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经济.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经济.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经济.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经济.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经济.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崭新的经济形态, 经济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法律制度的变革,作为调整智力成果所产 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知识产权制度,尤其应对此作出回应。 本文从产权制度的功能入手,阐明了制度是创新持续的动力, 并运用充分的案例及数据分析证明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 进作用,认为知识产权溶入现代企业的基本标志是知识产权的资本 化,文中特别讨论了知识产权这类特殊股权评估的原则和依据及入 股后产权的归属问题;简要论述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t r i p s ) 的有关问题,然后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将知识产权的完善过程划分为“特权”到“法权”到“国际性”三 个阶段并将知识经济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冲击归纳为三个层次,即对 知识产权私权性的挑战,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冲突,继承性与不确定 性的矛盾。最后着重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和预 9 1 l l :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向社会公众 利益的倾斜、成为独立的部门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产权、案崾 a b s t r a e t w i t hk n o 州e d g ea si t sm a i nf a c t o ro fp r o d u c t i o n , k n o w l e d g ee c o n o m yi sa n e 轷e c o n o m i cf o r m a t i o n , w h o s ec h a n g ei si n 痂a b l yt or e s u ti nt h er e f o r m so f t h el a ws y s t e m a sas y s t 触a i m e dt oc o o r d i n a t et h ev a r i o u ss o c i a lf c l a l i o n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h v eb r o u g h ta b o u t , t h es y s t e m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 , t h e r e f o r e , i si np a r t i c u l a rs u p p o s e dt ob 出i t sr e s p o n s e s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s y s t e m , t h et h e s i s e x p o u n d st h a ts y s t e m sa r ct h em o t i v ef o r c eo f c o n l i n u o si n v e n t i o n , a n dc r t d c a v o r s t op r o v e , b a s e do np l e n t i f u lc a s e sa n dd 斌t h e9 r o m o 垃_ v e e f f e c t so ft h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s y s t e mo ne c o n o m i ci n c r e a s e ,h o l d i n gt h a tt h em a i ns y m b o l o fab l e n do fi n t e e c t u a lp r o p e r l ya n dm o d e me n t e r p r i s e si st l l ec a p i t a l i z a t i o n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a n db a s i sf o r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 s u c hs p e c i a ls t o c kr i g h t 嚣i n t o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 , a n df i l ei s s u eo f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a f t e rb o e o m i n gt h es h a r e h o l d e r t h c l ii tg i v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t r i p sa n d n l a k c sar e v i e wa n ds u n l m a l - y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l 把r t ys y s t e m , e l a s s i f y i n gt h e p r o c e s so f t h ep e r f e c t i o no f i n t e l l e e t u a lp r o p e r t yu n d e rt h r e es t a g e sf i o mp r i v i l e g e t ol e g a lr i g 酏t h e nt oi n t e m a t i 6 m l i s m , a n dt a k i n gt h e i m p a c t so fk n o w l e 4 9 e e c o n o m yo n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s y s t e mu n d e rm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i