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用韵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用韵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用韵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用韵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用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用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胜男:今文尚书闱韵研究 中文摘要 尚书作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广泛记叙了当时的政治历史 与社会情况。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的重要文献依据,更是人们研究上 古语言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 前人在研究上古音韵时,往往把以诗经为代表的典型韵文作为研究对象, 而忽视了尚书在研究上古音韵方面的作用。尚书作为“散文”,其用韵方式 不同于一般韵文,以它为语料进行用韵研究,对于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了解先秦 典籍的用韵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今文尚书每一小句句末字进行穷尽性地 统计、归类,分析它们的用韵情况,总结其韵例,揭示今文尚书用韵的独特性。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今文尚书韵部概说”。笔者通过今文尚书韵脚字分析,确 定韵部,划分韵段,并对每一韵段进行分析,通过存在的独用合用情况判断其韵部 的分合,将今文尚书韵部归并为二十九部。本章简要介绍了该韵部系统,分析 了王力先生的二十九韵部主要元音构拟情况及形成过程。另外,总结了今文尚书 古韵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为“今文尚书用韵分析”。本章分为通韵研究和合韵研究两个部分。 按阴、阳、入三声配合的情况来组织韵部,在元音相同的情况下,三声之闻可以互 相对转,这就叫做通韵。凡元音相近,或元音相同而不属于对转,或韵尾相同且元 音相近,叫做合韵。今文尚书的合韵情况比较复杂,数量尤多,这大概是“散 文”押韵的共同特点。 第三章为“今文尚书韵例”。其中有韵语分布和韵的位置两个部分。今文 尚书的韵语分布情况主要有排比旬用韵、对偶句用韵、较整齐句式用韵和同字 为韵。韵的位置,分为韵在句中的位置和在韵段中的位置两种情况进行论述。韵在 句中的位置主要就是句尾韵和虚字脚。韵在韵段中,若押的同一个韵部,则是一韵 到底: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在一个韵段中,则要换韵。换韵主要有一般换韵、 交韵、抱韵、叠韵、遥韵、回环几种。通过对今文尚书韵例的分析,可以看出 其用韵情况的独特性 关键词:今文尚书;古韵;通韵;合韵;韵例 一 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i n i t i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m t u r e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 j i n w e n s h a n g s h u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r e f l e c t st h ep o l i t i e s ,h i s t o r ya n dt h e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i t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 st op e o p l e r e s e a r c h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 a n g u a g eo ft h e a n f i e mt i m e sa sw e l l 弱t h ei m p o r t a n td o c u m e n tb a s i so f t h eh i s t o r y p r e d e c e s s o r sf r e q u e n t l yt o o kt h em o d e le r a m b o sd o e u r n e n t sw h i c hr e p r e s e n t e x ib y s h i f i n g 髂t h eo b j e c to f s t u d yo f p h o n o l o g yb u ti g n o r es h a n g s h u 。a s p r o s e s h a n g s h u s r h y m i n g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g e n e r a le r a m b o sd o c u m e n t s ;s ot h e r ei sa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 t h es t u d yo ft h er h y m i n go f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a u t h o re x h a u s t st h es t a t i s t i c so fi t s r h y m i n gw o r d s ,l i s t i n gt h er h y m i n