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中 文 摘 要 “潜意识”是人们特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它的发现使文学创作的深层探讨成为可 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作家创作背后所有的思想支撑,以及创作的原动力和对 创作的方向性操纵。 元曲创作就是元曲家在民族潜意识的积淀中,用一种固有的意识形态,审视元 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了自我、民族、社会种种方面的失落与渴望。表现在 具体的创作中,就是他们用自己的感同身受,对当时元代社会的文人地位、官员素 质、民族情怀等进行了现实与理想的塑造,在元曲作品中所透露出了,元曲家因儒 家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的沦丧,和儒家倡导的读书做官、兼济天下的人生理 想遭到践踏之后的痛苦,以及失意、无奈与反思。 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元曲创作体现了元曲家“黍离”之痛的民族情结; “忧世” 之吟的文明希冀与“无奈”之叹的现实愤怒。本文从元曲与潜意识,元曲中的潜意 识创作,元曲家潜意识创作意念形成的原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元曲家的潜意识创 作,并尽可能地展现了元曲家潜意识的创作心理机制。 关键词:元曲 潜意识 潜意识创作 ii contents contents subconscious is a specific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ts discovery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literature. more importantly, we can see all of the thinking support behind the writer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cre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creative direction. yuan songs is that writers examine all aspects of the yuan dynasty society in the accumulated national subconscious, using an inherent ideology, then produce the loss and desire on self, the nati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manifested in the specific creation, they used their own feelings to make a reality and the ideal shape for the status of the yuan dynasty scholar community, officials of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feelings. their pain as well as being frustrated and reflection were revealed in the yuan songs works that came after the decay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and values and the ideal worlds being trampled that study was aimed at officials and helping the world, which is advocated by the confucian.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creation of yuan songs reflects the national feeling about the pain of the national broken-down, the hope of civilization while worrying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angry with the reality as well as hopeless sigh. from the yuan songs and the subconscious, the subconscious creation of yuan song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conscious creative ideas of yuan song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f the subconscious of the writers of yuan-songs and in addition shows the mental mechanism of their subconscious creation. keywords: yuan songs, subconscious, subconscious creation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前 言 1 前前 言言 元杂剧的表现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的繁荣、发展和衰微的历史,更是作家与戏 曲人物之间所存在着的,主体与代言体关系的反映。戏曲人物不是简单的傀儡表现, 在他们程式化的语言与行动中有着作者情绪的表现与思想的渗透,在体悟众多戏曲 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情感与思想时,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作者,以及社会状况赋予作 者的情感与思想。因而,本文拟从元杂剧的文本分析中,对元曲家与潜意识创作意 念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梳理与论证。 1若干关键词语的定义 1若干关键词语的定义 在展开论题之前,有必要先就本文将要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基本思路,作 简要说明。 11 潜意识 本文所论及的潜意识,指经过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将心理认知潜移默化 为一种心理的沉淀物,存在于意识的深层,而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来制约认识,并表现 出一种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认识。 12 潜意识创作 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知觉、思 维、情感、注意、记忆、直觉、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宣泄过程。