e ,t h e c t u d i e n g et ot h ep r i v a t e n e s so f n t e l l e e t u a lp r o p e r t y , t h e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 r e g i o n a t i s m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s m , a n dt h ee o n t r a d i c l i o n sb e t w e e ni n h e r i t a n e ca n d u n c e r t a i n t y l a s t l y , t h ea u t h o r 姐蛳鹤a n df o r e t e l l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r e n do f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s y s t e m :t h et n i v a t er i g h t so f i n t d i e e t u a l p r o p e - l t ya r ct ob e p u b l i c i z e d ;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弘o p o r t ys y s t e mi n t e m a l i o n a f i z c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 i n c l i n e d + op u b l i ci n t e r e s t sa n db e c o m ci n d e p e n d 钮td e p i l r t r a e n tl a w k e yw o r d s :k n o w l e d g ee c o n o m y ;i n t e l l e c t u a lt r o p e r t y ;s y s t 锄 o 导言 0 1 关于知识经济的基本背景 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就已提出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概念,例 如有“知识社会”、“知识产业”等提法。其中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 “后工业化社会”、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信息社会”有较大影响。世界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1 9 9 6 年发布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在国际组织 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并对知识经济概念作了阐释,使知识经济 的提法成为一种正式的权威的概念。美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分别于1 9 9 7 年和 1 9 9 8 年在正式文件中使用知识经济概念。我国在近两年的政府文件及报告 中,知识经济已频繁出现,并作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回应,由中国科学院牵头, 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可以说,知识经济概念已经被世界主要国家所接受。 知识经济概念的形成和确定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一般认为:四大因素起了 催生作用:一是美国9 0 年代开始由信息产业带动的持续性的高增长低通胀; 二是因特网爆炸性的扩张;三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奇迹般的崛起;四是 o e c d 成员国g d p 总值的5 0 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创造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不同,进入知识经 济时代的时间和步骤相差较大。知识经济,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现在进行时; 对于发展中国来说可能还是一般将来时。但是,知识经济显示的是人类社会由 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必经阶段。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 征包括: 第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要索是什么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分类。在农 业社会,土地和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要素;在工业社会,资金与能源是创造财 富的要素;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是创造财富的要素。美国未来学家阿 尔文托夫勒指出:影响人类社会的力量有三种:一是暴力,二是金钱,三是知 w o r l dh n k k n o w l e d g ef o rd e v e l o p m e n t - - w o r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p o r t1 9 9 8a n n o n t e do u t l i n e 1 9 9 8 l 识,其中知识是影响现代社会力量转移的终极力量。他说,农业社会是强人社 会,体力强壮的人容易成为社会主宰 工业社会是富人社会,拥有金钱的人容 易统治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个由统一的法律规制制衡的平等社会,拥有 知识的人将会成为社会主流。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今后知识经济按照国家对 世界范围内知识和信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国家可划分为知识国家和无知识 国家;按照个人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社会成员可划分为知识阶层和无知识 阶层。 第二,知识产业成为社会主要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资源、是资本。世界经济将由能量驱动的羟济转向 由知识驱动的经济,导致科技、信息、教育、文化之类知识产业成为倒造社会财 富的重要产业。