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1页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2页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3页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4页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研 究 生 姓 名 崔金侠 指导教师姓名 周 秦 专 业 名 称 教育硕士 研 究 方 向 学科教学(语文)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9 月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中文摘要 i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中文摘要 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重要途径,也 是将传统文化推广至世界各地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 结法, 以中学语文教育为例, 分为三章来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第一章讨论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章关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在 第三章笔者将通过自己的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两方面探讨如何让语 文教育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阅读经典、写作教学、口语 交际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课外活动则从校本教材、文化遗产等角度来阐释,并在最后 反思了在实践中的得失,通过这些论述以期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创造出一套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案。总之,笔者将始终以理论为支撑,以实 践为方法来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 传承 作作 者:者:崔金侠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周 秦 英文摘要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ii brief discussion on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abstract combi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rganically,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exte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by the means of bibliographical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sum-up, th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educa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the first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ab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hines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e author will discuss how to make chinese education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her own practice.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will be discussed from three angles: reading classic, writing teach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chines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t will be interpreted form the angles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t last the author rethinks the gain and loss in the practice. through these discusses, the author wants to find the conjunction point betwee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reate a set of scheme in favor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will always take the theory as cornerstone and take the practice as the approach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teaching inherit written by: jin xiacui supervised by: qin zhou 目 录 绪绪 论论 .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研究对象. 2 三、理论支撑. 2 四、研究方法. 4 五、文献综述. 5 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 . 8 第一节 语文教育. 8 一、语文的内涵. 8 二、语文教育的内涵. 9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10 第二节 传统文化. 12 一、文化的内涵. 13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 14 三、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6 第三节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7 一、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 17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9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 本章小结. 21 第二章第二章 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缺失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 22 第一节 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 22 一、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 22 二、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23 三、中学生的传统美德的观念淡薄. 24 第二节 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4 一、应试教育的制约. 25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26 三、社会新兴文化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28 第三章第三章 让语文教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让语文教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 29 第一节 语文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 29 一、思想上的认识. 29 二、物质上的支持. 31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措施. 32 一、阅读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 32 二、写作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 35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 38 第三节 语文课外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措施. 40 一、运用自编的校本教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40 二、利用当地的文化历史名胜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41 三、通过传统戏剧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 42 第四节 对语文教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主渠道的理性思考. 42 一、反思得与失. 43 二、改进和期待. 43 三、展望美好远景. 44 本章小结. 45 结结 论论 . 4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7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50 后后 记记 . 51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绪 论 1 绪 论 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的根源, 当下的所有一切都是民族传统文化 分娩的,都浸润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肉。民族文化所记载的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图谱, 炎黄子孙的一切都可溯源到这一基因图谱之中。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 富,对当下的年轻人的成长更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同样年轻一代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得以延续的希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关注当下,分析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 题,借助实践经验,重点论述在语文教育中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研究的缘起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演进与过滤的优秀民族文化,它象征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任 何国家都应该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政治、文化 的发展都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 过程,所以传统文化不仅应该保存在各种物态作品中,也应该积淀于现代人的社会价 值、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中。然而,当中国步入新时代之时,我们发现传统文化正 在逐步地缺失,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空白。于是人们便呼吁“人类要想 在二十一世纪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 寻找智慧” , 我们暂且不说这个呼吁之对与否,但其肯定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的重 要作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 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被人们形象地喻为人类 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统文化应 该与语文教育融合在一起。笔者认为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同 时,也应该照顾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树立学生正确人文价 值观,提高其文化素养,所以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机地结合是未来语文改革的发 展方向。但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应试 教育对学生思维、个性、人格和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笔者将尝试着寻找一 周志朋.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d.吉林大学,2007. 绪 论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2 套适合于国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策略。 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新背景也迫使我们做出相应教学改革。现在,网络、电视的 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 的信息;新一代的学生所占有的资源远远高于以往的学生,再加上如今“80 后”和 “90 后”的学生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时代,家庭的文化背景、社会时尚需求、学校 教师的教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考试命题的取录等都可能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教学理念、教材、 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各方面出手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二、研究对象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并对其整理研 究,分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的已有研究情况,从而掌握相关研究前沿性的 认识。同时对传统文化、语文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然后再对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进行考查, 从而总结出语文教育发 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找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从教育学和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角度来剖析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国外对传统文化传承经验教训, 分析出我国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 方法,并最后从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角度验证传统文化通过语文教育传承的可行 性,探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的基础,特别探明其基本原则、重要方法和重要途 径,提出传统文化进入语文教育的对策思考。 