 作了多方面的总结和吸收,本文正试图揭示吕氏春秋在这方面的贡献。 全文在绪论之后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先秦道范畴的演变,以便对吕氏春秋 所吸收的思想资源有一大致了解;第二、三、四章论吕氏春秋的本原之道、规 律之道、原则之道。在本原之道方面, 吕氏春秋发展了原始道家的道本原论, 与稷下道家的精气理论相结合,把虚而无形的道向实存性方向作了发展;在规律之 道方面吕氏春秋继承以往哲学传统并结合当时各学科发展的成果提出了普遍联 系、循环运动、对立统一等规律;关于吕氏春秋的原则之道,本文选取了“因” 、 “适” 、 “和”三原则加以分析阐述,以了解吕氏春秋之道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运 用。第五章论吕氏春秋的养生之道, 吕氏春秋禀承道家贵生的传统,对养 生之道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述,从外在的养形到内在的养神再到更深层次的养 性,都有细致深入的见解,体现了吕氏春秋独特的养生智慧。第六章论吕氏 春秋的修身之道。从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的法则、修身的内容、途径及社会效用 等方面对修身之道作了较全面的阐述。第七章论吕氏春秋的治国之道,治国之 道从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两个方面来谈,其中为君之道首先论述了君主的自身修 养,要求君主以道为宗,做到贵公去私和有自知之明;其次论述君主的用人之道, 从得贤、用贤、听贤三个方面进行;再次是君主的治官之道,分正名审分和无为而 治两个部分;最后是君主的治民之道,从顺乎民心、用众适威、取信于民三方面来 论述,强调君主对人民恩威并施、言而有信的重要性。为臣之道分三个部分:其一, 臣道处方、各尽职守,强调臣子的忠于职守及其重要性;其二,善于进谏,以贤熏 主,强调臣子要敢于指出国君的错误,又要善于运用方式方法,同时要以自己的贤 明去熏陶感染君主;其三,清廉正直,忠贞殉义,强调臣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必要时可以为忠君爱国献出生命。 第八章论 吕氏春秋 的用兵之道, 首先论述 吕 氏春秋提倡义兵的独特见解;接着总结了吕氏春秋中的决胜之道,分别从军 心军威、快捷反应、知彼知己、坚甲利兵和注重士气等方面来论述的。最后是本文 的结语,从承前启后的精气说和儒道融合的道论新体系两方面对吕氏春秋之道 的特点及影响予以总结。 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 6 第一章 先秦道范畴的演变第一章 先秦道范畴的演变 道字最早出现在金文里,从行从首,取人行走于道路之象。随着社会和语言的 发展,道的涵义日益丰富,逐渐引申出规则、轨道、导引、方法、言说、法律、命 运等意义,并最终由一般的概念抽象发展为哲学的范畴。 道从一般概念发展为哲学范畴,体现在左传 、 国语提出的天道、人道观 念上。 “盈必毁,天之道也。 ” “盈而荡,天之道也。 ”这里的道体现为盛极而衰 的自然规律。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 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 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具有恒常性,阳 极而阴,阴极而阳;日穷而还,月盈而亏。这里的天道已超出了具体规律的涵义, 而成了代表自然界普遍规律的哲学范畴。人道表示社会人事的规律,包括了伦理道 德和人的自然本性两方面的内容: “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 ” “思乐而 喜,思难而惧,人之道也。 ” 左传和国语提出了天道和人道范畴,并把天 道与人道对举,强调二者的区分,论述了双方的相互关系: “天道远,人道迩,非 所及也” “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其天道既有客观性,不亲近任何一方;又具 有人格属性,即道德属性,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观念扩展到天道,这标志着道已 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而赋予道以宇宙本原意义的还是老子。 一、道家之道 一、道家之道 (一)老子之道 道家创始人老子使道从规律、准则之道上升到宇宙本原之道,使道具有了形上 性。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 左传哀公十一年 。 左传庄公四年 。 国语越语下 。 国语晋语一 。 国语晋语一 。 左传昭公十八年 。 国语晋语六 。 第一章 先秦道范畴的演变 7 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 精甚真,其中有信。 ” 老子的道是无法被人的感官把握的真实存在,它若有若无, 却并非虚无,只是无法加以描述,也不知其何来何往。但它却是万物之母, “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作为宇宙的 本原而产生万物,但道并不仅仅是一,道既是一,又是多,同时又包含着阴阳对立 的两方面。道不是脱离万物以外的孤立存在,而是就存在于万物之中。相对于纷纭 杂多的万物,道是一,一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和依据。道超越天地万物之上,是宇宙 的本原,即使是天,也得效法道,服从道的权威。所以道独立而不改,是天下之母。 作为万物之母的道取法自然: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破除了 殷周以来意志之天、人格神的传统观念,而以自然为最高权威,取代了天命对自然 和社会人事的支配地位。这个“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 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道的特性就在于不加干涉、顺任自 然。