外界 生活中的一切,只有经过文艺家这个主体心灵的陶冶,经过文艺家这个主体的潜意 识锻造,才能变成艺术的。潜意识创作就是依托于作者的心理积淀,并以此作为文 学创作的主导意识,在自觉的文学创作中用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来引导作品的最终 生成。 所以,本文涉及的潜意识创作就是指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他们心理上的一种 朦朦胧胧的心理体验,是潜意识的不自觉反映。 13 元曲家的潜意识 以儒家的“仁”为“至德”的君子人格,形成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培 养了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范式。这是元曲家潜意识的积淀基础。而且由于 元代社会特定社会状况的影响,也形成了元曲家具有时代特征的潜意识思维。即元 曲家在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同时,在“求善、尚德、修身”人生目标基础上 产生的对元代社会的潜意识批判与否定。从而体现出了民族潜意识的扎根,以及面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2 对民族文化的衰落,他们在创作中便表现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潜意识创作意念,生 存的艰难,怀旧的渴望,现实的不满等。 本文则选择了文人地位、官员素质、民族情怀这几个重要的潜意识创作来作为 论述的重点。 2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2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当王国维确立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 “一代文学”的地位之后,在近百年的研 究中,元杂剧被一致认为代表了元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流程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 世纪,元杂剧的研究逐渐成为现代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显学, 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古籍整理和校注方面成果可观,有关元杂剧的论著出版繁多,专门的作家作品研 究也成果喜人,在元杂剧发展史的研究中,研究界对元杂剧的繁荣、衰微和发展分 期作了深入探讨,并逐渐达成共识,就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作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对 各类作品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 ,确立了悲剧、喜剧的概念,并对元剧的悲剧、喜 剧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十世纪元杂剧研究成果不菲,然而与诗、词、文等传统学术领域研究相比, 它毕竟只有百年的历史,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传统的方法可以借鉴,许多的研 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对此,许多研究者在元杂剧研究中运用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试图摆脱旧的研究的束缚,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尝试采用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如文化人类学、接受美学、比较戏剧学等,使元杂剧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如,李祥林的 “寻母”情结:男权世界中的女权回忆是从女性文化研究的角度进 行了论述。随着民俗热的到来,人们开始注意到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现象。如康保 成发表于 扬州大学学报 1996年第6期的 元杂剧呼妻为 “大嫂” 与兄弟共妻古俗 、 翁敏华发表于民族艺术1999年第2期的宋元市井风俗与元杂剧、吴 国钦发表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2期的关汉卿杂剧中的民俗文化遗存、翁敏华 发表于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的杂剧与宋元市商民俗等,这些专家 学者的研究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刘竞的困境与追求论元杂剧恶妇形象 对剧作家精神的折射文中抓住作家们某些共同的创作精神,从心理角度探讨并传 达他们在尴尬处境中难以言喻的创作心理。(北方论丛2007年第4期) 上述种种,还包括一些尚未能提及的研究成果,均给了笔者极大的帮助。 前 言 3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对元杂剧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1)20世纪以来,对于元杂剧的史实性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 (2)研究对象由文本整理、作家,扩展至、作家创作、作品内容探讨,再进而扩展 至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3)研究焦点朝着对作家的文学观念、文学的整体精神研究方向延伸。 可见,元杂剧这一研究课题,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绩明显。但是,与其 他体裁的文学研究相比较,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局限。 (1)研究者的注意力与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史实性的整理与探讨上。 (2)研究方法与视角,还比较简单。 (3)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元代特定时代意识的把握深度还不够。 3本文的思路 3本文的思路 本文的思路,是试图从笔者对上述元曲家潜意识创作意念的理解以及对元杂剧 研究现状的把握出发: 首先,对潜意识、潜意识创作意念,元曲家的潜意识及其潜意识创作意念等问 题进行一番清理,并以此作为分析元曲家潜意识创作的基础。 其次,以不同题材的元曲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析论了文人地位、官员素质、 民族情怀的潜意识创作意念对元曲家创作的影响。并从元曲作品中体现出的潜意识, 进一步论述潜意识对元曲创作的影响。 最后,对元曲家潜意识创作意念形成的原因,作了民族、文化、个性因素的探 讨与总结。 总之,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田同旭先生,在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思考的基础上而 来的。