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国语》代词语法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国语》代词语法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国语》代词语法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国语》代词语法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国语》代词语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国语》代词语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国语代词语法研究国语代词语法研究 姓名:郑益兵 导师:王志瑛教授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方向:汉语语法史 年级:2004 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代词是特殊的实词,是任何语言所不可缺少的成分。对古代汉语代词的研究可以带动 对古代汉语词语训诂、短语结构、句子类型等语义语法多方面的研究。我们以国语这 部先秦典籍为语料,对国语中代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研究。 国语代词共 41 个。数量远远超过甲骨文。根据代词的作用把代词分为三大类: 人称代词(11 个) 、指示代词(16 个)和疑问代词(14 个) 。对每大类代词又进行下位分 类。把人称代词细分为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和己称代词;把指示代词细分为近指代词、远 指代词、特指与泛指代词、谓词性指示代词、辅助性指示代词、不定指示代词和特殊指示 代词;对各个疑问代词进行了分类。我们讨论了人称代词的数量、频率、单复数和句法功 能,分析了指示代词的数量、频率和句法功能,探讨了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和句法功能。 代词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构成多种句式。我们重点讨论了与代词相关的双宾句和 宾语前置句的分类和特点。如近宾语的不同以及从代词宾语的位置等角度对双宾句特点进 行了分析。 我们还尽可能地与左传等先秦典籍进行了简明的比较,如与左传相比, 国 语可看出“莫”由代词向副词虚化的过程。对韦注之误以及前人的观点作了说明,如除 人名用字外, 国语中“斯”已虚化为语气词,而非代词。此外,现代汉语中的不定代 词“谁”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与代词相关的其他词类本文也时有涉及。我们全面揭示 国语代词的语法特点,仅希望能对古汉语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关键词:国语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ii a study on pronoun grammar in guoyu a study on pronoun grammar in guoyu abstract abstract the pronoun is a special notional word in chinese.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sentence, the research of which spurs on the study of exegesis of words, structures of phrases, types of sentences in ancient chinese sematics and grammar. an exhaustive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its grammar traits based on the pronoun in guoyu. there are 41 pronouns in guoyu.the quantity is much more than that of jiaguwen.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hich constitute the whole pronoun system: personal pronoun(11), demonstrative pronoun (16), interrogative pronoun(14). each of the group has several subdivisions. besides the quantity, frequency and setence function of each group,we also analyze the single, plural of the personal pronoun as well as inquiry function of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 the abundant vocabulary, pronouns acting as sentence members and the diversity of sentence patterns, manife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pre-qin.we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tudy the double object setence and the setence which object lays before the verb or preposition . for example,we have described in