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i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过失相抵是指就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受害人也有过失,法院依职权,按一定的标 准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从而达到公平合理分配责任的目的。它的法理基础是 法律之公平诚信精神及侵权责任自负原则。一般而言,适用过失相抵须满足以下几个要 件:受害人的行为不当、损害原因具有结合性、损害结果具有同一性、民事责任具有法 律上的可抵性及受害人主观上与有过失。 其中对过失相抵规则适用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受 害人的过错和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受害人过错是受害人主观上对自己采取 了不忠实态度,客观上表现为对自己保护义务的违反,以致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起到了 助成作用,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对过错中故意的判断宜采取主观过错理论,而对 过失的判断则采用客观过错理论更为合理。具体而言,对加害人过失的判断,通常是以 合理人的标准进行衡量,对受害人过失的判断,我们应该把这个标准人限定为“处理自 己事务的合理之人” 。 就受害人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而言, 一般情形下, 受害人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和认定加害人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因 果关系的标准保持一致,特殊情况下,比如在涉及事故责任保险的特殊案件中,可以对 其采取更加严格的认定标准,但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标准的选择宜采取相当因果关系学 说。适用过失相抵,因所适用的归责原则的不同,不同案件所考虑的因素应有所偏重。 在过错责任原则中,应当主要按照加害人与受害人的过错比例来确定责任有无及大小。 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应当主要比较原因力的大小来确定责任的有无及范围。适用过失 相抵,可完全免除加害人的责任,但要有所限制。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可适用过失相抵, 但基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的理念,也要对其适用进行限制。当第三人与受害人在 特定情形下具有身份与生活关系一体性或合作经营关系时, 如果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或 扩大也有过错,该过错可视为受害人的与有过失,加害人可以此为由主张减轻或免除其 赔偿责任。 关键词:侵权法;过失相抵;比较过错;比较原因力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ii abstract abstract th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s that the court, according to certain standards, reduces or excludes the liability of the perpetrators automatically in order to achieve a fair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when a damage occurred or amplified, and the victim had his fault meanwhile. its legal 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equity, the good faith of law and the tort law principle of self-responsibili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ppliance of th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must fulfill following conditions: the improper actions of victim, the combination of reasons for damage, identity of damage results of damage, objectiv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of victim, and the civil liability can be offset. it is the fault of victim and the causality between the fault and results of dam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ppliance of th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he fault of victim, including the forms of intent and negligence, is the subjective action of treating oneself unfaithfully, and the objective transgress to his duty of self-protec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occurrence or amplification of damage. we should judge the intent of fault from subjective wrong theory, while the negligence of fault from objective wrong theory. in details, the judgment of offenders fault is based on the standard of reasonable people, and to that of victims fault, the standards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man “dealing his work in reason”. in common sense, taking the causality between victim fault and damaging effect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gnizance of that should accord the causality between offender fault and damaging effects.