g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a l c u l a t i n gt h er h y m i n gt i m e s 蛔s e e t h er a t e so f c o - r h y m et os u n m m r i z 斛h er h y m i n gc a t e g o r y t h et h e s i s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c i i a p t e r s t h ef w s tc h a p t e ri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r h y m i n gp a 哟a u t h o rs u m su pt h e c r a m b o so f d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t h e nb y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n n e c t i n gt h et o t a lr h y m eu n i t s ,w e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r h y m es y s t e mt o2 9r h y m i n gp a r t s t h e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h c m a s y s e mi nd e t a i l ,a n a l y z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v o w e lo f t h e2 9r h y m i n gp a r t so fw a n gs i r l a s t l y , i ts t m m a a r i z e si m p o r t a n tm e t h o d so f t h es t u d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 t h ea n a l y s i so f d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sr h y m i n g t h e r ea r et w o p a r t s ,t o n g y u na n dh e y o n o r g a n i z i n gt h er h y m i n gp a r t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 o f h i g ha n dl e v e lt o n e s r i s i n gt o n e sa n de n t e r i n gt o n e sw h i c hc 孤c h a n g em u t u a l l yi nt h e c o n d i t i o nt h a tt h ei m p o r t a n tv o w e li st h es a m e ,i ti st o n g y m l - t h ev o w e li sc l o s e ,t h e v o w e li st h es a l 酩b u tn o tb e l o n g st od u i z h u a n , r h y m et a i li st h es a m ea n dt h ev o w e li s c l o s e ,t h e ya r eh e y u 札t h e r ea 聆m a n yh e y t mp h e n o m e n o n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a n d t h e ya r ec o m p l e x i ti sm a y b et h ec o m l n o ng r o u n do f p r o s e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 “t h er h y m ee x a m p l e so f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i ti n c l u d e s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p o s i t i o no fc r a m b o s t h e r ea 豫r h y m i n go fp a r a l l e l i s ms e n t e n c e s 曼壁墨! 全塞! 堂堂! 旦垫竖窒兰 r h y m i n go fa n t i t h e s i ss e n t e n c e s ,r h y m i n go fn e a ts e n t e n c e sa n dr h y m i n go ft h es a m e w o r d si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j i m v e ns h a n g s h u t h ep o s i t i o no fc r a m b o si n c l u d e st h e p o s i t i o ni n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i nr h y m eu n i t t h ef o r m e ra r es e n t e n c et a i lr h y m e a n df u n c t i o nw o r df o o t t h el a t t e r , i f t h e r ei sas a i - l l er h y m i n g p a r t , t h e ni tc a nb er i m e dt o t h ee n db yo n er h y m i n gp a r t ;i ft h e r ea r et w oo rm o r er h y