details the double object setence from several respects.we have compared guoyu with zuozhuan and other important pre-qin ancient books. for example, we can see the change of “mo” from pronoun into adverb in guoyu. we make an attempt at correcting the wei notes as well as the ideas of scholars. for instance,”si” in guoyu is no longer a pronoun. furthermore, the uncertain pronoun “shui” has already appeared. we also discuss the word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nouns. we reveal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pronouns comprehensively in guoyu with a view to supplying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ts study. key words:key words: guoyu, personal pronoun, demonstrative pronoun,demonstrative pronoun, interrogative pronou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 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 第一节 国语及其语料价值 一、 国语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 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 ,关于其作者,众说纷纭。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1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 国 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2 三国时吴国韦昭也认为国语为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 所作。但自唐以后,人们对左丘明作国语之说提出怀疑。清代又有学者认为国语 不是左丘明所作。现在一般认为这部书是战国初期熟悉各国历史掌故的人,根据春秋时期 各国史官的原始材料,整理而成,而非出自左丘明之手。 二、 国语的版本、注本 国语注家众多,但多已亡佚。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 最完整的注本。它保存了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等人的训释、注解,对国语 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史事都作了较为精详的训释和校注。目前通行的国语解刻本, 出于宋刻者有两种:一种是北宋宋庠对国语及韦解加工整理而作的国语补音三卷, 即宋公序补音本(因宋庠字公序得名);另一种为明道本(因宋仁宗年号明道得名)。清 代洪亮吉韦昭国语注疏 ,董增龄作国语正义 ,汪远孙作国语发正影响较大。近 人徐元诰作国语集解将清代国语校注考释的主要成果大体收入。建国后新译著本 如雨后春笋,以邬国义国语译注 ,董立章国语译注与辨析 ,黄永堂国语译注和 来可泓国语直解最为有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根据四部备要排印的清代士礼居翻刻的宋代明道本为底 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的明代翻刻的宋公序补音本,整理出版了国语点校本。 本文即依此本。 三、 国语的语料价值 国语分二十一卷,是“一部史料汇编式的史书,编者对所收资料只粗略进行了加 工整理,很少酝色,全书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始的特性。 ”3“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从 典章制度到文化知识,给我们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 4国语以记言为主,语言极富特色。 对这部著作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修正前人的某些观点提供确凿的 事实依据。 四、 国语的研究成果及代词语法研究的价值 随着人们对国语语料价值认识的深入,近年来对国语的语言研究越来越多。 主要有:刘利 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它 (1995) 、祝敏彻 国语 国策 中的疑问句 (1999) 、白兆麟 国语与之假设句比较 (2000) 、徐朝晖 国语 韦昭注语法得失 (2000) 、薛安勒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2001) 、汪少 2 华的 国语 左传 “与其几何”歧说梳理 (2002) 、杨世勤(2006) 、郭万青(2006) 、 徐琴(2006)分别对国语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进行了研究。 国语的词类中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值得研究外,代词也极具有表现力。从作 用上说,代词可以避免语言中的重复和拖沓现象,使它明白流畅。代词“从作用来看都要 说是比任何有含义的实词都更为重要。