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清代诗歌无论从诗人的数量,还是诗作的数量甚至各种流派及诗歌理论, 大大超过了以往。在清初的文坛上,纳兰性德是位有见地又有建树的文人, 博通经史,诗文俱佳,尤善于词。在号称“词的中兴”的清词格局中,他更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征,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与略早于他的陈维 及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其所作饮水词更是造成“家家争唱 的状 。相比较而言,纳兰诗的声名与影响远不如纳兰词显赫,但是聪明早慧的他 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他留下诗作三百余首,比其词作还多,还有 原诗等多篇诗论,持论精当,在众多的诗话中,自有其独特的声音。在清 以及接下来的时间里,纳兰性德更是为世人所推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 清史热 的不断升温,随着学界与民间的共同关注,纳兰性德出现在大量的 研究文章与文艺作品中,这位清代诗人更是以其独特的才情魅力为人所津津乐 道。 以往学界对纳兰性德的研究多着眼于他的词,对他诗歌主张及其在中国诗 歌史中的地位显有论述,这固然与纳兰词超凡的艺术魅力相关,也有着对其诗 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立足纳 兰性德的人生境遇,并结合清代诗派的状况,参照纳兰词的艺术成就,着力于 梳理纳兰性德的诗歌理论主张及其渊源,通过对纳兰性德诗作的文本分析,考 察其在清诗中的地位与影响。本文拟从三部分入手进行分章论述,第一章,主 要介绍纳兰性德的人生风采与著述及对其诗歌的影响。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 歌的分类考察,论述纳兰性德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三章,考察以往特别是清初 诗歌理论背景下的纳兰性德诗歌理论主张及其渊源关系。 关键词:清代诗歌纳兰性德诗作诗论 a 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ep o e t r y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o n es u r p a s s e dt h ef o r m e ro n e si nt h ef i e l d so f q u a l i t y , q u a n t i t y , t h es c h o o l sa n dp o e t r yt h e o r i e s a m o n ga l lt h ep o e t s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n a l a nx i n g d ew a sat a l e n t e dp o e tb o t hi ni n c i t e m e n t s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h ew a s k n o w nw e l li nt h e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a n d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p o e m - c o m p o s i n ga n dp r o s e c o m p o s i n g d u r i n gt h er e s u r g e n c ep e r i o do fp o e mi n q i n gd y n a s t y , n a l a nx i n g d e ( n a l a ni nt h el a t t e rp a r to ft h i sa b s t r a c t ) f o r m e dh i so w n w r i t i n gs t y l ea n dw a sc r o w na so n eo ft h e “t o pt h r e ep o e t s a l o n g 、析t l lc h e n w e i s o n ga n dz h u y i h i sw a t e r - d r i n k i n gp r o s ew a se s p e c i a l l yw e l lk n o w nf o r 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n a l a n sp r o s e sa r ef a rm o r ef a m o u st h a nh i sp o e m s i ti ss a i dt h a t n a n l a nw a sv e r yc l e v e rt h a th ec a nc o m p o s ep o e m sw h e nh ew a so n l yal i t t l ec h i l d t h e r ea r em o r et h a n3 0 0p o e m st h a tn a l a nl e f t ,t h en u m b e ri sb i g g e rt h a nt h a to fh i s p r o s e w ea l s o c a l lf i n ds o m ep o e mc r i t i c sb yn a l a n , w h i c ha r ep r e c i s ea n d a p p r o p r i a t e f r o m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q i n gd y n a s t yt i l ll a t e ry e a r