m i n gp a r t s ,t h ei tm u s tc h a n g e t h er h y m i n gp a r t w ec a n s e e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q u a l i t yo f j i m c e n s h a n g s h u sr h y m i n gb yt h e a n a l y s i st oi t sr h y m ee x a m p l e s k e y w o r d s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a n c i e n tr h y m i n gp a r t s ;t o n gy u n ;h ey u n ; r h y m ee x a m p l e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古韵研究简史 在汉语音韵研究中,上古音的研究是相当早的。因为我国历代重视读经,读经 的第一步就是要念出字音。而时移音改,用后世音来读先世典籍常觉扦格不通,要 解释这些现象,就要研究古音。古今音不同,汉儒已知。刘熙释名:“古者臼车, 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戴震声韵考:“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虽引徐邈、沈重诸入,纷纷谓合韵、取韵、叶旬,而於召南。华字云:古读 华为敷;於邶风南字下云: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是陆氏已明言古韵, 特不能持此说耳。”2 是汉唐人已知古今音不同。但由于历时条件限制,前人无法正 确掌握古音,往往以歪曲的形式表示。汉人的“读为”、“读若”,唐玄宗的改尚 书洪范“无偏无颇”为“无偏无陂”,梁入沈重的“协旬”,陆德明的“协韵”, 宋人朱熹的“叶音”,都是这种表现。 古韵学在宋代就已产生,但宋人研究古韵的方法是缺乏科学性雠最初原因是 他们并不懂得语言是发展的,缺乏历史观点,以为古音和今音是一致的,不过在做 诗时为了押韵的需要,临时改读某些字音。宋人将这种情况叫作“叶音”。朱熹在 诗集传中大量应用了叶音。不过,这还不算古韵学的开端。直到南宋吴械,才 开始对古音进行专门研究。但他在研究古韵时,完全采用了“叶韵”说和“古人韵 缓”说两种主张,可以说是集叶音说之大成。他所提出的通转说,其实和叶音是相 似的。他在韵补中把字音随便改读,就算是吉音。为此,顾炎武著有韵补正 一书。另外,他还著有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书,今只有韵 补书存。宋朝另一位古音学家郑庠著有古音辨,原书已失传,见戴震声韵 考原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前言所叙。古音辨,将古韵分为阳部、先部、 侵部、支部、鱼部、尤部六大部,“这是把古韵极度简单化了”。3 他的错误在于只是 从今音出发来研究古音,丽没有从古代材料出发,进行归纳分析。宋人讲古韵几乎 都是从叶音说、通转说出发的,商到明陈第著毛诗古音考,这种观念才得以扭 转。他坚决反对时音说,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将 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引入研究,使得古韵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 刘熙; 2 蛾震: i i 力: 陈第; 释名,中华书局,1 9 8 5 年。页1 1 6 声韵考,戴震拿书第三册黄山书社1 9 9 4 年,页3 1 3 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页6 毛诗古音考自序 ,中华书局1 9 8 5 年页1 。 昌胜男:今文尚书用韵研究! 阶段。但陈第用直音法注出来的古读不甚确切,而且他没有进行古韵分部,所以还 不是系统的古韵研究。 真正把古韵分部研究引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并且奠定古韵研究的峰实基础 的是明末清初的大经学家顾炎武,他将古韵分为十部,写下了音论、诗本音、 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等五种阐明古韵的著作,合称音学五书。清代 是古韵学研究的兴盛时期,其问,古音学家进一步考察诗经、楚辞及其它先 秦两汉的韵文用韵以及谐声偏旁,他们的分部越来越细。继顾炎武之后,研究吉韵 分部较有成就的学者主要有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等。江 永分古韵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的弟子戴震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其中入声九部,平声十六部,比江永又多了三部;段玉裁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之、 脂、支三分是他的重要发现。段玉裁代表了清代音韵研究的高峰;孔广森分为十八 部,但不是简单地比段氏多出一部,而是东、冬分立,侵、谈的入声独立,归入合 类( 孔广森认为入声不独立丽属于阴声韵,只有一个合类是独立的入声韵部) ,但 真、文不分;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为二十一部。王氏和江氏的研究成果足以反映有 清一代研究古韵分布的总成就。 此后,学者们在古韵分部的道路继往开来,对古韵学不断的进行补苴与总结。 章太炎先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他的古韵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国故论衡和文 始两书中。黄侃分古韵为二十八部。他从广韵2 0 6 韵出发来考证古韵,提出 了所谓“古本韵”与“今变韵”的主张。