力求获得对元曲家创作心理的深度挖掘,并取得他们在两种文化影响下所产 生的心理与创作上的透视。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使得研究还缺乏广度和深度。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4 第一章 元曲与潜意识 11 关于潜意识 人类认识史证明,主体认识模式的形成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内 化而成的。 人们的认识模式形成以后,潜意识便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制约认识,自发、 自动地在认识中起作用。而整个认识过程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无意识的。是 一个潜意识的认识过程。这种潜意识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认识和评价实践中,无意 识地运用了某种价值尺度。 潜意识是建立在后天自我的不断学习与体悟中,并经过长期的积累而达成自我 认知思维的定型化状态。明代学者王廷相在雅述上篇中言: “婴儿在胞中自能饮 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已者。自余因习而知,因悟而知, 因过而知,因疑而知,皆人道之知也。父母兄弟之亲,亦积习稔熟然耳。 ” “天性” 之知, 是人生理所具有的感觉和知觉的能力; “人道” 之知乃是指的后天学习的知识, 其中包括了父母兄弟之亲等伦理道德观念。说明人的认识都是经过学习,社会生活, 经过对事物的领悟而逐渐积累、加深的。对此,他在答薛君采论性书中又说: “余 所谓圣愚一贯者,以其性未发皆不可得而知其中也。 ”这里说的圣愚一贯,是指任何 人的认识都是经过学习,经过亲身的客观实历得来的,不可能有先验的未发之中。 他所强调的正是积淀而成的潜意识认知。 潜意识作为意识积淀不仅是意识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常常作为人们行动不 自觉的指导。荀子在解蔽篇中说: “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 ,而求羊者不下牵也, 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 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水势玄也。瞽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 也。 ”其所强调的是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而此正是在意识积累的情况下,潜意识思 维对其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认识。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也写道: “万物皆 有良能,如每常禽鸟中做得窠子,极有巧妙处,是他良能,不待学也。人初生,只 有吃乳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 ”他所强调的是人只有经过后天学习、积累、体悟、 认识,才能加深意识的深度认识,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深层认知,从而作为潜意识潜 移默化地指导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评价。 另外,对于潜意识内涵的认识,也是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弗洛伊 德的个体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以及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作为潜意识研究的 第一章 元曲与潜意识 5 三大里程碑,而颇受关注。他们的认识虽然都有偏颇之处,但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 在个体心理以及与个体与社会、环境等关系的心理认识上是有一定借鉴之处的。弗 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理论,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个体活动的内驱力,把握其 对个体行为的方向性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体活动结果的潜意识支配结论。荣格 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则从人的社会性生存根源上提供了一种思考,让人们认识到, 面对代表智慧的祖先遗留下来的种族经验,在体悟的同时获取了一定性集体潜意识 思想的积淀,为个体活动的必然性选择提供了心理意义上的解读。弗洛姆则是把弗 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相结合,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理论,提出 了社会潜意识概念。事实上,无论是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还是社会潜意识所考 察的都是一种心理的事实性意识积淀以及对个体行为活动的心理导引,这种积淀与 内化的思想并最终成为了人们认识对象的主要指导意识而客观存在。 依据以上种种论述笔者在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潜意识是经过人们年久日 深的践行和体认,将心理认知潜移默化为一种心理沉淀物,存在于意识的深层,并成 为一种思维定势来制约认识,表现出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 的、不知不觉的评定。 12 文学创作中的潜意识 相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潜意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不可忽略的因 素,活跃在整个文学创作之中。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就是作家潜意识的需要。潜意识是人精神活动中异常活跃的 因素, 它总要寻找各种机会来进行宣泄。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 原动力, 在人类生活中是异常活跃, 像地下奔腾的岩浆, 无时无刻不在蒸腾、冲动、 寻求着爆发。 ” 作家的激情就是这种潜意识宣泄动机的表现。而文学艺术的创作过 程,正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注意、记 忆、直觉、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宣泄过程。是一种基于文学家的气质、 人格、个性之上的主体的、流动的、完整的、有序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作家潜意识 需求的结果。马斯洛认为,文艺创作是人自我实现的主要特征之一。