s ,n a l a ne 坷o y e dh i 曲 r e p u t a t i o n n o w a d a y s ,w i t ht h et r e n do f “q i n gd y n a s t yc r a z e ”,n a l a na p p e a r s f r e q u e n t l yi nb o t h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a n df o l kc i r c l e h i sc h a r mt o u c h e dt h ec u r r e n t a c h o l a r st h a tp e o p l ea r et u r n i n gt o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a g a i n m o s to ft h er e l a t i n gr e s e a r c h e sa r ea b o u tn a l a n sp r o s e ,a n dm o r es t u d ya b o u th i s p a l a c ei nc h i n e s ep o e t r yh i s t o r yi sn e e d e d t h ei g n o r a n c eo fn a l a n si m p o r t a n c ei s o n eo ft h er e a s o n s t h i sp a p e rw i l ls t u d yt h es o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 n a l a n t h ep o e t i ct h e o r ya n dr e s o u r c eo fn a l a n sp r o s e - c o m p o s i n ga r et h em a i ng o a l o ft h i sp a p e r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n a l a n sw o r k sw ec a nk n o wt h er o l et h a tn a l a n p l a y e di nl i t e r a t u r ec i r c l e 1w i l la n a l y s i st h i si nt h r e es t e p s c h a p t e ro n ew i l l i n t r o d u c en a l a nx i n g d et ot h ea u d i e n c e si nt e r m so fh i sl i f ee x p e d e n c e sa n dw o r k s c h a p t e rt w oi sa b o u tt h ec l a s s i f i e da n a l y s i so fn a l a n s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t l l i r dc h a p t e r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p o e t r yt h e o r i e s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n a l a n sp l a c e i nt h ep r o s e - c o m p o s i n g t h e o r yc i r c l e k e y w o r d s :t h ep o e t r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 n a l a nx i n g d e p o e m c o m p o s i n g p o e m - c r i t i c s i i 目录 目录 绪言1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3 第一节纳兰性德的生平3 1 1 1 纳兰性德的身世3 1 1 2 纳兰性德的交游5 1 1 3 纳兰性德的侍卫生涯6 1 1 4 纳兰性德的婚恋7 第二节纳兰性德的著逋8 1 2 1 通志堂经解8 1 2 2 通志堂集8 1 2 3纳兰词1 0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1l 第一节纳兰性德诗作的题材类型。1 1 2 1 1 借古抒怀的咏史诗与拟古诗。1 l 2 1 2 巡游纪行的边塞诗与山水诗16 2 1 3 师友交游的赠别诗与咏怀诗1 9 2 1 4 情义缱绻的爱情诗与无题诗2 l 第二节纳兰性德诗作的艺术成就2 3 2 2 1 自然心声,抒写性情2 3 2 2 2 比兴手法,构筑意象2 4 2 2 3 兼师众长,风格多样2 5 第三章纳兰性德的诗论2 7 i i i 目录 第一节纳兰性德诗论的渊源2 7 3 1 1 清承明韵2 7 3 1 2 南朱北王2 8 3 1 3 唐宋之争3 0 第二节纳兰性德的诗论主张3 l 3 2 1 反对因袭模拟3 l 3 2 2 重视抒写性情3 4 3 2 3 提倡比兴寄托3 5 参考文献3 8 致 射一4 0 个人简历4 l i v 绪言 绪言 纳兰性德注定要声名远播流芳后世:八旗贵胄的显赫身世、浊世公子的翩 翩风度、第一词手的文坛美誉以及英年早逝的人生遭迹,无不令人为之动容扼 腕,在清初以及接下来的时间里,纳兰性德更是为世人所推重,特别是近几年 来,随着“清史热的不断升温,随着学界与民间的共同关注,纳兰性德出现 在大量的研究文章与文艺作品中,这位清代诗人更是以其独特的才情魅力为人 所津津乐道。 纳兰性德是个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他文武双全,风度翩翩,他生性豪放, 情义绵长,他博通经史,诗文俱佳,尤善于词。