我们不难想象,任何语言,如果缺少了这些词,该 是多么不便。 ” 5 对国语中代词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解读国语 ,同时, 因为代词与双宾句、宾语前置以及定语后置等多种句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代词的研究 可以带动句法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国语代词语法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 国语代词语法研究的目的 前哲时贤对代词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基 础。然而,代词的语法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某几个或某一类的代词研究上,对专书中全部代 词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而专书语法研究是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史的基础。对国语 进行代词语法研究是有必要的。 在研究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纠正前人的观点,我们相信,通过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本文应该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国语代词的全貌,并对一些语法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 国语代词语法研究的方法 第一,采用传统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办法。考察研究每一个代词的实际用 例,然后根据代词之间共同的语义语法特点对它们进行定性、归类;第二,在充分占有材 料的基础上对国语的代词语法功能进行详尽的描写,以展示国语代词的全貌,并 尽可能地对语法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探寻;第三,尽可能将国语中代词与同时 期其它典籍如左传等进行横向对比。同时对不同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历时比较,力求 上挂下联。 第三节 代词研究概况 一、代词的词类性质 马建忠对虚实字的定义是: “凡字有实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 者,曰虚字。 ” 6 马氏以前的训诂学家一直认为代字是虚字。马建忠是认为代词(字)是实词 (字)的第一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王力、吕叔湘却主张代词是非实词。王力认为代词“本 身并不表示某一类的实物、实情或实事,然而在基本情形之下,它们却能代替名词、形容 词或动词的用途。 ”7 因此他把代词看作半虚词。吕叔湘则认为代词是意义不及名词、动 词、 形容词那样实在的辅助词中意义较实的一种。 8 王力、 吕叔湘虽然把代词看作非实词, 3 但也承认代词与其它虚词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语法学者普遍认同划分词类的标准不再是词的意义,而是词 的语法功能。黄廖本(1997) 、邢福义本(1997) ,以及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 发展 (2003) 、李佐丰古汉语语法学 (2004)等专著都从语法功能划分词类,把代词 归为实词。 二、古代汉语代词研究的现状 古汉语代词语法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古汉语教材或专著中对代词进行 研究的,除了马氏文通 (1898)的“代字”章对代词进行探讨外,其他如周法高中 国古代语法: 称代编(1958) 、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1982) 、 王力 汉语语法史(1989) 、 古代汉语 (1999)都对代词作了分类,并对代词的语法特点进行了阐述。 对某一个或几个代词进行研究的: 丁声树 论 诗经 中的 “何” 、 “曷” 和 “胡” (1948) 从语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角度对这三个代词进行了考证。 李功成 谈人称代词 “其” (1986) 、 游泽生论代词“之”字 (1986)分别对代词“其” 、 “之”进行了探讨。张玉金论西 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 (2005)对“厥”的性质进行了阐述。 对某一类代词进行研究的:黄盛璋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研究 (1963)概括了人称代 词使用的基本情况。周生亚论上古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 (1980)揭示了人称代词使用 的规律并分析了原因。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 (1980)全面深入地论 述了“之” 、 “其” 、 “彼” 、 “厥”等代词的性质及演变历史。他的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 的体系 (1989)对指示代词的体系作了论述,观点颇具新意。