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the cases involving insurance of accident liability, we can take more strict standards of cognizance. the adequate cause or adequacy theory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under all the cases. for the appliance of th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some of the considerable factors in different cases should be laid particular stress on, basing on the appliance of different imputation principles. in the doctrine of fault liability, the existence and size of judging liability should be mainly based on the fault proportion of offender and victim. in doctrine of no-fault liability, the existence and range of liability should be judged from bulk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of causal force. with the appliance of th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the liability of offenders can be exempted totally with limitation. for concept of protecting disadvantageous groups, the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can be applied with limitation in doctrine of no-fault liability. when a third man who in certain cases has th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ve operation or relationship of status and livelihood, offender can claim for reducing or exempting his compensation liability, because the third mans fault can be seen with the victims fault. key words: tort;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comparative negligence; comparative causal force key words: tort;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comparative negligence; comparative causal forc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河北经贸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1 引 言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过失相抵是确定损害赔偿责任的有无及范围一种规则。它不仅适用于侵权损害赔 偿,同时也适用于违约损害赔偿。本文主要研究该项规则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领域的形 态及适用。 根据法律的公平诚信理念和自己责任原则,各国均基本确立了过失相抵规则。如 德国民法典第 254 条第 1 款规定: “损害的发生被害人与有过失者,损害赔偿的义 务与赔偿的范围, 视当时的情况特别是损害的原因主要在何方而决定之。 ”瑞士债法典 第 44 条第 1 款则更加明确地规定:“被害人对于发生损害之行为已与同意或因可归责于 被害人之事由而促成损害之成立或扩大,或因而增加赔偿义务人地位之困难者,法官得 减轻或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责任。 ”除此以外, 日本民法典 、 意大利民法典以及我国 台湾地区民法典等也都有与上述条文相同或相类似的规定。 我国大陆地区同样存在有关过失相抵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 简称民法通则 )第 131 条规定: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 人的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 )第 2 条第 1 款规定: “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 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 131 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 赔偿责任。 ”与国外的相关制度相比,我国现行立法对过失相抵规则规则显得过于笼统, 不足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物权法出台之后, 侵权责任法必将成为 民事法律的一部重头戏,2008 年 12 月 22 日开始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 会议对侵权责任法草案进行了二审,相较于 6 年前作为民法草案的一编进行初审,侵权 责任法草案此次二审可谓是步入了“实质性”审议阶段。过失相抵规则也必将明确于其 中,而民法通则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关于过失相抵的规定显然很难直接挪用于 追求完美的侵权责任法 。为了将来能出台一部相对完善的侵权责任法,理论界应该 加强对相关制度和规则的学术研究,当然包括过失相抵这样的重要规则。正是在这一背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景之下,笔者选择对该项规则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试图对该项规则的具体适用作一个 细致的梳理,以期对我国过失相抵规则的完善有所助益。 (2)选题的意义 过失相抵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民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在特定情况下配合其他民事 责任制度实施能正确、公正地界定特定当事人的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是民事责任制 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失相抵规则的确立,不仅体现了现代民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 向和司法理念,同时也满足了责任自负原则和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追求;过失相抵规则的 确立,使民事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在客观上也能促进相关法律的诞生和完善;过失相抵 规则的确立,能有力地保障司法实践中对民事责任客观、公正的界定;过失相抵规则的 正确适用,能有效地使当事人息诉宁判,确保案件的顺利执行。简言之,对该规则进行 研究,一方面能够使民事责任减轻制度更加完善,在客观上也能促进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能够客观、公正适用该规则。这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民事裁决的可执行性,减少执行难问题的产生。 2、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过失相抵规则作为侵权法上的一项重要规则,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不同程度的关 注。如德国的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先生,我国台湾地区的曾世雄、王泽鉴先生,我国 大陆地区的王利明、张新宝、朱卫国先生等多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探讨。 研究的内容涉及过失相抵规则的法理基础、 适用的条件, 以及适用的范围等内容。 现将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1)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法理基础 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法理基础,学者之间虽探讨较多,但却并未达成共识,主要存 在五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主张该规则的适用主要是为了惩罚有过错的受害人自身的 不当行为 ;有的学者认为 “过失相抵的立法理由在于,行为人只应对自己的过错行为 负责,而不应对他人的过错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负责,否则,即有悖社会公平观念。 ” 还 有的学者认为过失相抵规则是以保护加害人为基点, 重点在于减轻加害人所应负担的赔 偿责任 ;除此之外,还有损害控制说和因果关系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之所以学者在这 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p73.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p331-p332. 同上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3 一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是因为学者往往只注意到过失相抵规则的某个要素,而忽略了 对该规则的全面考量。 第二,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条件 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条件,学者一般认为应当包括受害人的过错,以及受人过 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两个条件,对此并无太多的争议。但在受害人是否需要 具备过失相抵能力上,学者的争议较大。有的学者持否定观点,认为在适用过失相抵的 过程中,受害人不以其具备过失相抵能力为必要,在受害人无责任能力的场合,对其促 成损害的行为应依据过错以外的其他理由做出考虑,从而斟酌适用过失相抵规则 ;而 有的学者则持肯定观点,认为应将过失相抵能力作为该规则的适用条件之一。但在受害 人应当具备何种能力这个问题上,又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受害人应当具备 责任能力 ;有的学者则认为受害人的过错并非固有意义上的过错,对其适用过失相抵 时不需要具备与法律对侵权加害人所要求的责任能力同等的能力, 而只要具备事理识别 能力即可 ;还有的学者认为受害人应当具备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的人或限制行为 能力的人的行为不应视为有过错,这类人本身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欠缺,故无过错可言, 当这类人是受害人时,不应按混合过错(过失相抵)处理”。 学者对这一问题认识的 混乱使得该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产生了较大的困惑。 