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规范.doc_第1页
高层规范.doc_第2页
高层规范.doc_第3页
高层规范.doc_第4页
高层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除住宅建筑外,建筑高度大于24m的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但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2) 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3) 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相连的,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附属建筑。高层建筑环境特征:1) 高层建筑存在比多层建筑更多的安全隐患2) “高”可能形成令人不快的环境3) 建筑的高度是对风速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风速和涡流有明显的增强作用4) 由于电气设备多,高层建筑在电磁辐射方面对城市环境和周围建筑产生不利的影响,干扰电视的接收,影响鸟类和飞机的飞行。然而,高层建筑室内灰尘明显减少,在热带地区,还有助于避免飞虫的问题。5) 高层建筑使人远离地面和自然环境,不利于人们户外活动,容易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室内环境,诱发高层建筑综合征,同时还容易让住户产生停水、停电、停气的恐惧心理。高层建筑的选址要求:1) 有利于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2) 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3) 与城市抗灾能力相协调4) 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少5) 有利于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6) 有利于城市天气轮廓线的塑造7) 有利于保护城市视觉通廊裙楼的基本形式:直落式、基座式、毗邻式、分离式中庭的类型特征:内嵌式中庭、贴附式中庭、互通式中庭、回廊式中庭中庭空间的设计要点:1) 比例与尺度的把我2) 界面的特色与构思3) 中庭布景的方式:电梯构景、雕塑置景、人与自然布景高层建筑标准层核心体类型:中央型、外周型、偏心型、分离型、复合型电梯的基本类型:乘客电梯、客货电梯、载货电梯、病床电梯、杂物电梯、频繁使用电梯电梯间的基本组成:井道、机房、底坑电梯数量的确定方法:估算法、查表法、计算法、计算机模拟法、实例比较法电梯的服务方式:分区方式、双层方式、空中大厅方式对高层建筑色彩的基本认识:1) 气候对高层建筑彩色的影响2) 光影和大气尘埃对高层建筑的影响3) 色彩、尺度、材质高层建筑色彩设计的要点:1) 把握好色彩的视觉平衡2) 调整高层建筑的尺度和比例3) 注意色彩与建筑类型的关系4) 充分利用色彩对建筑功能的识别作用5) 把握高层建筑的色彩空间感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两者的组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主要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筒体结构(框筒、筒中筒、束筒、组合筒结构体系等)高层建筑结构转换的作用:1) 提供大的室内空间2) 为高层建筑提供大的入口3) 为高楼中部提供室内通透大空间,也是在结构上为高层建筑形成空中花园创造条件。高层建筑结构转换的方式:1) 使内部形成大空间的结构转换:梁式转换、桁架转换、巨型框架转换、箱型转换、板式转换2) 底部形成大入口的结构转换方式:大梁转换、墙梁转换、桁架转换、拱式转换、间接拱转换、合柱转换高层建筑给水系统:1) 生活给水系统:生活饮用水系统、杂用水系统、中水系统2) 生产给水系统:直流水给水系统、循环给水系统、复用水给水系统、软化水给水系统3) 消防给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层建筑给水方式:重力给水、压力给水高层建筑给水方式原则:分区、分压高层建筑竖向分区给水方式:1) 高位水箱给水系统:串联给水系统、并联给水系统、减压给水系统2) 无水箱给水系统:无水箱并联给水系统、无水箱减压阀给水系统3) 气压罐给水系统:气压罐并联给水系统、气压罐减压阀给水系统总平面设计中的交通组织:1) 人员密集建筑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连接,也不得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与人行横道线、人性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2) 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置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3) 当城市道路设定的行车速度过高时,应在出入口两侧设减速和加速辅助车道,辅助车道长度视城市道路和基地道路的车速而定,一般为2040m(单侧)。4) 住宅区与城市道路的借口和道路系统的特殊要求:首先,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住宅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其次,住宅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但不宜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区域通道来解决住宅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5)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而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6) 住宅区出入口不能少于2个,也不宜太多,一般组团不宜多于2个,小区不宜超过3个,居住区不宜超过4个。7) 住户停车取车的距离不至于太远,一般不超过100m,最大不宜大于150m。8)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的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其间可能埋设管道)在采暖区内不宜小于14m,在非采暖区内不宜小于10m;组团路的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在采暖区内不宜小于10m,在非采暖区内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的路面宽不宜小于2.5m,在多雪地区,为方便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应尽量使道路走向平行于当地冬季主导风向,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9) 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不小于12m12m;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高层建筑停车场库设计:(停车场)1) 停车场车位宜分组布置,每组不宜超过50个车位,组与组间距不小于6m。2) 机动车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m;距离交通路口须大于80m。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m,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m,并应右转入出入车道。3) 车辆入口双车道宽应有7.0m,单行车道宽应有3.7m。如果场地前方有限,需采用直角转向的,则车道应有7.6m宽,道牙(路肩)半径应有9m。4) 大型货柜车的转弯半径不少于18m。(停车库)1) 端部停车位宽度要比一般停车位宽30cm,尤其受到墙、柱或其他障碍物或车道约束时,小型车停车位宽度值至少也要3.35m。通车道最小转弯半径不应小于6m。2) 当地下车库车辆以小型车为主时,采用斜列式停放时单行车道宽度多为4m,双行车道宽度为6m,采用垂直式停放时单行车道宽度多为6m,双行车道宽度为7m。3) 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与人行横道线、人性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4) 车辆出入的方向英语道路的交通管理体制相协调,且不宜设在城市主干道上,宜设在宽度大于6m坡度小于10%的次干道上。