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的崛起是世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1 9 8 2 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世界富豪,石油大王、汽车大王占了多数,但是1 9 9 6 年, 多位信息产业巨头却已跻身世界富豪行列,其中电脑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登上 世界首富宝座,而且连续三午位居榜首。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信息产业已经 成为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知识产业具有迅猛生产扩张的特 点。它只需1 0 年时间就可以完成第三产业5 0 年、工业3 0 0 年、农业3 0 0 0 年才 能完成的革命。例如,两三年前还不知道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睡是什么的 人,现在已经是熟练的网民了。因特网爆炸性的扩张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经济奇 迹。 在知识经济越来越镕入社会生活的同时,知识经济得以健康发晨的法律 环境,也正在引起重视和研究,导致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被置于前所未有 的重要地位。由于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由知识所有权包含的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置所发生的关系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法律关系。知识拥有者的权 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法律拜境中最 重要的因素。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回应知识经济形态的冲击,是当前法学和经济 学界必须研究的新课题。 2 0 2 本文的理论、方法与结构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运用了法理学、民法学、经济法学、产权理论及制度 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 笔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努力,在于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法律问题,使 纯法律分析被上层建筑意识掩盖的过程变得更直观、明晰起来,这在法律制度 与经济增长的论述中有比较圆满的运用;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专利授权数与 g d p 的关系。得到十分满意的结果。 本文的结构安排是: 在第1 部分中,作为理论铺垫,论述了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并对法学和 经济学中的“产权”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第2 部分中将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产权制度的一种延伸,进行了必要的 界定,并通过知识产权与物权的特征对比,明示了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 第3 部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是着墨较多的一部分。本章中,首 先从制度对创新的持续激励作用入手,引伸到专利制度以至整个知识产权制 度对知识增长、科技文化进步的推进,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知识产 权体系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动力的一些数据和事例,作为一个论据支持 被使用。本章中,还对世界9 2 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 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的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表明:g d p 与专利授权数呈显著 的正线性相关性。 第4 部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与现代企业制度问题是一个现实的、知识产 权法律实务问题。其关键是知识产权的评估与作价入股。本章中对评估的原 则、依据及入股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5 部分,1 9 9 3 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 i r i p s ) 的签定,是国 际社会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法律层面上的正式回应的标志,在此,特别 将t r i p s 与知识经济的问题单独提出论证。 第6 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路径与发展走向作 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与展望。将知识产权从“特权”到“法权”及到具有“国际性” 3 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三次飞跃) ;并对现阶段知识产权与知识经济的 矛盾和冲突在法律层面上进行了总结:知识产权私权性与知识经济的共享、发 散特征的冲突,地域性与国际性韵冲突制度的稳定性与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 的冲突;面对知识经济,知识产权制度将作出怎样的回应? 笔者在此以法理及 司法案例为依据,分析并预测了未来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四个走向= 知识产 权私权的公权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 全球化) ;向社会公众利益的倾 斜;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7 部分综述本文研究结论。 1 关于产权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 1 1 产权制度 产权是泛指对一切财产的权利,比较有代表性的产权的定义有h 登姆塞 茨的定义:“财产包括一个人或其他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是界定人们如 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 动。”