在顺任自然的过程中,道是无为的,却又无所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 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老子继承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分,认为天道是平衡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 相反,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 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老子还认为道与仁义不并存。 “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十四章 。 老子二十一章 。 老子二十五章 。 老子四章 。 老子五十一章 。 老子四十二章 。 老子二十五章 。 老子五十一章 。 老子三十七章 。 老子七十七章 。 儒道融合视域下的吕氏春秋之道研究 8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二)庄子之道 庄子认为,道是“自本自根”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 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 老。 ” 道又是“无所不在”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而后可。 庄子曰: 在蝼蚁。 曰: 何其下邪?曰: 在稊稗。 曰: 何其愈下邪?曰: 在瓦甓。 曰: 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 溺。 ” 庄子道“自本自根”与“无所不在”的思想,表明其道论已明确进入本体 的研究,即明确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无形质的、永恒的、观念性的道的存在。在庄 子哲学里,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普遍、一般、抽象的存在,是宇宙的本体, 它是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据,而个别、具体、特殊的事物, 则是本质之道的表现,离道则无物。庄子的道本体论是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庄子认为道与仁义相对立。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 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 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 圣人提 倡仁义礼乐,是对自然淳朴社会风气的破坏,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体现了道家与 儒家不同的价值观。 在天人关系上,庄子强调以自然的原则来反对人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 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 天是事物的自然本性,人则指人的 作为,庄子主张“反其真” ,即回归到真实自然的本性中去,任本性自然发展。庄 子向往的是一种不受任何人为约束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老庄首次把道提升为宇宙本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亦是万物之所 老子十八章 。 老子三十八章 。 庄子大宗师 。 庄子知北游 。 庄子马蹄 。 庄子秋水 。 第一章 先秦道范畴的演变 9 存在的根据。这在“道”范畴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老庄强调道与仁义礼法的对 立,其自然之道与儒家的仁义之道形成鲜明的对照,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崇自然与 尚仁义之争。 二、稷下道家之道 二、稷下道家之道 稷下道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管子四篇中。 管子融合道、儒、法 诸家思想论道,泯灭道与仁义礼法的对立,提出道通仁义礼法的思想。 “道也者, 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 ” 道贯通万物,统摄一切,是超越一切相对的绝 对。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 礼,和之以乐。 ”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 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 管 子既讲虚无无形之道,又讲君臣父子之义、贵贱亲疏之礼,以及刑政禁诛之法。 融合道、儒、法,沟通道、德、义、礼、法于一体。 管子的精气说是对中国哲学气论的理论贡献,与庄子把气从属于道不同, 管子的道与气是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算中心项目验收标准制定方案
- 温室大棚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方案
- 热力项目合同管理与执行方案
- 化学试剂仓储管理规范实施方案
- 工业园区绿色供电能效提升实施办法
- 信宜桥梁加固施工方案
- 储能系统消防设计与安全防护方案
- 土建工程分包管理实施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专题的思考
- 市政管网地下空间利用协调方案
- 常见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 《公务员法解读》课件
- 《康复科病人营养治》课件
- 2024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试题与答案
- 助贷电销知识培训课件
- 《风力发电培训》课件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件完整版
- 印刷包装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 《大学语文》普通高等院校语文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学校护学岗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