三、理论支撑 (一)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应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未知世界,从而实现 认识领域的扩展和延伸的过程,而并非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的过程。 可见简单 的学科知识相加并不是课程,课程高度概括和抽象再现了自然、社会、人文等世界万 物和生活现象。虽然课程的内容都是用教材来体现的,但是真正的课程不应该只局限 于教材,它应该是文化活动的总结,也就是说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活动和经验都可以作 为课程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育中文化课程建设是关键,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各种 史丽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系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绪 论 3 形式的二元论是不对的,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倾听多种不同的声音,从而关注课 程活动和个体经验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让学生最大限度获取全面知识,并消除学科 间的界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完成这样的目标我们要以 2003 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为基础,以 教材为参照,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准则,通过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达到。 学生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将所学的内容进行自我总结和领悟, 而传统文化融入 语文教育能够很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课程内容准备丰富的文化材料。 (二)文化学理论 文化学是一门以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它是一 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内容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文化不仅包含着每个国家 (或民族)独有的悠久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同时也体现着该民族永垂不朽的智慧, 文化在民族个体智力特征差异性和智力结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着 显性和潜性的差别。显性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体行为方式、生活观念的影 响上,而潜性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对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影响中,这对个 体以后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会形成影响或制约。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是这个时期形成 的,而文化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青少 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低到高的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在利用教 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 的传承需要热心参与和自主积极的普通个体,表现在教育层面,这些个体就是教师与 学生,学生和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并自觉地接受 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因为只有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才能有效地促进文 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发展。而这些自觉性的形成就在于教育的影响,所以当教育与传统 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定时,就能激发学生和教师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三)心理学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并提出人类智能主要由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 冉祥明.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8) 绪 论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4 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生存智能这八种构成。 通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 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智力是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创作产品或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它与创造力息息相关。 利用语文教育来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将学生带到文化的实际情景 当中,通过语文知识告诉学生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创造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 以个体独有方式所体现的。这就是说每个人传承传统文化的都是不同的,提高教学效 率和学习效率能够有效地发挥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 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去因材施教,并对每个个体传承传 统文化的差异性表示出尊重,倡导他们用自己的模式去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评价 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差异性对其进行综合测评,据此加德纳提出了“情景化评 估” , 当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后,可以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把握 上。通过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来提高其学习的信心,重视在传统文化传承情境中解决 问题能力的评价和过程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 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研 究,并以其作为研究主线,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所依赖的特定文化系统,分析出语文教 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本课题实施研究方法的途径: (一)文献法 借助数字化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及“百度”等)搜索引 擎获得相关文献资料,从而了解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提出新观点和形成新认识。 (二)案例分析法 收集有关于国内外传承传统文化的案例,并对其尽享分析和研究,从而达到对比 借鉴,资源共享,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总结经验和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绪 论 5 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从而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传承的文献资料以及专 著都很多,以“传统文化”及“语文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 普等进行查找,发现有关期刊文献有 72 篇之多,博士学位论文有 2 篇、中国优秀硕 士论文有 7 篇,然后再以相关文字“传统文化” 、 “语文教育”和“传承”为关键词在 数据库进行查找,发现有关期刊文献有 52 篇之多,硕士论文有 5 篇。可见学术界对 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主要是围绕以下三方面:一、对传 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二、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研究;三、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 传承的研究。 首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学术界有很多学者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 任都寄于语文教育中, 他们希望通过加大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比重达到文化推广和 传承的效果。例如:张明佐的 2012 年在中学政治中发表的一篇名为传统文化 的继承教学反思 , 该篇论文主要论述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 并对教育缺失传统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提出利用教学作为媒介来传承传统文化的 创新性想法。左新蕾 2008 年在现代语文上发表的论文以 “拿来” 促新生 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提出我们既要继承我国优 秀传统文化,又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认识,并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新的文化进 行有机融合,笔者建议,现代人才的培养都应秉承“传统文化的新生”这样的观念。 以及梁衡 2002 年在前线上发表的论文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谈 、 焦英魁的作 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导入 , 孙业锋的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这些论文 对于传统文化继承都做了比较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多种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其中以 教育为媒介来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最有效, 所以笔者从中看出了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 的重要途径。 其次,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研究。学术界都是通过案例调查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融入 张明佐.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 左新蕾.以“拿来” 促新生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现代语文,2008,(12). 梁衡.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谈j.前线,2002,(10). 焦英魁.作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导入j.学语文,2009.3 孙业锋.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2 绪 论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6 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课题的推广和实践。例如:东 北师范大学张怀宇的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 主要介绍一些通过语文教育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在上海市第 八中学进行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还有朱信留的传 承文化激活课堂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 辽宁师范大学刘慧的 硕士论文论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 、 郑爱峰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语文教育引进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建议必须通过 教师管理,行政干预等手段对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严格筛选,旨在利用传统文 化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又不让学陷入老套迂腐的思想怪圈里。虽然很多 学者对于传统文化引进语文教育表示出了肯定, 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学生身心影响 的重要性要,但是有利的论证却没有,只是简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阐述,而没说明哪 些传统文化适合于语文课堂,所以笔者认为从文化传播角度,研究传统文化引进语文 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 最后,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学术界有很多的文献从宏观的教育角度 谈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他们认为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 到传承的效果。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廖赛娟的硕士论文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 育价值及其实现 就强调了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必须重新确 定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的教育价值,并有效地防止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任永辉 2009 年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说到: “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应积极 引导大学生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人文精 神。 ” 以及中央民族大学黄家锦的硕士论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研究 、 安俊秀,靳宇倡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教育关系等都对学校教 育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表示了肯定,他们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传 张怀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 东北师范大学,2005. 朱信留.传承文化 激活课堂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j.新课程(下),2011.7 刘慧.论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郑爱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1.1. 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 武汉理工大学,2006. 任永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黄家锦.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 安俊秀,靳宇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教育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1.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绪 论 7 统文化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关于专著部分, 笔者也没有查阅到专门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传承的的专 著,直到 1936 年,当时的教育部再次修证了课程标准 ,即修正中学国文课程标 准 也说到无论初级中学还是高级中学,都把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 放在了首位。2003 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部 分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 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 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 “通过阅读 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 可见从古至今我国就肯定了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的重要作用,并一再强调要加强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利用传统文化来影响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 在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 要在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的 共识。 大家也在为什么传承和怎样传承两个问题上进行了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笔者发现,各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论述的很粗疏,对传承的方法尤其是在中 学语文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论述过于笼统。 所以笔者将以此为切入口对传承传 统文化的意义和在语文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希望能够给有志于 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们以借鉴。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4.7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35. 第一章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8 第一章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 化,这些灿烂的文化不仅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活,而且影响着中华民族民族性 格的形成。很多文化最后成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文化的传承就成为了重要 的任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要论传统文化在语 文教育中的传承,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节 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门。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不过就是教会学生 听说读写的工具罢了, 有的人甚至认为学习语文不过就是为了学生考大学罢了。 其实, 语文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对 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关重要,文化的传承靠教育,文化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那 基础教育时期的语文教育就至关重要。 在文化的传承上语文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 拟的优势,明确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语文、语文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的内涵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 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 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 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 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 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 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 “语文”的概念, 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全国解放后, 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 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 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不过,对于语文内涵,说法很多。 第一个说法是语文”即“语言文字”,这一观念的持有者以王力先生马首是瞻,王力 先生是以“语言文字”来等价于“语文”的,他的这一观点在他的中国语言学 史前言 中曾有过明确的说明。 第二个观点是“语文”即“语言文学”, 将“语文”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第一章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 9 界定为“语言文学”,一直是广泛流行的习以为常毋庸置疑的思想观念,否则,大学 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名从何而来?而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恰恰是在书院的这种 氛围和环境的熏染下走上讲坛的,语文教师里多数人正是将“语文”就是“语言文 学”作为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样代代相袭。 但把“语文”定义为“语言文学”不 仅是片面的,也是很令人怀疑的。第三种观点即“语文”即“语言文章”。这一观点 的持有者以叶老为代表,他认为,“语文”的含义“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他还 对“文章”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说“文章”是广义的,指“成篇之书面语”。 也就 是说,他认为“文章”既包含文学作品也包含非文学作品。 其实语文是一种承载着人文因素的特殊工具。语文有着他固有文化内涵,作为母 语教育的汉语文教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底蕴、肩负着中华,民 族的历史使命和思想哲学,总之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学到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智 慧。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 语文学科的性质非常复杂,从文化的层面来说,语 文要依靠文化为基础,而文化又是以语言为存在的,这就意味着语言和文化是语文构 成的两个基础部分,母语承载的是浓厚的民族情感,彰显的是民族个性,而文化富含 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底蕴和思想哲学,所以这样语言和文化两者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如果说语文是传承民族精神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有非常强的特殊性,那就是它和它 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另从语言学文字层面来看,语文教育又是一种集合了 听、说、读、写为一体的语言训练科目,它所要求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上全面 的发展,缺一不可,所以语文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获得。 总之笔者以为,“语文”的内涵就是“语言文化”,而语文教育现阶段的目的就 是通过语言学习和言语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 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二、语文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育则是语文和教育的结合。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 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 叶圣陶集第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5):33.3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第一章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10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本文所说则更倾向于他的狭 义含义。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是语言和文化,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是学校教育者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通过受教育者对语文语言和言语的学 习,让学生了解、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育 中,中学语文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学语文的对象是一群在身心两方面都逐 渐走向成熟的年轻人,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充满自信、顽强进取的,而且这个时候的 高中阶段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注意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可以为一个目的 而持续地把自己的意志维持在一个活动(或事物)上长达几十分钟。同时他们的有意 识记能力、意想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等等,从某种程度上 说,已达到成人水平。这时候的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也空前的强烈,这都为中学语文教 育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象在变化,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内 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学语文教育有着其独有的教学任务和目的,2003 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就明确指出: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 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 象的剖析,积极参加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 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可见中学语文教育更加 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议中学语文教师要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发掘 出语文教材中所蕴含优秀文化内涵,有意识地、自觉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这样就 可以看出,现代语文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 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并且有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中 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语文教育发展到现在,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变化。 1904 年语文独立设科,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科设立之初,受经学的压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3.35. 试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 第一章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 11 所以语文教育必须建构自己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国内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语文 教育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先后翻译了美国施脱兰欧的教学法概要 , 日本学者入 泽宗寿的教授法原论等著作。经过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中国语文教育的轮廓逐渐 清晰起来。 1915 年,林壬提出:国语教育的目的,大要在于发达个人身心和传达社会文化 二点。 1923 年,新学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