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墓上建筑及其相关问题.pdf_第1页
殷墟墓上建筑及其相关问题.pdf_第2页
殷墟墓上建筑及其相关问题.pdf_第3页
殷墟墓上建筑及其相关问题.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殷都学 刊 一九九o年第一期 先秦墓上建筑的性质素有寝 、 堂两种说法 . 用作陵寝 . 便 是墓主 灵魂饮食起居之所 , 内设 “衣冠几 杖象生 之具 ” ; 用作享 堂 , 则是举行祭祀典礼之所 . “ 古不墓祭 ” 和古有墓祭是以上两 种 意见分歧的焦点 。 考之殷墟墓上建筑及殷代社会的情形 , 似乎 对于 当时这类墓 上建筑还不能 一 一个界 限分明的定义一一是寝或 是堂 . 不论当时取何名目 , 弄情其功用乃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 当 然其性质也就不言自明了 。 一 、 殷粗墓上建 筑及蕊主的杜会身份 到目前为止 , 殷墟发掘中已发现若干墓葬的扩口上部有与填 土相联的夯基和柱洞 , 情况较明晰者就有小屯m 。, 大司 空村m 3 01 、 302 、 3 0 7 , m311 , m 312 的墓上建筑基址 . 基址面 积与扩 口面 积基本相等 , 方向一致 , 表现 出与墓葬浑然一体的情形 . 大 司空村原发掘报告云 :“ 大司空村三遗址 . 从其所在的地层来看 当属商代 , 从所在的墓葬情形来看 , 其相对年代应 晚于或同时于 所压的各殷代墓 。 ” 这个推断是正确的 。 所谓 “ 晚于 ” 所 压的 殷代墓 , 当指m 30 1 、 3 0 2 、 30 7 之上的基址 . 三座为小型墓 , 但 不太可能向时下葬 , 其上的共有建筑必定经过一 段时间方可营 刘兴 林 墟殷墓上建及筑其相关问题 造 . 其他基址与墓葬叠 压所表现出来的早晚关系 , 应无年代上的距离 . 只是说明成墓在先建 筑在后而已 . 墓上建筑与其所在墓葬的关系已十分明 了 , 它们是有目的地建 一于墓上 和作用 于该墓的一种设施 . 从墓葬本身的情形来看 , 墓主 当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贵族 . 小电m 。的墓 主妇好 已被 证明就是武丁之妻 ; 大司 空村m3 1 2殉人3 个 : m3 1 1因发掘过程中出水过多和操作条件的 限制 , 未能清理到底 , 墓底情况不 甚了然 : 三 座小型墓 , 从其基址的四级台阶和础石比王 室 的础石 还大等情形看 , 墓主亦非平民 . 然 迄今还没有发现殷墟王陵有类似墓上建筑遗存的迹 象 . 解放前曾在侯家庄m lool墓扩 下发现了大型砾石 , 但很难说它与建筑遗存有关 . 该大 墓木建梆室的地板上 . 正 室与东西 耳室的交界处 . 发现对称的4 0厘米见方 的凹穴 ; 当凹穴 处 . 地板下陷 . 按其位置 , 大概是放置础 石的础 穴 . 立柱于础上以支撑木室顶部的横梁 . 很有可能墓扩口下 的大型砾石 即是这种置于木室地板大的础 石 , 后 由盗 墓者扰入墓 土之中 . 纵使王陵被盗掘后 , 破坏严 重 , 但作为王陵 , 设有墓上建筑 , 那规模 ,一 定非同小可 , 绝不能 毫无迹象可寻 . 又据大司 空村发掘设告 : 大司空村大部分墓的填土经过夯打 , 表面留有夯柞 痕迹 , 夯层 较紧 . 所以也不能一 发现夯土就与建筑基址相联 系 . 