第三,关于受害人过错的性质 受害人的过错在适用过失相抵规则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者们对此问题予以了 探讨,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认识受害人的过错上。与前两个问题一样,在这个问 题上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受害人的过错与加害人的过错并无二致,均是 对法定义务的违反;有的学者认为受害人的过错是对社会义务而并非法定义务的违反; 还有的学者认为受害人过错并不是固有意义上的过错,而是受害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其 “只是违反了依据诚信原则所产生的照顾自身利益的义务。 ” 另有学者认为受害人的过 错是指受害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对自己采取了不忠实的态度,而对他人的利益造成了 影响。 上述学说各具特色,并从不同侧面对受害人过错性质进行了评价,但由于观点 曾隆兴.现代损害赔偿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p563. 邱聪智.新定民法债编通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p229. 同 p564. 潘同龙、程开源.侵权行为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p44.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p583. 龙显铭.私法上人格权之保护m.台湾:中华书局,1958 年.p117.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相互未能达成共识,这一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关于适用过失相抵规则时应考量的因素 在符合过失相抵规则适用条件的基础上, 应当如何具体适用该规则?这本应当是过 失相抵规则适用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从现有文献来看, 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 但仍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过失相抵应该主要考虑过错因素, “过 错作为侵权法的最核心归责基础在损害分担的时候也应当顺次作为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即承担多大的损害后果都应当以过错程度为基础, 客观原因力的大小作为次要因素在过 错判断中作为判断依据。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进行过失相抵时应当主要考虑原因力 因素,适当兼顾过错程度。如台湾学者曾世雄先生认为, “决定损害大小的,乃损害原 因力之强弱,非过失程度之轻重,法院决定减免赔偿金额之标准,在于损害原因力之强 弱,过失程度如何,仅为判断原因力之参考” 。 (2)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介绍可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过失相抵规则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这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并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然而,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就学者们对该规则的研究思路 而言,要么只是就其中的一个理论点进行研究,要么只是就现实中一个具体问题展开, 而缺乏针对这一问题的全方位的、 系统的研究。 这直接导致了诸多问题, 或是断章取义, 难以系统化;或是理论与现实的脱节,难以将二者灵活结合!另一方面,就具体理论点 而言,对一些问题如过失相抵的适用范围、第三人与有过失对该规则的影响及过失相抵 的斟酌标准等等还远未达成共识;此外,针对第三人与有过失情况下过失相抵规则的适 用,以及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该规则的适用的研究尚有些薄弱。以上情况表明,过失 相抵规则要纳入相对稳定的侵权责任法中,尚需进一步分析和论证,有必要对此予 以更加深入、系统的探讨。 3、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大量阅读现有文献,以及比较中外有关过失相抵规则的立法及理论的基础上,笔 者试图通过本文,解决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过失相抵规则?其法理基础何在?(2) 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认识受害人的过错及过失相抵能力?(3)在适 李晶.侵权法过失相抵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6,3:p119.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p269.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5 用过失相抵规则的过程中,应当主要考量何种因素?(4)过失相抵规则在无过错责任 原则下,以及第三人与有过失的情况下的适用有何特殊性?(5)我国现行的过失相抵 规则存在哪些不足?应当如何完善?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 1 章 过失相抵规则概述 1.1 过失相抵规则的界定 1.1.1 过失相抵规则的概念 1.1.1 过失相抵规则的概念 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发生后,如果受害人一方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也有过错时,可以 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这样的一项规则在各国有不同的称谓, 德国民法典 中称为共同过错(mitverschulden) ,英美法国家通常使用共同过失(contributory negligence)一词,也译为“与有过失” “被害人与有责任” ,或译为“共同发挥作用 的过失” 、 “助成过失”或“促成过失” 。