q = ) a a 阿尔钦的定义:“产权是一个社会的强制实旌的选择一种经济晶的 使用的权利。”张军在现代产权经济学中定义了“完备的产权”,即使用权、 用益权、决策权和让渡权 。 产权制度就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如分、确定、 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范。“制度化”的含义就是使既有的产权的关 系明确化,相对固定化,依靠规范使人们承认和尊重,并合理行使产权,如果违 背或侵犯它,就要受到相应的制约或制裁。合理的或有效的产权制度,必须使 侵犯产权者的收益小于其成本( 对其制裁也是他所要付出的成本) 。“制度变 革”就是通过规则改变,调整产权关系,改变产权格局。对产权的规刚或制度可 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规则,包括法律规则、社会契约、组织机构的构造和确 定;另一类是非正式规则,包括人们的文化传统、习惯、约定俗成及道德规范 等。以上两类规则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例如:契约 的签订和履行得到有关法律的约束、认可和保护就是“契约化”和“法律化”两 种规则综合作用。 一般来说,一种产权关系能够存在,都是因为有相应的规范的支持,这种 规范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可能具有强硬的约束力,也可能约束 力较弱。因此,事实上产权基本上是制度化的产权,当然不一定获得法律形式。 1 2 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 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其内容的体现。这就是产权制度在经济制 度结构中的地位。所谓所有制具体化就是特定所有制关系具体化为产权关系, 即狭义所有的关系、占有的关系、支配关系和使用关系。之所以说产权制度是 所有制的具体化,是因为:任何产权关系都是在特定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展开 的,任何产权最终都有个所有制问题一即使是非狭义所有权的产权也是如此。 例如:一个企业拥有完整的资产经营权,但是资产的最终所有者是谁? 这是必 然存在也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所有者的状况也就是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状况。所 有制的性质是影响企业经营权及其行使的。例如:独资企业与股份公司的所有 制基础不一样,一个是单一所有制的基础,一个是多元所有制的基础,从而企 业的经营权行使就不一样。又例如:国家法律对一些新的资源界定和对已有资 源产权的调整,必须是基于特定所有制性质的,在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前提 下,对产权的安排不可能违背国有制的性质,只可能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调整资 源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权。 1 3 产权制度对资源调节机制的作用 法律上的产权概念就是所有者自由行使并且其行使不受他人干涉的关于 资源的权力。因此。“一个社会通过对产权的界定也就实现了对资源的配 置。” 刘茂林t 扣识产权j 去的经济分析) ,法律出版杜。1 9 9 6 年。p 5 8 5 产权制度决定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调节机制和外在调节机制及二者的结 合。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产权制度下产权主体状况不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决定经济形 式的选择,从而决定资源配置的内在调节机制。 第二,不同有产权制度导致内在调节机制的不同的作用方式和效果。如: 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也有不同,这要归结为产 权的不同安排。私有产权主体高度分散化和高度多元化,导致的是自由、竞争 的市场,价格是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或均衡价格。而如果产权向少数私人手里 高度集中,必然造成垄断,这时的市场价格是垄断价格。同样都是市场机制,但 是差异很大。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 和效果如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里不准备、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第三,产权安排影响计划调节主体及其行为。只有产权主体才会从成本收 益比较的角度考虑其产权的营运,这一考虑过程和实际的营运过程实际上就 是一个计划调节过程。 第四,产权的分布或格局影响计划调节的效果。关键在于产权掌握在什么 主体手里,这些主体有无足够的行使产权的能力,从而有无足够的计划调节的 能力。因为作为产权主体实旖对资源配置的计划调节不仅需要积极性,而且要 有能力。这里有一个矛盾,因为产权安排既涉及到效率又涉及到公平,往往没 有能力的人掌握着产权,有进行计划调节的权力,而缺乏能力。这一矛盾的解 决一般有赖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解或分离。 第五,产权的安排影响国家这个特殊经济活动主体对经济运行的计划调 节。国家是个特殊的经济活动主体,即使没有产权也可以依靠行政权力、法制 力量对资源配置旋加自认为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宏观计划调节。现代国家的 职能中本来就包含了这部分,只是强调行政职能与宏观经济管理职能要分开。 综上所述,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结构中的一个层次,它是所有制的具体 化,又在一定限度内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因此,相对于经济运行和资源 配置而言,产权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由此也可见产权理论在 6 制度经济学中也应该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 4 经济学的“产权”与法学的“产权” 经济学和法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都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的研究 内容中都涉及到财产和财产权利,即都以产权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研 究对象的部分,或基本上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描述和反映。