他说:“一位作 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 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 奥地利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弗洛伊德原著选辑(上)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63.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6 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自我潜意识的一种实现,是充分发 挥和利用自己潜意识的需要,并在具体的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正如蒲松 龄在“聊斋自志”中写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 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 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蒲松 龄经历的是一种心灵的飘浮和游荡,在那里表现了他更多的自我以及那些平常被抑 制的潜在欲望。 作家潜意识在文学创作中又表现为创作个性。个性的真正来源是作家长久的生 活积累,是一种完全内化的思想意识,是一种潜在的定势思维认知决定的。而“创 作个性的第一表现就是作家所写作品体现出来的风格,它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外 现。” 诸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飘逸”、“高古”、“温柔敦厚”、 “典雅”、“自然”、“平淡”等风格,一方面反映了作品的创作特征,另一方面 更是作家主体人格理想与人格境界的反映。 “中国古人的言说只遵循主体精神” , 因而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朦朦胧胧的心理体验,是潜意识的不 自觉反映。古人就是以潜意识的体验方式去面对外在世界的,所以他们理解的外在 世界总是包含着自我的潜意识的影子在里面。 文学创作是作家潜意识支配下的不自觉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从艺术构思 到艺术传达,都会出现离开原来想象的情景,而且对于什么时候离开原来的设想, 为什么会离开原来的设想,作家有时并不明确,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创作 中的潜意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他说:“在作者用最初几笔 勾画出主人公们的行为、他们的心理、外表、姿态等等之后,随着小说的发展,这 个或那个主人公就仿佛自己来修正小说原来的构思,在形象的发展中仿佛出现 了自身的逻辑。” 许多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也都表示有过同样的经历与体会。 作家在创作中一旦进入规定情境,就很快地忘记现实生活境界,把自己化身为作品 中的角色,置身于角色所处的情境之中,这是强烈感受之中的意识活动,正是这种 意识活动引发潜意识活动,潜意识活动又产生种种感觉,使创作情境、人物性格、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90 许一青文学创作心理学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0353-354 李壮鹰 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辑委员会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75 页 第一章 元曲与潜意识 7 人物关系都随之得到发展。 可见,文学中的潜意识,来源于长久的生活积累,是经过作家内化后,具有独 特的思维认知,是激起作家创作动机的主要因素,并指导意识驾驭作家的身心,给 创作带来不自觉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风格与创作思想。 13 元曲中的潜意识 潜意识作为创作的主体思维,常常在创作中表现出精神的活跃,以及情感宣泄 的高涨。其中尚情意识浓厚的文学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潜意识思维就更明显一些。 而作为主情色彩浓厚的中国文学,潜意识思维也袒露的更为明显。同样,元曲中个 性情感的丰富流露,也得以使元曲家潜意识思维得以表现。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 史云: “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 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 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 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 就是 在 “自然”之中,展示了元曲家真正的精神状态、情感、意趣,在走进他们心灵世 界的同时,潜意识思维的信息也得到了折射。 131 元曲家的潜意识 在人的潜意识现象中,除了先天本能的部分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意识的沉积,即 后天潜意识。这就是说, 后天潜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潜意 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 习俗中的潜意识成分。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状态,但它经过 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会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沉淀物,而存在于人们意 识的深层。正如法国思想家丹纳曾说: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 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 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 同样,元曲家所具有的潜意识也有这样一个后天意识的 储备、体悟与积淀过程。 以儒家的“仁”为“至德”的君子人格,形成汉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培养 了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范式。这也是元曲家潜意识的积淀基础。 “仁”是儒 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仁”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东方出版社,1983101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46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8 求, 它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准。