在清初的文坛上,纳兰性德是 位有见地又有建树的文人,特别是在词作方面,他既有创作又有主张,在号称 “词的中兴 的清词格局中,他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征,别开生 面,自成一家,与略早于他的陈维崧及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其所作饮 水词更是造成“家家争唱 的状况,大有宋代柳永“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 柳词”1 的影响力。 毋庸讳言,相对于纳兰词的“家家争唱”、“传写偏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 竞所摹仿”。纳兰诗的声名与影响远不如纳兰词显赫,但是聪明早慧的他“善为 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 。2 曾辑有全唐诗选, 还有原诗篇,持论精当,并留下诗作三百余首,足见其诗歌的成就。 清代诗坛一片繁荣,较之以前代,无论从诗人的数量,还是诗作的数量甚 至各种流派及诗歌理论,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纳兰性德的诗在清诗中也应有其 特殊的地位,特别是他的诗歌主张,更是具有独到之处,在众多的诗话中,自 有其特殊的声音。 以往学界对纳兰性德的研究多着眼于他的词,对他诗歌主张及其在中国诗 歌史中的地位显有论述,这固然与纳兰词的独特艺术魅力相关,也与对其诗的 重视程度不够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试图采用“知人论世 的方法,立足纳兰 性德的人生境遇,并结合清代诗派的状况,参照纳兰词的艺术成就,着力于梳 叶梦得避暑录话( 卷三) 2 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7 4 7 二7 4 8 绪言 纳兰性德的诗歌理论主张及其渊源,通过对纳兰性德诗作的文本分析,考察 在清诗中的地位与影响。本文拟从三部分入手进行分章论述,第一章,主要 绍纳兰性德的人生风采与著述及对其诗歌的影响。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歌 分类考察,论述纳兰性德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三章,考察以往特别是清初诗 理论背景下的纳兰性德诗歌理论主张及其渊源关系。 总的来说,除了被人普遍赞誉的纳兰词之外,纳兰性德在清代诗歌领域也 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人生风采及时代特征密切 关。 2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晚清学者王国维论词主张境界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1 他对词风颇像李后主的纳兰性德的词作甚为推崇:“纳兰容若以自 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 宋以来,一人而已。 2 梁启超赞其为“翩翩一浊世佳公子 ,可见纳兰性德的 诗词与人生风采密不可分,可以说他的人生因其诗词而更具风采,而他的诗词 创作又构成他最为绚烂的人生。 第一节纳兰性德的生平 真可谓“尴尬世上尴尬人”,在纳兰性德身上确有众多的矛盾之处,表现出 人生境遇的无奈与空幻。他先祖部族本与爱新觉罗氏有世仇,而他与父亲却在 满洲称贵;他以进士出身,却被择为皇帝侍卫,他骨子里是个多情文人,从事 的却是武将之职,虽然行武却不在军营,只在大内;他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 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 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洲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 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本可在仕途通达,却一生 为情所累 1 1 1 纳兰性德的身世 纳兰性德系出名门,身世显赫,其祖上本为蒙古人,姓土默特,本为“金 十三姓”之一,后占领纳兰领地,改姓纳兰,又迁居叶赫河岸,号叶赫国,与 女真族逐渐融合,遂称“叶赫那拉( 纳兰) 氏 。明朝时以叶赫部为首的海西女 真称雄一时,纳兰性德的曾祖金台什为叶赫部首领,其妹盂古为努尔哈赤妃, 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但是,历史上王权总要大于姻亲,努尔哈赤为统一女 真部落,不惜对自己的妻兄大动干戈,金台什战败自焚而死,其子投降后被划 1 王国维人问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0 1 2 同上4 5 3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入正黄旗,后屡立战功时有升迁,至纳兰性德父亲明珠时,历任兵部、吏部尚 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首辅大臣,权倾一时,娶 英亲王阿济格女爱新觉罗氏为妻,生子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1 ,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 6 5 5 年 1 月1 9 日) ,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 1 6 8 5 年7 月7 日) ,享年三十一岁。 性德原名成德,康熙十四年( 1 6 7 5 ) 二阿哥胤初被册立皇太子后,为避皇太子 ( 胤初小名保成) 名讳,更名性德。性德生于腊月,小时家中唤作冬郎。在后 来的纳兰性德手简和所藏书画印文中有时也用“长白山人、“松华( 花) 江渔” 的称谓,既有淡泊名利的古韵,也有不忘根本心怀故地的意味。 