由于研究的客观内 容都是人们经济关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两门学科申的产权概念以及对 产权研究的功能,肯定有相同或互补的方面,但是由于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即 使面对同一客观对象,研究的角度、方法、使用的范畴含义也肯定不会等同,所 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否则,两门学科就合二为一了。 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第一,对“财产”概念的使用不同,经济学中较少使用。财产”概念,或者说 经济学中没有把财产作为主要的理论范畴、偶尔使用也是没有明确界定其内 涵和外延的。它对这些物( 有形物或无形物) 的概念是用。生产要素”、“生产资 料和消费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物翦因素和人的因素即 劳动力”来表述的,实际上也是经济学对财产的分类。但是尽管没有使用“财 产= 概念,并不等于经济学不研究财产或其研究不涉及财产。以上就是“财产” 在经济学的具体概念。而法学中有“财产”这个总体概念,而且对财产的分类非 常具体,分类角度也较多,从不同的财产法中就可以看得宝来。古罗马法对财 广:的分类更多,是现代经济学所不可比的。这实际上也部分地是由法学与经济 学的研究目标和功能不同所决定的。羟济学为了揭示财产关系的本质,对这种 关系赖以建立的客体即物,不必进行细致研究,而法学斫究和法律界定的直接 对象就是这些物,要直接为处理因这些物而发生的权利关系,提供可操作的依 据,因而对这些物的界定必须是严格细致的: 第二,虽然都是对客观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从而都是意识形态,但是,法律 上的反映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而经济学上的反映只是一般性的意识形态。正 因为这样,法律对客观的产权关系的反映就使产权获得了法权形式,法学中的 产权就是法权,起到硬化或强调和保护既有的产权关系酋作用。而经济学没有 7 这种直接作用,只是把客观存在的也许不为人们所认识的经济权利关系揭示 出来,为制订政策和法律提供依据。其“产权”没有法定意义,不象法学中所定 义的那样,是“依法行使的什么权利。” 第三,法律侧重于对客观的财产权利关系的认可、保护和调整,它直接为 处理财产权利关系服务,而经济学不具有这些作用。正因为这样。法学家、律师 经常与具体的产权当事人打交道。而经济学家只能告诉人们客观上的产权关 系是什么状况,将来会是什么状态,即使告诉人们应该是什么状态,也不会直 接参与实现这种状态的活动。 第四,经济学对产权关系的反映完全是描述,尽管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方法 有实证和规范两种,但是就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而言,只能是描述,没有保护、调 整的作用。而法律虽然也主要是反映客观的产权关系,但是它在一系列理论 ( 包括经济学理论) 指导下,依靠国家强制力,可以在一定限制内规范或调整产 权关系。一是对合理的加以认可和保护这也是具有规范意义的;二是对不 合理的加以改变,而且还可以建立某种自认为合理的产权关系。所以,法律只 能说“基本上”是对产权关系的反映。 尽管经济学的产权与法学的产权有以上差异,法权只是客观存在的产权 关系的反映。但是,现在人们在讨论产权关系时,往往直接从法学出发,使用莹 学中关于产权的概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观念上把产权等同于法权。如果是 这样,即是理论或观念上的错误。另一方面,即是由于现代社会财产法趋于完 备,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产权关系都已经上升为法权,产权的界定、保护也依赖 于法律,法律上没有得到及时反映的产权关系的处理,也依靠司法解释或向法 律提出修改、补充的要求。因此,法律上的产权状况也基本等同于现实的产权 状况。如果是这样,就并不影响人们对现实的产权关系的认识和产权关系的处 理、安排。 2 知识产权的属性与产权界定 产权的确定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激励手段,因为确立产权关系的费用并 不高,但它却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 为资产能否增殖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使人们具有一种 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资本主义的 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有形财产产权的确定是问接的创新激励手段,是创新行为赖以发 生的前提的话,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产权制度的延伸,它的确定则是一种直接的 创新激励手段。在这里界定知识产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2 1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界定 在知识产权法理论中,“知识产权”是一个基本的概念。目前国内有关知识 产权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将知识产权定义为:“人们基于自己智力活动 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该定义存在着两点漏洞:一是将智力活动创造 的成果均囊括其中,失之宽泛。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智力成果是不能成立知识 产权的。另外,它还未涵盖知识产权的另一大类对象生产经营者就识别性 标志所拥有的工商业信誉。”根据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 a i p p i ) 1 9 9 2 年东 京大会报告,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可划分为“创作性成果”与“识别性标记”两 大类。 受法律保护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信誉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无形的非 物质财产,它们与有形及无形( 如电) 的物质财产相对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 这种无形的非物质财产作为与动产、不动产并列的第三类财产。