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从曾参的“仁以为己 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 ,说明知识分子对道德、政治、社会各方面的责任 感。以“仁”为核心的儒学传统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积极进取精神,形成我国古 代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理想人格,形成了民族集体潜意识的积淀。正如郭沫若先 生所说: “我国古代精神表现得最真切、最纯粹的总当得在周秦之际,那时我国的文 化如在旷野中独自标出的一株大木,没有受些儿外来的影响。自汉以后佛教传来, 我国的文化非纯粹我国的文化在肯定现实以图自我的展开,而佛教思想则否定现 世以求自我的消灭。我国的儒家思想是以个性为中心,而发展自我之全,于国于世 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待言是动的,是进取的,便是道家思 想也并不是不进取。老庄思想流而为申不害、韩非,是人所尽知的。老子的无为清 静说为人所误解,误认为与佛教思想同科,实则无为二字并不是寂灭无所事事, 而是生而不存,为而不恃的积极精神。” 郭老认为儒道两家充满积极精神的文 化,形成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了明确规范,即“求善、 尚德、修身” 。因此,带有较深传统文化烙印的元代文人也自然地将这种社会责任感 带入到自我的潜意识积淀之中,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人格保障。总之,元曲家在年 久日深的践行中坚守做人的根本,并对社会责任、积极进取等民族精神不断体悟, 唤起自我对社会伦理的归省,将心理认知潜移默化为一种心理的沉淀物,存在于意识 的深层。成为一种永久的信念与追求,成为自我主体精神的一部分而存在。 特定社会状况的影响,也形成了元曲家具有时代特征的潜意识思维。历览中国 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乎都由具有士大夫文人 身份者所主宰。文人对自己这个角色也非常自信,他们是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承担着 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的使命,拥有着高雅和脱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文人的信念与追求,也是元曲家的内心渴望。然而,进入元代后,蒙古人一 统中原,元代统治者尽管也曾延揽汉臣,屡有任用,但是在游牧文化环境中成长起 来的蒙古人,对相对保守的儒家文化终究难以接受,因而不同文化之间的撞击以及 由此带来的阵痛也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强烈 的冲击,儒家倡导的读书做官、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遭到践踏。元代文人在博取功 李申译注四书集注全译成都:巴蜀出版社,1995183 郭沫若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 第一章 元曲与潜意识 9 名的理想破灭后,便流落于瓦舍勾栏,与下层人民频繁接触。这种生活经历使他们 在潜意识中开始转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人生理想。因此,元曲家在强调个体 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同时,在“求善、尚德、修身”人生目标基础上产生的潜意识也 发生了时代的变化,自我潜意识的形成中增添了更多现实内容。 首先,是元曲家对现实世界表现出了失望与否定。当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 化确立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地位以后, 便以其巨大的穿透力, 辐射到社会的各个 阶层, 上自帝王将相, 下至黎民百姓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行为规范。时至元代,草 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始终呈现出貌合神离的状态,正如许衡鲁斋遗书卷十四清 江彭纲题云:蒙古民族总是带着惟恐被中原文化所同化的心态,在高度文明的中 原地区推行草原文化,使“天下之人,駸駸然将变于夷,不复知有中国帝王圣贤之 道” ,从而造成了中原文化的长期断裂。同时也造就了一个非常不平而空前绝后的 畸形社会,造成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道德的衰朽,政治的残酷,风气的日下,到处 都是素质低劣的贪官,祸害社会的流民,鱼肉百姓的衙内,夺人妻女的权豪势要等 等。然而,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元曲家,是在用他们的伦理道德来评判这个现实世 界的。在他们心中仁政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更是不倦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 因此,当元曲家用以“仁”为核心的民族道德精神的潜意识去审视这个社会的时候,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增加了更多对现实的失望与否定。 其次, 表现出对下层民众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愤激不平、不屈抗争的精神。 “作为由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知识者,历史优先赋予了他承载传统的职责 和义务。 作为汉民族文化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早已如盐溶于水般地渗透在他的深层意识中, 绝不会随着时代的改换而泯灭,尤其在遭到异质文化价值观的威胁与挑战时,更会 令他持守弥坚而奋力弘扬。” 元初社会在文人儒士的眼中,“圣王没,名守慢,奇 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贵贱不分,同异不别。” 孟子尝云:“古之人未 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因此,一部分 隐逸泉林,“听泉水,看暮云”过着“养素读书门镇掩,清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 无半点” 的超然物外的日子。大部分则拥入都市的勾栏瓦肆,为演艺人员撰写剧本 许衡鲁斋遗书卷十四清江彭纲题四库全书本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218 清王先谦诸子集成荀子集解长沙:岳麓书社,1996299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4 钟嗣成,贾仲明浦汉明校新校录鬼簿正续蝙成都:巴蜀书社,1996101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10 以为生计,甚或“面敷粉墨”,亲自登场。