王力先生有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汉语 音韵学、汉语史稿、汉语音韵等著作并发表了若干音韵方面的单篇论文。他 早年主张分古韵为二十三部,与太炎先生二十三部略有不同,他从脂部分出微,又 合并东、冬二部。晚年时期,他接受黄侃先生的阴、阳、入三分法主张,确定诗 经时代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董同稣分古韵为二十 二部,他的脂、微相当于太炎先生的脂、队、至。罗常培、周祖谟主张分吉韵为三 十一部他们将东、冬分立,又祭、月分立。此外,李新魁分古韵为三十六部,商 本汉分为三十五部。古韵分部还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 二、今文尚书概述及其用韵研究意义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期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它广泛记叙了我国当时的政治 历史与社会情况。在先秦时代,尚书只称为书,有时也加上时代名称,分别 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到了汉代才称为尚书,表示它是上吉 时代的书。相传孔子曾经对书的各篇加以删定,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并且将 书作为教授弟子的一种教本。大约到战国时期书才正式编定。秦代禁止民 !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私藏诗、书,但秦王朝任博士之职者仍可以拥有。经秦博士整理写定的书 约有百篇。汉代所流行的伏生本尚书“可能是秦的官本,乃经秦博士加以部分 的编理的”。5 经过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书渐渐亡佚。据说秦博士伏生将书 藏在自家墙壁里,一直到汉惠帝取清禁书令,伏生才搜寻藏书,发现已经朽烂了几 十篇,只剩二十八篇,后来他就用这二十八篇在齐、鲁地区教授学生。伏生所传授 的尚书用汉代隶书写定,后来便被称为今文尚书。另外,汉代还有用先秦 时代的古文所写定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 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6 因而它又 称为孔壁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经过汉魏之际的社会动乱,这部 尚书亡佚殆尽。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传五十八篇,说 是汉代孔安国为之作传的尚书传本,比今文尚书多出二十五篇。自唐以后, 对于梅赜所献的这部书不断有人怀疑,据朱子语类载,宋代朱熹曾疑此书“平 易易晓”,与伏生书“艰涩难晓”殊不类,所以怀疑其为“假书”,并且所谓的“孔 传”也非孔安国所作,亦是“伪书”。此后学术界疑此书者渐多。清代阎若璩著尚 书古文疏证八卷,列举例证,反复辨析此书之伪,自此定谳。于是这部在学术界 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其注解亦被称为“伪孔传”。伪古文尚书的价值虽然远 远赶不上今文尚书,但是它毕竟为时代较早的魏晋时代所编撰,其所依据的材 料有不少也已不为世人所见,所以它也是有重要价值的篇章。本文以今文尚书 为研究对象,以用韵为研究主题,在此对尚书辨伪及古文尚书的价值不期 孟 赘述。 噱 尚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保存了我国上吉最早最为重 要的政治历史文献,不仅是历代人们了解和研究上古历史最重要的文献依据,更是 人们研究上古语言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然而作为源头性文献,它在研究上古音韵 方面的作用却往往被人忽视。诗经是研究上古语音重要的语言材料,但凡古音 学家,皆对其韵语进行过研究。王力先生还写过诗经的专书用韵研究著作一 诗经韵读。此外,关于楚辞、老子、周易等先秦韵文的韵语,前人也 都进行过详尽的统计和专门的研究。可对尚书进行的专书音韵研究的论著至今 未见。专书语言研究是从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截取一个剖面,使所有相关的语言 现象都处于一个相对集中的共时系统中,然后对这个剖面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从 而得出对于这个剖面科学的认识。对汉语史一定时期的主要文献语料进行全面的调 5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 9 8 5 年,页l 。 班同:汉书艺文志 ,中华书局1 9 6 2 年,页1 7 0 6 g 胜男:今文尚书 用韵研究 7 查和研究,就可以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便于归纳出关于这个时代的汉语语言面貌 的科学认识。尚书作为最早的传世典籍文献之一,记载了原始社会末期至封建 社会初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较系统的表现了商周时期的语言 面貌,进行这样一个剖面的分析,对于全面科学地构拟上古语音面貌有着不可或缺 的重要语料价值。 在仅见的古音研究专著中,个别涉及到尚书韵语的研究。如吴械韵补、 顾炎武唐韵正、段玉裁六书音均表表五群经韵谱、江有诰群经韵 读等。有清一代古音研究昌盛,清代古音学家中,江有诰虽属晚辈,但就其成绩 来说,却贡献最大。其群经韵读收于音学十书中,本文第二章韵例分析部 分,多有弓l 用。成绩如此卓著的江氏,所著群经韵读中也仅提及尚书的零 星语例,尚书中许多重要语言现象整体缺席。基于此,笔者穷尽地统计了今文 尚书二十八篇中的全部韵语,对其进行严格地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并与诗 经韵语相对照,以期作为上古典籍用韵研究的续补,并籍以希望拓宽尚书研 究领域,深化尚书研究成果。 