正是基于这 类财产的无形性特征,在西方各国,曾经普遍采用“无形产权”这一术语。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定权利,它具有财产权这一普遍属性。这从“知识产 权”的外文原义即可得到印证。比如,无论是英文“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 ”,还是 t 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 2 霪差翠絮酱雾督暴餐筹掣薯萎警l 篓磊;i 鑫型斋紫舨杜一2 9 德文“g e i s t i g e se i g e n t u m ”,均为“智力财产权”之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人们就其创造的无形的非物质财产 智力成果和工商业信誉所依法享有的权利。 对于知识产权这一概念,除了要从内涵上去把握它以外,尚需从外延上去 界定它。从外延限定知识产权概念的范围,以使其清晰明了。 根据“a i p p i ”的东京大会报告,“创作性成果的权利”包括了发明专利 权、集成电路权、植物新品种权、k n o w h o w 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著作权、 软件权等七项内容;“识别性标记权利”包含了商标权、商号权、其他与制止不 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等三项内容。 从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律的 规定来看,有关创作性成果的权利主要有著作权( 软件权被纳入其中) 、专利权 ( 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权) ;有关识别性标记的 权利主要有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 按照传统的标准。知识产权被划分为工业产权( 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 和 著作权两部分,即所谓“狭义知识产权”。这说明了上述权利在知识产权中薪处 的核心地位,它们为各国知识产权法所普遍承认,也被学理上广泛采用。正是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论述中,将主要以这三项权利为例说明有关约问 题。但是,无论是采用上述狭义的划分法,还是采用成立世界知识产权丝织公 约所提供的广义划分法,均难以阐释各相关概念之闯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伴 随着技术创新,出现了一系列的边缘保护对象,致使知识产权原有各部分之间 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渗透和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新型的权利,这类权利打破了 传统的工业产权和著作权的二分法体系。比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就是一顼 既与专利权有关又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因此,若仍采用上述戈d 分法,势必会 在知识产权的概念上陷于混乱。而采用如前所述的“创造性成果权利”与。识别 性标记权利”的二分法则可对新型知识产权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因为。专利 权与著作权均属于创造性成果权利的范畴,它们作为同一个集合体中的部分 害蠢盛嚣;舀嚣蠹搔季勰曩藿錾亲喜是蕞鑫篙磬裟蠢圭譬学报n “轧1 9 9 3 1 0 是可以存在相容现象的。 2 2 知识产权的属性 在我国民法通则中,知识产权屑于与物权、债权和人身权处于同一位阶 上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对于一件物品 ( 如首饰) ,所有人可以通过占有它而基本达到保护其财产不受侵害的目的;而 对一项发明、一个计算机软件,所有人基本上不能通过占有它们而达到保护它 们不受侵害的目的。 由此深入。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属性比较 研究中,更进一步了解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财产的本质。 在2 0 世纪后期,人们注意到种现象:地大“物”博的国家( 如土地、木材、 石油均居前列的俄罗斯) 却是财产匮乏的穷国;地窄“物”缺的国家( 如日本) 反 而是富国。就私人财富而盲,世界上的首富已不再是某船王、某汽车公司总裁, 而是发明w i n d o w ,9 5 的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 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权每年均被评估 3 0 0 亿美元以上。而人们普遍认为该公司的有形资产价值还不及商标权评估 价的二分之一。中国的北大方正、联想集团也分别以其“高分辩汉字发生器专 利”承l “联想软件”占领市场,成为中国计算机产业之首。这一系列事例及所形 成的社会现象,不仅仅预示知识产权地位的上升,它对传统的“物权”重心论是 一个重大动摇,认识到这一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在研究中少走弯路。 在传统民法中,通常将物权与债权作为相对应的两大基本财产权进行比 较分析。而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中凸现的无穷魅力,其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明 显攀升的趋势,使我们将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进行比较研究成为一项 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表i 直观地对比它们的特征。 蓦刁翥委i 璺兰忽鉴熹笔是等荩盅:! 妻黧。n 。o 。3 。, 。1 。9 。9 。6 , _ :备甜也。珂 投,萼葚受禁蘩;g l i ;裴妻质财富 也有学者将阱知识资产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作为物权的一十特殊类别,称之为准钧 1 1 表i物权与知识产权特征 物权知识产权 物权的客体是物,主要是经过劳 动加工后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发明、作品及 有形有形财产,也包括某些有形和无无形商标等“无形”的智力成果或工商 形的自然财产,如自然资源、光、业信誉 电、能等 根据一国或者地区法律取得的知 依一国法律创设的有形财产权一 识产权不能在其它国家或者地区 非地域性地域性自动地获得保护( 指专利和商标 般为其他国家所承认 权) ,或者获得一致的保护( 指著 作权) 。 