共同的遭遇和密切的联系,使元曲家感 同身受,“正是在这种生活里,向来容易走向空虚、苍白的文人们从实在的、强健 的底层人民那里获得了精神新质,拥有了漂泊在底层的人才有的那种心理内涵和人 生经验。 苦难的生活, 将知识者纤细的神经磨得粗砺, 使他们软弱的灵魂变得坚强。 ” 因此,从关汉卿那“我是个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中,就可以看到蕴藏在元曲家潜意识中的那种愤激不平、不屈抗争的精神。 再次,在重建伦理的渴望中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慕。历史上的元代,是蒙古贵族入 主中原的时期,他们在自身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状态下,统治着一个充满尖 锐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社会。元蒙统治者推行野蛮的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南人备 受欺压凌辱。而且当时的吏制相当黑暗腐朽,可以说是滥官当政,冤狱遍地。官吏与 豪霸也相互勾结,荼毒人民,无恶不作。另外,由于蒙古贵族的入侵,中原文明遭受践 踏,造成了儒生地位的历史性失落。这些统治者无法超越野蛮部落时代的历史视野, 对于文士文化有着天生的隔膜感,他们执行的是一条轻视知识、歧视迫害知识分子的 愚民政策。使得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功名欲望在现实中屡屡受挫,这对于有着极强的 功业观念并且相当矜持清高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个空前致命的打击。 因此,当现实与愿望水火不相容的对立摆在眼前时,元曲家的潜意识中便不由自 主地“滋生出怀旧的情绪和心理,他们带着对历史的强烈责任, 对恢复正常社会秩 序的渴望, 从往昔中寻找被理想化、 被美化的世界, 从中发现现实所失去的光辉, 或 者在相类似的、也曾处于逆境的历史人物中, 寻求排遣悲愤抑郁情绪的共鸣。 于是历史便容易成为能给他们漂泊无定的灵魂以慰藉、以安顿的归宿。” 在他 们的潜意识中对历史的追慕、对现实的抨击也就成为必然的心理趋势。而在此失望 与希望也就成为元曲家潜意识的主要构成。 132元曲中的潜意识表现 元曲创作的空前繁荣 ,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面 貌。元曲家用大量的笔墨绘写着元代社会的种种现实,以平淡自然而引人入胜的人 情世态,逼真感人而不弄玄虚的悲欢离合,三教九流而各具丰神的人物形象,组成 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元人胡祗遹概括道:“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79 元关汉卿不伏老,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91上册 173 幺书仪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文学评论19892 第一章 元曲与潜意识 11 变而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 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但是,当时文人流落底层、怅惘失意、“恨塞于天地之 间”(追韩信)的生活遭际 ,使元曲家在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他们 心理世界那因为失意而郁结填胸的驱不散化不开的愁云,表现出强烈的创作主体潜 意识,即元曲家那种生存的艰难,怀旧的渴望,现实的不满。 首先,是潜意识里对黑暗混乱现实的否定。这类作品直接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或 假借历史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杂剧作品,它们构成元杂剧剧坛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 景线。主要的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望江亭, 李潜夫的灰阑记,郑廷玉的看钱奴,武汉臣的老生儿,秦简夫的东 堂老,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具体反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写元代吏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的状况。剧中突出塑造了一批权豪势要、贪官 污吏、富豪恶霸的形象。他们“为臣不守法,将官府敢欺压,将妻女敢夺拿,将百 姓敢蹅踏。” (鲁斋郎)凭借着“有权势有金赀”(蝴蝶梦),在政治上 左右朝政,把持讼狱,残害贤良;在社会上更是“倚仗着恶党凶徒” (鲁斋郎), 横行一方,无恶不作,肆无忌惮地夺人妻女,抢人财物,残杀百姓。贪官污吏以谋 利营私为官箴,以敲骨吸髓为能事,昏庸愚蠢,滥施刑罚,残害无辜。窦娥冤 中控诉道:“衙门从古朝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 口难言”; 灰阑记杂剧指责说: “则您那官吏每忒狠毒,将我这百姓每忒凌虐。” 富豪恶霸也不择手段地掠夺财物,倚强凌弱,无恶不作,“恨不得把穷民来掯死” (看钱奴)。元杂剧里的权豪势要、贪官污吏、富豪恶霸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欺压百姓,这正是元代吏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的形象写照。直白式的描绘,正是元曲 家潜意识中对元代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二是描写了平民百姓的痛苦遭遇,倾诉了元曲家潜意识的怨愤情绪。在窦娥 冤里,窦娥恪守节孝道德,却遭受地痞的欺凌和昏官的迫害,无辜地被判处死刑。 她临死前忍不住诅天咒地,诘问和责斥颠倒是非、混淆善恶的天地鬼神,说: “有 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 元胡祗遹紫山先生大全集卷 8送宋氏序 本文所引元剧剧目及戏文,均据威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12 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在陈州粜 米里,农民张憋古被剥民膏脂的贪官逼得走投无路,愤起反抗,最后居然被贪官 污吏活活打死。他坦然地声言:“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这些 激烈的言辞,表达了元代平民百姓遭受欺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现实, 也凝聚 着元曲家潜意识中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不甘欺侮、反抗强 权的潜意识心声。 其次,是民族情绪的潜意识历史影射。