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5) 车行出入口之间净距应大于15m(如果仅作为汽车疏散出口,则,两个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0m),两个汽车坡道毗邻设置时应采用防火隔墙。6) 停车库出入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车辆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不应小于7.5m,并在距出入口边线2m处作视点120范围内至边线外7.5m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停车库出入口应后退建筑基地的出入口不小于5m。7) 地下车库车行出入口的数量一般不少于2个,主要取决于进出车速度、数量和安全要求,以及车辆在库内水平行驶的长度、出入口位置等,一般按每小时通过约300台小轿车进行设计。8) 大中型汽车库车辆出入库不应少于2个;特大型汽车库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3个,并应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9) 车库的车型出入口(坡道)最小宽度分直线型和曲线型,单、双车道,转弯半径均不应小于6m。10) 汽车库的汽车出入口宽度,单车行驶时不宜小于3.50m,双车行驶时不宜小于6.00m,但如果出入口坡道作为汽车疏散坡道时,则单车道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11) 地下车库坡道常用纵向坡度为12%,也可以提高到15%。在实际工程中坡道的坡度通常被控制在12%以下,坡道大多弯曲。12) 坡道的横向坡度:直线坡道采用1%2%,曲线坡道应保持横向超高,采用5%6%。13) 当通车道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缓坡坡度是正坡坡度的1/2,以防止车辆底板擦伤并减轻坡道上行驶的不适。14) 缓坡段的中点为坡道原起点或止点,其直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3.6m,缓坡坡度应为坡道坡度的1/2;曲线坡道控制曲率半径,不设缓坡,长度不小于2.4m,曲线的半径不应小于20m,15) 停车面和大于5%斜度的坡道之间,必须留出长度不小于5m的水平面。16) 汽车库内最小净高:小型车2.2m,轻型车2.8m,坡道垂直高度2.3m。17) 车库内排风管、排烟风管、自动喷水消防器,这些管道所需空间高度从梁底起需500600mm。如果风管无法贴墙边、只能在车库中间穿行,且有一定的交叉,一般跨度的车库层高至少要3.5m左右,跨度较大时至少需要4m;如果风管可贴在两侧墙边,车壳中间只有喷淋管,综合梁高、管线铺设、建筑面层厚度等因素,车库层高可酌情降低,但空间大时要适当提高,以避免压抑感。18) 地下汽车库在出入地面的坡道端,应设置与坡道同宽的截留水沟和耐轮压的金属沟盖及闭合的挡水槛。高层建筑防火:1) 凡是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民用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特殊的防火措施,要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和论证。2) 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超过24m的附属建筑,一律按高层建筑对待,高规另有规定的除外。3) 高规从防火的角度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居住建筑:(一类)高级住宅,19层以及19层以上的住宅 (二类)1018层的普通住宅公共建筑:(一类)医院;高级旅馆;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面积超过1500的商住楼;中央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楼;网局级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电力调度楼;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重要的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二类)除一类建筑以外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商住楼、图书馆、书库;省级以下的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建筑高度不超过50m的教学楼和普通的旅馆、办公楼、科研楼、档案楼等。4) 高层建筑消防的起算高度是从室外地面算起到檐口或平屋面结构面层的高度,与城市规划部门规定的建筑高度有所不同,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设计时特别要留意地形有高差的情况。5) 高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为13m,高层建筑与裙楼之间的防火间距为9m,裙楼之间的防火间距为6m。6) 高层建筑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9m,与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11m,与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14m。裙楼与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防火间距是6m,与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7m,与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是9m。7) 按照高规规定,高层建筑侧面防火间距的调整应有的条件和防火如下:两座高层建筑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或比相邻较低一座建筑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若两座高层建筑相邻墙体为非燃烧性体且又无门、窗洞口及外露的可燃屋檐时,则防火间距可相应减小;相邻两座高层建筑,当较低一座的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且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4.00m;相邻的两座高层建筑,当相邻较高一面外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墙上开口部位舍友甲级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亦不宜小于4.00m。8) 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当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临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无论是否临街,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摄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9) 消防车道宽度应不小于4m,双行道最小为7m。10) 穿过高层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m,穿过大门垛时的净宽也不应小于3.5m。11) 轻型消防车不应小于9m的转弯半径,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高层建筑转角两侧墙体与另外一幢建筑内转角两侧墙体相邻时,虽然消防车道宽度符合规范要求,但还必须保证消防车有效的转弯半径不小于12m。12) 消防车道尽头应设置回车场地,场地15m15m,若考虑大型消防车,应尽可能采用18m18m回车场地。12m12m的回撤场消防车道转弯半径不足10m,一般用于住宅区。13) 消防车道距离建筑物一般不应小于5m,亦不宜大于10m。14) 高层主体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场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这个范围可理解为高层建筑必须保证的消防登高面。15) 由于云梯车支腿跨距需要和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车辆交会,扑救面一侧的消防车道宽度宜设为7.5m的双车道。16) 在登高面的范围内应设置直通室外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出口上方还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防火挑檐,其目的是防止落物对消防队员形成威胁。