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限内有效,期 限届满,即归于消灭,而有关成果 非时间性物权与物同在,无规定的期限。时间性 进入有领域,任何人均可无偿使 用 知识产权从权利的产生和行使都 必须符合法定程序知识产权在 物权权利主体的权利是针对不特时空效力上的相对性( 只在特定 绝对性定的一切人的,它是一种“对世相对性地域和对间范匿内有效) 和权能 权”,又称绝对权。 效力上的相对性( 专利的强制许 可、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 都是 显见的。 3 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 3 1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持续的动力 经济增长是一个客观事实,尽管在世界各国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关于增 长的根源,经济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源量的增加。 近半个世纪来,人们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技术创新 导致了产业革命,并使人类的生活质量飞跃发展。早在1 9 5 7 年美国经济学家 r s o l o w 就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贡献的量作出了令人信服的 】2 估汁。从此,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就被确立下来。 然而,法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们却有更深刻的忧患和思考:创新是人类智 慧的一种偶发性活动,它对经济的刺激和带动也可能只是局部的、问段的,如 何使这些点串或线段、线段连成无限延伸的直线,也就是说使人类的技术创新 成为一个持续的、不问段的活动,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问题便被重视起来。一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指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的来源,但 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必要的条件,本身不是充分条件。如果技术要得到高效和 广泛的利用,就是说,如果它自己的进步要受这种利用的刺激,必须作出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产生的创新。”发 展经济学权威w 阿瑟刘易斯也向我们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 在某些社会可以看到这些因素正在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些社会却不是 这样,或者在某些历史阶段这些因素在有力地发挥作用,而在另一些阶段这种 作用却很小。什么环境最有利于这些因素的出现呢? ” 他同许多经济学家一 样把日光转向了制度和观念上。他认为,在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关 系,其结果是限制或促进着经济增长。当然,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问的关系 并不足从刘易斯那里开始研究的。在本世纪2 0 年代和3 0 年代,西方的制度经 济学派就已经开始用一些经济模型研究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后来的新制 度经济学派继承了这一中心思想,提出了许多以经济学解决制度确立和变化 的方案。刘易斯认为制度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即“制度对增长的促 进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 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现在,不同国家的制 度在这些方面差别很大。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一直在或快或慢地变化。制度 可能是沿着有利于增长的方向变化,但也可能是沿着限制增长的方向变 化。”他说,人们应当研究哪些制度有利于增长,而哪些制度不利于努力、创 富羁瓣蒋掌蔷羹孳霈喜薪嚣蠢刍专星蕃孝婪耋墓踺蒜兰簇苇蜃:1 拇人戛出蕴社1 9 9 。年, p 3 w 阿瑟荆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第17 6 - - 1 7 7 页 1 3 新或投资,“然后我们应当进入观念的领域,并提出什么原因使一个国家创立 了有利于增长而不是不利于增长的制度? ”而且还存在演变问题,即“观念和 制度如何变化? ”从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最早的创新激励制度,是已有四百 年历史的专利翻度。从法律上确定专利权这种无形资产的产权t 极大地推动了 技术创新活动。可以这样说,1 8 世纪6 0 年代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没有专利 制度是难以发生的。知识产权法是一系列保护知识资产的制度。它的目的在 于通过赋予一定的人的某种权利或法律地位,保护权利人的权利,鼓励生产知 识资产,促进科技、文化和艺术等事业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认识该 目的,其一是把目光投向法律保护的权利人,保障权利人的利益以便提供一种 制度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私人回报,有取得经济收益的可能,从 而促使他们生产更多的知识资产并将它们提供给社会,从而使社会也同时取 得收益;其二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增长,科技 和文化( 知识的) 的进步将会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率,促进一个国家生产的韧 品的总量和人均值的增长,知识产权法对知识资产的生产和利用提供了一种 法律制度,从而也就将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可以把知识产权 法的最高目的确定是为了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3 2 美国奇迹一个案例 美国是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美国建国时起,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动力。