这类作品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剧和历史传 说剧,以历代的军事、政治斗争或文人生活为题材。它们大都继承了宋代民间文艺 “大抵真假相半”、“多虚少实”的审美特征(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天马行空地出入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之间,通过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历史形象的塑 造,构筑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艺术世界,鲜明地表达了元曲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潜 意识情绪。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类: 一是深切亡国之痛的潜意识抒发。如白朴的梧桐雨根据史实写唐明皇和杨 贵妃生离死别的悲剧故事,概括了一代王朝兴亡的变化,不仅有对亡国教训的总结, 更突出地流露着对世事更替、人生变迁、盛衰转化的哀愁、凄恻的感伤情绪。马致 远的汉宫秋取材于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不拘泥于史实,进行了全新 的艺术创作,使剧作成为金元、宋元之交的家国兴亡和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这正 是元曲家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自己潜意识里对时代感受。 二是着强烈复仇之志的潜意识煽动。关汉卿的单刀会写三国时东吴鲁肃邀 请蜀国荆州守将关羽过江赴筵,谋夺荆州,关羽单刀赴会,大义凛然,平安返国。 作品通过索荆州和保荆州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主权不可拱手相送的思想,表现出元 曲家潜意识中强烈的民族感情和英雄主义精神。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描写春秋时 晋国臣民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为了保存赵氏孤儿,不惜自我牺牲或忍辱负 重,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不屈不挠地同恶势力作殊死斗争。剧作不仅在潜意识里 批判了黑暗的社会政治, 也张扬了潜意识中鲜明的复仇精神。 元杂剧中还有大量 “水 浒戏”,如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历史传说故 事,描写水浒英雄如李逵等人扶贫济弱,锄奸去恶,伸张正义,也是元曲家潜意识 中强烈复仇之志的抒写。 再次,是文人生存凄凉的潜意识写实。元代文人地位卑贱,仕进无望,受到社 第一章 元曲与潜意识 13 会世俗的歧视。元曲家自感身世遭遇,慨愤于社会给予文人的不平等,故通过杂剧 创作来反映文人的生活状况。 在元代社会里,高贵民族与卑贱民族,权贵官宦与匹夫平民,豪富巨商与落魄 书生,地位高下相去悬殊,待遇优劣判若云泥。元代儒生更不像唐、宋时代那样受 到优待,元代民间有俗谚:“生员不如百姓,百姓不如祗卒” ,甚而至于“小夫贱 隶,亦以儒为嗤诋” 。对此元杂剧作品中多有描写。像马致远的荐福碑、青 衫泪,郑光祖的王粲登楼,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等作品,以历史上的文人 事迹为题材,有的虚构,有的写实,表现了文人对仕途黑暗的怨愤和对功名富贵的 向往,成为元代文人生存状况的生动写照。文人生活现实还反映在元人爱情剧中, 儒生们常常受到达官贵人的蔑视,富户婢仆的白眼,商人的欺侮,乃至鸨母的嘲辱。 这种描写中透露出元代文人潜意识的痛苦和愤慨。 另外,神仙道化的超然也是元代文人生活状况的一种反映。第一,这些剧中出 现的吕洞宾、王重阳和钟离权等,他们的身份是道祖、真人,但他们提出的对人生 否定的教训,却常是文臣武将的宦海悲剧,黄粱梦中的钟离权说: 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您虚飘飘半纸功名进,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 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自由身。 第二,这些真人谴责的事物也往往是世人所不满的现象,竹叶舟中吕洞宾说: 你则看凌烟阁那个是真英武,你则看金谷乡都是些乔男女。 第三,这些道祖们指点的榜样,常常是著名的退隐儒生,任风子中写杀狗屠驴 的任风子一旦被度脱,也倾慕“陶令休官,范蠡归湖”。这些道祖们提倡的生活实 际上又往往是隐士生涯,黄粱梦中钟离权说: 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四时花发常娇嫩,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滋棕叶盛, 露养药苗新。听野猿啼古树,看流水绕孤村。 李继本一山文集与董涞水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影印本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四部丛刊续编本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14 这样,就使剧中的这些道祖、真人的身份不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更多地带有 文士和隐士的思想情趣,至多再加上若干人间道士具有的宗教色彩。就是说,这些 形象基本上是元曲家潜意识中按照世俗人物尤其是文人的生活与精神特征塑造出来 的。他们的隐逸实际上是元曲家潜意识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无奈,是潜意识里对 文人地位极端低下的现实写真。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乃是人类为了忍受生活的困苦而提供的缓冲措施之一。 人类 的生活是太艰难了,其中的痛苦极多而欢愉甚少。为了使人能够生活下去,就不能没 有缓冲措施,而艺术就是这种措施之一。作家把他的无意识愿望投射到他创作的文艺 作品中, 从而得到了满足和享受。而元曲创作也正是元曲家面对元代社会的生存压 迫所发出的呼唤,他们希望借创作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与享受,正如葡萄牙作家费 尔南多佩索阿所说“在梦里,自由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些从未发现过的神奇岛屿, 作为南部海洋的赠礼豁然展现。自由意味着休息、艺术成果,还有我生命中智慧的 施展。” 然而,元曲家极力营造理想世界的时候,回头现实体认到的仍然是失却希 望的感伤和郁愤,因而在创作中更表现出潜意识里的民族情绪与复仇之志相交的痛 苦、愤慨和不满情绪。 元曲家结合自身的生活与思想经历,在剧作中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 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可以说,元曲 家们以各具个性的艺术格调和蘸满激情的笔墨,展示出元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物 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元曲家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潜意识里使用大量的笔墨抒写 了他们的现实生存,展现生活困窘和凄凉心态。