虽然出身名门旺族,纳兰性德身上却毫无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之气,更与 晚清八旗子弟习气不可同日而语。他自幼天资聪颖,据说四岁学骑马,七岁学 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既禀承八旗传统,又精研汉人文化,文武双修:“容若 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 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间以意制器,多巧侄所不能。 于书画评鉴最精。2 “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 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尤喜为词 ,3 可见纳兰性德才富雄健,博 通经史,诗词俱佳,而且他还精通书法,善于书画评鉴,可以说他是个不可多 得的一时才俊。 对于这个聪明早慧的儿子,明珠夫妇自然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更为 其请了许多有才学的人为其老师,这也使纳兰性德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以至于1 7 岁一入太学即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看中,并推荐给在朝为官的家兄徐 乾学。从此开始了纳兰性德与徐乾学的师友关系。而接下来的顺天府乡试,徐 乾学又正好是该考区的副主考官。纳兰性德小试牛刀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考中 举。1 9 岁会试中式,纳兰性德因患寒疾,未能参加殿试。在徐乾学的帮助指导 下,他又编辑大型书籍通志堂经解,著录渌水亭杂识等。在考取进士 之前就已经是学有成就,声先夺人的贵族举子了。2 2 岁( 康熙十五年,1 6 7 6 ) 中进士,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 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1 佛教有楞伽经又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2 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7 4 7 7 4 8 3 同上 4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在世人眼里纳兰性德是家世显赫的世胄公子,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 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这些足以让人羡慕不已。然而众人的 羡慕并没有给纳兰性德增添多少优越感,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 思。1 在为众人所称道的金缕曲寄梁汾中有这样的句子:“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弟。他认为富贵荣华都不过是偶然,只不过要蒙 受更多的世俗尘埃,不足以自得,表明对身世的不屑。 1 1 2 纳兰性德的交游 纳兰性德以词名闻于世,后世知道他,多半因为他的词;然在三百余年前 的康熙初期,他的清誉可能要超过他的词。纳兰性德所交之友,多为困郁不得 志的汉族布衣文人。这与其贵胄公子、皇帝近臣的身份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 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注目。 与纳兰性德交往甚厚的有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严绳孙、陈维崧、张 纯修、梁佩兰、秦松龄等人,他们或穷困潦倒,或抑郁失意,纳兰性德同情他 们的遭遇,也爱惜他们的才学,所以他既为友人仗义疏财,又为他们创造施展 才华的空间。这就使其所居的渌水亭成为了当时京城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这 既继承了古代文人宴游的雅事,又间接的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也发展和繁荣 了清代初期的文化。纳兰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他写给顾贞观的金缕 曲赠梁汾,产生了“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 者”的轰动效应。 在纳兰性德的交游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顾贞观的好友吴兆骞的营救。吴 兆骞才华横溢、被当时文坛盟主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误因科场舞 弊案被流放至宁古塔这绝塞之地,苦寒艰辛,历经种种磨难,顾贞观为之作金 缕曲二首,纳兰性德读后感叹:“山阳思1 日,都尉河梁,并此而三矣。 顾贞观听后便向他求助,纳兰积极投入到营救吴兆骞一事中,五年后赎吴入关 成功,成为一时佳话。 可以说,虽然属于不同的阶层,但是纳兰性德却格外重视友谊,正象他逝 世后朋友的悼辞所说的那样:“其于道义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 而从通志堂集所附的诗文、书信看,真的是虚己纳交,竭至诚,倾肺腑。 