既然尚书韵语意义重大,何以前人对此研究如此匮乏。笔者认为,原因有 三:其一,古音学家往往都以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相对于诗经、楚辞等典 型韵文,尚书形式较散,没有经过专门的统计研究,确实很难发现其中的诸多 韵语;其二,尚书语言“诘屈聱牙”,是先秦古籍中最难通读的一种,一般研究 者往往望而生畏。那么,对其音韵方面的研究,非得笔者这样的初生牛犊,基本是 无人闯津:原因之三,是笔者需要重点说明也是必须说明的一点。尚书在流传 过程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同时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今文、古文之争,其版本、篇 目、内容、文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异文现象甚多。至今学术界对此争议颇多。那 么,文字、版本、内容真伪不能确定,何以确定尚书韵语? 何以确定入韵字不 是如唐玄宗为“叶韵”而改字一般? 若是如此,统计的韵语便不能真实地反映商周 语言砸貌。这怕是尚书韵语研究很少有人问津的最大原因。现在,学术界普遍 认为尚书中的异文多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异形而同声。那么异文对尚书 韵语就不构成影响。笔者在进行写作时,参照屈万罩先生所编的尚书异文汇录, 将入韵字逐个对照。经过比对发现,其异文现象绝大多确实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剩余的即便不是但也丝毫不影响该字的入韵情况。关于此,笔者在文中分析韵语时 都有详尽阐释。 8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今文尚书韵部概说 第一节今文尚书韵部系统 一、今文尚书韵分= 十九部说 对尚书时代古韵进行专门研究,较早的有宋季吴械、郑庠,明代陈第等学 者,虽距古韵的实际尚远,然草创之功,不可抹杀。至清代顾炎武,方对古韵进行 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古韵学在清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后来江永、段玉裁、戴震、 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等诸家不断深入研究,古韵学规模逐渐完 备。此后,王力、罗常培、董同稣等先生对古韵系统认识不断深化,使古韵研究更 加科学。但他们还只是对从西周初年到两汉时期整个古韵体系作宏观上研究,而对 尚书具体用韵情况未作详细的个案考察。针对此,我们对今文尚书进行微 观的研究,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穷尽性的系联归纳法,考求今文尚音蓦 用韵的韵部系统,探讨其用韵规律及与上古其他典型韵文用韵情况的异同,为上雷 音研究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今文尚书 进行仔细研读,对每一小旬句末字进行穷尽性地统计并摘录韵脚字,确定韵脚字的 所属韵部,划分韵段,今文尚书共有9 6 5 个韵段,然后对每一韵段进行分析, 通过存在的独用、合用情况判断其韵部的分合。 通过对9 6 5 个韵段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今文尚书的韵部系统与王力先生 总结的诗韵二十九部是一致的。因而,我们以上古二十九部来细析今文尚书 下表为今文尚书韵分二十九部表: 阴声入声阳声 1 之部91 0 职部9 k2 1 蒸部9 n 9 2 幽部u1 1 觉部u k( 冬部) ( u n 9 ) 3 宵部61 2 药部6 k 4 侯部01 3 屋部o k2 2 东部o n 9 5 鱼部a1 4 铎部a k2 3 阳部a n 9 6 支部e1 5 锡部e k2 4 耕部e n 9 7 脂部e i1 6 质部e t2 5 真部e l l 8 微部a i1 7 物部a t2 6 文部a n 9 歌部a i1 8 月部a t2 7 元部a n 1 9 缉部9 p2 8 侵部9 h i 2 0 盍部a2 9 谈部锄 吕胜男:今文尚书箱韵研究! 二、今文尚书韵部主要元音构拟系统 经过分析,今文尚书二十九韵部主要元音构拟系统与王力先生总结的诗 韵二十九部主元音构拟系统基本一致。王力先生基本上是继承高本汉和董同稣先生 的主元音6 型说而来。 - 离本汉先生将切韵音系元音系统构拟为四种基本元音和一种跨型元音。首 先,他以十三摄( 实际为十五摄,高氏表面上遵从切韵指掌图) 为单位,把十 五摄归纳为四种元音类型;然后,在不同元音类型下,看等的元音级差如何;在异 等元音类型问题解决后,再考虑重韵的主元音问题。他所构拟的每个元音类型下都 包含一定量的韵摄:( 一) 主元音为矿e 型:山、成、效、蟹、果、宕、梗7 摄7 ( 二) 主元音为i 型:止摄( 页4 8 9 ,5 1 6 。) ( 三) 主元音为9 型:臻、深、曾、流4 摄( 页 5 1 6 。) ( 四) 主元音为u 一0 型:遇、通2 摄( 页5 1 6 。) ( 五) 跨型元音:江摄( 页 4 9 8 - 5 0 0 。) 以上是高氏对中古元音的类型构拟,音韵学界大多认为他是把上古音的 一个韵部构拟成类似中古的韵摄,即每部主元音似乎全然不同,但从元音类型角度 看,他仍是把上古音拟成几大元音类型,原则上每型元音用一个音标符号表示,但 为了区别各韵部内等的问题,又在同一元音上下如上一些符号来表示区别。所以单 纯从元音类型看,也可以认为高氏的上古元音拟测是一部一主元音。 但是高氏的拟测也有不少错误,即使从元音类型角度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针对这些错误进行系统改正的是董同稣先生。董氏的6 型主元音如下:9 一之蒸, 微文,缉侵;o 一幽中;r 宵:u 一侯东;a 鱼阳,歌,祭元。叶谈:e 一佳耕, 脂真。此外,董氏在论及拟测上古韵母的主元音与介音的一般原则时提到“凡属同 一部的字,虽然韵尾相同( 或仅为清浊的分别) ,主要元音也必同类。他们在声母、 介音或韵尾的影响下,变为后代各种不同的元音。”8 在此,他明确强调了元音类型 的概念。董同稣先生的6 种元音类型继承了高本汉的上古拟音,但更为系统,更为 科学。