日本民法称为“过失相杀”。我国台湾地区 称之为“过失相抵” 。 我国民法曾按照前苏联的民法理论,将其称为混合过错。上述称 谓虽然各不相同, 但其内涵实际上大同小异, 区别仅在于关注的角度不同。 “与有过失” 、 “共同过失”这样的称谓侧重于对责任发生原因层面的表述,而“过失相抵” 、 “过失相 杀”这样的称谓则侧重于对责任承担后果层面的表述。鉴于“过失相抵”一词已经为我 国民法学界所广泛接受,因此本文采“过失相抵”的称谓,只在表述过失相抵发生的原 因时,使用“与有过失”的概念。 关于过失相抵的概念, 学者之间的表述不尽相同。 如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 就损害之发生或扩大,被害人与有过失时,得减轻赔偿金额或免除赔偿责任,谓之过失 相抵 。曾隆兴教授则认为,过失相抵是根据衡平观念和诚实信用原则由被害人和加害 人双方共同承担同一损害,或损害发生后,因被害人之过失行为是损害扩大者,法院在 确定损害赔偿额时得斟酌被害人之过失, 减轻或免除其损害赔偿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 本文采用了大陆地区学界多数人的观点,认为“过失相抵是指就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 受害人也有过失,法院依职权,按一定的标准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赔偿责任,从而达到 公平合理分配责任的目的。 ” 这是因为,首先,这个概念可以避免我国台湾地区语言的 晦涩性,更加通俗易懂;其次,它不仅表述了过失相抵适用的前提,明确了过失相抵的 【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m.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p648.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p259. 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p90.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p303. 过失相抵的概念.中国民商法律网,2007-4-6. 朱卫国.过失相抵论.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4 卷)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年.p400.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7 适用效果,更加重要的是,它突出了过失相抵的司法适用,即法院依职权采取,这是台 湾地区的概念所不具备的,使得过失相抵的概念更加完整。 1.1.2 过失相抵规则的特征 1.1.2 过失相抵规则的特征 (1)就过失相抵的发生原因而言,它是受害人与有过失的法律后果。一般而言, 成立过失相抵需要双方当事人均有过错,而根据过失相抵减免加害人的侵权责任,实际 上就是将受害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那一部分损失自己承担起来。所以,受害人与有过失 是过失相抵的前提,而过失相抵是受害人与有过失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2)就过失相抵的性质而言,它是确定责任之有无及范围大小的一项规则。 “所谓 过失相抵,不过为形容之语,其实就义务者之过失与权利者之过失,两相较量,以定责 任之有无及范围,并非两者互相抵销。 ” 这就是说,过失相抵并不是双方过错的抵销, 而是对过错所产生的责任有无及范围的确定。因为过错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本身不能 抵销,而一方的责任却可以因为另一方的过错而减免,从形式上表现出来就是责任的抵 销。 (3)就过失相抵的法律后果而言,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对于受害人而言,表现 为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丧失;对于加害人而言,表现为其责任的减轻或 免除;对于法院而言,表现为法官应依特定的标准公平地确定责任、分配损害。 (4)就过失相抵的司法适用而言,它实行法院职权主义。过失相抵规则的目的在 于谋求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公平,因此只要成立与有过失,并符合过失相抵的构成要 件,法官可以不待当事人的主张,而依职权减免加害人的赔偿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 由于“基于过失相抵之责任减轻或免除,非为抗辩,而为请求权全部或一部之消灭” 。 1.2 过失相抵规则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1.2.1 过失相抵与受害人过错 1.2.1 过失相抵与受害人过错 所谓受害人过错(fault of the injured party) ,是指受害人对于自己权益的保 护没有达到其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 对于自己所遭受的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存在故意或过 失,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或者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责任,或者根本不构成侵权。在侵权行 为法中,受害人过错包括三种情形:第一,受害人的过错与加害人的过错共同导致了损 害的发生;第二,受害人的过错仅导致了损害的扩大;第三,受害人的过错是损害发生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p303. 同上 p308.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唯一的、排他的原因。 