1 韩莼进士一等侍卫纳兰君神道碑转引自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匕京出版社,1 9 9 6 5 1 1 5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1 1 3 纳兰性德的侍卫生涯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以来“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吟咏参谋, 多受恩宠 。他在御前任职,能应付自如。皇帝诗兴大发,他随声唱和;皇帝若 有著述,他受命译制;皇帝行猎,他则执弓冲突,跃马随围。“上有指挥,未尝 不在侧 。由于尽职称诣,他受到康熙皇帝的金牌、彩缎、弧矢、佩刀、鞍马、 诗抄等赏赐,得到让许多人羡慕的特殊眷顾。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多次受到恩赏,另从当时人的记载 看,纳兰性德虽然才气纵横,但待人接物绝不像那时候的世家子弟,这些均为 康熙帝欣赏。通志堂集录有不少应制诗,核以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足 见旨趣之同,据传性德去世后,康熙帝每见明珠,则将脸侧过,以免见父而思 子,反要明珠劝圣上节哀,想来康熙皇帝是把纳兰性德引为知音了。另据清 实录,康熙帝还曾委派性德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 边民,对他不断委以重任。纳兰性德点为进士后,便做了大内侍卫,并在几年 的时间,从三等侍卫升到一等侍卫。一等侍卫为正三品,属于上品高阶。清代 侍卫大致相当于汉代的羽林郎之类的侍从武官,区别于外廷朝臣( 国家行政职 官) 。历来多由勋戚、贵胄子弟充任,算得上“近卫军官团军官。侍卫们在帝 王身边随行宿卫,并接受临时差遣。由于是帝王身边的随从亲军,品级起点远 比普通行伍出身的军官要高,因此这一职务也有荣誉性质。 宫廷侍卫因为要常随帝王参与各种重要活动,遇有巡狩之事则要扈从,踏 名胜山川,过乡镇城邑。鉴于经历见识对一个诗人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影响在 他的诗词中反映再明显不过了。这类经历对诗人激发情感,阔大境界有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由于侍卫的职业性质,虽为帝王随身近臣,但不参政;虽是军官,但不统 兵治军。小心警卫,谨慎行事,既不能随人乐而忘形,也不准因人悲而失态。 这就使其与国事、军机保持一定距离。当然他本人不愿涉足官场,无心政治的 秉性也是一个重要内在因素。他的诗词几无“巨擘宏篇 ,时常流露出侍御的恭 谨,随驾的小心。“夜阑怕犯金吾禁,几度同君对榻眠 ( 无题) ,多有“不敢 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诚惶诚恐。纳兰性德就在伴驾出游的当值中心生感叹: “燕垒空梁面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 浣溪沙大觉 寺) :于下岗后,静中偷闲:“遥夜一灯深,石炉烧艾药。 总之,纳兰性德虽 6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然置身于热烈的出行游历,但他所作诗词却往往情调深沉,略带忧郁,显出孤 独、冷清的气氛。但作为满人的后裔,八旗子弟在清初,还较多保留着善骑射, 骁勇尚武的传统习俗。纳兰性德并不是一位仅会感伤,吟风弄月的操毫书生。 他血脉中仍有这种武士豪迈激情的涌动,尽管他终想回避尘寰闹市,于宁静淡 泊中觅诗寻梦,尽管他诗词有卿卿之情,不乏细腻精致,但柔中不软,悲却不 颓。亦或有绵绵凄惋之致,却不同靡靡之音,更没有扭捏之态。从诗人的特殊 生活基础所形成的艺术特色来说,在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成就铸成上,职业的影 响还是有许多积极之处的,使纳兰性德诗词于细腻婉曲的儿女情长之外,也多 了些粗犷雄浑的英雄之气。 1 1 4 纳兰性德的婚恋 纳兰性德是钟情之人,才隽风流气度不凡,可谓多情公子,于是好事者也 捕风捉影地编出某些风流韵事,传之最盛的要数青梅竹马的表妹被选入宫中一 事,此事虽不可考,却也说明人们对诗人恋情作品的猜测,从侧面也反应出纳 兰性德词具多情的特征。 爱情的欢愉与失落是诗人常有的情感催化剂,任情至性的纳兰性德有很多 情恋诗作为人所称道,综观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可以现出纳兰性德多情而不滥 情,任情而不矫情的“真性情。 纳兰性德的原配卢氏乃“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 女,赠淑人,先君卒。卢氏在十八岁时与当时二十岁的纳兰性德结婚。卢氏“生 而婉娈,性本端庄 、“伉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操抚闺中,则志存流水。 2 ,纳 兰性德与卢氏的志趣是非常相投的,经常一起“赌书消得泼茶香。可见两人感 情深厚。但是仅三年,卢氏便因产后受寒而亡,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于 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们为此,纳兰性德写下了大量悼亡之作, 情意凄婉,使人不忍卒读。 纳兰性德有妾颜氏,生长子富格,后纳兰性德续娶宫氏,均未考见诗词赠 答,直至其三十岁时,在朋友的撮合下与江南才女沈宛结合,一年后纳兰性德 因寒疾发作故去,沈宛选梦词亦有悼亡之作,风神不减夫婿,也可告慰纳 1 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7 4 7 7 4 8 2 叶崇舒纳兰性德妻卢氏墓志铭转引自纳兰词| 匕京燕山出版社,2 0 0 1 5 5 6 3 同上 7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兰性德短暂而多情的一生了。深于情的纳兰性德表现爱情的诗词成就了他词追 后主、诗近西昆的风格特征。 第二节纳兰性德的著述 纳兰性德的一生是短暂的,出身豪门而且身为皇帝侍卫的他,却因其天资 聪颖而著述颇丰。