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汉 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 (2000)值得关注,该文揭示了西周至东汉疑问代词的频率变 化、功能发展、词汇兴替以及系统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对某部典籍中的所有代词进行专书语法研究的, 如崔立斌的 孟子 词类研究(2004) 代词章对孟子中的所有代词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并对前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钱 宗武的今文尚书语法研究 (2004)以今文尚书的代词为研究对象,以金文代词作 为对比研究的语料,证明了管燮初的某些结论,发现了今文尚书代词一些新的特点, 对于研究汉语代词的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节 代词的分类、判定及相关问题说明 一、代词的分类 代词分类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尽管如此,语法学家还是对其进行了分类。 马建忠(1898)在马氏文通中将代词(字)分为四大类,即指名代字、接读代字、 询问代字、指示代字。他“首先是按指示还是代替来给代词作下位区分的,但是古代汉语 中指示和代替并不是分属不同的指示代词,绝大多数代词兼有这两项功能,按此分类,代 4 词、特别是指示代词都会兼属两个类别,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9 黎锦熙(1998)基本上沿用了马氏的分法,一分为四,但对个别词的分类上存在着差 异。如马建忠把“皆”等划为代词,黎则不以为然。显然,黎是对的。但黎的分类也存在 着缺陷,他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指示代名词和疑问代词放在名词之外,却把指示形容 词、疑问形容词、指示副词、疑问副词分别划归形容词、副词之类,在逻辑上存在着矛盾。 杨树达(1930)也把代词一分为四:人称代词、指示代名词、疑问代名词、复牒代名 词。王力(1958)则把代词一分为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这是按代词的作 用来分的,代替人或事物的叫人称代词,指称人、事物和情况的叫指示代词,表示疑问的 叫疑问代词。因为按作用给代词作下位区分抓住了代词的本质,因此得到普遍认同,如白 兆麟(2004) 、崔立斌(2004)等。 周法高(1958)把代词一分为四:人身代词,指示代词、询问代词,其它代词。他认 为有一些代词不能归入前三类,故另立一类其它代词,但还是维持了代词三分的格局。 李佐丰(2004)就代词的体系问题提出了二分法:他首先按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成分 划分第一层,其次按是指称还是疑问来划分第二层。 “由于上古汉语的代词并不是体词性 和谓词性的对立,因此这种划分难以让人信服。 ”10 到目前为止,还是三分法容易被接受。本文即采用三分法。 二、代词的判定 我们认为判定代词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代词应该是词,而不是短语。 国语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全部是单音节的, 疑问代词既有单音节的,如“谁” 、 “何” 、 “孰”等;也有复音节的,如“何如” 、 “若何” 等。关于判断一个语言片段是否是复音疑问代词时,王海棻(1987)提出了两个依据,一 是结构紧密, 经常连用; 二是语义与一个词大体相当或接近。 根据这两个依据, 我们把 “何 如” 、 “若何”等均看作是代词,而把“若之何”看作词组。 其次,代词的本质功能是指示、替代。代词其实是从各类实词中把一些具有临时指示、 替代功能的词抽取出来而形成的一个类别,没有这样作用的词是不能归入代词的。 再次,代词具有明显的语法特点。上古汉语代词的语法特点是比较明显的,比如,疑 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一般也要前置,这可以帮助我们判定一个词是否是 代词。如根据国语中“子”在否定句中可以直接前置的事实,我们把“子”划归为对 称代词。 此外,代词是实词,是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而“所”字词组、 “者”字词组中 的“所” 、 “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否是代词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存在分歧。 我们侧重于它们的指代性,仍把它们划归为代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所”字词组后如 果还有“者”字出现,那么“者”就划归为语气词。 三、几点说明 对本文行文用例引文等,作如下几点说明: 5 1文中所举例句过长者一般截取其要,短句一般全书。例后括号内某语第几,再缀 以卷数及页码,卷数与页码用点号隔开,如 “ (周上)1.35” 、 “ (鲁下)5.196” 、 “ (晋四) 10.264”等。 2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代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对处于同位短语中的代词,除了标明是 同位语外,还按整个短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其归类。 3文中引用韦昭国语解 ,简称韦注。对于例句的翻译,一般采用来可泓的译本, 并简称来译。 4本文注释采用尾注。 5有交叉之处,一般以“见某章某节”或“如上文引例”说明。第四章由于专门讨 论句式,所引例句与前三章有时会有重复,则不再加以说明。 6 第一章 人称代词 国语的代词系统主要由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构成。本章主要讨论国 语中的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一般是指代替人称的词,通常只有称代作用,不用来指示。 国语中人称代词都是单音节的。