他把握住元音类型的概念,而没有陷入到每个具体元音的长短松紧等细节当 中。王力先生的上古元音构拟系统又在董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王力先生的上古音构拟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汉语音韵和先秦古韵拟 测问题为代表,而不以汉语史稿为代表。因为他后来将歌部改拟为8 i ,鱼部 为a ,但宵部为复元音a u ,幽部为复元音a u ,所以早期王力先生的上古主元音单元 音为a 、。、a 、e 四种,又有两种复元音a u 、a u 。晚期以汉语语音史为代表, 7 高奉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商务印书馆,1 9 4 0 年,页4 9 3 ,5 0 0 ,5 1 6 ( 以下几点皆参考此书,已 于文中标出页码不冉用脚洼标求) 。簟列解:汉语音韵学 。中华书局,2 0 0 i 年,页2 6 8 l o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取消了复元音的构拟,一律拟为单元音,有a 、e 、a 、扒o 、i 1 六种,与董氏相同, 但在韵部分配上略有不同。 根据笔者统计分析,今文尚书韵部主元音亦为o 、e 、a 、。、o 、u 六种。 如禹贡篇有:“莱夷作牧( f i r ) 。厥篚糜丝( 之) 。”其韵脚字所押韵都主元音都 为a ;又如金滕篇中,“秋( 幽) ,大熟( 觉) ,未获”韵脚字所押韵部主元 音都为u ;再如尧典篇有:“刚而无虐( 药) ,简而无傲( 宵) 。”韵脚字所 押韵部主元音都为o ;又譬如禹贡篇中,“百里采,二百里男邦( 东) ,三百里 诸侯( 侯) 。”韵脚字所押韵部主元音都为。;再如禹贡篇有:“三危既宅( 铎) , 三苗丕叙( 鱼) 。”韵脚字所押韵部主元音都为a ;最后,韵脚字所押韵部主元音都 为e 的,譬如洛诰篇中,“四方迪乱未定( 耕) ,于宗礼亦未克敉( 支) ”。 王力先生先后构拟的两套主元音类型对比详见下表:( 今文尚书韵部主元 音系统与其晚期所构拟的六种单元音一致) 早期元音类型晚期元音类型 之职蒸; 微物文; 1 91 o 缉侵 幽觉冬 2 a u2 u ( 董同稣:o ) 宵药 3 a u3 o ( 董同铄:。) 侯屋东4 o4 。( 董同稣:u ) 鱼铎阳; 歌月元; 5 a5 a 盍谈 支锡耕: 6 e6 e 脂质真 三、今文尚书韵部 笔者通过对今文尚书句末字进行穷尽性统计,并对韵脚字的用韵情况进行 系统研究,得出今文 趔鹣研究里 韵字:廉监敢酣甘焰奄渐 蒸部 韵字:凝陵应肱恒朋弘燕兴称承崩 今文尚书中,该二十九部各部的独用频率差别较大( 所谓独用,即在同一 个韵段中,韵脚字所押为同一个韵部,而菲两个韵都的舍韵或通韵) ,多则如之部, 独用频率达4 9 次;丽少的只有1 次,如蒸部、缉部。此外,药部、侯部、支部、 盍部只有合用例,两未见独用例。现将该二十九鄢的独用频率详列如下: 之部4 9职部2 8蒸部i 幽部1 6觉部3( 冬部) 宵部2药部( 合用) 侯部( 合用)屋部2东部1 6 鱼部3 2铎部9阳部2 5 支部( 合用)锡部3耕部3 0 脂部l l质部8真部3 l 歌部7月部7元都1 8 微部2物部3文部1 0 缉部1侵都8 盍部( 合用)谈部l 第二节今文尚书韵部研究方法论 “- - f 学科的发展兴盛,总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行。一条是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 指导;一条是要有解决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9 清代古韵学发展兴盛,取得突破性 的进展,不仅因为在理论上受到明代古音学家“古诗无叶音”的启迪,更要归功于 清代的古音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何九盈先生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将清人的古音研究法归纳为诗韵系联法、 诣声类推法和古今韵比较法( 即唐韵离析法) 。所谓诗韵系联法,就是把诗经( 后 来也推广到先秦所有的韵文) 中互相押韵的字系联在一起,组成韵部。这种做法的 好处就是通过归纳,可以上升为系统。诗韵系联法又称为“丝联绳引”法。用这一 方法系联古韵脚和研究吉韵部,具有褶当的客观性,但研究者在具体归纳韵都对还 。伺九蓝,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页3 1 2 竺 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应辅之以其他方法( 如审音法) ,以排除某些偶然因素( 如偶然的合韵或版本错讹 等情况) ,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同谐声者必同部”,这是段氏归纳古韵部的一个 重要方法。他著有古十七部谐声表。谐声表可以把上古一万多字都归在各部之 下,这是按诗韵系联法分部很难办到的:并且,一个初学古音的人,要记住一万多 字的归部是很难的,但若掌握了谐声表,就可按谐声类推了。据谐声、诗韵系联建 立的上古韵部,只能描写出上古韵的横切面,必须拿中古音与它进行对比分析,才 能使上古韵部真正建立在语音发展的系统性的基础之上。这就要用到唐韵离析法, 即从离析唐韵入手,以观察古今音的变化,进而确立“古本音”。顾炎武首刨唐韵 离析法。在顾炎武以前,古韵学研究者多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是不可分割 的整体单位,而顾氏则不这么认为。他不再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是不可离 析的整体单位,而是仔细审查每一个具体的字,以诗经及其他先秦韵文的押韵 情况和谐声系统来证明某字应该归属于哪一个韵部。离柝的工作分为两步:一是离 析俗韵( 平水韵) ,回到唐韵;二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此法不受广韵 各韵部所属字不可出韵的束缚,以上古语音的实情为断,重新组合有关韵字。