17) 我国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允许的最大建筑面积:p347 表8-318) 中庭防火分区面积应安上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应满足:中庭每层回廊设置活在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或窗,应设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门或窗;与中厅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应设乙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不小于3.00h的防火卷帘分隔。19) 除舍友排烟设施和应急照明者外,高层建筑内的走到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设施。20) 安全疏散距离指的是从房间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疏散楼梯间的最大距离。高层建筑中,旅馆、展览楼、教学楼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的安全疏散距离是3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的安全疏散距离是15m;其他高层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安全疏散距离是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的安全疏散距离是20m。21) 一般塔式高层建筑标准层均设两部疏散楼梯或剪刀楼梯,且两个楼梯间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22) 高层公共建筑中不超过50的房间,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一扇门;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非人员密集空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时,可设置一扇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位于走道尽端的非人员密集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时,可设置一扇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23) 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不应共用楼梯间,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直通室外。24) 除了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以及顶层为外通廊式住宅外的高层建筑,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不宜少于2座。25) 商场建筑营业层在5层以下时,宜设置通往屋顶平台的疏散楼梯间不少于2座,屋顶平台上无障碍物的避难面积不宜小于最大营业层建筑面积的50%。26) 垂直疏散:开敞楼梯适用于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其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必须是乙级防火门。封闭楼梯间适合于裙房(高度在24m以下)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以外,建筑高度在24m以上,32m以下的二类建筑。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设乙级防火门和开启的外窗,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防烟楼梯间适用于一类建筑,除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以外,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塔式住宅,超过11层的通廊式住宅,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27) 防烟楼梯与消防电梯可合用前室,具备两个独立加压送风系统的剪刀楼梯间也可合用前室。公共建筑前室面积不应小于6.00,居住建筑前室面积不应小于4.50;单用前室面积不应小于6,合用前室面积不小于10。28) 住宅公共走道扩大前室应采取:所有住户和过道、楼梯间、电梯井,相邻的墙都具有防火墙的作用;各住户之间的分户墙,有足够高的耐火极限;各住户开向走道的户门为乙级防火门。29) 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实体墙分隔。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又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假牙送风系统;剪刀楼梯间可以合用一个风道,但其风量应按两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则应每层设一个。30) 高层建筑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间的距离不小于5.00m。31) 首层应有直通室外的出口,安全出口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火挑檐。32) 楼梯间对外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的范围内,同时在首层门厅形成扩大封闭楼梯间,门厅和通向房间的走道之间采用与楼梯间有相同耐用时间的墙体和乙级防火门予以分隔。33) 高层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实行双向疏散原则,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34) 对于不能直通室外的楼层而言,每个防火分区的一个安全出口等于一部疏散楼梯。35) 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也就是一部疏散楼梯的:18层及18层以上,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切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超过18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体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18层及18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除地下室外,相邻两个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有防火门连通时,且相邻两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之和不超过(一类建筑1400,二类建筑2100)的公共建筑。注:相邻两个防火分区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其相邻两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之和仍按一类建筑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1400,二类建筑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100设置,即是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允许扩大。36) 公共建筑中如为多功能用途,各种场所有可能同时开放并使用同一出口时,在水平方向应按各部分使用人数叠加计算。37) 高层建筑内走到的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疏散楼梯间前室的门的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但最小净宽不应小于0.90m;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按人数最多一层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首层疏散外门和走到的净宽应不小于:居住建筑:外门1.10m,单面布房走道1.20m,双面布房走道1.30m其他建筑:外门1.20m,单面布房走道1.30m,双面布房走到1.40m38) 高层建筑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每层楼梯的总宽度,可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疏散楼梯最小净宽:居住建筑1.10m,其他建筑1.20m。