根据语法意义,我们把国语中人称代词分为三类: 即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以及己称代词。关于先秦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郭锡良已经作 了深入的探讨。郭锡良(1997)认为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11 我们 采纳他的意见。本章研究人称代词系统中各类代词的数量、频率、称数和句法功能。 第一节 自称代词 一、自称代词的数量和频率 所谓“数量” ,是指国语自称代词系统中有几个自称代词;所谓“频率” ,是指国 语中每个自称代词出现的频率。 国语的自称代词系统中,究竟有哪些代词?它们各 自出现的频率又如何呢?根据笔者研究,共有 4 个自称代词,它们是: “我” 、 “吾” 、 “余 (予) ” 、 “朕” 。它们出现的频率可用下表表示: 国语自称代词频率表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我 27 20 4 114 14 22 14 215 吾 30 38 10 210 32 44 27 391 余(予)13 9 1 15 2 8 8 2 58 朕 2 1 3 从上表可以看出, 国语 4 个自称代词中, 频率较高的有 “我” 、 “吾” 两个。 “余 (予) ” 虽然各篇都有,但绝对使用频率较低。 “朕”仅 3 见,而且都是引用的,可以说, “朕”这 个自称代词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二、自称代词的称数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只能表示单数,二是既能表示 单数又能表示复数,三是只能表示复数。黄盛璋(1963)认为汉语中的代词,都能表示单 数,只表复数不表单数的情形是不存在的。张玉金(2006)则通过甲骨文中“我”只表复 数的事实,证明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存在上文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张玉金是正确的。人称 代词单复数同形,我们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某一代词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复数。现代汉 语多用“们”字来表示多数,而古人却不这样。在先秦典籍中代词后加“侪” 、 “辈” 、 “曹” 、 “属”等都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是名词,表示同类。可译作“一班人” 、 “一些人” 。汉代 以降,人称代词后加“侪” 、 “辈” 、 “曹” 、 “属”较为多见。到了唐宋时代,人称代词后词 尾“们”开始出现,最初写作“懑” (满) ,后来写作“瞒” 、 “门” 、 “们”等。 7 根据称数的不同,我们把国语中的 4 个自称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指称单数的, 如“余(予) ” 、 “朕” ;一类是既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多数的,如“我、 “吾” 。 (一)只指称单数的自称代词 1余(予) “余”和“予”在写法上有分别。甲骨文、金文有“余”无“予” , 尚书 、 论语 、 孟子有“予”无“余” ,而国语 、 左传则“余” 、 “予”并用。余, 说文 : “语 之舒也。 ”予, 说文 : “推予也。 ”它们本不是代词,假借为含有“我”义的自称代词。 由于它们自古就是同音词,因此所记录的应是同一个代词。 国语中, “余(予) ”是用 来表示单数的。如: (1)长勺之役,曹刿问何以战於庄公。公曰: “余 不爱衣食於民,不爱牲玉於神。 ” (鲁 上)4.151 (2)桓公惧,出见客曰: “天威不违咫尺,小白余 敢承天子之命曰尔无下拜 ,恐 陨越於下,以为天子羞。 ” (齐)6.245 (3)周王答曰: “苟,伯父令女来,命昭享余 一人,若余 嘉之。 ” (吴)19.617 (4)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 “使予 欺君,谓予 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 其朝乎?” (鲁下)5.194 例(1)中,鲁庄公对曹刿自称“余” 。例(2)中,齐桓公对客人自称“余” 。 “小白” 与“余”构成同位语。例(3)中前一个“余”与“一人”构成同位短语, “一人”是单数, “余”也是指称单数的,后一个“余”也是周王自称。例(4)中“子冶”自称“予” ,明 显表示单数。 国语中“余(予) ”的称数情况在各篇中分布如下表所示: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指称单数 13 8 2 15 2 8 8 2 58 指称复数 0 0 0 0 0 0 0 0 0 2朕 朕, 尔雅释诂 : “我也” 。自称代词“朕”是个较古的词,同样也是用来指称单数 的。 国语中的含“朕”的例句都是引用的,如: (5) (襄公曰: )吾闻之大誓 ,故曰: “ 朕 梦协朕 卜,袭於修乡祥,戎商必克。 以三袭也。 ” (周下)3.100 (6) (武丁曰: )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启乃 心,沃朕 心。 (楚上)17.554 例(5)中大誓即太誓 , 尚书篇名。书中记载武王伐纣誓师词。武王在告 西方诸侯的誓词中自称“朕” 。例(6)中殷武丁在文书中自称为“朕” 。 “朕”全部用作定 语,从它的中心词看, “朕”也应属于单数, “朕梦” 、 “朕卜” 、 “朕心”都是自己一个人的。 8 国语中“朕”的称数情况在各篇中分布如下表所示: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指称单数 2 0 0 0 0 1 0 0 3 指称复数 0 0 0 0 0 0 0 0 0 (二)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复数的自称代词 1我 我, 说文 : “施身自谓也。 ”也就是“用在自己身上,自己称自己” 。 “我”是人称代 词中出现较早的自称代词, 国语中的“我”没有单复数之别,既可指称单数,也可指 称复数。 11 “我”指称单数的如: (7)邵公曰: “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 懟而怒乎! , 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周上)1.14 (8) (僖公)曰: “我 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 (鲁上)4.174 (9)旦而里克见丕郑,曰: “夫史苏之言将及矣!优施告我 ,君谋成矣,将立奚齐。 ” (晋二)8.287 (10)王怒曰: “道固然乎,妄其欺不谷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 以天时;今天应 至矣,子应我 以人事。何也?” (越下)21.650 例(7)中,屡次谏王的是邵公,周厉王不听,遭受祸难。如果太子被杀,厉王大概 会以为邵公会怨恨他而迁怒与他的儿子,此处“我”指邵公。例(8)中, “宗伯”指的是 僖公。例(9)中“我”显然指里克自己。例(10)中的两个“我”均指越王勾践本人。 12 “我”指称复数的如: (11)周文公之诗曰: “我 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周中)2.45 (12)服惠伯见韩宣子,曰: “我 先君襄公不敢宁处” (鲁下)5.199 (13)叔向曰: “若袭我 ,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 (晋八)14.464 (14)越大夫种乃唱谋曰: “夫吴之边鄙远者。罢而未至必不须至之会也,而以 中国之师与我 战”越王曰: “善哉! ” (吴)19.618 例(11)中的“我” ,显然不是指称单数,不能译为“我的” ,而只能看作指称复数, 应译为“我们的” 。 “我周”应是包括周文公本人在内的周人的,而不仅仅是周文公一个人 的。例(12)中的“我先君襄公”中的“我”也是指称复数的, “先君襄公”显然不是子 惠一个人的。例(13)中的“我”指我们晋国。例(14)中的“我”指越国军队。 指称多数的“我”可以是包括式的,也可以是排除式的。例(12)中子服为鲁大夫, 韩宣子为晋国正卿,对话中的“我”当为排除式的。例(13)中“我”指“我们晋国” , “我 们”显然不是仅仅指说话者叔向一个人,也包括对方赵文在内。例(14)中大夫种与越王 同属越国人, “我”显然也属包括式。 9 国语中“我”的称数情况如下表: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指称单数 13 18 3 82 0 13 5 8 142 指称复数 14 2 1 32 0 1 17 6 73 2吾 吾, 说文 : “我自称也。 ”自称代词“吾”起源较晚,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 国语 中“吾”既可指称单数,也可指称复数。 21 “吾”指称单数的如: (15)公闻之曰: “吾 过而里克匡我,不亦善乎! ” (鲁上)4.180 (16) (公父文伯之母)曰: “吾 能老而已,何以语子。 ” (鲁下)5.202 (17)王患之,谓史老曰: “吾 欲已子张之谏,若何?” (楚上)17.553 例(15)中, “吾”指鲁庄公。例(16)中, “吾”指公父文伯之母。例(17)中“吾” 指楚灵王。三例均表单数。 22 “吾”指称复数的如: (18)骊姬曰: “以皋落狄之朝夕苛吾 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 ” (晋一)7.277 (19)吕甥及郤至亦使蒲城午告公子夷吾于梁,曰: “子厚赂秦人以求入,吾 主子。 ” (晋二)8.370 (20)阎没谓叔宽曰: “吾 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 ” (晋九) 15.488 (21)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 “夫上党之国,吾 攻而胜之” (越上)20.633 例(18) “吾边鄙”应是“我们的边鄙” ;例(19)中的“吾”包括吕甥和郤至,显然 是复数。例(20)中的“吾主”显然指“我们的主人” 。例(21)中的“吾”可译为我们 的军队,表示复数,决不是仅子胥一个人去攻打越国。 “吾”既可以是排除式,也可以是包括式。例(18) 、 (20) 、 (21)为包括式,例(19) 中的“吾”虽为多人,但因不包括听话人在内,仍为排除式。 国语中“吾”的称数情况如下表: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指称单数 26 36 3 180 0 30 26 15 316 指称复数 4 2 7 30 0 2 18 12 75 二、自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一)只指称单数的自称代词 国语中只指称单数的自称代词共有“余(予) ” 、 “朕”两个。 1余(予) 国语中自称代词“余(予) ”共 58 见,可以作主语(32 见) ,宾语(8 见) ,定语 (4 见) 、兼语(1 见) 、同位语(13 见) 。 10 11 用作主语。如上文引例(1)以及例(3)中的后一个“余” 。再如: (22)余 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周中)2.54 (23)予 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鲁下)5.191 (24)若无所济,余 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晋四)10.344 (25)以余 正四方,余 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按:以,因为,连词。 ) (楚上)17.554 12 用作宾语。分为动词宾语和双宾句中近宾语两类: 121 用作动词宾语。