其语 言学意义在于它符合历史语言学中的语音演变原理,即相同的韵母可以有不同的来 源,不同的韵母可以有相同的演变( 结果) 。顾氏及后人离析的工作虽尚有未尽之 处,但构想是科学的。 清人的古韵分部虽然还不是尽善尽美,但其研究成果为古韵学的研究提供了坚 实的基础,他们总结的一套科学的方法,尤其是诗韵系联法,也给我们归并今文鼯 书二十九韵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诗韵系联法,名为诗韵,已不具绝对性的意义声 这只是一种方法的称名,其研究对象在清代就已扩展到先秦所有的韵文,而现在它 已被用来作为总结上古到近代任一时代的韵部系统的一种方法。因而,说得通俗一 些,诗韵系联法即是韵脚字归纳法。笔者在归并今文尚书韵部时大量运用此法。 今文尚书较之典型韵文相比,韵例更为复杂,它的起韵位置不定,押韵句数不 定,换韵位置不定,结尾的无韵句数不定。因而首先要通读今文尚书t 分析其 韵例( 详细论述见第三章) ,进而确定韵脚字。韵例明确了,押韵字收集起来了, 然后就可以正式地归并韵部了。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用韵分合的比例和次数来定。 比如今文尚书中,之部独用4 9 次,与支合用9 次,与脂合用2 9 次;支部未见 独用例,与脂部合用1 次;脂部独用11 次。从三部用韵分合比例和次数看,三部 用韵共出现9 9 次,而独用为6 0 次,占6 0 6 。显然,独用仍是这三部的主流。因 而在今文尚书韵部归并中,将之、支、脂分立为三个独立的韵部。 在进行归部的时候,“有时材料太少,不易下结论;有时材料太多,通合较广, 吕胜男:今文尚书异i 韵研究 竖 不易定分合;那么在考证之外就要注意审音了。”因而在今文尚书韵部归并时 常常使用审音的手段,审音法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清人在进行古 韵研究过程中已经运用到审音法。所谓审音法,就是根据音系结构规律和语音发展 规律来研究古音,检验文献材料的考据结果,决断音类的分合。 最早提出“审音”这个概念的是江永,他在批评顾炎武吉韵研究得失对说:“古 音表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入声多未当,此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 浅。”戴震将审音法提高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他说:。仆谓审音本一类,而古人 只文偶有相涉有不相涉,不得舍其相涉者,而以不相涉者为断:审音非一类,而古 人之文偶有相涉,始可以五方之音不同,断为合韵。”戴氏认为审音是可以起决定 作用的方法。 清人所说的“审音”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王力先生在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一文中将清代的古音学家分为“考古派”和“审音派”,审音派是“以等韵为出发 点,往往用等韵的理论来证明古音,“最大特色就是入声完全独立,换句话说,就 是阴阳入三分。鼍”王力对两派的划分包含了研究法的标准:“用等韵的理论来证明 古音”,但也不完全由研究法出发,。阴阳入三分”这就是审音派划分韵部的结果, 是一种特征。 唐作藩先生区分“考古派”和“审音派”有更明确的标准:“入声韵配入阴声 韵部,还是独立出来与阴声韵阳声韵三分,仅仅是两派在古韵分部上的一种具体表 现,而其实质,则是能否运用等韵学原理与今音学的知识,对古韵进行等呼即洪细 开合的分析,以考察其配合关系,并把古韵看作一个系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古音 体系。”“精通等韵和今音,能运用等韵原理,进行古今音比较即由今音上推古音, 从系统上观察古韵,分立阴阳入三类韵部,这是审音派的本质特点,也是认定审音 派的原则、标准。”“这不仅是对“审音派”的特点加以界定,也是对传统音韵学里 审音法的说明。 2 0 世纪以后,随着音韵学自身的发展,审音法的外延扩大了,人们对审音法的 定义也有了诸多不同的说法。如罗常培认为审音法就是用生理或物理的道理来解释 一个语音现象。周祖谟认为审音法不外反切、等韵、谐声、现代方音四种。冯蒸将 传统音韵学里的审音法与现代音韵学的审音法加以区别:“传统音韵学者运用审音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 9 5 8 年,页4 “江永:古韵标准- 例南,中毕书局。1 9 8 2 年,页4 。 ”兢震;符段若膺论韵书藏震文集) ,中华书局1 9 8 0 年,页6 7 。 ” 力:l :古韵母系统研究e 力语占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页6 0 ”庸作嵇:论漓代吉音学的审音派) ,语占研究 ,1 9 9 4 年增刊。页1 2 3 1 2 6 。 堂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主要表现在能否运用等韵学知识。”“现代学者除了要根据等音原理审音以外,还 主要是根据现代音韵理论审音。这里的现代音韵理论是指下列六门学科:普通语音 学,音位学、历史语言学、方言学、类型学和汉藏比较语言学有关音韵理论的集合 概念。5 各家对审音法的不同定义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审音法是具有共同基础的多 种方法的总称,其外延不是封闭的,究竟应该把哪些具体方法包括在内,并没有一 定的标准限制。以下,笔者把研究今文尚书韵部归并过程中所用的审音法其中 具体方法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 一、韵类对转相配推证法 韵类对转相配推证法即是以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相配的关系来证明上古音 的分部。今文尚书二十九韵部即以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相配的关系来确定 的。