在他所仰慕的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他出入经史,精工诗 词,研习书画,除个人诗文创作外,他还曾辑有全唐诗选和i 厨- 1 韵正略。 当然,纳兰性德的著述,最主要的有通志堂经解和通志堂集。除此之外, 还有为世人所称道的纳兰词,系后人据通志堂集卷6 - 9 、侧帽词、饮 水词整理而成。 1 2 1通志堂经解 通志堂经解是清代三大经解丛书之一,是辑集唐宋元明学者解经之书 而成,共1 3 8 种;另附纳兰性德自著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八十卷) 、陈 氏礼记集说补正( 三十八卷) 二种,总1 8 0 0 卷。此书是宋学的集大成之作, 然其作者则存在疑问。 乾隆还在通志堂经解补刻本的御撰序中直斥说:“徐乾学阿附权门,成 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 以臻完善。一矛头直指徐乾学。显然,由于明珠和揆叙的原因,乾隆对纳兰家族 的成见在这里表现得甚为充分。 其实,通志堂经解可能看作是纳兰性德读书学习的笔记与心得,其中自 然有别人的见解对他的影响,纳兰性德组织编辑此著作并不能完全看作是冒名 之作。 1 2 2 通志堂集 通志堂集二十卷,几乎包括了纳兰性德的所有诗文创作,全集包括赋 一卷,诗、词、文、渌水亭杂说各四卷,杂文一卷,附录二卷。其中赋收录 五篇,如金山赋、五色蝴蝶赋、自鸣钟赋等;诗收三百二十九首,古 近体诗皆备,如曹子建七哀、和友人饮酒、拟古四十首、新晴、岁 8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晚感书、即日又赋、古北口等;文四卷中,经解序有三卷六十七篇, 如子夏易传序、吴氏易图说序、文公易说序等,一卷是序、记、书等 内容,有十篇;卷十四收杂文十六篇;卷十五至卷十八为渌水亭杂识;卷十 九至卷二十附录,是纳兰性德去世后,师友所赠诔词、哀祭文、挽诗、挽词等 一百三十篇。 集中的众多文体,以词最具特色。清代前期,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 奉周邦彦、姜夔为师祖,声势颇盛。纳兰性德词题材虽狭窄,但绝无刻意模仿 之作,都以自然真情取胜。纳兰词的多数篇章词风凄婉,而尤为擅长雄浑之作, 为清词中代表作家之一。集中卷六至卷九共收有词三百首。词集初名为侧帽 1 ,增补后又取名为饮水词。2 单就赋和文而言,纳兰性德之赋今存五首,或彰显沉雄的皇威,或抒发轻 灵的本性。文的部分,三卷经解序是性德为其所刊经书作的序( 即解题) , 每书一序,“叙其大义,足见平生之抱负及博识。四卷渌水亭杂识为性德 早年披览经史的笔记与心得,其卷前小序云:“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 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日 渌水亭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云尔。 内容所涉甚广,多有警语。 卷十九至卷二十,附录部分,资料丰富,为历来研究纳兰性德之第一手材 料。但前人对此有所评说,如张任政清纳兰容若先生性德年谱“康熙二十四 年乙丑 条下认为通志堂集附刊碑志哀祭诗文为二卷,多为当时社会名流 所作,而且多叙述其家世显赫,不足以充当纳兰性德的生平资料,其中只有严 绳孙、姜宸英、梁佩兰等所作的几篇,是叙写与性德友谊的,且恳切真挚,其 中以顾贞观的一篇为最。 通志堂集最常见的是康熙朝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曾据康熙三 十年( 1 6 9 1 年) 刻本影印。影印本分线装、平装两种,平装二册,线装四册。 1 本义指斜戴帽子。周书独孤信传:“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 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后以谓洒脱不羁的装柬。宋陈师道【南乡子】词:“侧帽独行斜照里,飕飕, 卷地风前更掉头。”晏几道清平乐词“侧帽风前花满p 备”。 “饮水”本义指喝水。语出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孙希旦集解:“饮有浆醴之 属,今但饮水而已,饮之贫也。”唐韩愈复志赋:“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 ”清沈初西 清笔记纪名迹:“其诗有人到心闲饮水甜之句,余甚爱之。”亦指喝的和做饭用的水。后引申为清廉。语 本晋书良吏传邓攸:“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 唐杜甫赠裴南部诗:“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 1 6 7 8 ) 问世,是年性德仅2 4 岁。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 在吴中刊行。 9 第一章纳兰性德的人生境遇 此书板毁甚早,流布极少,目前所见主要为1 9 7 9 年影印本。 1 2 3 纳兰词 纳兰性德以词名著称于世,其词初名为侧帽集,后改为饮水集后经 编辑成纳兰词。 纳兰词以其成就卓著,清代以来不断有人刻印、选录及注释。纳兰生前曾 将其部分词刻印为侧帽词。康熙十七年( 1 6 7 8 ) ,顾贞观与吴绮校定、刊印纳 兰二十四岁前的百余首词为饮水词。康熙三十年( 1 6 9 1 ) ,其师徐乾学辑其遗 稿为通志堂集,其中词四卷,计三百首,这是纳兰词首次全部结集。其友张 纯修于同年亦刊印由顾贞观阅定的饮水诗词集,其中词三百零三首,道光二 十五年( 1 8 4 3 ) 张祥河曾翻刻此本。嘉庆二年( 1 7 9 7 ) ,袁兰村选刻饮水词钞, 收词二百首。道光二十六年( 1 8 4 4 ) ,金梁外史曾选刻饮水词百余首。道光 十二年( 1 8 3 2 ) ,汪珊渔辑词三百余首为纳兰词,厘为五卷,是为结铁网斋本。 光绪六年( 1 8 8 0 ) ,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增加词二十一首,计三百四十二首, 成为比较完整的纳兰词集。