受害人过错也会对加害人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及范围产生影响, 在这一点上与过失 相抵规则存在相同之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其一,过失相抵适用的前提是加害人与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均有过错,如果 损害的发生纯粹是由于受害人的过错引起的,加害人并无过错,则无过失相抵规则适用 的余地;而受害人过错的适用范围则更为宽泛,除了过失相抵规则适用的情形之下,其 还适用于受害人过错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的情形; 其二,过失相抵适用的后果是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责任,但并不因此否定加害人的 行为已构成侵权;而在适用受害人过错时,如果受害人过错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则 并无侵权行为可言。 其三,在司法适用上,受害人过错可以作为加害人的抗辩事由加以援引,加害人负 有举证责任,证明受害人有过错及过错的程度。而过失相抵规则却可以由法院在符合条 件的情况下主动加以适用。 1.2.2 过失相抵与自甘冒险 1.2.2 过失相抵与自甘冒险 所谓自甘冒险(assumption of risk) ,是指受害人明知可能遭受来自于特定危险 源的风险,却依然冒险行事而导致损害。在现代侵权行为法中,当受害人自甘冒险时, 通常通过过失相抵规则对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进行相应的减轻甚至免除, 二者的法律效果 十分接近。但是两项规则仍然存在区别:首先,对损害的可预见程度不同。 “过失相抵 中,加害人之未尽注意义务为不可顶见。而于自甘冒险中加害人之未尽注意义务为可 预见” 。举例说明,甲与乙同赴某婚宴,甲引用了大量的烈性酒,在酩酊大醉后仍架 车回家,而乙为了省钱搭乘了甲的汽车,后出现车祸导致乙受损害。由于乙明知搭乘一 名醉汉开的车是十分危险的却仍然搭乘,他对发生的损害提前预见到了,因此属于自甘 冒险。再如,张某开摩托车上班但是没有戴上安全头盔,结果摩托车被有过失的司机王 某的汽车所撞,张某受伤。张某没有戴头盔显然是有过失的,但是其并不能预见到会被 王某的汽车所撞,因此应适用过失相抵而非自甘冒险;其次,自甘冒险中,受害人只是 对于损害的发生具有过错,而在过失相抵中,受害人既可能是对损害的发生具有过错, 也可能是对损害的扩大具有过错。最后,二者理论基础也不同。自甘冒险是受害人对可 能遭受的损害予以同意而使加害人责任减免, 过失相抵是基于公平及诚信精神及自己责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p261.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9 任原则而使加害人责任减免。 1.2.3 过失相抵与因果关系中断 1.2.3 过失相抵与因果关系中断 所谓因果关系中断,是指在原因事实正在进行过程中,由于其他原因的介入而发生 损害结果,致使前因和后果不相连贯。这里的原因包括受害人的过错,它可以中断加害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而导致加害人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从而使加害人免 责。由于过失相抵与因果关系中断都能导致加害人免责的后果,因此二者颇为相似。日 本学者梅谦次郎先生就曾以过失相抵与因果关系中断本质上并无区别为由, 要求取消关 于过失相抵的规定。 但是二者并不相同,主要表现为:第一、两种情形下导致加害人免责的原因不同。 因果关系中断时,无论加害人有无过错,不发生赔偿责任,因为加害人的行为对特定的 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而不为侵权。而过失相抵中,加害人的行为仍为损害原因,对损害 结果而言仍构成侵权行为,只是因为受害人与有过失而免责。第二、两种规则适用的情 形不同。适用过失相抵要求加害人与受害人的过错所造成的损害是同一的,且该两个过 错相互助成以致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 即适用于损害原因具有结合性和损害结果具有同 一性的案件中。而因果关系中断适用的情形恰恰与此相反,当损害原因不具有结合性或 者损害结果不具有同一性时适用因果关系中断。例如,甲想杀害乙,在乙食物中投毒, 乙食用后未等到毒发却遭遇车祸身亡。虽然乙最终死亡,但并不是甲的过错与乙的过错 相互结合导致的损害,遭遇车祸使得投毒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再如,甲借乙书 阅读时,将读后感写在书中一页空白处,后乙因为读后感有损其书整洁,一怒之下将书 烧毁。由于甲给乙造成的损害与乙自己造成的损害并非同一损害,图书毁损是因为受害 人乙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对于该损害甲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即乙的行为中断了原先 的因果关系,甲仅对有损整洁的损害向乙承担赔偿责任。 1.2.4 过失相抵与损益相抵 1.2.4 过失相抵与损益相抵 所谓损益相抵,是指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因同一赔偿原因事实受有利益时,应当将 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予以扣除,进而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一项制度。 基于公平正义 的理念,受害人在遭受损害时同时有获益,理所当然的应该在损害额中扣除获益额,所 他认为: “因受害者的过失发生的损害与加害者的过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加害者不负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不 必等待本条( 日本民法典第 722 条关于过失相抵的规定)的规定。 ”参见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 社,1998 年.p394. 郑玉波.论过失相抵与损益相抵之法理.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二)c .自版,1974 年.p17.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以从表面上看起来,损益相抵的适用结果也会导致受害人部分赔偿请求权丧失,这与过 失相抵十分类似。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二者的目的不同。损益相抵不解决 损害赔偿责任应否承担的问题,而是在损害赔偿责任已经确定应由加害人承担的前提 下,解决加害人应当怎样承担民事责任,究竟应当承担多少赔偿责任的问题。