就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殷墟考 古资料 , 有墓上建筑的墓葬 , 其墓 主是除王以外的部分贵族 . 然而殷 代王陵之上为什么反没有墓上建筑?原来 , 他们也有附属设施一一宗庙 . 殷 周宗 庙不仅是祭祀祖先和宗族 内部举行仪礼的场所 , 而且也是政治上举行重大典礼和 宣布决策的 地方 . 到了周 代 . 宗庙的祭祀不断发展 , 以至天子 、 诸侯 、 官师皆有宗庙 . 从 “ 右社视 , 左宗庙 ” 的规划看 , 宗庙似乎是设在都邑之中的 . 殷人 “ 墓而不坟 ” . 要辨认墓葬的方位 并非依于墓上建筑等的标识 , 从安阳侯家庄一一武官村商代王陵的分布来看 , 尽管它们有墓 道相互 打破的现象 , 但绝无 墓室相 互打破者 . 可见 这些大墓事先有一定的规 划布局 . 据 周礼 春官 , 周代的族葬墓地是由家人或墓大夫掌管的 . 族葬制本是原始氏族 族 社 会 俗共墓 地 , 的遗留 , 到商代仍然存在并新添了阶级的内容 , 入周以后更 加完善 . 商代墓地 亦有专人掌管 。 二 、 墓祭辨析与殷墟墓 上建 筑的用途 东汉蔡琶说 :“闻古不墓祭, 朝廷有上肺之礼 . ” 杨宽先生以为 “ 古不墓祭 ” 就是说 古代没有墓地祭祀活动 , 故先秦墓上建筑只能是布置墓主衣冠 、 起居用具的场所 , 并有类似 汉代的 “ 日上四食 ” 一 类的供奉活动 , 即所谓 “ 事死如事生 ” , 汉人所谓墓祭 , 是 指东汉 才有的那种 “上 陵礼 ” 之类 。 其实 , 广义上说来 凡是对于死者的供奉活动 , 如陈设死者生 前衣冠 、 起居用 品或神主 , 或布置礼器 、 祭器之类 , 都具有祭祀的特点和功能 。 况 且 , 蔡氏 “ 闻古不墓祭 ” 也未必确信 。 祭祀的特点就是把死人当有知觉 , 有魂魄的活人来 对待 . 论语 八偷 : “ 祭如在 , 祭神如神在 。 ” , 这 既能说明古人祭祀时的虔诚 , 又 可以说 明他 们祭祀时所采用的方式 , 祭祀的内容 , 有日常供奉 , 陈设饮食起居 之器 . 类似汉书 韦玄成 传所说 :“ 日祭于寝 , ” . . .寝 , 日上 四食 。 ” 有择日而祭 , 举行隆重仪式的 。 卜辞 “ 辛酉 卜 , 兄贞 , 有(俏 )手母辛 , . (续1 4 2 6 )是关于祭祀母 辛前的贞卜 , 这样的祭 祀活动无疑是隆重的 。 祭祀之前要占 卜 , 祭祀之日要杀牲 . 这 两类祭祀活动一开始并没有特 定的场所 , 只是到了秦代及以后子墓侧出寝 、 才分别在寝 、 堂之中进行 , 于是墓祭概念 也有了 分化 . 而殷代墓上建筑之外别无与本墓有关联的设施 , 一切祭祀活均可能在一室之中进行 . 就小屯m 。来 说 , 其墓上建筑就是为祭祀墓主妇好而设的 . 卜 辞 : “ 甲申卜 , 即贞 , 其 又(俏)于兄壬 , 于母辛宗 , ” ( 后 上 7 . 1 1 )母辛是武丁 之子祖庚 、 祖甲对 其母辈姚 辛(妇好的庙号)的称谓 , “母辛宗” 即祭祀妇好的建筑 , 与妇好有直接的联系 , 极有可 能指其墓上建筑 。 凡入于卜 辞的祭祀一定是隆重而有仪式的 , 除了供奉饮食起居 , 其他重大 的祭祀也要在墓上建筑中进行 。 按后世的说法 , 这墓上建筑既具有陵寝的性质 , 又 具有享堂 的特点 。 杨宽先生说 :享堂和 祀堂的名称是后起的 , 先秦统治阶级祭祖的场所一律称为宗 庙 .” 我看 , 名谓是无关紧要的 , 关键是弄清其用途 。 从墓上建筑的功用来说 , 它是兼有秦 汉时寝与堂的双重性质 。 杨鸿勋先生只同意殷代墓上建筑是多堂 , 未免失于偏颇 , 易使人产 生误解 . 