康熙间- - n 本均不易见,惟此本最为通行。民国二 十六年( 1 9 3 7 ) 陈乃乾编撰清名家词,其通志堂词又补充五首,计三百四 十七首饮水诗集二卷、词集三卷,康熙十七年( 1 6 7 8 ) 顾贞观、吴绮选 刻;之前已有词集侧帽集行世,徐钒词苑丛谈所言“时有以成容若侧 帽词、顾贞观弹指词寄朝鲜者,朝鲜人有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 屯田句,即是指此。二种于道光中经汪珊渔整理,合编为纳兰词,共收 入词三百五十首。此书有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本、“人人文库”本,较为 常见;其中1 9 5 4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保留原版面目,最具特色。此外,嘉 庆中,袁通在南京选刻饮水词钞二卷,列入“随园三十六种 之一,光绪 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曾予重印,也是很常见的。 l o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 以词名世的纳兰性德在诗歌上不但有创作实践,还有理论主张,可以说纳 兰性德的诗在创作上,正是他的诗学理论的具体体现。虽然纳兰诗作无论从影 响上还是成就上或许不如纳兰词,但同样工于诗的他,以其博通经史的才学, 诚挚真切的性情,以“自然之眼观感世间百态万象,以“自然之舌吟咏胸 中襟怀幽情,他的诗作众体皆备、类型丰富、风格多样,虽然没有开宗立派, 但在执意于宗唐宗宋之争的清初诗坛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节纳兰性德诗作的题材类型 纳兰性德的诗作绝大多数保留在通志堂集卷二至卷四所收的纳兰诗中, 但想来并未收全,后不断有人补遗。但就通志堂集保留纳兰诗的数量来看, 共有3 2 9 首,可谓众体皆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有一定数量,按数 量多少依次排列如下:七言绝句1 6 2 首、五言古诗1 0 0 首,七言律诗2 9 首,五 言律诗1 8 首,七言古诗9 首,五言绝句8 首,五言排律3 首。从诗的题材类型 来看,纳兰诗更是涉及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诸多类型,如咏史、拟古、咏怀、咏 物、边塞、山水、宴游、酬唱、应制、赠别、悼亡、题赠、爱情、无题等等, 题材与体裁的多样,也使纳兰诗呈现出多样性的风格特征,其中成就较高的有 借古抒怀的咏史诗与拟古诗;巡游纪行的边塞诗与山水诗;师友交游的赠别诗 与咏怀诗;情义缱绻的爱情诗与无题诗等等。 2 1 1借古抒怀的咏史诗与拟古诗 咏史诗和拟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类型,在“以史为鉴 的传统下, 咏史诗为众多诗人所青睐,而拟古诗则是通过对古代诗歌的仿效,抒发自己的 胸襟怀抱,两者均有以古喻今的效果。 咏史诗有着很久的历史渊源,而自班固咏史诗得名,后左思将咏史诗 改造为借史寄意抒怀的诗歌样式,自此而后,众多诗人大都有咏史怀古之作,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 唐代诗人中以刘禹锡和杜牧最具代表性。 纳兰性德对历史有着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对汉魏六朝时的那段风起云涌的 历史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这在他的咏史诗二十首和杂诗 七首中可以看得出来。在此类诗中有对功过得失的评判,也有朴素自然的创见, 既有对英雄业绩的颂扬,还有对功成身退寄意江湖的向往。 如咏史其二: 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英雄定有全身策,狙击君看 博浪椎。1 通过对古代著名的刺客豫让以“漆身吞炭 为手段不惜一死为报答智伯的 国士之遇的事迹,与张良命铁椎力士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不成而全身而退的事 进行对比,肯定后者勇而有谋的做法,在纳兰看来,英雄、死士均不可做无谓 的牺牲,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真正的英雄 既要有有效地打击敌人的勇气,还要有保全自己的谋略。 而咏史其八更是表达了纳兰性德独有的历史观念与见解: 劳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刘禅本庸才;永安遗命分明在,谁禁先生 自取来。 前人多是颂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对其“出师未 捷身先死 的遭遇表示同情,纳兰性德一反常见,对诸葛亮的“劳苦 表示同 情之余,也对其没有取代庸主刘禅表示了遗憾,最后两句十分耐人寻味,“永安 遗命 是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的交待,明确表示“子嗣若可辅,辅之;若其不 才,君可自取。 2 是什么“禁 了诸葛亮没有自取,这里面大有深意,有人说是 其忠君思想,有人认为是酬报知己的义气,这些在纳兰诗中也没有明确指出, 只是对其“不自取一表示了遗憾,在纳兰看来,贤者为君,取代庸主,未为不 可,这反映出纳兰性德独有的,不同于倡导“愚忠 的历史观。 纳兰性德不仅借咏史表明其历史的才辨,还借咏史来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 1 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以下所引纳兰性德诗均出自此不再标注 2 三国志诸葛亮传 1 2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 于是被称为“千古一士”功成身退的鲁仲连成了纳兰性德所倾慕的对象。