具体主要体现在文人形象、官员形 象、中原文明三个方面的形象塑造与思想思考上。 曹靖华曹靖华译著文集第九卷,散文作品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4 第二章 元曲中的潜意识创作 15 第二章 元曲中的潜意识创作 “元代曲家,特别是元前期曲家,活得一点也不轻松。相反,他们沉重无比, 痛苦极了。他们对人生的价值产生怀疑,他们怨愤,他们彷徨;他们挣扎着,不甘 沉沦,却又无回天之力,只能各摅愤懑,寄情于声歌。 ” 元曲家痛苦的个体生活体 验在现实无望的状态下,也只能寄情于声歌了。他们只希望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 宣泄。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 文艺创作的本质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是如白日梦一 样的与现实对立的幻象, 是一种潜抑愿望的达成。元曲家是从痛苦中磨炼出来的, 元曲是对痛苦的补偿。他们饱经生活的磨难, 有深切的生活体验。这让他们有一种 强烈的宣泄冲动的激情。在元曲创作中,“毫不犹豫地释放那些被压抑的冲动, 纵情 向往在宗教、政治、社会和性事件中的自由, 在各种辉煌场面中的每一方面发泄强 烈的感情” 。他们把“现实和幻想艺术地结合起来”, 畅快淋漓地抒写着潜意识 心曲。 21 文人生活的潜意识定位 弗洛伊德认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 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 愿望是产生幻想的动力; 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 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 实好转” 。元曲中的文人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元朝文人的复杂心态。他们挣扎 于社会下层,有着饱尝艰辛挫折的忧患与对儒道立身时代的怀旧;他们胸怀理想, 渴慕入仕,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愤世不已,拂郁终生,只能借助纸上虚构的现 实来寄托理想,或于仙化、道化的生活中寻找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就是元朝文人无 法摆脱的悲剧性的潜意识复杂心态。 211 文人生活困顿的戏剧现实 首先,元曲中大范围展现了文人的生活状况,在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里给以地 位上的现实反映。 一类是流连在勾栏妓院中的文人形象。用卑微与失意混迹于其间,在志不得伸 的痛苦中寻求着心灵上的暂时安慰。如救风尘中的安秀实, 谢天香中的柳永; 王星琦元曲与人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 奥地利弗洛伊德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弗洛伊德论美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720-21. 美杰克斯佩克特艺术与精神分析,高建平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01 奥地利弗洛伊德诗人同白昼梦的关系,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4 论元曲家的潜意识创作 16 金线池中的韩辅臣; 曲江池中的郑元和; 青衫泪中的白居易; 两世姻缘 中的韦皋扬州梦中的杜牧等等,大量的文人生活在风尘之地。然而,从各种文 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六朝文人中,狎妓宿娼只是一种风流而已,他们把爱情 与婚姻看成是两码事,绝对不会把妓女既当作恋爱对象又当作婚姻对象来对待。而 从唐传奇开始,直到元杂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文人切切实实地把与妓女之 间的关系当作婚姻大事来考虑。这说明元代文人具有与妓女在爱情的基础上实现婚 姻的愿望,应该说他们对所爱的妓女的感情是真挚的。这有别于任何一个朝代。 还有一类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人形象。这一类文人在元杂剧中主要展现出来 的是他们命运多蹇、生活困顿,如王粲登楼中的王粲是“气昂昂”辞家南游, 却沦落屈身与薄吏之间。 破窖记中吕蒙正也是穷愁潦倒,栖身于破窖中,家徒四 壁。 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砂洲体育休闲用地租赁合同
- 2025年度电热锅行业展会组织服务合同样本
- 爱父母了解父母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道德与法治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6 太阳和生活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2024)
- 高中历史 2.2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说课稿1 新人教版选修4
- 2025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全国)功、功率、机械效率(第1期)原卷版
-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Listening and Speaking(Period 1) 教学设计-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第三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拼图式阅读(视频+教学设计+教案)
- 蔚蓝色的地球思品课件
- 蔚来刹车知识培训课程课件
- 第一课 无土栽培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上册人民版(四川)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介绍
- 项目部刻章申请书
- 版挖掘机租赁合同
- 语言学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JJF 1265-2022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
- GB/T 8118-2010电弧焊机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7421.7-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7部分:回转轴线的几何精度
- 电工技能测试
- 药事管理学全套课件
- 社区心理学课件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