过失相抵 则需要首先确认加害人有无责任,进而才解决责任承担比例的问题。其次,二者的理论 依据不同。损益相抵是基于民法禁止得利的理念,即损害赔偿旨在填补损害,赔偿应与 损害大小相一致,不可少亦不可多。过失相抵则是基于自己责任的侵权法原则,即加害 人因为无责任,自然不应该赔偿受害人的损失额。 当同一案件中既存在过失相抵又存在损益相抵时, 由于损益相抵解决的是受害人有 无损害问题, 而过失相抵是在受害人的损害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损害赔偿的分 担问题,所以应当先进行损益相抵而后进行过失相抵。 1.3 过失相抵规则的法理基础 1.3.1 相关理论争议及评析 1.3.1 相关理论争议及评析 (1)有关过失相抵规则法理基础的理论争议 目前关于过失相抵规则法理基础的学说主要有如下几种: 惩罚受害人说。该学说最初是由哈斯伯里勋爵在 wakelin v. london & s.w.r.co. 案中提出的。他认为,之所以对于那些因自身的过错而共同造成了损害或导致损害扩大 的受害人不能给予赔偿或者减少赔偿,就是为了惩罚这些受害人自身的不当行为。 过错责任说。此说认为,过失相抵规则实际上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它在本质 上体现了过错责任提出的应依据过错确定责任的要求。 根据受害人的过错而相应减免加 害人的赔偿数额,意味着无论是加害人还是受害人,最终都应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对他人的过错不负责任。这不仅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也体现了责任自负的精神。 保护加害人说。此观点认为,过失相抵规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在损害赔偿制度中的 发展,但与过错责任又有所不同。过错责任是以保护受害人为基点,重点在于填补受害 人的损害,而过失相抵制度是以保护加害人为基点,重点在于减轻加害人所应负担的赔 偿责任。 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p73.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p331-p332. 同上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11 损害控制说。该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尽到照顾自己,注意自 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义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对自己尽到最大的注意,那么就能够 有效的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通过对那些自身具有过失的原告不给予赔偿或减少赔偿, 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注意自身的安全,从而有效的减少损害事故的发生。 因果关系说。这种观点认为,若受害人的过失是造成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他就 应当为这个原因所产生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将受害人过错作为一种抗辩理由,实质 上是从“外来原因”的角度来考虑对损害后果之分担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因果关 系理论在抗辩中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日本学者梅谦次郎、穗积陈重等学者均支持该学 说。 (2)对上述理论争议的评析 上述观点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过失相抵规则的理论基础,但在笔者看来,它们或 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首先,惩罚受害人说和保护加害人说很难被公众接受。在一起侵权事件中,受害人 因其行为的不当导致其赔偿请求权的减少或丧失,很难说是受到了惩罚。同样的,加害 人责任的减免也不是因为一项规则单纯在为其提供保护。 我们无法想象一部法律制定的 立法本意旨在惩罚遭受损失的一方,或是在保护实施了违法或不当行为的一方,因为这 完全不符合国民的一般理念,超出了国民对法律的可预测性。 应当看到的是,虽然过 失相抵规则的适用从表面上看保护了加害人,惩罚了受害人,但其实质则在于衡平保护 各方的利益,充分体现民法的公平正义。 其次,就损害控制说而言,其暴露了较大的片面性。既然可以说,通过过失相抵规 则能够提高人们自我保护的注意程度,那么人们也同样能够认为,过失相抵规则会鼓励 那些存在过失的被告希望他所伤害的人也具有过失,从而刺激事故的发生。 因此,过 失相抵的适用使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自己的责任,无法直接产生减少事故,避免损害的结 果。 再次,过错责任说和因果关系说有失偏颇。应该说,这两种学说最接近过失相抵的 本质,过失相抵的适用也确实要考虑过错和因果关系。但过失相抵作为确定损害赔偿数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 p331. 张新宝.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p31. 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p209. 就普通民众而言,其更多的会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保护受损害的一方,惩罚加害人一方(当然这是不完善的) 。 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p75.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额的手段,它所遵循的原则是公平性和妥当性,它所参考的因素应当是与事故相关的各 个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单纯考虑过错或因果关系。 1.3.2 公平诚信精神及侵权责任自负原则 1.3.2 公平诚信精神及侵权责任自负原则 本文从侵权法的功能发展与归责原则的体系来映射过失相抵的法理基础, 认为过失 相抵规则的法理基础是法律之公平诚信精神及侵权责任自负原则: (1)过失相抵规则蕴含了法律之公平诚信精神。 1从过失相抵规则的产生分析 作为侵权法的一项重要规则,过失相抵规则秉承了侵权法的重要功能。