在其 杂诗其一中,他表明了这一态度: 举世觅仲连,乃在海中岛。往问齐赵事,默然望林表。灌园于陵 中,绝食太枯槁。神龙亦见首,不然同腐草。虚言托泉石,蒲轮恨不 早。登朝表宿誉,食肉以终老。 对其功成身退后,不问世事的生活表示向往,而其中还表达出一种安命自 守的精神。 纳兰性德的咏史诗,也有借古喻今,抒写心中不平的意味,其杂诗其 一: 李白谪夜郎,杜甫困庸蜀。纷纷蜍志辈,昏塞饱梁肉。造物岂无 意,与角去其足。末俗谀高位,文成贵珠玉。纵云成池奏,我愚不能 读。一言欲赠君,焚砚削简牍。此事属穷人,君其享百禄。 诗对李白杜甫的人生困境与“末俗“蜍志辈 的通达进行对比,表明对世 道不公的状况的感慨。 拟古诗本来是指魏晋诗人对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模拟之作, 以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得名,后来鲍照、陶渊明等均有拟古诗作,而后来 则有“古意”、“效体 等,皆可看做是拟古诗。纳兰性德有拟古诗四 十首和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大体可归入此列。 由于古诗十九首多为悯时伤逝的虮优生之嗟”,因而,拟古诗也多有感 伤的情调: 纳兰性德拟古诗四十首其十: 天地忽如寄,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 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枝叶何莘莘。豆实既可采,豆秸亦可薪。 既然天地都不能长久,多苦的人生又何必执着挂怀,不如饮酒为乐,与古 人相交,退而耕作,以求安闲度日,诗中表现出人生苦短,应安时处顺的情怀。 1 3 一般看作是纳兰性德的自述之作,年未满三十而即忧心忡忡,初春时节奔 赴远方,目中所见与心中所想更加凄凉,只求仙草与美酒,一醉不醒,远离这 多愁季节,此诗与纳兰词的情感基调大体一致。 纳兰性德论诗主张要博采众长,不拘泥于唐宋,他所做的效江醴陵杂拟 古体诗二十首大有魏晋风采。不但如此,纳兰性德对魏晋人物的精神风度也 颇为欣赏,在这组诗中既有对离乱生活的哀伤,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对 名士风采的钦慕,也有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其二王仲宣从军 中原嗟丧乱,志士奋从军。所从智勇宰,仗钺渡漳滨。龙旗飞壁 垒,豹尾肃勾陈。戈艇耀睛日,甲胄炫屯云。孙吴卒猛将,管乐聚谋 巨予时备七校,秉羽介犀鳞。一磨服荆扬,再举靖巴黔。东征西载 怨,泽洽威自振。箪壶夹道路,筐篚馈玄缤文皮裹干戚,奏凯邺城固。 功名垂钟鼎,丹青图麒麟。 纳兰性德身为武职侍卫,却无由带兵争战,因而对王粲那种从军报国,沙 场建功的气魄与凯旋庆功的豪情很是渴望,也暗寓了自己理想难遂的失落。 1 4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 效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其五左太冲咏史 吾闻赵公子,好客埒三君。能令千载后,买丝绣其真。讵如燕昭 王,金台筑嶙峋。迎驺既隆礼,师郭亦殊伦。奕世储壮士,殉义忘厥 身。荆轲去不返,渐离踵入秦。至今易水上,歌筑声犹新。何代无奇 人,台荒蔓荆榛。 纳兰性德以公子身份,自然对战国君子招贤纳士的精神引以为同道,在此 诗中,他对古代那些重视贤能的平原君、燕昭王和舍生取义的荆轲、高渐离等 刺客奇人表示同样的钦佩。 纳兰性德不但有功业的要求和英雄情怀,也有着对平易生活的向往,如效 江醴陵杂拟古体诗二十首之第十一陶渊明田家: 结庐柴桑村,避喧非避人。当春务东作,植杖躬耔耘。秋场登旱 秫,酒熟漉葛巾。采罢东篱菊,还坐弹鸣琴。磬折辱我志,形役悲我 心。归华托陈菱,倦鸟栖故林。壶觞取自酌,吟啸披予襟。 诗中借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苦与乐的描写,表达了纳兰性德对这种恬淡生活 的向往。身居田园,避开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耕种陇亩,虽然艰辛却也能怡 然自得,何况在收获之后,以采菊、饮酒、弹琴自乐,这种诗意的生活使纳兰 性德心生羡慕与神往。 除此之外,纳兰性德亦有仿古人写征人之作,如通志堂集卷五所录记 征人语十三首其第三: 楼船昨过洞庭湖,芦获萧萧宿雁呼。一夜寒砧霜外急,书来知有 寄衣无? 描述了当战船经过洞庭湖时,伴着徐徐吹来的秋风,芦苇在风中摇摆,惊 起了在芦苇中休息的大雁。也暗示了征战的疾苦。 记征人语十三首其第十一: 1 5 第二章纳兰性德的诗作 一曲金笳客泪垂,铁衣闲却卧斜辉。衡阳十月南来雁,不待征人 尽北归。 诗中描述了南征清兵久戍不归的幽怨之情,流露了纳兰性德对战争的态度。 这些诗篇也可看作是下文所述的边塞诗。 2 1 2 巡游纪行的边塞诗与山水诗 边塞诗与山水诗也是古代常见的诗歌类型,至盛唐时期出现两派,影响深 远,后众多诗人皆有所作。 纳兰性德虽未有屯兵戍边的经历,但他曾多次授命出使边疆,并以皇帝侍 卫的身份经常伴驾出巡,“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汤泉,及畿辅、五台、 口外、盛京、乌喇,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未尝不从 1 。可以说纳兰性 德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其所行经处也大都留下了纪行诗作,这既有反映军 旅生活的和边塞风光的边塞诗,也有游弋山川风物的山水诗。 纳兰性德曾多次随康熙出巡北方边塞,最集中的则是康熙二十一年,扈驾 东北行,北国的辽阔与壮美,使纳兰性德边塞诗自有一种苍茫与雄壮。 如山海关诗: 雄关阻塞戴灵鳌,控制卢龙胜百牢。山界万重横翠黛,海当三面 涌银涛。哀笳带月传声切,早雁迎秋度影高。旧是六师开险处,待陪 巡幸扈星旄。 写出了山海关的磅礴气势,也传出边塞诗中独有的凄凉之声,特别是中间 两联,有色( 翠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