三 、 墓 上建筑也不 是长期存在的 根据小 屯m 。墓 上建筑基址遭受破坏的情形 , 墓上建筑经历一个时期后便遗弃不 用 , 或 行拆除 。 m 。墓上 基址的 中段被一个晚期灰坑 打破 , 基址上的三个础石也被扰入灰坑之中 , 基址与灰坑的时间间隔不会太短 。 解放前的云南裁诺族人仍保留了许多原始的礼俗 , 如 “ 每 个村社都有 自己的 公共墓地 , 人死 后 , 把棺木抬至村社的公 共墓地里挖坑深埋 , 不留坟 家 . 墓表搭一竹房 , 内置竹桌 , 以供祭献食品 , 死者亲属一般每天要到墓地竹房内献食 三次 . 大多数村寨都有献食数月至一二年的习惯 , 有些人家还要守墓数月 , 以示悼念 . 但一 二年后不再对死者表示敬畏 , 甚至为了后者安葬的需要 , 另一家人家不仅 可以拆除原有的竹 房 , 而且还可以将下面埋着死者的棺木尸骨挖出 , , ” 这正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墓祭方 式的遗留 , 我们可以从中多少得到一点启发 , 殷墟墓上建筑留存的时间 , 肯定要比基诺人的 简易竹房长得多 . 墓上建筑不复存在 . 但墓祭活动仍在继续 , 那时或者实行 . 同室异主 , 的 祭祀 , 或者举行墓地先人共祭 , 总之是另有方式 . 中国 .古 代有 三年之丧 ” 的说法 , 孟 子 滕文公 : “ 三年之丧 自天子达 于庶人 , 三代共之 . , 孔子就为何要给父母守丧三 年做过解释 : “ 子生 三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 夫三年之丧 , 天下 之通丧也 ” . 为了表示 特别敬意 , 也有守墓的方式 。 孟子 滕文公 :“ 昔孔子没 , 三年之外 . 门人治任将归 , 子贡反 , 筑室于场 . 独居 三年 , 然后归 . ” 左传也有子贡结庐守丧的 记载 .“三 年 之丧 ” 虽不能反映三代的真实面貌 . 但至少可以说 明古人对于死者的敬畏和祭祀方式 , 随着 时间的推移而 有所变化 . 殷墟墓上建筑的兴废正是 这种变化 、 创新的反映 . 四 、 先秦墓 上建筑与秦汉陵密制度 先秦除殷代发现墓上建筑 , 战国时代的国君陵 , 如河南辉县固围村魏王陵 、 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等 , 其上都有一定规模的建筑遗存 , 其性质与殷代墓上建筑大致一样 . 西周 、 春 秋独不见类似遗存是有内在原 因的 . 周礼 春官 家人记述墓位的排列时说 :“ 凡 有功者居前 , 以爵等为丘封之度 , 与其树数 。 ” 当中并没有谈到建筑的问题 . 或许是因为起 丘封 、 种林木的缘故 . 先秦墓上建筑的发展并不清晰 . 入秦以后是陵寝制度形成和完善的时期 . 东汉蔡琶独断篇 :“ 古不墓祭 . 至秦始皇 出寝 , 起于墓侧 , 汉 因而不 改 . ” 这明显是说秦代始置陵寝 . 据考 , 始皇陵的陵寝在封土以 西 . 西 汉寝 、 庙堂)分开 , 寝在陵侧 , 而庙在陵园附近 , 各有所司 . 自此陵寝 、 享堂 分别承担了先秦墓上建筑祭祀内容的一部分 , 墓祭的外延有了变化 。 由于战国时代墓葬普遍流 行坟丘 , 并把坟丘的大小高低和种树多少作为墓主身份等级的标志 , 而君 主的坟墓独称陵 , 以 比于山陵 , 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 这样 , 原来的墓上建筑慢慢移到墓葬以外的地方 , 并 一分为二 。 始皇陵陵寝于 墓侧 , 享堂亦不在墓上 。 