侵权行为法 的功能在其历史发展中历经变迁,如赎罪、惩罚、威吓、教育、填补损害及预防损害。 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强调其补偿功能,从而发展出了全部赔偿原则。全部赔偿意味着加 害人必须赔偿一切因导致赔偿义务的事件而产生的损害,或者说,他必须将现状修复到 假设导致赔偿义务的事件未曾发生时的可能情形。 这样的原则显然对加害人过于苛刻, 对受害人保护过度,如果让加害人承担不属于自己行为所致损害的赔偿责任,虽然从形 式上保护了受害人,却在实质上造成了对加害人的不公。正是为了弥补全部赔偿原则的 这一弊端,过失相抵应运而生,它从实质上实现了对双方当事人的真正公平。 从过失相抵蕴含的法理精神分析 过失相抵规则很重要的一种适用方式是在过错责任原则下的适用, 因为它们蕴含了 比较类似的法理精神。过错责任的法理依据在于:其肯定人的自由,承认个人的选择、 区别是非的能力。 个人基于其自由意思决定, 从事某种行为, 造成损害, 因其具有过错, 法律给予制裁,使其负赔偿责任,最能表现对个人尊严的尊重。过失相抵规则也体现了 上述法理精神。比如,加害人只承担自己过错所导致的损害,对受害人与有过失造成的 部分损害无需负责,这正是公平正义的要求。再如,双方依照法律赋予的自由而行为, 由此产生的利益或不利益就应该自己去承担,他应该在享受自由利益的同时,去承担滥 用自由利益的责任,这正体现了诚信的法律精神。 (2)过失相抵体现了侵权责任自负的原则 让加害人承担不属于自己行为所致损害的赔偿责任, 让受害人逃避自己过错所助成 的损害,这都不是侵权责任自负的要求,都与侵权自负相违背。诚如学者所言, “盖人 【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m.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p184. 论侵权法上的过失相抵规则及其适用 13 只应对自己之行为负责。对于他人过失行为所生之损害,自不负赔偿责任,否则为衡平 原则所不许。 ” 因此,如果出现双方都有责任的案例,就需要一项制度或规则来划清双 方当事人的责任,过失相抵规则因此而产生。通过过失相抵的适用,能有效弥补全面赔 偿原则的不足,从根本上实现侵权责任自负,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不致转嫁于他人。 曾隆兴.现代损害赔偿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p560-p561.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第章 过失相抵规则的比较法考察 2.1 英美法比较过失规则的产生及适用 英美法国家执行过失相抵功能的规则是比较过失, 大陆法系的过失相抵规则在很大 程度上移植了比较过失的合理内核。 比较过失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简单地说, 它从“要么全赔,要么不赔”规则开始,进而发展到最后的机会规则,到最后才演变为 比较过失规则。 2.1.1 “要么全赔,要么不赔”规则 2.1.1 “要么全赔,要么不赔”规则 要么全赔,要么不赔” (all or nothing)规则,即若原告无过失,则由被告全部 赔偿,原告有过失,则无权获得赔偿。在 1809 年的 butterfield v. forrester 一案中, a 不正当的用一根棍子将道路档住,b 在黄昏中骑马快速通过时被这根棍子挡住,结果 摔了下来遭受伤害。这根棍子在 100 码之外是可以看得见的。法院认为 a 无须向 b 承担 责任。该案的初审法官 bayley 认为: “如果他尽到通常的注意,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个障 碍物;因此该事故的发生完全是由于他的过错造成的。 ”因此,初审法院判决 b 败诉。b 最后上诉到贵族法院,该院法官 ellenborough 勋爵认为, “一个人的行为带有过错并不 解除他人自行注意合理谨慎的义务” 。因此,贵族院驳回了 b 的上诉。19 世纪早期的英 美法国家从该案中提取出了“要么全赔,要么不赔”规则。 该规则的产生原因,首先是基于当时法律对个人主义和自力更生的强调,当受害人 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时,无论其过错多么轻微,都必须承担全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云南普洱市墨江县教育体育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招聘15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厦门集美区西滨小学顶岗教师招聘1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2414人(二)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年潍坊临朐县计划招聘教师190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食品检验检测技能竞赛考试模拟题库及答案
- 2025浙江台州市温岭市市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浙江清岭科技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 2025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视觉调试工程师1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六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滨州教育系统面试技巧有效答题策略
- 供热生产调度工岗前工作意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Unit 5 Section A1a-Pronunciation 听说语音课公开课课件(2024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
- (完整版)循环水处理工试题库及答案(技师高级技师)
- 乌鲁木齐市辅警考试题库2025(附答案)
- 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全文
- 叶片泵的叶轮理论与性能
- 脑干系统定位诊断
- SMARO型自动络筒机常见故障分析及操作说明ppt课件
- 蟾酥消癌丸药方
- 黑价联字前期收费(共7页)
- 《应收票据》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