所谓相配,是具有相同的主元音、韵尾又在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构成一类,它 们之间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这是上古音系统的一个内部结构特征。三类的配合关 系主要是通过“对转”发现的。比如,在今文尚书二十九韵部系统内,相配的 韵部之间的读音能够互相变转,阴声韵字读音可以变成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韵字 可以变成阴声韵或入声韵,入声韵字可以变成阳声韵或阴声韵。因而,所谓对转, 就是相配的韵部之间的读音能够互相转变。在今文尚书中,这种韵部之间的对 转关系主要反映在材料的押韵上。( 详细论述见第二章通韵部分) 之所以可以通过对转相配的关系来研究上古音,是因为互相配合的三个( 或两 个) 韵部在内部结构上有平行的关系。从变化方面看,相配的韵类如发生变化,* 则 阴阳入三类都发生平行的变化。根据这种规律,可以凭借中古音的韵类,把已发现 的某一上古音线索扩大到没有直接证据的部分,连类而及,解决更多的问题。在今 文尚书韵部系统脂、微两部的分合问题上,就注意到韵部内部的这种系统性。 先前运用韵脚字归纳法时,得出脂、微两部合用9 次,脂部独用1 1 次,占全部用 韵例的5 5 ;微部独用2 次,约占全部用韵例的1 9 。今文尚书作为“散文”, 合韵多是必然的现象,所以,虽然由用韵分合的次数和比例看,脂部独用次数仅比 合用多出3 次,多出了1 0 0 6 ,脂部独立为一个韵部倒也是毋庸质疑的了。然而,微 部是否能够独立为一个韵部,就很难下定夺。此时,就运用到韵类对转相配推证法。 通过韵部系统内部阴、阳、入三声相配的关系,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对转关系及系统 内部的完整性,如果将微部独立,那么既可与物部、文部相配,又与脂部平行。王 力先生在归并诗韵二十九部时,从脂部分出微部,同样采用韵类对转相配推证 法。他说:“太炎先生对脂队的分野的看法前后矛盾是富于启发性的。他看见了从白、 “冯燕: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冯蒸音韵论集) 。学苑出版社,2 0 0 6 年。页l 1 7 吕胜男:今文尚书用韵研究旦 从隹、从雷得声的字应该跟脂部区别开来,这是很可喜的发现:他看见了队部应该 是去入韵,跟脂部也有分别,这也是很好的发现。可惜他没有再进一步设想:从自、 从佳、从雷得声的字如果作为一个平声韵部( 包括上声) 跟去声韵队部相配,又跟 脂部平行,那就成为很有系统的局面:脂:质:真;微:物:文。越也证明了今 文尚书二十九部韵与诗经二十九部韵确有一致性。 至于这个方法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发现入声韵配合阴声韵,由顾炎武创始。三 种韵类对转关系的考定,关键是入声韵的配合关系的考定。顾炎武的音论以上 古的押韵、异文、一字多音、谐声等材料证明入声韵是配合阴声韵的,他的古音 表把收一k 和收一t 韵尾的入声韵都归在阴声部;其次是确定各个入声韵类与阴声 韵类、阳声韵类的配合细节,这是由江永开始的。江氏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提出 “数韵共一入”的理论,即入声韵不仅配合阴声韵,也配合阳声韵,而且以入声为 枢纽,阴声韵和阳声韵也能整齐相配,三类的对转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其二,江氏 既精通等韵学,又对上古音韵材料有深入的研究,他将二者同等看待,按照等呼的 致性决定各韵类的配合关系;最后,是把这种配合关系运用到古韵分部上。作为 审音派代表人物的戴震,第一个把古韵部设计为三类整齐相配的局面。他分古韵为 九类二十五部,采纳了段氏支脂之三分的结论,但不肯采纳真文分部和幽侯分部的 结论,原因就是过分追求对转各类的搭配整齐。孔广森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不是 合并幽侯,而是分开东冬,这样显然比戴氏的做法更合理。他还注意到对转各部在 历史音变中表现出的一致性:“阳之与东,若鱼之与侯。自汉魏之间鱼侯混合之一, 东阳遂亦混合为一。7 2 0 世纪。以对转作为分部证据的方法主要仍用在上古韵部的 研究上。比如,前面讲到的王力先生分脂、微为两部。清人分开真文,章太炎先生 分开质( 至) 物( 队) ,从对转关系看,若不分开脂、微,配合就不整齐。太炎先 生因为没有考虑到对转规律,而在微部字的归属问题上无法下定论。王力先生分开 脂微,系统上就显得更完整。 二、邻韵合韵推证法 这也是研究今文尚书韵部归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时它也是研究古音韵 部时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如果两个韵部的“韵基”( 韵馥+ 韵尾) 读音很接近,它们 就可能发生合韵。韵母相近有两种情况,一是韵尾相同时,作韵腹的元音相邻;一 是韵腹相同时,作韵尾的音有明显的共性。“一个语音系统里的音位可以呈连贯递 进的排列状态,一个音造成的合韵有一定范围,距离远的音就不合韵了。”这就形 ”f 力: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页1 7 0 - 2 0 3 。 ”孔广森:诗声类 卷三,中华书局1 9 8 3 年,页l o 1 1 。 旦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了分部的条件。“当相邻两部的分合问题不易解决的时候,可以把合韵的趋势作 为分部的参考条件。”今文尚书作为“散文”,其中存在大量的合韵现象,因 而将合韵的趋势作为分部的参考条件就成了必然。( 第二章第二节有对今文尚书 合韵情况的详细论述) 比如,我们从之、脂两部与其他韵部合韵的情形来看,之部 跟鱼部合韵例非常多,达5 6 次,而脂部字绝不跟鱼部字相押,( 可查询第二章末今 文尚书合韵表) 足可见之、脂两部不能作为一部看待,它们是分立的两个独立 韵部。 回顾清代学者对古韵部的分合研究情况,孔广森把顾炎武、江永的第一部分为 东,冬两部,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当然,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