室外楼梯最小净宽不应小于0.90m,当倾斜度不大于45,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小于1.10m时,室外楼梯宽度才可计入疏散楼梯总宽度。商店营业厅:本层疏散楼梯总宽度(m)=本层营业厅建筑面积()面积折算系数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疏散宽度指标(m/百人)39) 单股人流宽度为0.55m,两股人流1.10m,三股人流1.65m。40)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避难层或避难间,避难层使用面积按5人/计算。41) 避难层沿竖向间距不宜超过15层,并与疏散楼梯串联布置。42) 消防电梯在避难层必须停靠,其他客货梯不得在避难层处设出口,疏散人员必须经过避难层或避难间方可继续向下疏散至底层安全出口。43) 一类公共建筑和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公共建筑,塔式住宅和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或通廊式住宅必须设置消防电梯。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时,设1台;大于1500但不大于4500时,设2台;大于4500时,设3台;面积更大时,虽然消防规范没有墙纸规定消防梯的数量要求,但最好在每个防火分区中至少有1台消防电梯。44) 消防电梯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轿厢内净面积不小于1.4m1.4m。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45) 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道通向室外,要求消防电梯到该防火分区的最远救护步行距离也不宜超过30m。46) 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居住建筑不小于4.50,公共建筑不小于6.00;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居住建筑不小于6.00,公共建筑不小于10。47) 消防电梯间前室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应注意合用前室的们不能采用防火卷帘。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他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消防电梯间前室门口宜设挡水(高45cm)或漫坡。48) 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置,其出口不应少于2个,每个出口宽度不宜小于0.90m。49) 设在屋顶平台上的停机坪,距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楼梯间的屋顶部分应设置前室;消防电梯应直达停机坪或建筑屋顶;记成与屋顶避难区有所分隔乃至分层设置,以免互相干扰及造成危险;屋顶机场的升降区长、宽分别为所接纳直升机的1.52倍;直升机着陆区位于该区中心,一般为15m15m,屋顶紧急救助面积不宜小于10m10m;屋顶地面应有专门的标注,还应配置多种照明灯具及灭火抢险器材等。50)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高层建筑的中庭应设排烟设施。51) 中庭体积小于或等于17000m是,其排烟量中庭体积的6次/h换气计算;中庭体积大于17000m时,其排烟量按其体积的4次/h换气计算,但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02000m/h。52) 小于12m的中庭采用自然排烟形式时,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中庭地面面积的5%;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措施。53) 高层建筑内的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录像厅、放映厅、桑拿浴室、游艺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在首层或二三层,应靠外墙设置,不应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和尽端。其最大容纳人数按录像厅、放映厅为1.0人/,其他场所0.5人/计算,面积按厅室建筑面积计算,并应采用耐火极限分别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场所分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防火门。当必须设置在其他楼层时,建筑空间布局要求:不应设置在底下二层及二层以下,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一个独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空间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其建筑面积小于50是,可设置一个出口。54) 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阅览室等,一般设在首层或二三层;当必须设在其他楼层时,一个独立的厅或室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400,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营业厅不宜设在底下三层及三层以下,设在底下一层和二层的商场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时,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且防火墙上不得开设门窗洞口。这类人员密集场所,室内任何一点到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其他房间内最远一点到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15m),从而限制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厅堂最大面积为3600。55) 高层建筑内设有固定座位的观众厅、会议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其疏散走道、出口应符合下列规定:厅内的疏散走道净宽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80m计算,且不宜小于1.00m;边走到的最小净宽不宜小于0.80m。厅的疏散出口和厅外疏散走到的总宽度,平坡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没100人不小于0.65m计算,阶梯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80m计算。疏散出口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均不应小于1.40m。厅内每个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疏散出口的门内、门外1.40m范围内不应设踏步,且门必须向外开,并不应设门槛。厅内座位的布置,横走道之间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没牌作为不宜超过22个;当前后排座位的排距不小于0.90m时,每排座位可为44个;只一侧有纵走道时,其座位数应减半。56) 汽车库应设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只是在防火分区跨越通道部分用防火卷帘加水幕保护。57) 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不应大于2000,有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面积可增大1.0倍。58) 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汽车库(包括屋顶汽车库)与其它部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h的不燃烧体隔墙楼板分隔;汽车库的外墙门、窗、洞口的上方应设置不燃烧体的防火挑檐。外墙上、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