如: (26)又为惠公从余 于渭槟,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晋四)10.368 (27)必将修余 ,无余 弃也。 (楚上)17.554 (28)(楚昭)王曰: “载予 。 ” (楚下)18.575 例(26) 、 (28)中的“余”作动词后宾语,例(27)中前一个“余”为动词后宾语, 后一个“余”为动词前置宾语。 122 用作双宾句中近宾语。如上文引例(4)中的后一个“予” 。 13 用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如: (29)大夫辞之,不可,曰: “是昭余 仇也。 ” (晋九)15.491 (30)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 “余 令不可违。 ” (吴)19. 602 马建忠认为“余”字“若偏次,有间以“之”字者” 。12左传等典籍有类似的用 法,而国语中未见。 14 用作兼语。如上文引例(4)中的前一个“予” 。 15 用作同位语。同位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相互叠用、相互指称,表示相 同的人或事物的成分。上文引例(2)是国语中唯一的同位语中人称代词置于名词后 的用例, “余”在句中作同位主语。同位语中代词置于名词前的,如: (31)余 一人有罪,无以万夫。 (周上)1.35 (32)国之不臧,则唯余 一人。 (周上)1.35 (33)明昭享余 一人。 (吴)19.617 例(31)引自汤誓 (今本尚书汤誓中未见该引文) ,韦注: “天子自称余一 人,余一人有罪,无罪万夫。 ”此例“余一人”指商汤,在句中作同位主语。例(32)引 自盘庚 , “余一人”指商王盘庚,在句中作同位谓语。例(33) “余一人”指周景王之 子敬王丐,在句中作同位宾语。 以上三例的“余”作同位主语, 各种句法功能的“余(予) ”在各篇中分布如下表: 11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主语 5 6 9 2 5 3 2 32 动词宾语 4 3 7 介词宾语 1 0 宾 语 近宾语 1 1 定语 2 2 4 兼语 1 1 主语 5 2 1 8 谓语 1 1 同 位 语 宾语 2 2 4 国语中“余”在句中充当宾语时,不充当介词宾语,而左传中的“余”却可 充当介词宾语。 2朕 国语中自称代词“朕”共 3 见。全部用作定语。这与王力认为从殷代到西周, “朕” 只限用于领格13是一致的。如: (34)吾闻之大誓 ,故曰: “ 朕 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 以三袭也。 ” (周 下)3.100 (35)启乃心,沃朕 心。 (楚上)17.554 国语中的“朕”全部都是引用的,用于周天子自称。马建忠认为“古者贵贱皆自 称朕,秦始皇二十六年,定朕为皇帝自称,臣下不得僣焉,至今仍之。 ”14 但国语 中不见一般人称己为“朕”的用例。 (二)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复数的自称代词 这类自称代词主要有“我” 、 “吾”两个。 1我 “我”在甲骨卜辞中已相当发达,是唯一可作主语、宾语和修饰语的自称代词。15 在金文中也是唯一可作主语、宾语、兼语和修饰语的自称代词。16尔雅释诂 : “卬、 吾、台、朕、身、甫、余、言,我也。 ”因此, “我”也是一个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自 称代词。 国语中“我”也是唯一可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和同位语的自 称代词。功能十分强大。 国语中自称代词“我”共 215 见。可以作主语(70 见) ,谓语(3 见) ,宾语(113 见) ,定语(26 见) ,兼语(2 见) ,同位语(1 见) 。 11 用作主语。如上文引例(7) 、 (8) 。再如: (36)是我 会吾私也。 (鲁下)5.196 (37)我 对以忠贞。 (晋二)8.302 (38)我 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晋九)15.485 12 例(36)中“我会吾私”作“是”的谓语, “我”作“会吾私”的主语。例(37) “我” 在句中显然作主语。例(38) “我”在句中直接作主语, “我君是事”即“我事君” 。 12 用作谓语。如: (39)微我 ,晋不战矣! (周中)2.81 (40)内有辱,是子也;外有辱,是我 也。 (吴)19.623 例(39)是一个假设复句, “微我”为从句,可译为“假如没有我” , “我”作从句的 判断句谓语。例(40)中“我”作判断谓语。 13 用作宾语。可分为动词宾语、介词宾语和双宾式中的间接宾语三大类: 131 用作动词宾语。 “我”直接置于动词后充当宾语。如上文引例(9) 、 (10) 。 再如: (41)今夫子见我 ,以晋国之克也。 (周中)2.81 (42)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 矣。 (齐)6.221 有时,代词“我”使前面的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动词,代词“我”在句中仍然充当 宾语。如: (43)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 ?人实有之,我以徼幸,人孰信我 ?(晋二)8.310 (44)嬴怒曰: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 (晋四)10.355 (45)彼将不战而先我 。 (吴)19.606 例(43)韦注: “人谁以我为仁?人实有之,时多公子,非独己有。我从外徼幸而求 之,人谁谓我信?” “我”前名词“仁” 、 “信”用为意动。 “仁我” 、 “信我”即“认为我们 有仁德” 、 “认为我们有诚信” 。例(44)韦注: “匹,敌也。卑,贱也。 ” “我”前形容词“卑” 用为意动, “卑我”即“认为我卑贱” 。例(45)韦注: “推先我也。 ” “我”前形容词“先” 用为使动, “先我”即“让我先” 。 132 用作介词宾语的,如上文引例(14) 。再如: (46)夫莒太子杀其君而窃其宝来,不识穷固又求自迩,为我 流之于夷。 (鲁上)4.176 (47)彼岂能与我 行此危事也哉?(吴)19.606 (48)与我 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越下)21.657 133 用作双宾式中的近宾语。如: (49)是故赐我 奇服,而告我 权。 (晋一)7.281 (50)予我 詹而师还。 (晋四)10.380 14 用作定语。如上文引例(11) 、 (12) 。再如: (51)不战而反,我 罪滋厚。 (晋一)7.281 (52)越人分为二师将以夹攻我 师。 (吴)19.626 15 用作兼语。如: (53)孰使我 早朝而宴罢者,非吴乎?(越下)21.657 此句中兼语“我”既作动词“使”的宾语,又作“早朝而晏罢”的主语。来译: “谁 13 使我们一早上朝,很晚退朝忧勤国事呢?” 16 用作同位语。如: (54)故颂曰: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 蒸民,莫非尔极。 ” (周上)1.12 此例是引用颂的, “我蒸民”是个同位语, “我”和“蒸民”同处于宾语的位置上。 这种“我”是作宾语的。 国语中“我”的句法功能统计表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主语 6 10 0 40 3 8 3 70 谓语 1 1 1 3 前置 6 4 4 44 8 6 3 75 动词 宾语 后置 4 4 前置 0 介词 宾语 后置 4 15 1 3 4 27 宾 语 近宾语 5 2 7 定语 13 2 5 4 2 26 兼语 1 1 2 主语 0 谓语 0 同 位 语 宾语 1 1 小计 27 20 4 114 0 14 22 14 215 国语中的自称代词“我”主要用作宾语,其次是用作主语,再次是定语,判断谓 语、兼语和同位语最少见。 “我”作动词一般宾语时既可充当动词前置宾语,也可充当动 词后宾语。作介词宾语时,全部充当介词后置宾语,无介词前置宾语。 “我”也可作双宾 式中近宾语。 “我”作同位语时,只作同位宾语。 2吾 国语 中的自称代词 “吾” 共 391 见。 可以作主语 (276 见) , 宾语 (4 见) , 定语 (108 见) ,同位语(2 见) ,兼语(1 见) 。 21 用作主语。如上文引例(15) 、 (16) 、 (17) 、 (19) 、 (21) 。再如: (55)吾 闻王室之礼无毁者折,今此何礼也?(周中)2.62 (56)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 其止也。 (晋一)7.265 (57)吾 见子于此止也。 (吴)19.623 22 用作宾语。可分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两类: 221 用作动词宾语。如: (58)邻国未吾 亲也。 (齐)6.238 (59)不吾 敬也。 (晋九)15.487 14 222 用作介词宾语。如: (60)以吾 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 (周中)2.591 “吾”很少作动词宾语,作动词宾语时也只能作动词前置宾语。不仅国语如此, 其它先秦典籍如左传等也都如此。直到魏晋以后, “吾”才可以在动词后作宾语,但 依然少见。 23 用作定语。如上文引例(18) 、 (20) 。再如: (61)从礼而静,是昭吾 子也。 (按:子,指敬姜的儿子公父文伯。 ) (鲁下)5.211 (62)吾 子忍之,不可以言病。 (晋五)11.402 (63)吾怨其弃吾 言,而德其治楚国,楚国之能平均以复先王之业者,夫子也。 (楚 下)18.589 24 用作兼语。 (64)使吾 无忘忍。 (鲁上)4.180 25 用作同位语。如: (65)吾 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 (周下)3.122 (66)吾 臣之所争者大。 (晋八)14.463 例(65)中“吾”与“周官”作同位主语;例(66)中“吾”与“臣”作同位定语。 “吾”的句法功能统计表 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 越 小计 主语 26 23 6 155 22 24 20 276 谓语 0 前置 1 1 1 3 一般 宾语 后置 0 前置 1 1 介词 宾语 后置 0 宾 语 近宾语 0 定语 2 14 3 53 10 19 7 108 兼语 1 1 主语 1 1 谓语 0 宾语 0 同 位 语 定语 1 1 小计 30 38 10 210 32 44 27 391 26 “我”与“吾”比较 第一、 “我”与“吾”在语法功能上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兼语和同位语。最 大的差别就是“我”可以作判断谓语以及动词后宾语,而“吾”不可以。 “我”与“吾” 15 虽可以同作动词宾语,但“吾”只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第二、 “我” 、 “吾”后面均可以带上一些虚词性的成分,但用法不同。 “我”后带“则” 、 “姑”等虚词性成分常常表示客观趋势。如: (67)栾范不欲,我 则强之。战而胜,是吾力也。 (周中)2.81 (68)子其行矣,我 姑待死。 (晋三)9.321 “吾”后带“欲” 、 “宁” 、 “其”等虚词性成分,常常表示主观意愿。如: (69)必报仇,吾 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 (晋三)9.331 (70)我不佞,虽不识义,亦不阿货,吾 其静也。 (晋四)10.264 (71)吾 欲以吾宗与吾党夹而攻之,虽死必败。 (晋六)12.423 例(70)为“吾其+谓词性成分” ,来译: “我还是静观事态的发展吧” 。这种形式在国 语中共 6 见。没有“我其+谓词性成分”的用法,在左传等其他典籍中也不见。 第三、 国语与左传等先秦典籍一样,有“吾闻之”的固定用法,共 26 见,而 不见“我闻之”的说法, “说话人用这样的套语(即吾闻之 )来表示自己的看法并非独 出心裁,而是从别人那里或古书中得到的,似有表示谦虚的意思。 ”17 如: (72)吾闻之 ,司寇刑戮,君为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