雹琵 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全民的信条,写进了美国宪法: 国会有权利通过保证作者和发明人对他们值得尊重的作品和发现享有一 定时问的专用权来促进科学和有价值艺术的进步。 高水平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使美国的经济持续进步和繁荣。而作为技 术创新权利拥有者可以并做到了“把成果带进了银行。”在k o d a k 和p o l a r o i d 快速成像照相诉讼中,近1 0 亿美元的判决不仅是美国授予权利力量的体现, 也是执行机构力量的有力证据。正是这些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经济实力支持着 全美的工业,同时也影响着全世界的工业。1 9 9 6 年,仅版权业对美国经济的贡 献约2 7 8 4 亿美元,占g d p 的3 6 5 。专利和商标的贡献也许更为巨大,几 乎每一样东西,从波音飞机到通用汽车,从生物技术到农业产品、从i b m 到微 软,以及各种药物,如现在最时髦的v i a g r a ( 伟哥) ,都是建立美国专利保护的 产品或方法之上。而名牌商标的魅力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就更大了。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良性循环。1 9 9 7 年财政年度,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受理专利申请2 3 7 ,0 4 5 件。授权专利1 2 2 ,9 7 7 件;受理商标 申请2 2 4 ,3 5 5 件,注册商标9 7 ,2 9 4 件 这些授权的数目是衡量它们在美国经 济中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其知识产权授权数总是独占鳌头,因 此,它具有全球最庞大的经济就不足为奇了。 3 3 数据分析 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的合适的量度,用 它作为经济的标尺是国际上广泛上接受的;一个国家授权专利的数量可以被 看作是国家知识产权制度正效应的合适的量度,尽管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可以 说明这个问题,但选择授权专利数是因为它能大量提供国家之间可比的有形 和无形的根据。我们可以通过表、表中丰富的数据的排列和图i 固直观的 显示明显得出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促进关系的结论。 u r a t e ds t a t e sc o n a t l t u t i o na x t i c l e1 ,s e c t i o n8 ,a a c8 t o “d i c k i n s o n ,2 l 世纪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载面向2 l 世纪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研讨舍文集) 19 9 8 年1 0 月,北京,p 3 同 摘自t o d dd i c k i n s o n ( 美国专利商标局剐局长) 2 1 世纪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载面向2 l 世纪知识产 权保护制度国际研讨会文囊 1 9 9 8 年1 0 月,北京p 1 9 - 1 5 表i 专手授权数与生产总值( 以生产总值排列)表i专利担数与生产总值( 以专利授权数排列) 生产总值人均生产 国家和地区专利授权敦 总值( 1 0 亿千美元) 美国1 0 9 6 4 67 1 7 02 7 6 0 7 日本2 1 5 1 0 02 6 8 02 1 3 中国2 。9 1 62 6 l o2 5 落目5 5 ,4 4 41 4 5 01 7 9 印度 1 ,0 2 01 4 1 01 5 英国 4 4 ,3 3 s1 1 4 01 9 擂 童大利 3 7 ,9 3 51 0 9 01 8 7 蘸茸4 9 ,2 4 51 0 8 01 8 6 7 巴西1 ,4 8 79 7 6 86 1 俄罗斯联邦1 9 6 7 87 9 65 3 墨西哥3 。1 8 67 2 17 7 印度尼西亚6 3 l7 1 13 5 加拿大 7 ,1 4 56 9 42 4 4 朝鲜1 6 ,5 1 65 9 11 3 西班牙1 9 ,8 1 75 6 51 4 3 泰国8 8 4 1 6 6 ,9 褒大利亚8 。9 8 74 0 5 42 2 1 土耳其6 0 13 5 75 5 荷兰2 2 6 2 43 0 1 9l g 5 巴基斯燕 5 3 9 2 7 42 1 泣兰2 ,5 6 52 2 6 75 8 比利时1 8 ,1 3 61 9 71 95 罨止蒲拉1 。2 7 11 s j 59 3 哥恐匕亚3 7 01 s 255 3 沙持阿拉伯i2t 8 91 0 1 菲肆亮7 7 81 8 02 5 3 璃典1 8 ,9 8 3 1 7 7 3 2 0 1 香港2 ,2 0 51 7 62 5 乌克兰,2 7 01 7 4 63 3 7 璞盈2 5 0】7 】2 阳 轴1 7 3 0 4l s 8 52 2 4 奥地利16 ,0 8 51 5 2l g 生产总值人均生产 国家声地区恃利授权数疆 总值( 1 0 亿千美元) 日车2 1 5 1 0 0 2 6 8 02 1 3 姜至1 0 9 。6 4 67 1 7 02 7 6 0 7 茬昌5 5 4 4 41 4 5 0 1 7 9 生量4 9 - 孔51 0 8 0 1 b 6 7 羹亘“3 3 51 l l o 1 9 5 童六利3 7 ,9 3 51 0 9 0 1 8 7 荷兰 2 2 6 2 4 3 0 1 9 l g 5 西至矛 1 9 。8 1 75 6 51 4 3 鬣箩努袋髯1 9 ,6 7 8 7 9 65 ,3 萄典1 8 。9 8 31 7 7 3 2 0 】 比利时 1 8 1 3 61 9 71 9 5 暑1 7 ,3 0 41 5 8 5 2 2 4 葫第1 6 ,5 1 65 9 11 3 臭楚刊1 6 ,0 8 51 5 2 1 9 丹蠹1 1 ,4 9 41 1 2 8 2 1 7 卢器量9 ,2 4 1 0 2 4 8 蕞大尉亚8 。9 8 74 0 5 42 2 1 君苦8 ,6 0 3 1 0 1 79 5 加拿j = 7 。i “ 6 9 42 4 专写牙 8 1 01 1 6 21 1 莹容兰4 。6 0 25 4 61 5 4 直言兰 4 ,2 7 0 17 ,6 3 3 7 新士埴3 ,3 3 16 6 12 2 9 璺舌哥3 。1 8 67 2 l7 7 辛量2 。9 7 62 6 1 0 2 s 奇i 舌兰2 7 7 16 2 ,31 8 3 控兰2 ,5 6 52 2 6 75 8 幸辨哥2 ,4 7 8o 7 鹊 2 5 芷兰 2 ,3 0 29 2 41 8 2 番蔷2 ,2 0 5i 7 62 7 s i ! 上皂刊2 。1 3 3 8 0 1 1 5 5 茸矗1 。8 6 01 0 6 2l o 2 霎妄蚕翡嬲鼙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