在始皇陵上 , 没有发现建筑遗迹 , 始皇以 前的几个秦国先公一直沿用家墓 , 至秦始皇不可能再在墓上构造享堂 。 史记 秦始皇本 纪 “ 树木以象山 . ” 汉书 贾山传 “ 中成观游 , 上成山林 ” , 明确表明当 时陵上没有 建筑 . 寝 、 堂 置于陵外 , 是适应家 墓高大坟丘 和栽种林木的具体情况 : 寝 、 堂分设 , 是适应 了祭祀活动日益丰富和祭祀制度的变化 。 汉书 韦玄成传 :“ 日祭于寝 . 月祭于庙 . 时 祭于便殿 . 寝 , 日上四食 ; 庙 , 岁二十五祠 . 便殿 , 岁四祠 . 又月 一游 衣 冠 ” . 寝 、 堂分 设 , 但并非没有联系 。 死者魂灵在寝中饮食起居 , 还要到庙(堂)中接受祭祀典礼 , 死者衣冠 每月要到庙中游历 一番 . 秦代以后的这种 “ 陵寝制度 ” 是先秦墓上建筑 、 祭祀活动的发展 . 五 、 小结 综上所述 . 商代 后期 王以外的贵族 , 包括王妻死后有些拥有墓上建筑 , 当 时墓上建筑是 祭祀墓主 的场所 , 既陈设死者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象生 用具 . 又 在此定期 举行祭祀大典 , 具有 后世寝 、 堂的双重功用 。 至 于寝 、 堂分设 , 那是秦代以后的事了 . 殷代墓上建筑经历一 些年 月后 即毁弃不用 , 反映了墓祭活动的变化 , 这与秦汉以后的陵寝制度有所不 同 . 我们切不用 后世的概念 去定义从前的制度 . 杨宽 : 先秦墓上建筑和 陵寝制度 , 文物198 2第1期 ; 杨鸿勋 : 关于秦代 以 前墓上建筑的问题 , 考古198 2年第4期 . 蔡芭 : 独断中国社会科学院 殿 都学刊 . 一 孙认 一 . 一抽目山.石山益啼刁从 月 盛一 一九 九o年第一期 释 “ 若 藏克和 按 淮南子 说林训 里 记载了一个乍着上去颇为荒唐的传说 :“ 上骄生耳目 , 桑林生 臂手 。 ” 高诱虽然也作过 而上 骄 、 桑林皆神名 ” 的注 , 但惜乎语 焉未详 , 故向来解人难索 : “桑 林 ” 之神;何以会有 “生 臂手 ” 的特征 呢:本文的考释线索是 : 要真正探明这个神话的 深层文化内涵 , 关键是理清 “ 桑 ” 字的流变 ; 而要考 “ 桑 ” , 则必须释 “若”。 而 “ 若 ” 则 又是汉语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字 , 既可作实词解析 , 也可当虚词使用 ; 或单独使用 , 或 为构词成分 . 譬如 , 有的 ! 若 ” 作动词 , 旧注为顺 、 为宜 , 有的则为比况 之词 ; 有的 “若” 亦为愁容词词缀 , 以传达性 状情态 , 亦为假设之词 ; 按王引之 经传释词 的说法 , 还有的 i: :)骂:i麟嚣:薰:l)i:;逻麟) 义 。 . 研 , 、 .户.、,户臼. 产 , 、r 一、户、砂. 、二 口%. . 户气砂 . 、二、 . 一、俨 、产一、砂、砂一、.产. 、产、 . 尹、林妇 ,令 .” 、. 产肠 ,r 、 .r.、尹、尹月、,产、. 广 、加尹、. 1产电、广, 卜尹 考古研 究所安阳工作队 : 炙安阳殷墟主号墓的发掘 , 考古学报19了 7年第2期 . 马 得 志等 : 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撅报告 , 考古学报 1 9 5 5 第9期 . 杨鸿勋 : 战国中山王陡及化域图研究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